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唇石斛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
作者 郭东昇 杨理 +3 位作者 宋希强 梅文莉 陈惠琴 戴好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3,共7页
为了解重唇石斛(Dendrobium hercoglossum)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其地上部分分离了1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4,5-三甲氧基苯酚(1)、3-hydroxy-1-(4-hydroxy-3,5-dim... 为了解重唇石斛(Dendrobium hercoglossum)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其地上部分分离了1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4,5-三甲氧基苯酚(1)、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1-one(2)、methyl 3-(p-hydroxyphenyl)propionate(3)、justiciresinol(4)、榕醛(5)、异落叶松脂素(6)、threo-2,3-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methoxypropanol(7)、(+)-松脂素(8)、aloifolⅠ(9)、dendrocandin T(10)、3-甲氧基-4-羟基苯丙酮(11)、1,3,5-三甲氧基苯酚(12)、香草醇(13)和丁香脂素(14),其中化合物1~12,14均为首次从重唇石斛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0和14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和10具有显著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0.40±0.36)、(12.16±0.18)和(9.46±0.78)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重唇石斛 化学成分 酪氨酸酶
下载PDF
一株藤壶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
2
作者 蔡彩虹 郑浩 +3 位作者 盖翠娟 戴好富 梅文莉 陈惠琴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2-67,共6页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C_(18)反相硅胶和重结晶等分离技术从藤壶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Dq-25的大米固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demethyldihyd...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C_(18)反相硅胶和重结晶等分离技术从藤壶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Dq-25的大米固体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demethyldihydropenicillic acid(1)、dihydropenicillic acid(2)、penicillic acid(3)、fortisterol(4)、22E,24R-3P,5a-dihydroxyerogosta-7,22-diene-6-one(5)和(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9α-三醇-6-酮(6)。其中化合物1为一新的丁内酯类化合物。通过MTT法测试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3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BEL-7402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50范围为38.0~105.0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壶 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sp. Γ-丁内酯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细胞毒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MS的沉香2-(2-苯乙基)色酮聚合物成分分析
3
作者 阳辛凤 梅文莉 +4 位作者 李薇 庞朝海 董文化 潘永波 张群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89-1900,共12页
为了明确沉香(Aquilaria spp.)药材中2-(2-苯乙基)色酮聚合物(PPECs)组分及其结构,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MS)采集沉香样品一级与二级质谱图,对PPECs的质谱裂解途径进行分析,对沉香药材中PP... 为了明确沉香(Aquilaria spp.)药材中2-(2-苯乙基)色酮聚合物(PPECs)组分及其结构,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MS)采集沉香样品一级与二级质谱图,对PPECs的质谱裂解途径进行分析,对沉香药材中PPECs组分进行筛查与结构确证。共鉴定出PPECs组分55个,根据结构特征,55个组分分属于3种结构类型,即2-(2-苯乙基)色酮二聚物(DPECs)、2-(2-苯乙基)色酮三聚物(TPECs)和萜类-2-(2-苯乙基)色酮二聚物(SPECs)。鉴定的全部组分包括44个DPECs、3个TPECs和8个SPECs,其中9个DPECs、1个TPECs和1个SPECs首次在沉香中被发现;其次,沉香PPECs的部分组分具有2~4个同分异构体。综上,沉香药材中PPECs组分及其同分异构体丰富,且DPECs类型的组分在总PPECs中所占比例最高(80%)。该研究结果可为沉香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2-(2-苯乙基)色酮聚合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下载PDF
乌檀化学成分研究
4
作者 王婷 王昊 +3 位作者 梅文莉 戴好富 朱国鹏 黄圣卓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1-1166,共6页
目的:研究乌檀Nauclea officinalis(Pierre ex Pitard)Merr.et Chun茎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RP-18和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从乌檀茎干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 目的:研究乌檀Nauclea officinalis(Pierre ex Pitard)Merr.et Chun茎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RP-18和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从乌檀茎干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相中分离纯化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9-乙氧基牛眼马钱托林碱(1)、3,14-二氢狭花马钱碱(2)、安枯斯特定碱(3)、3,14-二氢-19-乙氧基牛眼马钱托林碱(4)、4-(3-氨丙基)-2-甲氧基苯酚(5)、松脂素(6)、(-)-去甲氧基木兰素(7)、(+)-去甲氧基木兰素(8)、右旋杜仲树脂酚(9)、(+)-南烛木树脂酚(10)、猫眼草酚D(11)、3,4-二甲氧基苯酚(12)、顺式-5-羟基亚铁酸(13)、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烷-1,2-二醇(14)、(+)-赤式-7-乙氧基愈创木甘油(15)、(-)-赤式-7-乙氧基愈创木甘油(16)和苏式-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3-乙氧基丙烷-1,2-二醇(17)。结论:其中,化合物5和1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5、7~13和15~17为首次从乌檀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檀 茜草科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五批国产沉香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77
