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汤长春 胡美英 +3 位作者 向力群 曾向辉 彭珍云 张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02-804,共3页
目的探讨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66例,按术后6个月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心室起搏比例,将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A组36例和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B组30例,比较... 目的探讨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66例,按术后6个月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心室起搏比例,将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A组36例和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B组30例,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血清氨基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心脏超声检查各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脏超声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NT-proBNP明显升高,B组明显下降(P<0.05),术后A组NT-proBNP高于B组(P<0.05);A组心室起搏比例高于B组[(83.6±3.7)%vs(21.8±6.5)%,P<0.05];NT-proBNP与心室起搏比例呈正相关(r=0.736,P<0.05),与LVEF无相关性(r=-0.11 2,P>0.05)。结论病窦综合征起搏器置入患者中,血清NT-proBNP水平可随心室起搏比例增高而升高,心室起搏比例增高对患者的心功能可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窦综合征 室间隔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利钠肽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右心房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汤长春 陈然 +2 位作者 张翼 曾向辉 彭珍云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35-937,共3页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右心房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的Ⅲ度AVB患者146例,按术后1年随访时程控仪获取的右心房起搏比例分为≥50%组(A组)66例和<50%组(B组)80例,比较两组术后性别、年龄、...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右心房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的Ⅲ度AVB患者146例,按术后1年随访时程控仪获取的右心房起搏比例分为≥50%组(A组)66例和<50%组(B组)80例,比较两组术后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电图起搏QRS波时限、心房高频事件及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RAD、LVDd、RVD、LVEF、AMV、ATV及NT-proBNP的差异,以对数NT-proBNP为应变量拟和多元线性模型,探讨NT-proBNP与右心房起搏比例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两组在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电图起搏QRS波时限、心房高频事件及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RAD、RVD、LVDd、LVEF、AMV及A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LAD与A组比较显著减少[(32.1±4.7)mm vs(36.4±3.5)mm,P<0.05],血清NT-proBNP与A组比较显著减少[(231.5±86.7)pg/ml vs(318.4±67.8)pg/mL,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NT-proBNP的因素为高右心房起搏比例(P<0.01)。结论在Ⅲ度AVB起搏器置入患者中,血清NT-proBNP水平可随右心房起搏比例增多而升高,右心房起搏比例增多对患者的心功能可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右心房起搏比例 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心功能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增高对住院期间预后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汤长春 陈然 +2 位作者 刘赵云 贾颖 黄玉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增高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AMI患者1186例,按入院时血糖高低分为2组:高血糖组585例,正常血糖组601例,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并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住院期间正常血糖组住院时间、室...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增高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AMI患者1186例,按入院时血糖高低分为2组:高血糖组585例,正常血糖组601例,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并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住院期间正常血糖组住院时间、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及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与高血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糖组比较,正常血糖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vs 24.3%,0.7%vs 1.5%,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糖增高与心力衰竭呈正相关(r=0.716,P<0.05),与死亡呈正相关(r=0.701,P<0.05)。结论血糖增高可能导致AMI患者心力衰竭及病死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高血糖症 住院病人 心力衰竭 预后 死亡率
下载PDF
