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硝及铵态氮对小麦蚕豆间作系统菌根侵染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晔 汤利 +2 位作者 肖靖秀 罗威 郑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0,共7页
为研究不同形态氮素施用对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氮磷吸收和菌根形成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硝态氮和铵态氮处理,测定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植株氮磷吸收量及菌根侵染率和根际土壤菌丝密度。结果表明:施用硝态氮促进了间作小麦地上... 为研究不同形态氮素施用对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氮磷吸收和菌根形成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硝态氮和铵态氮处理,测定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植株氮磷吸收量及菌根侵染率和根际土壤菌丝密度。结果表明:施用硝态氮促进了间作小麦地上、地下部生物量,蚕豆则相反。硝态氮处理下提高间作小麦地上、地下部氮、磷吸收量73.17%、76.27%和123.79%、65.51%,而降低间作蚕豆地上、地下部氮、磷吸收量;铵态氮处理下间作小麦与蚕豆的地上、地下部氮、磷吸收量呈相反趋势。硝态氮处理降低了间作小麦、蚕豆菌根侵染率22.71%、60.72%;铵态氮处理下间作小麦菌根侵染率、土壤菌丝密度增加40.05%、45.24%,蚕豆菌根侵染率增加17.63%。可见,在小麦拔节、蚕豆开花期,硝态氮施用下对间作小麦的生物量、氮、磷吸收量有促进作用,同时降低了间作小麦、蚕豆菌根侵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形态 间作 菌根
下载PDF
连续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提升植烟土壤肥力质量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余顺平 熊于斌 +3 位作者 廖涛 张诗卿 汤利 李少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8,共9页
为准确评价连续多年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料对烤烟产量及植烟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的影响,探究植烟土壤质量提升与烤烟绿色优质协同的化肥减量有机替代技术。以长期定位试验的第7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对不... 为准确评价连续多年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料对烤烟产量及植烟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的影响,探究植烟土壤质量提升与烤烟绿色优质协同的化肥减量有机替代技术。以长期定位试验的第7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对不施肥(CK)、当地推荐常规施肥(100%化肥,CF)、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OF)和配施生物有机肥(BIO)4个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探讨各土壤单项肥力指标对烤烟产量的解释度。结果表明,在连续7年化肥减量20%条件下,配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均能降低烤烟青枯病和黑胫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提高烤烟经济性状、产量可持续性与稳定性,提高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肥力综合质量。随机森林分析表明,植烟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全氮是影响烤烟产量的决定因素,其解释率分别为19.66%、15.38%、12.07%。在3种评价方法下,植烟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值均表现为BIO>OF>CF>CK,BIO和OF处理较CF处理分别提高23.03%~31.75%和4.92%~7.94%。3种评价方法的IFI值与烤烟相对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内梅罗指数法(0.884)>因子分析法(0.867)>相关系数法(0.747)。因此,连续多年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具有提高植烟土壤综合肥力质量和烤烟产量及质量的持续效应,且以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有机肥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 植烟土壤综合肥力质量评价 内梅罗指数法 因子分析法 相关系数法
下载PDF
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熊于斌 余顺平 +3 位作者 杨娅 黄琳 俞海冰 汤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2,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影响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基于连续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CF-1,当地常规推荐施肥)、80%化肥(CF-2)、80%化肥配施有机肥(OF-1)、60%化肥配施有机肥(OF-2)、70%化肥配施... 为探究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影响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基于连续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CF-1,当地常规推荐施肥)、80%化肥(CF-2)、80%化肥配施有机肥(OF-1)、60%化肥配施有机肥(OF-2)、70%化肥配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BOF)处理,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储量盈亏、固碳速率、有机碳组分含量、有机碳敏感指数、土壤碳库活度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与CF-1处理相比,连续不施肥(CK)处理植烟土壤有机碳组分、储量和土壤碳固存速率显著下降。