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岩屑层位源解析
1
作者 桂和荣 李俊 +8 位作者 陈永青 余浩 王浩 叶爽 陈大星 梁展 胡洋 郭艳 许继影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940,共12页
近年来,岩屑录井在“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层注浆加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岩屑录井仅停留在颜色、颗粒大小及形貌特征等物理指标的识别上,难以精准判层,钻孔设计“顺层率”难以保障,制约着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效果。基... 近年来,岩屑录井在“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层注浆加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岩屑录井仅停留在颜色、颗粒大小及形貌特征等物理指标的识别上,难以精准判层,钻孔设计“顺层率”难以保障,制约着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效果。基于石炭纪太原组薄层灰岩及其碎屑岩夹层的元素地球化学差异特点,选取淮北煤田桃园煤矿为研究区,对太原组上段薄层灰岩L_(1)灰~L_(4)灰地层(注浆治理目的层为L_(3)灰)垂直钻孔岩心进行取样,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定量测定了薄层灰岩及其夹层的主量元素背景值,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手段建立薄层灰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模式;同时对地面定向钻水平分支孔岩屑同样开展主量元素测试,并基于已建立的地球化学识别模式进行岩屑层位源解析以及识别模式验证。结果显示:高CaO丰度、烧失量(LOI)可以作为注浆加固改造目的层L_(3)灰的特征指标,MgO(0.5%±)、MnO(0.03%±)、P_(2)O_(5)(0.08%±)丰度可作为注浆目的层上覆标志层J3的识别指标;聚类分析识别模式可有效区分太原组一灰~三灰(L_(1)灰~L_(3)灰);以元素因子得分建立的识别模式可以将太原组碎屑岩夹层与薄层灰岩进行有效区分;以岩样地球化学背景值运行判别模型得到的Fisher判别方程对注浆目的层L_(3)灰岩屑来源解析的准确率为100%。基于上述认识,论证了以确保设计“顺层率”为目标的水平分支孔岩屑地球化学源解析方法应用之可行性,进而提出了一种地面定向钻“顺层率”控制技术方案。本研究基于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对地面定向钻岩屑携带的特征地球化学信息进行了目的层层位辨识,在现场快速定量测试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可为解决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注浆改造顺层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量元素丰度 地球化学识别模式 顺层率 太原组薄层灰岩 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
下载PDF
地方高校基于校企“双文化”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以煤炭与地勘行业地质人才培养为例
2
作者 桂和荣 郭艳 +3 位作者 秦福刚 陈松 郭祥东 李俊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2期62-67,共6页
加强文化建设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面对煤炭和地勘艰苦行业地质人才引进难和难稳定的现状,作为人才“供给侧”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注重从知识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重新思考新时代教育... 加强文化建设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面对煤炭和地勘艰苦行业地质人才引进难和难稳定的现状,作为人才“供给侧”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注重从知识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转变,重新思考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文化育人深层次问题,构建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双文化”融合育人新机制,是培养企业“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地质人才的必由之路,是保障高校和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校企文化的范畴与功能看,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是相通的。