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关节炎玻璃酸钠粘性补充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段德生 梁铂坚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43-245,共3页
为了研究玻璃酸钠(SH)粘性补充治疗骨关节炎(OA)的疗效。选OA患者26例,关节腔内注射SH,每周1次,每次2ml,疗程5周,总有效率92.31%。结果提示SH粘性补充治疗早、中期OA患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疗法。
关键词 透明质酸钠 粘性补充治疗 骨关节炎 治疗
下载PDF
病灶刮除植骨并转子间外展截骨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附52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段德生 姜鸿志 +3 位作者 张远鹰 高忠礼 谷长跃 张满江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373-375,共3页
文章介绍了作者采用病灶刮除植骨加转子间外展截骨术治疗了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2例),均收到了减轻症状、改善功能、促进血运恢复等满意的效果。同时也对刮截手术的原理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股骨头病 缺血性坏死 刮截术
下载PDF
多孔表面人工关节生物学固定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段德生 谷长跃 高忠礼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5期72-73,共2页
本文报道了采用多孔表面人工关节生物学固定的全髋关节置换35例(41)髋。经平均1.5年的临床观察,除1例走路疼痛、功能欠佳,X线的平片有假体松动迹象外,其余均行走不疼功能良好,持重有力,能从事日常工作。
关键词 人工关节 生物学固定 骨水泥
下载PDF
半骨盆置换术治疗髋骨恶性肿瘤 被引量:1
4
作者 段德生 张远鹰 高忠礼 《透析与人工器官》 1994年第1期42-43,共2页
髋骨松质骨十分丰富,发生肿瘤后范围一般较广。采用半侧骨盆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既能彻底切除病变,又可保存肢体功能。自1985年至1991年我们采用半侧骨盆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6例髋骨恶性肿瘤病人。其中男毛例,女2例... 髋骨松质骨十分丰富,发生肿瘤后范围一般较广。采用半侧骨盆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既能彻底切除病变,又可保存肢体功能。自1985年至1991年我们采用半侧骨盆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6例髋骨恶性肿瘤病人。其中男毛例,女2例;年龄20岁~50岁,平均39.5岁;软骨肉瘤4例,骨巨细胞瘤2例。随访1~7年。随访期内1例软骨肉瘤病人术后2年死于肺转移。另1例软骨肉瘤病人术后一年半复发,将假体取出,肢体离断。另4例仍存活,假体髋关节的屈伸活动能满足生活自理的需要。半骨盆置换术,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前必须全面体检,精心筹划,准备足量全血,最好是新鲜血,并于术前一周开始应用抗生素。术后引流至关重要,引流不畅导致残腔积血是置入假体失败的重要原因,必须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恶性肿瘤 置换术
下载PDF
表面微孔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的生物相容性试验研究
5
作者 段德生 谷长跃 +3 位作者 高忠礼 姜鸿志 张效忠 尤引娟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5期460-461,共2页
通过动物骨组织内置入表面带有微孔的超高分子聚乙烯试件,来观察骨组织长入微孔内的情况。通过试验证明,试件微孔在12周即已充满骨组织,而且达到一定强度。因而本文作者提出一个设想,在超高分子聚乙烯表面直接制出微孔,并且镀以组织相... 通过动物骨组织内置入表面带有微孔的超高分子聚乙烯试件,来观察骨组织长入微孔内的情况。通过试验证明,试件微孔在12周即已充满骨组织,而且达到一定强度。因而本文作者提出一个设想,在超高分子聚乙烯表面直接制出微孔,并且镀以组织相容性好的金属膜,取代目前常用的髋臼假体的二元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减化手术,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髋臼 生物学固定 超高聚物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6
作者 段德生 姜鸿志 +4 位作者 杨维明 孙丹舟 刘玉槐 李振宇 张满江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378-380,共3页
本文通过对154例骨巨细胞瘤的刮除植骨、单纯肿瘤连同骨段切除(以下简称瘤段切除)、肿瘤单纯刮除或切除、局部切刮大块植骨、瘤段截除自体或异体大块骨移植、瘤段截除自体股骨或胫骨半侧翻转植骨膝关节融合、瘤段截除异体半关节置换、... 本文通过对154例骨巨细胞瘤的刮除植骨、单纯肿瘤连同骨段切除(以下简称瘤段切除)、肿瘤单纯刮除或切除、局部切刮大块植骨、瘤段截除自体或异体大块骨移植、瘤段截除自体股骨或胫骨半侧翻转植骨膝关节融合、瘤段截除异体半关节置换、瘤段截除人工关节置换,半骨盆切除置换、椎板切除、截肢等11种治疗方法的总结。从骨巨细胞瘤生长活跃,局部破坏严重,术后容易复发、转移之恶性表现,体会对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的关键在于彻底,在彻底的基础上,再考虑保留肢体,保留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瘤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小儿麻痹足畸形手术方法的探讨
7
作者 段德生 李柱田 +2 位作者 姜鸿志 孙丹舟 刘洪波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6期615-616,共2页
本文总结了541例小儿麻痹性足部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作者认为畸形的矫正,小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以腱性调整为主,而13岁以后,应以关节融合为主,腱性调节为辅,从而达到矫正畸形,改善功能的目的。手术方法的选择,应从病人年龄、性别、... 本文总结了541例小儿麻痹性足部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作者认为畸形的矫正,小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以腱性调整为主,而13岁以后,应以关节融合为主,腱性调节为辅,从而达到矫正畸形,改善功能的目的。手术方法的选择,应从病人年龄、性别、生活及就业等多方面考虑设计,以达预期效果。作者根据平均3年的随访结果,分为优、良、可、差4组。本组治疗后大部分为优良,少数为可,差者没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麻痹后遗症 足畸形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4例报告
