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万勇 梁堂钊 +4 位作者 龙光华 邹学农 彭新生 郑召民 刘少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64-668,共5页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9年6月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1例,其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16例,经胸膜外或腹膜后侧前方入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固定术4例,经胸腔侧前方入路椎体...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9年6月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1例,其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16例,经胸膜外或腹膜后侧前方入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固定术4例,经胸腔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固定术1例。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及胸椎JOA评分,测量手术节段后凸Cobb角。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80ml,术中无血管损伤。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单纯脑脊液漏2例,神经根损伤并脑脊液漏1例,硬膜外血肿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损伤加重2例,均经处理后治愈。随访6~75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2周Frankel分级10例改善、11例无变化,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13例改善、8例无变化。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42.8%、63.1%,优良率分别为28.6%、71.4%,总有效率均为85.8%。末次随访时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患者手术节段后凸Cobb角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对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为主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多节段椎板切除可导致后凸角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管狭窄症 手术 椎板切除 效果
原文传递
儿童颈椎肿瘤外科治疗 被引量:3
2
作者 万勇 梁堂钊 +3 位作者 郑召民 彭新生 陈立言 刘少喻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4期190-192,217,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颈椎肿瘤的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3例颈椎肿瘤的临床资料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骨母细胞瘤经手术切除,内固定重建,植骨融合,例1随访2年后复发,经再次后路单纯切除后... 【目的】探讨儿童颈椎肿瘤的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3例颈椎肿瘤的临床资料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骨母细胞瘤经手术切除,内固定重建,植骨融合,例1随访2年后复发,经再次后路单纯切除后随访2年无复发,例2随访2年无复发。例3为脊索瘤,行后路颈枕融合,前路经口肿瘤切除,术后予放疗,26月后复发。【结论】儿童颈椎良性肿瘤切除后效果良好,但恶性肿瘤手术难度大,易复发,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颈椎肿瘤 预后
下载PDF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用药时间窗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万勇 徐磊 +3 位作者 梁堂钊 谢显彪 龙光华 李佛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59-764,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用药时间窗。方法:采用显微血管夹夹伤雌性SD大鼠T10脊髓建立脊髓急性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8只。A、B、C、D组分别...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用药时间窗。方法:采用显微血管夹夹伤雌性SD大鼠T10脊髓建立脊髓急性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8只。A、B、C、D组分别于损伤后即刻、1h、3h和6h腹腔注射rHuEPO5000IU/kg,E组损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各组大鼠于术后1d、3d、5d、7d进行BBB运动学评分,并于术后3d、7d用TUNEL染色和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术后1d、3d各组大鼠BBB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5d时A、B、C三组BBB评分均高于D、E两组(P<0.01),A、B、C三组间与D、E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d时D组BBB评分高于E组(P<0.01),但低于A、B、C三组(P<0.01),而A、B、C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后3d、7d,A~D组的TUNEL、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均高于E组,且损伤后7d时D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高于A、B、C三组(P<0.05),A、B、C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损伤后3d,D组caspase-3染色细胞阳性率高于A、B、C三组(P<0.05),A、B、C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后7d,A~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ASCI后3h内给予rHuEPO可以显著改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抑制伤后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生;伤后6h给药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损伤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治疗 细胞凋亡 大鼠
原文传递
一种脊柱转移瘤治疗新策略的回顾性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浩淼 沈靖南 +4 位作者 刘少喻 万勇 梁堂钊 Alessandro Gasbarrini Stefano Boriani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2-827,共6页
【目的】回顾性评估一种新的脊柱转移瘤治疗策略——"流程表"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方法】研究对象为自1996年2月至2009年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脊柱转移性肿瘤77例患者,这些患者为生存期明确的死亡病例。对每个病例按照Tomit... 【目的】回顾性评估一种新的脊柱转移瘤治疗策略——"流程表"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方法】研究对象为自1996年2月至2009年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脊柱转移性肿瘤77例患者,这些患者为生存期明确的死亡病例。对每个病例按照Tomita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和Tokuhashi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2005年修订版)进行评分,推断其相应的治疗方式,并应用脊柱转移瘤治疗新策略——流程表进行治疗方式判定。将由3种脊柱转移瘤治疗策略所判定的治疗方式与实际治疗方式相比较,分为实际治疗方式与判定治疗方式相一致和不一致两组。再根据流程表策略判定的治疗方式,将病例进一步分成保守治疗、姑息手术和切除手术3组,再将每组中按照实际治疗方式与判定治疗方式一致性分成两小组。然后再应用t检验,一致和不一致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按照Tomita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判定治疗和实际治疗的一致组生存时间(11.18个月)虽长于不一致组(9.70个月),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按照Tokuhashi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判定治疗和实际治疗的一致组生存时间和不一致组几乎相同(分别为10.18个月和10.31个月,P>0.05);而按脊柱转移瘤流程表策略判定治疗和实际治疗的一致组生存时间(10.62个月)明显长于不一致组(7.70个月,P<0.01)。根据脊柱转移瘤流程表策略判定的治疗方式中,保守治疗和姑息手术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只有清除手术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评分系统比较,脊柱转移瘤治疗新策略——流程表在改善患者生存时间方面的作用较明显。但该策略仍存在一定不足,如某些评价指标准确性不很高、指标的细化程度不够等,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转移 脊柱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重组人HMGB1调控内皮细胞成血管作用的机制初探