大学弘扬大先生和教育家精神,与企业弘扬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价值追求是高度一致的,校企文化是相融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宿州学院仅仅抓住校企文化相通及相融性特点,在大力弘扬“甘于寂寞、潜心育人,坐冷板凳、做真学问”的孟二冬精神的同时,积极融入企业创新文化,并且采用多种形式宣扬“三光荣、四特别”的地矿精神,使学生改变对地勘和煤炭行业“粗放、艰苦”的印象,稳定专业思想,增强学生从事煤炭及地勘艰苦行业就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探索一条基于“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文化”融合育人的新路子,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其他地方应用型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类似煤炭及地勘艰苦专业人才培养、稳定专业思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文化”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 文化育人 地矿精神 地方应用型高校
下载PDF
区域注浆扰动下渗流场−化学场演化及耦合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郭艳 桂和荣 +7 位作者 魏久传 胡满聪 郭祥东 聂锋 陈永青 解建 叶爽 李俊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166,共15页
在淮北煤田普遍采用地面定向钻高压注浆技术治理煤系底板岩溶水害。注浆后渗流场补径排路径发生变化,且注浆实施中注浆高压以及浆液析水会在一定时期内改变受注目标含水层地下水渗流场和化学场的分布特征。以淮北煤田桃园煤矿为研究对象... 在淮北煤田普遍采用地面定向钻高压注浆技术治理煤系底板岩溶水害。注浆后渗流场补径排路径发生变化,且注浆实施中注浆高压以及浆液析水会在一定时期内改变受注目标含水层地下水渗流场和化学场的分布特征。以淮北煤田桃园煤矿为研究对象,利用Feflow软件,构建了区域注浆扰动下目标层渗流场与化学场(简称“双场”)演化模型,探讨了“双场”耦合机制,选择受环境影响较小的Cl−为模拟因子,开展了“双场”耦合作用下溶质运移影响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注浆扰动下溶质扩散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识别验证后渗流场模型中,模拟水位与实测水位误差小于3 m的点占71.9%,模拟效果较好;识别验证后化学场模型中,Ⅱ4采区溶质运移模拟效果较好,Ⅱ1采区模拟值偏低约14.4 mg/L,误差约为实际值的6.6%,低于10%,总体模拟效果较好。渗透系数相对较大的Ⅱ4采区和Ⅱ2采区Cl−较容易运移扩散;而渗透系数较小的Ⅱ1采区岩石致密,渗透性较差,模型运行50 a期间,其基本以“滞水”状态存在。基于注浆扰动下Ⅱ4采区局部渗流场演化特征,认为溶质运移主要受渗透系数、弥散度、水力梯度、渗透流速、注浆时间、浆液相对密度等参数控制,并发现在注浆结束后18~22 a Cl−质量浓度达到峰值,随后Cl−质量浓度开始降低,约在40 a后达到区域注浆之前的平衡状态。基于多次设参运行获得数据,建立了“双场”耦合作用下溶质扩散的预测模型,误差率小于10%的数据占比达81.4%,说明所建立的溶质扩散预测模型基本可靠。研究可为区域注浆扰动下受注目标含水层水环境演化研究以及煤矿水害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注浆扰动 渗流场−化学场耦合模型 溶质运移 数值模拟 底板水害
下载PDF
区域注浆影响下煤层底板太原组灰岩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
4
作者 郭艳 桂和荣 +7 位作者 魏久传 庞迎春 胡满聪 郭祥东 洪荒 聂锋 崔亚利 叶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04-3217,共14页
淮北煤田下组煤开采,主要威胁水源是煤层底板灰岩水(包括石炭系太原组及奥陶系灰岩水),淹井事故时有发生。针对底板灰岩水害治理,目前多采用地面定向钻高压注浆技术,对煤层底板太原组第3层薄层灰岩(简称“三灰”)进行区域性加固改造,以... 淮北煤田下组煤开采,主要威胁水源是煤层底板灰岩水(包括石炭系太原组及奥陶系灰岩水),淹井事故时有发生。针对底板灰岩水害治理,目前多采用地面定向钻高压注浆技术,对煤层底板太原组第3层薄层灰岩(简称“三灰”)进行区域性加固改造,以封堵三灰岩溶裂隙并阻断穿过三灰的垂向导水通道。但大规模高压注浆工程的实施,受注含水层地下水流场会受到干扰,在大量浆液析出水的耦合作用下,地下水化学场必然会受到严重扰动。以淮北煤田桃园煤矿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简称“太灰水”)为研究对象,基于常量组分监测数据统计、Piper图、离子组合比及饱和指数分析,开展了区域注浆前-注浆期间-注浆结束后(即区域注浆前-中-后“三时段”)太灰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三时段太灰水中Na^(+)+K^(+)、HCO_(3)^(-)、Cl^(−)先减小后增大,Ca2+、SO_(4)^(2-)和pH先增大后减小,Mg2+、TDS则整体减小。注浆治理区域Ca2+、SO_(4)^(2-)相对较高,碱度较大,而Na^(+)+K^(+)、HCO_(3)^(-)含量相对较低。注浆前以SO_(4)·Cl^(−)Na和SO_(4)·Cl^(−)Na·Ca(混合型)为主,区域注浆“中-后”时段,太灰水则以SO_(4)·Cl^(−)Na·Ca和SO_(4)·Cl^(−)Na型居多,混合型水占比增大。