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华东与华南地区养殖鱼类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的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李素一 池洪树 +2 位作者 陈斌 张晓佩 许斌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3,共7页
目的对17株来源于我国华东与华南地区的养殖鱼类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分离株进行多样性分析。方法通过菌体血清凝集试验及16S rRNA与hsp60部分基因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菌体血清凝集试验结果显示,鳗源迟缓爱德华氏菌ETY的... 目的对17株来源于我国华东与华南地区的养殖鱼类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分离株进行多样性分析。方法通过菌体血清凝集试验及16S rRNA与hsp60部分基因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菌体血清凝集试验结果显示,鳗源迟缓爱德华氏菌ETY的抗O血清可凝集大部分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人源迟缓爱德华氏菌标准株ATCC15947的抗O血清仅与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WY37有交叉凝集;鲶鱼爱德华氏菌EIV的抗O血清与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无交叉凝集。2株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AL60306NA1和E29L与以上3种爱德华氏菌抗O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基于16S rRNA及hsp60部分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来源于不同地区的绝大部分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进化同源性较高,在基于16S rRNA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山东地区分离自大菱鲆的迟缓爱德华氏菌聚为一支。3株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AL60306NA1、E29L、GK4与人源迟缓爱德华氏菌ATCC15947及人源鲶鱼爱德华氏菌EIV有一定亲缘关系。结论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普遍具有相似的血清型和较高的进化同源性,并与人源的迟缓爱德华氏菌、人源的鲶鱼爱德华氏菌有明显差异。个别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血清型与分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一致,提示在防控鱼类爱德华氏菌病时,应将菌体表面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分子聚类分析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氏菌 血清型 16S rRNA HSP60 系统进化树
下载PDF
一株寄生于大黄鱼的盾纤毛虫分子鉴定与系统进化分析
2
作者 池洪树 江秋欢 +1 位作者 潘滢 林能锋 《福建畜牧兽医》 2023年第4期1-6,共6页
在大黄鱼稚鱼上发现一种可侵入患鱼体表、肌肉、腹腔和脑的盾纤毛虫,为了进一步明确该盾纤毛虫的分类地位,提取患鱼样品总DNA,对该虫株SSU rDNA和线粒体cox1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与GenBank中纤毛虫的SSU rDNA和线粒体cox1序列进... 在大黄鱼稚鱼上发现一种可侵入患鱼体表、肌肉、腹腔和脑的盾纤毛虫,为了进一步明确该盾纤毛虫的分类地位,提取患鱼样品总DNA,对该虫株SSU rDNA和线粒体cox1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与GenBank中纤毛虫的SSU rDNA和线粒体cox1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盾纤毛虫874 bp的SSU rDNA部分序列与显赫针口虫(Porpostoma notata)同源性最高,相似性为98.97%。在基于SSU rDNA构建系统发育树中与显赫针口虫(P.notata)聚为一支,并独立于嗜污科(Philasteridae)的分支;获得该虫1 086 bp的cox1部分序列,与其SSU rDNA序列相比表现出更大的遗传变异度,在基于cox1部分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中,该虫株与嗜污科(Philasteridae)、尾丝虫科(Uronematidae)的分支也有一定距离。综上,该盾纤毛虫应是嗜污目(Philasterida)、针口虫属(Porpostoma)的显赫针口虫(P.notata)或其近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纤毛虫 核糖体小亚基基因序列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 大黄鱼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大黄鱼抗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
3
作者 陈秀霞 池洪树 +5 位作者 许斌福 谢岸桦 徐梦婷 张丽娟 罗土炎 龚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0-387,共8页