5
作者 邓金涛 许文斌 +3 位作者 任建华 张文辉 王哲 梁堂钊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7-403,共7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高迁移率族蛋白1(rhHMGB1)在调控内皮细胞成血管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机制。方法将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上清组以及rhHMGB1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法检测内皮细胞的增殖、存活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 目的探讨重组人高迁移率族蛋白1(rhHMGB1)在调控内皮细胞成血管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机制。方法将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上清组以及rhHMGB1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法检测内皮细胞的增殖、存活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Yes相关蛋白(YAP)、CD31、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VEGF、YAP、CD31、HIF-1α的信使RNA(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内皮细胞迁移水平;免疫荧光实验检测YAP定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hHMGB1组内皮细胞迁移率增加(P<0.05),且细胞迁移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与对照组比较,MSC上清组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YAP蛋白表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rhHMGB1组的VEGF和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VEGF和CD31 mRNA相对表达量均增加,YAP和p-YAP蛋白表达均增多,YAP/p-YAP比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MSC上清组比较,rhHMGB1组的CD31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YAP蛋白表达增多,YAP/p-YAP比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外源高浓度rhHMGB1可能通过介导YAP入核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并上调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 Yes相关蛋白(YAP) 内皮细胞 血管再生 缺氧诱导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D31
下载PDF
肘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文辉 庄泽 +5 位作者 王哲 何容涵 梁堂钊 任建华 史德海 王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23-1027,共5页
目的评估使用肘关节前内侧入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共收治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O′Driscoll尺骨冠状突骨折分型,O′DriscollⅠ型4例,Ⅱ型6例,Ⅲ... 目的评估使用肘关节前内侧入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共收治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根据O′Driscoll尺骨冠状突骨折分型,O′Driscoll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4例。手术均采用肘前内侧入路,在正中神经和肱动脉之间进入,劈开肱肌后显露尺骨冠状突,依照骨折情况行克氏针、空心螺钉、Herbert钉、小钢板固定。术后早期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随访记录患者肘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和检查稳定性恢复,肘关节力量情况,根据改良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总体功能。结果 14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5.3个月。患侧肘部和手部力量均同健侧,肘关节平均屈曲(122.8±6.5)°,平均伸直(4.5±4.2)°,前臂旋转活动度平均旋前(85.6±5.3)°,平均旋后(82.2±7.1)°,术后改良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优9例,良5例,优良率达1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肘关节疼痛、不稳定、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尺骨冠状突骨折手术可采用经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间隙的前内侧入路,该入路具有解剖层次清楚,创伤小,操作便利的特点,临床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突 骨折 尺骨 手术入路 肘前内侧入路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正杰 江诗海 +5 位作者 梁堂钊 任建华 何容涵 胡瑛 王昆 朱蕾 《新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655-659,共5页
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源性外泌体(ADSC-Exos)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将瘢痕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ADSC-Exos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组别中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纤维化指标的表达量;采... 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源性外泌体(ADSC-Exos)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将瘢痕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ADSC-Exos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组别中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纤维化指标的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纤维化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ADSC-Exos作用下,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纤维化相关指标水平降低(P均<0.05)。瘢痕成纤维细胞在ADSC-Exos的作用下,Ⅰ、Ⅲ胶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mRNA表达下调(P均<0.05)。结论ADSCExos能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源性外泌体 瘢痕成纤维细胞 纤维化
下载PDF
Tokuhashi外科评分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和Tomita外科评分预测硬膜外脊柱转移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4
8
作者 梁堂钊 万勇 +3 位作者 龙光华 邹学农 彭新生 郑召民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75-880,共6页
