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高原地区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
1
作者 杜军 黄志诚 +2 位作者 次旺顿珠 德庆卓嘎 周刊社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牧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40a(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牧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40a(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优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0a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分布总体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初日推迟、终日提早、持续日数缩短和积温减少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海拔垂直地带性特征。1991-2020年与1981-2010年平均值比较,西藏各站三种积温均增加,以≥10℃积温增幅较大;绝大部分站点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偏多。(2)近40a西藏≥0℃、≥5℃和≥10℃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变幅以≥0℃最大,平均每10a初日提早3.2d、终日推迟3.5d、持续日数延长5.4d;积温增幅以≥10℃最大,为86.1℃·d·10a^(-1)。≥0℃、≥5℃持续日数增加是由于初日明显提早造成的,而≥10℃持续日数的增加因终日显著推迟导致。(3)≥0℃界限温度的线性倾向率(LTR),低海拔地区明显大于高海拔地区;≥5℃初日、积温LTR的最大值在低海拔地区,终日、持续日数LTR的最大值在中高海拔地区(3500-4000m);≥10℃初日LTR在中高海拔地区最大,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LTR最大值出现在海拔4000-4500m地区。(4)20世纪80年代≥0℃、≥5℃和≥10℃初日偏晚、终日偏早、持续日数偏短、积温偏低;90年代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正常,积温仍偏低;进入21世纪后,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增加、积温明显偏高,以21世纪10年代最明显。(5)≥5℃终日突变最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10℃终日突变最晚,在21世纪10年代中期;初日、积温的突变分别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持续日数突变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中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限温度 活动积温 初日 终日 变化趋势 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下载PDF
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作者 次旺顿珠 《传奇故事》 2023年第20期55-56,共2页
小学数学学科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培育的重要学科,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题目的解题以及数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样开展数学学科教学也能够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去掌握逻辑思维分析。开展数学学科的教... 小学数学学科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培育的重要学科,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题目的解题以及数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样开展数学学科教学也能够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去掌握逻辑思维分析。开展数学学科的教学应当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着手,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数学教学观,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指引数学学科的实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实际掌握,更加高效的开展数学学科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阶段 数学学科 数学推理 理论实践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西藏高原雪灾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晓清 唐叔乙 次旺顿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5-332,共8页
利用西藏高原高海拔牧区1979年10月至2013年4月19个气象站逐日积雪资料、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资料,依据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日数组合的雪灾指标,分析了不同等级雪灾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温度和降雪对雪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至翌年2... 利用西藏高原高海拔牧区1979年10月至2013年4月19个气象站逐日积雪资料、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资料,依据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日数组合的雪灾指标,分析了不同等级雪灾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温度和降雪对雪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至翌年2月是西藏高原雪灾多发期且灾害程度重,全年发生中度以上雪灾的概率大,占总站次的54%;1979年以来雪灾变化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但存在着年代际变化,即1980 1997年代表现为波动性上升,1998 2007年呈显著减少趋势,此后略有回升,突变点在1999年和2008年;温度与雪灾相关性比降雪更高,温度具有显著增暖而降雪变化不明显,温度对雪灾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分析了大气环流系统与雪灾变化关系得出:西风带南支槽活跃和东半球极涡偏强、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偏西时雪灾易发生,反之则然;西风带南支槽和东半球极涡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与西藏高原雪灾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非常一致,是西藏高原雪灾变化的一个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雪灾 温度 气候变化 大气环流
下载PDF
西藏地区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格桑 仁央宗 次旺顿珠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3期93-99,共7页