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的OF-1、OF-2和BOF处理,植烟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9.6%、20.9%和13.9%,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43.4%、68.0%和41.7%,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14.8%、19.1%和25.4%,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22.8%、37.2%和36.4%,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15.3%、30.2%和31.2%,年平均固碳速率分别提高191.3%、382.6%和391.3%,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100.8%、159.8%和79.6%。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显著提升土壤活性有机碳敏感指数。与CF-1相比,OF-1、OF-2和BOF处理的烟叶产量分别提高10.3%、33.5%和35.3%,中上等烟叶比例分别提高14.6%、22.0%和18.0%。连续9年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植烟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固存速率,促进烟叶产质量提升,是烟叶绿色优质生产、农田土壤固碳增效的有效途径,以OF-2和BOF效应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组分 有机碳固存速率 土壤有机碳储量 碳库管理指数 碳组分敏感指数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 烤烟
下载PDF
普洱市茶园土壤pH、有机质和中微量养分分析及肥力综合评价
4
作者 周龙 彭晓云 +3 位作者 汤利 普正仙 王芳 赵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8-1638,共11页
【目的】采用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普洱市茶园土壤pH、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含量进行综合评价,为普洱市茶园土壤养分管理和茶叶品质提升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集普洱市4个典型茶叶种植区的40个茶园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有机质及... 【目的】采用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普洱市茶园土壤pH、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含量进行综合评价,为普洱市茶园土壤养分管理和茶叶品质提升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集普洱市4个典型茶叶种植区的40个茶园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有机质及中微量元素(钙、镁、铁、锰、铜、锌)有效含量,采用隶属度函数模型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综合评价普洱市茶园土壤养分特征和肥力质量。【结果】普洱市茶园土壤总体呈酸性,pH为4.0~5.8,平均值为4.8。土壤有机质、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为4.9~41.6 g/kg、87.7~2351.9 mg/kg、56.9~272.2 mg/kg、40.3~107.3 mg/kg、2.8~64.8 mg/kg、0.3~2.9 mg/kg和0.5~5.2 mg/kg,平均值为23.4 g/kg、853.8 mg/kg、134.5 mg/kg、77.8 mg/kg、38.3 mg/kg、1.2 mg/kg和2.7 mg/kg,平均含量均达适宜水平,但不同茶园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95.0%茶园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55.0%茶园土壤有效钙含量、62.5%茶园土壤有效镁含量达适宜及以上水平,95.0%以上茶园土壤的微量元素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适宜茶树生长。茶园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59~1.00,平均值为0.83,土壤营养状况总体较好。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与有机质、有效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普洱市茶园土壤pH、有机质含量适宜高产优质茶树种植,针对土壤有效钙和有效镁等中量元素含量不足,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含量过高及养分空间分布不均衡现状,需进行优化施肥和科学精准施肥,适当控制微量元素投入,加强茶园土壤测土配方工作,以维持普洱市茶园的高产优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有机质 pH 中微量元素 土壤肥力综合指数 普洱市
下载PDF
