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弓部病变不同弓上分支重建技术的疗效分析:单中心13年经验
1
作者 汪睿 姚陈 +10 位作者 胡作军 王冕 李梓伦 武日东 王斯文 秦原森 宁俊杰 石毅 崔进 吴伟滨 常光其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比较主动脉弓部病变不同弓上分支重建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22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160例患者资料。根据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方法,将患者分为烟囱组(74例)、开窗组(19例)和分支组(67例),... 目的比较主动脉弓部病变不同弓上分支重建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22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弓上分支动脉重建的160例患者资料。根据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方法,将患者分为烟囱组(74例)、开窗组(19例)和分支组(67例),评估不同重建方式的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三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分支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干预率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烟囱组23.0%,开窗组21.1%,分支组7.5%,P=0.037;二次干预率:烟囱组6.8%,开窗组15.8%,分支组1.5%,P=0.049)。总体随访率为89.2%,烟囱组、开窗组和分支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8、40.5和15个月。三组在全因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因死亡:烟囱组33.9%,开窗组11.1%,分支组3.3%,P<0.001;并发症发生率:烟囱组29.0%,开窗组11.1%,分支组11.7%,P=0.01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50个月内除免于并发症发生率(P=0.049)外,烟囱、开窗和分支组累积生存率(P=0.249)、免于主动脉疾病相关死亡率(P=0.664)和免于二次干预率(P=0.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主动脉弓部病变弓上分支重建技术均安全有效,但烟囱技术远期内漏发生率较高,分支技术短期及远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 腔内治疗 烟囱技术 开窗技术 分支技术
下载PDF
定向斑块旋切联合药涂球囊与联合普通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病变的疗效比较
2
作者 石毅 武日东 +3 位作者 王冕 李梓伦 常光其 姚陈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对比定向斑块旋切(directional atherectomy,D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ing balloon,DCB)与联合普通球囊(plain old balloon,POB)治疗股腘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2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2例... 目的对比定向斑块旋切(directional atherectomy,D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ing balloon,DCB)与联合普通球囊(plain old balloon,POB)治疗股腘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2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2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其中DA+DCB组和DA+POB组各11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BI变化并比较短中期通畅率。结果患者狭窄闭塞病变段均成功开通,其中20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术后ABI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无血管穿孔、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生存分析显示DA+DCB组术后1年通畅率为79%,2年通畅率56%;DA+POB组术后1年通畅率为67%,2年通畅率38%。通过Cox回归矫正,DA+DCB组通畅率优于DA+POB组(P=0.047)。结论DA联合DCB或POB对于股腘动脉病变患者安全有效,联合DCB可能比联合POB具有更好的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病变 定向斑块旋切 药物涂层球囊 普通球囊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发生及转归:单中心10年随访结果分析
3
作者 宁俊杰 王冕 +9 位作者 李梓伦 姚陈 武日东 王斯文 吴伟滨 秦原森 汪睿 崔进 石毅 常光其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215-220,共6页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后内漏的发生情况及转归的趋势与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2022年195例行常规EVAR术及EVAR+烟囱...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后内漏的发生情况及转归的趋势与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2022年195例行常规EVAR术及EVAR+烟囱技术重建内脏动脉(chimney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Ch-EVAR)后发生内漏的真性AAA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各型内漏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对内漏的预后有无影响。结果Ch-EVAR术后内漏发生率显著高于常规EVAR(46.4%vs 23.0%,P<0.001)。Ⅰa型、Ⅰb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内漏的发生率分别为13.3%、2.8%、5.5%、2.3%和1.8%。病例平均随访(35.5±25.8)个月,各型内漏在随访期内消失的比例分别为63.3%、73.9%、51.1%、57.9%和73.3%,经干预后内漏的转归与未干预内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VAR术后30d内死亡4例,其中1例为术后动脉瘤破裂;术后30d后死亡40例,其中4例与内漏相关。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内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瘤体持续增大和/或患者有症状的内漏进行积极干预,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内漏 发生 转归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的原因和处理:单中心10年经验
4
