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烧山火针刺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陈建飞 武慧群 +2 位作者 李凌鑫 罗伟贤 任连军 《海南医学》 2024年第2期200-205,共6页
目的 观察烧山火针刺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的效果,并探讨其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RA活动期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30例... 目的 观察烧山火针刺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的效果,并探讨其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RA活动期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烧山火针刺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均治疗两周。于治疗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DAS28)评分、疼痛(VAS)评分、炎性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免疫指标(Treg细胞、Th17细胞、Treg/Th17细胞),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两周后的中医证候关节肿胀、冷痛、压痛、晨僵、屈伸不利评分分别为(0.72±0.18)分、(0.70±0.20)分、(0.81±0.22)分、(0.68±0.15)分、(0.77±0.19)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03±0.24)分、(0.96±0.23)分、(1.14±0.26)分、(0.91±0.21)分、(1.09±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两周后的DAS28、VAS评分分别为(2.18±0.33)分、(2.46±0.22)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26±0.47)分、(2.89±0.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两周后的ESR、抗CCP抗体、RF、CRP、TNF-α水平分别为(16.23±2.29) mm/h、(172.30±30.14) IU/mL、(130.85±15.42) IU/mL、(10.20±1.68) mg/L、(18.95±4.38) pg/mL,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1.84±3.41) mm/h、(205.68±36.77) IU/mL、(157.62±24.10) IU/mL、(13.65±2.06) mg/L、(24.51±6.02)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两周的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Treg/Th17比值分别为(2.61±0.35)%、2.44±0.37,明显高于常规组的(2.17±0.28)%、1.68±0.32,Th17细胞百分比为(1.07±0.18)%,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29±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烧山火针刺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活动期能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 烧山火针刺法 甲氨蝶呤 治疗效果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醒脑开窍”重要穴位在非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武慧群 樊小农 +1 位作者 王舒 石学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51-53,共3页
石学敏院士1972年创立的醒脑开窍针法,应用内关、人中、三阴交、尺泽、极泉、委中为其主穴,历经30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治疗中风病方面的效果得到广泛认可。此6穴在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穴位配伍使用治疗中风病之外的疾病方面也有不... 石学敏院士1972年创立的醒脑开窍针法,应用内关、人中、三阴交、尺泽、极泉、委中为其主穴,历经30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治疗中风病方面的效果得到广泛认可。此6穴在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穴位配伍使用治疗中风病之外的疾病方面也有不错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开窍 非中风病 应用研究
下载PDF
武连仲教授针刺治验癔病性感觉异常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武慧群 武连仲 《吉林中医药》 2010年第4期335-336,共2页
武连仲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针灸治疗奇难疾病,笔者有幸跟师随诊,受益匪浅,现将1例癔病性腿疼治验经过报告如下。
关键词 癔病/针灸疗法 武连仲 医案 情志
下载PDF
“水沟”穴最佳刺激参数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樊小农 王舒 +7 位作者 李雅洁 刘健 钱宇斐 张亚男 魏媛媛 张雪 武慧群 石学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13-917,共5页
目的:了解针刺参数对针效的影响,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中水沟穴最佳刺激参数。方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以针刺频率的慢、中、快(1、2、3次/秒)和针刺时间的短、中、长(5 s、60 s、180 s)的两因素三水平针刺参... 目的:了解针刺参数对针效的影响,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中水沟穴最佳刺激参数。方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以针刺频率的慢、中、快(1、2、3次/秒)和针刺时间的短、中、长(5 s、60 s、180 s)的两因素三水平针刺参数搭配组合9种针刺方法刺激"水沟"穴,以脑血流量为效应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析因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综合分析不同针刺手法作用于"水沟"穴对MCAO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结果:针刺效应受针刺频率、时间以及它们两者的交互作用影响,其中,针刺时间影响作用最大。尽可能长时间地应用最快频率针刺,可取得最佳针刺效应。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中"水沟"穴的操作是快频率、足够长时间的针刺(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可取得最佳效应。此法是"水沟"穴最佳刺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效应关系 针灸 醒脑开窍 水沟 大鼠 Wistar 脑缺血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区病理生理动态变化及不同频率针刺法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张雪 樊小农 +9 位作者 王舒 钱宇斐 张亚男 魏媛媛 武慧群 卢红朵 孙红红 郭海燕 李凌鑫 石学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70-973,共4页
