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湾北部JXC-1孔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1
作者 王忠蕾 李杰 +3 位作者 胡刚 梅西 窦衍光 孟祥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2,共10页
【目的】研究辽东湾北部JXC-1孔孢粉学特征,以更好地认识早更新世晚期以来辽东湾古环境演化。【方法】对JXC-1孔沉积地层选取159个样品进行孢粉鉴定,结合测年数据,对比有孔虫丰度和粒度变化等指标,开展孢粉组合及含量变化分析。【结果... 【目的】研究辽东湾北部JXC-1孔孢粉学特征,以更好地认识早更新世晚期以来辽东湾古环境演化。【方法】对JXC-1孔沉积地层选取159个样品进行孢粉鉴定,结合测年数据,对比有孔虫丰度和粒度变化等指标,开展孢粉组合及含量变化分析。【结果】划分出9个孢粉带,孢粉组合可以反映渤海陆缘区植被面貌,其中草本花粉在整个剖面占绝对优势,含量在60%以上,具有超代表性,而木本花粉代表性低。【结论】对比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过程,研究区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孢粉组合变化特征指示气候呈冷干-温湿交替。中更新世末期以来辽东湾经历了3次高海平面过程,与孢粉组合指示的气候变化趋势一致,MIS7和MIS5时期,阔叶树种和蒿属比例较高,有孔虫丰度较高,气候偏暖,属沉积动力相对稳定的浅海或滨海环境;而MIS6和MIS4时期,孢粉浓度极低,气候偏冷,属沉积动力相对复杂的滨岸湖泊或沼泽等陆相环境。MIS3时期至全新世(MIS1)时期,气候由凉湿向温湿转变。全新世孢粉组合指示气温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与海平面变化响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晚更新世 孢粉组合 古环境
下载PDF
南黄海SYS90-1A孔第四纪沉积物磁性地层学研究
2
作者 陆凯 孙军 +7 位作者 李广雪 杨慧良 王忠蕾 梅西 陈晓辉 祁江豪 朱晓青 强小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9,共13页
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是开展南黄海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基础。目前南黄海南部地区缺乏可靠年代学控制的长序列钻孔。通过对南黄海南部SYS90-1A孔(孔深90.1 m)沉积物开展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及区域已有磁性地... 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是开展南黄海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基础。目前南黄海南部地区缺乏可靠年代学控制的长序列钻孔。通过对南黄海南部SYS90-1A孔(孔深90.1 m)沉积物开展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及区域已有磁性地层学结果,建立南黄海南部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地层框架。结果显示,SYS90-1A孔岩芯记录了从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至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上部,包括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早、中更新世界线即布容正极性时与松山负极性时界线(B/M界线)深度位于74.2 m,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深度分别位于79.75~82.47 m和85.25~87.74 m。根据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的年代控制点和平均沉积速率,推算钻孔底部年龄为0.96 Ma。南黄海SYS90-1A孔早更新世晚期的沉积速率约为8.66 cm/ka,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约为9.5 cm/ka,而全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为12.8 cm/ka,沉积速率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呈增加趋势。这一结果不仅为南黄海南部第四纪沉积物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年代学约束,而且为南黄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物源示踪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学 沉积速率 第四纪 中部泥质区 南黄海
下载PDF
中国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规律及沉积分异模式 被引量:14
3
作者 梅西 李学杰 +8 位作者 密蓓蓓 赵利 王中波 钟和贤 杨浩 黄湘通 何梦颖 熊伟 张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47-1462,共16页
中国海域拥有宽广的大陆架,同时还有陆坡和深海盆,有众多河流入海并输入巨量的陆源物质,沉积物记录了海陆变迁、环流变化、海平面升降、物质输送和气候变化等环境信息。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可以反映沉积动力、物质来源和搬运距离等,可以通... 中国海域拥有宽广的大陆架,同时还有陆坡和深海盆,有众多河流入海并输入巨量的陆源物质,沉积物记录了海陆变迁、环流变化、海平面升降、物质输送和气候变化等环境信息。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可以反映沉积动力、物质来源和搬运距离等,可以通过沉积物粒度组成、参数及各种图解来研究沉积环境的变化。前人对中国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某一海域或区域,缺乏对整个中国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类型的宏观系统认识。