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中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3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0-1324,共5页
背景:在寰枢关节疾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加用传统的棒-棒横连可以为螺钉/棒结构提供更坚固抗旋转稳定性,但有安装困难、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的风险。作者设计... 背景:在寰枢关节疾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加用传统的棒-棒横连可以为螺钉/棒结构提供更坚固抗旋转稳定性,但有安装困难、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的风险。作者设计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可以有效克服上述缺点,但其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C_(1)-C_(2)PSR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集1名成人健康男性志愿者枕骨底到枢椎(C0-2)的CT薄层扫描数据,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正常组、失稳组、失稳+C_(1)-C_(2)PSR(无横连组)、C_(1)-C_(2)PSR+hS-S CL(钉尾横连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1.5 Nm的扭矩,计算出4组模型在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及横连应力峰值,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结果与结论:①失稳组较正常组的运动范围明显增大43.8%-78.7%;2种内固定组在6种工况下的运动范围较失稳组减少90.2%-98.7%,在屈伸状态下的运动范围基本一致,但在侧屈及旋转状态下,钉尾横连组较无横连组运动范围分别减少34.3%-43.8%和78.6%-79.1%,其中在旋转状态运动范围减少最为明显;②2种内固定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钉尾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③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内固定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且主要的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或连接棒结合部;④新型钉尾横连能明显提高内固定的抗旋转稳定性,在三维运动上承担部分应力,降低内植物的最大应力;钉尾横连两端的应力分布明显,该部位可能出现横连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三维有限元 颈椎 内固定
下载PDF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2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3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37-1841,共5页
背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横连接在内固定系统抗旋转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横连安装不便、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可能等缺点,但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的生物力... 背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横连接在内固定系统抗旋转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横连安装不便、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可能等缺点,但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的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目的:测试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安装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作为完整组(A组),在完整组基础上建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基础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组),在C组上依次安装不同模式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其中包括上水平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水平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为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为H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各个内固定状态下的寰枢椎活动度。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①在6种工况下,A、C、D、E、F、G、H组寰枢椎活动度小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横连内固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在左右旋转方向上,D、E组与F、G、H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D与E组,F与G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F、G与H组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提示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钉尾横连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但在左右旋转状态下,斜形钉尾横连和交叉钉尾横连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上下钉尾横连组;而斜形钉尾横连具备和交叉横连同等的抗旋转稳定性,故值得临床优先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尾横连 后路 寰枢椎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脊柱侧弯复杂椎弓根情况下5点定位法点状接触式椎弓根导航模板的应用
3
作者 王力航 陆廷盛 +8 位作者 陈啟鸰 姚书眈 蒲兴魏 姬林松 赵国权 欧阳北平 张斌 杨再松 罗春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859-2864,共6页
背景:椎弓根导板具有多种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软组织剥离不干净导致导板贴合不严密的钉道偏差;为了贴合导板仔细剥离软组织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导板的设计无法预知椎体旋转及体位变化影响导致贴合不严密等。目的:探... 背景:椎弓根导板具有多种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软组织剥离不干净导致导板贴合不严密的钉道偏差;为了贴合导板仔细剥离软组织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导板的设计无法预知椎体旋转及体位变化影响导致贴合不严密等。目的:探讨新型5点定位法点状接触式椎弓根导航模板在脊柱侧弯复杂椎弓根情况下的效用。方法:筛选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存在椎弓根复杂情况的脊柱侧弯患者20例,行脊柱侧弯矫形术,术中使用5点定位法点状接触式椎弓根导航模板引导置钉;按纳入排除标准匹配34例既往病例资料作为经验置钉组,常规徒手置钉。对比两组患者的置钉时间、置钉出血量、置钉透视次数、手动改道次数、置钉等级及准确率、置钉并发症和主弯矫形率等指标。结果与结论:①导航模板组与经验置钉组在性别、年龄、主弯冠状面Cobb’s角、主弯bending位Cobb’s角、椎弓根变异、顶椎旋转、融合节段、置钉数、置钉等级、置钉准确率、主弯矫形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与经验置钉组相比,导航模板组在置钉时间(P=0.034)、置钉出血量(P=0.036)、置钉透视次数(P=0.000)、手动改道次数(P=0.021)方面更具优势;③两组患者的置钉相关并发症均为0例;④提示5点定位法点状接触式3D打印椎弓根导航模板具有爪状结构,牢固适配各种畸形椎板关节突,可避免漂移现象,准确置钉;具有尖端点状接触椎板结构,避免广泛彻底剥离后方结构,可减少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减少创伤;提前设计了进钉点进钉方向,可减少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分节段设计,避免因麻醉体位改变等不适配;操作简便,置钉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复杂椎弓根 3D打印 椎弓根导航模板 5点定位法点状接触式模板
下载PDF
卡介苗通过抑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炎症级联反应保护脊髓的机制
4
