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育性内皮基因座-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1
作者 路艳林 周明 +7 位作者 李曼 彭进 戴佳琳 丁九阳 万昌武 汪家文 王杰 夏冰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 检测发育性内皮基因座-1(DEL-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探讨其参与冠心病(CHD)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方法 将58例人冠状动脉标本分为CHD组(25例)和对照组(CON组,33例),以左前降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HE染色检测冠状动脉内... 目的 检测发育性内皮基因座-1(DEL-1)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探讨其参与冠心病(CHD)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方法 将58例人冠状动脉标本分为CHD组(25例)和对照组(CON组,33例),以左前降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HE染色检测冠状动脉内膜厚度、纤维帽厚度、管腔狭窄程度评价冠状动脉结构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冠状动脉内DEL-1、白细胞介素-17(IL-17)、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及CCAAT增强结合蛋白β(C/EBPβ)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DEL-1、GSK-3β、C/EBPβ及IL-17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细胞分布及表达水平;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检验分析DEL-1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形态结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HE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CHD组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程度增大、纤维帽厚度变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HD组中DEL-1主要表达在斑块内泡沫细胞胞质及胞核,而IL-17、GSK-3β及C/EBPβ主要在胞质中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CHD组中DEL-1、IL-17、GSK-3β、p-GSK-3β、C/EBPβ表达水平升高(P<0.05);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结果显示,DEL-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血管内膜厚度、管腔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93、0.733,P<0.05),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432,P<0.05)。结论 DEL-1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表达增加,其可能通过GSK-3β/C-EBPβ通路调节斑块内炎症反应,从而参与CHD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内皮基因座-1 冠心病猝死 白细胞介素-17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CCAAT增强结合蛋白β通路 炎症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雄性大鼠四肢骨生物力学性能增龄性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林 李曼 +7 位作者 黄江 王杰 夏冰 丁九阳 乐翠云 李明杰 李正东 汪家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0-175,共6页
目的探讨雄性大鼠肱骨、股骨和胫骨生物力学性能增龄性变化规律及其在年龄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不同周龄,将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2、4、6、8、17、26、52、78和104周龄组,每组10只。过量麻醉处死大鼠后分离肱骨、股骨和胫骨并... 目的探讨雄性大鼠肱骨、股骨和胫骨生物力学性能增龄性变化规律及其在年龄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不同周龄,将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2、4、6、8、17、26、52、78和104周龄组,每组10只。过量麻醉处死大鼠后分离肱骨、股骨和胫骨并剔除附着软组织,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上述骨骼长度及中段(受压部位)直径,利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三点弯曲试验以检测极限载荷和极限载荷下位移。结果不同周龄组雄性大鼠肱骨、股骨和胫骨极限载荷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周龄增长,肱骨、股骨和胫骨极限载荷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都在52周龄组达峰值,52周龄前与周龄呈强正相关(r=0.884、0.933、0.929,P<0.05)。极限载荷下位移除股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肱骨、胫骨均无统计学意义。股骨极限载荷下位移与周龄呈弱正相关(r=0.406,P<0.05)。52周龄前大鼠肱骨、股骨、胫骨、3种骨骼综合极限载荷自动线性建模的年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78.2%、86.8%、84.1%、88.3%。肱骨、股骨、胫骨长度与极限载荷呈强正相关(r=0.904、0.897、0.814,P<0.05)。肱骨、股骨、胫骨中段直径与极限载荷呈强正相关(r=0.759、0.814、0.745,P<0.05)。结论雄性大鼠肱骨、股骨和胫骨极限载荷随周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在52周龄前与周龄呈正相关,可用于年龄推断。3种骨骼极限载荷综合推断年龄准确度最高,其次为股骨。肱骨、股骨、胫骨长度/中段直径均与极限载荷呈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肱骨 股骨 胫骨 生物力学 年龄推断
