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粪配施菌剂对侵蚀红壤碳氮组分及竹柏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何峥旋 魏圆慧 +3 位作者 黄昭昶 支叶彤 郭宇轩 毛艳玲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400,共7页
【目的】探究猪粪配施微生物菌剂对侵蚀红壤碳氮组分及竹柏生长的影响,为侵蚀劣地改良及获得适合竹柏生长的施肥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盆栽竹柏为供试材料,测定土壤碳氮组分含量以及竹柏的生长、生理指标,探讨对照以及化肥、猪粪、猪... 【目的】探究猪粪配施微生物菌剂对侵蚀红壤碳氮组分及竹柏生长的影响,为侵蚀劣地改良及获得适合竹柏生长的施肥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以盆栽竹柏为供试材料,测定土壤碳氮组分含量以及竹柏的生长、生理指标,探讨对照以及化肥、猪粪、猪粪+低量菌剂、猪粪+中量菌剂、猪粪+高量菌剂处理对侵蚀红壤碳氮组分含量及竹柏生长的影响。【结果】(1)猪粪配施菌剂可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含量,对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没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高剂量菌剂对土壤碳组分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2)配施菌剂与单施猪粪处理相比,硝态氮(NO^(-)_(3)-N)含量提高了43.75%~68.75%,可溶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含量提高了13.59%~24.46%,氨基酸态氮(amino acid nitrogen,AAN)含量提高了11.08%,微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含量提高了6.99%~36.65%,对铵态氮(NH^(+)_(4)-N)含量无明显的提升作用。(3)施用菌剂可促进竹柏的生长发育,高量菌剂对竹柏株高、地径增长量的提升效果最佳;中量菌剂对竹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结论】猪粪配施适量微生物菌剂可有效改良侵蚀红壤,提高侵蚀红壤的碳氮组分含量,促进竹柏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侵蚀红壤 微生物菌剂 土壤碳氮组分 竹柏
下载PDF
不同类型生物炭对芳香樟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陈宇琳 吴凤英 +3 位作者 张伟婷 刘东明 何峥旋 毛艳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0,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生物炭对芳香樟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芳香樟经济林营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盆栽芳香樟优质品系‘MD1’为材料,设置对照(CK,不施化肥和生物炭)、化肥(F)、木炭+化肥(MC)和秸秆炭+化肥(JC)4个处理,在芳...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生物炭对芳香樟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芳香樟经济林营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盆栽芳香樟优质品系‘MD1’为材料,设置对照(CK,不施化肥和生物炭)、化肥(F)、木炭+化肥(MC)和秸秆炭+化肥(JC)4个处理,在芳香樟移栽前一天施入生物炭(140 g/盆)、化肥(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分别为6,2.19,0.44 g/盆),将其与土壤混匀,移栽定植后浇水灌透。移栽后测定施用不同类型生物炭对芳香樟生长指标、各器官精油含量、芳樟醇相对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并分析叶片光合特性和氮代谢的调控过程。【结果】1)与施用化肥处理相比,不同类型生物炭处理均可提高芳香樟株高、地径、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且不同类型生物炭处理之间差异显著,JC处理对芳香樟植株生长的促进效果优于MC处理,其芳香樟株高、地径、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比MC处理分别增加了36.22%,8.24%,8.68%和12.80%。2)与施用化肥处理相比,不同类型生物炭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芳香樟茎、叶得油率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其中以JC处理芳香樟叶得油率和芳樟醇相对含量最高,分别达4.05%和94.31%。3)施用生物炭可提高芳香樟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减少光合产物消耗;化肥处理除亚硝酸还原酶外,氮代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施用不同类型生物炭均能促进芳香樟生长,提高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改善芳香樟的光合生理特性,其中以秸秆炭+化肥处理综合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芳香樟 生长品质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在线教育中的教学管理创新理论与研究——评《在线教育原理》
3
作者 毛艳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I0009-I0010,共2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在线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在线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教育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高等教育中在线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在线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在线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教育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高等教育中在线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创新。高校在线教育的发展,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为此高校需要对教学管理进行创新与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育 教学管理创新 管理工作模式 教育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 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工作 新型教育模式
下载PDF
生化检查联合肌电图对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4
作者 黄紫英 杨美青 +1 位作者 郭舒盈 毛艳玲 《糖尿病新世界》 2024年第1期162-166,共5页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生化检查联合肌电图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有无周围神经病变分为有周围神经病变组(n=40)、无周围神经病变组(n=50)。比较...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生化检查联合肌电图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有无周围神经病变分为有周围神经病变组(n=40)、无周围神经病变组(n=50)。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及生化指标、肌电图数据。结果 有周围神经病变组的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尿酸、肌酐水平及肾小球滤过率均高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周围神经病变组的腓神经感觉神经左右小腿波幅、右小腿传导速度均低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运动神经左踝潜伏期长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左踝波幅、左腓小头传导速度均低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左右腓小头潜伏期均长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左右腕潜伏期均长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左右腕波幅、左右腕传导速度均低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左右腕潜伏期、左右肘潜伏期均长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左肘波幅、左右腕传导速度、右肘传导速度均低于无周围神经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生化检查联合肌电图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肌电图 血压 生化指标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对规范糖尿病联络护士胰岛素笔注射的效果
