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下抛石电阻率特性试验研究
1
作者 梁越 张宏杰 +3 位作者 许彬 马士谦 夏日风 代磊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7,共8页
研究旨在利用电阻率技术解决水下抛石坝(隐蔽性工程)隐患探测和质量评价等关键问题。采用四电极法分析了水下抛石在不同供电电压和空隙率条件下的电阻率特性,并建立了电阻率与水下抛石空隙率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水下抛石电阻率随供电... 研究旨在利用电阻率技术解决水下抛石坝(隐蔽性工程)隐患探测和质量评价等关键问题。采用四电极法分析了水下抛石在不同供电电压和空隙率条件下的电阻率特性,并建立了电阻率与水下抛石空隙率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水下抛石电阻率随供电电压(10~60 V)升高呈先衰减后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且供电电压高于30 V时电阻率衰减程度显著降低;水下抛石电阻率随空隙率的增加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两者间的关系可用递减型幂函数表征),且不同供电电压下电阻率随空隙率的变化规律与此类似;分别选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拟合电阻率与空隙率关系,发现幂函数拟合误差最小,考虑供电电压影响最终建立了水下抛石电阻率与空隙率的经验公式;进一步通过水下抛石坝模型试验验证了经验公式的可靠性。该经验公式可有效描述水下抛石分布的密实程度,从而快速识别水下抛石坝内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抛石 隐患探测 电阻率 空隙率 供电电压
下载PDF
骨架颗粒组成对散粒土管涌规律影响的试验研究
2
作者 梁越 喻金桃 +3 位作者 张强 许彬 张宏杰 龚胜勇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利用改进的渗透装置试验研究了细颗粒(0.075~1 mm)含量相同时骨架颗粒组成含量不同对散粒土的管涌发生临界条件以及颗粒侵蚀流失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颗粒级配的试样在管涌发生前,水力梯度与渗流速度呈线性关系,基本符合达西定律;... 利用改进的渗透装置试验研究了细颗粒(0.075~1 mm)含量相同时骨架颗粒组成含量不同对散粒土的管涌发生临界条件以及颗粒侵蚀流失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颗粒级配的试样在管涌发生前,水力梯度与渗流速度呈线性关系,基本符合达西定律;骨架颗粒1~2、2~3、3~5 mm 3个粒径段对管涌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其中1~2 mm粒径段颗粒对管涌孔隙的堵塞作用强于另外两个粒径段颗粒;对于不同级配的骨架颗粒,其不均匀系数越大,试样的下限临界水力梯度值就越大,细颗粒越不易起动,发生管涌的时间越晚,而不同级配的骨架颗粒对试样的上限临界水力梯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粒土 管涌 颗粒级配 临界水力梯度 累积涌砂量
下载PDF
间断级配散粒土侵蚀过程及强度演变机理研究
3
作者 梁越 龚胜勇 +3 位作者 杨咏梅 许彬 张斌 喻金桃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2-639,共8页
旨在探究相同应力条件下不同密实度间断级配散粒土管涌侵蚀机理及其侵蚀后强度变化特性,制备干密度为1.80,1.84,1.88 g/cm^(3)的3种土体试样,通过管涌三轴试验深入地探讨了干密度对其破坏临界水力梯度、累计涌砂量、体积变化量及侵蚀后... 旨在探究相同应力条件下不同密实度间断级配散粒土管涌侵蚀机理及其侵蚀后强度变化特性,制备干密度为1.80,1.84,1.88 g/cm^(3)的3种土体试样,通过管涌三轴试验深入地探讨了干密度对其破坏临界水力梯度、累计涌砂量、体积变化量及侵蚀后强度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试样破坏临界水力梯度随其干密度增大而增大,且利用Terzaghi公式(F1)、毛昶熙公式(F2)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公式(F3)对其渗流临界水力梯度进行分析,发现在该应力环境下各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均较接近(优劣度为F2>F3>F1)。试样累计涌砂量与体积变化量均与其干密度呈负相关性变化趋势,其涌砂速率随管涌侵蚀不断发展而逐渐衰减;土的强度受干密度与侵蚀率二者影响,表现为侵蚀后土体强度折减程度随侵蚀进行而逐渐增加,随干密度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级配散粒土 干密度 管涌三轴试验 破坏临界水力梯度 抗剪强度
原文传递
基于单孔稀释试验的人工湖渗漏探测方法及应用
4
作者 梁越 赵卓越 +2 位作者 夏日风 张宏杰 代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7-213,共7页
渗漏是影响湖库安全的关键因素,对其进行准确、高效探测一直是水工安全领域中的技术难题。与基于电磁理论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同,基于井流理论的单孔稀释技术可以直接得到与渗流场相关的含水层参数且无需额外的参数转换。但传统的单孔... 渗漏是影响湖库安全的关键因素,对其进行准确、高效探测一直是水工安全领域中的技术难题。与基于电磁理论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同,基于井流理论的单孔稀释技术可以直接得到与渗流场相关的含水层参数且无需额外的参数转换。但传统的单孔稀释试验往往仅对点位渗漏性进行定性判断,针对大尺度下渗漏规模的定量分析应用较少。为此,基于单孔稀释测速原理对四川省仁寿县某渗漏人工湖进行研究。在人工湖附近钻孔后进行单孔稀释试验,通过监测NaCl溶液电导率数据得到钻孔流速,通过解译流速数据得到了人工湖最大渗漏通道位于湖体左侧钻孔ZK6~ZK7区域420~440 cm深度范围和ZK8区域300~400 cm深度范围,钻孔剖面渗流量为4.24 cm^(3)/s。现场试验应用表明:单孔稀释法不仅能定性分析出渗漏通道的空间位置,还能定量计算出地下流速、渗流量参数。试验证明单孔稀释渗漏探测原理应用于湖库渗漏探测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漏探测 单孔稀释法 电导率 渗漏通道 渗漏量 人工湖
