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oulomb-ETAS混合模型的强余震时空发生率预测及效能评估
1
作者 毕金孟 蒋海昆 宋程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2-550,共19页
为考察震后早期阶段混合模型的优势及实际预测效能,提升震后早期强余震时空预测的准确性,构建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模型基础,选择能够较好反映震后空间应力分布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反映余震序列衰减且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构建Coulo... 为考察震后早期阶段混合模型的优势及实际预测效能,提升震后早期强余震时空预测的准确性,构建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模型基础,选择能够较好反映震后空间应力分布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反映余震序列衰减且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构建Coulomb-ETAS混合模型。此模型依据强余震大多发生在应力加载区的实际情况,利用混合模型学习期间加载区事件的发生比例,将预测率从抑制区重新分配到加载区。以2021—2022年发生的云南漾濞6.5级、青海玛多7.4级、青海门源6.9级和四川泸定6.8级4次6.0级以上强震为例,对构建的混合模型进行检验和评估,并与单一的ETAS模型、C-RS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个模型在震后早期阶段对强余震均表现出相对较好的预测效果,呈现出与实际结果类似的衰减特性,仅有较少的预测失效现象。在频次滑动预测上,ETAS和Coulomb-ETAS模型优于C-RS模型,统计模型优势相对比较显著;在空间发生率预测上,Coulomb-ETAS模型优于ETAS模型,认为库仑应力分布的混合模型能够降低虚报率,进而提高空间预测的准确性。因此,从4次震例上看,该混合模型优于单一的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主震后的强余震时空预测,也可为开展多个模型混合及强余震预测之外的地震预测业务应用场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Coulomb-ETAS混合模型 强余震预测 效能评估
下载PDF
基于PI方法的华北2019年以来3次M_(S)≥5.0地震回溯性预测研究
2
作者 宋程 张永仙 +4 位作者 夏彩韵 毕金孟 张小涛 吴永加 徐小远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34,共15页
本文应用图像信息(PI)方法对2023年山东平原M_(S)5.5地震、2021年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和2020年河北古冶M_(S)5.1地震进行了回溯性预测研究。以华北局部(32°N~42°N,114°E~122°E)为研究区域,在网格尺度分别为0.5... 本文应用图像信息(PI)方法对2023年山东平原M_(S)5.5地震、2021年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和2020年河北古冶M_(S)5.1地震进行了回溯性预测研究。以华北局部(32°N~42°N,114°E~122°E)为研究区域,在网格尺度分别为0.5°×0.5°和1.0°×1.0°且预测窗长为5 a的两组参数模型下,获取2019—2027年逐年滑动的预测窗热点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当网格尺度为1.0°×1.0°时,PI热点效果优于0.5°×0.5°网格,且对平原地震和大丰海域地震的发震位置指示作用较好。当时间窗长和归一化阈值绝对值同时增大,个别窗口存在古冶地震的有效热点,但未找到热点能同时覆盖3个地震震中所在网格的参数模型。不同参数模型下的PI热点显示,未来3~4 a郯庐断裂带渤海段存在发生M_(S)≥5.0地震的风险。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华北局部地区M_(S)≥5.0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平原M_(S)5.5地震 2021年大丰海域MS5.0地震 2020年古冶MS5.1地震 图像信息方法 热点迁移
下载PDF
日本近年来关于地震预测研究的科学计划和科学理念
3
作者 张琰 毕金孟 蒋长胜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2期135-139,共5页
尽管日本国土面积只占世界陆地的1%,但发生的地震却占全球地震总数的10%左右。尤其是致灾型大地震的发生率很高。为应对这一问题,日本政府自1965年开始推进地震预测研究计划,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计划和修订。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领域的... 尽管日本国土面积只占世界陆地的1%,但发生的地震却占全球地震总数的10%左右。尤其是致灾型大地震的发生率很高。为应对这一问题,日本政府自1965年开始推进地震预测研究计划,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计划和修订。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将信息科学引入到了地震科学研究,开展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地震研究》计划,旨在促进面向新地震预测科学的创新性研究。目前,日本地震调查本部对地震预测的总体观点“一定程度上可预测板间地震的发生时间,但现有研究仍无法预测未来地震,当前工作的重点是预测未来地震的震动规模”。地震预测的科学研究理念正从原先的“灾害发生的预测”向“灾害发展过程的预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地震预测研究 地震预测科学计划 地震预测科学理念 震动规模的预测