作者 蒲兴魏 欧阳北平 +3 位作者 陆庭盛 姚书眈 崔松 罗春山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51-353,362,共4页
目的探究卡介苗(BCG)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各24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均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作脊... 目的探究卡介苗(BCG)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各24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均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BCG治疗组分别予模型建立后30 min、24 h、48 h大鼠腹腔注射BCG(105CFU),另外两组大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应用BBB评分法对各组大鼠的后肢功能进行评分。14 d后处死大鼠,提取血清及脊髓组织标本,用HE染色观察病变组织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变化;用ELISA法检测脊髓匀浆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后肢功能明显下降,而BCG治疗组较模型组有所改善;HE染色可见BCG治疗组炎症细胞较模型组减少、空洞较模型组减小。模型组中TNF-α、IL-1β及IL-6含量高于卡介苗治疗组(P<0.05),TGF-β和IL-10含量低于BCG治疗组(P<0.05)。结论BCG具有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进而抑制SCI后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发挥脊髓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卡介苗 炎症介导素类
下载PDF
钉尾横连与棒-棒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5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4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梁栋柱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8-592,共5页
目的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 目的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 C_(1)~C_(2)PSR)(C组),在C组基础上分别装置传统棒-棒横连(horizontal rod-rod crosslink,hR-R CL)为D组和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为E组,E组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E_(1)组和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_(2)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每组标本的寰枢椎活动度(ROM)。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①在各种状态下,完整组及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失稳组,有显著差异(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4种内固定组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_(1)/E_(2)组<B组,在侧屈、旋转方向上,横连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无横连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_(1)/E_(2)组<B组;③D组分别与E_(1)、E_(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E_(1)和E_(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也无计学差异(P>0.05)。结论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中具有良好的抗轴向旋转稳定性;钉尾横连具有与传统棒-棒横连相同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钉尾横连安装在寰椎侧和枢椎侧生物力学性能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三维有限元对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中的力学稳定性评价
6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3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1-727,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连接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模式hS-S CL提...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连接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模式hS-S CL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正常组为A组,失稳组为B组,B组+C_(1)-C_(2)PSR为C组,C组+新型钉尾横连(C_(1)-C_(2)PSR+hS-S CL)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H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1.5 N/m的扭矩,计算出正常组、失稳组、六种内固定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的活动度及横连应力峰值,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结果①在6种工况下,正常组和内固定组的ROM较失稳组均明显降低;在屈伸状态下:全部内固定组的ROM基本一致,在侧屈和旋转状态下:D-H组ROM较无横连C组分别减少34%~44%和79%,36%~46%和76%~80%,39%~47%和78%~79%,40%~46%和78%~79%,49%~50%和91%~93%其中H组ROM在旋转状态减少最为明显。②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钉尾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所有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③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横连组应力分布区域基本一致,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结合部。结论交叉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具有最强的抗旋转稳定性,但横连两端的应力分布明显,该部位可能易发生横连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三维有限元
原文传递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的固定角度与下颈椎曲度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李建扬 李波 +4 位作者 欧阳北平 罗春山 马向阳 邹小宝 陆廷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评价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不同枕颈角(C_(0)~C_(2))、C_(1)~C_(2)角与术后下颈椎曲度(C_(2)~C_(7)角)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并评估两种指标对下颈椎曲度影响的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至2... 目的评价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不同枕颈角(C_(0)~C_(2))、C_(1)~C_(2)角与术后下颈椎曲度(C_(2)~C_(7)角)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并评估两种指标对下颈椎曲度影响的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对上颈椎疾病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78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分别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C_(0)~C_(2)、C_(1)~C_(2)角、C_(2)~C_(7)角,前凸为“+”值,后凸为“-”值,并观察夹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月,平均16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0)~C_(2)角平均值分别为(11.87±1.36)°、(20.14±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35,P<0.