作者 吴伟滨 王冕 +9 位作者 李梓伦 姚陈 武日东 王斯文 宁俊杰 秦原森 汪睿 崔进 石毅 常光其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9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2.20%)患者术后并发髂支闭塞,其中15例采用手术治疗,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发生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19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8例(2.20%)患者术后并发髂支闭塞,其中15例采用手术治疗,3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或消失。围术期无动脉破裂出血、心肌梗死、脑梗死、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89个月,中位时间24.4个月,2例患者分别因心肌梗死及A型夹层在术后1个月及8个月死亡。3例患者再发髂支闭塞,无截肢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髂支闭塞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应仔细分析原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开放手术、腔内治疗还是复合手术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髂支闭塞 并发症
下载PDF
构建缓慢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脱细胞羊膜人工活性真皮 被引量:5
5
作者 武日东 唐诗 +1 位作者 苏爱云 唐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8期1425-1429,共5页
背景:目前人工皮肤替代品的种类较多,各有优缺点,仍然没有一种理想的产品应用于临床。目的:探讨构建一种可以缓慢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新型人工活性真皮的可行性。方法:组织块法培养幼儿包皮成纤维细胞;采用酶-去垢剂法制备... 背景:目前人工皮肤替代品的种类较多,各有优缺点,仍然没有一种理想的产品应用于临床。目的:探讨构建一种可以缓慢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新型人工活性真皮的可行性。方法:组织块法培养幼儿包皮成纤维细胞;采用酶-去垢剂法制备人脱细胞羊膜;双相法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胶-壳聚糖缓释微球;缓释微球黏附于脱细胞羊膜上;三四代成纤维细胞培养于负载缓释微球的脱细胞羊膜上。结果与结论:制备的脱细胞羊膜为白色半透明状薄膜有较高的孔隙率,空隙不规则,孔径大小为10-100nm,无细胞毒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胶-壳聚糖缓释微球分散较均匀,呈球形,粒径均匀,球体表面比较光滑,载药率为20ng/g,包封率为80.5%,体外药物缓释曲线显示药物控释效果良好;成纤维细胞在支架表面爬行生长良好,层粘连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高。表明将成纤维细胞种植于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胶-壳聚糖缓释微球的脱细胞羊膜上,缓释微球能较好地黏附于脱细胞羊膜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羊膜 支架 药物控释系统 皮肤替代品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合成及天然支架材料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武日东 唐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17-2320,共4页
目前用作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合成支架材料和天然支架材料两大类。文章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皮肤组织工程方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发现天然支架材料可以更好地为细胞的黏附、增殖提供三维支架空间,具有... 目前用作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合成支架材料和天然支架材料两大类。文章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皮肤组织工程方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发现天然支架材料可以更好地为细胞的黏附、增殖提供三维支架空间,具有更大的潜力应用于皮肤组织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组织工程 支架 材料
下载PDF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4
7
作者 武日东 石毅 +1 位作者 李勇辉 姚陈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358-360,共3页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rotic aneurysms,AAA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有文献报道,在大于50岁的患者中,男性人群的发病率为4%~8%,女性人群的发病率为0.5%~1%[1]。破裂是腹主动脉瘤最严重的转归,死亡率高达80%[2]。约25%的破...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rotic aneurysms,AAA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有文献报道,在大于50岁的患者中,男性人群的发病率为4%~8%,女性人群的发病率为0.5%~1%[1]。破裂是腹主动脉瘤最严重的转归,死亡率高达80%[2]。约25%的破裂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rotic aneury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腹主动脉瘤 开放手术 腔内修复
下载PDF
规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深明 武日东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期1-3,共3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DVT好发于下肢,是血管外科领域的一种多发病,常常继发于手术、分娩、肿瘤等危险因素。发病率每年不断上升...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DVT好发于下肢,是血管外科领域的一种多发病,常常继发于手术、分娩、肿瘤等危险因素。发病率每年不断上升,据报道美国VTE发病率每年约为(104~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治疗 治疗指南 抗凝药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及时治疗 溶栓药物 危险因素 患者 发病率 静脉血栓栓塞症
下载PDF
斑块旋切和机械除栓技术在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的单中心疗效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崔进 常光其 +3 位作者 武日东 汪睿 姚陈 王斯文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4期353-355,359,共4页
目的探讨斑块旋切和机械除栓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斑块旋切及机械除栓技术治疗的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再狭窄患者资料... 目的探讨斑块旋切和机械除栓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斑块旋切及机械除栓技术治疗的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再狭窄患者资料,对手术方案及早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技术成功率为52.9%(18/34),临床成功率为100%(34/34)。25例患者应用机械除栓,8例患者应用斑块旋切术,1例患者在机械除栓后行斑块旋切。3例仅单独使用减容技术,其余31例患者联合应用置管溶栓、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3例患者在围术期行截肢术,其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下肢缺血症状改善。患者术后1、3、6和12个月的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86.7%、66.7%和58.6%。结论斑块旋切及机械除栓技术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应充分根据再狭窄的病因选择,针对慢性病变时联合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将获得更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旋切 机械除栓 支架内再狭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通畅率