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汤长春 向力群 +3 位作者 胡美英 张翼 彭珍云 曾向辉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3例),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RVA起搏组(RVA组)32例及RVS起搏组(RVS组)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3例),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RVA起搏组(RVA组)32例及RVS起搏组(RVS组)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术前两组QRS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QRS间期,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0.18±0.03)svs(0.14±0.01)s,P<0.05];术前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较RVS组显著升高([286.8±5.2)pg/mlvs(212.1±6.6)pg/ml,P<0.05];左室射血分数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可能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RVS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RVS起搏比RVA起搏更加符合生理的起搏部位。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RVA起搏 RVS起搏 NT-PROBNP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左心房大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汤长春 张翼 +2 位作者 胡美英 彭珍云 曾向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房颤动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左心房内径(LA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左心收缩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3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30例和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33例,另选30... 目的探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房颤动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左心房内径(LA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左心收缩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3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30例和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33例,另选30名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与窦性心律者血清NT-proBNP水平,并观察血清NT-proBNP水平与LAD大小的关联。结果心房颤动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较窦性心律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5.2±170.9)ng/L比(57.2±31.9)ng/L,P<0.01]。其中持续性心房颤动组的LAD和NT-proBNP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均显著升高[LAD:(33.7±4.9)mm比(30.5±3.3)mm,P<0.05;NT-proBNP:(261.8±124.9)ng/L比(143.7±26.2)ng/L,P<0.05];永久性心房颤动组的LAD和NT-proBNP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均显著升高[LAD:(37.5±2.9)mm比(30.5±3.3)mm,P<0.05;NT-proBNP:(599.0±33.5)ng/L比(143.7±26.2)ng/L,P<0.05];永久性心房颤动组的LAD和NT-proBNP较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均显著升高[LAD:(37.5±2.9)mm比(33.7±4.9)mm,P<0.05;NT-proBNP:(599.0±33.5)ng/L比(261.8±124.9)ng/L,P<0.05]。不同类型心房颤动组的LAD越大(中位值分别为30.5、33.7和37.5 mm),患者血清NT-proBNP的水平越高(中位值分别为143.7ng/L、261.8ng/L和599.0 ng/L)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AD、心房颤动类型和病程是高血清NT-proBNP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均为P<0.01)。结论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中,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窦性心律者,可能与患者心房结构重构及心房颤动类型和病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利钠肽 心房功能
下载PDF
不同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汤长春 陈然 +3 位作者 关贤颂 刘赵云 赵杨程 贾颖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29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我院心血管介入中心2014年1月~2015年2月患者91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其中经肱动脉途径设为A组(28例),经桡动脉途径设为B组(31例),经股动脉途径设为C组(32例),比较不同穿...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我院心血管介入中心2014年1月~2015年2月患者91例,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其中经肱动脉途径设为A组(28例),经桡动脉途径设为B组(31例),经股动脉途径设为C组(32例),比较不同穿刺途径的平均穿刺操作时间、动脉血管痉挛、穿刺成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三组手术成功率比较,A组较B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9%vs87.1%,P<0.05),A组的平均动脉穿刺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6)min vs(4.5±1.4)min,P<0.05)],但在相关的并发症方面,B组血管痉挛较A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4%vs 7.1%,P<0.05),但在皮下淤血方面较A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vs 50.0%,P<0.05),在皮下血肿较A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vs 17.9%,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是一种安全性较高,血管并发症少的检查方法,股动脉穿刺途径可替补,肱动脉穿刺途径并发症多,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途径 冠状动脉介入 可行性 安全性
