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真菌感染的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1
作者 曹锋 李昂 +3 位作者 王喆 梅文通 卢炯地 李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1,共6页
目的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导致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多数研究关注于细菌感染所致病例的特点,而合并真菌感染的IPN的临床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揭示了合并真菌... 目的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导致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多数研究关注于细菌感染所致病例的特点,而合并真菌感染的IPN的临床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揭示了合并真菌感染的IPN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了可能影响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方法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IPN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胰腺坏死组织及引流液培养是否有真菌感染,分为真菌感染组和无真菌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点与结局,并分析真菌感染组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214个病例,其中真菌感染组49例。真菌感染组患者的坏死物累及区域更广、红细胞压积更低、入院时血糖更高;真菌感染组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B)比例更高,总住院时间、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及接受肠外营养时间也更长。与无真菌感染组相比,真菌感染组接受手术患者的比例及手术干预次数相近(P>0.05),但真菌感染组患者术前器官功能衰竭及术后新发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比例更高,死亡率也更高(P<0.05)。真菌感染的菌种以白色念珠菌(44.8%)最为常见,其次是近平滑念珠菌(28.6%)和热带念珠菌(8.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MDRB感染(OR=1.37,95%CI:1.02~1.83)、出现真菌血症(OR=1.53,95%CI:1.06~2.23)、高血糖(OR=1.65,95%CI:1.28~2.10)、术后新发器官功能衰竭(OR=1.65,95%CI:1.19~2.29)及出血性并发症(OR=1.64,95%CI:1.28~2.10)是影响真菌感染组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与单因素分析结果一致。结论真菌感染增加IPN患者的死亡率,也增加术后患者发生新发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关注真菌血症、MDRB感染、高血糖、器官功能衰竭及术后出血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AP) 胰腺坏死 真菌感染 临床特征
下载PDF
芳香烃受体信号通路与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改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梅文通 袁慧慧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6年第6期76-80,共5页
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是一种配体依赖性的转录因子,AhR信号通路在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执行与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作为一种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异常导致的炎症和... 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是一种配体依赖性的转录因子,AhR信号通路在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执行与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作为一种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异常导致的炎症和以骨平衡障碍所致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病,与AhR存在重要的关系。总结了近年来AhR信号通路与RA病理改变相关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R信号通路 类风湿关节炎 炎症 骨破坏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胰腺炎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3
作者 贾雨晨 丁乙轩 +3 位作者 梅文通 曹锋 李嘉 李非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0-74,共5页
人工智能在医学及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疾病预测及辅助决策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总结当前人工智能在胰腺炎领域的相关研究,重点阐述人工智能在胰腺炎辅助诊断、治疗决策、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应用和潜在用途。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原文传递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梅文通 卢炯地 +3 位作者 方振 曲畅 曹锋 李非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2-257,共6页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9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2例,女性77例,年龄51...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9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2例,女性77例,年龄51(38,62)岁。依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分为两组:MDRB组(n=117)和非MDRB组(n=102)。