下载PDF
芦山两次强震序列活动特征及余震预测效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毕金孟 宋程 马永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利用可充分考虑小震信息的Omi-R-J模型,对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和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序列活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芦山M_(S)7.0地震序列较芦山M_(S)6.1地震序列完备性随时间变化更加明显,震后早期检测能力较低,两次地震序列稳... 利用可充分考虑小震信息的Omi-R-J模型,对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和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序列活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芦山M_(S)7.0地震序列较芦山M_(S)6.1地震序列完备性随时间变化更加明显,震后早期检测能力较低,两次地震序列稳定时段检测得到的完整性震级均为1.8级左右。芦山两次地震序列p值差异较小,展示了相对正常的衰减过程;芦山M_(S)7.0地震序列k值明显大于芦山M_(S)6.1地震序列,这或许与芦山M_(S)7.0地震较为发育的余震或强余震有关;芦山M_(S)7.0地震序列b值小于芦山M_(S)6.1地震序列,表明M_(S)7.0地震之后芦山地区仍处于较高的应力状态,而M_(S)6.1地震之后应力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利用N-test方法开展效能评估,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序列初期阶段余震发生率展示了较好的预测效能,基于震后初期1天内的数据开展的未来1天的余震预测中,仅有1次预测失效,而在对未来3 d的余震预测中,不存在预测失效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Omi-R-J模型 检测率 序列参数 余震预测效能评估
下载PDF
滇西地区地壳三维精细结构成像与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永 张海江 +3 位作者 高磊 宋程 毕金孟 高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74-3691,共18页
利用滇西及周边地区中国地震台网固定台站,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临时密集台阵的地震观测数据,使用具有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滇西地区50 km以上深度VP、VS和VP/VS的三维... 利用滇西及周边地区中国地震台网固定台站,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临时密集台阵的地震观测数据,使用具有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了滇西地区50 km以上深度VP、VS和VP/VS的三维精细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在本研究区域范围内,地震主要集中在高速体的薄弱区域或高低速体过渡带偏向高速体的一侧,空间分布与速度结构之间表现出了很好的对应关系.低速异常体的分布情况非常复杂,受断裂构造限制十分明显,最大控制深度甚至达到了上地幔顶部.本文的地壳结构模型显示,滇西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东西向变化幅度较小,而北南向由深变浅,且起伏变化较大,最深处大于55 km,最浅处约为29 km.波速比存在明显的壳幔边界转换带,在地壳内部变化范围为1.5~1.9,在上地幔顶部均在1.9~2.1之间,且与莫霍面的变化趋势一致.在腾冲火山区下方存在早期火山通道内冷却固结的岩浆侵入体或难以挥发的高密度残留体表现的高速体、尚未固结的岩浆囊或部分熔融物质的低速异常体和延伸至上地幔顶部的热流通道.大理地区存在北南向低速异常条带,推测可能为青藏高原下方向南运移的地壳物质,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促使在高低速异常体的转换区出现频繁的地震活动.龙陵、澜沧和耿马的4次7.0级以上强震虽然相距较远,但是它们具有相同的发震结构和孕震环境.模型结果可为分析滇西更多重点区域的深部构造背景提供精细的地壳结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区 双差层析成像 联合反演 速度结构 构造特征
下载PDF
震后早期阶段余震预测研究进展
6
作者 毕金孟 蒋长胜 曹付阳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5期498-511,共14页