8
作者 段德生 姜鸿志 谷长跃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89-90,共2页
自从1972年Feldman和Norman确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为原发性骨肿瘤以来,国内外学者有陆续报道,我院自1974年至1978年共收治MFH 14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例中,男8例,女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3岁,平均43.8岁... 自从1972年Feldman和Norman确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为原发性骨肿瘤以来,国内外学者有陆续报道,我院自1974年至1978年共收治MFH 14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例中,男8例,女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3岁,平均43.8岁。发病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骨肿瘤 假体置换
下载PDF
骨原发性纤维肉瘤
9
作者 段德生 姜鸿志 谷长跃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5期487-488,共2页
本文通过31例骨原发性纤维肉瘤的临床实践及平均3年零2个月的随访观察,对其发病率、临床及X线表现,治疗方法及其预后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骨肿瘤 骨纤维肉瘤
下载PDF
肩关节后脱位X线投照方法的探讨
10
作者 段德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84年第4期405-471,共2页
肩关节为球窝关节,是全身各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但肩盂较浅,关节囊韧带薄弱松弛,容易因外伤而发生关节脱位。一般的肩关节脱位可通过肩关节前后和侧位的X线照像,即可做出诊断。但肩关节后脱位则不尽然。文献介绍:肩关节后... 肩关节为球窝关节,是全身各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但肩盂较浅,关节囊韧带薄弱松弛,容易因外伤而发生关节脱位。一般的肩关节脱位可通过肩关节前后和侧位的X线照像,即可做出诊断。但肩关节后脱位则不尽然。文献介绍:肩关节后脱位时正位片上肱骨轻度外展,肱骨头呈功能位或内旋,肱骨头颈显示侧位影像和大小结节相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照方法 肩关节后脱位 骨头
下载PDF
软骨瘤及骨软骨瘤合并结核(附2例报告)
11
作者 段德生 李柱田 张新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4年第3期318-319,共2页
长骨结核发病率较低,而软骨瘤或骨软骨瘤合并结核者,尤其少见,国内尚未见到报道。我院在30年中手术治疗软骨瘤及骨软骨瘤285例,病理证实合并结核者仅两例,现介绍如下。例1马××,女,11岁,学生,住院号93397号。无意中发现右膝前... 长骨结核发病率较低,而软骨瘤或骨软骨瘤合并结核者,尤其少见,国内尚未见到报道。我院在30年中手术治疗软骨瘤及骨软骨瘤285例,病理证实合并结核者仅两例,现介绍如下。例1马××,女,11岁,学生,住院号93397号。无意中发现右膝前上方有一6×8cm的包块。肿物较硬,无移动性和压痛,膝关节功能正常。X线片显示为广基底的股骨下端骨软骨瘤(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软骨瘤 结缔组织肿瘤 合并结核 骨膜反应
下载PDF
单纯胸大肌完全性撕脱伤一例
12
作者 段德生 李柱田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4年第1期94-95,共2页
在上肢牵拉伤中,常见有肩关节脱位、肩部撕脱骨折、臂丛神经损伤等。而单纯胸大肌完全性撕脱伤则为少见。现报告一例如下:贾××,女,33岁,制瓦工人,住院号A7260,1981年6月16日,劳动中不慎,带手套的左手被制瓦机轮带挂住,整个上... 在上肢牵拉伤中,常见有肩关节脱位、肩部撕脱骨折、臂丛神经损伤等。而单纯胸大肌完全性撕脱伤则为少见。现报告一例如下:贾××,女,33岁,制瓦工人,住院号A7260,1981年6月16日,劳动中不慎,带手套的左手被制瓦机轮带挂住,整个上肢卷入致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大肌 撕脱伤 完全性 完备性
下载PDF
bFGF促增殖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郭丽 尹飞 +5 位作者 王欣 凌翎 呼和塔娜 李鹏 段德生 范洪学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70-473,共4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体外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后,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的情况。方法从鼠骨髓中获得MSCs,培养传代,...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体外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后,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的情况。方法从鼠骨髓中获得MSCs,培养传代,用MTT法检测bFGF对骨髓MSCs生长的影响。10 ng/ml bFGF作用2 d后,通过IBMX、细胞因子bFGF、GDNFI、L-1β、中脑神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和中脑神经细胞膜碎片等分组联合诱导骨髓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特异标志NSE、MAP-2a,b和TH的表达。结果在一定范围内,bFGF对骨髓MSCs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表达NSE、MAP-2a,b和TH,联合应用GDNFI、L-1β、中脑条件培养基和中脑神经细胞膜碎片诱导7 d后,NSE阳性率为(27.774±2.747)%,MAP-2a,b为(28.006±3.080)%,TH为(3.098±0.352)%。结论体外骨髓MSCs被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为帕金森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增殖作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 细胞分化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帕金森病
