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血通配合艾地苯醌治疗对脑梗死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认知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梅思静 王善广 《系统医学》 2024年第2期35-38,共4页
目的分析疏血通与艾地苯醌配合治疗脑梗死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伴VCI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n=42,艾... 目的分析疏血通与艾地苯醌配合治疗脑梗死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伴VCI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n=42,艾地苯醌治疗)和(n=42,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治疗)。对比两组认知功能、神经电生理指标、神经功能、不良反应、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δ+θ)/(α+β)为(0.96±0.13)、P300潜伏期为(275.92±24.18)ms低于对照组,P300波幅(5.35±0.84)μ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33、8.242、2.548,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为(22.43±1.55)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23.24±3.38)分,高于对照组的(17.97±2.66)分、(19.18±3.27)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2.31±2.54)分,低于对照组(17.52±3.31)分,Barthel指数(70.49±4.18)分,高于对照组(63.24±4.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89、5.595、8.093、7.910,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高于对照组的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4,P>0.05)。结论在脑梗死伴VCI中,疏血通与艾地苯醌配合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其神经功能改善,提高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调节神经电生理指标,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地苯醌 疏血通 脑梗死伴血管性认知障碍 神经电生理指标 认知功能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魏峥嵘 梅思静 张兆辉 《疑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90-192,195,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Systematic Review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关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Systematic Review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关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筛选,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符合标准的RCT,包括脑梗死或TIA患者8619例,治疗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4315例,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430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率(OR=0.84,95%CI0.73~0.97,P=0.02)及缺血事件发生率(OR=0.80,95%C1 0.69~0.92,P=0.002),而主要出血发生率(OR=0.91.95%CL 0.73~1.14.P=0.41)和病死率(OR=0.90,95%CI 0.78~1.04,P=0.16)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能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率、缺血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 阿司匹林 双嘧达莫 二级预防 META分析
下载PDF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兆辉 梅思静 吕志华 《疑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493-496,共4页
目的对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根据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在Medline及万方数据率、CNKI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检索,由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应用RevMan5.1软件包对各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合并分析... 目的对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根据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在Medline及万方数据率、CNKI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检索,由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应用RevMan5.1软件包对各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结果纳入1999—2011年国内外文献7篇,共352例患者,其中177例动静脉联合溶栓,175例单一静脉/动脉溶栓或基础治疗。(1)动静脉联合溶栓组神经功能缺损的总改善率为67.23%,对照组为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联合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OR=2.67,95%CI 1.68~4.26,P=0.01)。(2)联合组溶栓后24 h E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加权平均差=15.65,95%CI 9.30~21.99,P〈0.01)。(3)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合并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9.04%,对照组为9.7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静脉联合溶栓疗效优于单一静脉/动脉溶栓或基础治疗,而继发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 荟萃分析
下载PDF
体质量增长对维持性血液患者透析期间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薛平 梅思静 《齐鲁护理杂志》 2014年第17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体质量增长对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期间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协同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选择我院血液透析中心137例终末期肾脏疾病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率(体质量增长量... 目的:探讨体质量增长对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期间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协同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选择我院血液透析中心137例终末期肾脏疾病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率(体质量增长量/干体质量×100%)将患者分为﹤5%为A组(99例),≥5%为B组(38例),观察体质量增长对MHD患者的影响及影响因素。结果:137例MHD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与其年龄、性别、每周透析时数和近半年的急性透析次数无关(P>0.05),与血液透析龄、每日尿量、每次透析脱水量、体重指数(BMI)、β2微球蛋白、血磷、是否食盐摄入及是否家庭成员不同饮食有关(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减少每次透析脱水量,可减少血液透析容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每日摄入的食盐进行量化,可有效控制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减少透析过程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透析效果和安全性,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量增长 维持性血液透析 终末期肾脏疾病 容量负荷
下载PDF
氯吡格雷辅助治疗脑梗死患者对其炎症反应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梅思静 《大医生》 2023年第10期14-16,共3页
目的 研究分析氯吡格雷辅助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影响。方法 选择兰陵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双盲法平均分为两组(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其... 目的 研究分析氯吡格雷辅助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影响。方法 选择兰陵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双盲法平均分为两组(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其中44例患者为对照组,44例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炎症反应、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小板聚集、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IL-6、IL-8、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IHSS分值低于对照组,巴氏(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均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最大血小板聚集时间长于对照组(均P <0.05)。此外,研究组出现头晕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辅助治疗脑梗死,其临床获得满意效果,不仅具有调节患者炎症水平的效果,对促进伸进功能恢复,强化生活能力同样效果显著,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血小板聚集状况,且不会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脑梗死 炎症反应