(2)注浆期间,太灰水中碳酸盐、硫酸盐溶解作用、脱硫酸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减弱,方解石、白云石的溶解作用增强,同时浆液析出水的混合影响作用明显。注浆结束后,碳酸盐、硫酸盐溶解作用、脱硫酸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逐渐增强,方解石、白云石的溶解作用逐渐减弱,浆液析出水的混合影响作用减弱。注浆结束1 a后水化学作用逐渐向注浆前状态恢复,但仍未恢复至注浆前状态,可知区域注浆治理对太灰水化学场扰动影响比较明显。(3)太灰水中白云石、方解石饱和指数较大,多呈现沉淀状态;石膏、岩盐饱和指数较小,多以溶蚀状态存在。三时段太灰水中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3种矿物饱和指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白云石表现较为明显,而岩盐饱和指数变化不明显。多数矿物饱和指数与pH呈较强的正相关性,而石膏饱和指数则与TDS呈较强正相关性。(4)由于高pH的注浆浆液析出水的混扰,原来离子间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区域注浆以来太灰水常量指标相关性降低,且注浆结束后比注浆期间相关性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注浆扰动 太灰水 水岩作用 淮北煤田
下载PDF
淮北煤田深层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水源示踪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家玉 桂和荣 +1 位作者 郭艳 李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03-3512,共10页
煤矿开采及疏水降压,打破了深层地下水的天然平衡系统,导致不同含水层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利用淮北煤田矿井水文孔采集深度分别为600和750 m的二叠系煤系砂岩含水层(煤系)和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太灰)地下水样品,利用16S rRNA基... 煤矿开采及疏水降压,打破了深层地下水的天然平衡系统,导致不同含水层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利用淮北煤田矿井水文孔采集深度分别为600和750 m的二叠系煤系砂岩含水层(煤系)和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太灰)地下水样品,利用16S rRNA基因V4区测序方法,开展深层地下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煤系水和太灰水样品微生物分类单元(OUTs)数目范围分别为968~3 071和820~3 894,平均值分别为1 980.43和1 847.81。ACE、Shannon和Chao值呈现煤系水>太灰水、Simpson指数呈现煤系水<太灰水的特征,说明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煤系水>太灰水;太灰水和煤系水中主要优势菌门均为Proteobacteria、Bacteroidota和Planctomycetota,相对丰度分别介于41.48%~97.36%、0.57%~48.01%和0.13%~15.29%;煤系水主要优势菌属为Thiovirga、Hydrogenophaga和Flavobacterium,相对丰度分别占煤系水中总菌属的5.98%、4.39%、3.43%。太灰水主要优势菌属为Hydrogenophaga、Acinetobacter、Thiobacillus,相对丰度占比分别为11.13%、4.72%和4.40%;煤系水和太灰水含水层特有OTU数目分别为1 759和4 107个;F^(-)、K^(+)、ORP是影响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K^(+)对太灰水菌群群落丰度的影响大于煤系水,F^(-)对煤系水和太灰水菌群群落影响相差不大;随着含水层深度的增加,F^(-)和K^(+)对菌群群落丰度的影响逐渐增大。淮北煤炭典型污染物F^(-)质量浓度的升高强化了部分菌群,导致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由煤田采动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同时使Thiothrix在太灰水中得以富集。煤系水、太灰水是淮北煤田煤矿开采的主要充水水源,而且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特征,从而为煤矿涌(突)水水源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为煤矿水害防治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煤田 深层地下水 微生物群落 环境因子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下扬子宣城地区二叠系孤峰组页岩气勘查方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旭 桂和荣 +5 位作者 洪大军 孙艳坤 刘宏 肖万峰 陈科夫 杨志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5,共7页