本文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获取了中国海域4300个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沉积物粒度分析,结合前人已发表资料,对中国海域表层沉积物的沉积类型特征、物质来源和运移模式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把浅海和半深海沉积物按照含砾石和不含砾石主要划分出5个和7个沉积物类型,深海沉积物主要划分了9个沉积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域表层沉积物沉积类型多样、来源复杂,主要受控于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和地形地貌的变化,在东部海域总体呈现“大江大河-宽缓陆架-残留慢速沉积”的条带状沉积分异模式,而在南部海域呈现的是“短源性河流-多类型陆架-重力流快速沉积”的环带状沉积分异模式。本文的结果对研究中国海域沉积物的宏观分布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对理解海洋沉积动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沉积物粒度的特征对海底砂矿分布也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物质来源 海底砂矿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中国海
下载PDF
南海南部120ka以来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东亚夏季风变迁 被引量:12
4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3 位作者 郑洪波 刘锐 谢昕 黄恩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4-141,共8页
利用XRF岩芯元素扫描仪对南海南部MD05-2896孔岩芯样品进行1 cm间隔的元素测试。该孔底部年龄约为120ka。研究表明,南海南部间冰期夏季风活动增强,上升流发育;夏季风和降雨带来的陆源有机物输入增加,提高了表层的生产力;冰期夏季风减弱... 利用XRF岩芯元素扫描仪对南海南部MD05-2896孔岩芯样品进行1 cm间隔的元素测试。该孔底部年龄约为120ka。研究表明,南海南部间冰期夏季风活动增强,上升流发育;夏季风和降雨带来的陆源有机物输入增加,提高了表层的生产力;冰期夏季风减弱,陆源有机物输入减少,表层生产力降低。海洋表层生产力在MIS3早期(60-40 ka)较高,指示该时有特强的夏季风,上升流作用增强。Ba/Ti值表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并与北半球夏季日射量基本呈线性关系,体现了东亚夏季风演化的天文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晚第四纪 元素地球化学 东亚夏季风 生产力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群落分布特征及对古冷水团的指示 被引量:18
5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李日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4-1034,共11页
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3孔(36°38'15″N,123°32'56″E,水深72.00 m)71.20 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 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 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3孔(36°38'15″N,123°32'56″E,水深72.00 m)71.20 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 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9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对应5个海相层和4个陆相至过渡相层;结合AMS14C和OSL测年数据建立了钻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年代地层,可以与南黄海其他钻孔的地层进行对比。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认为海平面频繁波动是该地区不同成因类型地层从陆相、潮间、滨岸、滨海、近岸浅海、到浅海反复演替的关键。孔段20.40~27.80 m(MIS3早期)和55.00~71.20 m(MIS5e)的底栖有孔虫优势种是Buccella frigida和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代表了与目前相似的冷涡边缘的冷水环境,指示南黄海古冷水团在MIS5e和MIS3早期高海平面时期已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古冷水团 AMS14C 晚第四纪 南黄海北部
下载PDF
南黄海3.50Ma以来海陆环境演变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6
6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3 位作者 刘健 王中波 郭兴伟 黄湘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4-84,共11页
通过对南黄海西部陆架CSDP-1孔晚上新世—第四纪地层中的地球化学元素S、Sr和Ba的测试,结合该钻孔已发表的岩性、磁性地层和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综合分析发现:CSDP-1孔元素S、Sr、Ba质量分数及比值Sr/Ba在不同沉积相中的分布变化特征与研... 通过对南黄海西部陆架CSDP-1孔晚上新世—第四纪地层中的地球化学元素S、Sr和Ba的测试,结合该钻孔已发表的岩性、磁性地层和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综合分析发现:CSDP-1孔元素S、Sr、Ba质量分数及比值Sr/Ba在不同沉积相中的分布变化特征与研究区海陆沉积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体现了S和Sr/Ba值的亲海相特性。S元素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海相沉积环境中,对应了本区3.50Ma以来的海侵事件,可以指示本钻孔海陆环境。Sr/Ba值在U2沉积单元(1.66~0.83 Ma)的高值与海侵无关,认为主要是物质来源改变导致的沉积矿物组成发生变化所控制,而在U1沉积单元(0.83 Ma以来)Sr/Ba值能指示海陆环境的变化,表明0.83Ma以来海侵成为Sr/Ba值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元素 海侵 南黄海 第四纪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常量元素记录的化学风化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1 位作者 李日辉 蓝先洪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6-854,共9页