为了揭示西藏地区土壤湿度季节和区域性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要素的相互影响,基于1980—2009年西藏地区土壤湿度资料以及西藏38个站点的气温、降水资料,笔者分析了西藏地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为了揭示西藏地区土壤湿度季节和区域性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要素的相互影响,基于1980—2009年西藏地区土壤湿度资料以及西藏38个站点的气温、降水资料,笔者分析了西藏地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西藏地区年及季节土壤湿度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分布规律,最小值位于阿里地区,最大值在墨脱以南地区,其中秋季土壤湿度最大,其次是夏季,春季最小。年、季土壤湿度均表现为1980s—1990s减少,随后增加的趋势。年、季土壤湿度在20世纪90年代末有显著增加突变点。春季土壤湿度与西藏大部分地区的春、夏降水呈正相关,夏季土壤湿度与西藏沿江一线、东部地区的同期降水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土壤湿度 气温和降水 时空特征
下载PDF
1971—2017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干旱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次旺顿珠 杜军 旦增措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30期118-122,共5页
为全面分析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干旱变化特征,有效应对干旱风险和生态环境保护。利用5个气象站点1971—201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以持续干旱日数(CDD)为干旱评价指标,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自然... 为全面分析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干旱变化特征,有效应对干旱风险和生态环境保护。利用5个气象站点1971—201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以持续干旱日数(CDD)为干旱评价指标,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自然保护区CDD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下,自然保护区各站CDD为78~162天,总体呈自西向东递减分布;CDD偏多概率为51.1%。近47年保护区CDD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4天;20世纪90年代以来,CDD趋于增加。20世纪70年代CDD明显偏多,为近40年最多的10年;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CDD基本正常。CDD异常特多年份出现过2次,均发生20世纪90年代;未出现异常特少年份。在时间转折上,保护区CDD的突变点出现在1980年,从一个相对偏多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少期。根据R/S分析,保护区CDD的Hurst指数大于0.5,说明未来仍将趋于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干旱日数 变化趋势 异常 突变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北半球极涡指数对高原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尼玛吉 建军 次旺顿珠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8年第1期17-21,共5页
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分析了夏季降水对极涡面积和极涡强度指数的响应,研究发现,冬季北半球极涡指数场与高原夏季降水场,在青海省大部分是明显的负相关区域,西藏大部分以正相关为主;春季北半球极涡指数场与西藏和青海夏季降水场为正... 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分析了夏季降水对极涡面积和极涡强度指数的响应,研究发现,冬季北半球极涡指数场与高原夏季降水场,在青海省大部分是明显的负相关区域,西藏大部分以正相关为主;春季北半球极涡指数场与西藏和青海夏季降水场为正相关。冬季12月极涡指数与高原夏季6月降水的相关,自高原东南部到西北部呈"+-+"分布;冬季1月极涡指数与高原夏季7月降水相关,南北呈"+-"分布,西藏为正相关,青海为负相关;冬季2月极涡指数与高原夏季8月降水,除柴达木盆地北侧、西藏西部为弱的负相关外,其余地区均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极涡 响应 SVD
下载PDF
四川省强降水分布及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次旺顿珠 白玛多吉 罗桑丹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4期224-230,共7页
利用1980—2012年四川省36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运用数理统计、一元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EEMD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研究了四川省强降水分布以及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四川省总体年平均降水量为1 039.6 mm,且年降水量总体呈递减趋势,... 利用1980—2012年四川省36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运用数理统计、一元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EEMD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研究了四川省强降水分布以及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四川省总体年平均降水量为1 039.6 mm,且年降水量总体呈递减趋势,每10年减少22.9 mm左右;中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相对较多,东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其次,西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相对较少。四川省降水量季节变化春季呈上升趋势,夏季、秋季和冬季呈现下降趋势。四川省大雨日数呈下降趋势,大约每10年大雨日数随时间会减少4.0 d。暴雨日数也呈下降趋势,大约每10年暴雨日数随时间会减少1.5 d。中部地区大雨日数、暴雨日数均较多,东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相对较少。1992年为四川省年降水量开始突变年;降水序列在年际演变过程中,存在2~3年小尺度、5~10年中尺度、20年左右大尺度这3类时间尺度变化规律。根据趋势项得出四川省年降水量呈递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分布 变化特征 一元线性回归 气候倾向率 M-K突变检验 EEMD经验模态分解 四川省
下载PDF
拉萨市极端气候变异特征及环流机制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高佳佳 杜军 +1 位作者 仁央宗 次旺顿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7期166-169,共4页
利用1961—2014年拉萨市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数据,建立极端温度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及小波分析法,分析了拉萨市极端高温、极端低温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54年来拉萨市极端高温指数变化幅度不大,增幅为4.778℃/10 a;而... 利用1961—2014年拉萨市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数据,建立极端温度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及小波分析法,分析了拉萨市极端高温、极端低温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54年来拉萨市极端高温指数变化幅度不大,增幅为4.778℃/10 a;而极端低温指数逐年增高,增幅为10.622℃/10 a。从发生频次来看,极端高温发生频次呈现出增加趋势,极端低温发生频次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从年代际来看,极端高温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显著升高,90年代及近10年的极端高温指数一直处于高值区;极端低温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显著降低,说明极端低温有增暖趋势。极端气温事件在20世纪70年代存在30年的振荡周期,80年代之后振荡周期均有所减弱。从环流形势看,夏季极端高温指数与副热带高压指数、亚洲极涡指数呈正相关性,与印缅槽呈负相关性;冬季极端低温指数与副热带高压指数、亚洲极涡指数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变异特征 环流机制 相关系数 小波分析