下载PDF
解构和建构——张志伟与梁越对话
5
作者 梁越 张志伟 《东方艺术》 2003年第6期114-122,共9页
张志伟(以下简称张):众所周知,你梁越不是一个古典主义的画家。如果把非古典的画家区分成现代的和后现代的,你认为自己属于哪一类(我把现代主义看成是通过艺术形式追求精神理想的一类,把后现代主义看成是只通过艺术形式表达思想而没有... 张志伟(以下简称张):众所周知,你梁越不是一个古典主义的画家。如果把非古典的画家区分成现代的和后现代的,你认为自己属于哪一类(我把现代主义看成是通过艺术形式追求精神理想的一类,把后现代主义看成是只通过艺术形式表达思想而没有精神理想的一类)? 梁越(以下简称梁):后现代的。 张:如果把画家区分成抒情泄欲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你认为自己属于哪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和建构 艺术家 后现代 现代主义 作品 艺术形式 现实主义 艺术理想 精神理想 科学主义
原文传递
基于离散元的钢-土界面往复剪切特性研究
6
作者 梁越 魏琦 陈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8-886,共9页
架空直立式码头结构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化内河港口建设,码头中所使用的大直径钢护筒嵌岩桩与桩周回填土形成钢-土界面,在船舶系靠等重复荷载作用下,界面的往复剪切行为影响桩基的承载性能。使用颗粒流软件及离散元方法,通过改变接... 架空直立式码头结构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化内河港口建设,码头中所使用的大直径钢护筒嵌岩桩与桩周回填土形成钢-土界面,在船舶系靠等重复荷载作用下,界面的往复剪切行为影响桩基的承载性能。使用颗粒流软件及离散元方法,通过改变接触面的运动方式模拟了钢-土界面往复剪切特性,研究了接触面类型、剪切频率和剪切振幅等对往复剪切特性和界面能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样的剪切区域面积、剪切应力分布受接触面类型及粗糙度影响较大;同种类型的接触面,法向应力越大剪切区域面积会随之增大,但剪切区域面积的增加存在上限;剪切应力的主要作用范围在接触面中部,作用范围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剪切效果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往复剪切运动中,各界面接触面附近孔隙率随时间步长增大不断减小,部分接触面孔隙率呈周期性波动;剪切频率、振幅对接触面附近孔隙率影响不大;边界能中大部分转化为应变能,小部分转化为摩擦能并受界面类型、界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土界面 往复剪切 离散元 颗粒流模拟 粗糙度 孔隙率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地下水双酚A运移数值模拟
7
作者 梁越 杨牛虎 +2 位作者 周洋 张斌 夏日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685-6692,共8页
双酚A(bisphenol A, BPA)是一种能够对人类及动物产生重大威胁的环境雌激素。以BPA为目标污染物,以三峡库区重庆市茶园新区为例,利用VSAFT2软件建立地下水水质模型并分析库水位变化、地层非均质条件和土壤吸附作用因素对BPA在地下水环... 双酚A(bisphenol A, BPA)是一种能够对人类及动物产生重大威胁的环境雌激素。以BPA为目标污染物,以三峡库区重庆市茶园新区为例,利用VSAFT2软件建立地下水水质模型并分析库水位变化、地层非均质条件和土壤吸附作用因素对BPA在地下水环境中运移规律的影响。通过假设茶园新区渗透系数分布特点,以变异系数为非均质划分标准,模拟了变异系数分别为0.237、0.529和0.748条件下,BPA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过程。结果表明:BPA运移速率和运移量随水头边界值的增加而增加,运移能力与地下水水力梯度值呈现正相关;非均质性越强,BPA运移速度越慢;土壤吸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阻滞BPA在地下水的运移过程,对流与弥散均发生延迟;经参数敏感度分析,饱和渗透系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地下水 污染物运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抛石坝内部侵蚀的三维电阻率成像试验研究
8
作者 梁越 马士谦 +3 位作者 夏日风 杨牛虎 张伟超 代磊 《水道港口》 2023年第1期67-72,共6页
