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临震微波动现象初步研究
1
作者 张增换 王建军 +2 位作者 毛冬瑶 王朋涛 李敏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观测资料,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震中距200km以内的19个台站自2021年记录到的临震微波动事件进行分析,发现震中距103km的祁连台在震前3个月存在显著异常,临震微波动事件的活动度(N值)高达20;震中距158km的拉...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观测资料,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震中距200km以内的19个台站自2021年记录到的临震微波动事件进行分析,发现震中距103km的祁连台在震前3个月存在显著异常,临震微波动事件的活动度(N值)高达20;震中距158km的拉脊山台同样出现活动度高值异常,达到异常指标;震中124km的湟源台长期处于异常状态,但在震前3~4个月表现为明显高于背景值的高值异常.其他台站虽然未达到异常指标,但震前3个多月活跃天数显著增加.异常显著的台站与震中位置呈线性分布,震中NW-SE方向的台站记录的事件更显著;本次地震前的微波动现象与2021年玛多7.4级地震前的微波动现象存在共同特征,可能与两次地震相似的震源机制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微波动 门源6.9级地震 微波动活动度
下载PDF
基于聚合物体光栅膨胀实现全息湿度传感装置研制 被引量:2
2
作者 于丹 毛冬瑶 +1 位作者 周柯 先立洪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0-53,75,共5页
聚合物基全息传感器采用成分共混、蒸发溶剂方法制膜,以丙烯酰胺聚合物系统作为全息光栅记录介质,基底选用具有吸湿能力的聚乙烯醇。传感器对环境湿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水分子渗透进入基底内部后,与其中的极性分子发生键合,导致分子... 聚合物基全息传感器采用成分共混、蒸发溶剂方法制膜,以丙烯酰胺聚合物系统作为全息光栅记录介质,基底选用具有吸湿能力的聚乙烯醇。传感器对环境湿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水分子渗透进入基底内部后,与其中的极性分子发生键合,导致分子间作用力的改变,从而实现基底的膨胀。通过光纤光谱仪直接读取,衍射峰值波长偏移十分显著。通过定量化湿度与全息参量的关系,能够实现全息传感器的定标,这为装置的实用化提供了更多的定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光学装置 聚合物 传感器
下载PDF
祁连山地震带小震活动增强指标提取与预报效能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毛冬瑶 张博 冯建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0-1095,共6页
总结2015年以来、2010年以来和198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活动增强指标,得到祁连山地震带5年、10年以及40年尺度的小震频度预报效能。祁连山地震带ML2.0以上地震月频度持续增强的异常出现时间在3个月以上,异常出现后1~3个月,祁连山地震带... 总结2015年以来、2010年以来和198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活动增强指标,得到祁连山地震带5年、10年以及40年尺度的小震频度预报效能。祁连山地震带ML2.0以上地震月频度持续增强的异常出现时间在3个月以上,异常出现后1~3个月,祁连山地震带及边邻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以及青藏高原东北缘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高。作为短期预报指标,祁连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增强对甘肃及边邻地区的地震预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地震带 地震活动性 频度增强 预报效能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祁连山地震带平静打破异常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敏娟 毛冬瑶 +4 位作者 张辉 王丽霞 马海萍 张增换 窦喜英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5-431,共7页
结合2021年度地震活动性异常,系统梳理门源6.9级地震前祁连山地震带5级地震平静打破和祁连山中东段M_(L)3.6地震平静打破的时空异常特征,认为祁连山地震带5级地震平静对平静区及周边发生6级以上地震具有指示意义,祁连山中东段M_(L)3.6... 结合2021年度地震活动性异常,系统梳理门源6.9级地震前祁连山地震带5级地震平静打破和祁连山中东段M_(L)3.6地震平静打破的时空异常特征,认为祁连山地震带5级地震平静对平静区及周边发生6级以上地震具有指示意义,祁连山中东段M_(L)3.6地震平静对祁连山中东段5级以上地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平静区的打破使中强地震发震的时间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一般在平静打破后一年发震。文章详细总结了两项指标的预测意义,并对其做了系统的预测效能评估,为后续强震危险性研判提供了参考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9级地震 地震平静打破 强震危险性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玛多M_(S)7.4地震震前孕震空区分析