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术后并发症、院内死亡情况等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DRB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病因、坏死物分区、胰腺坏死程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MDRB组相比,MDRB组患者入院时的CT严重指数、降钙素原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增高,而红细胞压积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MDRB组相比,MDRB组患者合并真菌感染[37.6%(44/117)比21.6%(22/102)]、出现胰外感染[75.2%(88/117)比58.8%(60/102)]、接受手术治疗[89.7%(105/117)比67.6%(69/102)]、术后新发器官功能衰竭[37.1%(39/117)比21.7%(15/102)]、出现术后并发症[36.2%(38/117)比18.8%(13/102)]和院内死亡[25.6%(30/117)比10.8%(11/102)]的比例更高,外科操作次数更多[3(2,4)次比2(1,3)次],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22(10,42)d比11(6,18)d]、住院时间[39(28,67)d比29(18,35)d]和肠外营养支持时间[19(9,37)d比15(7,25)d]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真菌感染的MDRB感染IPN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增加(OR=1.199,95%CI:1.025~1.402),而使用替加环素(OR=0.831,95%CI:0.715~0.965)和微创手术治疗(OR=0.698,95%CI:0.562~0.868)可降低MDRB感染IPN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均P<0.05)。结论 MDRB感染的IPN患者炎症水平及胰腺坏死程度更高,接受治疗时间更长,更依赖外科手术治疗。真菌感染是MDRB感染IPN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替加环素及微创手术是降低MDRB感染IPN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急性多重耐药菌感染
原文传递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miRNAs促进胰腺癌细胞生长
5
作者 丁乙轩 王宇婷 +6 位作者 梅文通 郑智 曲元旭 梁阔 李嘉 曹锋 李非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55,共6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ucMSCs-exo)对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hucMSCs-exo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顺利分娩后的产妇(3例,脐带长约20 cm),将hucMSCs-exo分别加入胰腺癌细胞BxPC3和Panc-1中,...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ucMSCs-exo)对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hucMSCs-exo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顺利分娩后的产妇(3例,脐带长约20 cm),将hucMSCs-exo分别加入胰腺癌细胞BxPC3和Panc-1中,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BxPC3和Panc-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小鼠皮下接种人胰腺癌Panc-1细胞(1×106个),hucMSCs-exo组小鼠直接于肿瘤内注射hucMSCs-exo,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测量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及重量。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外泌体中miRNAs的表达,通过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高表达miRNAs的靶基因相关功能以及主要代谢通路。结果 CCK-8实验显示,hucMSCs-exo组BxPC3和Panc-1细胞吸光度值分别为4.68±0.09和5.20±0.20,高于Control组(分别为3.68±0.01和3.45±0.17,均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hucMSCs-exo组BxPC3和Panc-1细胞侵袭数分别为(129.40±6.02)个和(134.40±7.02)个,高于Control组[分别为(89.40±4.39)个和(97.00±6.08)个,均P<0.05]。hucMSCs-exo组肿瘤体积[(884.57±59.70)mm3]和肿瘤质量[(0.94±0.21)g]均高于Control组[分别为(695.09±57.81)mm3和(0.60±0.13)g,均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hucMSCs-exo中miR-148a-3p、miR-100-5p、miR-143-3p、miR-21-5p和miR-92a-3p呈高表达,GO以及KEGG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miRNAs的靶基因主要参与调节细胞葡萄糖醛酸化,主要代谢通路是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结论 hucMSCs-exo可促进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其机制与外泌体中高表达的miRNAs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MIRNAS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入路在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创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崇崇 李非 +8 位作者 曹锋 王晓辉 李昂 李鸿雁 王喆 张超 卢炯地 王硕 梅文通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38-74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在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创中的应用指征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接受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创术治疗的213例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在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创中的应用指征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接受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创术治疗的213例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进行分组:腹膜后入路组123例,男性73例,女性50例,年龄(51.3±12.4)岁;网膜囊入路组59例,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48.3±14.2)岁;联合入路组23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54.3±19.7)岁;消化道入路组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50.2±12.5)岁。