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iteSpace的森林小气候研究态势与热点分析
1
作者 陈文盛 丁慧慧 +2 位作者 李江荣 陈康 汪汉驹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51-64,共14页
为更深层次了解森林小气候领域的发展规律与前沿热点,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从文献基本特征(发文量、学科、期刊、作者、机构、国家)、学术版图、研究热点与前沿等角度对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中2000—2021年森林小气... 为更深层次了解森林小气候领域的发展规律与前沿热点,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从文献基本特征(发文量、学科、期刊、作者、机构、国家)、学术版图、研究热点与前沿等角度对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中2000—2021年森林小气候领域的2778篇中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①近20 a来,国内外学者在森林小气候领域主要围绕研究对象(如冷杉林、次生林等)、研究指标(如树冠蒸腾、土壤呼吸等)、研究理论(如边缘效应、小气候效应)、研究方法(如逐步回归、旷场实验等)、气象因子(如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等)与生物因子(如树冠形态等)等6块学术版图进行研究;②第1阶段(2000—2009年)是森林小气候领域的快速发展与繁盛阶段,重点围绕森林对气象因子的改善作用等基础研究展开,第2阶段(2010—2021年)是对该领域的补充发展阶段,重点围绕森林与人的关系等应用研究展开,并与城市发展、人体健康等话题相结合;③该领域文献半衰期短(0.77—2.31 a),老化速度快,发展迅速.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发文量不少,但同时存在文献影响力较低等问题.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仍会围绕城市的发展以及与人的关系进行展开,森林康养、人体舒适度的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森林小气候特征对“碳源”“碳汇”的影响机制以及高山林线的气候变化等研究方向可能成为热点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小气候 CITESPACE 研究现状 文献计量学 Web of Science(WOS) 中国知网(CNKI)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汪汉驹 李江荣 +3 位作者 郑维列 陈康 陈文盛 丁慧慧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1-168,共8页
为了解色季拉山北坡林线过渡带不同海拔梯度、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变化和化学计量特征,以有效评价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及化学计量比等方法,参照全... 为了解色季拉山北坡林线过渡带不同海拔梯度、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变化和化学计量特征,以有效评价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及化学计量比等方法,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对不同季节林线过渡带不同海拔以及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pH值和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土壤pH值为3.56~5.64,为酸性土壤;(2)不同季节土壤养分含量具有差异性,所有指标均表现为非生长季高于生长季;(3)除了非生长季C∶N随土深增加而升高、生长季P∶K随土深增加先降后升外,其余各化学计量比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4)非生长季C∶N,生长季C∶P、N∶P、C∶K、N∶K、P∶K均随海拔升高而递增;非生长季C∶K、N∶K、P∶K均随海拔升高先降后升。可得结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整体较高,远高于全国及全球陆地土壤C∶N;研究区域土壤肥力状况良好,但相对受P、K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线过渡带 化学计量特征 海拔 不同季节 色季拉山 急尖长苞冷杉
下载PDF
色季拉急尖长苞冷杉林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汪汉驹 李江荣 +2 位作者 郑维列 樊志颖 陈康 《高原农业》 2021年第5期433-443,459,共12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西藏色季拉山海拔梯度上不同分解程度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形成机制并认识生态系统中的凋落物分解规律。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下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 本研究旨在了解西藏色季拉山海拔梯度上不同分解程度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形成机制并认识生态系统中的凋落物分解规律。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下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生态化学计量比方法,对海拔梯度上不同分解层凋落物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钙(Ca)、镁(Mg)等6种养分含量及C∶N、C∶P、N∶P比值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凋落物C、N含量总体沿海拔梯度先上升后降低;与C和N相反,高海拔凋落物含有的P更多;K在中等海拔处含量最少,在较低和较高海拔处含量更高;Ca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逐级下降;低海拔的Mg元素浓度相对较低。(2)凋落物中C含量在不同分解层次上表现为U层>S层>D层的规律;N的含量主要表现为S层>D层>U层,表明其在分解初期富集,分解后期释放的特点;P含量在较低海拔表现为D层>S层>U层,表明P随分解过程不断富集,在较高海拔表现为S层>D层>U层,表明P在分解初期富集,分解后期释放。(3)4种海拔冷杉林凋落物C:N、C:P和N:P的值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低海拔处主要限制性养分元素是P,高海拔处是N。从全球尺度看,色季拉山冷杉林凋落物C、N和P的总体分解速率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能力较弱,其原因可能与研究区高海拔高寒低温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生态化学计量 凋落物层 海拔梯度 分解程度
下载PDF
色季拉山不同环境梯度冷杉群落木本植物分布格局及功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汪汉驹 李江荣 +3 位作者 郑维列 陈康 陈文盛 丁慧慧 《绿色科技》 2022年第8期19-22,28,共5页
