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2022年广州地区献血人群ABO血型筛查结果分析
1
作者 刘旭映 黄伯泉 +6 位作者 廖芬芳 李仲平 梁浩坚 杜荣松 谢君谋 黄爱琼 王淏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39-443,共5页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ABO、RhD血型的分布情况,为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和更好为献血者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1年1月—2022年12月的无偿献血者进行常规ABO、RhD血型检测,统计分析ABO血型构成比,对ABO正反不一致血型、RhD初筛阴性...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ABO、RhD血型的分布情况,为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和更好为献血者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1年1月—2022年12月的无偿献血者进行常规ABO、RhD血型检测,统计分析ABO血型构成比,对ABO正反不一致血型、RhD初筛阴性的标本进行血型血清学确证,分析ABO亚型检出情况及漏检原因。结果 2021年1月—2022年12月共筛查献血者标本749 123份,剔除重复献血者后的标本513 291份,其中ABO血型分布为:O型208 126份(40.55%)、A型138 859份(27.05%)、B型130 987份(25.52%)、AB型35 319份(6.88%)。ABO血型初筛正反不一致506份,其中弱/无红细胞反应58份、额外的红细胞反应16份、弱/无血清反应215份、额外的血清反应217份;经血型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确认ABO亚型44份,其中A亚型13份、B亚型26份、AB亚型5份;B(A)3份;类孟买血型14份。重复献血者漏检率最高的血型是A_3/B_3类亚型(68.42%)。在513 291份标本中共检出意外抗体阳性128份;RhD血型初筛阴性共2 277份,其中RhD阴性确认2 188份[2 188/513 291(0.43%)],RhD变异型89份[89/513 291(0.02%)],合并检出意外抗体30份[30/2 188(1.37%)]。结论 广州地区献血人群ABO分布O>A>B>AB,RhD阴性人群占比为0.43%,略高于全国汉族人群0.3%~0.4%;ABO血型亚型以B亚型为主;A_3/B_3类亚型的检出率及在常规血型检验中漏检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RHD血型 正反不一致血型 无偿献血者
原文传递
血液核酸筛查系统结果无效类型及原因分析
2
作者 杜荣松 王淏 +3 位作者 李仲平 梁浩坚 谢君谋 郑优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 通过分析血液核酸检测结果无效的原因,探讨降低检测无效的对策。方法 统计2019~2021年本实验室Cobas s201血液核酸筛查的检测数量及无效结果的批次、测试数量,分析无效结果的类型和原因。结果 2019~2021年本实验室Cobas s201核酸... 目的 通过分析血液核酸检测结果无效的原因,探讨降低检测无效的对策。方法 统计2019~2021年本实验室Cobas s201血液核酸筛查的检测数量及无效结果的批次、测试数量,分析无效结果的类型和原因。结果 2019~2021年本实验室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共检测5 420批次和127 950测试量,批次无效率和测试无效率分别为1.83%和1.97%。结果无效可分为操作不当、标本质量问题、质控无效、设备故障和其它5种类型,其中质控无效和设备故障导致的结果无效比例最高,分别占全部测试无效的44.51%和39.96%。质控无效主要与标本交叉污染和质控品混匀不充分有关,设备故障多发生于核酸提取仪的机械臂抓手和扩增仪的TC模块。结论 实验室应对结果无效进行质量监测,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特别应减少质控无效和仪器故障导致的结果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站 核酸检测 结果无效 质量监测
原文传递
2013—2014年广州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无效结果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梁浩坚 许结仪 +2 位作者 郑优荣 郑剑婷 林诗雅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77-179,共3页
目的统计分析2013—2014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无效结果情况,查找造成无效结果的原因,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完善血站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设。方法采用诺华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广州市2013—2014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 目的统计分析2013—2014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无效结果情况,查找造成无效结果的原因,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完善血站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设。方法采用诺华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广州市2013—2014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无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这两年的核酸检测无效结果。结果 2013年与2014年的无效结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 215.37,P<0.001)。2014年核酸检测无效结果率比2013年下降41.88%。导致检测结果无效的原因主要有仪器故障与人工操作失误两大方面。结论2014年通过加强人员的培训及完善操作规程后,无效结果数明显减少。每月做好检测无效结果的统计分析工作,及时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既可节约资源,又可以完善本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技术 无效结果 质量监控指标 质量体系