以南黄海北部高沉积速率柱状样DLC70-3孔作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的黏土矿物和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DLC70-3孔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蒙皂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较低;绝大部分样品中伊利石与... 以南黄海北部高沉积速率柱状样DLC70-3孔作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的黏土矿物和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DLC70-3孔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蒙皂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较低;绝大部分样品中伊利石与蒙皂石含量的比值【6,表明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物质的输送。研究认为DLC70-3孔沉积物的化学风化指标CIA值受到海平面变化和源区气候变化共同控制,其中源区的气候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而海平面变化造成的机械沉积分异作用主要影响27.80~38.00 m(MIS 4)层位沉积物的CIA值。CIA值显示在MIS 5和MIS 3期大陆化学风化作用较强,与内陆黄土高原地区夏季风和化学风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尤其是在MIS 3早期(40~60 ka)记录的化学风化作用非常强,反映了黄河流域地区出现强夏季风降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黏土矿物 化学风化 晚更新世 南黄海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DLC70-3孔稀土元素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李日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28,共8页
通过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北缘DLC70-3孔沉积物全岩组分的∑REE、分布模式和分异参数及其他地球化学相关指标的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物源以及w(∑REE)变化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LC70-3孔沉积物稀土元素上陆壳标准化分布模式均为轻稀... 通过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北缘DLC70-3孔沉积物全岩组分的∑REE、分布模式和分异参数及其他地球化学相关指标的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物源以及w(∑REE)变化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LC70-3孔沉积物稀土元素上陆壳标准化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元素适度富集缓右倾斜型、Eu呈负异常模式,与现代黄河沉积物的分布模式一致;[w(Gd)/w(Yb)]UCC-[w(La)/w(Yb)]UCC、w(LREE)/w(HREE)-w(EREE)分异参数特征也与现代黄河沉积物较为一致,而与朝鲜半岛河流沉积物有着明显不同;结合判别函数FD,推测DLC70—3孔沉积物来源主要为黄河沉积物;此外,w(∑REE)纵向变化幅度较大,在99.49~237.22μg/g间,平均值为192.96μg/g(不含Y),纵向变化与化学蚀变指数CIA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w(∑REE)高值对应CIA高值,反之亦然,说明w(∑REE)变化受到源区化学风化作用控制,其变化可以很好地指示源区的化学风化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稀土元素 物源 化学风化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DLC70-3孔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古冷水团的指示 被引量:4
9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1 位作者 王中波 李日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0-105,共6页
对长71.2m的南黄海北部DLC70-3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总有机碳(TOC)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显示,DLC70-3孔沉积物的磁化率值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关系,与w(TOC)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以陆源碎屑输入为主的陆架海区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粗颗粒为... 对长71.2m的南黄海北部DLC70-3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总有机碳(TOC)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显示,DLC70-3孔沉积物的磁化率值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关系,与w(TOC)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以陆源碎屑输入为主的陆架海区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粗颗粒为主;由于w(TOC)均值非常低,因此不能将磁化率低值全部归结为有机质稀释作用的结果,主要可能是沉积速率大所致。此外,磁化率值受到沉积物所处氧化还原环境的控制,氧化环境下磁化率值高,还原条件下磁化率值低。冷水团沉积层位的沉积物是在较强的还原条件下形成的,因此,磁化率指标可以指示古黄海冷水团的形成演化,将磁化率指标与同一钻孔中微体古生物指标指示的古冷水团层位进行对比,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结果,从而为今后研究区的古冷水团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磁化率 粒度 总有机碳 古冷水团
