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9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玉米灰斑病病原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戴子淙 高建昊 +5 位作者 张小杰 洪流 王春明 周天旺 陈杰新 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2-572,共11页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甘肃陇南和陇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并已扩展至陇中地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条条带,多态性条带73条,比例为98.65%。甘肃省陇南地区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且与陕西省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 4)、遗传相似度最高(0.978 9),陇东地区次之。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时,可以将所有菌株分为4个亚群,亚群1中有28个菌株,其中包括16株陇南地区菌株、5株陇东地区菌株和7株来自陕西地区的菌株;亚群2中只有1个陇南地区菌株;亚群3中有10个菌株,包括陇南地区4个、陇东地区1个和5个陕西菌株;亚群4有2个菌株,陇东地区和陕西菌株各1个,4大类群分别包含来自不同地域的菌株。以上结果说明,同陇东地区相比,陇南地区与陕西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度更高,且亚群内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玉米灰斑病 分布 玉米尾孢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高建昊 戴子淙 +4 位作者 张小杰 周天旺 王春明 洪流 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6-743,共8页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结构,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采自该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结构,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采自该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主要包括3种交配型,即A交配型、a交配型和Aa交配型,其比例约为8∶8∶1。24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36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3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8.53%。利用PopGen 32软件分析发现甘肃3个地区玉米大斑病菌间的亲缘关系更近,遗传距离均小于0.08;陇南地区与陕西省的菌株有更高的遗传相似度,为0.9338;用NTSYS-pc软件对陇东地区的菌株聚类分析,发现ISSR类群的划分与菌株交配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说明玉米大斑病菌遗传类群和交配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菌株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交配型 I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一种新发生的玉米细菌性叶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3
作者 王春明 郭成 +1 位作者 周天旺 洪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6-262,共7页
为了明确一种引起玉米叶片腐烂的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于2021年7月在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场玉米种植区采集病样,经稀释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观察及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 为了明确一种引起玉米叶片腐烂的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于2021年7月在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场玉米种植区采集病样,经稀释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观察及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选取的代表性菌株B1-0和B2-1均能使玉米叶片发病,为革兰氏阳性致病菌,产芽胞;该病原菌需氧性、运动性、明胶液化、接触酶试验、柠檬酸盐利用、马铃薯腐烂试验均为阳性;甲基红试验阴性;能利用D-甘露醇、麦芽糖和葡萄糖,不能利用甘油和肌醇,不能水解淀粉,在4℃、40℃和5%NaCl条件下均能生长。构建基于16S rDNA和gyrB的系统发育树,B1-0和B2-1与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ATCC7061、BKS1-108、AUEC29、BP-hd-1、NMTD17和17)亲缘关系最近,聚在一个分支。因此,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短小芽胞杆菌B.pumilus。研究结果将为玉米细菌性叶部病害的研究和综合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菌性病害 短小芽胞杆菌 分离鉴定 16S rDNA GYRB
下载PDF
谷胱甘肽引发对老化燕麦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米春娇 洪流 +1 位作者 马馼 毛培胜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8-934,共7页
为探讨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引发对老化燕麦(Avena sativa)种子活力的影响,以老化5 d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5和1.0 mmol·L^(-1))GSH溶液引发不同时间(12 h,24 h和36 h)下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变化规律。... 为探讨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引发对老化燕麦(Avena sativa)种子活力的影响,以老化5 d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5和1.0 mmol·L^(-1))GSH溶液引发不同时间(12 h,24 h和36 h)下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老化后燕麦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显著下降(P<0.05),平均发芽时间显著增加(P<0.05),苗长、苗重、根长和根重均显著降低(P<0.05)。不同GSH引发浓度和引发时间处理后对老化燕麦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各项指标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0.2 mmol·L^(-1)GSH引发24 h是缓解种子老化的最佳处理,显著缩短了老化种子平均发芽时间(P<0.05),显著提高了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长、苗重和根长(P<0.05)。燕麦种子引发处理可以为保持种子活力提供有效改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H引发 燕麦 种子活力 种子老化