5
作者 卢亚聪 李艳红 毛艳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4期687-690,共4页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规范糖尿病联络护士胰岛素笔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糖尿病专科小组于2022年6月成立胰岛素笔注射持续改进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9名。对202...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规范糖尿病联络护士胰岛素笔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糖尿病专科小组于2022年6月成立胰岛素笔注射持续改进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9名。对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36名糖尿病联络护士[年龄(35.17±4.07)岁,工作年限(12.61±5.41)年]的胰岛素笔注射达标率进行持续改进。比较改进前及改进后糖尿病联络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得分、合格率及胰岛素笔注射的达标率。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改进后,糖尿病联络护士的理论知识合格率高于改进前[100.00%(36/36)比77.78%(28/36)],操作合格率高于改进前[100.00%(36/36)比61.11%(22/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0、17.38,均P<0.05);改进后,糖尿病联络护士的胰岛素笔注射达标率高于改进前[100.00%(36/36)比55.56%(2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7,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可以提高糖尿病联络护士胰岛素笔注射理论知识、操作的合格率及胰岛素笔注射达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胰岛素 注射 持续改进 糖尿病联络护士
下载PDF
烟秆与竹炭基肥对植烟土壤碳氮组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6
作者 吴凤英 童晨晓 +3 位作者 张伟婷 刘东明 何峥旋 毛艳玲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9-115,共7页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烟秆和竹炭基肥施用对植烟土壤碳氮组分及微生物的影响,为提升植烟土壤质量提供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肥、烟草专用肥、烟秆炭基肥及竹炭基肥4个处理,研究烟秆与竹炭基肥施用后植烟土壤pH、碳、氮组分变化规...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烟秆和竹炭基肥施用对植烟土壤碳氮组分及微生物的影响,为提升植烟土壤质量提供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肥、烟草专用肥、烟秆炭基肥及竹炭基肥4个处理,研究烟秆与竹炭基肥施用后植烟土壤pH、碳、氮组分变化规律及其对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与烟草专用肥处理相比,施用烟秆炭基肥和竹炭基肥,土壤pH均提高0.5个单位以上,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21.4%和30.7%,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32.4%和17.9%,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分别提高50.7%和37.7%,颗粒有机氮含量分别提高28.0%和12.7%,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9.4%和3.6%,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提高30%以上。烟秆炭基肥处理土壤细菌群落Chao1指数与烟草专用肥处理和竹炭基肥处理相比分别显著提高5.4%和3.2%,而三者间的土壤细菌群落Observed species和Shannon指数无显著差异。烟秆和竹炭基肥处理均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变形菌门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分别下降5.0%和3.4%。与烟草专用肥处理相比,竹炭基肥处理厚壁菌门丰度提高18.3%,烟秆炭基肥处理玫瑰弯菌属丰度提升64.8%。【结论】烟秆炭基肥及竹炭基肥均可提高土壤碳、氮组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丰度,进而优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竹炭基肥相比,烟秆炭基肥对改善土壤环境的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基肥 土壤碳氮组分 微生物 植烟土壤 酶活性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2
7
作者 毛艳玲 杨玉盛 +2 位作者 刑世和 陈光水 崔纪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2-137,共6页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用地(坡耕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10-20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作为农地后,〉2mm土壤大团聚体的数量明显下降,〈0.25mm团...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用地(坡耕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10-20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作为农地后,〉2mm土壤大团聚体的数量明显下降,〈0.25mm团聚体含量显著上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大团聚体呈现粒径越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越高的趋势,林地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农业用地。林地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增加;而农地正好相反,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反而下降。土壤总有机碳增加主要受到大团聚体有机碳增加的影响,其中〉2mm和0.5~2mm粒径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贡献最为突出。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开垦为农业用地会导致富含碳的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团聚体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红壤 亚热带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亚热带山地红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毛艳玲 杨玉盛 +2 位作者 邹双全 陈光水 王国强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6-713,共8页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利用(坡耕地、茶园、桔园)、林业利用(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利用(坡耕地、茶园、桔园)、林业利用(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呈现粒径越小,有机碳含量越高的规律,其中木荷有机碳含量最高,茶园最小。林地随着粒径增加,土壤团聚体碳贮量呈增加的趋势,〉2 mm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高。土壤总有机碳增加主要受到大团聚体有机碳增加的影响。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开垦为农业用地导致土壤及其团聚体中有机碳大幅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亚热带 红壤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苹果中展青霉素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毛艳玲 蔡艳 +3 位作者 罗昊轩 杨震峰 饶志恒 王唯正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57-1765,共9页