内部侵蚀是抛石坝的重要隐患之一,严重时会造成坝体坍塌。为了有效精准地探测侵蚀通道在抛石坝内部的分布情况,制作了内含侵蚀隐患的抛石坝模型,应用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探测系统对抛石坝进行探测,采用连续线性估计算法进行反演分析存在... 内部侵蚀是抛石坝的重要隐患之一,严重时会造成坝体坍塌。为了有效精准地探测侵蚀通道在抛石坝内部的分布情况,制作了内含侵蚀隐患的抛石坝模型,应用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探测系统对抛石坝进行探测,采用连续线性估计算法进行反演分析存在侵蚀隐患抛石坝的成像特点。结果表明:在抛石坝预设侵蚀隐患处的电阻率图像会出现高电阻率异常的情况;采用结合连续线性估计算法作为反演算法的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对抛石坝内部侵蚀进行探测,可实现内部侵蚀尺寸识别精度小于20 cm,侵蚀位置识别精度小于10 cm。连续线性估计算法作为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的反演算法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对于推动航道整治建筑物的病险诊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石坝 内部侵蚀 连续线性估计算法 三维电阻率层析成像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小鼠颈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学习曲线分析
9
作者 王辉 刘一纬 +2 位作者 刘圆 杨鹏杰 梁越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4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探讨小鼠颈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建立的学习曲线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课题组行60只小鼠颈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制备的资料,分别记录手术过程中移植总时间、受体准备时间、供体准备时间、动静脉套管制成时间、供体心血管连接时间... 目的探讨小鼠颈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建立的学习曲线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课题组行60只小鼠颈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制备的资料,分别记录手术过程中移植总时间、受体准备时间、供体准备时间、动静脉套管制成时间、供体心血管连接时间,采用累积和(CUSUM)分析法及最佳拟合曲线获取各阶段移植手术的学习曲线中渡过学习期所需最小手术样本数。以学习曲线最长手术阶段的最小手术样本数作为界限将小鼠分为学习阶段组和成熟阶段组,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失败率的差异。结果60只小鼠完成颈部心脏移植,移植总时间为(119.80±43.17)min,受体准备时间为(76.43±26.46)min,供体准备时间为(29.85±9.82)min,动静脉套管制成时间为(32.10±21.62)min,供体心血管连接时间为(17.47±8.43)min。对CUSUM学习曲线进行拟合,采用三次方时拟合度最高,各阶段手术时间学习曲线所对应的最小手术样本数依次是受体手术25,供体手术19,动静脉套管制成29,供体心血管连接24,手术全过程25。以学习曲线最长的手术阶段(动脉套管制成)的最小样本数29为分界点分为两组,与学习阶段组相比,成熟阶段组移植总时间[(156.80±32.80)min对(85.06±9.45)min]、受体准备时间[(95.41±18.89)min对(50.94±7.45)min]、供体准备时间[(37.03±9.51)min对(23.13±2.95)min]、动静脉套管制成时间[(50.41±16.65)min对(14.97±5.74)min]、供体心血管连接时间[(24.38±7.16)min对(11.00±1.55)min],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熟阶段组手术失败率较学习阶段组明显降低(48.28%对9.68%,P=0.0013)。结论建立小鼠颈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的学习曲线在各手术阶段略有差异,手术样本数达29以后技术基本成熟。手术技术成熟后手术时间及成功率都会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颈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 学习曲线 累积和分析法 最佳拟合曲线
下载PDF
中医治疗炎症性肠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雷露 吕沛然 +3 位作者 张宁 梁越 赵耀 赵娴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16-120,F0003,共6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疾病,是直肠癌的高发因素之一,且国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临床治疗IBD以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为主,具有一定局限性,治疗手段亟待提升,而中医在改善体质、预防复发、减少副作用等方面独具优势...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疾病,是直肠癌的高发因素之一,且国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临床治疗IBD以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为主,具有一定局限性,治疗手段亟待提升,而中医在改善体质、预防复发、减少副作用等方面独具优势。本文从调节肠道免疫炎症平衡、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保护肠道黏膜、抑制氧化应激等方面阐述中医治疗IBD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提升中医治疗IBD的证据质量,为中医治疗IBD提供更严谨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机制 中医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沟系统产流产沙对源-汇-路径格局的响应
