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炔失碳酯抗小鼠早孕的形态学观察
1
作者 欧可群 陈文玉 +2 位作者 马玉琼 陆彬 赵凤英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3期270-272,共3页
作者用双炔失碳酯3mg/kg注入妊娠第6天小鼠腹腔内,于妊娠第12天处死作病理观察。见:胚体坏死;子宫蜕膜及滋养层细胞出现不同程度退变坏死,部份为水样变性,细胞肿胀,胞浆内出现巨大的空泡,胞质无内容,另一部份为凝固性坏死,细胞轮廓呈嗜... 作者用双炔失碳酯3mg/kg注入妊娠第6天小鼠腹腔内,于妊娠第12天处死作病理观察。见:胚体坏死;子宫蜕膜及滋养层细胞出现不同程度退变坏死,部份为水样变性,细胞肿胀,胞浆内出现巨大的空泡,胞质无内容,另一部份为凝固性坏死,细胞轮廓呈嗜伊红残影;卵巢颗粒黄体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核固缩、细胞质呈现空泡,出现胞质溶解现象。本实验结果为探讨该药抗孕机理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炔失碳酯 抗早孕 形态学 卵巢
下载PDF
哺乳动物体日节律及其产生的形态学基础 被引量:1
2
作者 欧可群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5年第2期123-123,共1页
哺乳动物体日节律及其产生的形态学基础欧可群华西医科大学610041一、哺乳动物体的日节律:哺乳动物生理活动及行为的日节律Circadianrhythm(生物体24小时昼夜节律)使机体内环境很好地、最大限度地适应于外环... 哺乳动物体日节律及其产生的形态学基础欧可群华西医科大学610041一、哺乳动物体的日节律:哺乳动物生理活动及行为的日节律Circadianrhythm(生物体24小时昼夜节律)使机体内环境很好地、最大限度地适应于外环境并与之保持同步。因此,被认为是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日节律 形态学基础
下载PDF
视交叉上核、隔核、乳头体核间神经联系的观察──病毒跨神经元顺行追踪
3
作者 欧可群 王蕾 +3 位作者 陈文玉 操高原 张军 马玉琼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7年第1期43-43,共1页
隔核、乳头体均属于边缘系统,参与内脏活动、摄食行为、性行为、记忆等的调节。视交叉上校(SCN)有纤维直接投射到外侧隔核,隔核纤维有的又投到乳头体。视交叉上核、隔核、乳头体核间是否存在直接神经的联系,未见详细报道。为了证... 隔核、乳头体均属于边缘系统,参与内脏活动、摄食行为、性行为、记忆等的调节。视交叉上校(SCN)有纤维直接投射到外侧隔核,隔核纤维有的又投到乳头体。视交叉上核、隔核、乳头体核间是否存在直接神经的联系,未见详细报道。为了证实上述核团间有元直接的联系。本实验采用假狂犬病毒(PRV)跨神经元追踪、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ABC法,以病毒在各核团出现的时序来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成年SD大鼠18只,体重250-300克,动物行双侧颈上节切除术后,于单侧眼球内注射PRV3ul,动物分别存活56、72、96小时。结果:①56h组,PRV阳性神经元主要出现在SCN腹外侧份,ABC法显示多数神经元系含VIP。②72h组,SCN内PRV阳性神经元增多,外侧隔核内呈现出PRV阳性神经元,该神经元散在分布于核团内。③96n组乳头体外侧核出现PRV阳性神经元,它们系大细胞神经元,集聚在小范围的乳头体外侧核内。结果提示,动物存活56hSCN内出现PRV阳性神经元,经复制后72h到达到侧隔核,再经复制于96h到达乳头体外侧核。根据PRV阳性神经元出现的时间顺序,我们推测SCN内主要由腹侧份的神经元投射到外侧隔核,由外侧隔核直接投到乳头体外侧核,上述核团间可能存在直接的纤维联系,即SCN直接参与内脏活动、摄食行为、性行为、记忆等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交叉上核 隔核 乳头体 核间神经 病毒跨神经元顺行追踪
下载PDF
视交叉上核、弓状核、穹窿下器间神经联系的研究──病毒跨神经元顺行追踪
4
作者 欧可群 陈文玉 +3 位作者 王蕾 操高原 张军 马玉琼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7年第1期42-43,共2页
视交叉上核(SCN)通过直接的纤维联系调控弓状核(ARC)的功能,ARC又通过调控穹窿下器(SFO)而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由于所采用方法的局限,对上述核团间的直接联系研究欠深入。为了进一步证实ARC与SFO神经元间以及SCN和ARC神经无... 视交叉上核(SCN)通过直接的纤维联系调控弓状核(ARC)的功能,ARC又通过调控穹窿下器(SFO)而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由于所采用方法的局限,对上述核团间的直接联系研究欠深入。为了进一步证实ARC与SFO神经元间以及SCN和ARC神经无间有无直接的纤维联系,本实验采用假狂犬病毒(PRV)跨神经元追踪、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ABC法,通过病毒在各核团出现的时序来分析其间的联系。成年SD大鼠18只,体重25O-300克,动物行双侧颈上节切除术后,干单侧眼球内注射PRV3μ1,动物分别存活56、72、96小时。结果:①56h组,PRV阳性神经元主要出现在SCN腹外侧份,ABC法显示多数神经元系合VIP;②72h组,SCN内PRV阳性神经元增多,ARC内呈现出PRV阳性神经元,它们系小细胞神经元散在分布于整个核团。③96h组SFO内出现PRV阳性神经元,神经元体积较小,均匀散在分布。各时间组PRV阳性神经元脑体和树突均清晰可见。结果提示,动物存活56hSCN内出现PRV阳性神经元,经复制后,72h到达ARC,再经复制于96h到达SFO神经元。根据PRV阳性神经元出现的时序我们推测SCN与ARC神经元间以及ARC与SFO神经元间可能存在直接的纤维联系。SCN通过神经联系影响ARC的功能,ARC又通过直接的神经纤维联系参与SFO功能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交叉上核 弓状核 穹窿下器 神经联系 病毒跨神经元顺行追踪