下载PDF
EI24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魏思宇 洪流 +1 位作者 杨万里 白寒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1132-1136,共5页
EI24(etoposide-induced gene 24)是由依托泊苷诱导的DNA损伤相关基因,可由p53基因直接激活。EI24蛋白主要定位于内质网膜上,是一种激活自噬的重要蛋白,参与细胞自噬形成。同时,EI24还参与细胞凋亡、增殖、耐药、炎症、细胞转移、上皮-... EI24(etoposide-induced gene 24)是由依托泊苷诱导的DNA损伤相关基因,可由p53基因直接激活。EI24蛋白主要定位于内质网膜上,是一种激活自噬的重要蛋白,参与细胞自噬形成。同时,EI24还参与细胞凋亡、增殖、耐药、炎症、细胞转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等生物学过程。EI24的异常表达与包括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等在内的多种消化道肿瘤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治及预后价值。本文就近年来有关EI24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消化道肿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24 消化道肿瘤 增殖 自噬 转移
下载PDF
胆管癌中m7G甲基化调节因子相关预后风险模型的构建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王卓 王敏 +5 位作者 刘莹 吕丹丹 屈园园 谌慧君 洪流 周威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54-264,共11页
目的表观遗传重编程在胆管癌(CCA)进展中起关键作用,m7G甲基化修饰是转录后调控中最常见的碱基修饰形式之一,其通过调节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在增殖、侵袭和转移等多种肿瘤相关的生物学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实验研究是探索m7G甲基化调... 目的表观遗传重编程在胆管癌(CCA)进展中起关键作用,m7G甲基化修饰是转录后调控中最常见的碱基修饰形式之一,其通过调节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在增殖、侵袭和转移等多种肿瘤相关的生物学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实验研究是探索m7G甲基化调节因子构建的相关修饰模式及其对CCA临床预后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方法分析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27个m7G甲基化调节因子[Argonaute2蛋白(AGO2),细胞质脆性X智力迟钝蛋白1(FMR1)相关蛋白1(CYFIP1),脱帽mRNA2(DCP2)、清道夫脱帽酶(DCPS),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EIF3)亚基D(EIF3D),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A1(EIF4A1),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家族成员1B(EIF4E1B),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家族成员2(EIF4E2),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家族成员3(EIF4E3),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伽玛3(EIF4G3),宝石核细胞器相关蛋白5(GEMIN5),干扰素诱导蛋白5(IFIT5),La核糖核蛋白1(LARP1),Sm样蛋白(LSM1),甲基转移酶1(METTL1),核帽结合蛋白(NCBP)1,NCBP2,NCBP2样蛋白(NCBP2L),NOP2/Sun RNA甲基转移酶家族成员2(NSUN2),Nudix水解酶(NUDT)10,NUDT3,NUDT4,营养素1(SNUPN),WD重复结构域4(WDR4)]的表达水平,利用CCA患者临床数据进行生存分析。对所有患者数据进行共识聚类分析并筛选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为了检测m7G甲基化调节因子及其DEG的影响进行共识聚类分析,进一步建立m7G甲基化评分系统,评估m7G甲基化评分与CCA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约48%(12/25)的m7G甲基化调节因子DNA拷贝数增加,其中AGO2的拷贝数增加程度最高;约56%(14/25)的m7G甲基化调节因子DNA拷贝数减少,其中EIF4G3的拷贝数减少程度最高,并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除IFIT5外,其余调节因子之间存在复杂且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17个与CCA患者预后相关的m7G甲基化调节基因,其中LARP1、NUDT3、SNUPN、NCBP2、EIF4E1B、NUDT11、NSUN2、EIF4A1、GEMIN5和CYFIP1的高表达与患者预后正相关,EIF4E3、WDR4、EIF4E2、NUDT4、NCBP1、EIF4E和DCP2的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P<0.05)。通过对m7G甲基化分型之间取交集DEG,DEG主要富集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新生血管生成等。筛选预后相关基因,得到2个具有预后差异的m7G甲基化基因特征亚组,m7G甲基化评分高低两组分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m7G甲基化低评分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结论研究表明,m7G甲基化修饰异常与CC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在肿瘤调控网络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评估肿瘤中的m7G甲基化修饰模式将有助于指导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m7G甲基化 预后 m7G甲基化评分
原文传递
类Altemeier术治疗肠造口脱垂6例的初步疗效观察
7
作者 王勉 孙豪 +3 位作者 李一丁 李云龙 苗妍 洪流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37-340,共4页