震后早期快速、准确的余震预测对震后灾害风险应对和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十分重要.震后早期阶段地震目录不完整性是影响现有余震预测方法快速、准确预测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技术和模型的发展,使得震后早期数据缺失阶段的余震预测成为... 震后早期快速、准确的余震预测对震后灾害风险应对和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十分重要.震后早期阶段地震目录不完整性是影响现有余震预测方法快速、准确预测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技术和模型的发展,使得震后早期数据缺失阶段的余震预测成为可能.本文针对震后早期数据缺失阶段难以开展有效的余震预测问题,分别从提升余震检测率角度阐述了匹配滤波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从统计地震学的余震补齐角度阐述了双尺度变换技术,从最大限度利用余震信息实时预测角度阐述了Omi模型和Lippiello模型等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劣势,并提出了综合解决震后早期数据缺失阶段余震预测“瓶颈期”问题的技术路线,为从事地震检测、余震预测以及震后趋势研判等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准确的震后早期余震预测 匹配滤波技术 深度学习 双尺度变换 Omi模型 Lippiello模型
下载PDF
2021年玛多M_(S)7.4地震的PI热点特征回溯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宋程 张永仙 +2 位作者 周少辉 毕金孟 徐小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6-236,共11页
应用图像信息(PI)方法研究2021年玛多M_(S)7.4地震前后的热点特征变化。以8 a预测窗长、0.8°×0.8°网格尺度为主要参数,获取2009—2028年逐年滑动的预测窗热点分布图像。结果显示:(1)在2009—2020年的5个连续回溯性预测... 应用图像信息(PI)方法研究2021年玛多M_(S)7.4地震前后的热点特征变化。以8 a预测窗长、0.8°×0.8°网格尺度为主要参数,获取2009—2028年逐年滑动的预测窗热点分布图像。结果显示:(1)在2009—2020年的5个连续回溯性预测窗口中,玛多地震的震中所在网格及其摩尔邻近网格持续存在密集热点,对发震地点指示作用较强。(2) 2014—2028年,多数预测窗口内玛多地震震中或摩尔邻近网格出现过PI热点;在最后3个连续预测窗口内(2019—2026年、2020—2027年、2021—2028年),震中附近出现密集深色热点且呈逐渐收缩的趋势,对发震紧迫性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综合2009年以来的热点演化图像可知,巴颜喀拉地块、柴达木地块、祁连地块和羌塘地块内都出现过热点,出现在巴颜喀拉地块与柴达木地块交界玛多县附近的热点频次高、颜色深、覆盖面较大,表明青藏块体内部巴颜喀拉地块中北缘地震活动性较强、相对发震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PI方法 热点 回溯性预测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显著震群序列活动特征
8
作者 毕金孟 宋程 曹付阳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100-115,132,共17页
为系统考察环渤海地区显著震群序列的活动特征,本文利用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和充分考虑小震信息的OK1993模型对环渤海地区2012年以来的长岛、乳山、盖州、营海岫等显著震群序列参数进行拟合,分析震群的参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为系统考察环渤海地区显著震群序列的活动特征,本文利用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和充分考虑小震信息的OK1993模型对环渤海地区2012年以来的长岛、乳山、盖州、营海岫等显著震群序列参数进行拟合,分析震群的参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显著震群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空间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仅在震群发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迁徙现象;b值受震群活动影响较大,呈现多次起伏变化,在显著震群或较强地震发生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b值现象,反应了显著地震(震群)发生前的应力累积和地震活动导致了地壳应力的调整;ETAS模型对环渤海震群序列显示了较好的拟合效果,震群的a值相对较低,级联触发程度较高,为a值作为震群判定提供了更多的震例积累;显著震群中的小震群序列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长岛地区震群触发能力较强、乳山地区震群衰减相对较慢、营海岫地区震群所处应力水平较低、盖州地区震群所处应力水平较高等。上述研究对于震群序列活动特征研究以及未来震群或显著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震群 ETAS模型 OK1993模型 序列活动特征
下载PDF
余震的序列参数稳定性和余震短期发生率预测效能的连续评估——以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3 位作者 尹凤玲 郭路杰 毕金孟 王亚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63-4173,共11页