下载PDF
免疫组化法研究松果腺的神经供给
5
作者 欧可群 陈文玉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3年第1期10-13,共4页
切除大鼠双侧颈上节后用免疫组化PAP法和荧光法处理,主要观察松果腺浅部。发现:(1)对照及实验组松果腺浅部均含VIP纤维。多数纤维沿血管走行,少量分布在松果腺细胞之间,实验组纤维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2)对照及实验... 切除大鼠双侧颈上节后用免疫组化PAP法和荧光法处理,主要观察松果腺浅部。发现:(1)对照及实验组松果腺浅部均含VIP纤维。多数纤维沿血管走行,少量分布在松果腺细胞之间,实验组纤维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2)对照及实验组松果腺浅部显示出DβH和NPY样阳性纤维。数量较VIP纤维少,实验组纤维数量较对照组减少近半。(3)实验组5-HT纤维大大减少。纤维与松果腺细胞的荧光强度减弱。以上结果表明松果腺浅部纤维除来自颈上节外,尚有脑源性或其它来源的神经支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腺 颈上节 神经支配 大鼠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大鼠松果体的神经支配——免疫组织化学及光镜体视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吴亮生 王蕾 +3 位作者 马玉琼 陈文玉 欧可群 杨正伟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松果体的神经支配及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摘除后对松果体细胞分泌活动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光学体视框及图像分析方法。结果松果体内神经末梢、松果体细胞及其突起终末呈突触体素(P38)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摘除了双... 目的探讨大鼠松果体的神经支配及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摘除后对松果体细胞分泌活动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光学体视框及图像分析方法。结果松果体内神经末梢、松果体细胞及其突起终末呈突触体素(P38)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摘除了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后,大鼠松果体所含神经末梢的平均数密度减少了43%(P<0.01),平均每个大鼠松果体内所含神经末梢总数减少了37%(P<0.05),松果体细胞及其突起终末内突触体素免疫阳性产物的平均A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支配松果体的神经纤维有很大部分来自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这些神经纤维对松果体细胞的分泌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 颈上交感神经节 神经支配 突触体素(P38) 免疫组织化学 光学体视框及图像分析 大鼠
原文传递
成年猫备用背根节内神经营养素-3对节内神经元的神经营养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章为 周雪 +4 位作者 王廷华 王特为 刘苏 陈思秀 欧可群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讨成年猫部分去传入后备用背根节内神经营养素 - 3对节内神经元的神经营养作用。方法 切断 L1 、L3、L5和 L7背根 ,术后第 7d摘取 L2 、L4 和 L6 背根节做分离细胞培养 ,对正常背根节、备用背根节和备用背根节加抗体封闭 3个... 目的 探讨成年猫部分去传入后备用背根节内神经营养素 - 3对节内神经元的神经营养作用。方法 切断 L1 、L3、L5和 L7背根 ,术后第 7d摘取 L2 、L4 和 L6 背根节做分离细胞培养 ,对正常背根节、备用背根节和备用背根节加抗体封闭 3个实验组中神经元存活、突起生长等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备用背根节组存活细胞和细胞微团数目以及神经突起长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抗体封闭组。结论 备用背根节内神经营养素 - 3对节内神经元有维持存活、促进突起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备用背根节 神经营养素-3 培养 成年猫
下载PDF
烫伤大鼠室旁核和触液神经元中胆囊收缩素的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泽桂 陆振山 +2 位作者 方一心 蔡文琴 欧可群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18,I005,共5页