5
作者 毛冬瑶 张增换 +2 位作者 李敏娟 徐溶 王朋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440-442,共3页
1研究背景空区图像是地震预测研究中常用的传统方法之一。空区这一概念最早由梅世蓉(1960)提出,作者认为6级及以上地震发生前若干年,通常会出现不同强度地震环绕大震震中分布的特殊状态,形成地震包围的“空白区”,空白区内地震活动性低... 1研究背景空区图像是地震预测研究中常用的传统方法之一。空区这一概念最早由梅世蓉(1960)提出,作者认为6级及以上地震发生前若干年,通常会出现不同强度地震环绕大震震中分布的特殊状态,形成地震包围的“空白区”,空白区内地震活动性低,空白区外活动性较高。Fedotov(1965)首次用现代地震科学原理阐明了地震空区的概念,并提出用地震空区预测板缘地区8级大震的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地震空区 地震预报
下载PDF
玛多7.4级地震前临震微波动现象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增换 王建军 +1 位作者 毛冬瑶 李敏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0-895,共6页
强震临震微波动是强震临震阶段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 Hz、频谱形态较为整齐的临震异常脉动记录。利用“兰州临震微波动实时监控与跟踪系统”的数据资料,对2021年5月22日玛多7.4级地震震中200 km半径的范围内台站的临震微波动事件进行分... 强震临震微波动是强震临震阶段优势频率集中在11~16 Hz、频谱形态较为整齐的临震异常脉动记录。利用“兰州临震微波动实时监控与跟踪系统”的数据资料,对2021年5月22日玛多7.4级地震震中200 km半径的范围内台站的临震微波动事件进行分析。认为震前距离震中67 km的巴颜喀拉台EW通道存在显著异常,达到杨立明提出的异常跟踪指标;10个测震台站中的8个在本次地震前记录到了临震微波动事件,震中南侧台站记录到的事件多于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微波动 玛多7.4级地震 震情跟踪指标
下载PDF
2021年6月16日茫崖M_(s)5.8地震前地震条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增换 李敏娟 毛冬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S01期29-31,共3页
1 研究背景地震活动条带图像是地震预测中常用方法之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震学家开始对地震条带进行清理和系统研究,如:陈章立等(1981)和陆远忠等(1985)对中国11次M_(s)≥7.0地震和部分6.0-6.9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图像进行研究,认为... 1 研究背景地震活动条带图像是地震预测中常用方法之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震学家开始对地震条带进行清理和系统研究,如:陈章立等(1981)和陆远忠等(1985)对中国11次M_(s)≥7.0地震和部分6.0-6.9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图像进行研究,认为M_(s)≥7.0地震前小震活动"条带"的出现具有一定普遍性,可将震前条带所展现的一些共同特征作为孕震条带的判别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茫崖M_(s)5.8地震 地震条带 地震预报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小震活动的远震动态触发特征
8
作者 冯建刚 马海萍 +2 位作者 李敏娟 毛冬瑶 窦喜英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2期127-128,共2页
强震发生后,在相距较远(远大于强震破裂尺度)的地区出现小地震活动增强现象,且明显高于区域背景地震活动水平,称为动态地震触发现象。此现象于1992年兰德斯7.3级地震后首次发现,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验证。选取2000年以来龙门山断裂及... 强震发生后,在相距较远(远大于强震破裂尺度)的地区出现小地震活动增强现象,且明显高于区域背景地震活动水平,称为动态地震触发现象。此现象于1992年兰德斯7.3级地震后首次发现,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验证。选取2000年以来龙门山断裂及邻区发生的小地震,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为参考,对震前小震活动展开系统研究,并讨论全球7级以上地震对该区小震的动态触发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 动态触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