下载PDF
主髂动脉闭塞症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5
10
作者 常光其 武日东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2期101-103,共3页
主髂动脉闭塞症是指因动脉栓塞、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的主动脉-髂动脉闭塞,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闭塞。急性主髂动脉闭塞较为少见且病情危重,往往伴随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1]。临床上常见的主髂动脉闭塞主要是由动脉... 主髂动脉闭塞症是指因动脉栓塞、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的主动脉-髂动脉闭塞,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闭塞。急性主髂动脉闭塞较为少见且病情危重,往往伴随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1]。临床上常见的主髂动脉闭塞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栓不断积累导致的慢性闭塞,多部位长段或者多节段性闭塞,患者可以出现内脏缺血、下肢缺血或坏死等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髂动脉 闭塞症 血栓形成 慢性闭塞 粥样硬化斑块 腔内介入 通畅率 支架成形术 下肢缺血 裸支架
下载PDF
miR-223下调NLRP3炎性体表达抑制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伟滨 汪睿 +4 位作者 武日东 陈赛 林敏仪 王深明 姚陈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399-1406,共8页
目的探讨microRNA-223(miR-223)下调人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HASMCs)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分泌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我院严重外伤截肢患者或健康器官捐献者的正常动脉组织,... 目的探讨microRNA-223(miR-223)下调人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HASMCs)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分泌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我院严重外伤截肢患者或健康器官捐献者的正常动脉组织,通过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原代HASMCs并通过免疫荧光进行鉴定;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联合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HASMCs中NLRP3(NL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炎性体的激活作用;转染miR-223模拟物(miR-223mimic)进入HASMCs,利用RT-q PCR、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NLRP3 mRNA、蛋白表达量及激活状态,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明确miR-223和NLRP3的调控关系,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miR-223对HASMCs上清中HMGB1的含量影响。结果 LPS联合ATP可以激活HASMCs细胞内NLRP3炎性体(P<0.05),促进HMGB1胞外分泌(P<0.01);转染miR-223可以显著减少NLRP3mRNA及蛋白水平(P<0.05),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明确NLRP3为miR-223的直接靶基因;转染miR-223可以明显下调HASMCs上清的HMGB1水平(P<0.01)。结论 miR-223可以通过转录后水平下调HASMCs内NLRP3炎性体的表达及激活,从而抑制HASMCs分泌HMGB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miR-223 NLRP3 HMGB1
原文传递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选择性转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端 李梓伦 +5 位作者 王冕 武日东 王劲松 王深明 姚陈 常光其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0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评估全身麻醉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选择性转流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CEA术患者129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转流管分为转流组48例和非转流组81例。术后3个月行头颈部... 目的评估全身麻醉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选择性转流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CEA术患者129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转流管分为转流组48例和非转流组81例。术后3个月行头颈部彩超检查,之后每6个月至1年常规随访1次,比较2组患者中远期总体生存率和无再狭窄生存率。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Kaplan-Meier分析总体存活率和无再狭窄存活率。结果转流组相比非转流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比例高[29.2%(14/48)和3.7%(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流组相比非转流组颈动脉夹闭时间[(22.6±5.9)和(13.7±4.6)min]和手术时间[(168.4±63.3)和(143.0±50.2)min]长,术中出血量多[(108.0±65.2)和(69.8±53.9)ml],住院时间短[(5.5±1.4)和(6.1±1.7)d],术中应用补片比例高[60.4%(21/48)和25.9%(29/8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2组均无患者死亡,转流组相比非转流组脑卒中[2.1%(1/48)和1.2%(1/81)]和同侧颈动脉再狭窄[4.2%(2/48)和1.2%(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2,P=0.706;χ2=1.141,P=0.285)。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2组患者中远期总体生存率(χ2=0.287,P=0.592)和无再狭窄生存率(χ2=0.285,P=0.59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术中选择性不使用转流管对中远期生存率和无再狭窄生存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 转流管 颈动脉 反流压 脑电图
下载PDF