为研究苹果腐烂过程中展青霉素的积累和迁移,采用液液萃取、原创Qu ECh ERS法、AOAC.2007法、EN15662法4种前处理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苹果中展青霉素,对提取溶剂、衍生化试剂、衍生化条件、不同检测模式等条件进行了优化;... 为研究苹果腐烂过程中展青霉素的积累和迁移,采用液液萃取、原创Qu ECh ERS法、AOAC.2007法、EN15662法4种前处理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苹果中展青霉素,对提取溶剂、衍生化试剂、衍生化条件、不同检测模式等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空白基质配制标准溶液进行补偿和消除,并对不同腐烂程度的苹果样品中的腐烂和未腐烂部分进行展青霉素检测。结果表明,AOAC.2007和EN15662法较其他方法具有回收率高(92.41%-99.09%)、相对标准偏差小(2.01%-5.87%)、操作简单、溶剂用量少等优点,该方法快速、高灵敏、准确,适合对苹果中的PAT进行确证和定量测定;苹果的腐烂率和展青霉素的含量之间没有正相关性,腐烂部分和未腐烂部分展青霉素的含量分别为0.147-40.808μg·g^-1和0.0016-1.254μg·g^-1,表明苹果中展青霉素会从腐烂区域向未腐烂区域迁移,对人体存在潜在危险。本研究通过建立苹果中PAT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和研究采后苹果中PAT的迁移规律,为苹果贮运和质量安全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青霉素 气相色谱-质谱 QU ECH ERS法 基质效应 苹果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毛艳玲 杨玉盛 +2 位作者 邢世和 王国强 郭剑芬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2-538,共7页
对福建省建瓯市农业利用(坡耕地、茶园、橘园)和林业利用(杉木、木荷、封育)土地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表层团聚体轻组物质含量一般高于次表层,它们占土壤质量比例分别为0.01%-0.42%与... 对福建省建瓯市农业利用(坡耕地、茶园、橘园)和林业利用(杉木、木荷、封育)土地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表层团聚体轻组物质含量一般高于次表层,它们占土壤质量比例分别为0.01%-0.42%与0.01%-0.28%,林地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农地.林地开垦农用后,土壤各粒级团聚体轻组碳都发生大幅度损失(橘园除外),轻组有机碳贮量损失最高达90%,土壤总轻组有机碳与>2 mm、0.5-2 mm、<0.25mm粒径团聚体轻组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轻组碳比全碳更能反映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有机质损失的敏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稳性团聚体 轻组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毛艳玲 杨玉盛 +1 位作者 崔纪超 王国强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8-342,共5页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园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转变园地后,在0-10 cm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LFC)、...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园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转变园地后,在0-10 cm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LF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65.97%、64.60%和54.78%,在10-20 cm则平均分别下降了57.39%、21.88%和43.71%;土壤微生物商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没有明显分异规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桔园除外),但不一定有显著差异。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转变为园地会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活性有机碳比土壤总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活性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6
12
作者 毛艳玲 杨玉盛 崔纪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8-191,196,共5页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园地和耕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桔园在大团聚体中表现随着粒径增大颗粒有机碳贮量增加的趋势。天然林...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园地和耕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桔园在大团聚体中表现随着粒径增大颗粒有机碳贮量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贮量平均下降了74.35%,土壤颗粒有机碳损失发生在各个粒级团聚体中。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转变为农地会导致土壤及其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含量下降,颗粒有机碳可作为表达土地利用变化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团聚体 颗粒有机碳 红壤 亚热带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毛艳玲 杨玉盛 崔纪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7-231,共5页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和园地等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层(0-10cm,10-20 cm)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茶园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表现出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单位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和园地等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层(0-10cm,10-20 cm)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茶园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表现出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单位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和单位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分别平均下降了18.66%~51.82%和21.20%~50.05%,但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的下降幅度小于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商在本区域未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次生林和园地会导致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下降,但其能否作为表达土地利用变化敏感性指标,还需进一步斟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团聚体 微生物量碳 红壤 亚热带