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1)~C_(2)角平均值分别为(15.55±1.70)°、(26.67±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48,P<0.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2)~C_(7)角平均值分别为(18.16±2.81)°、(13.05±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0,P值0.000);其中末次随访C_(0)~C_(2)角<20°(10-20°)37例,≥20°(20°~28°)共计41例;C_(1)~C_(2)角<25°(10°~25°)共计37例,≥25°(25°~42°)共计41例。末次随访C_(1)~C_(2)角<25°、C_(0)~C_(2)角<20°与C_(2)~C_(7)角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P值分别为0.635和0.510,r值分别为0.081和0.112);C_(1)~C_(2)角≥25°、C_(0)~C_(2)角≥20°与C_(2)~C_(7)角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P值分别为0.002和0.000,r值分别为-0.466和-0.872);C_(0)~C_(2)角≥20°与C_(2)~C_(7)角之间的强相关(r=-0.872,绝对值>0.8),而C_(1)~C_(2)角≥25°与C_(2)~C_(7)角之间的弱相关(r=-0.466,绝对值<0.5)。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中,C_(0)~C_(2)角≥20°或C_(1)~C_(2)角≥25°可能引起术后下颈椎曲度的减小,而C_(1)~C_(2)角10°~25°、C_(0)~C_(2)角10°~20°,可能更好的维持下颈椎生理性曲度,且以C_(0)~C_(2)角作为参考指标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寰枢椎 固定角度 下颈椎曲度
原文传递
Shh-BMSCs外泌体调控miR-133a对脂多糖诱导脊髓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
8
作者 贾祎佳 陆廷盛 +4 位作者 陈啟鸰 杨建文 欧阳北平 杨再松 罗春山 《西部医学》 2023年第6期822-829,共8页
目的探讨音猬因子(Sh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调控miR-133a对脂多糖(LPS)诱导脊髓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脊髓神经元细胞,通过CCK-8实验检测0、100、300、500、700、900μg/mL的LPS对其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最... 目的探讨音猬因子(Sh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调控miR-133a对脂多糖(LPS)诱导脊髓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脊髓神经元细胞,通过CCK-8实验检测0、100、300、500、700、900μg/mL的LPS对其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最佳作用浓度。然后以0、20、40、80、120、160μg/mL的Shh-BMSCs外泌体处理LPS诱导的脊髓神经元细胞,通过同样方法筛选最佳作用浓度。将大鼠脊髓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hh-BMSCs外泌体组、miR-133a inhibitor阴性对照组、miR-133a inhibitor组、Shh-BMSCs外泌体+miR-133a inhibitor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以LPS诱导脊髓损伤(SCI)细胞模型,然后分组处理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轴突长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0释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miR-133a和Shh mRNA表达;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Shh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信号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脊髓神经元细胞轴突长度、IL-10释放水平、miR-133a表达、Shh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凋亡率、TNF-α及IL-1β释放水平、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Shh-BMSCs外泌体组脊髓神经元细胞轴突长度、IL-10释放水平、miR-133a表达、Shh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凋亡率、TNF-α及IL-1β释放水平、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miR-133a inhibitor组脊髓神经元细胞轴突长度、IL-10释放水平、miR-133a表达、Shh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凋亡率、TNF-α及IL-1β释放水平、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miR-133a inhibitor阴性对照组脊髓神经元细胞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Shh-BMSCs外泌体组比较,Shh-BMSCs外泌体+miR-133a inhibitor组脊髓神经元细胞轴突长度、IL-10释放水平、miR-133a表达、Shh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凋亡率、TNF-α及IL-1β释放水平、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Shh-BMSCs外泌体可通过促进miR-133a表达而抑制NLRP3炎性信号激活,从而抑制LPS诱导的脊髓神经元细胞炎症,减轻其凋亡,缓解其轴突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h-BMSCs外泌体 脂多糖 脊髓神经元 凋亡
下载PDF
一期后路单侧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9
作者 欧阳北平 李波 +4 位作者 周焯家 简月奎 李建扬 赵伟峰 郭涛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2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单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2例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31.1岁。合并脊髓功能障碍者10例,其中Frankle B级2例,C级6例,D级2例,术前给予...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单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2例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31.1岁。合并脊髓功能障碍者10例,其中Frankle B级2例,C级6例,D级2例,术前给予2周以上的抗结核化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前、术后的ODI评分、VAS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并发症等。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6月,神经功能改善率100%,平均手术时间280.8分钟,平均失血量1037.5 m L,平均卧床时间7.4天。术前、术后神经功能、ODI评分、VAS评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3个月内ESR及CRP恢复至正常水平,治愈率为100%。随访时间内无复发病例,无脊髓功能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术式对于单节段的胸椎结核能满意地清除病灶,创伤小,能最大限度保留脊柱正常结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后路单侧固定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不同横连模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0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4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江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12-1119,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横连模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C1-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1-C2 PSR)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C1-C2 PSR治疗3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四肢麻木、无力等不同程... 