下载PDF
2011~2014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核酸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梁浩坚 汪传喜 +4 位作者 许结仪 郑优荣 李仲平 蓝岚茵 林诗雅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0期138-141,共4页
目的评估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功效。方法采用Grifols公司(原诺华诊断公司)PROCLEIX TIGRIS 全自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和PROCLEIX-?ULTRIO HIV-1/HCV/HBV Assay核酸检测试剂,对2011年1月-2014年12月的114674... 目的评估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功效。方法采用Grifols公司(原诺华诊断公司)PROCLEIX TIGRIS 全自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和PROCLEIX-?ULTRIO HIV-1/HCV/HBV Assay核酸检测试剂,对2011年1月-2014年12月的1146740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IV/HCV/HBV三项单人份核酸检测,同时采用血清学试剂进行HBsAg,HCVAb,HIVAb/Ag检测。对核酸检测单独反应性标本(血清学阴性,核酸检测反应性)进行鉴别试验以确定感染病毒种类。结果 1146740例献血者血液标本,核酸检测的反应性比率为0.97%(10645/1146740),低于血清学HBsAg,HCVAb,HIVAbAg三项总的检测阳性率1.66%(19024/1146740)。在1114428例经血清学全项检测合格的标本中,单人份核酸检测共检出2457例核酸反应性样本,核酸单独反应性比率为0.22%;在2457例核酸单独反应性标本中,鉴别试验反应性的样本为718例,其中,HBV-DNA 711例,HCV-RNA 4例,HIV-RNA 3例。核酸鉴别试验阳性率为29.22%(718/2457)。结论目前在广州地区输血传播疾病的残余风险主要还是输血感染HBV。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将有助于缩短病原体检测的窗口期,降低输血残余风险,血清学和核酸检测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应同时使用以保障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 血液筛查 输血风险 血液安全 转录介导扩增技术
下载PDF
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HBV、HCV的相关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浩坚 郑优荣 +1 位作者 许结仪 黄伯泉 《中国医学工程》 2015年第5期168-168,171,共2页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检测抗-HCV及HBs Ag,采用TMA核酸检测技术定性检测HBV-DNA及HCV-RNA,采用速率法检测ALT水平。分析本中心2011年1月-201...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检测抗-HCV及HBs Ag,采用TMA核酸检测技术定性检测HBV-DNA及HCV-RNA,采用速率法检测ALT水平。分析本中心2011年1月-2013年12月所采集的885784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的ALT、HBV、HCV的检测结果。结果检出18 409份ALT不合格,ALT不合格率为2.08%。其中,294例联合HBs Ag有反应性,经NAT检测其中149例为HBV-DNA阳性;308例联合HCVAb有反应性,经NAT检测其中227例为HCV-RNA;17 807例为单纯ALT不合格,各组与ALT单独不合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T不合格属于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但ALT异常排除HBV感染或HCV感染因素,多因其他非病理性因素引起,在ALT异常的无偿献血者人群中ALT异常率与HBV及HCV检测结果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ALT HBV HCV 核酸检测技术(NAT)
下载PDF
2009年-2013年广州地区不同季节街头无偿献血者ALT的不合格率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梁浩坚 许结仪 +4 位作者 黄伯泉 李仲平 林诗雅 谢君谋 刘旭映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5期75-77,F0003,共4页
目的:统计分析不同季节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影响,探讨ALT阳性导致血液报废的应对策略,以利于对献血者的征募、初筛和固定献血队伍的建设。方法:采用速率法检测ALT值,对广州市2009年-2013年街头参加无偿献血的献血者的ALT检测... 目的:统计分析不同季节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影响,探讨ALT阳性导致血液报废的应对策略,以利于对献血者的征募、初筛和固定献血队伍的建设。方法:采用速率法检测ALT值,对广州市2009年-2013年街头参加无偿献血的献血者的AL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分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ALT不合格率有无差异。结果:不合格率存在季节性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不合格率呈现1~2月升高,3~5月回落,及9~12月明显增高的特点。结论:秋冬季要加强献血前征询,认真做好献血前对献血者的ALT筛查工作,从而减少血液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丙转氨酶 不合格率 季节变化 无偿献血