原文传递
基于双硫死亡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风险基因筛选及分析
3
作者 杨林 方林 +5 位作者 陈蔼 夏冰 戴佳琳 乐翠云 段智奥 汪家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1-408,共8页
目的:筛选基于双硫死亡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相关风险基因及探索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用R语言limma分析并筛选MIRI相关风险基因24 h组与Control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基于GO和KEGG数... 目的:筛选基于双硫死亡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相关风险基因及探索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用R语言limma分析并筛选MIRI相关风险基因24 h组与Control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基于GO和KEGG数据库利用R语言cluterProfiler包对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根据双硫死亡基因集以及GSE160516的表达数据,利用R语言GSVA包中的ssgsea法对其进行富集分析,并利用Venn图获得心肌缺血再灌注中双硫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用R语言psych包中的corr.test计算双硫死亡相关基因与凋亡因子、线粒体、铁死亡及炎症等相关基因的相关性,并绘制热图。利用R语言Mfuzz包来进行不同时间点心肌缺血再灌注转录组数据的表达模式聚类分析并利用Venn图获取时序性差异表达的双硫死亡基因。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17个差异表达双硫死亡相关基因,经过双硫死亡相关基因与炎症、凋亡、铁死亡、线粒体基因相关性分析,以及双硫死亡相关基因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序性分析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最终得到双硫死亡相关基因Flna、Myl6、Tln1在MIRI不同时间的特异性表达。结论:Flna、Myl6、Tln1在MIRI中可能起着关键作用,其基于双硫死亡同时与线粒体相关基因密切相关,可作为MIRI患者风险因素的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 双硫死亡 生信分析 风险因素筛选指标
原文传递
儿童颅脑损伤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汪家文 黄江 +4 位作者 李正东 邹冬华 李竹 王杰 陈忆九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448-451,共4页
本文综述了儿童颅脑损伤生物力学研究中大脑、颅骨、颅缝及硬脑膜等颅脑材料属性参数检测及儿童颅脑有限元模型构建研究进展,分析目前已建立的儿童颅脑有限元模型的不足,提出应加强儿童颅脑材料属性参数检测研究,建立相关数据库,为建立... 本文综述了儿童颅脑损伤生物力学研究中大脑、颅骨、颅缝及硬脑膜等颅脑材料属性参数检测及儿童颅脑有限元模型构建研究进展,分析目前已建立的儿童颅脑有限元模型的不足,提出应加强儿童颅脑材料属性参数检测研究,建立相关数据库,为建立精准的儿童颅脑有限元模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法医生物力学 综述 颅脑损伤 有限元模型 儿童
下载PDF
溺死法医学鉴定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汪家文 于晓军 王晓雁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76-279,共4页
综述了近年来在硅藻检验、水中浮游生物叶绿素(A)检测、血液化学和组织化学检验等方面的最新文献报道,并对各种溺死检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在硅藻检验中,硝酸乙醇法、破机罐法及微波消解法,可缩短检验时间,提高办案效率;酶消化法及... 综述了近年来在硅藻检验、水中浮游生物叶绿素(A)检测、血液化学和组织化学检验等方面的最新文献报道,并对各种溺死检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在硅藻检验中,硝酸乙醇法、破机罐法及微波消解法,可缩短检验时间,提高办案效率;酶消化法及PCR法硅藻检出率高,适用于可疑水样中硅藻密度低等情况。早期器官组织中浮游生物叶绿素(A)、血液和组织中其他生化指标,可作为鉴定溺死的重要参考。微量元素锶检测可用于鉴定海水中溺死。另外,硅藻及其他浮游生物遗传多态性片断PCR,可望成为新的、灵敏的溺死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溺水 综述[文献类型] 鉴定
下载PDF
慢性酗酒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与脑损伤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汪家文 刘应时 +3 位作者 于晓军 刘芳 刘艳伟 陈小艳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356-1357,F0002,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酗酒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及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高浓度灌酒组、中浓度灌酒组及灌水对照组大鼠血清NSE水平,分析各组大鼠血清NSE水平与大鼠脑损伤的关系。结果高、中浓度灌酒... 目的探讨慢性酗酒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及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高浓度灌酒组、中浓度灌酒组及灌水对照组大鼠血清NSE水平,分析各组大鼠血清NSE水平与大鼠脑损伤的关系。结果高、中浓度灌酒组大鼠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灌水对照组(P<0.01);高浓度灌酒组血清NSE水平高于中浓度灌酒组(P<0.05);随着灌酒时间延长,高、中浓度灌酒组血清NSE值均明显增加(P<0.05),灌水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脑组织形态学观察,大鼠血清NSE水平升高程度与脑组织损伤程度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慢性灌酒可使大鼠血清NSE水平升高,随浓度增高和染毒时间延长增高更明显,血清NSE水平与脑组织损伤程度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提示NSE表达水平可作为慢性酒精中毒脑损伤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中毒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脑损伤