目的 评价Tokuhashi外科评分、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和Tomita外科评分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选择与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经病理学确诊并获得随访的硬膜外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绘制Tokuhashi外科评分... 目的 评价Tokuhashi外科评分、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和Tomita外科评分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选择与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经病理学确诊并获得随访的硬膜外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绘制Tokuhashi外科评分、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和Tomita外科评分在预期寿命为3个月内死亡、6个月内死亡、12个月内死亡以及24个月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它们预测患者生存时间的准确性.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3种评分系统中各得分段患者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并与预计生存时间进行比较.对3种评分系统的结果与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0个月.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okuhashi外科评分、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和Tomita外科评分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段内,Tokuhashi外科评分的AUG值均较小,诊断准确性低.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在12个月内死亡和24个月内死亡组的AUG值均>0.7,诊断准确性较高.Tomita外科评分在6个月内死亡和24个月内死亡组的AUC值较大,诊断准确率较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3种评分系统中各得分段患者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与预计生存时间并不完全相符.Tokuhashi外科评分和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的结果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γ=0.414,P=0.0001和γ=0.426,P=0.0001),而Tomita外科评分的结果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γ=-0.521,P=0.001).结论 3种评分系统的结果与硬膜外脊柱转移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如将Tokuhashi外科修正评分和Tomita外科评分结合使用,可能可以更好地预测硬膜外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并用来指导手术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脊柱转移 预后评分 生存
原文传递
体外长期培养的猪BMSCs发生转化过程中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谱关联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何颖 邹立津 +2 位作者 高蔓蔓 梁堂钊 邹学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66-1073,共8页
目的探讨体外长期培养的长白猪BMSCs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阐明甲基化在调节基因表达上与BMSCs发生转化的关系。方法抽取3月龄长白猪胫骨近端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并根据细胞贴壁特性对BMSCs进行分离、纯化、体外传代培养。细胞恶... 目的探讨体外长期培养的长白猪BMSCs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阐明甲基化在调节基因表达上与BMSCs发生转化的关系。方法抽取3月龄长白猪胫骨近端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并根据细胞贴壁特性对BMSCs进行分离、纯化、体外传代培养。细胞恶性转化通过细胞形态、核型分析、双层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血清依赖性实验以及裸鼠成瘤实验进行验证。使用定制的家猪甲基化芯片和Agilent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第2代和第25代BMSCs全基因组甲基化表达水平和m RNA表达谱,并进行m RNA-甲基化的关联分析,筛选DNA异常甲基化谱,同时对这些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长期培养的BMSCs逐渐表现出转化细胞的特性:由较大的纺锤形逐渐变为小的梭形,血清依赖程度显著降低,在双层软琼脂培养基中锚着独立生长并形成细胞集落,在裸鼠体内形成肿瘤组织。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出转化过程中上调表达的257条基因和下调表达的315条基因,信号通路分析发现部分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上调,部分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ECM-receptor interaction)、黏着斑通路(focal adhesion)、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P53等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下调。DNA甲基化芯片分析得到受甲基化调控的962条差异基因和1 219条受去甲基化的基因,并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细胞代谢、增殖分化、细胞结构、炎性免疫、肿瘤发生等生物过程。联合分析BMSCs转化过程受甲基化调控的基因,发现35个基因的甲基化改变与表达变化方向相反(相关系数r=–0.686,P=0.000),其中21个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升高而基因表达下降,14个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下降而基因表达升高;同时KEGG富集分析发现多个受甲基化调控、参与干细胞分化的基因及参与的多个细胞信号通路,其中在14条甲基化下调而表达上调的基因中,很多具有调节肿瘤发生与免疫炎性相互平衡的作用,其中CDKN3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改变可能与细胞肿瘤化密切相关。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甲基化参与猪BMSCs自发转化,这为BMSCs临床应用预警和防止转化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SCS 细胞转化 基因表达 甲基化
原文传递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庄泽 陈郁鲜 +3 位作者 梁堂钊 肖大海 苏守文 史德海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2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L形切口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及跟骨外侧皮瓣血运的保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12—2016-12诊治的126例跟骨骨折,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后23例切口愈合不良。采用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L形切口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及跟骨外侧皮瓣血运的保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12—2016-12诊治的126例跟骨骨折,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后23例切口愈合不良。采用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骨折类型、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与切口愈合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对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骨折类型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术前等待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骨折类型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禁烟、术前充分消肿、缩短止血带使用时间、做好切口设计避免损伤跟外侧动脉有利于降低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L形切口 内固定 LOGISTIC回归分析 切口愈合不良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