下载PDF
核酸检测技术在广州地区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7
作者 郑优荣 梁浩坚 +7 位作者 李仲平 杜荣松 黄志健 林诗雅 蓝岚茵 王淏 黃爱琼 付涌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11-1214,共4页
目的评估核酸检测技术(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效果和必要性。方法采用美国诺华ProcleixTIGRIS全自动NAT检测分析系统和PROCLEIX ULTRIOAssay HBV、HCV、HIV(1型)NAT联检试剂,对616 705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做HBV、HCV、HIV 3... 目的评估核酸检测技术(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效果和必要性。方法采用美国诺华ProcleixTIGRIS全自动NAT检测分析系统和PROCLEIX ULTRIOAssay HBV、HCV、HIV(1型)NAT联检试剂,对616 705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做HBV、HCV、HIV 3项NAT联检,并对单项NAT阳性标本做NAT鉴别试验;同时采用血清学酶免(EIA)双试剂并行检测同批标本的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ALT等项目。结果 NAT阳性检出率为0.95%(5 874/616 705),EIA检测HBsAg、抗-HCV、抗-HIV3项的阳性检出率为1.62%(10 048/616705)(P<0.01)。EIA检测全项合格标本的NAT阳性检出率为0.22%(1 365/594 325);单项NAT阳性标本的NAT鉴别试验阳性率为30.4%(415/1 365),其中HBV DNA阳性413例,占NAT鉴别试验阳性总数的99.52%,HCV RNA和HIV RNA阳性各1例;EIA双试剂检测阳性标本的NAT阳性检出率75.28%(4 148/5 510),EIA单试剂检测阳性标本的NAT阳性率检出率为2.27%(103/4 538);ALT EIA双试剂检测不合格标本的核酸NAT阳性检出率2.31%(336/14 554),其中单项ALT检测不合格标本的NAT阳性检出率为0.01%(2/14 080),而且半年后对这些献血者随访NAT复检均为阴性。结论目前广州地区血清学EIA检测合格血液中存在的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主要是输血感染HBV;将NAT检测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NAT) 酶免检测 血液筛查 血液安全 HBV HCV HIV 广州献血者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HBsAg阴性无偿献血血液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评估 被引量:26
8
作者 李仲平 王淏 +5 位作者 郑优荣 田也 梁浩坚 黄伯泉 林诗雅 黄志健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2-445,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血液经血清学筛查后的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残余风险及HBsAg阴性HBV NAT阳性献血者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状况,为采供血机构制定血液安全保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83 428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血液经血清学筛查后的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残余风险及HBsAg阴性HBV NAT阳性献血者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状况,为采供血机构制定血液安全保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83 428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使用ELISA方法检测HBsAg,阴性标本应用核酸检测技术进行HBV NAT检测,收集HBsAg阴性HBV NAT阳性献血者标本进行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及HBV DNA实时荧光PCR定量分析,设200份经常规血液筛查合格标本为对照组同步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并对献血者进行随访追踪。结果 283 428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检出172份HBsAg阴性HBV NAT阳性标本,广州地区ELISA筛检HBsAg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为0.061%(172/283 428),街头流动或固定点献血者检出率(0.071%)高于来自于单位团体组织献血者(0.047%)。172份标本抗-HBe、抗-HBc检出率(32.56%、79.1%)均高于对照组(17.5%、51.0%),乙肝血清学抗体以抗-HBs、抗-HBc阳性及单纯抗-HBc阳性两种模式为主,HBV DNA浓度均低于200 copies/mL。共检出11份HBV窗口期标本,通过对31例献血者随访追踪,确定23例献血者原始标本为OBI标本。结论广州地区可能有较高ELISA筛检HBsAg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应用HBV NAT技术筛检常规酶免血液筛查HBsAg阴性标本,能检出部分处于OBI的血液,缩短HBV检测窗口期,能将现阶段输血传播HBV风险进一步降低,对保障血液安全预防输血感染HBV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酸检测 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 窗口期 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残余风险