收集各组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腹膜后、网膜囊、联合、消化道入路组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分别为(44.3±22.8)、(47.3±24.3)、(52.6±21.2)、(51.2±30.1)d;手术时间分别为(52.3±26.4)、(64.3±29.2)、(82.8±24.7)、(78.2±38.1)min;中位出血量分别为18、33、42、30 ml;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2.5±1.6)、(3.8±1.8)、(3.7±2.0)、(8.4±3.9)d;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及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0.6%(13/123)、10.2%(6/59)、17.4%(4/23)、1/8,病死率分别为4.9%(6/123)、3.4%(2/59)、4.3%(1/23)、0。所有入组患者术后总体病死率为4.2%(9/213),无中转开腹患者。结论个体化选择最优腹腔镜胰腺坏死组织清创手术入路对改善IPN患者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感染性胰腺坏死 腹腔镜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感染性胰腺坏死手术治疗的时机与策略 被引量:6
7
作者 曹锋 梅文通 李非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1-406,共6页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造成急性胰腺炎病人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手术是治疗IPN的重要手段。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研究为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提供了证据,也改变了传统IPN治疗模式。在微创外科时代,是否仍应坚持...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造成急性胰腺炎病人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手术是治疗IPN的重要手段。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研究为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提供了证据,也改变了传统IPN治疗模式。在微创外科时代,是否仍应坚持“延迟手术”及如何实现“延迟手术”成为IPN治疗的研究热点。创伤递进式策略并非所有IPN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需积极探索其替代方案,外科开放手术、外科微创手术、内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的具体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在学界仍未达成共识。目前,个体化、多学科化及微创化的IPN治疗仍是发展主流。笔者探讨IPN手术治疗的时机与策略,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治疗时机 策略与方式 微创外科
原文传递
气肿性胰腺炎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梅文通 曹锋 +5 位作者 丁乙轩 贾雨晨 卢炯地 王硕 蒋哲 李非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1-707,共7页
目的探讨气肿性胰腺炎(EP)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2例EP病人的临床影像资料;男10例,女2例;中位年龄为42岁,年龄范围为25~71岁。病人均行... 目的探讨气肿性胰腺炎(EP)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2例EP病人的临床影像资料;男10例,女2例;中位年龄为42岁,年龄范围为25~71岁。病人均行腹部CT检查。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行创伤递进式治疗或一步法手术。观察指标:(1)CT检查影像学特征。(2)细菌学特征。(3)治疗及随访。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病人出院后第1、3、6个月复诊,了解病人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量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CT检查影像学特征:12例病人中,1例行腹部+盆腔CT平扫检查,11例行腹部+盆腔CT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12例病人CT检查结果均示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边界不清晰,胰周有大量渗出,胰腺坏死组织占胰腺总体积>30%;Balthazar CT评分为10分(8~10分)。12例病人中,5例渗出或坏死累及双侧肾前筋膜,7例仅累及左侧肾前筋膜;11例病人坏死感染区域形成明显包裹。12例病人胰腺及胰周感染与气体分布:Ⅰ+Ⅱa区6例,Ⅰ+Ⅱa+Ⅲ区3例,Ⅰ+Ⅲ区2例,Ⅰ区1例。12例病人胰腺实质走行处均有气体,CT检查结果示腹腔积液及盆腔积液。(2)细菌学特征:12例病人胰周坏死组织病原学标本培养结果均为阳性,共培养菌株27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其次是大肠埃希菌与肠球菌属细菌;1例真菌培养阳性。12例病人中,5例血培养阴性,7例血培养阳性,共培养菌株14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4例真菌培养阳性。(3)治疗及随访:12例病人中,1例行经皮穿刺引流治疗,7例行创伤递进式手术治疗,4例行一步法手术治疗;11例行手术治疗病人均行腹腔镜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其中1例后续因腹腔出血行剖腹探查术。11例行手术治疗病人中,7例为左侧腹膜后入路(其中1例联合上腹正中入路),2例为上腹正中经网膜囊入路,1例经右侧腹膜后入路,1例经左侧腹直肌入路;11例病人接受操作及行手术次数为(3.1±0.9)次,其中创伤递进式治疗次数为(3.6±0.8)次,一步法手术次数为(2.3±0.5)次。12例病人中,9例治疗过程中出现>48 h的持续器官功能不全,经器官功能支持、抗感染治疗后,均行手术治疗。12例病人术后均随访6个月。12例病人中,9例经治疗后痊愈,3例死亡,其中1例因出血死亡、2例因脓毒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EP多合并胰腺坏死,CT检查影像学特征为胰腺实质及胰周积气。EP病人多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手术是治疗EP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气肿性 坏死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学特征