丁香酸对不同品种烟草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俞海冰 陆玉芳 +4 位作者 汤利 施卫明 高维常 郭亚利 朱迪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为探究最新发现的植物源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对烟草品种K326和云烟85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通过基质培养试验,设置0、10、25、50、100、200 μmol/L 6个丁香酸浓度,研究了不同浓度丁香酸在不同时间(3 d和5 d)对K326和云烟85主根伸长量和... 为探究最新发现的植物源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对烟草品种K326和云烟85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通过基质培养试验,设置0、10、25、50、100、200 μmol/L 6个丁香酸浓度,研究了不同浓度丁香酸在不同时间(3 d和5 d)对K326和云烟85主根伸长量和一级侧根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0 μmol/L)相比,25~100 μmol/L丁香酸能促进K326主根伸长,在3 d时促进率为13.33%~30.67%,在5 d时促进率降为8.54%~22.55%,最适浓度为50 μmol/L;10~50 μmol/L丁香酸促进云烟85主根伸长,在3 d时促进率为7.81%~18.75%,在5 d时促进率维持在4.10%~10.66%,最佳促进浓度25 μmol/L;丁香酸对两个烟草品种主根伸长的促进效果均为3 d优于5 d。在侧根发育方面,低浓度丁香酸能显著促进K326和云烟85一级侧根数,两个品种促进侧根发育的最适浓度均为25 μmol/L。相关性分析表明,丁香酸处理下两个烟草品种苗期的主根伸长变化率与侧根数变化率呈显著正相关。可见,适宜浓度的丁香酸对两个典型烟草品种苗期主根增长和侧根发育均为促进效应。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具有促进烟草根系生长的潜力,为研发烤烟新型专用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硝化抑制剂 丁香酸 主根伸长量 一级侧根数量 K326 云烟85
下载PDF
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特征及间作调控作用
6
作者 赵红敏 苏丽珍 +4 位作者 陈源 侯贤锋 周龙 郑毅 汤利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6,共9页
为明确间作和施用磷肥对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促进酸性土壤磷肥高效利用,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MI)2种种植模式,在4个施磷水平(P2O50、60、90、120 kg·hm^(-2),分别记作P0、P60、P90、P120)... 为明确间作和施用磷肥对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促进酸性土壤磷肥高效利用,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MI)2种种植模式,在4个施磷水平(P2O50、60、90、120 kg·hm^(-2),分别记作P0、P60、P90、P120)下,研究玉米//大豆间作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化特征,探讨间作对红壤玉米产量及其可持续性、磷吸收和磷素收支平衡、土壤无机磷组分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及其可持续性指数(SYI)、磷吸收量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P90水平达到最大值。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以O-P和Fe-P为主,二者占无机磷库的71.44%~80.18%,施用磷肥显著提高了红壤Fe-P和Al-P的含量与占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磷的吸收利用,减少土壤磷素盈余量,显著降低红壤O-P、Fe-P、Al-P含量。与单作相比,在P60、P90、P120水平下,间作玉米产量分别显著提高66.70%、52.44%、74.14%,SYI分别显著提高55.31%、42.18%、78.00%,磷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61.97%、48.67%、74.33%,土壤磷盈余量分别显著降低33.39%、27.27%、17.06%。相较于单作,间作红壤中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而O-P和Al-P含量在P0、P60、P90、P120水平下分别显著降低20.62%、16.79%、16.62%、18.48%和21.98%、21.08%、20.19%、20.18%,Fe-P含量在P60、P90、P120水平下分别显著降低19.37%、15.78%、17.72%。低磷供应(P0和P60)间作与单作红壤Ca-P含量无显著差异,在P90和P120水平下,间作红壤Ca-P含量降低23.50%和26.70%。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间作体系下,红壤Fe-P和Al-P是磷吸收的关键无机磷组分,间作总方差解释度较单作提高了7.95%。综上,在低磷红壤上,合理间作通过促进红壤中难溶性无机磷组分的活化增加玉米的磷吸收,具有减少土壤磷素固定、提高玉米产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施磷水平 无机磷组分 红壤 磷吸收
下载PDF
切花月季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7
作者 周龙 彭晓云 +4 位作者 王芳 普正仙 于冬冬 汤利 李云驹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4期36-40,共5页
切花月季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因其贮藏保鲜期、货架期和瓶插寿命均较短,严重制约了月季切花产业的发展。文中针对切花月季贮藏保鲜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切花月季贮藏保鲜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切花月季贮藏保鲜的方法,并对... 切花月季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因其贮藏保鲜期、货架期和瓶插寿命均较短,严重制约了月季切花产业的发展。文中针对切花月季贮藏保鲜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切花月季贮藏保鲜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切花月季贮藏保鲜的方法,并对切花月季贮藏保鲜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花月季 贮藏保鲜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低磷红壤玉米磷肥品种的匹配研究
8
作者 周龙 苏丽珍 +3 位作者 赵红敏 张连娅 郑毅 汤利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0-218,共9页