下载PDF
踝肱指数在脑卒中分型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善广 梅思静 +3 位作者 李玉青 孙进仓 王亚芳 杨乾乾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4240-4242,共3页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在脑卒中分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8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5个亚型: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I)组(148例)、腔隙性梗死(LI)组(76例)、心源性脑梗死(CCE)组(6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62例)、脑出血(IH)组(27例)...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在脑卒中分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8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5个亚型: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I)组(148例)、腔隙性梗死(LI)组(76例)、心源性脑梗死(CCE)组(6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62例)、脑出血(IH)组(27例),同时收集同期住院的非脑卒中患者12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血管多普勒超声测量仪分别检测入组患者ABI值。统计分析脑卒中不同亚型中ABI的差异及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单独评估ABI对脑卒中不同亚型的影响。结果 (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4.627,95%CI:2.024~10.582,P=0.001)、糖尿病(OR=4.764,95%CI:1.394~10.376,P=0.028)、吸烟(OR=2.443,95%CI:1.116~12.335,P=0.026)、ABI(OR=4.543,95%CI:2.091~9.834,P=0.012)与脑卒中发病相关;(2)ABI在AI组与对照组之间(OR=2.914,95%CI:1.507~6.502,P=0.012)、LI组与对照组之间(OR=2.613,95%CI:1.044~6.459,P=0.025)、CCE组与对照组之间(OR=2.614,95%CI:1.007~7.519,P=0.031)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ABI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筛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踝肱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果糖二磷酸钠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
7
作者 梅思静 王善广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1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果糖二磷酸钠(FDP)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其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将32例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果糖二磷酸钠(FDP)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其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将32例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32例采用FDP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血管内皮损伤情况、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分别为(24.09±2.05)μg/L、(105.24±3.01)mg/L,均低于对照组的(33.48±2.31)μg/L、(134.33±3.16)m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9.15±1.04)分,低于对照组的(14.22±1.13)分,Barthel指数评分为(81.39±2.53)分,高于对照组的(75.27±2.4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为(3.18±0.41)mPa/s、(1.21±0.14)mPa/s、(0.45±0.13)%、(5.28±0.77),均低于对照组的(4.69±0.57)mPa/s、(1.57±0.38)mPa/s、(0.97±0.24)%、(7.35±1.4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FDP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血管内皮损伤,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果糖二磷酸钠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血管内皮损伤
原文传递
血液分析仪对急慢性白血病检验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徐芝龙 梅思静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第16期59-61,共3页
目的:分析血液分析仪对急慢性白血病检验的效果,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文献。方法:择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拟被诊断为急慢性白血病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观察组。其中急性期组53例、慢性期组53例。另选择同期前来本院进... 目的:分析血液分析仪对急慢性白血病检验的效果,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文献。方法:择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拟被诊断为急慢性白血病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观察组。其中急性期组53例、慢性期组53例。另选择同期前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53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开展血液分析检验工作,对比最终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就HGB值来讲,观察组受试者比对照组低,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白血病者、慢性白血病者的WBC值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慢性期患者的CRP比急性期组以及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内,检验结果异常者共计12例,误诊5例、漏诊3例、没有依照相关规定开展检验者共计4例。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内RBC、PLT以及MCV值更低,P<0.05,观察组内,急性期组的RBC以及MCV值比慢性期组低,P<0.05;急性期组以及慢性期组的PLT值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针对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者来讲,为其实施血液分析检验操作,可取得满意检验效果。但如果患者机体细胞存在多类异常状况,有可能影响白细胞检验结果,引发误诊以及漏诊现象发生。因而,血液分析设备检查仅适合筛选急性以及慢性白血病,其在进一步确诊患者发生急慢性白血病方面的性能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分析仪 急慢性白血病 检验效果 价值分析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肝癌介入术患者术后恢复、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9
作者 薛平 梅思静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23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在肝癌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74例行肝癌介入术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ERAS护理,均护理至患者出院.对比两组术...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在肝癌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74例行肝癌介入术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ERAS护理,均护理至患者出院.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负性情绪、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8.42±2.35)h、首次排气时间(28.16±2.34)h、首次排便时间(38.74±3.12)h、首次进食时间(11.73±1.04)h、住院时间(10.03±1.38)d,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 d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5.88±3.29)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6.11±3.04)分、视觉模拟评分(3.18±0.59)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7.12±1.30)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低于对照组的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护理能够有效减轻肝癌介入术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缓解其负性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改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介入术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疼痛程度 睡眠质量 负性情绪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