针对下扬子宣城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二叠系页岩气勘查难度大的问题,基于岩石物性测试,运用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法、复电阻率法(CR法)进行联合勘查,探讨复杂地质条件下有效的页岩气勘查方法。研究表明:宣城地区孤峰组页岩具有“弱磁、低... 针对下扬子宣城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二叠系页岩气勘查难度大的问题,基于岩石物性测试,运用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法、复电阻率法(CR法)进行联合勘查,探讨复杂地质条件下有效的页岩气勘查方法。研究表明:宣城地区孤峰组页岩具有“弱磁、低密度、中低阻、高极化”特征,含炭硅质页岩具有明显的低电阻率、高极化率特征,主要影响孤峰组的侵入岩体(花岗斑岩)具有“弱磁、低密度、低阻、低极化”特征。在宣城地区魏墩一带孤峰组页岩气勘查过程中,应用高精度重力、高精度磁法寻找弱磁、低重力地区,推断岩体分布情况;然后在岩浆岩不发育区布设CR法剖面,选择低电阻率(小于1000.00Ω·m)、高极化率(大于4.00%)的位置来布设钻井进行验证,共钻遇视厚度达50.89 m孤峰组含炭硅质页岩、硅质泥岩,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研究内容对宣城地区乃至下扬子复杂地质条件区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识别和页岩气“甜点”区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率 富有机质页岩 岩浆岩 宣城地区
下载PDF
煤层底板区域注浆浆液扩散数值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郭艳 桂和荣 +5 位作者 魏久传 洪荒 郭祥东 崔亚利 叶爽 李俊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39,共10页
地面高压超前区域注浆已成为煤矿水害防治的首选工程方法,注浆浆液扩散机理受到普遍关注,且分支孔间距设计多依赖现场经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制约着工程效果及效益。基于淮北煤田恒源煤矿注浆现场实际工况,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 地面高压超前区域注浆已成为煤矿水害防治的首选工程方法,注浆浆液扩散机理受到普遍关注,且分支孔间距设计多依赖现场经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制约着工程效果及效益。基于淮北煤田恒源煤矿注浆现场实际工况,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开展地面定向钻煤层底板区域高压注浆浆液扩散数值模拟研究及浆液扩散影响因素分析,探讨地面高压注浆浆液扩散机理。结果如下:(1)煤层底板石炭系太原组第三薄层灰岩(简称三灰)裂隙发育,通过模拟发现,8~12 MPa高压注浆时很可能发生劈裂作用,期间渗透系数增大4~5个数量级。(2)不考虑重力影响时,以分支孔为中心,浆液向周边扩散距离相等,且在分支孔附近,浆液浓度较大,体积分数达20%以上;考虑重力作用时,水平向浆液扩散范围相对增大,垂向上浆液主要向下扩散,表现为“上短下长”。(3)浆液扩散模拟得出,扩散范围为41.2 m;浆液扩散范围现场实测显示,扩散范围为38.3~44.0 m,浆液扩散现场实测验证了扩散模型的正确性。(4)浆液扩散范围与浆液相对密度、静水压力、浆液动力黏度、浆液屈服强度及孔隙率呈负相关,与裂隙隙宽、渗透系数呈正相关。其中浆液相对密度越小,其扩散范围响应越明显;随动力黏度增加,扩散范围减小得越来越慢。研究成果可为煤系底板水害区域注浆治理工程合理设计提供参考,具有较好的参考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钻 高压注浆 浆液扩散范围 浆液扩散机理
下载PDF
《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
8
作者 戴洪宝 桂和荣 +1 位作者 许继影 汝文强 《教育进展》 2024年第3期83-87,共5页
《工程测量学》作为测绘工程专业、遥感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已成为一门与计算机技术、GIS、GPS、RS等相融合、相交叉的学科,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测量方面的科研和应用型人才,促进了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工程测... 《工程测量学》作为测绘工程专业、遥感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已成为一门与计算机技术、GIS、GPS、RS等相融合、相交叉的学科,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测量方面的科研和应用型人才,促进了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工程测量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建设实践教学新模式,以此满足新形势对测绘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工程测量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测绘新技术和课程思政等融入课堂,针对性的提出了整改建议和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工程测量学》教学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测量学 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 测绘新技术