11
作者 严增 焦菊英 +11 位作者 唐柄哲 曹斌挺 李航 梁越 祁泓锟 廖俊 徐倩 严晰芹 李萌萌 姜晓晗 张子琦 李建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坡沟系统是流域水土流失与治理的基本单元,掌握其产流产沙规律是有效解决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核心问题之一。该研究利用无人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流域的土地利用进行识别,再确定5个不同坡沟系统(2个无人为干扰的退耕植... 坡沟系统是流域水土流失与治理的基本单元,掌握其产流产沙规律是有效解决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核心问题之一。该研究利用无人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流域的土地利用进行识别,再确定5个不同坡沟系统(2个无人为干扰的退耕植被恢复+自然植被坡沟系统SG1和SG2、2个人为扰动的退耕植被恢复+自然植被坡沟系统SG3和SG4、1个果园+坡耕地的坡沟系统SG5)内泥沙源、汇及其输移路径分布特征,并在量化指标的基础上,结合2016—2022年坊塌小流域5个坡沟系统的降雨和产流产沙的监测数据,研究了不同坡沟系统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其对源-汇-路径格局的响应。结果表明:次降雨条件下,SG1和SG2的产沙模数显著低于其他坡沟系统(P<0.05),且SG3径流深和产沙模数均较大;SG2的年平均径流深显著低于SG5(P<0.05)。坡沟系统径流深分别与总坡沟系统、沟间地、沟谷地的泥沙源和汇最大斑块面积比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沟间地泥沙源、汇指数的相关系数均要大于沟谷地,径流深与总坡沟系统路径的分岔比、沟间地与沟谷地的路径比降均呈现出显著负相关(P<0.05);产沙模数与各源汇指数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但与路径数量密度、长度密度、沟间地的路径分岔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径流深和产沙模数均与路径复杂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见,降低源/汇比例大小,适当增加泥沙输移路径的复杂度和输移距离,可有效减少坡沟系统的水土流失。研究可为坡沟系统土壤侵蚀防控以及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景观 径流 坡沟系统 产流产沙 源汇 输移路径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水-气界面CO_(2)、CH_(4)扩散通量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三峡水库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欧阳常悦 秦宇 +1 位作者 刘臻 梁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9-459,共11页
传统的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的监测方法具有诸多局限,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也大多基于数学统计层面。对此,本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新颖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预测和分析。本研究采用2种经典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RF)... 传统的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的监测方法具有诸多局限,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也大多基于数学统计层面。对此,本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新颖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预测和分析。本研究采用2种经典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和2种深度学习算法——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通过环境因素预测水库水-气界面CO_(2)和CH_(4)扩散通量。此外,采用RF中的特征重要性评估和经典算法决策树(DT),对环境因素和水库温室气体扩散通量的关系进行了全新角度的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表明:深度学习算法的预测效果均较好,经典机器学习算法中RF预测效果显著优于SVM。LSTM和RF分别产生了最优的CO_(2)扩散通量和CH_(4)扩散通量的预测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424 mmol/(m^(2)·h)和0.140μmol/(m^(2)·h),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2分别为0.960和0.758。RF的特征重要性评估表明沉积物因子和营养因子均为影响CO_(2)和CH_(4)扩散通量的关键因子,气候因子和水环境因子相较次之。采用决策树描绘决定CO_(2)扩散通量源和汇的环境因子的极限阈值,决策树对所有样本的分类准确性高达100%,且其结果还表明低浓度的溶解无机碳和碱性条件有利于水体成为CO_(2)汇。因此,使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和分析水库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的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温室气体通量 预测 三峡水库