目的明确胆囊收缩素在烫伤应激中的确切作用。方法在大鼠清醒状态下给予标准的25%Ⅲ度皮肤烫伤,伤后24h杀动物,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显示PVN和CSF-CNs的CCK阳性神经元,结果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处理。结果(1)... 目的明确胆囊收缩素在烫伤应激中的确切作用。方法在大鼠清醒状态下给予标准的25%Ⅲ度皮肤烫伤,伤后24h杀动物,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显示PVN和CSF-CNs的CCK阳性神经元,结果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处理。结果(1)烫伤大鼠PVN代表平面CCK神经元的总面积增大,免疫染色无明显变化。(2)正中隆起(medineminence,ME)的CCK免疫染色阳性纤维的面积密度无显著性差异而免疫染色减弱。(3)烫伤大鼠第三脑室室管膜内CCK免疫染色阳性的CSF-CNs数量、面积和免疫染色强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烫伤应激使CCK在胞体的合成和末梢的释放均增加。烫伤后大量CSF-CNs的出现为CCK释放入脑脊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胆囊收缩素 室旁核 触液神经元
原文传递
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诱导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理 被引量:20
9
作者 杨桂枝 高小平 +3 位作者 晏菊芳 欧可群 张燕 张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60-464,共5页
用地塞米松和胰岛素长期作用3T3 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微量化GOD POD法检测培养基中残存的葡萄糖,并检测细胞中葡萄糖转运子Glut4基因和蛋白及胰岛素信号传递元件IRS 1的基因变化.探讨了地... 用地塞米松和胰岛素长期作用3T3 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微量化GOD POD法检测培养基中残存的葡萄糖,并检测细胞中葡萄糖转运子Glut4基因和蛋白及胰岛素信号传递元件IRS 1的基因变化.探讨了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诱导3T3 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的机理.结果发现:①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诱导3T3 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罗格列酮改善抵抗后,葡萄糖的摄取较抵抗组增加.②抵抗时,葡萄糖转运子Glut4基因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改善后基因表达上调显著,蛋白水平升高,介于正常对照组与抵抗组之间.③IRS 1在抵抗时下调,用罗格列酮改善后,IRS 1的基因水平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胰岛素 3T3-L1脂肪细胞 胰岛素抵抗 分子机理 II型糖尿病
下载PDF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对淋巴结免疫功能的神经调控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蕾 欧可群 +3 位作者 陈文玉 朱家媛 马玉琼 韩秀引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 探讨下丘脑室旁核 (PVH)是否通过直接的神经联系对淋巴结的功能进行调控。方法 采用假狂犬病毒 (PRV)跨神经元追踪方法研究肠系膜淋巴结注射PRV大鼠PVH内PRV感染神经元的分布 ,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 (LPS... 目的 探讨下丘脑室旁核 (PVH)是否通过直接的神经联系对淋巴结的功能进行调控。方法 采用假狂犬病毒 (PRV)跨神经元追踪方法研究肠系膜淋巴结注射PRV大鼠PVH内PRV感染神经元的分布 ,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 (LPS)后大鼠PVHc fos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注射PRV动物的PVH内出现被PRV标记的阳性神经元 ,既有大细胞神经元 ,也有小细胞神经元 ,它们主要分布在PVH尾侧帽部和内侧部。FOS阳性产物在PVH的神经元核中出现 ,其阳性细胞的分布范围及阳性细胞的数目在LPS注射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批不同实验动物的相同冠状平面比较 ,可发现PVH中大多数PRV标记的阳性神经元出现在LPS注射后FOS阳性细胞数目增多的区域内。结论 PVH可能通过直接的神经环路与淋巴结相互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室旁核 淋巴结 跨神经元追踪 细菌脂多糖 即刻早期基因
下载PDF
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途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桂枝 高小平 +2 位作者 晏菊芳 欧可群 赵佳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6-818,共3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联合作用诱导3T3-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后,罗格列酮改善抗性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途径。方法在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诱导3T3-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后,加入10-5mol/L罗格列酮,作用48 h改善细胞抗性,提取细胞总RN...