下载PDF
综放开采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应力法预测 被引量:32
9
作者 桂和荣 周庆富 +3 位作者 廖多荪 康庆恩 范遵友 邹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5-379,共5页
在重点模拟大采高条件下覆岩低抗拉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采高FEM-NTA耦合模型”.选择了合适的屈服准则、流动法则及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综合优选输入参数,于淮南矿务局新集矿实施了该“耦合模型”.预测裂采比为10.60... 在重点模拟大采高条件下覆岩低抗拉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采高FEM-NTA耦合模型”.选择了合适的屈服准则、流动法则及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综合优选输入参数,于淮南矿务局新集矿实施了该“耦合模型”.预测裂采比为10.60~10.85倍.经钻探验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型 导水裂隙带 岩石应力 采煤 综放开采
下载PDF
淮南煤田阜凤推覆构造带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桂和荣 宋晓梅 彭子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9-172,共4页
淮南煤田阜凤逆冲断层是一压性断层,使寒武系灰岩、砂泥岩推覆于二叠系煤系地层之上。该断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对推覆体下安全采煤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测试了阜凤推覆体岩石化学成份并进行了含、导水性分析;研究了阜凤断层带构造岩的微观特... 淮南煤田阜凤逆冲断层是一压性断层,使寒武系灰岩、砂泥岩推覆于二叠系煤系地层之上。该断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对推覆体下安全采煤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测试了阜凤推覆体岩石化学成份并进行了含、导水性分析;研究了阜凤断层带构造岩的微观特征,并通过崩解试验分析了断层带介质的水稳定性及地下水径流的有利条件;最后利用灰岩浸溶试验及碳酸平衡原理进一步研究了阜凤断层带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结论是:阜凤推覆构造带属开放系统,具有地下水补给和径流的必要条件,是导水的。其导水性随煤矿开采规模的扩大而增强,此结论已在煤矿生产实践中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带 淮南煤田 特征研究 水文地质特征 地下水径流 地下水补给 断层带 逆冲断层 煤系地层 化学成份 微观特征 水稳定性 试验分析 平衡原理 浸溶试验 开放系统 必要条件 煤矿开采 生产实践 推覆体 导水性 寒武系 二叠系
下载PDF
厚松散层及超薄覆岩条件下放顶煤开采防砂煤柱 被引量:13
11
作者 桂和荣 孙家斌 +4 位作者 李明好 尹正柱 李伟 陈富勇 宋晓梅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6-39,共4页
为解放厚松散层及超薄覆岩条件下防砂煤柱储量 ,在掌握三隔、四含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基础上 ,通过井下疏放四含水、合理确定允许放采比以及控制工作面两端覆岩剪切破坏 ,有效实践了“破坏四含、保护三含”的思路。项目自实施以来 ,已成功... 为解放厚松散层及超薄覆岩条件下防砂煤柱储量 ,在掌握三隔、四含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基础上 ,通过井下疏放四含水、合理确定允许放采比以及控制工作面两端覆岩剪切破坏 ,有效实践了“破坏四含、保护三含”的思路。项目自实施以来 ,已成功回采了 4 0多万t煤炭 ,直接经济效益 4 0 0 0多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松散层 超薄覆岩 放顶煤开采 防砂煤柱 渗透稳定性 允许放采比 顶板
下载PDF
皖北矿区地下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漂移特征 被引量:17
12
作者 桂和荣 陈陆望 宋晓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114,共4页
为了准确识别矿井突水水源,利用分布于皖北矿区内的各含水层地下水长观孔和矿井各含水层疏放孔,采取4个主要深层地下水样(四含水、煤系水、太灰水和奥灰水),测定其氢氧稳定同位素含量(δ18O、δD),研究它们的组成特征及漂移特征.研究结... 为了准确识别矿井突水水源,利用分布于皖北矿区内的各含水层地下水长观孔和矿井各含水层疏放孔,采取4个主要深层地下水样(四含水、煤系水、太灰水和奥灰水),测定其氢氧稳定同位素含量(δ18O、δD),研究它们的组成特征及漂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含水以18O漂移为主,少数样点表现了一定的D漂移特征;相反,煤系水以D漂移为主要特征;太灰水和奥灰水同位素漂移特征相似,在产生18O漂移的同时,也产生了D漂移.D、18O不同类型漂移特征的形成机理是硅酸盐交换、烃基交换和古溶滤渗入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下水 稳定同位素 漂移 皖北矿区