目的:探讨不同横连模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C1-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1-C2 PSR)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C1-C2 PSR治疗3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四肢麻木、无力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害表现。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椎动脉CTA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7例采用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C1-C2 PSR(A组),男4例,女3例,年龄45.57±9.05岁;12例采用棒-棒横连(horizontal rod-rod crosslink,hR-R CL)C1-C2 PSR(B组),男5例,女7例,年龄43.58±7.35岁;13例不用横连,只行C1-C2 PSR(C组),男6例,女,7例,年龄42.38±6.70岁。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术后半年及1年以上定期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CT,评估内固定位置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无切口愈合不良,无心脑血管意外发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1年、2年和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人数:A组分别为4例、5例、6例、7例,B组分别为5例、9例、10例、12例,C组分别为1例、3例、5例、10例,术后6个月、1年、2年时A组、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时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生螺钉移位、松动、断裂等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结论:不同横连模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横连较无横连植骨融合更早,钉尾横连和棒-棒横连临床疗效相当的,但前者在术中安装时更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后路内固定术 横连模式
原文传递
颈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1
作者 欧阳北平 罗春山 +3 位作者 陆廷盛 姚书眈 蒲兴魏 赵国权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4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集17例以眩晕症状为主的患者,均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且行颈椎盘造影诱发或加重眩晕症状、局麻药注射症状缓解或减轻,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集17例以眩晕症状为主的患者,均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且行颈椎盘造影诱发或加重眩晕症状、局麻药注射症状缓解或减轻,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并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CHE标准)记录术前1天及末次随访眩晕评分,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量表记录患者术前1 d及末次随访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采用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观察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ACDF,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血管损伤,无硬膜撕裂等并发症。手术时间(85.8±8.6)min,出血量(60.6±7.4)mL,随访12~24个月,平均(16.8±2.4)个月。术前眩晕评分平均(4.76±0.75)分,末次随访平均(1.06±0.56)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26.53±2.85)分,比术前(14.82±0.81)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6.41±1.06)分,末次随访时(2.71±0.77)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交感症状缓解优7例,良9例,差1例。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满意,未出现颈椎不稳定。结论颈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可能是颈性眩晕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 眩晕 融合
下载PDF
后路经皮内窥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2
12
作者 欧阳北平 罗春山 +1 位作者 陆廷盛 赵国权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9年第5期273-278,共6页
目的观察后路经皮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贵州省骨科医院采用P-PECD手术治疗的30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 d复查颈椎MRI及三维CT,记... 目的观察后路经皮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贵州省骨科医院采用P-PECD手术治疗的30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 d复查颈椎MRI及三维CT,记录术前,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均成功施术,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或血管损伤,无硬膜撕裂并发症。手术时间70~100 min,平均手术时间(82.8±8.4)min;术中出血量15~20 mL,平均术中出血量(17.6±1.8)mL。术后1 d颈椎MRI、三维CT显示神经根受压解除,患侧关节突打磨范围均未超过整个关节突的1/2。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6±2.8)个月。术后颈部和臂部VAS评分、NDI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21例、良9例,优良率100%。结论PPEC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微创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内窥镜检查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后路手术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中植骨块的高度对邻近节段关节突压力及椎间位移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春山 欧阳北平 +3 位作者 梁栋柱 陆廷盛 姚书耽 赵国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8-342,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植骨块的高度对邻近节段关节突压力及活动度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适宜的植骨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例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对完整状态,C5/6节段椎间隙减压术后(100%M、120%M、140%M、160%M)5组,于BOSE机加载...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植骨块的高度对邻近节段关节突压力及活动度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适宜的植骨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例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对完整状态,C5/6节段椎间隙减压术后(100%M、120%M、140%M、160%M)5组,于BOSE机加载下行三维运动,并测量颈C4/5,C6/7关节突压力值及C4/5,C6/7三维运动范围;最后将结果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中立位状态下,关节突压力值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后伸状态下,关节突压力值增加最大,各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植骨高度中以120%M时关节突压力值增加最小,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时,各组植骨高度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但植高度为120%M时,关节突压力值增加最小。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下:120%M与完整状态相比,上下临近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5;2)在左右旋转时各组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单间隙减压植骨,撑开植骨理想高度为平均高度的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 植骨块高度 临近节段
