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Pc/FeNC双组分催化剂协同催化硝酸盐转化为氨
1
作者 王毅 王硕 +6 位作者 付云凡 桑佳琪 臧一鹏 魏鹏飞 李合肥 汪国雄 包信和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氨(NH_(3))作为重要的化学品和能源储存介质,需求量与日俱增.本文旨在通过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NO_(3)^(−)RR),将NO_(3)^(−)转化为NH3,不仅解决了NO_(3)^(−)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满足对NH_(3)的迫切需求.然而,NO_(3)^(−)RR涉及多... 氨(NH_(3))作为重要的化学品和能源储存介质,需求量与日俱增.本文旨在通过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NO_(3)^(−)RR),将NO_(3)^(−)转化为NH3,不仅解决了NO_(3)^(−)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满足对NH_(3)的迫切需求.然而,NO_(3)^(−)RR涉及多个电子和质子转移过程,其中,NO_(2)^(−)是NO_(3)^(−)活化转化和深度还原合成NH_(3)的重要中间体.酞菁铜(CuPc)能够高效地活化转化NO_(3)^(−)为NO_(2)^(−),但在低过电位时无法有效地将NO2−还原为NH3,难以获得较高的氨法拉第效率(FENH3)和分电流密度.而氮配位的铁单原子催化剂(FeNC)则有较好的NO_(2)^(−)吸附活化特性.因此,利用双组分催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实现高效NO_(3)^(−)RR的活性和选择性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本文设计了CuPc/FeNC串联催化剂,利用CuPc和FeNC对NO_(3)^(−)和NO_(2)^(−)的吸附活化能力的差异,实现了高效的协同催化转化.X射线衍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X射线吸收谱结果表明,FeNC催化剂中Fe原子均匀分布于ZIF-8热解后的基底.通过将FeNC和CuPc负载于气体扩散电极,在流动电解池中完成NO_(3)^(−)RR.CuPc/FeNC催化剂在较低电势区间中能够实现接近100%的NH3法拉第效率,同时在−0.57 V vs.RHE时达到273 mA cm–2的NH3分电流密度,并且在整个电势范围内有效地抑制了NO_(2)^(–)聚集.与单组分催化剂CuPc和FeNC对比结果表明,在−0.53 V vs.RHE时,CuPc/FeNC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FE(NH_(3))/FE(NO_(2)^(−))比值,是CuPc催化剂的50倍;同时CuPc/FeNC催化剂上NH3分电流密度是FeNC催化剂的1.5倍.进一步研究了NO_(3)^(–)RR中的串联反应机制,其中FeNC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NO_(2)^(–)RR活性,并且有效抑制了析氢反应.此外,CuPc/FeNC催化剂和FeNC催化剂在NO_(2)^(−)RR中表现出类似的NH3分电流密度,这表明在NO_(3)^(−)RR中,CuPc/FeNC催化剂性能的提高来源于FeNC位点能够进一步还原CuPc位点产生的NO_(2)^(–).理论计算结果表明,FeNC比CuPc表现出更强的NO_(2)^(–)吸附活化能力,说明NO_(2)^(−)在FeNC上更容易进行加氢还原.NO3−RR反应全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NO_(3)还原到*NO2过程,CuPc相对于FeNC位点具有明显降低的反应自由能,说明CuPc有利于NO_(2)^(−)的生成;而FeNC位点在后续的^(*)NO_(2)还原合成^(*)NH_(3)过程中具有更低的反应自由能,这与实验结果一致.一系列非原位和原位表征证明了CuPc催化剂在高电位下存在少量金属颗粒析出,与CuPc催化剂在高电位下NH_(3)分电流密度快速增加结果一致.综上,本工作中CuPc和FeNC催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弥补了各自的不足,通过串联反应机制,在低过电位下有效增加了NH3的法拉第效率和电流密度,实现了高效的协同催化转化,为设计和合成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根电化学还原为氨 协同催化转化 串联催化 双组分催化剂 动态现场原位表征
下载PDF
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中的电解质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荣佑文 桑佳琪 +2 位作者 车丽 高敦峰 汪国雄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110,共18页
二氧化碳(CO_(2))电催化还原反应利用可再生能源将CO_(2)转化为高值燃料和化学品,是一种新型的碳中和技术。CO_(2)电催化还原反应在电极/电解质界面上进行,因此除催化剂以外,电解质对提高CO_(2)电催化还原反应性能同样至关重要。本文深... 二氧化碳(CO_(2))电催化还原反应利用可再生能源将CO_(2)转化为高值燃料和化学品,是一种新型的碳中和技术。CO_(2)电催化还原反应在电极/电解质界面上进行,因此除催化剂以外,电解质对提高CO_(2)电催化还原反应性能同样至关重要。本文深度剖析了CO_(2)电催化还原反应中的电解质效应,结合近几年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讨论了局部pH、阳离子、阴离子和离子交换膜等电解质组成和性质对电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阐述了电解质效应的催化作用机制。本文特别强调了电化学原位红外/拉曼等振动光谱在电解质效应机理研究方面的优势以及面向实际应用的膜电极CO_(2)电解器中阴离子、阳离子、水、液体产物等物质传输对活性、选择性、能量效率及CO_(2)利用效率等关键催化性能指标的影响。本文最后提出了当前电解质效应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机遇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电催化还原 电解质效应 双电层 PH效应 阳离子效应 阴离子效应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膜电极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阳极材料研究进展