下载PDF
煤矿塌陷区水域环境指示微生物——蓝藻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桂和荣 王和平 +1 位作者 方文慧 计成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48-853,共6页
为治理与开发煤矿塌陷区生态环境,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在同一城市选择2种水域:一个是煤矿塌陷湖,另一个是不受煤矿开采影响的一般湖泊.通过一年四季的取样、监测,研究蓝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主要生态影响因子,从而找出煤矿塌陷区这一... 为治理与开发煤矿塌陷区生态环境,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在同一城市选择2种水域:一个是煤矿塌陷湖,另一个是不受煤矿开采影响的一般湖泊.通过一年四季的取样、监测,研究蓝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以及主要生态影响因子,从而找出煤矿塌陷区这一特殊水域中蓝藻的生态学特征.研究表明:夏季蓝藻个体数量最多,秋冬季节蓝藻个体数量减少并趋于稳定;弱碱性的水不利于蓝藻的生长;蓝藻个体形态单一、纤细,不如非煤矿湖泊蓝藻个体形态的多样化、肥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塌陷湖 蓝藻 个体数量 形体特征
下载PDF
皖北矿区深层岩溶水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桂和荣 陈陆望 彭子成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1-34,共4页
在皖北矿区采取了 2 2个深层地下水水样 ,测试Ag、Al、As、Ba等 2 0种微量元素 ,建立了主成分分析模型。根据元素相关性、特征值与累计方差贡献率 ,进行了地下水的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和地下水主成分解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皖北矿区主要... 在皖北矿区采取了 2 2个深层地下水水样 ,测试Ag、Al、As、Ba等 2 0种微量元素 ,建立了主成分分析模型。根据元素相关性、特征值与累计方差贡献率 ,进行了地下水的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和地下水主成分解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皖北矿区主要突水水源 4个主成分的判别表达式 ,从而得出结论 :矿区地下水 ,特别是四含、太灰与奥灰 3个突水含水层微量元素的质量浓度与 4个主成分息息相关 ,可以简单地把第一、二、三、四主成分概括为地下水的溶滤作用、越流作用、河流补给作用、构造裂隙补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主成分 元素相关性 水源判别 皖北矿区
下载PDF
淮河以北矿区地面沉降及其成因 被引量:8
15
作者 桂和荣 陈兆炎 +3 位作者 刘林 任守义 钱谋始 邹海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0-44,共5页
根据多年的高程实测资料,查明了淮河以北矿区(主要是潘集地区)地面沉降的幅度、速率及范围;分析了该区地面沉降的内因和外因,为区内地面沉降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地面沉降 成因 防治 煤矿
下载PDF
芦岭矿810采区第四系含水层渗透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桂和荣 陈富勇 +5 位作者 李伟 孙家斌 尹正柱 李明好 宋晓梅 涂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2-34,共3页
通过对芦岭矿 810采区四含渗透性的测试 ,分析了粗颗粒含量与渗透系数、破坏水力梯度之间的关系 ,指出了在采动裂隙和原生裂隙波及四含时 ,四含土体会产生管涌型破坏 ,并在现场观测中得到了验证。
关键词 第四系含水层 渗透稳定性 破坏水力梯度 管涌型破坏 采动裂隙 原生裂隙
下载PDF
皖北矿区主要突水水源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桂和荣 陈陆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3-327,共5页
在皖北矿区的临涣、海孜等矿对4个主要突水含水层采取了38个水样,做了放射性同位素氚含量分析,绘制了四含水、太灰水和奥灰水氚含量等值线图.四含水氚含量出现在任楼矿、海孜矿和临涣矿3个高值区,w(T)=10~14Tu;煤系水最大氚含量在任楼... 在皖北矿区的临涣、海孜等矿对4个主要突水含水层采取了38个水样,做了放射性同位素氚含量分析,绘制了四含水、太灰水和奥灰水氚含量等值线图.四含水氚含量出现在任楼矿、海孜矿和临涣矿3个高值区,w(T)=10~14Tu;煤系水最大氚含量在任楼矿,为6Tu,其余测定均小于5Tu;太灰水最大氚含量出现在张庄和杨庄矿,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奥灰水在二电厂和物探队出现w(T)=16~20Tu的高值区.在此基础上,得出皖北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的循环特征及其相互间的水力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矿区 突水含水层 同位素氚 地下水循环 水力联系