下载PDF
1971-2017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地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8
9
作者 杜军 牛晓俊 +1 位作者 袁雷 次旺顿珠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17-1026,共10页
利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5个气象站1971-2017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和逐年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自然保护区气候(气温、降水等)、水体(湖泊... 利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5个气象站1971-2017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和逐年最大冻土深度等气象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自然保护区气候(气温、降水等)、水体(湖泊、冰川)和植被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7年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以0.46℃·(10a)^-1的速率显著升高,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和亚洲地表温度的升温率。四季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37~0.55℃·(10a)^-1,升幅在冬季最大、夏季最小。年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增幅为11.0mm·(10a)^-1,主要表现在春、夏两季。近43年(1975-2017年)色林错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长率为38.48km^2·a^-1。1973-2017年,普若岗日冰川面积整体上趋于减少,平均每年减少2.11km^2;自然保护区年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率为-35.7cm·(10a)^-1。1999-2013年保护区NDVI增幅达25.3%,平均每10年增加0.0184,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总之,近47年自然保护区表现为气候暖湿化、冰川退缩、湖泊扩涨、冻土退化、植被覆盖增加的变化特征,而冰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高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湖泊 冰川 冻土 植被覆盖 生态环境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暖对羌塘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牧草青草期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杜军 周刊社 +1 位作者 高佳佳 次旺顿珠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45-858,共14页
基于5℃界限温度指标,利用羌塘自然保护区附近站点197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牧草青草期及其水热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预估了... 基于5℃界限温度指标,利用羌塘自然保护区附近站点197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地牧草青草期及其水热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预估了在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排放情景下,未来80a(2021−2100年)牧草青草期的变化,以期了解和预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近49a自然保护区平均每10a牧草青草期开始日提早2.81d,终止日推迟2.74d,天数延长5.56d;青草期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75.86℃·d·10a^(−1)、15.84mm·10a^(−1)和27.58h·10a^(−1)。(2)在年代际变化特征上,20世纪70−90年代各站青草期开始日晚、终止日早、持续天数短、水热条件偏差;21世纪00−10年代截然相反,青草期开始日早、终止日晚、持续天数长、水热资源充沛。(3)M-K法检验显示,青草期开始日、终止日和天数的突变时间分别出现在2006年、1991年和1988年;青草期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分别在1988年、1999年和1981年也发生了由偏少变偏多的突变。(4)青草期要素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青草期开始日提早、终止日推迟、天数延长,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增加的变化趋势仍将持续。(5)在RCP4.5排放情景下,未来80a自然保护区牧草青草期开始日提早10d、终止日推迟9d、天数延长17d,这有利于牧草生长,牲畜抓膘,对牧业生产、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草期 ≥5℃积温 降水量 日照时数 气候变化 CMIP5预估
下载PDF
我区中等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11
作者 次旺顿珠 《西藏科技》 2006年第8期22-24,共3页
本文从教育新理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就如何加强我区中等学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中等学校 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教师
下载PDF
西藏地区2015年汛期天气气候特征及北半球500hPa环流特征
12
作者 次旺顿珠 措姆 加勇 《西藏科技》 2019年第10期33-35,共3页
文章根据2015年5~9月西藏地区降水、平均气温、日照资料等气象要素,分析了汛期气候特征,得出2015年汛期西藏中部地区偏旱、东南部地区极端降水频繁,全区大部地方雨季开始期较常年同期略偏晚,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并对北半球500hPa中高纬环... 文章根据2015年5~9月西藏地区降水、平均气温、日照资料等气象要素,分析了汛期气候特征,得出2015年汛期西藏中部地区偏旱、东南部地区极端降水频繁,全区大部地方雨季开始期较常年同期略偏晚,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并对北半球500hPa中高纬环流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原A、B指数和印缅槽等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 天气气候特征 环流特征
下载PDF
1991-2020年西藏春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13
作者 杜军 高佳佳 +1 位作者 索朗塔杰 次旺顿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44-1054,共11页