为考察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对真实地震序列描述最好的"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ETAS)在主震后的序列参数拟合、余震短期发生率预测的效能,本研究以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序列为例,采用滑动连续拟合与预测的方式,考察了ETAS模型参数... 为考察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对真实地震序列描述最好的"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ETAS)在主震后的序列参数拟合、余震短期发生率预测的效能,本研究以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序列为例,采用滑动连续拟合与预测的方式,考察了ETAS模型参数的动态变化和余震短期发生率预测的实际效能.连续滑动拟合结果表明,在主震发生后的早期阶段,α值有明显的不稳定变化,在震后5.10天稳定在1.6~2.0;p值在震后25.00天内由1.07逐渐下降至0.78左右,其后稳定在0.72~0.85;b值在震后35.00天内逐渐由0.80增加至0.95,其后稳定在0.93~0.97.对连续滑动预测结果的N-test检验表明,余震发生率预测会出现部分失效现象,1天预测时间窗失效比例约为12%、3天预测时间窗失效比例为6%.建议可在震后早期采用1天的较短预测时间窗,而在序列参数较为稳定时段采用较长的3天预测时间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短期预测 统计检验
下载PDF
利用早期余震预测的Omi-R-J方法对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蒋长胜 毕金孟 +2 位作者 王福昌 隗永刚 龙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99-2110,共12页
在地震序列的早期阶段获得科学可靠的余震预测结果,始终是地震预测研究的前沿课题.针对新近发展的Omi-R-J方法的适用性问题,以及相比于传统的Reseanberg-Jones(R-J)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拟合、余震预测效能上的差异等问题,本文以2017年四... 在地震序列的早期阶段获得科学可靠的余震预测结果,始终是地震预测研究的前沿课题.针对新近发展的Omi-R-J方法的适用性问题,以及相比于传统的Reseanberg-Jones(R-J)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拟合、余震预测效能上的差异等问题,本文以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序列为例,利用多时间窗的连续滑动拟合、预测和检验,以及通过构建重采样随机地震序列目录的系统检验等方式,开展了应用研究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R-J模型,Omi-R-J方法可在余震记录较不完整的地震序列早期阶段获得稳定、可靠的序列参数,p值、c值和b值的标准差相比于R-J模型参数明显减小.N-test方法检验结果表明,在R-J模型等传统方法无法获得预测结果的地震序列早期阶段,Omi-R-J方法预测结果可以较高的比例通过N-test检验,在后续时段的预测效果也明显优于R-J模型.利用随机地震序列目录的测试结果表明,余震记录完整性下降对Omi-R-J方法预测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全部时段的完整性下降的影响高于在部分时段的完整性下降.上述结果对进一步地将Omi-R-J方法应用在震后早期余震预测中具有一定科学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余震预测 Omi-R-J方法 R-J模型 统计检验
下载PDF
中国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和台站检测能力评分(2008—2015年)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亚文 蒋长胜 +1 位作者 刘芳 毕金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67-2778,共12页
针对中国地震台网"十五"项目建成后的地震监测能力科学评估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提升边疆海域等重点地区监测能力,本研究利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对中国地震台网1001个台站以及2008-10-01-20... 针对中国地震台网"十五"项目建成后的地震监测能力科学评估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提升边疆海域等重点地区监测能力,本研究利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对中国地震台网1001个台站以及2008-10-01-2015-09-17期间实际产出的地震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指定震级档下的检测概率P_E和最小完整性震级MP的分布.除台网整体监测能力分布外,为直观地用单分值表述逐个台站的地震检测能力,本文发展了基于等振幅曲线的"地震检测能力评分表",给出了国家台和区域台每个台站的地震检测能力评分统计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此外,研究中还采用设定"最佳"地震监测能力目标函数的方式,模拟了通过改进观测条件可获得的地震台网监测能力提升的理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华北和东南沿海等东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高,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南部地区M_p仅约为4.5,近海海域M_p仅约为3.5;从单个地震台站的运行效益角度,台网运行水平和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程度对台站的实际的地震检测能力影响显著,新疆等部分台站稀疏地区地震检测能力较高,而中等台站密度的贵州等部分区域相对较低;国家台的地震检测能力评分D_(score)系统优于区域台,新疆等西部边疆地区,以及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D_(score)明显高于台站密集的东部地区;模拟结果显示,在现有台站布局条件下,通过台站优化改造和提升运维管理水平,可显著提升对内蒙古西部、四川西部、甘肃一青海的北部交界地区、鄂尔多斯地块内部、贵州大部分地区,以及我国近海海域、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台网 最小完整性震级 地震检测能力 PMC方法