下载PDF
“订单式”职业教育机制研究及实践 被引量:51
18
作者 桂和荣 沈宏毅 +3 位作者 李文权 陶永海 吴淮生 陆少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05年第4期34-36,共3页
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职业教育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实践效果为例,分析"订单式"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机制,并从工作重心下移、加大考核力度、根据市场要求加强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扩大"订单式"教... 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职业教育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实践效果为例,分析"订单式"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机制,并从工作重心下移、加大考核力度、根据市场要求加强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扩大"订单式"教育规模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订单式”人才培养 保障机制 专业建设
下载PDF
皖北任楼煤矿深层地下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19
作者 桂和荣 孙林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0-216,共7页
为深入理解深层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对皖北任楼煤矿深部3个含水层(四含、煤系和太灰水)的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任楼煤矿3个含水层均以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为特征,且均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以及普遍的负C... 为深入理解深层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对皖北任楼煤矿深部3个含水层(四含、煤系和太灰水)的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任楼煤矿3个含水层均以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为特征,且均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以及普遍的负Ce异常,但三者在稀土分异、Eu和Ce异常程度上存在区别。其中,Ce异常主要与氧化还原程度有关,正Eu异常除与测试中BaO的干扰有关外,还原环境下Eu2+和Sr2+之间的交换、氧化状态下Eu3+的存在形态可能分别对太灰水和四含水存在影响,但煤系水中最高的正Eu异常可能主要与斜长石的溶解有关。除围岩成分、温度及酸碱度之外,稀土元素无机形态可能对地下水稀土分异程度存在重要影响。含水层之间稀土元素特征的差异为水源识别提供了可行性,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以待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矿区 稀土元素 深层地下水 水-岩相互作用
下载PDF
导水断层防水煤柱合理留设的应力分析计算法 被引量:8
20
作者 桂和荣 陈兆炎 +1 位作者 朱亚日 施凤英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9-44,共6页
根据导水断层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在全面考虑影响导水断层防水煤柱尺寸诸因素的前提下,建立了不同的岩石力学模型。应用岩石力学有限元理论(弹塑性)反复解算不同煤柱尺寸情况下的围岩应力及其变化,进而采用“无拉应力分析原理”分析... 根据导水断层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在全面考虑影响导水断层防水煤柱尺寸诸因素的前提下,建立了不同的岩石力学模型。应用岩石力学有限元理论(弹塑性)反复解算不同煤柱尺寸情况下的围岩应力及其变化,进而采用“无拉应力分析原理”分析研究在变化的应力状态下煤岩层的稳定性(计算中所用到的参数都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最佳的导水断层防水煤柱尺寸[H_(cb)=F^e(σ^-)|σ^-=R_(trm)]。通过某矿区的实例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断层 导水 煤柱 防水 应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