下载PDF
2002—2011年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情况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仲平 郑优荣 +3 位作者 梁浩坚 王淏 肖韶英 黄伯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945-1947,共3页
目的分析2002—2011年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情况,了解HIV抗体阳性无偿献血者人群特征,为制定无偿献血招募策略提供依据,确保血液安全。方法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HIV抗体筛查实验采用ELISA试验,HIV抗体筛查可疑标本送广州市疾病... 目的分析2002—2011年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情况,了解HIV抗体阳性无偿献血者人群特征,为制定无偿献血招募策略提供依据,确保血液安全。方法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HIV抗体筛查实验采用ELISA试验,HIV抗体筛查可疑标本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免疫印迹法确认。选择2002—2011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HIV抗体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1年2 054 978例无偿献血者中检出378例HIV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18.40/10万,2006年起HIV阳性率呈上升趋势(P<0.01)。阳性例数男女比例为1.81∶1,年龄在18~39岁占93.3%,18~29岁占60.3%,首次献血者HIV抗体阳性率为23.8/10万,献血次数超过3次者为13.4/10万,街头流动点献血者HIV抗体阳性率36.2/10万,单位组织献血者阳性率7.0/10万,不同献血次数和不同献血方式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合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现状,提示应坚持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的原则,加大单位组织献血所占比重,加强街头流动献血点献血前招募和咨询工作,确保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HIV抗体 单位组织献血 流动点献血
下载PDF
2011-2013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筛查与确认结果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伯泉 郑优荣 +4 位作者 杜荣松 梁浩坚 李仲平 黄志健 谢君谋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2-604,共3页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探讨血液筛查中梅毒检测阳性标本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认的意义。方法统计分析2011—2013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梅毒感染情况;采用2种国产梅毒抗体ELISA试剂A、B对本中心无偿...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探讨血液筛查中梅毒检测阳性标本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认的意义。方法统计分析2011—2013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梅毒感染情况;采用2种国产梅毒抗体ELISA试剂A、B对本中心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筛查,用TPPA法对筛查阳性标本进行确认,比较分析2012年A、B试剂梅毒抗体初筛和TPPA的阳性符合率。结果2011—2013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843699例,筛查梅毒阳性标本4781例,TPPA确认阳性3156例,梅毒感染率为0.37%。不同献血来源和职业献血人群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5,P<0.05),其中街头流动人员献血人群梅毒阳性率最高(0.65%),大中专院校学生献血人群最低(0.06%)。18~29岁年龄段献血员梅毒阳性率为0.17%,阳性率随年龄段升高而升高。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2012年初筛阳性标本1610例,TPPA确认阳性1099例,阳性符合率为68.26%。A、B试剂单检筛查阳性与TPPA确认结果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6.13%、73.36%,双试剂联检阳性符合率为94.47%。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梅毒抗体阳性人群在职业来源、年龄、性别分布均不同,这对日后招募低危献血人群有一定指导作用;对初筛阳性标本进行TPPA的确证是非常必要的,为梅毒阳性献血者的检测结果告知提供更准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无偿献血者 ELISA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下载PDF
暂时屏蔽的5项血清学指标不合格献血者追踪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玉笑 汪传喜 +4 位作者 肖韶英 黄伯泉 李仲平 梁浩坚 田也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64-965,共2页