研究不同品种磷肥在低磷红壤上的吸收利用对合理选择磷肥品种、提高红壤磷肥利用效率、减少红壤磷的固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南典型低磷红壤的两年田间定位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不同品种磷肥[不施磷(CK);普通过磷酸钙(SSP);磷酸一铵... 研究不同品种磷肥在低磷红壤上的吸收利用对合理选择磷肥品种、提高红壤磷肥利用效率、减少红壤磷的固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南典型低磷红壤的两年田间定位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施用不同品种磷肥[不施磷(CK);普通过磷酸钙(SSP);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钙镁磷肥(CMP)]对玉米产量、磷吸收、磷分配和磷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发现在低磷红壤上,不同施磷品种间,SSP处理的玉米产量、生物量和收获指数最高,较MAP、DAP和CMP处理玉米产量平均增加53.1%、37.5%和50.1%,生物量平均增加32.0%、21.4%和30.9%,收获指数平均增加15.6%、12.8%和14.1%。施用不同品种磷肥均显著增加玉米磷累积量、各器官(秸秆、叶片和籽粒)磷吸收量和玉米磷收获指数,其中,施用SSP处理的玉米磷累积量较MAP、DAP和CMP处理平均增加32.6%、48.2%和39.5%,玉米磷收获指数在2019年平均增加22.7%,盆栽试验中平均增加13.7%。玉米磷素利用效率总体表现为SSP>CMP>DAP>MAP,SSP较MAP、DAP和CMP处理玉米磷肥利用率平均分别增加57.2%、69.5%和100.2%,磷肥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增加108.9%、51.8%和61.7%,磷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增加53.1%、37.5%和50.1%。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效率,在西南低磷红壤上,以选择普通过磷酸钙作为施磷品种可确保玉米高产、磷素吸收和利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磷红壤 不同品种磷肥 玉米 产量响应 磷吸收利用
下载PDF
MC模拟反射式X光管靶材角度与最强X射线出射角度关系
9
作者 汤利 江贝妮 +2 位作者 李丽 魏珂 胡艳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5-79,共5页
为研究最强X射线束的出射角度α随靶材角度θ的变化关系,利用MCNP软件,首先建立了反射式X光管模型,得到了靶角为20°时,空间平面上X射线的强度分布特点,为获得较均匀的X射线,采用与阳极-阴极垂直方向上的窄束长方形区域作为准直孔... 为研究最强X射线束的出射角度α随靶材角度θ的变化关系,利用MCNP软件,首先建立了反射式X光管模型,得到了靶角为20°时,空间平面上X射线的强度分布特点,为获得较均匀的X射线,采用与阳极-阴极垂直方向上的窄束长方形区域作为准直孔径的形状。其次确立了靶材角度在10°到30°内,最强X射线束出射角度α与靶材角度θ的关系,对于靶材角度不同时窄束射线准直器孔径开口最佳位置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光管 靶材角度 准直器 蒙特卡罗模拟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磷库的活化作用及其磷肥响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苏丽珍 赵红敏 +4 位作者 侯贤锋 陈源 肖靖秀 郑毅 汤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8-566,共9页
红壤固磷能力强,但合理间作可促进磷吸收,减少磷固定。本研究基于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I)和玉米单作(MM)2种种植模式,不施磷肥(P0)、施P_(2)O_(5)60 kg·hm^(-2)(P60)、施P_(2)O_(5)90 kg·hm^(-2)(P90... 红壤固磷能力强,但合理间作可促进磷吸收,减少磷固定。本研究基于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I)和玉米单作(MM)2种种植模式,不施磷肥(P0)、施P_(2)O_(5)60 kg·hm^(-2)(P60)、施P_(2)O_(5)90 kg·hm^(-2)(P90)及施P_(2)O_(5)120 kg·hm^(-2)(P120)4个施磷水平,采用改良的Hedley磷分级法,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根际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及其磷梯度响应;通过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了不同磷组分对土壤磷活化系数(PAC)的贡献。玉米大豆间作提高了红壤施磷处理的总磷含量和磷有效性。与玉米单作相比,P0水平下间作玉米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提高70.4%(P<0.01)。玉米大豆间作显著促进了红壤磷的活化和向活性磷库的转化。在P0和P90水平下,间作土壤PAC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87.4%(P<0.05)和34.6%(P<0.01)。间作使红壤活性磷库占总磷比例平均提高15.1%。其中无机活性磷组分中Resin-P在P120水平下含量较单作显著提高53.7%(P<0.05),有机活性磷库中碳酸氢钠浸提有机磷(NaHCO3-Po)含量在P0、P120水平下分别显著提高117.0%、25.6%(P<0.05)。间作使红壤稳定性磷库占总磷比例降低1.1%,差异不显著。在P90水平下,稳定性磷库中稀盐酸浸提无机磷(Conc.HCl-Pi)含量较单作显著降低40.2%(P<0.01)。随机森林模型显示土壤无机磷是PAC的主要决定因素,其中去除水溶性无机磷(Resin-Pi)的预测值时,土壤PAC的均方差增加14.7%。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土壤PAC,提高了玉米根际土壤活性磷库、中稳性磷库的比例,同时降低了稳定性磷库的比例,玉米大豆间作对磷库的活化在中低施磷水平下作用显著,在高施磷水平下活化作用不明显,而其中土壤无机磷组分对PAC影响较大。说明玉米大豆间作促进了红壤磷的活化和向活性磷库的转化,特别是在中低施磷条件下,而在高施磷(P120)条件下间作红壤磷的活化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施磷水平 土壤Hedley磷分级 磷活化系数 红壤
下载PDF
根系分泌物介导的间作防控土传病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远锋 冯瑞 汤利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3-360,共8页