下载PDF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汤长春 向力群 +3 位作者 胡美英 彭珍云 曾向辉 张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06-1208,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分为RVA起搏(RVA组)32例及RVS起搏(RVS组)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分为RVA起搏(RVA组)32例及RVS起搏(RVS组)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术前两组QRS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QRS间期,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0.18±0.03)vs(0.14±0.01)s,P<0.05];术前两组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NT-proBNP水平,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较RVS组升高更显著[(286.8±5.2)vs(212.1±6.6)pg/mL,P<0.05];LVEF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712,P<0.05),与QRS波呈正相关(r=0.634,P<0.05)。结论: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可能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RVA起搏 RVS起搏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左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与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兔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汤长春 张翼 +2 位作者 向力群 曾向辉 彭珍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的:探讨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内皮祖细胞和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对其心室重塑的干预作用。方法:取60只新西兰大白兔等分为3组:骨髓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联合移植组20只、并心梗后第8天进行移植;对照组20只,仅建立心梗模型和正常对照组20只,于... 目的:探讨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内皮祖细胞和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对其心室重塑的干预作用。方法:取60只新西兰大白兔等分为3组:骨髓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联合移植组20只、并心梗后第8天进行移植;对照组20只,仅建立心梗模型和正常对照组20只,于细胞移植4周后分别处死3组动物,测量梗死区局部室壁厚度,并对移植区存活心肌、微血管数定量及移植细胞的鉴定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和形态学观察及心功能的测定。结果:联合移植组的心肌血管数明显高于AMI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与正常组全心重量和左心重量比较中,发现联合移植组和AMI对照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联合移植组低于AMI对照组;AMI对照组的室间隔厚和游离壁厚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联合移植组增厚少,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梗死区的厚度上,联合移植组和AMI对照组较前显著增厚,但联合移植组的厚度低于AMI对照组;AMI对照组的EF值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联合移植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内皮祖细胞和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对其心室重塑有明显的干预作用,有助于临床心肌细胞移植的干细胞源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内皮祖细胞 骨髓干细胞 联合移植
下载PDF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不同房室间期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汤长春 向力群 +3 位作者 胡美英 曾向辉 彭珍云 张翼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不同房室间期(AVD)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Ⅲ度AVB患者51例,按不同AVD分为前后4期:A期AVD为心房感知(SAV)90 ms、心室起搏(PAV)120 ms;B期为SAV 120 ms、PAV 150 ms;...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不同房室间期(AVD)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Ⅲ度AVB患者51例,按不同AVD分为前后4期:A期AVD为心房感知(SAV)90 ms、心室起搏(PAV)120 ms;B期为SAV 120 ms、PAV 150 ms;C期为SAV 150 ms、PAV 180 ms;D期为SAV 180 ms、PAV 210 ms。每期观察2个月,分别比较Ⅲ度AVB患者4期心电图QRS波时限和形态,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心脏超声左房内径(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三尖瓣返流等参数。结果Ⅲ度AVB患者行不同AVD起搏时LAD、LVDd、LVDs、IVST、LVPWT及LVEF无变化;而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随AVD的延长而依次减少;起搏QRS波时限A期较D期长(149.21±8.10 ms vs 145.27±6.94 ms,P<0.05);NT-proBNP随AVD的延长而减少(中位值分别为365.51,327.54,279.13和270.10 pg/ml)。结论Ⅲ度AVD患者不同AVD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会产生影响,短期内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影响不明显,选择起搏间期为SAV180 ms、PAV 210 ms时患者的获益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间期 心脏血流动力学 心功能
下载PDF
血糖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
10
作者 汤长春 陈然 +2 位作者 李祥 贾颖 黄玉艳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7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糖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及远期影响。方法入选AMI患者895例,按入院时血糖高低分两组,其中高血糖组(425例),正常血糖组(4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观察影响。结果两组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g... 目的探讨血糖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及远期影响。方法入选AMI患者895例,按入院时血糖高低分两组,其中高血糖组(425例),正常血糖组(4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观察影响。结果两组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高血糖组在心衰发生率及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血糖组在再住院率、糖尿病发生率、心衰发生率及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较高血糖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增高可能会导致AMI患者心衰及再住院率增加,并转化糖尿病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糖 急性心肌梗死 远期影响 并发症