原文传递
C_(5/6)椎间隙不同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春山 赵国权 +4 位作者 梁栋柱 欧阳北平 陆廷盛 姚书眈 蒲兴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6-699,共4页
目的研究C_(5/6)椎间隙不同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的影响,以期能对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椎间撑开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上的颈椎制作标本,将制作好的标本放在BOSE动/静态材料试验机上加载中立、屈伸、侧弯、旋转的... 目的研究C_(5/6)椎间隙不同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的影响,以期能对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椎间撑开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上的颈椎制作标本,将制作好的标本放在BOSE动/静态材料试验机上加载中立、屈伸、侧弯、旋转的多维运动,分别测试在不同运动载荷下C_(5/6)椎间隙撑开前,C_(5/6)椎间隙撑开基准高度100%、120%、140%、160%时C_(4/5)及C_(6/7)椎间盘压力变化,对测得的压力值进行多重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撑开器位置安装满意,统计分析显示:6例标本C_(5/6)的平均高度值为6.8 mm;在不同椎间撑开高度下,颈椎后伸30。位时椎间盘压力最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120%的基准高度时,颈椎后伸30°位、左右侧弯30°位时C_(4/5)与C_(6/7)椎间盘压力值分别比其它基准高度测得压力值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颈椎中立位时C_(4/5)与C_(6/7)椎间盘压力均小于100%、140%、160%时基准高度测得压力值,而大于未撑开前测得的椎间盘压力值;左右侧屈时,120%平均高度时C_(4/5),C_(6/7)椎间盘压力值小于140%平均高度(P<0.05),且两者与其他3种高度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旋转:各状态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例标本在撑开160%的基准高度行前屈30°位时,出现关节突的关节囊韧带轻微撕裂。结论 C_(5/6)椎间盘摘除行椎间植骨时,选取基准高度的120%作为椎间隙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变化影响较小,为合适的椎间隙撑开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压力 撑开高度 临近节段
原文传递
颈脊髓损伤后患者P1NP和β-CTX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国权 罗春山 +4 位作者 陆廷盛 姚书眈 蒲兴魏 陈启鸰 欧阳北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17-1620,共4页
目的观察和研究脊髓损伤后患者血清1型前胶原N端前肽(type 1 pro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eptide,P1NP)和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type 1 collagen 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β-CTX)的变化,以期提高临床对骨质疏松中骨转换标志物的认... 目的观察和研究脊髓损伤后患者血清1型前胶原N端前肽(type 1 pro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eptide,P1NP)和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type 1 collagen 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β-CTX)的变化,以期提高临床对骨质疏松中骨转换标志物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我院骨科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颈脊髓损伤患者共69例,对所有患者均采集入院时及入院后2 w、4 w、8 w、12 w的静脉血,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P1NP和β-CTX水平,统计患者P1NP和β-CTX的数值,并进行前后比较、分析。结果入院时患者P1NP为(31.7±8.9)ng/mL,12 w后下降至(22.3±8.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患者β-CTX为(0.41±0.039)ng/mL,12 w后升高至(0.72±0.04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 w患者P1NP值较入院时提高,入院后2 w患者β-CTX值较入院时降低;入院时患者P1NP为(31.7±8.9)ng/mL,入院4w后P1NP为(30.3±8.1)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患者β-CTX为(0.41±0.039)ng/mL,入院4 w后β-CTX为(0.40±0.052)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NP测量值在2 w以后逐渐减少,以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小的患者为著;β-CTX测量值在2 w以后逐渐增大,以BMI小的患者为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脊髓损伤后检测P1NP及β-CTX值,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骨代谢情况,更好地预防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1型前胶原N端前肽 β胶原降解产物 骨质疏松 体质量指数
下载PDF
一期后路手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 被引量:3
16
作者 邹小宝 马向阳 +5 位作者 陈育岳 葛苏 倪菱 张双 欧阳北平 夏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2017年12月,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寰枢椎脱位...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2017年12月,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21例。患者均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下颈椎椎管狭窄原因包括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9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6例,后纵韧带骨化6例。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枕颈部疼痛程度,测量手术前后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下颈椎椎管矢状径(lower cervical sagittal diameter,LCSD)。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和CT评价内固定情况、寰枢椎复位状态、植骨融合情况及椎板成形稳定性。结果:2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清创后治愈。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及枕颈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ADI及LCSD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随访12~45个月(24.9±9.2个月),随访期间X线片、CT示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寰枢椎脱位无复发,无"再关门"发生,所有患者在术后3~12个月(7.0±2.7个月)获寰枢椎间骨性融合。结论:一期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的有效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可复性 下颈椎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椎板成形术 联合手术