为了解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冷杉群落木本植物的组成特征,以及生境条件对群落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形成的作用与影响。选取主要代表性状:叶面积、植株最大高度,测定了不同海拔冷杉群落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值,并统计了冷杉每木检尺及样地物种数... 为了解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冷杉群落木本植物的组成特征,以及生境条件对群落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形成的作用与影响。选取主要代表性状:叶面积、植株最大高度,测定了不同海拔冷杉群落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值,并统计了冷杉每木检尺及样地物种数量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色季拉山冷杉群落木本植物种类较为丰富,阳坡树种数量>阴坡,低海拔物种数总体>高海拔。不同坡向冷杉叶面积沿海拔梯度上升总体波动下降。阳坡木本植物叶面积随海拔上升总体增加;阴坡叶面积变化趋势总体上同阳坡一致。不同坡向冷杉最大高度总体沿海拔上升依次递减。阳坡木本植物最大高度变化规律同冷杉相似;阴坡植物随海拔增长总体也增加。综上表明,水热条件的垂直差异塑造了沿海拔梯度的冷杉群落物种组成、构建格局及其功能多样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木本植物 叶面积 最大高度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时空动态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樊志颖 陈康 +2 位作者 李江荣 汪汉驹 潘开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目的]为了验证高山林线的形成机理,探究树木分布上限的限制因素。[方法]本研究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为研究对象,在其低海拔针阔叶混交林(3500 m)、中海拔适生区(3900 m)和高海拔林线过渡带(4300 m),分别于生长季(7月初)与非生长季(1... [目的]为了验证高山林线的形成机理,探究树木分布上限的限制因素。[方法]本研究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为研究对象,在其低海拔针阔叶混交林(3500 m)、中海拔适生区(3900 m)和高海拔林线过渡带(4300 m),分别于生长季(7月初)与非生长季(11月底)测定树木叶、枝、干和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含量,以及C、N、P含量。[结果]不同生长季节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源与汇含量比较稳定,未出现碳供应不足现象;海拔对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影响较小;器官间NSC含量差异显著,叶、枝、干和根在不同生长季节所侧重的生理活动和功能不同;非生长季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显著高于生长季,非生长季较高的可溶性糖和NSC含量有利于抵御低温等恶劣环境;急尖长苞冷杉的NSC含量随海拔的上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生长抑制”假说。[结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的生长更多的受到了植物养分的限制,而非碳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植物化学计量 生长季 非生长季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季节变动 被引量:4
6
作者 樊志颖 李江荣 +3 位作者 陈康 汪汉驹 丁慧慧 陈文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48,共9页
【目的】研究高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以更好地揭示高山林线的形成机制。【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的5种木本植物(阳坡:乔木方枝柏,灌木林芝杜鹃和雪层杜鹃;阴坡:乔木急尖长苞冷杉,灌木雪山杜鹃)为研... 【目的】研究高山林线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以更好地揭示高山林线的形成机制。【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过渡带的5种木本植物(阳坡:乔木方枝柏,灌木林芝杜鹃和雪层杜鹃;阴坡:乔木急尖长苞冷杉,灌木雪山杜鹃)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8月初)与非生长季(11月底)分别取其树叶、树枝、树干(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树根等组织,测定并分析其NSC含量。【结果】林线过渡带植物在整个生长周期都有充足的NSC,生长季植物NSC含量在2.74%~3.56%,非生长季NCS含量是生长季的2.85~3.84倍。生长季5种林线过渡带植物的NSC源/汇值为1.12~1.79;非生长季2种乔木NSC含量的NSC源/汇值均大于1,表明植物碳供应充足;3种灌木植物的NSC源/汇值均小于1,表现为碳供应不足。低温等不良环境是导致非生长季植物可溶性糖与淀粉比值较生长季明显升高的主要因素;非生长季林线过渡带植物可溶性糖含量是生长季的2.64~7.66倍,而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糖与淀粉间持续的动态转化都是植物顺利过冬的保障。【结论】构成色季拉山林线的方枝柏和急尖长苞冷杉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均未表现出碳供应不足的现象,“生长抑制”和“更新繁殖障碍限制”两种假说能很好地解释藏东南色季拉山林线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林线过渡带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急尖长苞冷杉 方枝柏 色季拉山
下载PDF
成都市龙泉驿汽车配件生产集中区周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雅慧 陈宁 +2 位作者 陈飞洋 邓凯辉 汪汉驹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32-235,254,共5页
采集成都市龙泉驿汽车配件生产集中区周边表层农业土壤(0~20 cm),测定土壤中Cu、Zn、Ni、Cr、Cd的含量,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Cu、Zn... 采集成都市龙泉驿汽车配件生产集中区周边表层农业土壤(0~20 cm),测定土壤中Cu、Zn、Ni、Cr、Cd的含量,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Cu、Zn、Ni、Cr和Cd的含量分别为23.0 mg/kg(12.43~57.04 mg/kg)、192.99 mg/kg(169.52~206.80 mg/kg)、18.75 mg/kg(9.32~27.40 mg/kg)、30.11 mg/kg(14.07~59.04 mg/kg)、0.55 mg/kg(0.16~1.06 mg/kg),除Cd以外的4种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的平均值均小于1,Cd是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子。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1.455,被调查区域土壤属于轻度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性为Cd>Cu>Zn>Ni>Cr,其中是Cd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研究区域土壤处于轻生态危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壤 重金属污染 成都龙泉驿 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