目的对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ALT检测不合格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确定暂时屏蔽的献血者解除屏蔽的时间,为建立高质量的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抗-TP其中1项或1项以上单试剂阳性、或AL... 目的对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ALT检测不合格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确定暂时屏蔽的献血者解除屏蔽的时间,为建立高质量的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抗-TP其中1项或1项以上单试剂阳性、或ALT单、双试剂不合格者,6个月后抽血用2个不同厂家试剂进行追踪检测,对仍为单试剂阳性的献血者1年后再检测。结果 6个月后追踪检测各个项目的合格率分别为:HBsAg为37.0%、抗-HCV为43.8%、抗-HIV为47.8%、抗-TP为15.0%,ALT为71.1%,总的合格率为45.4%。追踪检测前、后单试剂阳性标本中HBsAg、抗-HCV、抗-HIV的进口试剂所占比率比国产试剂明显升高(P<0.01)。1年后第2次追踪检测各个项目的合格率分别为:HBsAg为37.5%、抗-HCV为47.4%、抗-HIV为40.0%、抗-TP为29.6%,ALT为66.7%,总的合格率为41.6%。结论通过对暂时屏蔽的不合格献血者的追踪检测,可以减少假阳性筛查结果对献血者流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SA HBsAg 抗-HCV 抗-HIV 抗-TP ALT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献血人群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情况及病毒载量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郑优荣 李仲平 +2 位作者 梁浩坚 黄柏泉 田也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49-551,共3页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献血者HPVB19感染状况。方法采用EIA对献血者血进行HPVB19 IgG、IgM筛查,并用PCR法对HPV B19抗体阳性血样进行HPV B19 DNA检测。结果HPV B19 IgG阳性率为38.6%(679/1760),HPVB19 IgM阳性率为1.9%(33/1760),两者有显著差...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献血者HPVB19感染状况。方法采用EIA对献血者血进行HPVB19 IgG、IgM筛查,并用PCR法对HPV B19抗体阳性血样进行HPV B19 DNA检测。结果HPV B19 IgG阳性率为38.6%(679/1760),HPVB19 IgM阳性率为1.9%(33/1760),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33例HPVB19 IgM阳性样本,HPVB19 DNA阳性检出率为63.6%(21/33);56例HPVB19 IgG阳性样本,HPVB19 DNA阳性检出率为1.8%(1/56),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21例HPV B19 DNA阳性样本中,病毒载量≥1×104Copies/ml占51.9%(13/21)。结论广州地区献血者HPV B19病毒既往感染率较高,但HPV B19病毒急慢性感染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HPV B19 聚合酶链反应 病毒载量 抗体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15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核酸和ELISA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1
13
作者 林诗雅 王淏 +4 位作者 李仲平 梁浩坚 谢君谋 肖韶英 郑优荣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7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分析2015年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核酸检测(NAT)和ELISA的筛查结果,探讨NAT和ELISA并行的血液筛查模式下,两种检测方法在降低输血相关病毒感染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两种ELISA试剂和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平行应用的血液筛查模式... 目的分析2015年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核酸检测(NAT)和ELISA的筛查结果,探讨NAT和ELISA并行的血液筛查模式下,两种检测方法在降低输血相关病毒感染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两种ELISA试剂和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平行应用的血液筛查模式,对2015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HBV、HCV和HIV血清学标志物及其病毒核酸进行筛查。核酸初检阳性标本取其血袋血浆进一步做核酸鉴别实验。对HIV-1 RNA鉴别阳性、ELISA阴性的献血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本中心2015年核酸检测标本合计300 250例,其中初检阳性2 874例,总阳性率0.96%;核酸初检单阳性628例,单阳性率0.21%;鉴别阳性数129例,总阳性率20.58%,鉴别阳性中127例HBV、2例HIV,未发现HCV阳性,其中1例HIV-1 RNA单阳性随访标本送广州市疾控中心经确证为阳性。酶免HBV、HCV和HIV与核酸检测结果比较显示:核酸与酶免HBV、HCV和HIV检测均为阳性共2 204例,2 333例HBV 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中78%(1 829/2 333)核酸阳性;343例HCV 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中66%(226/343)核酸阳性;92例HIV 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中全部为核酸阳性。酶免单试剂阳性标本中6%(57/901)为核酸阳性,94%(844/901)为核酸阴性。酶免双试剂阳性中核酸阳性比例大于酶免单试剂阳性(P<0.05)。结论核酸检测能更进一步缩短输血传播疾病的检测"窗口期",发现隐匿性病毒感染,核酸和酶免检测在降低输血相关病毒感染风险中发挥重要的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扩增检 隐匿性HBV感染 窗口期 无偿献血