下载PDF
J波综合征致晕厥1例
11
作者 汤长春 张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300-2300,共1页
患者男,53岁,因“反复阵发性晕厥4个月,再发1d”入院。患者自诉今年3月无明显诱因突发晕厥,持续约1~2min后自行清醒,发作前有胸闷心悸头晕,发作时面色苍白,肢体僵硬,无口吐白沫,无抽搐,发作后有枕部外伤,当时患者未重视,... 患者男,53岁,因“反复阵发性晕厥4个月,再发1d”入院。患者自诉今年3月无明显诱因突发晕厥,持续约1~2min后自行清醒,发作前有胸闷心悸头晕,发作时面色苍白,肢体僵硬,无口吐白沫,无抽搐,发作后有枕部外伤,当时患者未重视,此后上症反复发作并加重。由每月1次增至数天1次,曾就诊于当地人民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波综合征 晕厥 反复发作 胸闷心悸 面色苍白 枕部外伤 患者 阵发性
下载PDF
经肱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然 汤长春 +2 位作者 关贤颂 刘赵云 赵杨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4124-4125,共2页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介入中心2012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59例需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经肱动脉穿刺组(28例)和经桡动脉穿刺组(31例),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介入中心2012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59例需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经肱动脉穿刺组(28例)和经桡动脉穿刺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动脉穿刺时间及血管痉挛、皮下淤血、皮下血肿、神经受损发生率。结果经肱动脉穿刺组手术成功率较经桡动脉穿刺组升高(92.9%和87.1%),平均动脉穿刺时间较经桡动脉穿刺组缩短〔(2.5±0.6)min和(4.5±1.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肱动脉穿刺组血管痉挛、皮下淤血、皮下血肿、神经受损发生率均较经桡动脉穿刺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肱动脉途径容易穿刺不易发生血管痉挛,但并发症较多,从安全角度上来说不宜作为冠状动脉造影介入的首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术 冠状动脉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控制血压从好好运动开始
13
作者 汤长春 朱文青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1年第4期24-25,共2页
老谢今年50多岁,平时工作比较忙,饮食上有些不注意,也缺乏规律的运动,最近一次头昏脑涨,一测量高压竟接近190毫米汞柱!好在通过及时服药控制住了,但也让老谢心有余悸,决心从新年开始好好运动,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具体开展什么运动为宜... 老谢今年50多岁,平时工作比较忙,饮食上有些不注意,也缺乏规律的运动,最近一次头昏脑涨,一测量高压竟接近190毫米汞柱!好在通过及时服药控制住了,但也让老谢心有余悸,决心从新年开始好好运动,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具体开展什么运动为宜?运动中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血压 毫米汞柱 高血压患者 注意事项 运动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长期动态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向辉 张翼 +2 位作者 汤长春 彭珍云 向力群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3099-3102,共4页
目的长期动态观察主动电极右室心尖部(RVA)与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参数,探讨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部的可行性、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结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影响。方法将6... 目的长期动态观察主动电极右室心尖部(RVA)与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参数,探讨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部的可行性、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结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影响。方法将69例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配对分为RVA组和RVS组,RVA组34例,RVS组35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6例。分别于术中即刻、术后1 d、1个月、1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R波高度,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测定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结构、LVEF、血清NT-proBNP浓度变化及观察心包压塞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即刻电极阻抗较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均显著增高(P<0.05)。随访12个月后,两组间及组内比较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R波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RVS组显著增大[(45.8±4.6)mm vs(41.8±3.0)mm,P<0.05];RVA组血清NT-proBNP浓度[(578.9±390.8)ng/mL]较RVS组[(492.2±108.6)ng/mL]显著升高(P<0.05);RVA组LVEF[(53.6±3.2)%]较RVS组[(62.3±2.5)%]显著降低(P<0.05)。长期动态观察提示RVA组血清NT-proBNP浓度较RVS组高,且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呈正相关(r=0.71,P<0.01),与左心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1,P<0.01)。两组均未发现心包压塞并发症。结论主动电极在RVA和RVS起搏均安全可行,长期动态观察显示RVS起搏在减少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方面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电极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心脏结构 心功能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轨道电路移频信号奇异性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汤长春 金晓宏 +1 位作者 吕浩炯 怀猛 《机车电传动》 2006年第5期54-56,共3页