原文传递
感染性胰腺坏死基础与诊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梅文通 李非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7-400,共4页
感染性胰腺坏死是急性胰腺炎的局部并发症之一,其患者病死率高,经济负担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该病的一系列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案。本文就感染性胰腺坏死的研究进展,从基于动物与临床实验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基础研究... 感染性胰腺坏死是急性胰腺炎的局部并发症之一,其患者病死率高,经济负担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该病的一系列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案。本文就感染性胰腺坏死的研究进展,从基于动物与临床实验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基础研究,到基于临床及国际共识的诊疗方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感染性胰腺坏死 基础研究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治疗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0
作者 梅文通 李非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67-870,共4页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pNEN)是一类具有特征性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提高;pNEN异质性强,手术治疗是目前根治该病的唯一方式。由于缺乏高质量大规模临床研究数据,pNEN的手术治疗中仍...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pNEN)是一类具有特征性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提高;pNEN异质性强,手术治疗是目前根治该病的唯一方式。由于缺乏高质量大规模临床研究数据,pNEN的手术治疗中仍存有一些争议性问题;本文归纳了目前pNEN手术治疗的热点问题与研究现状,以期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神经内分泌分化 NEOPLASM 争议性问题 大规模临床研究 手术治疗 异质性
原文传递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1
作者 郑智 曲元旭 +5 位作者 丁乙轩 梅文通 贾雨晨 郭玉霖 曹锋 李非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155,共4页
急性胰腺炎(AP)是胰腺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除与胰蛋白酶原异常激活相关外,还与钙超载、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受损和内质网应激相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AP的方案,难以防止胰腺功能的丧失。深入了解AP的病理生理... 急性胰腺炎(AP)是胰腺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除与胰蛋白酶原异常激活相关外,还与钙超载、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受损和内质网应激相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AP的方案,难以防止胰腺功能的丧失。深入了解AP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找到潜在的治疗靶点。因而,本文旨在对AP发病机制做一综述,为治疗提供更多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治疗
原文传递
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解读——急性胰腺炎外科诊疗进展及随访策略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智 丁乙轩 +5 位作者 卢炯地 梅文通 曲元旭 郭玉霖 曹锋 李非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45-548,共4页
近年来,随着更多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陆续发布,学者们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诊治和随访等方面的观念也发生了诸多转变。基于此,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牵头,更新和修订了《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修... 近年来,随着更多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陆续发布,学者们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诊治和随访等方面的观念也发生了诸多转变。基于此,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牵头,更新和修订了《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修订后的新版指南从诊断、治疗和随访三部分进行详细论证,形成29条推荐意见。其中,修订版Atlanta分级(Revised Atlanta Classification,RAC)和基于决定因素的分级均可用于AP严重程度评估,以RAC分级使用居多。依据AP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死亡高峰,将AP病程划分为早期和后期。早期是指发病时间≤2周,以局部胰腺损伤的宿主反应为主要特征,构成第1个死亡高峰;后期是指发病时间>2周,以持续存在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器官功能障碍和局部并发症为特点,构成第2个死亡高峰。治疗上采用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开展包括液体治疗、镇痛与营养支持、病因和并发症处理在内的早期治疗。后期则开展以针对各种局部并发症处理为主的外科手术治疗,遵循延迟、引流和清创的治疗原则。其中,微创“step-up”手术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首选方式。此外,内镜“step-up”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除了针对疾病本身的治疗之外,还需要制定详细的随访策略指导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随访,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真正实现个体化精准医疗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器官功能障碍 死亡高峰 并发症处理 精准医疗 宿主反应 液体治疗 胰腺损伤
原文传递