目的总结类Altemeier术治疗肠造口脱垂的初步经验,探讨一种针对肠造口脱垂手术治疗的安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西京医院胃肠外科近10年接受类Altemeier术治疗的6例肠造口脱垂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及疗效。结果... 目的总结类Altemeier术治疗肠造口脱垂的初步经验,探讨一种针对肠造口脱垂手术治疗的安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西京医院胃肠外科近10年接受类Altemeier术治疗的6例肠造口脱垂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及疗效。结果6例肠造口脱垂患者采用类Altemeier术顺利完成脱垂肠管切除及造口重建。手术时间25~50 min,术中出血量5~10 mL,术后1例重建造口黏膜出血保守治愈,其余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2~5 d,术后4、12、24个月分别电话随访均未见造口脱垂复发。结论类Altemeier术治疗肠造口脱垂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复发率低的优点,尤其适用于高龄、基础疾病复杂、晚期肿瘤、重度营养不良等常规手术及麻醉耐受差的肠造口脱垂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Altemeier手术 肠造口脱垂 直肠癌
下载PDF
钒钛磁铁矿转底炉直接还原综合利用前景 被引量:32
8
作者 洪流 丁跃华 谢洪恩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13,共4页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使用传统工艺流程冶炼,钛资源的回收只有7%,浪费巨大。如果采用被业内称之为“第三代炼铁法”(简称Itmk3)的转底炉煤基直接还原工艺进行综合回收,除得到用于生产优质钢的电炉炼钢原料——直接还原铁(DRI)外,更能得到TiO...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使用传统工艺流程冶炼,钛资源的回收只有7%,浪费巨大。如果采用被业内称之为“第三代炼铁法”(简称Itmk3)的转底炉煤基直接还原工艺进行综合回收,除得到用于生产优质钢的电炉炼钢原料——直接还原铁(DRI)外,更能得到TiO2含量达50%以上的钛渣。这将大幅度提高钒钛磁铁矿钛资源的回收率,缓解我国钛资源紧张状况,为钛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磁铁矿 转底炉 直接还原 综合利用
下载PDF
临产孕妇全血细胞参数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洪流 王平 +2 位作者 张家明 韩日成 梁华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8年第13期769-770,787,共3页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全血细胞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K-4500血细胞分析仪、法国STA-R全自动凝血仪,对530例临产孕妇和140例健康妇女进行全血细胞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白细胞...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全血细胞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K-4500血细胞分析仪、法国STA-R全自动凝血仪,对530例临产孕妇和140例健康妇女进行全血细胞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白细胞计数、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纤维蛋白原等指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淋巴细胞百分比、中间细胞百分比、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平均体积、凝血酶时间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且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血细胞计数 血液凝固
下载PDF
模拟空间环境下射流雾化特性实验 被引量:6
10
作者 洪流 池保华 +2 位作者 李龙飞 徐云飞 陈鹏飞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5-770,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空间环境下液体工质的喷射雾化特性,搭建了空间环境模拟实验系统,综合研究了真空环境下饱和蒸汽压、喷嘴直径、雷诺数和溶气等对液体射流雾化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闪蒸是真空环境下射流雾化的主要因素,射流雾化过程中... 为了深入研究空间环境下液体工质的喷射雾化特性,搭建了空间环境模拟实验系统,综合研究了真空环境下饱和蒸汽压、喷嘴直径、雷诺数和溶气等对液体射流雾化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闪蒸是真空环境下射流雾化的主要因素,射流雾化过程中闪蒸强度主要由工质饱和蒸汽压决定;喷嘴直径主要通过三方面的影响对射流雾化起作用:流动状态、湍流强度和气泡生长周期;雷诺数对真空雾化的影响主要涵盖以下三点:出口速度、流动状态和闪蒸过程;溶气对射流雾化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影响途径是通过气泡的不稳定生长和微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环境 闪蒸+ 雾化特性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脑部疾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胱抑素C水平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洪流 陈华英 +1 位作者 张家明 林伟华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观察脑部疾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胱抑素C水平的改变,探讨其变化规律和可能的变化机制。方法采用微粒子增强比浊法对121例各种脑部疾病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进行血清和脑脊液胱抑素C含量测定。使用仪器为美国LX20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 目的观察脑部疾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胱抑素C水平的改变,探讨其变化规律和可能的变化机制。方法采用微粒子增强比浊法对121例各种脑部疾病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进行血清和脑脊液胱抑素C含量测定。使用仪器为美国LX20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脑部疾病各组血清胱抑素C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有肾功能损害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无肾功能损害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脑部疾病各组脑脊液胱抑素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有肾功能损害组脑脊液胱抑素C水平低于无肾功能损害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另外,脑部疾病各组间血清和脑脊液胱抑素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是反映肾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脑脊液中胱抑素C是反映血脑屏障的一个指标。血清和脑脊液中胱抑素C水平变化对各种脑部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病情监测起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部疾病 胱抑素C 血清 脑脊液