下载PDF
南海南部近50万年来沉积物特点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梅西 郑洪波 +2 位作者 黄恩清 陈国成 谢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7-84,共8页
对南海南部MD05-2897孔沉积物的分析显示,该孔涵盖氧同位素1-12期,底界年龄约为50万年。碳酸钙含量曲线形态基本与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平行,即碳酸钙高值对应氧同位素轻值,呈现典型的大西洋型碳酸钙分布模式。碳酸钙含量在冰消期的... 对南海南部MD05-2897孔沉积物的分析显示,该孔涵盖氧同位素1-12期,底界年龄约为50万年。碳酸钙含量曲线形态基本与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平行,即碳酸钙高值对应氧同位素轻值,呈现典型的大西洋型碳酸钙分布模式。碳酸钙含量在冰消期的高值出现及含量变化均领先于氧同位素,证明低纬海区“碳酸钙泵”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作用。粒度分析显示,3-5μm组分含量曲线的变化与氧同位素曲线基本平行,说明它主要受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可作为海平面变化的间接指标。而1.5-2.5μm粒级颗粒主要通过河流的悬浮搬运,直接受亚洲夏季风及其所带来降雨的影响,可间接反映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南海南部深海沉积中的季风记录具有0.1 Ma偏心率周期,40 ka斜率周期,20 ka岁差和10 ka半岁差周期等丰富的频谱,显示出低纬度海区气候变化对轨道周期的良好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析 亚洲季风 晚第四纪 南海南部
下载PDF
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记录的浮游藻类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梅西 孟祥君 +2 位作者 王中波 王忠蕾 南青云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2期10-17,共8页
对渤海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辽东湾51个站位的调查研究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这3种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布规律不明显,为了消除粒度和沉积速率的影响,将这3种生物标志物总量与总... 对渤海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辽东湾51个站位的调查研究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这3种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布规律不明显,为了消除粒度和沉积速率的影响,将这3种生物标志物总量与总有机碳(TOC)含量做比值,得到的相对含量从湾内到湾口随着离岸距离增加而增加,生物标志物指示的初级生产力与现场调查的结果一致,表明生物标志物法基本可以用来重建初级生产力。辽东湾海域初级生产力在湾口高于湾内,表明其主要控制因素是水体浊度而不是陆源营养盐的输入。辽东湾西侧菊花岛附近初级生产力的高值主要与人类养殖、陆源排污等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相对比例结果显示,辽东湾两侧近岸区硅藻和甲藻相对贡献高,尤其是硅藻占据绝对优势,这主要与硅藻在高营养盐的情况下具有竞争优势有关,而在辽东湾中部发现高的颗石藻相对贡献与黄海暖流入侵路径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初级生产力 生物标志物 浮游群落结构
下载PDF
南黄海DLC70-3孔晚更新世以来Rb/Zr值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梅西 李日辉 张训华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2期10-17,共8页
利用岩心扫描X荧光光谱仪(XRFCoreScanner)对南黄海DLC70—3孔沉积物进行1cm间隔的元素扫描测试。钻孔沉积物中陆源元素Rb和zr相对含量垂向变化具有极好的分层性,Rb和Zr相对含量在不同粒级中变化较大,Rb在细粒中的含量较高,而Zr则... 利用岩心扫描X荧光光谱仪(XRFCoreScanner)对南黄海DLC70—3孔沉积物进行1cm间隔的元素扫描测试。钻孔沉积物中陆源元素Rb和zr相对含量垂向变化具有极好的分层性,Rb和Zr相对含量在不同粒级中变化较大,Rb在细粒中的含量较高,而Zr则在粗粒级中富集;Rb/Zr值可以反映沉积物中黏土矿物和石英、长石的相对含量变化。研究认为DLC70-3孔沉积物的Rb/Zr值受到海平面变化和源区气候变化共同控制,其中源区的气候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而海平面变化主要影响26.50~38.00m(MIS4)层位粗粒级沉积物的Rb/Zr值。Rb/Zr值显示在MIS5和MIS3期源区化学风化作用较强,与内陆黄土高原地区夏季风和化学风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尤其是在MIS3早期(40~60ka)记录的化学风化作用非常强,反映了黄河流域地区出现强夏季风降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 Zr值 化学风化 夏季风 黄土高原 南黄海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被引量:1
13
作者 梅西 李日辉 张训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7-954,共8页