为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感染能力的影响,首先通过体外试验测定PNS对变形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然后将PNS溶液腹腔注射体质量为20~3... 为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感染能力的影响,首先通过体外试验测定PNS对变形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然后将PNS溶液腹腔注射体质量为20~30 g的大黄鱼,3 d后用浓度为1.02×10^(9)CFU/L的变形假单胞菌浸泡感染2 h,并测定感染前后全脾和后肾组织中的相对含菌量及TNF-α等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50、25 mg/mL的PNS体外抑菌效果显著(P<0.05);PNS注射给药的大黄鱼(PNS组)在变形假单胞菌感染后8 d时的存活率较生理盐水注射组(对照组)高18.46%(P>0.05);变形假单胞菌感染后第4、8天,PNS组大黄鱼脾、后肾组织中的相对含菌量略低于对照组(P>0.05);PNS组脾组织TNF-α蛋白表达水平在感染变形假单胞菌前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其mRNA转录水平在感染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PNS在体外对变形假单胞菌具有抑制效果,注射PNS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黄鱼抗变形假单胞菌感染的能力,降低感染后脾和后肾组织中的菌量,调控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提高感染后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三七总皂苷 变形假单胞菌 免疫相关因子
下载PDF
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不同毒株的细胞培养及主要衣壳蛋白基因比较
4
作者 杨西西 池洪树 +5 位作者 郑在予 刘晓东 罗潘潘 许斌福 陈秀霞 龚晖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5-154,共10页
为建立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的培养方法,明确其分类地位,用肿大细胞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大黄鱼幼鱼病料(FD201807和SA201808)肾组织匀浆液感染鳜仔鱼细胞系(mandarin fish fry cell line-1,MFF-1)并连续传代,从病料组织匀浆液和细胞冻融液中... 为建立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的培养方法,明确其分类地位,用肿大细胞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大黄鱼幼鱼病料(FD201807和SA201808)肾组织匀浆液感染鳜仔鱼细胞系(mandarin fish fry cell line-1,MFF-1)并连续传代,从病料组织匀浆液和细胞冻融液中提取病毒DNA,克隆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测序后与NCBI GenBank中的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病毒mcp以及2018—2020年所检出的15株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mcp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病毒传至第4代才可引起MFF-1细胞病变,细胞病变的主要特征为细胞脱壁、变圆、折光度增强;感染时间越长脱壁细胞越多,同时培养液中的颗粒增加;透射电镜下可见感染细胞的细胞质散在大小为130~150 nm的六边形病毒粒子和空壳。感染细胞的病变周期随传代代次的增加而缩短,第15代次的FD201807株感染细胞80%细胞病变的时间为3 d,第15代次的SA201808株感染细胞80%细胞病变的时间为7~8 d。mcp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发现,SA201808株与FD201807株的mcp序列存在21个碱基差异,二者的mcp序列分别与大黄鱼虹彩病毒(largeyellowcroakeriridovirus,LYCIV)LYCIVZhoushan(GenBank:MW139932.1)和花鲈虹彩病毒(Lateolabrax maculatus iridovirus,LMIV)(GenBank:MH577517.1)相近。15株从大黄鱼病料检出的肿大细胞病毒中,12株的mcp序列与SA201808株聚类;3株与FD201807聚类。本研究利用MFF-1细胞系分离培养了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揭示了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存在差异,为更好地了解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肿大细胞病毒 细胞培养 主要衣壳蛋白
原文传递
大黄鱼虹彩病毒胞内增殖以及2个功能蛋白的细胞定位
5
作者 杨西西 池洪树 +1 位作者 郑在予 刘晓东 《福建畜牧兽医》 2023年第6期1-3,共3页
大黄鱼虹彩病毒病给大黄鱼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对分离自大黄鱼的虹彩病毒FD201807毒株在鳜鱼仔鱼细胞系1(MFF-1)上的增殖情况进行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FF-1是适合FD201807毒株传代培养的细胞系。利用ISKNV-VP23鼠... 大黄鱼虹彩病毒病给大黄鱼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对分离自大黄鱼的虹彩病毒FD201807毒株在鳜鱼仔鱼细胞系1(MFF-1)上的增殖情况进行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FF-1是适合FD201807毒株传代培养的细胞系。利用ISKNV-VP23鼠单抗和ISKNV-VP101兔多抗两种ISKNV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对感染了FD201807株的MFF-1进行细胞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FD201807株与ISKNV具有共同抗原,ISKNV-VP23的同源蛋白可能是膜结合蛋白,ISKNV-VP101的同源蛋白可能在胞质中组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虹彩病毒 增殖 定位
下载PDF
3株刺激隐核虫的ITS-1序列与部分HSP70序列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池洪树 刘晓东 +1 位作者 柯翎 龚晖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7期625-629,共5页