感染性胰腺坏死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卢炯地 丁乙轩 +4 位作者 郑智 曲元旭 梅文通 曹锋 李非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病人发生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01至2020-12-3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5例IPN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有无MDRB感染,分为MDRB感染组(107例)和非M... 目的探讨影响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病人发生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01至2020-12-3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5例IPN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有无MDRB感染,分为MDRB感染组(107例)和非MDRB感染组(108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转归。结果MDRB感染组病人入院时CT严重指数(CTSI)评分[8(6~10)vs.6(4~8),P=0.001]和降钙素原(PCT)水平[(1.7±1.4)μg/L vs.(0.8±0.7)μg/L,P=0.001]高于非MDRB感染组病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MDRB感染组病人更需要营养支持(80.4%vs.50.9%,P=0.001)、微创手术干预(88.8%vs.64.8%,P=0.001)等治疗措施。在临床转归方面,MDRB感染组病人更易发生术后并发症(23.4%vs.12.1%,P=0.029)和新发器官衰竭(11.2%vs.0.9%,P=0.002),导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30.1±28.7)d vs.(17.9±13.7)d,P=0.001]和总住院时间[(50.0±31.1)d vs.(29.0±21.5)d,P=0.001]延长。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胰腺外感染(OR=4.116,95%CI 1.381-12.271,P=0.011)、入院时PCT水平(OR=2.728,95%CI 1.502-4.954,P=0.001)、胰腺坏死程度(OR=2.728,95%CI 1.502-4.954,P=0.001)是影响IPN病人出现MDR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根据IPN病人是否出现胰腺外感染、胰腺坏死严重程度、入院时PCT水平可评估其发生MDRB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胰腺坏死 胰腺外感染 病原菌 多重耐药菌感染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转运微小RNA-145-5p对胰腺癌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乙轩 曹锋 +4 位作者 王业成 郭玉霖 卢炯地 梅文通 李非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52-1054,共3页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转运微小RNA(miRNA,miR)-145-5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本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单独外泌体组、miR-145-5p模拟物组以及miR-145-5p阴性对照组。将人...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转运微小RNA(miRNA,miR)-145-5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本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单独外泌体组、miR-145-5p模拟物组以及miR-145-5p阴性对照组。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ucMSCs-exo)分别转染miR-145-5p模拟物组(miR-145-5p mimic)及miR-145-5p阴性对照组(miR-145-5p negative control)后加入到胰腺癌细胞中,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Transwell实验观察BxPC3和人胰腺癌细胞(PANC)-1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xPC3和PANC-1细胞中Smad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采用超速离心法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条件培养基中分离外泌体。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的双凹圆盘状结构;Nanosight结果显示外泌体直径范围在52.5~85.5nm,平均直径119nm,1ml条件培养基中约含有400个;Western blot检测到CD9和CD81标志蛋白的阳性表达。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4d后145-exo组BxPC3和PANC-1细胞吸光度值显著低于NC-exo组[(2.681±0.049)比(3.683±0.003),t=20.460,P<0.05;(2.646±0.116)比(3.450±0.112),t=4.9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145-exo组BxPC3和PANC-1侵袭转移细胞数明显少于NC-exo组[(68.200±3.262)个比(104.800±2.177)个,t=9.333,P<0.05;(83.000±3.493)个比(146.200±4.432)个,t=11.2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周期结果显示145-exo组G0/G1比例高于NC-exo组[(43.030±1.060)%比(31.730±0.843)%,t=8.3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凋亡结果显示145-exo组的早凋亡率和晚凋亡率均高于NC-exo组[(10.970±0.405)%比(6.863±0.099)%,t=9.830,P<0.05;(2.400±0.166)%比(1.513±0.045)%,t=5.1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mad3蛋白在BxPC3和PANC-1的145-exo组的表达分别下调了38.0%和37.4%(t=6.362,P<0.05;t=11.4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ucMSCs-exo可通过转运miR-145-5p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其机制与Smad3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微小RNA-145-5P 胰腺癌 治疗
原文传递