目的了解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bstruction,MCAO)大鼠不同脑区微血管、炎性细胞的动态变化及毫针针刺法中频率因素对其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鼠MCAO模型,对"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水沟施以快频... 目的了解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bstruction,MCAO)大鼠不同脑区微血管、炎性细胞的动态变化及毫针针刺法中频率因素对其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鼠MCAO模型,对"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水沟施以快频率180次/s和慢频率60次/s,持续时间均为5 s的针刺干预,共6次,计数皮层、海马、纹状体部位微血管及炎性细胞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各部位(除纹状体)的炎性细胞数和微血管数无明显变化;造模72 h后,未针刺组与正常组比较,纹状体的微血管数明显减少,皮层和海马的炎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与未针刺组比较,快频率针刺组可明显减少皮层和海马的炎性细胞数、慢频率针刺组可明显增加纹状体的炎性细胞数和微血管数,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AO大鼠在脑缺血后,会随着时间变化出现微血管和炎性细胞动态病理变化并表现出明显的脑区特异性;快、慢频率针刺法改善脑缺血的作用环节不同,同样具有脑区部位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栓塞 病理生理 针刺方法 针刺频率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内关对脑缺血模型(MCAO)大鼠脑神经细胞坏死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舒 钱宇斐 +7 位作者 樊小农 张亚男 魏媛媛 张雪 武慧群 李雅洁 刘健 石学敏 《山西中医》 2009年第8期41-44,共4页
目的:分别从光镜和电镜两个角度探讨内关穴与非穴对脑缺血模型(MCAO)大鼠神经细胞坏死的抑制作用。方法: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分别对"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内关以及非穴(胁下非经非穴点),施... 目的:分别从光镜和电镜两个角度探讨内关穴与非穴对脑缺血模型(MCAO)大鼠神经细胞坏死的抑制作用。方法: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分别对"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内关以及非穴(胁下非经非穴点),施以频率180次/s,持续时间5s的针刺干预,以光镜下神经细胞坏死率及电镜下神经细胞坏死程度作为评价效应指标。结果:光镜下,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非针刺组和非穴组神经细胞坏死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关组的神经细胞坏死率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非针刺组和非穴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接近模型对照组,表现为神经细胞的高度水肿及细胞器的严重破坏;内关组则接近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神经细胞破坏程度均较低。结论:针刺内关可抑制MCAO大鼠神经细胞坏死,保护神经元,具有穴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模型(MCAO) 内关 非穴 光镜 电镜 特异性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肌内效贴配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臧岩 武慧群 +3 位作者 赵永建 张树 贺利红 国庆 《中国康复》 2022年第11期670-672,共3页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配合体外冲击波对梨状肌综合征(PS)的疗效。方法:将60例PS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梨状肌疼痛部位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肌内效贴治疗,采用Y型贴布进行贴扎,每次...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配合体外冲击波对梨状肌综合征(PS)的疗效。方法:将60例PS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梨状肌疼痛部位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肌内效贴治疗,采用Y型贴布进行贴扎,每次贴扎维持48h,2次冲击波治疗之间进行2次贴扎,2组各治疗20d。分别于治疗前和每次进行冲击波治疗当天进行评定,即治疗开始的第1天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2次评定,之后分别于治疗开始后第5、10、15、20天,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的疼痛情况,改良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下肢的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2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一时间得分(P<0.05)。对照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在治疗第10天以前也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但治疗第15天起VAS评分和治疗第10天起ODI评分均不再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结论:肌内效贴配合体外冲击波在缓解PS的疼痛和改善下肢功能方面优于单纯冲击波治疗,起效迅速且疗程可能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状肌综合征 体外冲击波 肌内效贴 疼痛