3
作者 邹庚 冯炜程 +1 位作者 宋月锋 汪国雄 《电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8,共15页
近年来,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作为一种高效的电化学能量转换装置,由于其大电流密度、高法拉第效率和高能量效率受到广泛的关注。阳极析氧反应(OER)是SOEC中重要的电极反应,涉及四电子转移过程,反应动力学缓慢,在电解过程中阳极极化电... 近年来,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作为一种高效的电化学能量转换装置,由于其大电流密度、高法拉第效率和高能量效率受到广泛的关注。阳极析氧反应(OER)是SOEC中重要的电极反应,涉及四电子转移过程,反应动力学缓慢,在电解过程中阳极极化电阻较大且能耗高。因此,设计高效稳定的阳极材料对提高SOEC性能及推动SOEC实际应用至关重要。近年来,高性能阳极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本综述中,重点介绍了CO_(2)和H_(2)O电解的反应机理,总结了不同类型阳极材料的物理化学和电化学性能,讨论了各种有效的阳极优化策略。此外,还对SOEC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这对阳极材料的发展和SOEC的实际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阳极材料 CO_(2)和/或H_(2)O电解 钙钛矿氧化物
下载PDF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双催化层阴极结构和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汪国雄 孙公权 +5 位作者 王素力 王琪 孙海 毛庆 辛勤 衣宝廉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76-879,共4页
制备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双催化层阴极,双催化层由内催化层Pt黑和外催化层40%Pt/C构成。接触角测试、扫描电镜(SEM)以及能谱(EDX)分析结果表明,在双催化层阴极结构中形成了憎水性、孔结构和催化剂浓度梯度分布。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双... 制备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双催化层阴极,双催化层由内催化层Pt黑和外催化层40%Pt/C构成。接触角测试、扫描电镜(SEM)以及能谱(EDX)分析结果表明,在双催化层阴极结构中形成了憎水性、孔结构和催化剂浓度梯度分布。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双催化层具有较多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该双催化层阴极结构有利于氧气扩散和水的排出,提高了电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膜电极 双催化层阴极 梯度分布
下载PDF
肺癌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对危险度与归因危险度估计 被引量:1
5
作者 汪国雄 沈其君 +3 位作者 项龙生 李君 赵力 杨浩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90年第3期157-159,166,共4页
本文报道了1986年至1988年南京市城区原发性肺癌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共收集病例91人,以1:1选择对照。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吸烟、肺癌家族史、其它肿瘤家族史和烹调油烟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613、6... 本文报道了1986年至1988年南京市城区原发性肺癌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共收集病例91人,以1:1选择对照。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吸烟、肺癌家族史、其它肿瘤家族史和烹调油烟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613、6.5215、5.0133和2.5504,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49.45%、13.03%、19.35%和41.42%。四项危险因素的综合人群归因危险度为79.59%,即若消除该四项危险因素,肺癌的发生可减少79.59%。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肺癌的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条件Logistic模型 相对危险度 归因危险度
下载PDF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Pt/C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制备及处理方法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文震 周振华 +5 位作者 周卫江 李焕巧 赵新生 汪国雄 孙公权 辛勤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65-470,共6页
对比研究了用三种液相沉积还原法制备的 2 0 %Pt/C催化剂及在 90 0℃下用H2 还原处理的催化剂 ,并用XRD和TEM等技术表征了催化剂的粒子大小及粒径分布 .结果表明 ,用乙二醇还原法制备的Pt/C催化剂的平均粒径最小 (约 2 4nm) ,且分布均... 对比研究了用三种液相沉积还原法制备的 2 0 %Pt/C催化剂及在 90 0℃下用H2 还原处理的催化剂 ,并用XRD和TEM等技术表征了催化剂的粒子大小及粒径分布 .结果表明 ,用乙二醇还原法制备的Pt/C催化剂的平均粒径最小 (约 2 4nm) ,且分布均匀 .应用旋转圆盘电极 (RDE)法和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单池评价了Pt/C催化剂的氧还原反应 (ORR)活性 ,探索了单池性能与催化剂粒径大小的关系 .RDE测试结果表明 ,用甲醛还原法制备的Pt/C催化剂具有最高的ORR活性 ;而单池测试结果表明 ,用乙二醇还原法制备的Pt/C催化剂显示出最高的ORR活性和最优的单池性能 .这可能是因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所需Pt/C催化剂最优粒径更小的缘故 .另外 ,研究了Cl-对Pt/C催化剂ORR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旋转圆盘电极 负载型催化剂 阴极 PT/C催化剂 制备 表征