原文传递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在椎动脉高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国权 姚书眈 +4 位作者 陆廷盛 蒲兴魏 陈启鸰 欧阳北平 罗春山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4期1770-1772,共3页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在椎动脉高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9年6月于本院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对13例椎动脉高跨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的影响;术前、...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在椎动脉高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9年6月于本院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对13例椎动脉高跨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的影响;术前、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采用JOA颈椎评分法评定疗效,并计算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6~31个月,除1例患者椎板螺钉穿破外侧椎板外,其余患者均成功置入枢椎椎板螺钉。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为(68.69±14.53)min,出血量为(113.85±49.42)ml。术后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轴性症状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在椎动脉高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是一种可行的内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椎板螺钉 椎动脉高跨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头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啟鸰 王力航 +3 位作者 欧阳北平 陆廷盛 姚书眈 罗春山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0年第2期87-93,共7页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骨科医院收治的76例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按是否实施头盆环牵引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骨科医院收治的76例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按是否实施头盆环牵引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44),观察组术前采用头盆环牵引3~4周(平均3.2周),对照组未行头盆环牵引。观察组患者记录牵引前后及手术前后Cobb角变化,计算牵引后和术后的侧后凸纠正率,同时与对照组的矫形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头盆环牵引后平均侧凸、后凸纠正率分别为45.2%、53.7%。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侧凸及后凸矫正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可预测患者对脊髓矫形的耐受程度,简化手术步骤,提高矫正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 牵引术 手法 骨科 截骨术
下载PDF
应用头颅-骨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啟鸰 王力航 +3 位作者 陆廷盛 姚书眈 欧阳北平 罗春山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1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头颅-骨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7.5±4.8)(14~... 目的探讨应用头颅-骨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7.5±4.8)(14~23)岁。均行Halo骨盆牵引后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牵引力取患者可承受的极限,牵引时间为(3.2±0.6)(3~4)周,后行后路截骨内固定融合术。对患者治疗前左右侧屈位、牵引后和术后的侧后凸矫正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或邻椎截骨12例、Smith-Petersen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y,SPO)或Ponte截骨20例。未见脊髓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治疗前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136.8±38.0)°(96°~172°),矢状面Cobb角为(90.4±24.0)°(45°~125°)。患者平卧左右侧屈位侧凸矫正率为(8.9±3.2)%,Halo骨盆牵引后侧凸矫正率为(37.6±4.3)%,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侧凸矫正率为(68.7±4.8)%;牵引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为(30.7±5.6)%,后路矫形术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60.6±4.3)%;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Halo头颅-骨盆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可预测矫形效果,简化手术,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畸形矫正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术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截骨术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不同安装模式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中的三维有限元对比分析
20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5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蒲兴魏 陈啟鸰 江攀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90-1293,共4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横连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1-C2 PSR)中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完整组为A组, 失稳组为B组, B组+C1-C2 PSR为C组, C组+棒-棒横连(hR-R CL)为D组, C组+钉尾横连(hS-S CL)为E组, 其中E...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横连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1-C2 PSR)中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完整组为A组, 失稳组为B组, B组+C1-C2 PSR为C组, C组+棒-棒横连(hR-R CL)为D组, C组+钉尾横连(hS-S CL)为E组, 其中E组又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E1组、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2组、斜形钉尾横连(dS-S CL)(左上右下为E3组, 左下右上为E4组)、交叉钉尾横连(xS-S CL)为E5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1.5 N/m的扭矩, 计算出完整组、失稳组、六种内固定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的活动度(ROM)及横连应力峰值, 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结果失稳组较完整组的ROM明显增大, 内固定组在6种工况下的ROM较失稳组减少90.1%~98.5%, 横连组与无横连组在屈伸状态下的ROM基本一致, 但在侧屈及旋转状态下, 横连组较无横连组ROM分别减少33.3%~47.4%和76.4%~92.6%, 交叉横连组在旋转状态ROM减少最为明显。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 所有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横连组内固定装置的应力分布区域基本一致, 内固定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 且主要的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 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或连接棒结合部。结论横连能提高内固定的抗旋转稳定性, 交叉横连模式最为明显, 横连在降低内植物的最大应力同时也可能因其两端应力分布明显出现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三维有限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