下载PDF
广州市单项核酸检测阳性无偿献血者追踪结果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仲平 林诗雅 +6 位作者 郑优荣 梁浩坚 王淏 黄志健 谢君谋 陈锦艳 李丰沛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597-601,共5页
目的研究单项核酸扩增检测(NAT)阳性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为采供血机构完善献血者屏蔽与归队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2 633份单项NAT阳性献血者样本为研究对象,使用HBV、HCV、HIV NAT鉴别试验作进一步鉴定,对献血者进行召回复查全部血... 目的研究单项核酸扩增检测(NAT)阳性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为采供血机构完善献血者屏蔽与归队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2 633份单项NAT阳性献血者样本为研究对象,使用HBV、HCV、HIV NAT鉴别试验作进一步鉴定,对献血者进行召回复查全部血清学筛查项目及核酸检测,统计分析献血者复查结果,并对归队献血者后续献血筛查结果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2 633份样本中单项NAT阳性率为0.23%,NAT鉴别试验阳性率为32.78%。召回665例单项NAT阳性献血者复查,150例献血者复检出现不合格项而屏蔽献血资格,其中21例HBsAg阳性、3例抗-HIV初筛阳性(送CDC确证为阳性)、110例仍为单项NAT阳性;515例献血者复查全部筛查项目均合格,当中177例(占21.01%)献血者没有再次献血;35例复检单项NAT阴性献血者的回顾性核酸鉴别试验阳性,当中12例献血者1次或1次以上的合格献血记录,11例献血者在解锁后献血,血液筛查中再次出现单项NAT阳性的结果。结论 NAT能进一步缩短血液筛查"窗口期",提高血液安全性,同时也造成一部分血液由于NAT假阳性结果而浪费;部分解锁屏蔽的献血者的NAT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其血液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确认,采供血机构应尽快完善献血者屏蔽和归队策略,在确保血液安全同时减少献血者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核酸检测 献血者屏蔽与归队 血液安全
下载PDF
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不合格原因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杜荣松 郑优荣 +3 位作者 王淏 李仲平 梁浩坚 黄伯泉 《现代医院》 2018年第4期485-487,共3页
目的分析广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结果,了解血液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保障血液供应与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2017年捐献的2 201 646例无偿献血标本进行血液筛查,项目包括ALT、HBs Ag、抗-HCV、抗-HIV、抗-TP以及HBV/HCV/HIV核酸扩增... 目的分析广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结果,了解血液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保障血液供应与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2017年捐献的2 201 646例无偿献血标本进行血液筛查,项目包括ALT、HBs Ag、抗-HCV、抗-HIV、抗-TP以及HBV/HCV/HIV核酸扩增检测(NAT),对不合格结果及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7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血液筛查总不合格率为3.37%,ALT、HBs Ag、抗-HCV、抗-HIV、抗-TP和NAT不合率分别为1.37%、0.87%、0.37%、0.12%、0.43%和0.22%。ALT和HBs Ag不合格分别占不合格总数的33.22%和19.12%。2011-2017年血液筛查总不合格率经Joinpoit趋势分析,年度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13.12,P<0.05)。结论2011-2017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筛查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P<0.05);ALT和HBs Ag为不合格的主要项目,应当对各项目不合格的原因,尤其是ALT筛查的必要性及标准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血液筛查 传染性标志物 ALT
下载PDF
广州市2000~2010年无偿献血状况及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红霞 李仲平 +2 位作者 梁浩坚 张蕾琳 肖韶英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80-681,共2页