下载PDF
高分散直接甲醇燃料电池Pt/C阴极电催化剂的制备过程机理与表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振华 周卫江 +4 位作者 姜鲁华 王素力 汪国雄 孙公权 辛勤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69,共5页
通过调变的多元醇法制备了 4 0 %Pt/C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电催化剂 ,应用透射电镜 (TEM )及X射线衍射 (XRD)方法表征催化剂 .结果表明 ,由该制备方法可得到高分散 ,金属粒子粒径分布窄的高载量贵金属催化剂 .TEM统计结果表明 ,调变多... 通过调变的多元醇法制备了 4 0 %Pt/C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电催化剂 ,应用透射电镜 (TEM )及X射线衍射 (XRD)方法表征催化剂 .结果表明 ,由该制备方法可得到高分散 ,金属粒子粒径分布窄的高载量贵金属催化剂 .TEM统计结果表明 ,调变多元醇法制备的 4 0 %Pt/C催化剂的金属粒子平均粒径约为 2 9nm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单池性能测试表明 ,该方法制得的 4 0 %Pt/C的电催化氧还原能力比同型商品催化剂更好 .另外 ,利用UV Vis光谱研究了催化剂的制备过程 .结果表明 ,在调变的多元醇法中 ,Pt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剂 多元醇法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下载PDF
PtRu/C电催化剂上甲醇吸附氧化过程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琪 孙公权 +6 位作者 闫世友 汪国雄 辛勤 陈青松 李君涛 姜艳霞 孙世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23-2127,共5页
采用调变的多元醇法制备了高分散的Pt/C,PtRu/C和Ru/C电催化剂.XRD计算结果表明,PtRu/C电催化剂的平均粒径和合金度分别为2.2 nm和71%.采用电化学方法和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方法(in situFTIRS)研究了甲醇在3种电催化剂上的吸附... 采用调变的多元醇法制备了高分散的Pt/C,PtRu/C和Ru/C电催化剂.XRD计算结果表明,PtRu/C电催化剂的平均粒径和合金度分别为2.2 nm和71%.采用电化学方法和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方法(in situFTIRS)研究了甲醇在3种电催化剂上的吸附氧化过程,发现PtRu/C对甲醇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Pt/C,Ru的加入一方面影响了甲醇在Pt上的解离吸附性能,另一方面提供了Ru-OH物种,从而抑制了低电位下电催化剂中毒.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线性吸附态CO(COL)是主要毒化物种,反应产物主要是CO2,还有少量的甲酸甲酯.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甲醇在PtRu/C电催化剂上的氧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PTRU/C 甲醇氧化 电化学 in SITU FTIRS
下载PDF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PtSn/C电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和性能 被引量:13
9
作者 姜鲁华 周振华 +4 位作者 周卫江 王素力 汪国雄 孙公权 辛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511-1516,M006,共7页
采用多元醇法制备了 n( Pt) /n( Sn)比为 2∶ 1 ,3∶ 1 ,4∶ 1的 Pt Sn/C电催化剂 .通过 XRD,TEM、循环伏安和氢化学吸附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 TEM和 XRD结果表明 ,不同比例的 Pt Sn/C金属粒子的平均粒径均小于 4nm,且粒径分布较窄 ... 采用多元醇法制备了 n( Pt) /n( Sn)比为 2∶ 1 ,3∶ 1 ,4∶ 1的 Pt Sn/C电催化剂 .通过 XRD,TEM、循环伏安和氢化学吸附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 TEM和 XRD结果表明 ,不同比例的 Pt Sn/C金属粒子的平均粒径均小于 4nm,且粒径分布较窄 ;该系列催化剂中 Pt具有 fcc结构 ;Pt Sn间的相互作用使 Pt晶格参数增大 .循环伏安和氢化学吸附实验结果表明 ,加入 Sn可抑制 Pt对氢的吸附 ,Pt3Sn/C对乙醇的氧化电流比Pt4 Sn/C高约 1倍 .用不同 n( Pt) /n( Sn)比的催化剂作为直接醇类燃料电池阳极电催化剂 ,在相同条件下 ,随着 Sn含量的增加 ,单电池最大输出功率逐渐增大 ,当 Sn含量继续增大时 ,单池性能反而下降 .导致不同比例 Pt Sn催化剂活性差别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Sn与 Pt间的合金化程度不同和催化剂粒子尺寸效应及 Sn含量对电池阻抗等几方面因素所致 .对 40 h寿命测试前后的阳极 Pt3Sn/C催化剂的分析 ( Energy dispersive X-rayanalysis,EDX)结果表明 ,Pt Sn含量在测试前后均有所降低 ,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剂 PTSN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