5
作者 梅文莉 曾艳波 +1 位作者 刘俊 戴好富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1-555,共5页
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了五批国产沉香样品的挥发油,并应用GC-MS分析测定了其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五批沉香样品所提挥发油均主要由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酸组成。首次报道从国产沉香挥发油中发现了苍术醇、圆柚酮、缬草烯酸... 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了五批国产沉香样品的挥发油,并应用GC-MS分析测定了其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五批沉香样品所提挥发油均主要由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酸组成。首次报道从国产沉香挥发油中发现了苍术醇、圆柚酮、缬草烯酸、velleral、愈创醇、γ-古芸烯、γ-蛇床烯、绿花白千层醇、异香橙烯环氧化物、朱栾倍半萜和α-木香醇等倍半萜成分,以及2,4-二叔丁基苯酚、4-甲基-2,6-二叔丁基苯酚、苯基丙酸、1-苄氧基-8-萘酚、茴香基丙酮等芳香族成分。比较了五批国产沉香样品中挥发油成分的异同,建议将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作为评价沉香质量的一个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沉香 挥发油 GC—MS 倍半萜 芳香族化合物
下载PDF
沉香结香机理、人工结香及其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6
作者 梅文莉 左文健 +2 位作者 杨德兰 董文化 戴好富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513-2520,共8页
沉香作为一种传统的珍贵药材和名贵香料,市场需求量大。由于沉香属野生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加上自然结香时间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致使沉香成为稀缺资源。因此,人工诱导结香便成为沉香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文针对沉香的结香机理、... 沉香作为一种传统的珍贵药材和名贵香料,市场需求量大。由于沉香属野生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加上自然结香时间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致使沉香成为稀缺资源。因此,人工诱导结香便成为沉香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文针对沉香的结香机理、人工结香技术及其化学成分进行综述,以期为沉香的高效结香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 结香机理 人工结香技术 化学成分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奇楠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的GC-MS分析鉴定 被引量:38
7
作者 梅文莉 杨德兰 +2 位作者 左文健 董文化 戴好富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19-1824,共6页
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奇楠沉香样品,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测定其中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鉴定了11个化合物。同时采用柱色谱技术对该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1~6,其结构通过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鉴定为2-(2... 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奇楠沉香样品,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测定其中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鉴定了11个化合物。同时采用柱色谱技术对该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1~6,其结构通过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鉴定为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质谱比对,将GC-MS分析中未能鉴定的5个含量较高的成分分别鉴定为化合物2~6。样品中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达到63.62%,表明奇楠沉香富含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探讨了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有助于采用GC-MS技术对沉香样品中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为合理地评价沉香的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楠 沉香 乙醚提取物 GC—MS 2-(2-苯乙基)色酮
下载PDF
三尖杉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8
作者 梅文莉 吴娇 戴好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2-458,共7页
三尖杉属植物主要含有生物碱和黄酮两大类化学成分。因其三尖杉酯类生物碱具有抗癌活性,所以生物碱类成分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重视。我国已将三尖杉酯碱HT和高三尖杉酯碱HHT开发成药物,对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 三尖杉属植物主要含有生物碱和黄酮两大类化学成分。因其三尖杉酯类生物碱具有抗癌活性,所以生物碱类成分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重视。我国已将三尖杉酯碱HT和高三尖杉酯碱HHT开发成药物,对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较好疗效。综述了三尖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包括各类化合物的结构、药理活性、活性成分及衍生物的构效关系、HT和HHT的药理机制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杉科 生物碱 黄酮 三尖杉酯碱 高三尖杉酯碱
下载PDF
中国沉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活性(英文) 被引量:11
9
作者 梅文莉 曾艳波 +2 位作者 吴娇 崔海滨 戴好富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08年第3期225-229,共5页