下载PDF
考虑贯通型结构面强度震动退化的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研究
13
作者 许彬 刘新荣 +4 位作者 周小涵 梁越 钟祖良 刘俊 邓志云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19-2431,2470,共14页
考虑结构面抗剪强度震动退化效应对分析与评价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石动力试验获取了多因素影响的结构面强度震动退化系数方程,结合极限平衡理论和动态矢量法原理,以UDEC程序作为计算引擎,采用其内置Fish语言编程实... 考虑结构面抗剪强度震动退化效应对分析与评价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石动力试验获取了多因素影响的结构面强度震动退化系数方程,结合极限平衡理论和动态矢量法原理,以UDEC程序作为计算引擎,采用其内置Fish语言编程实时刷新结构面强度特性参数和捕获任意地震历时时刻边坡地震惯性力,并以最小平均安全系数法求解边坡最终动力稳定性评价指标值,从而提出了一种考虑结构面强度震动退化的边坡动力稳定性系数动态算法。研究表明:结构面强度震动退化系数是取决于岩块间循环剪切次数、循环剪切幅度及相对运动速度响应值的动态变量;将该算法应用于含贯通型平直状结构面边坡动力稳定性算例中,其分析结果表明,动力作用时程内考虑结构面强度震动退化的边坡动力稳定性系数较未考虑该效应时的系数衰减更为明显,即前者计算结果更符合一般性自然规律,亦即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结构面最小强度震动退化系数随动力激励时程变化近似呈负指数函数形式逐渐衰减,且当结构面初始黏聚力(内摩擦角)越大、而坡角(层面倾角)或动荷载幅值(频率)越小时,地震历时过程中边坡最小动力稳定性系数越大,此时边坡最终动力稳定性相对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面 强度震动退化 数值实现 边坡动力稳定性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电阻率层析扫描的水下抛石体内部空洞探测
14
作者 张海发 马士谦 +3 位作者 梁越 夏日风 黄亚梅 熊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128,共6页
为提高水下抛石体的识别精度,构建了预留有内部空洞的抛石体物理模型与电阻率层析扫描模型研究电阻率层析扫描技术在水下抛石体内部空洞探测中的成像效果,并与传统克里金插值法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电阻率层析扫描可以有效识别水... 为提高水下抛石体的识别精度,构建了预留有内部空洞的抛石体物理模型与电阻率层析扫描模型研究电阻率层析扫描技术在水下抛石体内部空洞探测中的成像效果,并与传统克里金插值法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电阻率层析扫描可以有效识别水下抛石体中的空洞,并且在刺激源数量为6时电阻率层析扫描模型模拟精度达到较高值;电阻率层析扫描技术在通道纵剖面上的识别能力要远高于传统克里金插值法;将数值模拟结果中电导率大于300μS/cm的区域视为空洞区,整体反演结果略大于真实值,在x、y、z 3个方向上的偏差分别为2.73、1.75、6.95 cm;基于反演结果对电阻率层析扫描模型进行正演,正演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拟合度超过0.95,证明了电阻率层析扫描模型反演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层析扫描 抛石体 空洞探测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全球水库CO_(2)通量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欧阳常悦 秦宇 +1 位作者 方鹏 梁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671-5677,共7页
根据全球234个水库的277组CO_(2)通量排放数据,探索全球视角下水库CO_(2)通量的分布格局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各因素对水库CO_(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位于热带的水库CO_(2)通量显著高于其他气候带.法属圭亚那和巴西的水库CO_(2)通量显... 根据全球234个水库的277组CO_(2)通量排放数据,探索全球视角下水库CO_(2)通量的分布格局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各因素对水库CO_(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位于热带的水库CO_(2)通量显著高于其他气候带.法属圭亚那和巴西的水库CO_(2)通量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全球水库CO_(2)通量与库龄、纬度和初级净生产力(NPP0)呈极显著相关(P<0.001),且随着库龄和纬度的增加,水库CO_(2)通量最初呈指数级剧烈下降,之后下降速度趋于平缓.水温、Chl-a浓度、DOC浓度和TP浓度与全球水库CO_(2)通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青年水库的CO_(2)通量是中年水库、老年水库的2.16、3.077倍;低纬度地区的CO_(2)通量是中、高纬度地区的2.042、3.91倍.各因素重要性顺序依次为纬度>库龄>NPP0>Chl-a浓度>DOC浓度,全球尺度下,地理位置、水库老化情况和流域NPP0等具有全球属性的指标重要性远高于单个水库的碳含量和富营养化水平.在未来的水电开发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如何选址才能将新水库的CO_(2)排放量降到最低,尤其是对于热带地区的水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水库 CO_(2)通量 影响因素 随机森林算法