目的追踪并分析本市近11年来的无偿献血情况,进一步了解无偿献血者状况和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有效预防和控制经输血途径的传染病传播。方法收集2000~2010年本中心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等5项指标检测结果,以及... 目的追踪并分析本市近11年来的无偿献血情况,进一步了解无偿献血者状况和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有效预防和控制经输血途径的传染病传播。方法收集2000~2010年本中心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等5项指标检测结果,以及献血者来源等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各年份无偿献血不合格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市无偿献血比例逐年提高,并于2004年临床用血达到全部无偿。其中由于无偿献血模式的改变,个人无偿献血行为逐年升高,由19.0%(2000年)上升到50.49%(2010年);但标本不合格率也逐年升高,其中个人无偿献血来源的标本不合格率较高,机采成分献血的不合格率较低。各项检测指标中,ALT不合格导致的血液报废率较高,并于2005年后显著升高。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防止从高危人群中招募患者。提倡成分献血,保证输血安全,并采取更严格、灵敏、快速的检测手段来减少血液报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无偿 个人无偿 无偿机采成分 无偿互助 外调无偿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2010-2015年无偿献血来源及合格率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杜荣松 王淏 +4 位作者 黄伯泉 姜津 李仲平 梁浩坚 郑优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3种主要无偿献血来源及其合格率的变化趋势,为优化釆血来源,提高血液采集质量提供对策。方法收集广州地区2010-2015年自愿无偿献血者全部献血资料,采用Joinpoint回归进行不同献血来源占献血总例的比例及其检测合格率的...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3种主要无偿献血来源及其合格率的变化趋势,为优化釆血来源,提高血液采集质量提供对策。方法收集广州地区2010-2015年自愿无偿献血者全部献血资料,采用Joinpoint回归进行不同献血来源占献血总例的比例及其检测合格率的趋势分析。结果 2010-2015年广州地区自愿无偿献血中,互助献血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0.67%上升至2015年的5.22%,年均变化率(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50.6%(95%CI:0.3%-126%);个人献血比例显著下降,由56.53%降至46.4%,年均变化率为-4.4%(95%CI:-5.0%--3.7%);团体献血比例有所上升,但年均变化率未达显著水平(APC=1.3%,P=0.441)。血液质量方面,团体献血与个人献血的合格率呈逐年上升,分别由2010年的95.65%、94.41%上升至2015年的97.3%和96.65%,合格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互助献血的合格率在90.69%-98.08%之间波动,无明显变化趋势。结论近年来广州地区团体和个人献血者的检测合格率呈上升趋势,但是献血人次增长缓慢,特别是个人献血者逐年减少导致采供血矛盾突出,亟需采取相应措施增加血液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血液来源 合格率 Joinpoint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新一代核酸检测试剂Procleix Ultrio Plus Assay的使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旭映 王淏 +2 位作者 梁浩坚 芦曦 林诗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419-421,共3页
目的了解新一代核酸检测试剂Procleix Ultrio Plus Assay(简称Ultrio Plus)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效果和必要性。方法采用Procleix TIGRIS System检测系统对来自广州血液中心的447 017人份献血者标本分别使用Procleix Ultrio Assay(简... 目的了解新一代核酸检测试剂Procleix Ultrio Plus Assay(简称Ultrio Plus)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效果和必要性。方法采用Procleix TIGRIS System检测系统对来自广州血液中心的447 017人份献血者标本分别使用Procleix Ultrio Assay(简称Ultrio)与Ultrio Plus试剂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丙型脚步声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3项联检,对ELISA检测阴性而核酸检测(NAT)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类型鉴别检测,比较分析新旧两代核酸试剂灵敏度。结果在单人份核酸检测(IDT-NAT)的模式下,Ultrio Plus在血清学阴性标本中HBV DNA的检出率为0.131%(168/127 456),对比使用Ultrio时的检出率0.047%(150/316 847)提高了近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64,P<0.05);但随检测灵敏度的增加,检测假阳性率也明显著上升,因初检阳性鉴别阴性而产生的血液报废率从原来使用Ultrio时的0.169%(536/316 847)上升到使用Ultrio Plus后的0.315%(401/127 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63,P<0.05)。结论新一代的核酸检测试剂Ultrio Plus在其对血液中HBV病毒的检出能力上有了大大的提高,有利于筛查出潜在的HBV窗口期感染及隐匿性乙型肝炎(OBI),但由此产生的高血液报废率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持续改进检测方案,以降低血液资源的浪费和献血者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筛查 血液报废 窗口期 隐匿性感染
下载PDF
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回顾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谢君谋 梁浩坚 +4 位作者 林诗雅 高文博 杜荣松 郑优荣 王淏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855-860,共6页