分析中国沉香的挥发油成分,并测试其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国沉香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采用NIST05和WILEY275L数据库匹配,以及将质谱图与文献数据进行对照的方法进行鉴定。... 分析中国沉香的挥发油成分,并测试其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国沉香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采用NIST05和WILEY275L数据库匹配,以及将质谱图与文献数据进行对照的方法进行鉴定。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试挥发油抗菌活性。挥发油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显示强活性。共检测到66个色谱峰,其中30个化合物得到鉴定,占挥发油总量的59.80%。26个化合物被鉴定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54.26%。β-沉香呋喃(8.96%),枯苏醇(7.82%),(-)-jinkoh-eremol(5.04%),沉香螺旋醇(4.53%),白木香呋喃酸(4.09%)为主要的倍半萜。4个降倍半萜和其他一些倍半萜,如10-表-γ-桉叶油醇,α-沉香呋喃,epi-ligulyl oxide等为首次从中国沉香中检出。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国沉香挥发油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具有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沉香 白木香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抗菌活性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下载PDF
海南国产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梅文莉 刘俊 +1 位作者 李小娜 戴好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3-576,共4页
从国产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3,3'-(3-hydroxypropane-1,2-diyl)diphenol(1)、guaiacy lacetone(2)、6-羟基-2-(4'-羟基-2-苯乙基)色酮(3)、6-羟基-2-(2-羟基... 从国产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3,3'-(3-hydroxypropane-1,2-diyl)diphenol(1)、guaiacy lacetone(2)、6-羟基-2-(4'-羟基-2-苯乙基)色酮(3)、6-羟基-2-(2-羟基-2-苯乙基)色酮(4)、6-羟基-2-(2-苯乙基)色酮(5)和5α,6β,7α,8β-四羟基-2-(4'-甲氧基-2-苯乙基)-5,6,7,8-四氢色酮(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为首次从国产沉香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沉香 3 3'-(3-hydroxypropane-1 2-diyl)diphenol 色酮 结构鉴定
下载PDF
见血封喉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梅文莉 干玉娟 戴好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1-154,共4页
见血封喉为桑科见血封喉属植物,别名有加布、剪刀树、箭毒木。见血封喉属植物全世界有4个种3个变种,分布于东南亚。我国仅产1种,即见血封喉,分布于海南、云南、广东和广西等地。国外研究报道见血封喉中主要含有强心苷和黄酮等化学成分,... 见血封喉为桑科见血封喉属植物,别名有加布、剪刀树、箭毒木。见血封喉属植物全世界有4个种3个变种,分布于东南亚。我国仅产1种,即见血封喉,分布于海南、云南、广东和广西等地。国外研究报道见血封喉中主要含有强心苷和黄酮等化学成分,国内尚未见有关见血封喉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对见血封喉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特征,以及强心苷的强心作用和毒性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血封喉 强心苷 黄酮
下载PDF
红树植物卤蕨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9
12
作者 梅文莉 曾艳波 +1 位作者 丁中涛 戴好富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6-48,64,共4页
目的对红树植物卤蕨(Acrostichum aureur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经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从卤蕨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 目的对红树植物卤蕨(Acrostichum aureur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经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从卤蕨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onasterone A(1)、pterosterone(2)、山奈酚(3)、槲皮素(4)、4-(3,4-二羟基苯基)-2-丁酮(5)、胡萝卜苷(6)。结论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初步的药理试验表明6个化合物对小鼠B16细胞均无生长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化学 结构鉴定 柱色谱法 卤蕨 化学成分
下载PDF
白木香花和果实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梅文莉 林峰 戴好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5-308,共4页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l.)Gilg)花和果实的挥发油,经GC-MS分析,从花挥发油中鉴定出26个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2.07%;从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26个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3.66%。其中11个化合物为共有成分,且二者均含...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l.)Gilg)花和果实的挥发油,经GC-MS分析,从花挥发油中鉴定出26个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2.07%;从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26个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3.66%。其中11个化合物为共有成分,且二者均含壬酸等致香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木香 果实 GC—MS 挥发油
下载PDF
红厚壳挥发油化学成分 被引量:7
14
作者 梅文莉 曾艳波 +1 位作者 戴好富 郑学勤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4-75,共2页
The volatile oil of Calophyllum inophyllum Linn.in twigs was extracted with the steam distillation and analysed by GC-MS.Twenty-six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The major constituents were identified as δ-amorphene(1... The volatile oil of Calophyllum inophyllum Linn.in twigs was extracted with the steam distillation and analysed by GC-MS.Twenty-six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The major constituents were identified as δ-amorphene(14.63%),β-caryophyllene(13.13%),γ-cadinene(10.22%),α-caryophyllene(8.87%),α-farnesene(7.80%),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厚壳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海南龙血树抗肿瘤新用途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梅文莉 戴好富 +2 位作者 吴娇 庄令 洪葵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14,共3页