下载PDF
细柄阿丁枫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毛艳玲 杨玉盛 +2 位作者 邢世和 邹双全 崔纪超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研究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天然林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与有机碳贮量的关系,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 研究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天然林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与有机碳贮量的关系,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细柄阿丁枫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都是以大团聚体(〉0.25mm)为主,占了干土质量的85%以上.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变化差异不明显,但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22.62%~51.78%,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更为严重.2种林分的大于2.0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高,0.25~O.5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低,在大团聚体中呈现出随粒径增加,有机碳贮量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贮量明显下降,下降是由各粒径团聚体碳质量比减小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细柄阿丁枫 杉木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闽侯县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2
15
作者 毛艳玲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2-385,共4页
以福建省闽侯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通过对未利用土地质量的分析,就未利用土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为该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闽侯县未利用土地中,宜耕、宜园、宜林和不适宜利用的土... 以福建省闽侯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通过对未利用土地质量的分析,就未利用土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为该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闽侯县未利用土地中,宜耕、宜园、宜林和不适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分别占58.21%、13.19%、26.56%和2.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未利用土地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福建省沿海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 被引量:2
16
作者 毛艳玲 吴德斌 杨人群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467-470,共4页
本文从福建沿海地区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的现状出发,研究2000年、2010年福建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为决策部门制定人口、粮食生产政策。
关键词 沿海地区 生产潜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 福建省
下载PDF
福建省沿海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 被引量:4
17
作者 毛艳玲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5-258,共4页
根据福建省沿海地区农业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状况 ,对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估算 ,提出农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公式 ,并计算出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潜力 。
关键词 福建 沿海地区 农作物 生产潜力 估算 农业气候资源 农业土地资源
下载PDF
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3
18
作者 毛艳玲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94,共4页
对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福建 基本农田保护 规划 制度 经济制约机制 管理 耕地保护
下载PDF
福建省沿海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毛艳玲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47-50,共4页
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涵义基础上 ,从福建省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现状出发 ,分析该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优劣势 ,提出福建沿海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 耕地 动态平衡 沿海地区 福建省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分组方法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2
20
作者 毛艳玲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70-75,共6页
土壤有机质包含各种各样的功能库,其功能库有特定的稳定机制及周转速率,目前已经有许多分离和分析土壤有机质组分的方法.土壤有机质分组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分组和化学分组方法,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活性土壤有机质可通... 土壤有机质包含各种各样的功能库,其功能库有特定的稳定机制及周转速率,目前已经有许多分离和分析土壤有机质组分的方法.土壤有机质分组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分组和化学分组方法,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活性土壤有机质可通过土壤微生物量、轻组有机质和颗粒有机质来表达.不同分组方法分离出的组分具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使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不同,但所分离出的有机质组分不是组成和结构均一的化合物,而是具有某一特性的一类化合物的混合物.至今为止,所有用于分离有机质组分的方法仍然无法产生同质或功能相似的土壤有机质库,无法体现土壤特定的稳定机制.今后还需通过结合微生物标记、同位素标记等方法,从异质组分中区分出功能组分,这也将是土壤有机质分组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碳 物理分组 化学分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