冰期—间冰期引起的海平面变化会导致黄海的沉积环境和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通过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对取自南黄海北部71.2m长的DLC70-3岩心进行研究,获得晚更新世以来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信息,并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可能因... 冰期—间冰期引起的海平面变化会导致黄海的沉积环境和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通过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对取自南黄海北部71.2m长的DLC70-3岩心进行研究,获得晚更新世以来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信息,并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可能因素。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DLC70-3岩心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单一藻类生产力总体上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在MIS 5e和MIS 3c时期最高,而在其他层位较低。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颗石藻在MIS 5e和MIS 3c相对含量增加,硅藻和甲藻相对含量下降,而颗石藻在其他层位含量为0。这都归因于高海平面时黄海暖流的入侵导致黄海盐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浮游植物生产力 浮游植物结构 南黄海 黄海暖流
下载PDF
新生代以来中国陆架海区的地层及环境演化:“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的科学目标 被引量:3
14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2期1-8,共8页
"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起、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实施的基础研究计划,于2011年启动。该项目拟根据不同的科学目标,分别在黄海、东海和南海陆架区实施晚新生代以来地层全取心钻探,建立黄海、东海及南海陆架... "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起、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实施的基础研究计划,于2011年启动。该项目拟根据不同的科学目标,分别在黄海、东海和南海陆架区实施晚新生代以来地层全取心钻探,建立黄海、东海及南海陆架区晚新生代以来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地层层序,开展我国陆架区晚新生代以来地质事件的高精度记录、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及东亚地区源汇过程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藉此全面提升对中国陆架边缘海沉积与环境演化的认知水平,推动中国陆架海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方面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科学钻探 陆架区 地质作用 第四纪 晚新生代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梅西 《海洋地质动态》 2008年第1期15-18,24,共5页
在地球系统中,海洋、大气和陆地以及其中的生命与非生命部分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人类正在以各种方式根本性地改变着地球的各种系统和循环。一个崭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不期而至。碳循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包括... 在地球系统中,海洋、大气和陆地以及其中的生命与非生命部分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人类正在以各种方式根本性地改变着地球的各种系统和循环。一个崭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不期而至。碳循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包括碳元素在各个储库的贮存和在不同储库之间的流通。不同时间尺度的碳的自然循环都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人类活动触动了这种平衡机制,成为当前全球碳循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库 碳循环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大气中CO_2含量的控制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梅西 刘锐 《海洋地质动态》 2008年第9期1-7,共7页
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元素,以不同的物质形态在各个圈层循环,引起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百万年级别的CO2变化属于构造尺度,其主要控制因素是大陆化学风化对于CO2的消耗速率;次级时间尺度为10万a及以下,大气CO2通过生物泵作用从碳源到... 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元素,以不同的物质形态在各个圈层循环,引起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百万年级别的CO2变化属于构造尺度,其主要控制因素是大陆化学风化对于CO2的消耗速率;次级时间尺度为10万a及以下,大气CO2通过生物泵作用从碳源到碳汇循环往复,调节着地球上的气候环境演化。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排放的CO2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碳循环,同时也成为新的碳循环的重要制衡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2 碳循环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南黄海2000m科学深钻开钻
17
作者 梅西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5期70-70,共1页
