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典型水源地N-DBPs生成势及生态风险评价
1
作者 袁炘玥 肖玉冰 +1 位作者 欧子旋 冯骞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7-16,125,共11页
随着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的基因毒性和细胞毒性受到重视,饮用水中的N-DBPs产生和生态风险的研究成为近年的关注热点。文章基于前人研究分析,研究了我国典型水源地中N-DBPs生成势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风险熵值法,对我国典型水源地N-DBP... 随着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的基因毒性和细胞毒性受到重视,饮用水中的N-DBPs产生和生态风险的研究成为近年的关注热点。文章基于前人研究分析,研究了我国典型水源地中N-DBPs生成势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风险熵值法,对我国典型水源地N-DBPs的潜在生成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还关注了有机物指标与N-DBPs生成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DON与N-DBPs生成势的分布特点均存在地域差异,总体表现为在东部沿海城市呈现南北高、中部低、东部地区高于其他地区、经济发达地区高于其他地区、珠三角地区高于其他地区的特点。结合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利用现有数据进行初步估计,发现部分城市水源地生态风险呈现低风险,水库水源N-DBPs的生态风险一般高于河流水源。UV_(254)与N-DBPs生成势相关性较好,可以作为N-DBPs生成势的替代性指标。研究结果将为做好我国水源地的修复与保护、保障居民饮水安全提供重要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 水源地 含氮有机物 空间分布 UV_(254)
下载PDF
微藻净化海水养殖废水研究进展
2
作者 欧子旋 刘娜 +2 位作者 江峰 肖玉冰 冯骞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65-2668,共4页
介绍了海水养殖废水的常规处理方式,包括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存在效率低、二次污染、成本高等问题。基于微藻净化废水能够实现污染物去除和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显著优势,阐述了微藻净化海水养殖废水的研究现状,并就目前的研... 介绍了海水养殖废水的常规处理方式,包括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存在效率低、二次污染、成本高等问题。基于微藻净化废水能够实现污染物去除和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显著优势,阐述了微藻净化海水养殖废水的研究现状,并就目前的研究提出了微藻净化海水养殖废水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解决微藻净化海水养殖废水难题的建议,为今后利用微藻提净化海水养殖废水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废水 微藻 处理技术
下载PDF
Fe/Mn-PA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臭氧氧化降解活性艳蓝KN-R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吴鑫明 安浩 +3 位作者 赵俊宇 欧子旋 郝粱山 李超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39,共8页
为获得高效去除活性艳蓝的方法,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了Fe/Mn-PAC催化剂,对催化剂的表面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因素对KN-R降解效果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Fe/Mn-PAC催化剂表面粗糙,具有较多的微孔结构... 为获得高效去除活性艳蓝的方法,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了Fe/Mn-PAC催化剂,对催化剂的表面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因素对KN-R降解效果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Fe/Mn-PAC催化剂表面粗糙,具有较多的微孔结构,催化剂表面的金属氧化物为致密的地衣状结构,有利于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在催化剂投加量为400 mg/L,初始pH为7.5,Fe/Mn进料比为1∶1及负载量为4%时,Fe/Mn-PAC表现出最佳的催化KN-R降解的反应活性,45 min内KN-R去除率高达90%以上;经过5次回收利用,去除率仍可达到84.7%。研究结果证明了Fe/Mn-PAC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能力和出色的结构稳定性,为实现印染废水中活性艳蓝KN-R的有效去除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双金属氧化物 活性炭 活性艳蓝 降解性能 臭氧催化氧化
原文传递
壳聚糖-银/二氧化钛核壳型复合小球的制备及其对布洛芬的降解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凯杰 冯骞 +2 位作者 商卫纯 欧子旋 操家顺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17,共9页
针对目前污水中布洛芬等典型PPCPs类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效率低、催化剂回收难度大等难题,以壳聚糖为载体,通过负载银掺杂TiO_(2),制备有机核-无机壳结构的CTS-Ag/TiO_(2)复合小球,开展了光催化降解布洛芬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紧密团... 针对目前污水中布洛芬等典型PPCPs类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效率低、催化剂回收难度大等难题,以壳聚糖为载体,通过负载银掺杂TiO_(2),制备有机核-无机壳结构的CTS-Ag/TiO_(2)复合小球,开展了光催化降解布洛芬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紧密团聚成核,银掺杂TiO_(2)分布在壳聚糖表面,共同形成了有机核-无机壳结构。在紫外光作用下,复合小球对布洛芬展现出良好的去除效能,在最佳条件下(CAT投加量为4 g/L,布洛芬初始浓度为1 mg/L,pH值为6),处理60 min后布洛芬去除率达到96.1%,经过5次回收利用,去除率仍可达到85.0%。新型有机核-无机壳复合结构以及壳聚糖中含碳基团和含氮物质在价带上形成的附加带,使CAT复合小球在强化吸附、光催化和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材料可重复使用性。Ag在TiO_(2)表面掺杂形成的无机壳包裹在壳聚糖形成的有机核表面,使光生电子更易从TiO_(2)转移到Ag上并积累,减少电子-空穴对的复合,提高了CAT的光催化效率。活性组分淬灭实验表明,·O_(2)^(-)和空穴氧化是引起布洛芬降解的主要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银/二氧化钛复合小球 布洛芬 核壳结构 光催化降解 氮负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