下载PDF
八通道生物体组织局部电流电压检测仪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汪家文 于晓军 +2 位作者 郭庆 吴宇 王晓雁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685-689,共5页
目的:电击生物体各组织局部电流电压等电学参数的测定,可为电击死研究提供客观的物理电学基础,对于研究电击生物体组织损伤程度与各种电学参数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研制了一种用于电击实验动物或人尸体组织的八通道生物体局... 目的:电击生物体各组织局部电流电压等电学参数的测定,可为电击死研究提供客观的物理电学基础,对于研究电击生物体组织损伤程度与各种电学参数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研制了一种用于电击实验动物或人尸体组织的八通道生物体局部电流电压检测仪及其应用介绍,期望为电击伤/死研究提供一种新仪器和新思路。方法:仪器主要由程控可变交流电源模块、信号处理模块、AVR单片机模块、上位机显示及控制模块组成,系统采用仿真逼近原理,通过虚拟仪器技术实现对日常电压电击下流经生物体局部组织电流电压的准确测量。建立电击模型,同时检测电击实验大鼠肢体和躯体8个不同部位电流电压,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所研制的八通道生物体组织局部电流电压检测仪进行测试,得出同一大鼠不同部位、不同大鼠同一部位电流电压值,操作简便、安全,同一大鼠不同部位、不同大鼠同一部位电流电压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八通道生物体组织局部电流电压检测仪可实时同步分段检测生物体各部位局部电流电压的分布和流经情况,阐释电击时生物组织损伤改变与物理电学基本参数变化的关系,可为医学尤其是法医学研究生物体电击伤/死提供较为准确的组织电击伤的基础电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击死 电流路径 检测仪 法医病理学
下载PDF
1例活体电击伤的电流路经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汪家文 于晓军 徐广涛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87-288,I0003,共3页
关键词 法医损伤学 电击伤 电流路径
下载PDF
顶骨不同分区骨片材料力学参数差异 被引量:1
9
作者 汪家文 李曼 +6 位作者 赵罡 夏冰 李竹 吴君 谢晓东 张冠军 肖朝伦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60-966,共7页
目的明确顶骨不同分区骨片材料力学参数差异及其与厚度的关系。方法将左侧顶骨分为上顶、侧顶及后顶3个分区并截取各分区骨片,利用准静态三点弯曲实验对骨片的极限载荷、极限载荷作用下的形变、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进行检测,分析不同分... 目的明确顶骨不同分区骨片材料力学参数差异及其与厚度的关系。方法将左侧顶骨分为上顶、侧顶及后顶3个分区并截取各分区骨片,利用准静态三点弯曲实验对骨片的极限载荷、极限载荷作用下的形变、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进行检测,分析不同分区顶骨的材料力学参数差异,并探讨骨骼厚度与上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上顶、侧顶及后顶的厚度依次为上顶>后顶>侧顶(F=21.298,P<0.05)。极限载荷、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在上顶(F=7.082)、侧顶(F=5.206)及后顶(F=77.748)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限载荷依次为上顶>后顶>侧顶。弯曲强度与弹性模量均为侧顶>后顶>上顶。极限载荷作用下的形变在上顶与侧顶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限载荷与厚度呈正相关(r=0.683,P<0.05),而弯曲强度(r=-0.467)及弹性模量(r=-0.646)均与厚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顶骨不同分区的材料力学参数及厚度均存在差异,极限载荷与厚度呈正相关,而弯曲强度与弹性模量均与厚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骨 材料参数 弹性模量
原文传递
不同浓度白酒对大鼠血脂的影响及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家文 刘应时 +3 位作者 于晓军 刘芳 刘艳伟 陈小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白酒对大鼠血脂的影响及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法测定高浓度灌酒组、中浓度灌酒组及灌水对照组大鼠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析各组大鼠血...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白酒对大鼠血脂的影响及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法测定高浓度灌酒组、中浓度灌酒组及灌水对照组大鼠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析各组大鼠血脂水平与大鼠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高、中浓度灌酒组大鼠血TC、TG、LDL-C水平均高于灌水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更为显著(P<0.05);高浓度组HDL-C水平低于灌水对照组(P<0.05),中浓度组变化不明显(P>0.05)。脑血管形态学观察,大鼠血脂水平升高(TC、TG、LDL-C)/降低(HDL-C)程度与脑血管病变程度之间存在浓度效应关系。结论慢性灌酒可使大鼠血TC、TG、LDL-C水平升高,高浓度灌酒组更为明显;高浓度灌酒组HDL-C降低,中浓度灌酒组变化不明显。大鼠血TC、TG、LDL-C升高水平或HDL-C降低水平与脑血管病变程度之间存在浓度效应关系,说明长期酗酒可使血TC、TG、LDL-C水平升高和HDL-C水平降低,进而导致脑血管出现病变,且浓度越高危害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血脂 脑血管病