下载PDF
烹调烟雾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晖 汪国雄 +4 位作者 赵力 项龙生 唐震 张静 孙亚惠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 通过对烹调烟雾职业暴露人群外周血免疫指标的测定了解烹调烟雾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被试者 70人 ,其中暴露组 41人 ,对照组 2 9人。分别通过流式细胞仪直接荧光法、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比色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生物... 目的 通过对烹调烟雾职业暴露人群外周血免疫指标的测定了解烹调烟雾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被试者 70人 ,其中暴露组 41人 ,对照组 2 9人。分别通过流式细胞仪直接荧光法、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比色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生物素 -亲和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 (ABC- EL ISA)技术分析人外周血 T、B淋巴细胞及亚群、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活性、白细胞介素 - 2 (IL- 2 )、γ-干扰素 (IFN- γ)水平。结果 经成组 t检验 ,暴露组 CD3+细胞百分率、NK细胞杀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工龄 7年以上被调查者中暴露组 CD4+ CD8- T细胞百分率、CD4+ / CD8+细胞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而 CD8+ CD4- T、CD19+细胞百分率、IL- 2、IFN- γ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调烟雾 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白细胞介素-2 Γ-干扰素 人体污染 外周血 人体影响
下载PDF
南京市玄武区肺癌死亡率趋势分析和预测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力 张志良 +2 位作者 陈毅琳 张晖 汪国雄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1-592,共2页
目的 了解南京市居民肺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整群抽样南京市玄武区居民 ,对 70年代以来居民病伤死亡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灰色模型预测近期肺癌死亡率。结果 南京市玄武区肺癌死亡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全癌亡中的顺位由 70、8... 目的 了解南京市居民肺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整群抽样南京市玄武区居民 ,对 70年代以来居民病伤死亡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灰色模型预测近期肺癌死亡率。结果 南京市玄武区肺癌死亡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全癌亡中的顺位由 70、80年代的第 2位跃居到 90年代以来的第 1位。目前在癌亡中所占比重为 2 3 4 5 %。男性肺癌死亡率及增长速度高于女性。灰色模型预测结果 ,至 2 0 0 0~ 2 0 0 2年 ,男女肺癌粗死亡率将分别达到 4 7 39/ 10万和2 2 6 3/ 10万 ;至 2 0 0 3~ 2 0 0 5年 ,分别达到 5 1 2 4 / 10万和 2 4 2 7/ 10万。结论 南京市肺癌死亡率已上升到恶性肿瘤死因之首。在今后的 5年中 ,肺癌仍将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 肺癌死亡率 预测 肺癌 灰色模型
下载PDF
八氯二丙醚及其蚊香烟雾的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唐萌 林大榕 +6 位作者 谈伟君 项龙生 虞秀玢 高绵伍 汪国雄 高锦亚 龚坤元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5期263-267,共5页
本文对八氯二丙醚(S_2)原液及其所制蚊香进行毒性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S_2属低毒物质,致突变试验阴性。S_2蚊香亦为低毒物质,但在Ames试验中,TA_(100)-S_9的2.0和4.0mg/L两个浓度出现阳性反应;小鼠DNA合成抑制试验,2.73mg/L浓度组对肺... 本文对八氯二丙醚(S_2)原液及其所制蚊香进行毒性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S_2属低毒物质,致突变试验阴性。S_2蚊香亦为低毒物质,但在Ames试验中,TA_(100)-S_9的2.0和4.0mg/L两个浓度出现阳性反应;小鼠DNA合成抑制试验,2.73mg/L浓度组对肺和睾丸的DNA合成有影响;蓄积系数K>8,为弱蓄积物质;亚急性毒性试验,各项指标无异常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氯二丙醚 蚊香烟雾 毒理学
下载PDF
烹调烟雾职业暴露人群免疫功能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晖 汪国雄 +3 位作者 沈传来 项龙生 赵力 唐震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11,共3页