为了解西藏春小麦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利用1991—2020年西藏日喀则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的春小麦生育期和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西藏春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其变化的主导气... 为了解西藏春小麦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利用1991—2020年西藏日喀则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的春小麦生育期和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西藏春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其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在1991—2020年期间,西藏春小麦生长季内降水量(Pr)、相对湿度(RH)和日照时数(S)表现为下降趋势,平均最低气温(Tmin)升温率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Tmax)升温率,平均气温(Tm)、≥0℃积温(∑T0)和平均风速(Ws)均呈增加趋势。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的热量资源(Tm、Tmax、Tmin、∑T0)和Ws都表现为增加趋势,S与RH趋于减少;Pr在营养生长期增多,在生殖生长期减少,在全生育期略有增加。春小麦所有生育时期都表现为推迟趋势,平均每10年推迟2.33~13.36 d,以乳熟期推迟最明显;播种—出苗、拔节—孕穗2个生育阶段天数对气候变化响应不明显,开花—乳熟期天数以11.03 d·10 a^(-1)的速度显著延长,其他生育阶段天数均呈减少趋势;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天数均呈减少趋势。除开花期外,其他生育时期都发生了推迟的气候突变,突变时间主要出现在21世纪前10年的中后期;只有三叶—分蘖、分蘖—拔节、开花—乳熟、乳熟—成熟4个生育阶段天数在21世纪初出现了气候突变。影响春小麦营养生长期、全生育期天数的主导因子是Tm,次要因子为∑T0,而∑T0却是影响生殖生长期天数的主导因子,Tm为次要因子。近30年西藏春小麦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天数减少,主要是因为Tm显著升高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生育期 气候变化 影响因子 西藏高原
下载PDF
1971—2019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4
作者 杜军 高佳佳 次旺顿珠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7-295,共9页
该文基于1971—2019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5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总云量、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测和主成分回归等方法,研究了自然保护区年和四季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 该文基于1971—2019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5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总云量、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测和主成分回归等方法,研究了自然保护区年和四季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各站年日照时数为2839.2~3574.5 h,总体上呈自东向西递增的分布规律。保护区平均年日照时数要少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和西藏日喀则市大部,但多于藏东和藏南山地以及青藏高原东部。近49年,保护区年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2.8 h,以夏季减少最为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季日照时数均呈明显减少趋势,仍以夏季减幅最大,其次是春季,而年日照时数减幅变得更大,达54.1 h/10 a。日照时数在10年际尺度上呈现出20世纪70年代偏少、1980—1990年代偏多,21世纪前10年明显偏少的变化特征。从转折点上看,保护区年日照时数在2016年发生了由偏多阶段跃变为偏少阶段的突变,时间较柴达木盆地偏晚21年;秋、冬两季日照未发生突变,春、夏季分别在2015年和2008年出现了突变。主成分回归分析显示,总云量是影响年日照时数变化的主导因子,平均风速起着次要作用;在季节上影响日照时数的主导因子均为总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影响因素 主成分分析 时空变化 突变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德育在小学藏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5
作者 次旺顿珠 《收藏界(名师探索)》 2019年第3期299-299,共1页
一提起小学生的藏语文教学,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说:那无非就是听、说、读、写的教学。其实。由此可见,小学藏语文教学,除了听、说、读、写的教学。其实,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解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此来完成“教... 一提起小学生的藏语文教学,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说:那无非就是听、说、读、写的教学。其实。由此可见,小学藏语文教学,除了听、说、读、写的教学。其实,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解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此来完成“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小学藏语文教师在藏语文教学中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利用哪些途径来把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的道德品质。作为一名藏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来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呢?下面谈一下我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 藏语文教学 道德品质 教书育人 德育 教学方法 小学藏语文 小学生
下载PDF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6
作者 次旺顿珠 《城市地理》 2015年第7X期78-78,共1页
该文章从卡若遗址发掘的西藏史前社会与内地居民的往来,到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通过联姻加强大唐与吐蕃的团结的历史事实。再从元朝统一中国,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政府的统治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证明... 该文章从卡若遗址发掘的西藏史前社会与内地居民的往来,到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通过联姻加强大唐与吐蕃的团结的历史事实。再从元朝统一中国,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政府的统治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证明西藏一直以来就没有脱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文章重点强调"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思想理念,只有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才能给百万翻身农奴带来幸福安康的生活;也只有这样,祖国才能更加强大,西藏的明天才能更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事实 西藏隶属中国 勿忘耻辱历史 团结稳定是福
下载PDF