防控土传病害和缓解连作障碍是构建健康土壤、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需求。合理间作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有效防控土传病害。根系分泌物是土传病害防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围绕植物病原菌导致的土传病... 防控土传病害和缓解连作障碍是构建健康土壤、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需求。合理间作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有效防控土传病害。根系分泌物是土传病害防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围绕植物病原菌导致的土传病害,综述了间作对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从土传病原菌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和非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协同作用、土传病原菌非寄主植物根系分泌物关键抑菌物质对寄主植物病原菌的直接抑制作用、间作土传病原菌寄主/非寄主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塑造根际微生物群落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合理间作防控土传病害的根系分泌物介导机制,以期为间作防控土传病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传病害 间作 根系分泌物 化感抑菌 根际微生物互作
下载PDF
合成菌群促生抗逆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芳芳 李晓婷 汤利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70-1175,共6页
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植物健康生长密切相关,但由于根际微生物群落成员庞大,结构复杂,不利于根际微生物群落成员间互作及群落互作对根际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合成菌群因其结构简单、互作方式可控等优势,在根际微生态领域研究中发挥重要功能... 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植物健康生长密切相关,但由于根际微生物群落成员庞大,结构复杂,不利于根际微生物群落成员间互作及群落互作对根际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合成菌群因其结构简单、互作方式可控等优势,在根际微生态领域研究中发挥重要功能,一方面为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植物互作功能及机制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合成菌群能够转化为农业知识,助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从合成菌群构建、合成菌群促生抗逆功能等方面综述了目前研究进展,展望未来合成菌群的研究方向及对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群落 合成菌群 促生长 抗逆性
下载PDF
丽江高铬区土壤-白菜铬迁移特征与阈值研究
13
作者 王苗 和丽萍 +4 位作者 和淑娟 杨涛明 何奇杭 陈立佼 汤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75-1482,共8页
为探明云南典型高背景区白菜土壤铬的阈值,减轻高铬背景值对白菜生长及人体健康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本研究选取具有高铬背景值的典型土壤,选种当地大宗种植的白菜品种(德高CR117)开展外源添加铬(CrCl_(3)·6H_(2)O)的盆栽试验,并采... 为探明云南典型高背景区白菜土壤铬的阈值,减轻高铬背景值对白菜生长及人体健康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本研究选取具有高铬背景值的典型土壤,选种当地大宗种植的白菜品种(德高CR117)开展外源添加铬(CrCl_(3)·6H_(2)O)的盆栽试验,并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研究土壤-白菜铬的迁移特征与阈值。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总铬含量的增加,土壤有效态铬浓度呈线性增加,总铬含量在293~837 mg·kg^(-1),对应的有效态铬含量在0.017~0.999 mg·kg^(-1);白菜可食部分铬含量呈线性升高,而白菜根中铬含量呈“S”型曲线,白菜可食部位和根中铬浓度分别在0.025~0.282 mg·kg^(-1)和0.294~2.680 mg·kg^(-1),可食部位铬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限量标准,根中铬比可食部分最大高18.7倍,大部分铬积累在根中,并未大量转移到可食部分;除外源添加铬100 mg·kg^(-1)处理外,白菜可食部分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外源添加铬400 mg·kg^(-1)处理组的产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幅度达12.9%,白菜根生物量也随土壤铬含量增加而显著线性下降;通过SSD曲线分析,初步建立白菜种植受影响的累积概率达到5%时土壤中总铬和有效态铬阈值(HC5)分别为1100 mg·kg^(-1)(R^(2)=0.9763)和0.122 mg·kg^(-1)(R^(2)=0.9654)。研究表明,随着土壤总铬含量的增加,土壤中铬有效态浓度和白菜可食部分铬含量均呈线性升高,当土壤总铬含量达到一定阈值后造成白菜产量显著降低,影响白菜生产,建议当地种植低富集铬的白菜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安全阈值 物种敏感性分布 高背景区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农业种植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赵震雄 张宇轩 +2 位作者 王丽平 刘瑞志 汤利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93-2406,共14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已发展成为一类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威胁的新污染物.