经形态学观察,初步判断从福建长乐、福鼎和宁德三都澳三地患“白点病”的牙鲆、青石斑鱼、大黄鱼鱼鳃和体表上分离收集的寄生虫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提取基因组DNA,对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分... 经形态学观察,初步判断从福建长乐、福鼎和宁德三都澳三地患“白点病”的牙鲆、青石斑鱼、大黄鱼鱼鳃和体表上分离收集的寄生虫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提取基因组DNA,对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株刺激隐核虫的ITS-1序列完全一致,与广东番禺PYH4.12株(DQ270010)、日本Wakayama分离株(AB608054)、台湾嘉义Chiayi株(AF490381)等序列同源性为100%,与NCBI数据库中其他刺激隐核虫分离株的ITS-1序列的同源性为90.62%~99.22%,可以鉴定3株虫均为刺激隐核虫。进一步对刺隐核虫HSP70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株虫间序列差异很小,说明福建省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宿主得到的刺激隐核虫高度同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隐核虫 ITS 白点病 HSP70
下载PDF
刺激隐核虫在褐牙鲆上的传代及其生活史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池洪树 龚晖 +2 位作者 柯翎 刘晓东 林天龙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8-101,I0003,共5页
为保存从福建省长乐市褐牙鲆上分离的刺激隐核虫,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以褐牙鲆为宿主鱼,在水温22~24℃时,对刺激隐核虫进行传代,详细观察其生活史及各阶段的形态结构,比较不同温度处理的包囊孵化率和孵出幼虫的感染能力,分别采集感染后... 为保存从福建省长乐市褐牙鲆上分离的刺激隐核虫,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以褐牙鲆为宿主鱼,在水温22~24℃时,对刺激隐核虫进行传代,详细观察其生活史及各阶段的形态结构,比较不同温度处理的包囊孵化率和孵出幼虫的感染能力,分别采集感染后2周和4周的褐牙鲆血清做阻动试验.目前已成功进行了40个周期的刺激隐核虫传代保种,每个周期8~10 d,表明褐牙鲆可作为刺激隐核虫的模式宿主鱼.观察包囊的形态结构,发现少数包囊中存在疑似滋养体并做旋转运动的圆形原生质体.包囊5℃冷藏2个月后刺激隐核虫的孵化率下降至7.6%,用1 000个5℃冷藏后孵化的幼虫感染褐牙鲆,未检出滋养体.免疫血清阻动试验表明,感染后2周和4周的褐牙鲆血清对幼虫的阻动效价分别为1∶320和1∶1 280,说明体液免疫在抵抗刺激隐核虫的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隐核虫 褐牙鲆 传代 鱼类免疫
下载PDF
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分析
8
作者 池洪树 刘晓东 +3 位作者 郑在予 龚晖 柯巧珍 林能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9-475,共7页
为获得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分析单抗特性,提取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以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通过ELISA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亚类及效价;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 为获得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分析单抗特性,提取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以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通过ELISA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亚类及效价;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单抗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并以串联质谱方法对所识别条带进行鉴定;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单抗的抗原结合位点和特异性。结果得到3株能稳定分泌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抗体的细胞株(5D11AG5、5H9BG3、6E11CE7)。这3株细胞株产生的抗体亚型均为IgM,ELISA效价分别为1∶3200、1∶25600、1∶51200。单抗5D11AG5和单抗5H9BG3株能够识别~35kDa的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线性抗原表位,单抗5D11AG5所识别的蛋白与数据库中刺激隐核虫表面抗原蛋白、嗜热四膜虫微管蛋白(tubulin)的肽段具有较高覆盖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单抗5D11AG5和单抗5H9DG3识别部位主要在虫体表面近胞口的前端,而单抗6E11CE7识别虫体表面外膜。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刺激隐核虫功能性蛋白的筛选、纯化和功能分析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隐核虫 幼虫 膜蛋白 单克隆抗体 白点病
下载PDF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分析与鉴定 被引量:20
9
作者 许斌福 程海华 +5 位作者 池洪树 方冬兰 柯巧珍 韩坤煌 王凡 龚晖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1-635,共5页