下载PDF
两种短期概率预测模型在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中的应用和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蒋长胜 庄建仓 +1 位作者 吴忠良 毕金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132-4144,共13页
本文选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Reasenberg-Jones(R-J)模型,分别对九寨沟M_s7.0地震序列的模型参数稳定性、余震发生率预测和余震概率预测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利用"地震信息增益"(IGPE)、N-test和Ttest检验方... 本文选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Reasenberg-Jones(R-J)模型,分别对九寨沟M_s7.0地震序列的模型参数稳定性、余震发生率预测和余震概率预测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利用"地震信息增益"(IGPE)、N-test和T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ETAS模型和R-J模型的序列参数分别在震后t_2=2.0天和t_2=1.50天后趋于稳定,此次九寨沟M_s7.0地震序列的衰减较为正常;对未来1天的余震发生率预测和余震概率连续滑动预测表明,ETAS模型给出的余震发生率和余震概率数值均低于R-J模型预测结果;IGPE结果显示,ETAS模型在95%的置信区间上预测效果明显优于R-J模型;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在序列参数较不稳定的震后早期阶段,ETAS模型预测失效而R-J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在序列参数稳定阶段,ETAS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而R-J模型预测失效.根据上述分析,在与此次九寨沟M_s7.0地震类型相同的地震的余震预测策略上,如可在序列参数不稳定的震后早期阶段使用R-J模型、在此后使用ETAS模型,或可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R-J模型 短期预测 地震信息增益 统计检验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震的早期余震概率预测效能评估与制约因素 被引量:4
13
作者 毕金孟 蒋长胜 +1 位作者 来贵娟 宋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32-2545,共14页
为系统地考察中国大陆地区强震之后的早期余震概率预测效能及制约因素,以期开展适合板内地震活跃地区的“可操作”强余震概率预测,服务震后抗震救灾、应急救援等工作,本文采用充分利用震后早期小震信息的Omi-R-J模型对中国大陆的86个强... 为系统地考察中国大陆地区强震之后的早期余震概率预测效能及制约因素,以期开展适合板内地震活跃地区的“可操作”强余震概率预测,服务震后抗震救灾、应急救援等工作,本文采用充分利用震后早期小震信息的Omi-R-J模型对中国大陆的86个强震序列进行系统性的预测效能评估.通过连续分段滑动、拟合和余震发生率预测,对地震序列的早期模型参数、余震预测限度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利用N-test检验方法开展了分级分段分档预测结果的效能评估.通过对比1天和30天数据拟合参数的相关性发现,b、k、c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差别较小,而p值的相关性较弱,这或许和p值表示余震活动在长期内的衰减特性有关,Omi-R-J模型可在震后早期记录相对不完整的阶段更早的获得较为稳定的序列参数;利用Omi-R-J模型对中国大陆强震序列的预测结果显示,Omi-R-J模型对中国大陆早期的强余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总的预测有效率为81.16%,平均预测有效率为83.82%,预测过少的比例大于预测过多的比例,早期序列发育较差或监测能力有限的区域,其预测效果受到很大制约;地震序列参数k是影响地震数目的关键因素,而地震序列发育程度可能是影响震后0.05天地震预测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可操作的余震预测 Omi-R-J模型 统计检验 效能评估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毕金孟 蒋长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300-4312,共13页
为系统地考察华北地区地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以期构建适合区域地震活动特征的短期概率预测模型和评估地震危险性,本文利用当前较为前沿的ETAS模型和R-J模型,采用连续滑动、多时段拟合的方式,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的16个地震序列进行... 