目的回顾近年来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分析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各类因素,为制定更合理的招募策略,提高血液安全性,避免血液资源浪费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2020年广州地区1548204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遍ELIS... 目的回顾近年来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分析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各类因素,为制定更合理的招募策略,提高血液安全性,避免血液资源浪费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2020年广州地区1548204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遍ELISA 1遍NAT的检测策略对血液标本进行筛查,统计不同年份以及不同人群的不合格情况并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各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风险。结果2016~2020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检测总体不合格率为2.52%(39378/1548204),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0.05),HBsAg和ALT是主要的不合格项,不合格率分别为0.65%(10129/1548204)和1.22%(18824/1548204);男性献血者不合格率为3.10%(31091/1004079),高于女性(P<0.05),18~25岁献血者不合格率为1.84%(12781/694374),低于其他3个年龄段献血者(P<0.05),学生献血者不合格率1.33%(4024/302007)低于其他职业(P<0.05),本科学历献血者不合格率1.57%(5379/341662)低于其他学历(P<0.05),团体志愿献血者不合格率2.62%(21307/813664)高于个人志愿献血者(P<0.05),初次献血者不合格率4.57%(24469/535551)高于重复献血者(P<0.05),全血献血者不合格率2.84%(38111/1340678)高于单采成分血献血者(P<0.05);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是否重复献血以及献血成分均是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危险因素。结论2016~2020年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呈总体上升趋势,HBsAg和ALT是主要不合格项,且在人口学以及献血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宜根据不同人群检测不合格率的分布特征以及风险,优化招募策略,加强低风险人群的宣传,增强献血前的咨询和筛查,减少血液报废,保证血液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血液检测 不合格率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2011—2015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错误原因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谢君谋 黄伯泉 +2 位作者 黄志健 梁浩坚 林诗雅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79-181,共3页
目的对近5年来无偿献血者的初筛错血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初筛血型错误对策提供依据,以减少初筛血型错误率,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通过对2011—2015年广州地区1 503 016人次无偿献血者出现的3 101例初筛错血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对近5年来无偿献血者的初筛错血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初筛血型错误对策提供依据,以减少初筛血型错误率,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通过对2011—2015年广州地区1 503 016人次无偿献血者出现的3 101例初筛错血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503 016例无偿献血标本中共检出3 101例初筛错血型,错血型率为0.21%,其中AB型错误率最高,为0.81%,A型错血型为0.20%,B型错血型率为0.25%,O型错血型率为0.083%,大小关系为AB型>B型>A型>O型;2011—2015年错血型率分别为0.26%、0.20%、0.19%、0.19%、0.18%,2011与2012年错血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65,P<0.01),2012—2015年间错血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82,P>0.05);从初筛错血型各型分布构成来看,A型误判成O型,AB误判成A型、B型误判成O型、O型误判成A型或B型的比例较高。结论造成初筛血型错误主要有试剂、亚型血型、人员操作、献血环境等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应加强操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同时增强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职业责任心的教育,改善献血环境和血型试剂的管理,将错血型率降至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初筛 血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