目的 通过对烹调烟雾职业暴露人群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自然杀伤活性测定来了解烹调烟雾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直接荧光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T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 ;采用MTT比色法检测NK... 目的 通过对烹调烟雾职业暴露人群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自然杀伤活性测定来了解烹调烟雾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直接荧光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T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 ;采用MTT比色法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经成组t检验 ,暴露组CD3 + 细胞百分率、NK细胞杀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工龄 7年以上被调查者中暴露组CD4+ CD8-T细胞百分率、CD4+ /CD8+ 细胞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CD19+ 细胞百分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暴露与否是影响CD3 + 细胞百分率、NK细胞杀伤活性的主要因素 ,同时CD3 + 细胞数还与工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调烟雾 人外周血 淋巴细胞 流式细胞仪 MTT比色法
下载PDF
烹调烟雾冷凝物的DNA损伤和细胞转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沈孝兵 汪国雄 项龙生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3-105,共3页
为全面评价烹调烟雾的危害,收集居民家用脱排油烟机中的烹调烟雾冷凝物,经干燥脱水后,应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非程序DNA合成试验(UDS)及BALB/c3T3细胞体外培养系统,检测居民厨房中烹调烟雾冷凝物的DNA损伤作用及... 为全面评价烹调烟雾的危害,收集居民家用脱排油烟机中的烹调烟雾冷凝物,经干燥脱水后,应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非程序DNA合成试验(UDS)及BALB/c3T3细胞体外培养系统,检测居民厨房中烹调烟雾冷凝物的DNA损伤作用及对BALB/c3T3细胞的毒性与转化作用。结果表明受试物在加S9和不加S9时,均能提高CPM值,DNA放射比活性R值均随测试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受试物对BALB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与转化作用,其转化率随检测浓度升高而升高。提示烹调烟雾冷凝物具有DNA损伤和细胞转化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调烟雾 UDS试验 细胞转化 空气污染
下载PDF
室内空气污染若干防护措施的研究
15
作者 汪国雄 常力跃 +1 位作者 陈健美 张晓英 《铁道医学》 1990年第1期38-40,共3页
为了改善室内空气的卫生状况,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液化石油气灶具结构、吸烟和加强通风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为减少污染的排放,液化石油气灶具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要在达到热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CO_α=1的数值,其构... 为了改善室内空气的卫生状况,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液化石油气灶具结构、吸烟和加强通风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为减少污染的排放,液化石油气灶具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要在达到热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CO_α=1的数值,其构造应能保证燃料在不同燃烧情况下都得到充分的燃烧;吸一支烟约排放一氧化碳102.4mg;厨房安装窗式换气扇有较明显的排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室内 炉灶 吸烟 防护措施
下载PDF
厨房空气混合性污染物的致突变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浦跃朴 张徐军 +1 位作者 尹立红 汪国雄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4-17,共4页
关键词 厨房 烟气 食用油 燃料 致突变性
下载PDF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性能衰退原因的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新生 樊小颖 +5 位作者 汪国雄 王素力 孙海 衣宝廉 辛勤 孙公权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7-230,265,共5页
分析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膜电极(Membraneelectrodeassembly,MEA)性能衰退的原因。电池经过86h的恒电流放电后,比功率由130mW·cm-2降为100mW·cm-2,现场(In-Situ)交流阻抗技术对电池放电全程监测的结果显示... 分析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膜电极(Membraneelectrodeassembly,MEA)性能衰退的原因。电池经过86h的恒电流放电后,比功率由130mW·cm-2降为100mW·cm-2,现场(In-Situ)交流阻抗技术对电池放电全程监测的结果显示了电池的欧姆电阻、电荷转移电阻和传质阻力随放电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循环伏安测试的结果表明,放电后电极的有效电化学反应表面积有所减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放电后MEA断面形貌,发现催化层与Nafion膜间存在明显剥离,增大了质子传导阻力。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膜电极的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膜电极 性能衰退 交流阻抗谱