下载PDF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的再认识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景臣 高忠礼 +2 位作者 尹飞 左建林 段德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07-209,共3页
关键词 颈椎病 命名 分类 椎动脉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椎动脉缺血综合征
原文传递
年龄相关的骨髓细胞分化对成骨和破骨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武汉 孙庆 +3 位作者 章培标 段德生 王金成 张红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5-347,共3页
目的 从骨髓细胞分化角度研究年龄相关的成骨和破骨细胞分化的机理 ,探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理。方法 通过骨髓细胞培养 ,应用组织形态学、流式细胞仪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采用碱性磷酸酶 (AL P)染色和骨钙素检测等手段观察... 目的 从骨髓细胞分化角度研究年龄相关的成骨和破骨细胞分化的机理 ,探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理。方法 通过骨髓细胞培养 ,应用组织形态学、流式细胞仪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采用碱性磷酸酶 (AL P)染色和骨钙素检测等手段观察青年大鼠和老年大鼠骨髓细胞分化成成骨和破骨细胞的状况。结果 青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MSCs)形成成骨细胞数比老年大鼠多 (P<0 .0 1 ) ;老年大鼠骨髓细胞形成破骨细胞数比青年大鼠多 (P<0 .0 1 )。结论 大鼠骨髓细胞分化成成骨细胞的能力与年龄呈负相关 ,分化成破骨细胞的能力与年龄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细胞分化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实验 年龄相关 骨折 骨质疏松症
下载PDF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小玉 朱庆三 +3 位作者 赵立君 孙庆 秦彦国 段德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白细胞介素-1β(IL-1)的表达对血脊髓屏障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将77只同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缺血组和缺血再灌组。手术方法采用Zivin法复制模型。应用逆转录... 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白细胞介素-1β(IL-1)的表达对血脊髓屏障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将77只同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缺血组和缺血再灌组。手术方法采用Zivin法复制模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地高辛标记cDNA探针技术、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检测脊髓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ICAM-1mRNA和IL-1βmRNA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和单纯缺血组未引起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表达量的增加。而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多形核白细胞(PMN)的浸润先后发生了改变。再灌注2h,IL-1βmRNA的表达首先升高,约为对照组的2倍。再灌注6h达到高峰,并持续到12h。ICAM-1mRNA表达量于再灌注4h明显升高,再灌注12h其在单位微血管面积上的荧光强度约比单纯缺血组增加了1/2。结论: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微血管内皮ICAM-1及其调节因子IL-1β的表达量增加是导致血脊髓屏障损害的重要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缺血 再灌注损伤 细胞间粘附分子-1 白细胞介素-1Β 表达
原文传递
rhBMP-2在老年兔后外侧脊柱融合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段兴威 武汉 +4 位作者 谷长跃 于彦 杨小玉 魏君 段德生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通过对老年和青年兔采用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自体骨移植进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手术实验研究,揭示rhBMP2在老年动物脊柱融合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24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3.5~4.5kg,6月龄(青年)和24月龄(... 目的:通过对老年和青年兔采用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自体骨移植进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手术实验研究,揭示rhBMP2在老年动物脊柱融合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24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3.5~4.5kg,6月龄(青年)和24月龄(老年)各12只。随机分成4组:①青年自体髂骨移植组[ICBG(Y),6只];②青年rhBMP2组[rhBMP2(Y),6只];③老年自体髂骨移植组[ICBG(O),6只];④老年rhBMP2组[rhBMP2(O),6只]。同一天施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术。rhBMP2和自体髂骨分别植入两侧L5-L6横突间。术后3、6周分别处死一半。结果采用手动触诊,X线摄片,CT三维扫描和组织学评估。结果:X线片及三维CT显示rhBMP2组的融合率均高于自体髂骨移植组,而青年各组融合率比老年组高,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显示由于rhBMP2是液态,有流动性,成骨范围较大,不局限于计划融合区。组织学显示老年rhBMP2组成骨面积较青年rhBMP2组小,而且骨小梁结构也不如后者密集。结论:与自体髂骨移植比较,rhBMP2可显著增强老年兔脊柱后外侧融合率和新骨生成量,加快融合时间,可以取代自体髂骨移植。rhBMP2促进骨再生能力受年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脊柱融合术 骨质疏松 骨移植