下载PDF
基于数字滤波法的长江上游流域基流时空分布特征
16
作者 孙志伟 梁越 钮新强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3-28,35,共7页
基流是枯水期河川径流的重要补给来源。精确刻画长江上游流域基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水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数字滤波法和SWAT模型相结合,开展了长江上游流域基流在时间特征上的研究,并利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实现了长江... 基流是枯水期河川径流的重要补给来源。精确刻画长江上游流域基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水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数字滤波法和SWAT模型相结合,开展了长江上游流域基流在时间特征上的研究,并利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实现了长江上游流域基流空间分布的刻画。结果表明:1990—2000年长江上游流域多年年均基流量和多年年均基流模数的范围分别为:5~9500 m^(3)/s和0.36~28.00 L/(km^(2)·s);年径流量、年基流量与年降水量均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年基流指数与年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基流指数(BFI)在年际变化上较为稳定,表明基流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来源。基流指数在年内变化存在枯水期>丰水期的关系,基流量在年内变化规律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丰水期>枯水期;此外,长江上游流域基流量随着产汇流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 枯水期 数字滤波法 SWAT模型 长江上游流域
下载PDF
δ^(13)C和δ^(15)N指示不同生态类型湖泊无机氮及有机质来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梁越 肖化云 +2 位作者 刘小真 李文华 熊戬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1-697,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生态类型湖泊(天然湖泊、城市湖泊)中无机氮和有机质来源,分别采集湖泊中水体、表层沉积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进行碳、氮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蚌湖水体δ15N-NH+4均值为-1.8‰±1.0‰,δ15N-NO-3均值为-0.5‰... 为了探讨不同生态类型湖泊(天然湖泊、城市湖泊)中无机氮和有机质来源,分别采集湖泊中水体、表层沉积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进行碳、氮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蚌湖水体δ15N-NH+4均值为-1.8‰±1.0‰,δ15N-NO-3均值为-0.5‰±1.7‰,说明蚌湖水体氮表现为雨水和农业肥料氮污染;象湖δ15N-NH+4均值为6.8‰±8.6‰,其中养殖废水和管道排污口δ15N-NH+4值分别为13.5‰和25.4‰,表现出污水氮同位素特征,象湖δ15N-NO-3均值为-2.9‰±4.2‰,是氨的硝化作用引起的氮同位素分馏所致.蚌湖表层沉积物、水生植物δ15N差别不大,分别为6.6‰±0.3‰、7.1‰±0.7‰,水生植物δ13C均值为-27.5‰±0.3‰,比沉积物δ13C偏负3‰.有机C/N为9.4±0.5,比沉积物C/N明显偏高6,反映水生植物是蚌湖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象湖表层沉积物δ15N、δ13C及有机C/N分布范围大,δ15N在3.6‰~8.3‰之间,均值为5.9‰±1.6‰,δ13C在-27.1‰^-24.7‰之间,均值为-26.0‰±1.0‰,有机C/N在2.6~10.8之间,均值为6.2±2.7,表明城市湖泊沉积有机质来源复杂.2个湖泊蚌类δ15N组成与各自湖泊表层沉积物δ15N组成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无机氮 有机质 来源 蚌湖 象湖
下载PDF
双层堤基管涌发生发展的试验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梁越 陈建生 +1 位作者 陈亮 沈坚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4-629,共6页