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联合作用诱导3T3-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后,罗格列酮改善抗性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途径。方法在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诱导3T3-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后,加入10-5mol/L罗格列酮,作用48 h改善细胞抗性,提取细胞总RNA和总蛋白,Western blot显示葡萄糖转运子(GLUT4)丰度,RT-PCR检测GLUT4和信号分子c-Cbl相关蛋白(c-Cbl associated protein,CAP)的基因表达。结果1罗格列酮显著增加了细胞GLUT4的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其表达丰度介于正常组与抵抗组之间。2罗格列酮提高了CAP基因水平,增强经CAP途径调节的GLUT4的转位。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启动其下游基因GLUT4和CAP基因表达,增加GLUT4的数目,并激活CAP信号途径,提高GLUT4向细胞膜的转位,改善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格列酮 胰岛素抵抗 葡萄糖摄取 葡萄糖转运子4 c-Cbl相关蛋白
下载PDF
针刺及光照等不同授时因子对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静 蔡定均 +9 位作者 王蕾 宋开源 马玉琼 刘旭光 欧可群 周奇志 陈文玉 赵纪岚 赵连花 魏焦禄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24-125,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及光信息等不同授时因子导引对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8/2004-10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及光信息等不同授时因子导引对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8/2004-10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为健康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90只,体质量110~140g,随机分为电针组、光脉冲导引组、8-羟基-丙胺-四氢柰组、捆绑对照组、电针+光脉冲导引组、电针+8-羟基-丙胺-四氢柰组。每组15只。金黄地鼠经驯化后进入自由运行状态,在恒定黑暗第3天于近似昼夜时间9:00,15:00,21:00分别给予电针、光脉冲、8-羟基-丙胺-四氢柰、捆绑、电针+光脉冲导引、电针+8-羟基-丙胺-四氢柰刺激,每个时间点5只动物。各方法治疗2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金黄地鼠视交叉上核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吸光度值,并采用q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0只金黄地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各时间点视交叉上核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情况:在近似昼夜时间15:00光脉冲导引组比捆绑对照组视交叉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显著增加(116.600±8.678,109.600±8.735,q=54.00,P<0.05);近似昼夜时间21:00光脉冲导引组比捆绑对照组视交叉上核内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显著增加(136.800±5.762,101.000±9.407,q=35.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光刺激 上交叉核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哺乳动物的生物钟系统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秀引 王蕾 欧可群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25期3498-3499,共2页
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有一个包括视网膜、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和松果腺的昼夜节律主轴或生物钟系统。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重置和调控机体广大范围的生理和行为节律。其中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起支配作用,它是昼夜节律最主要的起搏器... 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有一个包括视网膜、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和松果腺的昼夜节律主轴或生物钟系统。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重置和调控机体广大范围的生理和行为节律。其中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起支配作用,它是昼夜节律最主要的起搏器,一方面受到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周期信号)的影响,另一方面接受机体自身机制如一些内源性化学物质的调节。松果腺是机体的神经内分泌转换器,能节律性合成褪黑激素,通过其高亲和性受体启动第二、第三信号系统,一方面辅助完成视交叉上核的昼夜节律起搏功能,另一方面又将光照周期信号输送到机体多个功能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生物钟 昼夜节律 松果腺 视网膜 下丘脑视交又上核