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毅 姚陈 +7 位作者 王劲松 胡作军 王冕 李梓伦 武日东 王斯文 王深明 常光其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4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选择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70例80岁以上腹主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腔内治疗45例,开放手术5例,保守治疗20例。结果腔内治疗组围术期死亡率6.7%(3/4...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选择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70例80岁以上腹主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腔内治疗45例,开放手术5例,保守治疗20例。结果腔内治疗组围术期死亡率6.7%(3/45),开放手术组死亡率20.0%(1/5)。随访2~6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75个月),腔内治疗组随访期间死亡10例,失访1例,动脉瘤相关死亡率2.4%(1/41),累计生存率75.6%(31/41);开放手术组死亡2例,动脉瘤相关死亡率0%,累计生存率50.0%(2/4);保守治疗组死亡7例,失访3例,动脉瘤相关死亡率41.2%(7/17),累计生存率58.8%(10/1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腔内手术组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经充分评估后可积极手术治疗,首选手术方式为腔内治疗。开放手术和保守治疗可用于不满足腔内手术条件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高龄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保守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微波消融闭合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梓伦 王冕 +5 位作者 武日东 王折存 严杰 姚陈 常光其 王深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9期3232-3237,共6页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闭合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微波消融闭合术的214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依据术式分为:大隐静脉主干微波消融组(n=128)和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微波...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闭合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微波消融闭合术的214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依据术式分为:大隐静脉主干微波消融组(n=128)和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微波消融组(n=86);根据大隐静脉主干直径,上述两组患者进一步分别被分为两个亚组:<10 mm的小直径亚组(S亚组)和≥10 mm的大直径亚组(L亚组)。比较两组及亚组间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皮肤麻木、皮肤瘀斑发生率及恢复情况,术后皮肤活动性溃疡恢复情况。结果微波消融组手术成功率为96%(136/141),S亚组手术成功率为100%(116/116),L亚组手术成功率为80%(20/25)。高位结扎+微波消融组及两个亚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90/90,73/73,17/17)。微波消融组L亚组微波消融闭合手术失败的5例大隐静脉直径范围为13.0~17.1 mm。微波消融组随访时间为(24±4)个月,高位结扎+微波消融组随访时间为(36±6)个月。微波消融组和高位结扎+微波消融组术后皮肤麻木发生率分别为15.6%和14.4%,皮肤瘀斑发生率分别为5.7%和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皮肤活动性溃疡发生率分别为6.4%和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患者的局部皮肤麻木感在最长2年随访期内均恢复,皮肤局部瘀斑均在术后1个月内恢复,活动性溃疡在最长1年随访期内均愈合。结论微波消融闭合手术安全有效,尤其是结合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单纯微波消融闭合手术对于直径<10 mm的大隐静脉曲张效果良好,对于直径>10 mm的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成功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隐静脉 微波消融 腔内手术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指南与实践 被引量:144
15
作者 王深明 武日东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64-1266,1304,共4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疾病,多继发于手术、分娩、肿瘤等危险因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及肺栓塞。因此...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疾病,多继发于手术、分娩、肿瘤等危险因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及肺栓塞。因此,必须重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规范治疗。目前,国内外均有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指南,这些指南可以指导临床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抗凝(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系统性溶栓、置管溶栓、血栓机械性清除术以及弹力袜治疗等。这些方法的合理选择,将会提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肺栓塞 治疗指南
原文传递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长期疗效分析:单中心十年结果 被引量:7
16
作者 汪睿 姚陈 +10 位作者 王劲松 胡作军 王冕 李梓伦 武日东 王斯文 宁俊杰 秦原森 石毅 崔进 常光其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41-846,共6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54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03例,女性37例,年龄(69±8)岁(范围:44~87岁)。收...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54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03例,女性37例,年龄(69±8)岁(范围:44~87岁)。收集患者合并症、术前动脉瘤参数、手术数据等资料,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并发症发生及二次干预等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Cox多元回归分析远期生存预后因素。结果492例获得技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1.1%(492/54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3%(7/540)。489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1.7%(489/533)。随访时间45(63)个月(范围:1~133个月)。随访期间全因死亡104例,动脉瘤相关死亡31例,全因病死率21.3%(104/489),动脉瘤相关病死率6.3%(31/489)。1、3、5和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1%、84.0%、69.5%和38.6%,免于动脉瘤病死率分别为98.4%、93.3%、88.4%和84.4%。随访期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0%(44/489),二次干预率为4.9%(24/48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HR=2.15,95%CI:1.41~3.26,P<0.01)、术前动脉瘤破裂(HR=2.72,95%CI:1.78~4.15,P<0.01)和短瘤颈(HR=1.97,95%CI:1.07~3.61,P=0.029)是EVAR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VAR治疗后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低,技术成功率高,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支架 预后