为系统地考察华北地区地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以期构建适合区域地震活动特征的短期概率预测模型和评估地震危险性,本文利用当前较为前沿的ETAS模型和R-J模型,采用连续滑动、多时段拟合的方式,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的16个地震序列进行了参数拟合,并对参数的整体情况、参数之间的关系、参数与大地热流之间的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震发生后的早期阶段,地震序列参数变化相对较为剧烈,误差也较大;两种地震预测模型的序列参数呈现出一种优势分布特征,主要参数的平均值分别为αETAS=1.7404±0.3420,pETAS=0.9769±0.1396,aOML=-1.6638±0.5284,bOML=0.8312±0.1658,pOML=0.9053±0.1527,这与国际上其他区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大多数情况下,ETAS模型参数pETAS高于R-J模型参数pOML,平均偏高0.0716;序列参数αETAS与大地热流值整体上呈现一种负相关关系,激发次级余震的能力与大地热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地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以及与大地热流之间的关系对地震序列类型的判断,及基于地震序列参数构建定量化的短期概率预测模型,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R-J模型 模型参数 大地热流
下载PDF
基于ETAS模型对青海地区余震预测效能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余娜 毕金孟 蒋长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6-704,共9页
为系统评估青海地区余震短期发生率的预测效能,以及构建适合地震活动特点的余震早期预测策略和预测指标体系,利用国际上当前较为前沿的时间序列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对青海地区2009年以来的8个地震的早期余震序列参数进行拟合,并利用N... 为系统评估青海地区余震短期发生率的预测效能,以及构建适合地震活动特点的余震早期预测策略和预测指标体系,利用国际上当前较为前沿的时间序列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对青海地区2009年以来的8个地震的早期余震序列参数进行拟合,并利用N-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回溯性的效能评估。研究表明: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对青海地区的余震发生率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建议采用3天的预测时间窗,且对序列早期阶段进行应用,或可取得“最佳”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地震预测 N-test方法
下载PDF
全球部分强震的序列参数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毕金孟 蒋长胜 来贵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53,共21页
为系统地考察全球强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对可操作的余震预测(OAF)模型的构建、地震危险性评估以及序列参数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采用可充分利用不完整性地震记录的Omi-R-J方法,对1973年以来的全球225个M6.5以上地震序列进行了... 为系统地考察全球强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对可操作的余震预测(OAF)模型的构建、地震危险性评估以及序列参数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采用可充分利用不完整性地震记录的Omi-R-J方法,对1973年以来的全球225个M6.5以上地震序列进行了参数拟合,并对参数拟合情况以及参数与板块边界之间的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获得了225个序列参数的拟合结果,显示序列参数呈现一种优势分布特征,参数平均值为p=1.0102±0.1777,log_(10) c=-3.1896±1.3249,log_(10) k=-4.3609±1.4596,b=0.9919±0.1651;序列参数与板块边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中美洲段p值较小,北美洲段的b值较小、p值较大等。上述序列参数的计算、分布特征的研究以及序列参数与构造带相关关系的探讨,旨在为进一步开展强震序列参数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目录 Omi-R-J模型 序列参数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可操作的地震预测(OEF)国际研究动态综述 被引量:5
17
作者 毕金孟 蒋长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3,共13页
对目前国际上正持续开展的"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的研究动态,从主要关注的领域、"概率增益"概念的引入、混合模型研发及其在地震减灾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由于OEF是在全球"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 对目前国际上正持续开展的"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的研究动态,从主要关注的领域、"概率增益"概念的引入、混合模型研发及其在地震减灾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由于OEF是在全球"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计划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具有重要的地震预测模型研发的技术基础以及解决地震减灾决策实际问题的实践基础,因此,相关研究动态和技术思路对我国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操作的地震预测 概率增益 混合模型 应急疏散 抗震设防