下载PDF
酗酒协同多次服用曲马多引发急性闭塞性窒息死亡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家文 于晓军 吕俊耀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89-389,F0004,共2页
1案例 某男,17岁。某日晚与朋友玩麻将,期间因咳嗽口服“盐酸曲马多”数片。之后,与朋友到歌厅唱歌、喝酒,又服“盐酸曲马多”多次(具体量不详)。次日晨2时许,住宿朋友家。中午,被发现全身僵硬,死于床上。
关键词 肺大泡 闭塞性窒息 酗酒 曲马多中毒
下载PDF
病例—标本结合法在病理学实验考试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汪家文 刘应时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5期206-208,3,共3页
为适应医学教学模式转变,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在教学方法改革同时,尝试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学校近几年在本科生病理实验课的考试中采用了病例-标本结合考试方法,以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知识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平时上课不但要重视... 为适应医学教学模式转变,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在教学方法改革同时,尝试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学校近几年在本科生病理实验课的考试中采用了病例-标本结合考试方法,以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知识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平时上课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注重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例—标本结合法 病理学实验 考试
下载PDF
涎腺肿瘤中Ki67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家文 刘应时 +1 位作者 杨文军 曹修淮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5期86-88,共3页
目的检测K i67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其与涎腺肿瘤发生发展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8例涎腺肿瘤中K i67表达情况,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在正常涎腺组织中K i67蛋白呈阴性表达,在涎腺多形性... 目的检测K i67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其与涎腺肿瘤发生发展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8例涎腺肿瘤中K i67表达情况,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在正常涎腺组织中K i67蛋白呈阴性表达,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与涎腺恶性肿瘤中表达率分别为33.3%和7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K i67蛋白的表达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其检测可辅助诊断涎腺肿瘤的良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KI67 表达
下载PDF
师生角色互换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2
14
作者 汪家文 刘应时 《医学信息》 2010年第5期1182-1183,共2页
病理学是联系医学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辛口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医学发展的需要。作者于2008—2009年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师生角色... 病理学是联系医学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辛口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医学发展的需要。作者于2008—2009年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以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结果表明,该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实验教学 师生较色互换
下载PDF
关节活动丧失度测算方法的统一和完善
15
作者 汪家文 于晓军 黄鹏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8-142,共5页
法医临床学鉴定中,涉及计算关节活动丧失度的案例很普遍,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鉴定结论的混乱,影响了法律和司法鉴定的公平公正。通过实际案例比较临床医学和法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关节活动功能丧失程度计算的四种... 法医临床学鉴定中,涉及计算关节活动丧失度的案例很普遍,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鉴定结论的混乱,影响了法律和司法鉴定的公平公正。通过实际案例比较临床医学和法医学文献中记载的关节活动功能丧失程度计算的四种方法:主从法、加和法、方向均分法和轴向均分法发现其各有优缺点,现提出法医学鉴定应用技术的公平公正、科学客观和简便易行三原则,建议尽快达成业内共识,采用统一规范的轴向均分法为计算关节活动丧失程度方法,以期避免这方面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临床学 关节活动度 测算方法
下载PDF
轴向均分法在临床关节康复评定中的应用
16
作者 汪家文 于晓军 黄鹏华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2期191-191,共1页