从福建三都澳网箱养殖患病的大黄鱼脾、肾分离到2株优势菌(H2013032002和H2013032003),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应用API-20E生理生化和16SrRNA分子系统鉴定,药物敏感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生化鉴定结果显示2株菌与... 从福建三都澳网箱养殖患病的大黄鱼脾、肾分离到2株优势菌(H2013032002和H2013032003),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应用API-20E生理生化和16SrRNA分子系统鉴定,药物敏感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生化鉴定结果显示2株菌与恶臭假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符合度为75.2%;16S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2株菌与恶臭假单胞菌同源率高达99.0%,确定这2株菌为恶臭假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表明:病原菌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恶喹酸、卡那霉素等4种药物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内脏白点病 恶臭假单胞菌 16SrRNA 药物敏感
下载PDF
口服三七总皂甙对大黄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秀霞 池洪树 +3 位作者 许斌福 谢岸桦 方冬兰 龚晖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0-617,共8页
将含不同浓度三七总皂甙(PNS)的饲料(0、10、50、250 mg·kg-1)连续14 d投喂大黄鱼,检测肝、脾、头肾组织部分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血清部分免疫因子的活性,结合人工注射感染变形假单胞菌的抵抗力,评估口服PNS对大黄鱼免疫功能... 将含不同浓度三七总皂甙(PNS)的饲料(0、10、50、250 mg·kg-1)连续14 d投喂大黄鱼,检测肝、脾、头肾组织部分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血清部分免疫因子的活性,结合人工注射感染变形假单胞菌的抵抗力,评估口服PNS对大黄鱼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各浓度组大黄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高浓度组(250 mg·kg-1)大黄鱼脾组织粘病毒抗性蛋白(Mx)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浓度组(50 mg·kg-1)脾组织和低浓度组(10 mg·kg-1)头肾组织的Mx相对表达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各浓度组各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链(TNF-α)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均低于对照组;各浓度组各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α链(MHCⅡ-α)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感染变形假单胞菌后各浓度组大黄鱼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250 mg·kg-1的PNS连续投喂14 d未能明显增强大黄鱼免疫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甙 大黄鱼 免疫
下载PDF
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的遗传学和血清学聚类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斌福 陈秀锦 +4 位作者 池洪树 徐梦婷 陈佳 林能锋 龚晖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09-1116,共8页
【目的】内脏白点病是冬春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最主要的细菌性疾病,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内脏白点病的主要病原。分析大黄鱼来源的变形假单胞菌病原聚类特征,为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流行规律研究和科学... 【目的】内脏白点病是冬春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最主要的细菌性疾病,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内脏白点病的主要病原。分析大黄鱼来源的变形假单胞菌病原聚类特征,为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流行规律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克隆7株不同时空来源的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16S rDNA、gyrB,测序并构建进化树;制备上述菌株的O-特异链血清(O抗原血清)与鞭毛蛋白血清(H抗原血清),进行菌体凝集试验。【结果】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表明,所有的变形假单胞菌聚为一簇;O抗原和H抗原凝集结果表明,7株变形假单胞菌以及变形假单胞菌标准株均会发生凝集反应,凝集效价也无明显区别,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ene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不发生凝集反应。【结论】本研究所用的7株不同时空来源的变形假单胞菌亲缘关系接近,可能具有共同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变形假单胞菌 16S rDNA GYRB 血清菌体凝集 聚类分析
下载PDF
BSA-ISCOMs对欧洲鳗鲡免疫效应及抗细菌性病原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秀霞 龚晖 +3 位作者 许斌福 郑在予 池洪树 陈永聪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8-564,共7页