下载PDF
纤溶系统标志物的变化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洪流 林伟华 +2 位作者 陈华英 曾梦如 高发平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428-430,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和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临床确...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和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并选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STA-R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测定上述项目的血浆含量和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MI组较UAP组、SAP组及对照组,血浆AT-Ⅲ、PC、PS活性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Fg、FDP、D-D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UAP组较SAP组及对照组,血浆AT-Ⅲ、PC、PS活性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Fg、FDP、D-D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AT-Ⅲ、PC、PS活性和Fg、FDP、D-D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纤溶系统失衡,其中AMI和UAP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其发病机制可能有血栓因素的参与,联合测定上述标志物,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及疗效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系统 冠心病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类
下载PDF
肝病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洪流 王平 +2 位作者 黄胜 张家明 韩日成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8期1371-1372,1376,共3页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K-4500血液分析仪和法国STA-R全自动凝血仪对我院200例肝病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分析。结果急性...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K-4500血液分析仪和法国STA-R全自动凝血仪对我院200例肝病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分析。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组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血细胞比容(PCV)、血小板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病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均有所变化,且变化的程度与病情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参数 红细胞参数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血流变学指标变化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洪流 王平 +2 位作者 张家明 韩日成 黄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第7期39-40,共2页
目的从中西医发病机制分析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的特点。方法采用普利生LBY-N6A自清洗旋转式黏度计和LBY-NW全自动微量血浆黏度计对我院200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 目的从中西医发病机制分析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的特点。方法采用普利生LBY-N6A自清洗旋转式黏度计和LBY-NW全自动微量血浆黏度计对我院200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结果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除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外,其他指标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血液黏度增高,与中医的血瘀证相似。定期对其进行血流变学指标检测,对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预防、诊断、治疗、观察疗效和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冠心病 糖尿病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洪流 陈华英 +2 位作者 黄秀红 聂晓辉 高发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4期1827-1829,共3页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和蛋白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AT-Ⅲ、PC和PS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和蛋白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AT-Ⅲ、PC和PS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青年组的AT-Ⅲ、PC、PS活性低于急性期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AT-Ⅲ、PC、PS活性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AT-Ⅲ和PS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PC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AT-Ⅲ、PC、PS活性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Ⅲ、PC、PS活性降低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其活性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抗凝血酶Ⅲ 蛋白C 蛋白S