研究表明ARGs会随着农产品等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动物或人体内,造成较大健康风险,然而目前关于农业种植环境中ARGs的系统研究仍明显不足.该文采用文献计...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已发展成为一类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威胁的新污染物.研究表明ARGs会随着农产品等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动物或人体内,造成较大健康风险,然而目前关于农业种植环境中ARGs的系统研究仍明显不足.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分析了近5年农业环境中ARGs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其污染来源、赋存形态、迁移风险、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环境中ARGs相关研究较少且不聚焦,有机肥/粪肥施用、生产生活污水灌溉、杀菌剂应用等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种植环境中ARGs不断累积,逐渐成为抗生素耐药性发展的新兴属地.农业种植环境中,ARGs主要赋存于胞内DNA(iDNA)、胞外DNA(eDNA)、可移动遗传元件(MGEs)和胞外聚合物(EPS),eDNA的广泛分布和EPS的稳定性导致ARGs持续积累.ARGs的水平转移和扩散风险主要归因于MGEs的迁移、iDNA的细菌间转导、eDNA的自然转化和EPS的物质交换等过程,并受不同农地利用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养分状态、抗生素及其他污染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土壤盐渍化、养分和污染物富集等过程会加剧抗生素耐药性传播风险.堆肥发酵和有机碳添加是控制抗生素耐药性扩散的主要方式,但其主要通过降解或吸附抗生素削减ARGs的产生,难以满足土壤环境中大量ARGs积累下的控制需求.建议进一步研究农业环境中ARGs的演变特征,综合评估其生态健康风险,并采取源头控制、营养优化和污染物修复等措施削弱抗生素、污染物和养分变化对细菌的胁迫,抑制环境中ARGs的累积和迁移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污染来源 迁移风险 影响因素 管控措施
下载PDF
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间作体系小麦最适施氮量分析
15
作者 冯瑞 任家兵 +3 位作者 苏丽珍 肖靖秀 郑毅 汤利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59,共8页
探究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下的小麦最适氮肥施用量,建立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间作体系氮肥管理策略。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N 0、90、180、270 kg/hm24个小麦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体系的产量效应、氮肥利用效率、... 探究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下的小麦最适氮肥施用量,建立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间作体系氮肥管理策略。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N 0、90、180、270 kg/hm24个小麦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体系的产量效应、氮肥利用效率、兼顾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小麦最适施氮量和推荐阈值,探讨了间作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土壤因子效应。结果表明,在4个施氮水平下,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小麦产量平均增加22.12%,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平均增加3.68%,土地当量比平均为1.13,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增加18.44%,氮肥农学利用率平均增加9.64%,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加21.1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间作最高产量施氮量较单作平均减少3.28%,增产18.76%。以小麦相对产量的85%~90%作为氮肥施用量的推荐范围,小麦单作氮肥推荐阈值为101~128 kg/hm2,间作小麦氮肥推荐阈值为90~117 kg/hm2,小麦间作较单作施氮量减少9.40%~12.22%,小麦产量增加18.20%。综合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关系,单作小麦最适施氮量为133 kg/hm2,间作小麦最适施氮量为106 kg/hm2时可兼顾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保证小麦增产及氮肥减施增效。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小麦间作中硝态氮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土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体系 氮肥利用效率 最适施氮量 氮肥推荐阈值 结构方程
下载PDF
单间作小麦响应白粉病菌侵染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
16
作者 陈升 吴鑫雨 +5 位作者 何建杨 周懂 刘振洋 汤利 郑毅 肖靖秀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4-916,共13页