下载PDF
烹调油烟职业暴露人群遗传损伤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沈孝兵 汪国雄 +4 位作者 项龙生 张英 季万里 邓亮才 暨明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123-126,共4页
目的 :对职业暴露于烹调油烟的人群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分析 ,以探讨烹调油烟对机体的遗传损伤作用。方法 :以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体交换 (SCEs)和微核 (MN)为标志物 ,比较暴露组与对照组标志物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暴露组为 46名男... 目的 :对职业暴露于烹调油烟的人群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分析 ,以探讨烹调油烟对机体的遗传损伤作用。方法 :以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体交换 (SCEs)和微核 (MN)为标志物 ,比较暴露组与对照组标志物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暴露组为 46名男性饭店厨师 ,对照组为 2 8名男性饭店管理人员。结果 :暴露组的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暴露组SCEs的平均值为 7.3 7,对照组为 4.17。协方差分析调整吸烟、饮酒等混杂因子后 ,两组SCEs仍然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0 0 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暴露组人群的SCEs水平随暴露年限的延长而升高。暴露组微核检出阳性率和微核细胞率分别为 5 2 .17%和0 .2 3 7% ,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7.86%和 0 .0 7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调油烟 遗传损伤 生物标志物 分子流行病学
下载PDF
烹调烟雾冷凝物对DNA完整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晖 汪国雄 谈伟君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8-240,共3页
采用体外作用的方式探讨烹调烟雾致遗传损伤的机制。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得出 :油烟冷凝物与大鼠肺Ⅱ型细胞生长抑制率之间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 (r=0 943,P <0 0 1) ,剂量在 2 0 μg ml及以上对细胞有明显毒性作用。在不产生细胞毒性... 采用体外作用的方式探讨烹调烟雾致遗传损伤的机制。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得出 :油烟冷凝物与大鼠肺Ⅱ型细胞生长抑制率之间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 (r=0 943,P <0 0 1) ,剂量在 2 0 μg ml及以上对细胞有明显毒性作用。在不产生细胞毒性作用的剂量范围内 ,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表明 :大鼠肺Ⅱ型细胞经油烟冷凝物染毒 2小时可引起细胞DNA链断裂 ,在 0~ 5 μg ml剂量范围内 ,损伤程度与剂量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r=0 918,P <0 0 5 ) ;在 10 μg ml剂量下 ,DNA损伤已达最大程度。发生DNA损伤的细胞经修复培养 2小时后受损伤的DNA能被修复。油烟冷凝物对 30 μg小牛胸腺DNA交联试验显示 :在 5 0~ 80 0 μg剂量范围 ,DNA交联率与受试物间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 (r=0 96 3,P <0 0 1)。提示烹调烟雾冷凝物在较低作用剂量下就可导致大鼠肺Ⅱ型细胞DNA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调烟雾冷凝物 大鼠肺Ⅱ型细胞 DNA交联
下载PDF
热凝切割术在腹部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钱建民 陈国玉 +8 位作者 李国强 孔连宝 张浩 王学浩 杜竞辉 武正炎 吴巍 章庆国 汪国雄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371-372,383,共3页
目的 通过随机化对照研究 ,初步评价热凝切割术在腹部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上腹部手术患者 90例 ,随机分为 3组。A组为热凝切割组 ;B组为高频电刀切割组 ;C组为普通手术刀切割组。从切皮至进腹为止 ,采用止血效果、肌肉颤动... 目的 通过随机化对照研究 ,初步评价热凝切割术在腹部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上腹部手术患者 90例 ,随机分为 3组。A组为热凝切割组 ;B组为高频电刀切割组 ;C组为普通手术刀切割组。从切皮至进腹为止 ,采用止血效果、肌肉颤动、组织炭化、术中焦糊气味及烟雾、刀片粘结组织、切口愈合、脂肪液化等指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A组在止血和切口愈合时间与 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0 .0 5 ) ,在肌肉颤动、组织炭化、组织焦化烟雾、皮下脂肪液化等项指标则显著优于 B组 (P<0 .0 1) ,其手术创缘较 B组和 C组整齐。结论 热凝切割术能够明显提高进腹手术质量 ,减少手术创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凝切割术 腹部外科手术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