下载PDF
工业开采诱发地震(一):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8
作者 来贵娟 蒋长胜 +1 位作者 毕金孟 邱宇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5期4-10,共7页
对工业开采诱发地震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解决社会上对工业开采诱发地震的各种争议,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诱发地震的预防、危险性评价、减灾行动、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整理了目前国际上对工业开采诱发地震的成... 对工业开采诱发地震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解决社会上对工业开采诱发地震的各种争议,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诱发地震的预防、危险性评价、减灾行动、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整理了目前国际上对工业开采诱发地震的成因机理的主要认识和分歧,梳理了影响诱发地震产生的主要因素,以及涉及此类问题的主要研究方式,并介绍了基于上述认识建立的可能的减灾方式,试图为开展此类机理研究和推进减轻破坏性诱发地震灾害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地震 发生机理 孔隙压 渗透率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早期序列参数分析及强余震概率预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毕金孟 蒋长胜 马永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0-154,共15页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发生MS6.0地震,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强余震,为更好地分析此次地震的序列特征以及强余震的可预测属性,采用国际上对复杂序列拟合相对较好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以及基于Reseanberg-Jones(R-J)模型...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发生MS6.0地震,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强余震,为更好地分析此次地震的序列特征以及强余震的可预测属性,采用国际上对复杂序列拟合相对较好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以及基于Reseanberg-Jones(R-J)模型发展的Omi-R-J模型,通过连续滑动、拟合和余震发生率预测,对地震序列的模型参数稳定性、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利用N-test、 T-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效能评估。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中强震序列参数,此次长宁MS6.0地震序列参数中反映激发能力的αETAS较其他序列明显偏小,而反映衰减能力的pORJ值和应力累积水平的bORJ值相对较小,与此次余震序列丰富、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相吻合;ETAS和Omi-R-J模型对于复杂序列在[3.0, 3.5, 4.0]三个震级档的强余震仍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总体的"每个地震的信息增益"(IGPE)计算结果显示, ETAS模型略优于Omi-R-J模型,前者或更适合复杂地震序列的余震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AS模型 Omi-R-J模型 序列参数 余震预测 效能评估
下载PDF
徐庄子地震台地磁观测干扰因素剖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毕金孟 马永 马朝晖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年第2期130-137,共8页
为充分认识地磁观测环境中的各种干扰因素,提升台站观测人员对数据异常的识别能力,确保提供真实有效的高质量观测数据,以天津市徐庄子地震台地磁观测为例,阐述地磁观测中存在的多种干扰因素及形态特征和预处理方法。分析表明,徐庄子地... 为充分认识地磁观测环境中的各种干扰因素,提升台站观测人员对数据异常的识别能力,确保提供真实有效的高质量观测数据,以天津市徐庄子地震台地磁观测为例,阐述地磁观测中存在的多种干扰因素及形态特征和预处理方法。分析表明,徐庄子地震台地磁GM4磁通门磁力仪主要受高压直流输电、地铁运营、过往车辆、地电供电、GPS整点授时、磁扰以及雷电等因素的影响,干扰形态主要表现为尖峰、台阶、扰动等,并总结说明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干扰鉴定方式、幅度及干扰时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庄子地震台 地磁观测 干扰因素 数据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