下载PDF
针刺不同穴位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53
8
作者 钱宇斐 樊小农 +6 位作者 李雅洁 张亚男 魏媛媛 张雪 武慧群 王舒 石学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及针刺治疗的穴位特异性。方法:Wistar成年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非针刺组和针刺组,针刺组又随机分为非穴组和"醒脑开窍"针刺法各主穴组,即水沟组、内关... 目的:探讨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及针刺治疗的穴位特异性。方法:Wistar成年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非针刺组和针刺组,针刺组又随机分为非穴组和"醒脑开窍"针刺法各主穴组,即水沟组、内关组、尺泽组、三阴交组和委中组。每组12只大鼠。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分别对"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水沟""内关""尺泽""三阴交""委中")以及非穴区,施以频率3次/秒、持续时间5s的针刺干预,以脑血流量为评价效应指标。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非针刺组脑血流量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后的所有组别均可提高MCAO大鼠脑血流量(均P<0.05);与非穴组比较,所有穴位组的脑血流量均升高,水沟组和内关组升高明显(均P<0.05),而尺泽组、三阴交组、委中组与非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①MCAO大鼠于梗死后72h内在脑血流方面存在自我修复和向愈的趋势;②给予针刺刺激后可促进MCAO大鼠脑血流量的改善,且改善作用明显高于其自身修复能力,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③"醒脑开窍"针刺法各主穴中,"水沟"和"内关"在改善MCAO大鼠脑血流量方面效果显著,有穴位特异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大鼠 Wistar 醒脑开窍 针灸效应
原文传递
从脑血流动力学角度研究针刺、穴位的特异性 被引量:24
9
作者 樊小农 王舒 +7 位作者 钱宇斐 张亚男 魏媛媛 张雪 武慧群 李雅洁 刘健 石学敏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12-715,共4页
目的研究穴位和针刺干预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 CAO)缺血模型大鼠脑血流动力作用的特异性。方法将M CAO大鼠分为人中组、内关组、非穴组、未针刺组、模型组,另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人中组、内关组和非穴组分别对人中、内关、非穴... 目的研究穴位和针刺干预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 CAO)缺血模型大鼠脑血流动力作用的特异性。方法将M CAO大鼠分为人中组、内关组、非穴组、未针刺组、模型组,另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人中组、内关组和非穴组分别对人中、内关、非穴位部位施以频率3次/s、持续时间5s的针刺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脑血流量、脑微血管管径和光镜下脑微血管数的变化。结果与未针刺组比较,3个针刺组脑血流量、微血管数量增加明显(P<0.05),微血管管径有相对收缩趋势(P>0.05),表明针刺能明显改善M CAO模型鼠有关脑血流动力的病理状态。3个针刺组间,人中组和内关组比非穴组血流量增多明显、以轻微扩张微血管管径为主(P<0.05),同时人中组还可增加微血管数(P<0.05);在促进脑微血管新生方面人中穴作用强于内关穴。结论针刺穴位产生的效应较非穴位针刺明显,且不同穴位效应是通过特异性作用机制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穴位特异性 血流动力学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 大鼠
原文传递
“水沟”穴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神经细胞坏死的影响--从形态学角度论证经穴的特异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舒 钱宇斐 +7 位作者 樊小农 张亚男 魏媛媛 张雪 武慧群 李雅洁 刘健 石学敏(指导)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33-738,共6页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水沟"与非穴位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坏死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Wistar成年健康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非针刺组、针刺组(水沟组和非...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水沟"与非穴位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坏死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Wistar成年健康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非针刺组、针刺组(水沟组和非穴组)6组,每组7只。除正常组、假手术组外,其他4组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针刺组分别对"水沟"穴以及非穴(胁下非经非穴点),施以频率180次/min、持续时间5 s的针刺干预。以光镜下神经细胞坏死率及电镜下神经细胞坏死程度作为评价效应指标。结果:①光镜下,与模型对照组(0.66±0.18)相比,非针刺组(0.67±0.34)和针刺非穴组(0.59±0.11)神经细胞坏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水沟组(0.20±0.12)神经细胞坏死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不给予任何干预(非针刺组)与给予不正确干预(非穴组),都不能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当给予正确的穴位("水沟"穴)干预时,就可明显减轻神经细胞的坏死率,体现了穴位的特异性。②电镜下,非针刺组和针刺非穴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接近模型对照组,表现为神经细胞的高度水肿及细胞器的严重破坏;水沟组则接近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神经细胞破坏程度均较低。结论:针刺"水沟"穴可抑制MCAO大鼠神经细胞坏死,保护神经元,而非穴无此作用,显示了穴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沟 脑缺血 神经元 穴位研究 针灸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