谈高中历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17
作者 次旺顿珠 《世纪之星—高中版》 2022年第13期0133-0135,共3页
时代的变化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变革,当前的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身处校园接受集体学习生活这个过程中的体验感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价值,力求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作为同样重要的教学任务... 时代的变化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变革,当前的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身处校园接受集体学习生活这个过程中的体验感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价值,力求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作为同样重要的教学任务来规划。作为个体知识与素质的重要体现,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日积月累下知识底蕴的积累,历史教学中充足的人文思想与文化内涵,对于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价值,教师应把握历史课堂培育人文素养的良好条件,积极发掘推动高中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策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历史 人文素养 方法研究
下载PDF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及管理策略
18
作者 次旺顿珠 《爱情婚姻家庭》 2022年第24期0160-0161,共2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生活和消费水平也稳步提升,与此同时,大众愈加重视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国家也愈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背景下,需要对当前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进行创新,并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管理...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生活和消费水平也稳步提升,与此同时,大众愈加重视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国家也愈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背景下,需要对当前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进行创新,并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管理,从而促进社会大众整体素质的提升,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群众文化 工作创新 管理策略
下载PDF
1981~2019年西藏极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19
作者 丹卓玛 +2 位作者 次旺顿珠 李惠 马鹏飞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2年第4期497-509,共13页
极强降水量是造成气象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1981~2019年西藏自治区(简称西藏) 38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西藏近39年来极强降水频数及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Mann-Kendall检验对极强降水频数和强度突变特征进行检验。结果表... 极强降水量是造成气象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1981~2019年西藏自治区(简称西藏) 38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西藏近39年来极强降水频数及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Mann-Kendall检验对极强降水频数和强度突变特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西藏极强降水存在显著空间分布特征,极强降水事件阈值主要呈现东南部及南部边缘聂拉木地区较大,西北部及南部错那地区较小的趋势;由于地势和气候背景等影响,西藏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极强降水偏多,西部地区极强降水偏少。同时西藏极强降水存在明显的季节与年代际变化特征,极强降水四季的频数及强度差异较大,研究时间段内极强降水频数和强度整体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Mann-Kendall检验表明极强降水频数及强度出现交点较多,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主要从 1984年出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极强降水 极端事件 阈值 MANN-KENDALL检验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羌塘自然保护区年冻融指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索朗塔杰 杜军 +1 位作者 次旺顿珠 平措桑旦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1年第4期48-55,共8页
利用1971~2019年羌塘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9a自然保护区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估了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80a(2021~2100年... 利用1971~2019年羌塘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9a自然保护区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估了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80a(2021~2100年)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大气融化指数(ATI)、地面融化指数(GTI)总体上呈自西向东递减的分布,并随海拔升高而减少;大气冻结指数(AFI)和地面冻结指数(GFI)的分布规律不明显,但最大值均出现在安多站,最小值出现在不同站点。(2)近49a自然保护区AFI、GFI分别以−8.97℃·d·a^(−1)、−10.45℃·d·a^(−1)的速率显著减少,ATI、GTI则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7.05℃·d·a^(−1)和11.38℃·d·a^(−1),地面冻融指数的变化率大于大气冻融指数的变化率。与青藏高原对比,自然保护区AFI、GFI减幅小,ATI增幅接近,GTI增幅大。(3)AFI、GFI在1970s~1990s为正距平,2000s~2010s为负距平,表现为逐年代递减的变化特征;而ATI、GTI相反,呈逐年代递增的变化特征。(4)AFI、ATI、GFI、GTI分别在2001年、1993年、1999年和1998年发生了突变,ATI突变时间最早,较AFI偏早8a。(5)自然保护区冻结指数FI减少,融化指数TI增加,与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增加、平均风速减小密切相关,还与积雪日数、最大积雪深度的减少有关。(6)未来80a,RCP4.5排放情景下自然保护区AFI、GFI分别将减少322.8℃·d、357.6℃·d,ATI、GTI依次增加262.2℃·d、419.7℃·d;RCP8.5排放情景下,冻融指数的变化率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冻结指数 融化指数 气候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