2015年4月,中国陆架区第1个科学深钻——南黄海CSDP-2孔科学深钻正式开钻。钻探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山东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负责钻探工程,预计施工工期为6~10个月。2013年,青岛海洋地... 2015年4月,中国陆架区第1个科学深钻——南黄海CSDP-2孔科学深钻正式开钻。钻探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山东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负责钻探工程,预计施工工期为6~10个月。2013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曾在南黄海陆架区成功实施了CSDP-1科学钻孔(孔深300.1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海洋地质研究 地质大队 地质矿产 开发局 钻探工程 地质调查 施工工期 构造演化 陆架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区最深科学钻探成功实施
18
作者 梅西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8期69-70,共2页
大陆架是全球海陆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对全球性地质事件的响应也最为敏感,是进行海陆地质对比研究的桥梁和纽带。“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CGS—CSDP)足由中国地质凋查局负责、肯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大型科研项目,
关键词 科学钻探 中国东部 陆架区 地质事件 海陆相互作用 地质研究所 科研项目 大陆架
下载PDF
南海晚第四纪陆源沉积:粒度组成、动力控制及反映的东亚季风演化 被引量:46
19
作者 郑洪波 陈国成 +4 位作者 谢昕 梅西 李建如 葛黄敏 黄恩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4-424,共11页
对南海北部MD05—2904孔、西部ND05—2901孔、南部MD05—2897孔的有孔虫氧同位素进行测定,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对3个孔的陆源碎屑组分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测定和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南海北部陆坡(南部陆坡)的陆源碎屑沉... 对南海北部MD05—2904孔、西部ND05—2901孔、南部MD05—2897孔的有孔虫氧同位素进行测定,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对3个孔的陆源碎屑组分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测定和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南海北部陆坡(南部陆坡)的陆源碎屑沉积特征主要受单一的因子Fn(Fs)控制,它可以控制62%(59%)的粒度变化特征。与Fn密切相关的粒度组分为1.52~2.92μm和11.8~27.4μm,与Fs相关的粒度组分为〈2.42μm和6.76—14.30μm。南海西部陆坡获得两个主控因子Fwl和Fw2,分别控制46%和32%的粒度变化特征,与Fwl相关的粒度组分为1.26~2.66μm和10.8~14.3μm,与Fw2相关的粒度组分为4.24~7.42μm和30.1~43.7μm。对敏感粒级的变化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北部的Fn与海平面升降作用紧密相关,呈现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的周期性。而南部的Fs呈现高频的岁差周期波动,可能与夏季风演化引起的源区风化、河流搬运等的变化有关。南海西部的陆源沉积物主要来自南海的西南和北部两个地区,分别由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驱动的洋流搬运,Fwl和Fw2恰恰代表了这两种动力控制。因此,Fwl和Fw2控制的粒度组成变化间接指示了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演化。研究认为,晚第四纪以来东亚夏季风受控于低纬区的夏季日射量的变化,呈现典型的岁差周期性,而冬季风主要受高纬冰盖变化驱动,呈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的波动,这反映了东亚季风演化的双重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第四纪 陆源碎屑 粒度 东亚季风演化
下载PDF
南海的氧同位素3期 被引量:30
20
作者 郑洪波 杨文光 +6 位作者 贺娟 梅西 陈国成 谢昕 黄恩清 苏翔 乔培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8,共11页
以南海北、西、南部3个沉积速率相对较高而且连续的沉积柱状样MD2904,MD2901和MD2897为基础,通过粒度、碳酸盐、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南海MIS3期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南海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弱暖期,海水表层古... 以南海北、西、南部3个沉积速率相对较高而且连续的沉积柱状样MD2904,MD2901和MD2897为基础,通过粒度、碳酸盐、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南海MIS3期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南海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弱暖期,海水表层古温度比相邻的MIS2和MIS4期略高,但是明显比MIS1和MIS5期低。MIS3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气候的不稳定性,发生了多次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在格陵兰冰芯中记录的千年尺度快速气候变化事件(D/O事件和Heinrich事件)基本上在南海北、西、南部都有响应,具有与全球同步的特征。南海MIS3古生产力都显示出较高的特点,这与东亚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部主要受冬季风影响,西部和南部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南海南部MIS3表现出比MIS5更高的古生产力和更强的夏季风强度,这一特点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MIS 3 末次冰期 东亚季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