下载PDF
LPS对大鼠下丘脑视上核nNOS和c-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秀引 王蕾 +2 位作者 马玉琼 欧可群 陈文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5-478,共4页
为探讨下丘脑视上核(SON)在神经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后大鼠下丘脑视上核nNOS和c-fos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LPS可使大鼠视上核内nNOS和c-fos阳性细胞的OD值显著增高,且视上核内部分神经元... 为探讨下丘脑视上核(SON)在神经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后大鼠下丘脑视上核nNOS和c-fos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LPS可使大鼠视上核内nNOS和c-fos阳性细胞的OD值显著增高,且视上核内部分神经元可同时表达nNOS和c-fos。结果提示,视上核可能为免疫调节的高级整合中枢之一,可能通过NO和/或c-fos途径调节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上核 c-fos NOS LPS 下丘脑 大鼠 表达 调节免疫 神经元 变化
下载PDF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对脾脏免疫功能神经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家媛 欧可群 +2 位作者 王蕾 陈文玉 马玉琼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 PVN不同亚核在调控脾脏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4只 SD大鼠脾脏内注射假狂犬病毒 (PRV)96 h后 ,采用免疫组化法和体视学方法研究被假狂犬病毒跨突触感染的神经元在 PVN不同亚核内的分布特点及其与 PVN内 AVP神经元位置配布间... 目的探讨 PVN不同亚核在调控脾脏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4只 SD大鼠脾脏内注射假狂犬病毒 (PRV)96 h后 ,采用免疫组化法和体视学方法研究被假狂犬病毒跨突触感染的神经元在 PVN不同亚核内的分布特点及其与 PVN内 AVP神经元位置配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PRV感染的神经元主要聚集于 PVN尾段的尾侧大细胞亚核 (PM)和外侧小细胞亚核 (L P) (占总面积的 73.49% ) ,少量分布于喙段的前小细胞亚核 (L P)、中段的背侧小细胞亚核 (DP)和室周小细胞亚核内(PP)。其中 L P及 PM内的部分 PRV感染神经元分布在 AVP阳性神经元聚集的区域内。结论 PVN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调控除了传统神经内分泌途径外 ,还可能存在下列途径 :PM内的 AVP阳性神经元和 L P、DP及 AP内的神经元通过向延髓背侧及脊髓中间外侧柱的投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下丘脑室旁核 假狂犬病毒 脾脏 跨突触追踪 免疫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下载PDF
大鼠视交叉上核内VIP、AVP及SOM样神经元的相互关系──免疫组化双重反应法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蕾 欧可群 +1 位作者 操高原 陈文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13-416,共4页
视交叉上核具有生物钟功能已为很多实验研究所证实,但其功能机制尚在探索之中。本实验采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技术对大鼠视交叉上核内VIP、AVP及SOM样三大神经元群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VIP样扣结... 视交叉上核具有生物钟功能已为很多实验研究所证实,但其功能机制尚在探索之中。本实验采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技术对大鼠视交叉上核内VIP、AVP及SOM样三大神经元群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VIP样扣结广泛分布于AVP样神经元周围,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而SOM样扣结贴附于VIP及AVP样神经元的数量次之;(2)AVP样扣结与VIP样神经元之间,VIP样扣结与SOM样神经元之间也形成联系.上述发现为视交叉上核功能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P AVP SOM 视交叉上核 神经元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大鼠视交叉上核内主要的三种肽能神经元的分布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蕾 欧可群 +1 位作者 操高原 陈文玉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22-324,369,共4页