临床康复评价中,经常涉及关节活动丧失度的计算,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计算标准,影响了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评定。本文介绍轴向均分法在临床关节康复评定中的应用及其程序,建议统一以此法作为计算标准。
关键词 轴向均分法 康复评定 关节功能 应用
下载PDF
水中尸体软组织生物力学性状时序性变化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被引量:9
17
作者 唐谷 周晖 +3 位作者 汪家文 钱红 赖跃 于晓军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探讨水中浸泡尸体软组织生物力学性状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及其用于PMI推断的价值。方法SD大鼠颈椎脱臼处死后恒温下置于自来水中浸泡,按死后0、6、12、18、24、30、36、42、48、60、72、96、120、144、168、192 h时间点分组,分别取血... 目的探讨水中浸泡尸体软组织生物力学性状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及其用于PMI推断的价值。方法SD大鼠颈椎脱臼处死后恒温下置于自来水中浸泡,按死后0、6、12、18、24、30、36、42、48、60、72、96、120、144、168、192 h时间点分组,分别取血管壁、皮肤、肌肉、小肠和结肠组织,应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检测各组织的极限载荷、应变、最大应力等生物力学参数。结果除血管壁外,皮肤、肌肉、小肠和结肠等软组织的生物力学性状均随死亡时间呈逐渐下降时序性变化,存在各自不同的与PMI明显线性关系的"窗口期"。结论水中尸体软组织的生物力学性状的时序性变化与PMI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相关,可作为推断PMI的一种简便和量化的新技术手段。尸体周围散热介质的比热容可能是影响尸温、组织自溶腐败及其生物力学性状的物理学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生物力学 死亡时间 软组织 大鼠
下载PDF
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下心肌组织中melusin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竹 万昌武 +5 位作者 于燕妮 黄江 夏冰 汪元河 汪家文 王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8-414,共7页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下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检测心肌组织内melusin蛋白的水平,探讨melusin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筛选尸检取材的冠心病案例,分3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者(B组);粥样硬化斑块...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下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检测心肌组织内melusin蛋白的水平,探讨melusin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筛选尸检取材的冠心病案例,分3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者(B组);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但无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等任一种继发病变者(C组);斑块不稳定且伴有上述任一种继发病变者(D组)。以无心脏疾病死亡者为对照组(A组)。分别收集冠状动脉和心肌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各组心肌的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法检测心肌组织内melusin的表达分布,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melusin的表达改变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1)与A组比较,其余3组心肌呈现肥大、萎缩、坏死及脂肪浸润等病理改变;(2) B组心肌组织中的melusin表达较A组增高,C组和D组中melusin表达较A组显著降低(P<0.05);(3) melusin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呈负相关(OR=0.3;95%CI:0.2~0.4;P<0.01)。结论:人心肌组织中melusin蛋白可能是冠心病发病过程中心脏的保护因素,它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sin 冠心病 心肌 回归分析
下载PDF
电击伤最佳病理取材部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赖小平 于晓军 +2 位作者 刘福其 汪家文 吕俊耀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343-346,I0011,共5页
目的探讨日常低电压电击后机体电流通路上极向化等病变规律和最佳病理取材部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电击组和对照组,建立左前爪-右后爪路径220V电击大鼠模型,取电极接触处皮肤、四肢血管、神经和周边组织及腹腔大血管,常规HE染色病理组... 目的探讨日常低电压电击后机体电流通路上极向化等病变规律和最佳病理取材部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电击组和对照组,建立左前爪-右后爪路径220V电击大鼠模型,取电极接触处皮肤、四肢血管、神经和周边组织及腹腔大血管,常规HE染色病理组织学图像分析。结果电极接触处皮肤基底细胞(skinbasalcell,SBC)核明显极向化改变,长/短径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高度显著,P<0.001;电流通路上腕和踝部血管及腹主动脉内皮、平滑肌细胞核的极向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腕和踝部病理改变最明显;周围骨骼肌细胞核的长/短径比值无明显规律性。结论在电击死中最常见的“手-足通路”,腕、踝部血管可能为病理取材的最佳部位。同时,由于腕和踝部距离手脚掌较远,直接接触热源和化学试剂等其他可能引起“极向化”改变的因素机会少,因此,腕和踝部血管及其周边组织的极向化改变更具有电损伤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电击死 电流路径 病理诊断 损伤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