为了解单作、间作小麦响应白粉病侵染的代谢差异,揭示间作提高小麦抗白粉病的生理机制,本文通过盆栽试验设置75 mg·kg^(-1)(N1)、150 mg·kg^(-1)(N2)、225 mg·kg^(-1)(N3)3个施氮水平,研究接种白粉病病原菌后,小麦单一... 为了解单作、间作小麦响应白粉病侵染的代谢差异,揭示间作提高小麦抗白粉病的生理机制,本文通过盆栽试验设置75 mg·kg^(-1)(N1)、150 mg·kg^(-1)(N2)、225 mg·kg^(-1)(N3)3个施氮水平,研究接种白粉病病原菌后,小麦单一种植和小麦蚕豆间作下白粉病的发病情况,并通过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单作、间作小麦响应白粉病菌侵染的差异。结果表明:氮水平和氮水平×种植模式显著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3个氮水平下,间作降低白粉病发病率25.54%~38.81%、降低病情指数20.11%~21.97%,其中低氮水平控制效果较好。白粉病菌侵染后,单作、间作小麦叶片中共检测到822种代谢产物,N1、N2和N3水平下分别发现差异代谢物69种、52种和88种。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单间作小麦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其中N1和N2水平下,差异代谢物富集在代谢途径,N1和N3水平下差异代谢物富集于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进一步对上调、下调差异倍数前10的代谢物分析发现,与单作相比,N1水平间作上调了谷胱甘肽还原型、L-色氨酸、L-天冬酰胺和L-谷氨酰胺,N3水平间作上调了L-天冬酰胺、L-高甲硫氨酸和L-色氨酸。除此之外,少数生物碱类、酚酸类和有机酸类等代谢物质在氮胁迫下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总之,单作和间作小麦响应白粉病病菌侵染的应答过程受氮水平调控。在白粉病病菌侵染中,间作调控差异代谢物如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生物碱类、酚酸类和有机酸类等在植物体内的变化,可能是间作提高小麦白粉病抗性的机制之一。其中,氮胁迫条件下间作调控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与小麦白粉病抗性提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蚕豆间作 小麦白粉病 氮水平 差异代谢物
下载PDF
植物钾吸收转运基因的克隆与作物遗传改良 被引量:18
17
作者 汤利 施卫明 王校常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7-473,共7页
本文从分子水平对植物吸钾的生理机制、钾吸收转运基因的分离克隆、钾基因在植物生理中的作用及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作物钾营养性状、培育钾高效品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系统的讨论。
关键词 基因克隆 遗传改良 植物 钾吸收
下载PDF
四川淫羊藿属植物的种类及分布 被引量:12
18
作者 汤利 杨界 +2 位作者 李燕 罗莉 丁春邦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4-288,共5页
通过查阅标本资料并进行野外实地考察,研究四川淫羊藿属植物种类分布及药用情况,建立了四川淫羊藿属的分类检索表。结果表明,四川淫羊藿属植物有22种,其中有4种为药典收载种,8种淫羊藿苷含量较高,被作为地方性中药材和民间草药广泛使用... 通过查阅标本资料并进行野外实地考察,研究四川淫羊藿属植物种类分布及药用情况,建立了四川淫羊藿属的分类检索表。结果表明,四川淫羊藿属植物有22种,其中有4种为药典收载种,8种淫羊藿苷含量较高,被作为地方性中药材和民间草药广泛使用,其余10种药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属 种类 分布 药用资源
下载PDF
钾肥对稻米蛋白质组分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汤利 周米平 +1 位作者 马振江 刘波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A12期121-123,142,共4页
利用盆栽试验初步研究了缺钾冷浆型水田施用钾肥对水稻稻米蛋白质组分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不仅增产,而且可提高稻米蛋白氮占全氮的比例,降低非蛋白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中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等营养品质较高的... 利用盆栽试验初步研究了缺钾冷浆型水田施用钾肥对水稻稻米蛋白质组分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不仅增产,而且可提高稻米蛋白氮占全氮的比例,降低非蛋白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中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等营养品质较高的蛋白质组分和蛋白质中赖氨酸、苏氨酸、精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稻米的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和贮藏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 水稻 稻米 蛋白质组分 氨基酸
下载PDF
冬小麦灌浆期^(14)C的同化、分配与调节 被引量:6
20
作者 汤利 米国华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5-79,共5页
在盆栽条件下 ,利用氮肥和改变源库比的方法 ,研究了籽粒形成期 2个冬小麦品种的 14 CO2 同化及同化物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莱州 953的 CO2 同化能力显著高于鲁麦 14 ,但后者 14 C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较高 ,茎叶中残留比例较... 在盆栽条件下 ,利用氮肥和改变源库比的方法 ,研究了籽粒形成期 2个冬小麦品种的 14 CO2 同化及同化物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莱州 953的 CO2 同化能力显著高于鲁麦 14 ,但后者 14 C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较高 ,茎叶中残留比例较小。去穗 1/ 3以减少籽粒库容后 ,莱州 953的 14 C同化受影响较小 ,而鲁麦 14的 14 CO2 同化量则显著上升。开花期增施氮素能继续提高莱州 953的 CO2 同化能力 ,但不能有效地增加鲁麦14 CO2 同化能力。14 C同化及其调节特征的品种间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C14 灌浆期 同化 分配 调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