下载PDF
带蒂肌瓣包裹异种无机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金成 高中礼 +1 位作者 段德生 李柱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60-362,共3页
目的 制备带血运并具有新骨组织形成的、来源于异种无机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物的肌骨瓣。方法  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 12只。实验组 :每只兔左前肢尺桡骨旁肌肉内植入异种无机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物 ;对照组 :右侧相同部位植入单纯异种无... 目的 制备带血运并具有新骨组织形成的、来源于异种无机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物的肌骨瓣。方法  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 12只。实验组 :每只兔左前肢尺桡骨旁肌肉内植入异种无机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物 ;对照组 :右侧相同部位植入单纯异种无机骨。术后 2、8、12周进行 X线片、大体标本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两组 X线片显示植入物呈松质骨样密度 ,不随植入时间改变 ;大体观察见植入后 2周植入物与肌肉完全融合 ,包裹有植入物的带蒂肌瓣的血管清晰可见 ,将此包裹有植入物的带蒂肌瓣游离 30分钟后 ,植入物仍然与周围组织色泽相同 ,无缺血坏死改变 ;组织学观察植入后 2、8、12周显示植入部位肌肉组织与植入物相连接。但实验组植入后 2周 ,血管进入复合物中 ,无新骨形成 ;8周 ,异种无机骨边缘有较少的新骨形成征象 ;12周 ,新骨组织形成明显增多 ,成骨细胞位于骨的边缘 ,周围为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血管和骨基质丰富 ,骨细胞包绕在骨陷窝中 ,偶尔可见骨髓腔。对照组直至 12周 ,异种无机骨孔隙间仅有带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无新骨形成。结论 异种无机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物植入肌肉内 12周可预制成具有血运的、有新骨形成的肌骨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无机骨 自体红骨髓 带蒂肌瓣 实验研究 自体骨移植
下载PDF
脊髓再灌注损伤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小玉 朱庆三 +3 位作者 赵立君 孙庆 秦彦国 段德生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20期2769-2771,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1,ICAM-1)及其调节因子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1,ICAM-1)及其调节因子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检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ICAM-1mRNA和IL/1βmRNA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和单纯缺血组不引起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量的增加。而再灌注后缺血区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先后发生了改变。再灌注4h,IL-1βmRNA的表达首先升高,约为对照组的2倍,各组灰度比率分别为再灌组0.94±0.12,缺血组0.52±0.11,正常组0.51±0.10,再灌各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0.01)。再灌注4h,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开始增加,并持续到12h。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单位血管面积上ICAM-1荧光强度的定量检测结果为正常组(180.0±32.0)V,单纯缺血组(164.2±2.0)V,再灌4h组为(316.9±26.0)V,再灌6h组(361.4±18.0)V,再灌12h组(406.0±23.0)V,再灌各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内炎症反应是导致血脊髓屏障损害的重要分子基础,在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细胞间黏附分子-1 白细胞介素-1Β 脊髓缺血 大鼠
下载PDF
无机骨骨髓复合物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金成 钟显春 +3 位作者 施建胜 高忠礼 段德生 姜连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92-493,共2页
目的 :观察无机骨骨髓复合物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无机骨 (自制 )复合自体骨髓作为移植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 1 3例 (联合应用内或外固定 ) ,其中骨巨细胞瘤 7例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5例 ,骨肉瘤 1例。结果 :... 目的 :观察无机骨骨髓复合物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无机骨 (自制 )复合自体骨髓作为移植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 1 3例 (联合应用内或外固定 ) ,其中骨巨细胞瘤 7例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5例 ,骨肉瘤 1例。结果 :术后 6个月随访 ,除 1例肿瘤复发外 ,其余患者移植骨均与宿主骨融合。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骨骨髓复合物 修复 骨肿瘤 术后 骨缺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