目的:筛选海南龙血树的抗肿瘤活性部位。方法:分别用溶剂萃取法和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对海南龙血树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段处理,利用MTT法测定各提取部位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对体外肿瘤细... 目的:筛选海南龙血树的抗肿瘤活性部位。方法:分别用溶剂萃取法和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对海南龙血树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段处理,利用MTT法测定各提取部位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对体外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甲醇洗脱物显示了弱活性,水提取、水洗脱物和50%甲醇-水洗脱物则没有活性。在各提取物中氯仿提取物活性最强。结论:氯仿提取部位是海南龙血树主要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龙血树 抗肿瘤活性 MTT
下载PDF
锡兰肉桂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2
16
作者 梅文莉 倪伟 +1 位作者 刘海洋 陈昌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4-17,共4页
从锡兰肉桂中分离获得 7个化合物 ,经光谱测定 ,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分别为 :丁香酚 (1) ,大豆脑苷Ⅰ (2 ) ,大豆脑苷Ⅱ (3) ,GingerglycolipidB(4) ,GingerglycolipidC (5 ) ,1 O Hexadecan oyl 2 O (9Z ,12Z octadecadienoly) 3 O [α ... 从锡兰肉桂中分离获得 7个化合物 ,经光谱测定 ,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分别为 :丁香酚 (1) ,大豆脑苷Ⅰ (2 ) ,大豆脑苷Ⅱ (3) ,GingerglycolipidB(4) ,GingerglycolipidC (5 ) ,1 O Hexadecan oyl 2 O (9Z ,12Z octadecadienoly) 3 O [α D galactopyranosyl (1″ 6′) O β D galac topyranosyl]g lycerol(6 ) ,(2S) 1 O (9Z ,12Z octadecadienoly) 3 O β D galactopyranosylgl ycerol(7)。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PAF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兰肉桂 化学成分 抗PAF活性
下载PDF
肥牛木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梅文莉 戴好富 吴大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43-245,共3页
从肥牛木(Cephalomappa sinensis)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羽扇豆-20(29)-烯-2α,3β-二醇(1),苏门树脂醇酸(2),油桐酸(3),3-βstigmast-5-en-3-O--βD-xylopyranoside(4),东莨菪内酯(5),香草... 从肥牛木(Cephalomappa sinensis)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羽扇豆-20(29)-烯-2α,3β-二醇(1),苏门树脂醇酸(2),油桐酸(3),3-βstigmast-5-en-3-O--βD-xylopyranoside(4),东莨菪内酯(5),香草酸(6),油酸(7)。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戟科 肥牛木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锡兰肉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被引量:23
18
作者 梅文莉 瞿书华 +1 位作者 陈昌祥 吴高芬 《云南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4-396,共3页
关键词 锡兰肉桂 黄酮类化合物 樟属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肥牛木中一个新的降新木脂素 被引量:6
19
作者 梅文莉 戴好富 吴大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80-1481,共2页
Cephalomappa sinensis(Euphorbiaceae) is a monotypic genus ever-green tree endemic to the calcareous mountainous region in southwest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Its fresh branches are used as feeding stuff for ... Cephalomappa sinensis(Euphorbiaceae) is a monotypic genus ever-green tree endemic to the calcareous mountainous region in southwest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Its fresh branches are used as feeding stuff for cattle,horse,sheep,and can make them strong.To find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feed additive or medicine for livestock,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is plant were studied.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its roots had been reported in our earlier papers.In continuation of our investigation on the branches of Cephalomappa sinensis,a new norneolignan,named Ceplignan(1),was isolated from ethanol extract through column chromatography.The structure was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ev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戟科 肥牛木 降新木脂素 肥牛木素
下载PDF
小叶红光树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被引量:16
20
作者 梅文莉 杨勇 +1 位作者 倪伟 陈昌祥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2000年第3期358-360,共3页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山奈酚 槲皮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