研究视交叉上核内主要肽能神经元的分布情况,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只,以免疫组化双重及三重标记技术,对大鼠视交叉上核(SCN)内血管活性肠多肽(VIP)、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及生长抑素(SOM)样三类神经细胞群的分布进行了观... 研究视交叉上核内主要肽能神经元的分布情况,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只,以免疫组化双重及三重标记技术,对大鼠视交叉上核(SCN)内血管活性肠多肽(VIP)、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及生长抑素(SOM)样三类神经细胞群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免疫染色以ABC法进行,呈色底物采用DAB、TMB及4-氯-1-萘酚。结果显示:在SCN头中尾三段,三种肽能神经元的数量及分布均存在差异;VIP与AVP样细胞群之间并不是截然分界,其相交处一狭窄区内三种肽能神经元混杂在一起,交错重叠。上述发现为SCN机能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交叉上核 VIP AVP 生长抑素 昼夜节律
下载PDF
大鼠视交叉上核与室旁核的联系──病毒跨神经元顺行追踪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文玉 王蕾 +3 位作者 欧可群 操高原 张军 马玉琼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14,共4页
本实验采用假狂犬病毒(猪疱疹病毒)作为跨神经元追踪示踪物,对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下丘脑室旁核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实验大鼠于摘除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后,向单侧眼球内注入假狂犬病毒,术后动物分别存活48、56、72及96h.结果显示:56... 本实验采用假狂犬病毒(猪疱疹病毒)作为跨神经元追踪示踪物,对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下丘脑室旁核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实验大鼠于摘除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后,向单侧眼球内注入假狂犬病毒,术后动物分别存活48、56、72及96h.结果显示:56h组仅在视交叉上核内有极少数的细胞被病毒感染;72h组机交叉上核内被病毒标记的细胞增多,定劳核内也出现了被病毒感染的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背内侧帽区;96h组在室旁核内被病毒感染的神经元增加,除背内侧帽区外,其它亚孩也出现了被病毒感染的神经元;各实验组的亚室旁带未见有被病毒标记的神经元.以上表明视交叉上核的传出纤维直接投射到室旁核,两核团神经无间可能存在有直接的突触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交叉上核 假狂犬病毒 跨神经元追踪 室旁核
下载PDF
视网膜节细胞与视交叉上核AVP神经元联系的研究Ⅱ.假狂犬病毒顺行追踪与免疫荧光双重标记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军 欧可群 +4 位作者 吴良芳 陈文玉 操高原 王蕾 马玉琼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2-146,共5页
为进一步揭示视网膜节细胞与视交叉上校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间有无直接的联系,本文将假狂犬病毒注入大鼠眼球内通过顺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观察到:(1)视交叉上核神经元被病毒感染的时间始于病毒注入后56h,并随存活时间... 为进一步揭示视网膜节细胞与视交叉上校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间有无直接的联系,本文将假狂犬病毒注入大鼠眼球内通过顺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观察到:(1)视交叉上核神经元被病毒感染的时间始于病毒注入后56h,并随存活时间的延长而增多;(2)呈绿色荧光的病毒感染神经元见于双侧视交叉上核,注射对侧优于同侧,主要位于视交叉上核的腹外侧部和嘴侧份,个别散在于二者之外;(3)视交叉上核内个别病毒感染的神经元可同时呈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的红色荧光,此类双标神经元系病毒由视网膜节细胞顺行运输并跨突触传给视交叉上核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所致。表明视网膜节细胞与视交叉上核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间有直接的突触性联系。这一结果为视交叉上核节律机制和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元的机能调控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狂犬病毒 免疫荧光 视交叉上核 大鼠
下载PDF
视交叉上核昼夜节律的化学解剖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军 吴良芳 欧可群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10-416,共7页
关键词 下丘脑 视交叉上核 昼夜节律 解剖 化学解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