为证实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的非特异免疫增强作用,将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成ISCOMs(BSA-ISCOMs).将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BSA-ISCOMs、BSA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腹腔注射免疫.二次免疫完成后第30d采血... 为证实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的非特异免疫增强作用,将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成ISCOMs(BSA-ISCOMs).将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BSA-ISCOMs、BSA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腹腔注射免疫.二次免疫完成后第30d采血,测血清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剩余鳗鲡分别用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 hydrophila)攻毒.结果显示,BSA-ISCOMs组的血清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BSA组和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补体C3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攻毒结果显示,BSA-ISCOMs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BSA组和对照组(p≤0.05),对创伤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攻击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43.3%和51.7%.表明BSA-ISCOMs能有效增强欧洲鳗鲡对主要病原创伤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抗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免疫刺激复合物 欧洲鳗鲡 免疫效应 细菌性病原 溶菌酶
下载PDF
三七总皂甙对大黄鱼肾细胞生长及部分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秀霞 郑在予 +2 位作者 黄河 池洪树 龚晖 《福建畜牧兽医》 2017年第6期7-9,12,共4页
本试验将三七总皂甙(PNS)体外作用于大黄鱼肾细胞,通过活细胞计数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初步了解PNS对大黄鱼肾细胞生长及部分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40~200μg/mL浓度的PNS对大黄鱼肾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浓度达到1 mg/mL以上... 本试验将三七总皂甙(PNS)体外作用于大黄鱼肾细胞,通过活细胞计数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初步了解PNS对大黄鱼肾细胞生长及部分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40~200μg/mL浓度的PNS对大黄鱼肾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浓度达到1 mg/mL以上时,对细胞生长有负面影响;10~1 000μg/mL浓度的PNS对大黄鱼肾细胞Toll样受体5mRNA的表达有一定的上调作用,但对Toll样受体3的表达有一定的下调作用;PNS浓度为10~100μg/mL时对大黄鱼肾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浓度达到1 000μg/mL时对该因子的表达有下调作用;PNS浓度为10μg/mL时对大黄鱼肾细胞溶菌酶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浓度达到100μg/mL以上时对该因子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下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甙 大黄鱼 肾细胞 TOLL样受体 碱性磷酸酶 溶菌酶
下载PDF
刺激隐核虫抑动抗原生物学信息及抗原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柯翎 池洪树 龚晖 《福建农业科技》 2014年第1期40-44,共5页
对刺激隐核虫抑动抗原基因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利用抗原表位多肽制备了鼠源抗抑动抗原抗体,并研究其抗原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表位串联多肽所制备的鼠源抗抑动抗原抗体包含有针对刺激隐核虫抑动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为刺激隐核虫单克隆... 对刺激隐核虫抑动抗原基因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利用抗原表位多肽制备了鼠源抗抑动抗原抗体,并研究其抗原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表位串联多肽所制备的鼠源抗抑动抗原抗体包含有针对刺激隐核虫抑动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为刺激隐核虫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隐核虫 抑动抗原 抗体
下载PDF
猪链球菌2型PCR-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15
作者 方勤美 朱继昌 +1 位作者 池洪树 林天龙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275-1279,共5页