下载PDF
评Goodman的心理语言阅读模式 被引量:20
16
作者 洪流 吴桂霞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0-35,共6页
评Goodman的心理语言阅读模式洪流吴桂霞(华东冶金学院)从70年代开始,在英语教学中最为普遍的阅读观就是所谓的心理语言阅读模式。这一模式认为,阅读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Goodman,19... 评Goodman的心理语言阅读模式洪流吴桂霞(华东冶金学院)从70年代开始,在英语教学中最为普遍的阅读观就是所谓的心理语言阅读模式。这一模式认为,阅读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Goodman,1967),即读者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知识 阅读模式 语言能力 阅读理解 语言阅读 阅读过程 阅读理论 自上而下 心理语言 英语阅读教学
下载PDF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洪流 沈志祥 +4 位作者 罗和生 余保平 冉宗学 于皆平 彭善友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29-30,共2页
为了提高胃嗜酸性肉芽肿诊断与治疗水平 ,该文对 1976年 1月~ 1998年 4月收治的 41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发病率高 ,40岁以下者占 6 2 .3%。患者病史较长 ,无消瘦 ,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外 ... 为了提高胃嗜酸性肉芽肿诊断与治疗水平 ,该文对 1976年 1月~ 1998年 4月收治的 41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发病率高 ,40岁以下者占 6 2 .3%。患者病史较长 ,无消瘦 ,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外 ,亦无贫血。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并发溃疡率高 (92 .6 8% ) ,其中 15例作X线钡餐检查 ,误诊为胃癌 8例 ,胃溃疡 7例。 41例均作内镜检查 ,经胃镜确诊者仅 16例 (39.0 2 % )。该疾病术前误诊率高 ,但只要仔细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与内镜下溃疡形态学特点 ,同时对可疑病变多处取材 ,行挖掘式活检 ,并作病理检查 ,就能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在治疗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肉芽肿 胃溃疡 胃癌 病理
下载PDF
大肠息肉癌变52例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洪流 于皆平 +2 位作者 沈志祥 罗和生 彭善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545-548,共4页
对1978年10月~1994年12月间的52例大肠息肉癌变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癌变率4.27%,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50岁以上组最多见,占65.3%。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混合腺癌癌变率较高,二... 对1978年10月~1994年12月间的52例大肠息肉癌变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癌变率4.27%,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50岁以上组最多见,占65.3%。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混合腺癌癌变率较高,二者间无差异(P>0.05),管状腺癌较低,与前二者差异明显(P<0.01),并发现1例炎性息肉癌变。直径>2.0cm,息肉癌变率明显高于2.0cm以下者(P<0.01)。息肉基底愈宽愈短,癌变率愈高。大部分癌变息肉均有形态学改变。探讨了大肠癌的组织发生,息肉癌变因素及息肉癌变的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息肉 癌变 病理 内镜
下载PDF
神经网络的二值图像模式识别技术 被引量:10
19
作者 洪流 张荫锡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2-437,共6页
文中论述的是以攻击空中目标为背景的近场图像探测装置对目标的一次性探测机理和识别原则 ,并根据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 ,在图像生成过程中对目标的局部图像进行识别和处理。首先介绍了运动目标的一次性非完整图像的基本特征 ,图像的像点... 文中论述的是以攻击空中目标为背景的近场图像探测装置对目标的一次性探测机理和识别原则 ,并根据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 ,在图像生成过程中对目标的局部图像进行识别和处理。首先介绍了运动目标的一次性非完整图像的基本特征 ,图像的像点连接键描述和矩阵表示及不变性处理原则。再根据其识别准则 ,论述了一次性非完整目标图像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二值图像模式识别方法 ,这样提高了近场图像探测装置对目标的自动识别和抗干扰能力。文中还给出了人工神经网络二值图像模式识别处理系统的原理框图和仿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值图像 人工神经网络 模式识别 图像识别
原文传递
用力学原理分析义颌用颧区承力及颧区口内种植的作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洪流 周继林 洪民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2年第4期243-246,共4页
目的:用力学原理分析义颌用颧区承力及从口腔内在颧区植入种植体对上颌骨大型缺损义颌恢复咀嚼功能的作用。方法:用杠杆原理及转动力矩公式M=F×L,对比分析缺损侧有无颧区承力义颌以及从缺损腔内和从口腔内在颧区植入种植体的义颌... 目的:用力学原理分析义颌用颧区承力及从口腔内在颧区植入种植体对上颌骨大型缺损义颌恢复咀嚼功能的作用。方法:用杠杆原理及转动力矩公式M=F×L,对比分析缺损侧有无颧区承力义颌以及从缺损腔内和从口腔内在颧区植入种植体的义颌受力后的情况。结果:⑴ 缺损侧无颧区承力义颌因缺损侧无骨支持面,受力时杠杆作用使义颌翘动。⑵ 缺损侧有颧区承力的义颌,受力时无杠杆作用使义颌稳定。⑶ 从缺损腔内向颧骨种植的义颌,种植体长轴方向与力方向呈大角度。种植体受侧向力,具有转动力矩。⑷ 从口腔内在颧区上种植,种植体长轴方向与力方向一致,种植体受垂直力。 结论:通过力学原理对上颌骨大型缺损用不同义颌修复方法分析得出:⑴ 颧区承力义颌受力时稳定;口内颧区种植体,只受垂直力,无损伤,故均能有长期恢复咀嚼生理功能的疗效。⑵ 缺损侧无颧区承力义颌受力时翘动,从缺损腔内斜行向颧骨种植义颌,种植体受到侧向力均会造成损伤,不会有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 颧区 承力区 骨内种植 义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