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云四号A星闪电产品在一次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
1
作者 武冰路 高源 +1 位作者 许俊卿 廖锦涛 《卫星应用》 2024年第3期49-52,共4页
一、引言闪电多发生于旺盛的积雨云中,是对流性天气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之一。研究表明,闪电数据能在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闪电的频数与对流强度都有一定正相关性,并可作为强对流天气的“示踪器”[1-2]。目前获取... 一、引言闪电多发生于旺盛的积雨云中,是对流性天气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之一。研究表明,闪电数据能在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闪电的频数与对流强度都有一定正相关性,并可作为强对流天气的“示踪器”[1-2]。目前获取闪电观测资料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辐射地磁场传播理论的地面闪电探测技术;一种是基于光学成像原理的卫星闪电探测技术[3]。本文针对2022年6月12日京津冀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将风云四号A星(FY-4A)探测到的闪电和地基闪电探测仪探测到的闪电进行比对和分析,探究星地闪电在京津冀一带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短时预报 监测预警 对流性天气 闪电数据 地磁场 闪电探测 京津冀
下载PDF
多源观测资料在冰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武冰路 赵京波 +2 位作者 纪策 黄浩杰 隆璘雪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5期79-85,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气象卫星、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地基GPS水汽等资料对2020年6月25日河北中部一次特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多源观测资料在冰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受华北冷涡的影响,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的发... 利用常规观测、气象卫星、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地基GPS水汽等资料对2020年6月25日河北中部一次特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多源观测资料在冰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受华北冷涡的影响,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在地面辐合线与地形抬升的作用下,强对流云团迅速生成并发展。超长生命史的超级单体风暴导致了本次大面积降雹,风暴中的冰雹粒子与其他相态粒子的双偏振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可以通过双偏振雷达识别冰雹粒子。多源观测资料的定量化融合分析能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信息,从而为冰雹天气的监测预警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观测资料 冰雹 双偏振雷达 风廓线雷达 定量化产品
下载PDF
一次后向传播对流风暴特征及传播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武冰路 尹泽疆 +2 位作者 王萌 秦睿 程月星 《气象科技》 2020年第6期836-845,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4A气象卫星红外云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9年5月17日夜间发生在京津冀中部伴有强冰雹、短时强降水和短时大风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VDRAS资料与国家自动站资料进一步揭示对流风暴形成的环境条件以及...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4A气象卫星红外云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9年5月17日夜间发生在京津冀中部伴有强冰雹、短时强降水和短时大风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VDRAS资料与国家自动站资料进一步揭示对流风暴形成的环境条件以及后向传播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有利于强对流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下,京津冀中部的对流系统迅速发展。前期京津一带的强对流天气形成较强的东北风冷池出流,与渤海湾的东南气流交汇,在廊坊北京交界一带形成了向南移动的地面辐合线,并触发了对流。由于新生风暴单体与成熟风暴之间的正反馈作用,使得在廊坊北部形成东西向带状风暴系统,造成对流风暴不断向西传播。向西传播的风暴与西北东南向的平流共同作用,最终导致风暴运动方向为西南方向,成为典型的后向传播风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风暴 后向传播 超级单体风暴 VDRAS 冷池出流
下载PDF
水汽“吸收再发射模型”的解释与应用
4
作者 武冰路 隋晓霞 《物理通报》 CAS 2022年第4期125-127,共3页
卫星水汽图像的基本原理是卫星云图教学中的难点.通过构建概念模型———“吸收再发射模型”直观地展现水汽吸收再发射过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其在天气预报业务中更加准确地解译卫星水汽图像.
关键词 水汽图像 吸收再发射 概念模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与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隋晓霞 武冰路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第4期54-61,共8页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ITCZω)与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三者在2003、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对西北太平洋ITCZω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其强度的影...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ITCZω)与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三者在2003、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对西北太平洋ITCZω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其强度的影响,对其位置的影响不明显。总体上来说,925 h Pa上各支越赤道气流强度与西北太平洋ITCZω强度的相关性都要好于850 h Pa;ITCZω强度与澳大利亚高压强度的相关只在对流层低层可以通过95%的信度检验。2003、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期间,90°E及以东的越赤道气流偏弱;澳大利亚高压强度也偏弱;对应ITCZω偏弱、偏南;2003、2007年90°E、105°E、150°E附近越赤道气流的强度较多年平均都要偏弱,2007年125°E附近越赤道气流的强度较多年平均也较弱;2007年ITCZω偏弱的程度要大于2003年;2007年南半球冷空气偏弱持续的时间虽然长于2003年,但偏弱的程度却小于200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辐合区上升运动 越赤道气流 澳大利亚高压 淮河流域强降水
下载PDF
玉田暴雨天气快速评估模型的研究
6
作者 丁小立 武冰路 +1 位作者 刘跃 庞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1年第8期127-128,共2页
本文采用玉田地区2005年-2018年20个区域气象站日降水资料,进行快速评估模型的研究。确定了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覆盖范围3个指标作为分级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了权重系数,从而建立了玉田暴雨天气快速评估模型。通过对玉田44个区... 本文采用玉田地区2005年-2018年20个区域气象站日降水资料,进行快速评估模型的研究。确定了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覆盖范围3个指标作为分级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了权重系数,从而建立了玉田暴雨天气快速评估模型。通过对玉田44个区域暴雨个例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确定了应当划分为4级暴雨,通过迭代聚类确定了划分评估等级的3个因子的指标库,利用欧式距离来确定暴雨个例分级。最后利用评估指标和模型对2018-2019年间7个典型个例进行了分级评估,发现利用此模型可定量的对暴雨的影响程度进行精准的定位,也与实际的灾害影响较为匹配,确实比用单一的降水量反映暴雨影响更为快速、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快速 评估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