利用室内试验模拟了双层堤基管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通过分析水头分布、流量、以及出砂量等的变化,将破坏的发生及发展归结为4个阶段:上覆层破坏前的稳定阶段、上覆层破坏阶段、上覆层破坏后的稳定阶段、整体破坏阶段。研究发现,在上覆... 利用室内试验模拟了双层堤基管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通过分析水头分布、流量、以及出砂量等的变化,将破坏的发生及发展归结为4个阶段:上覆层破坏前的稳定阶段、上覆层破坏阶段、上覆层破坏后的稳定阶段、整体破坏阶段。研究发现,在上覆层破坏前,上覆层承担了大部分的水头差,当上覆层破坏后,这部分水头差转由下伏砂层承担,造成下伏层水力梯度的升高,如果水力梯度超过了下伏层的临界水力梯度,则下伏层发生渗透破坏。一次渗透破坏发生后,降下上游水头,重复增加水头的过程,模拟地层在多次渗透破坏作用下,地层抵抗渗透破坏能力的变化。发现一旦渗透破坏发生后,地层再次抵御渗透破坏的能力急剧下降,多次破坏后,试样内形成贯穿上、下游的集中渗漏通道,且通道规模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而增长,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当通道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道上部会发生塌落而使堤坝产生溃口,进而使堤坝溃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堤基 管涌 渗透破坏 室内试验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浆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梁越 聂皓 +4 位作者 任华亮 李方达 田翠 李汇华 郑月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8-195,共8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中的水平,以及其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7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病例组)及6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Angptl2水平。...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中的水平,以及其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7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病例组)及6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Angptl2水平。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Angptl2、脂联素水平。结果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Angptl2水平较健康对照显著升高[(13.55±9.17)μg/L比(9.04±4.79)μg/L,P=0.010]。糖尿病人群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浆Angptl2水平(18.67±9.84)μg/L较对照组(13.01±3.47)μg/L升高(P=0.021)。在重症下肢缺血组Angptl2水平较间歇性跛行组更高[(17.01±10.20)μg/L比(10.53±6.97)μg/L,P=0.003]。Angptl2>13.67μg/L诊断效果最好,敏感性为60.34%,特异性为81.25%。在病例组中,血浆Angptl2水平与踝-肱指数呈负相关(斯皮尔曼相关系数=-0.244,P=0.035)。结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浆Angptl2水平升高。当疾病进展为重症下肢缺血时,Angptl2水平的升高更为明显,可以作为判断疾病进展程度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间歇性跛行 重症下肢缺血 诊断 临床意义
下载PDF
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管涌发展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梁越 陈亮 陈建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65-1270,共6页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针对单元体中移动颗粒的质量守恒,得到了管涌过程中移动颗粒的连续性方程;颗粒的运动与流体的流动相互关联,结合渗流的连续性方程,得到了管涌发展过程中的流固耦合模型;根据颗粒流失与渗流场变化的相互关系,对渗透系...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针对单元体中移动颗粒的质量守恒,得到了管涌过程中移动颗粒的连续性方程;颗粒的运动与流体的流动相互关联,结合渗流的连续性方程,得到了管涌发展过程中的流固耦合模型;根据颗粒流失与渗流场变化的相互关系,对渗透系数、单位流失量、孔隙率等参数的联系进行量化,结合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即可实现耦合模型的求解。最后,针对一维管涌情况,利用分时步法对模型进行解耦,以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离散并成功求解,分析了管涌过程中颗粒流失、流速、孔隙率以及剩余颗粒量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在不同水力梯度下进行重复试验,分析了水力梯度在管涌发展中对各参数变化规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管涌 质量守恒定律 起动流速 有限差分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