针对当前移频自动闭塞系统采用时域分析方法处理轨道电路移频信号显示出准确率不高等问题,引入小波变换的Mallat算法,借助Matlab,通过对实际信号的数字处理,得到用coif5小波基6层分解和相应阈值可以有效地分析和判断轨道移频信号的结论。
关键词 小波变换 移频信号 奇异性检测 MALLAT Matlab 分解 阀值 轨道电路
下载PDF
左西孟旦与米力农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玉艳 陈然 汤长春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6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左西孟旦与米力农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用左西孟旦治疗,对照组用米力农治疗,最... 目的左西孟旦与米力农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用左西孟旦治疗,对照组用米力农治疗,最后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V、LVEF指标方面:治疗前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米力农的疗效相比,左西孟旦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更加显著,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西孟旦 米力农 心力衰竭 每搏心输出量
下载PDF
基于小波脊的轨道电路FSK瞬时特征提取 被引量:3
17
作者 金晓宏 吕浩炯 +1 位作者 汤长春 怀猛 《机车电传动》 2007年第4期59-61,共3页
小波脊线技术能对信号特征进行有效的提取。利用连续Morlet小波变换后的相位进行迭代计算,对轨道电路移频信号的脊进行提取;利用该变换算法,对实际FSK信号的瞬时特征进行提取,验证了该算法能有效地提取瞬时频率和低频控制信号。文中同... 小波脊线技术能对信号特征进行有效的提取。利用连续Morlet小波变换后的相位进行迭代计算,对轨道电路移频信号的脊进行提取;利用该变换算法,对实际FSK信号的瞬时特征进行提取,验证了该算法能有效地提取瞬时频率和低频控制信号。文中同时给出了算法详细的计算步骤,提供了一种有效、简单的分析和判断轨道电路移频信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小波变换 小波脊 移频信号 轨道电路
下载PDF
轨道移频信号特征频率小波变换提取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晓宏 李孝评 汤长春 《电气化铁道》 2008年第3期45-47,共3页
结合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采用LKJ2000型测试台产生的信号,对轨道电路移频信号进行调解,结果表明所用方法能有效提取轨道电路移频信号的上下边频和低频控制信号的特征频率。最后,对3种特征频率提取方法加以综合,给出了提高信号提取可靠... 结合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采用LKJ2000型测试台产生的信号,对轨道电路移频信号进行调解,结果表明所用方法能有效提取轨道电路移频信号的上下边频和低频控制信号的特征频率。最后,对3种特征频率提取方法加以综合,给出了提高信号提取可靠度的逻辑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移频信号 DSP 轨道电路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曾向辉 张翼 +2 位作者 汤长春 彭珍云 向力群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20期11-14,共4页
目的长期动态观察主动电极右室心尖部(RVA)与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参数,探讨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部的可行性、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结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影响。方法将6... 目的长期动态观察主动电极右室心尖部(RVA)与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参数,探讨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部的可行性、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结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影响。方法将69例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配对分为RVA组和RVS组,分别于术中即刻、术后1d、1个月、1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R波高度,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测定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结构、LVEF、血清NT-proBNP浓度变化及观察心包填塞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即刻电极阻抗较术后1d、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均显著增高(P<0.05)。随访12个月后,两组间、组内比较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R波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RVS组显著增大[(45.8±4.6)vs(41.8±3.0)mm,P<0.05)];RVA组血清NT-proBNP浓度较RVS组显著升高[(578.9±390.8)ng/mlvs(492.2±108.6)mmng/ml,P<0.05)];RVA组LVEF较RVS组显著降低[(53.6±3.2)%vs(62.3±2.5)%,P<0.05)]。长期动态观察提示RVA组血清NT-proBNP浓度较RVS组高,且与左室舒张末内径成正相关(r=0.71,P<0.01),与射血分数成负相关(r=-0.51,P<0.01)。两组均未发现心包填塞并发症。结论主动电极在RVA和RVS起搏均安全可行,长期动态观察显示RVS起搏在减少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方面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电极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心脏结构 心功能
下载PDF
北京地铁14号线弓网动态相互作用性能研究
20
作者 张会青 王淼 +1 位作者 汤长春 方岩 《机车电传动》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9-102,共4页
对北京地铁14号线弓网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弓网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结合测试数据,对接触力分布、接触力最值、弓头振动加速度、受电弓与接触网燃弧现象、定位点处接触网的高度和拉出值等测试结果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列车... 对北京地铁14号线弓网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弓网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结合测试数据,对接触力分布、接触力最值、弓头振动加速度、受电弓与接触网燃弧现象、定位点处接触网的高度和拉出值等测试结果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列车在加速区段和通过锚段关节、线岔、分段绝缘器及刚柔过渡区域时,弓头振动加速度变大,接触力突变,局部线路弓头振动加速度有突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铁14号线 弓网性能 接触力 受电弓 弓网测量系统 试验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