原文传递
中国下肢浅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深明 武日东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下肢浅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主要是下肢浅表静脉出现扩张,表现为团块状或者蚓状的静脉团,严重时可能出现肢体水肿、色素沉着、湿疹或静脉性溃疡。发生病变的主要血管为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成年人中的发病... 下肢浅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主要是下肢浅表静脉出现扩张,表现为团块状或者蚓状的静脉团,严重时可能出现肢体水肿、色素沉着、湿疹或静脉性溃疡。发生病变的主要血管为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一般为20%-40%。对于单纯性静脉曲张,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高位结扎和抽剥术、缝扎术;若合并交通静脉或深静脉病变,可以行交通静脉结扎或深静脉瓣膜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浅静脉曲张 微创治疗 深静脉瓣膜重建 深静脉病变 中国 血管外科 交通静脉 静脉性溃疡
原文传递
应用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人脱细胞羊膜构建人工活性真皮 被引量:3
18
作者 唐庆 武日东 +2 位作者 唐诗 林珣珣 苏爱云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2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探讨构建一种新型人工活性真皮的可行性。方法组织块法培养幼儿包皮成纤维细胞;采用酶一去垢剂法制备人脱细胞羊膜(HAAM);双相法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明胶-壳聚糖缓释微球;缓释微球黏附于HAAM;bFGF基体式负载... 目的探讨构建一种新型人工活性真皮的可行性。方法组织块法培养幼儿包皮成纤维细胞;采用酶一去垢剂法制备人脱细胞羊膜(HAAM);双相法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明胶-壳聚糖缓释微球;缓释微球黏附于HAAM;bFGF基体式负载于HAAM.绘制药物缓释曲线;将第3~4代成纤维细胞培养于负载缓释微球的HAAM;扫描电镜观察HAAM、缓释微球的表而特征及缓释微球与HAAM的粘附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中层粘连蛋白的表达。结果制备的HAAM为白色半透明状薄膜,有较高的孔隙率,空隙不规则。孔径大小为10~100nm,无细胞毒性;bFGF-明胶-壳聚精缓释微球分散较均匀,呈球形,粒径均匀.球体表面比较光滑,载药率为20ng/g,包封率为80.5%.体外药物缓释曲线最示药物控释效果良好;成纤维细胞在支架表面爬行生长良好,层粘连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高。结论通过将成纤维细胞种植于负载bFGF-明胶-壳聚糖缓释微球的HAAM,有望制备出一种新型的人工活性真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支架 药物控释系统
原文传递
人体瘢痕疙瘩前体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向脂肪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珣珣 刘杰 +3 位作者 武日东 唐庆 李付贵 唐诗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3年第5期368-371,共4页
目的 研究人体瘢痕疙瘩来源的前体细胞(keloid-derived precursor cell,KPC)的体外分离、扩增方法,及其在特定培养基条件下向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脂肪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取人体瘢痕疙瘩组织在改良L-DMEM培养基... 目的 研究人体瘢痕疙瘩来源的前体细胞(keloid-derived precursor cell,KPC)的体外分离、扩增方法,及其在特定培养基条件下向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脂肪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取人体瘢痕疙瘩组织在改良L-DMEM培养基条件下培养,传代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相关基因表达,并以特定H-DMEM培养基[含1 μmol/L的地塞米松,0.5 mmol/L的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3-IBMX),10 mg/L牛胰岛素,100 mmol/L的消炎痛,10%的胎牛血清(FBS)]诱导,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油红O染色测定脂滴生成.结果 超过95%的KPC表达CD29、CD44、CD90/Thy-1和CD105;几乎不表达CD45和CD34(1.0%~2.5%);且诱导后该细胞渐增大,由梭形变为圆形或多角形,72 h出现脂滴,19d油红O染色细胞阳性率78.6%.结论 KPC能表达多种MSC表面标志物,不表达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HSC)标志物,能够在诱导培养基条件下分化为脂肪细胞,可能成为组织工程脂肪的一种新种子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成脂分化 间充质干细胞
原文传递
甲状腺结节术前检查对良恶性诊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赖远辉 姚陈 武日东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4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寻可以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术前检查指标,更加准确地预测甲状腺结节的病理类型,从而减少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手术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间接受甲状腺结节手术的病例资料,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前临床指标和术... 目的探寻可以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术前检查指标,更加准确地预测甲状腺结节的病理类型,从而减少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手术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12月间接受甲状腺结节手术的病例资料,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前临床指标和术后病理结果,确定可以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危险因素。结果恶性结节在所有手术结节中的比例为22%。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超声检查结果如单发结节、形态不规则或纵径大于横径的结节、混合回声或低回声、细小钙化、边界不清和血供丰富与恶性甲状腺结节相关。结论甲状腺恶性结节在手术结节中所占的比例较小;B超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指标对结节良恶性的判断有意义;合理利用这些指标可以很好地判断甲状腺结节的病理类型,从而减少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超声检查 甲状腺结节 预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