根据已发表的猪链球菌2型的cps2j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上游标记生物素的1对引物和1条标记地高辛的特异性探针,建立了该菌的PCR-ELISA检测方法。方法利用PCR仪作为杂交场所,并对几个主要条件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鲑鱼精DNA浓度1.6mg·... 根据已发表的猪链球菌2型的cps2j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上游标记生物素的1对引物和1条标记地高辛的特异性探针,建立了该菌的PCR-ELISA检测方法。方法利用PCR仪作为杂交场所,并对几个主要条件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鲑鱼精DNA浓度1.6mg·mL-1、变性温度为94℃、变性时间为1min、探针浓度为0.5umol·mL-1、杂交温度55℃、杂交时间1min、一抗作用时间45min、二抗作用时间40min时检测方法敏感性最好,特异性最强。通过对17个阴性样本检测,测得平均值为0.057,方差为0.047,计算得临界值为0.1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PCR-ELISA cps2j基因
下载PDF
嗜热四膜虫表达载体的优化
16
作者 刘晓东 陈强 +3 位作者 朱春华 池洪树 龚晖 Theodore G.Clark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32期145-148,共4页
近年来淡水纤毛虫嗜热四膜虫成为新的重组亚单位疫苗生产平台。为了进一步提高重组四膜虫的筛选效率,使其能更广泛地应用于重组亚单位疫苗制备,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了原有的表达载体,把带有巴龙霉素抗性的neo基因换成嘌呤霉素... 近年来淡水纤毛虫嗜热四膜虫成为新的重组亚单位疫苗生产平台。为了进一步提高重组四膜虫的筛选效率,使其能更广泛地应用于重组亚单位疫苗制备,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了原有的表达载体,把带有巴龙霉素抗性的neo基因换成嘌呤霉素抗性表达盒,从而提高重组四膜虫的筛选效率,达到优化表达载体的目的,同时将常用的氯化镉诱导的MTT1启动子替换成HSP70启动子,实现热诱导表达,为嗜热四膜虫表达平台在重组亚单位疫苗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热四膜虫 表达 热诱导 优化
下载PDF
创伤弧菌浸泡感染对孔雀鱼的影响
17
作者 陈秀霞 池洪树 +3 位作者 许斌福 陈晨汐 方冬兰 龚晖 《福建畜牧兽医》 2019年第2期11-14,共4页
为建立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感染模型,了解创伤弧菌对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e)的致病力以及创伤弧菌感染对孔雀鱼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将孔雀鱼分为4组,分别以创伤弧菌FZ03-5X浓度为3.3×108、3.3×107、3.3&#... 为建立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感染模型,了解创伤弧菌对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e)的致病力以及创伤弧菌感染对孔雀鱼免疫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将孔雀鱼分为4组,分别以创伤弧菌FZ03-5X浓度为3.3×108、3.3×107、3.3×106和0 CFU/mL的菌液浸泡感染5 h,检测感染15 d后3.3×107CFU/mL浸泡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鳃免疫相关因子和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4个浓度组孔雀鱼的死亡率分别为40%、18.33%、13.33%和6.67%。感染15 d后,肿瘤坏死因子(TNF)、Mx因子、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凋亡因子FAS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说明,创伤弧菌可通过浸泡的方式使孔雀鱼致病,孔雀鱼因创伤弧菌感染产生的炎症反应可持续1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 孔雀鱼 浸泡 感染 免疫相关因子
下载PDF
迟钝爱德华菌PuAH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部分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斌 池洪树 +2 位作者 方勤美 许斌福 龚晖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573-2579,共7页
本试验旨在对迟钝爱德华菌EIB202 PuAH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对其部分特性进行分析。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迟钝爱德华菌PuAH基因序列(登录号:CP001135,CDS编号:ETAE_0818)设计引物,克隆并通过表达载体pET32a重组表达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纯... 本试验旨在对迟钝爱德华菌EIB202 PuAH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对其部分特性进行分析。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迟钝爱德华菌PuAH基因序列(登录号:CP001135,CDS编号:ETAE_0818)设计引物,克隆并通过表达载体pET32a重组表达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纯化表达产物并制备兔抗血清,采用ELISA、Western blotting、溶血试验、菌体凝集试验分析所得融合蛋白的特性。结果显示,所得融合蛋白主要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表达,蛋白分子质量约为42ku;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对鳗鲡红细胞不具溶血性,但融合蛋白抗血清对迟钝爱德华菌EIB202膜蛋白提取物的溶血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可以凝集迟钝爱德华菌EIB202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钝爱德华菌EIB202 PuAH基因 原核表达 抗血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