感染性并发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炯地 丁乙轩 +5 位作者 郑智 曲元旭 梅文通 郭玉霖 曹锋 李非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699-707,F0004,共10页
目的分析感染性并发症[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和胰腺外感染(EP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预后的影响,评估SAP患者不同感染并发症类型的感染时间、感染部位及感染菌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目的分析感染性并发症[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和胰腺外感染(EP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预后的影响,评估SAP患者不同感染并发症类型的感染时间、感染部位及感染菌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66例合并感染性并发症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感染类型的不同,将SAP患者分为IPN组(n=7)、EPI组(n=14)和共同感染(EPI+IPN)组(n=45)。计量资料通过Shapiro-Wilk检验评估研究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Q)]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组比较采用Bonferroni修正法(P值显著性水平降至0.017)。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虽然3组患者入院时基线数据(性别、年龄、病因、改良CTSI评分、胰腺坏死程度和器官衰竭人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PI组患者的转诊时间早于其他两组(P<0.05)。在临床诊疗中,与EPI组患者相比,IPN组和共同感染组患者需多次微创干预(P<0.05),且共同感染组中需联合营养支持人数、ICU住院时长和总住院时长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此外,本研究共培养出36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SAP患者起病早期更易出现EPI,疾病早期(≤14 d)EPI以菌血症、呼吸道感染多见,晚期(>14 d)EPI以菌血症、泌尿系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多见。结论在SAP患者中,EPI和IPN共同感染的患者在手术干预、营养支持和住院时长等方面高于单独感染。对怀疑感染的SAP患者宜优先考虑EPI,SAP患者的常见感染菌株仍以革兰阴性菌居多,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多器官功能衰竭 菌血症 感染 预后
原文传递
胰腺星状细胞促进胰腺癌发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武岳 丁乙轩 +2 位作者 梅文通 李嘉 李非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476-480,共5页
胰腺星状细胞(PSCs)是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活后可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及外泌体等直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侵袭,并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还能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参与肿瘤免疫耐受,同时促进肿瘤... 胰腺星状细胞(PSCs)是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活后可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及外泌体等直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侵袭,并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还能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参与肿瘤免疫耐受,同时促进肿瘤间质成分增生,促进肿瘤耐药。而通过阻断相关信号转导或使用靶向性的新材料等方式调节PSCs的活化或功能,能够实现对胰腺癌发展进程的调控。本文就PSCs促进胰腺癌发展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旨在为胰腺癌发病机制研究与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星状细胞 胰腺导管腺癌 肿瘤微环境
原文传递
外泌体在胰腺炎研究中的进展
17
作者 贾雨晨 丁乙轩 +2 位作者 梅文通 曹锋 李非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89-992,共4页
外泌体(exosomes)在细胞间通讯的巨大潜力将在众多疾病包括胰腺炎中发挥作用。我们总结了当前外泌体与咦腺炎的相关研究,重点围绕外泌体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作为胰腺炎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性药物的潜在用途进行展开。
关键词 外泌体 胰腺炎诊断 细胞间通讯 潜在用途 治疗性药物 生物标志物 生物学作用 发挥作用
原文传递
Kruppel样因子家族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郑智 丁乙轩 +7 位作者 梅文通 郭玉霖 曲元旭 卢炯地 刘爽 孙海晨 曹锋 李非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4期264-268,共5页
恶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部分患者丧失了手术机会,导致患者远期预后差。因而,针对此类患者如何能够找到最佳的治疗靶点,进而改善患者预后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Kruppel样因子(KLF)作为一... 恶性肿瘤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部分患者丧失了手术机会,导致患者远期预后差。因而,针对此类患者如何能够找到最佳的治疗靶点,进而改善患者预后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Kruppel样因子(KLF)作为一种可以结合目的DNA的转录调节因子,被证实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被证实KLF家族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但是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为进一步探讨KLF家族对于肿瘤的影响,本研究拟通过对KLF家族在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等方面的作用及调控机制作一简要综述,期望为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转录因子 Kruppel样因子 恶性肿瘤 调控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