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1
作者 岑景盛 涂泽松 +1 位作者 谭志韵 李宁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 目的比较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时间观察组均短(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膝关节屈曲、伸直活动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更利于骨折愈合、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切口 切开复位 钢板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三角肌结节指数联合术前因素构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失效的风险预测模型
2
作者 徐大星 纪木强 +3 位作者 涂泽松 许伟鹏 徐伟龙 牛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299-3305,共7页
背景: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是三大骨质疏松性骨折之一,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是国内大部分医生治疗难以复位和复杂骨折类型的首选,但术后发生复位失效的概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的:探讨三角肌结节指数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失... 背景: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是三大骨质疏松性骨折之一,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是国内大部分医生治疗难以复位和复杂骨折类型的首选,但术后发生复位失效的概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的:探讨三角肌结节指数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失效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失效的术前独立风险因素,并构建和验证临床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21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符合标准的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治疗的153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术后复位失效分为复位失效亚组和复位维持亚组。采用先单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风险因素,通过R语言构建列线图,内部验证采用Bootstrap法重抽样1000次后,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关联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和影响曲线评价其拟合优度、区分度、校准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13年6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55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模型外部验证组,评价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度。结果与结论:①训练组153例患者中,44例患者出现钢板内固定术后复位失效,失效率为2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三角肌结节指数[OR=9.782,95%CI(3.798,25.194)]、骨折端内翻成角移位[OR=4.209,95%CI(1.472,12.031)]、肱骨内侧柱粉碎[OR=4.278,95%CI(1.670,10.959)]是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失效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②基于独立风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训练组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0.812(P=0.976),曲线下面积=0.830[95%CI(0.762,0.898)];校准图结果表明模型预测风险和实际发生风险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结果表明列线图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③预测模型在验证组预测术后复位失效总正确率86%,曲线下面积=0.902[95%CI(0.819,0.985)];④提示三角肌结节指数<1.44、肱骨内侧柱粉碎、骨折端内翻成角移位是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失效的独立风险因素;⑤此次研究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内、外部验证表明该模型区分度、准确度和临床适用度较高,可用于个性化预测和筛选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失效的高危人群,模型的阈值风险概率高于65%时的预测高风险人数和实际发生人数高度匹配,临床医生应采用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老年人 骨折内固定 三角肌结节指数 风险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机器学习分析肱骨近端内侧柱不稳定骨折术后失效的风险因素
3
作者 徐大星 纪木强 +3 位作者 涂泽松 许伟鹏 徐伟龙 牛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5295-5301,共7页
背景: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内侧柱不稳定型骨折的首选,但骨折复位失效是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准确的风险因素评估有利于筛选高风险患者和临床决策的选择。目的: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4种预测模型,分析筛选出最优模型... 背景: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内侧柱不稳定型骨折的首选,但骨折复位失效是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准确的风险因素评估有利于筛选高风险患者和临床决策的选择。目的: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4种预测模型,分析筛选出最优模型并按照风险变量对结局变量影响的权重评分排序,探讨其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262例肱骨近端内侧柱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年龄(60.6±10.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手术治疗,根据术后5个月随访是否发生复位失效分为复位失效组(n=64)和复位维持组(n=198)。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模型变量及其分类,将数据集随机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按照5折交叉检验获取最优超参数,构建逻辑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极端梯度提升4种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在测试集用AUC、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和F1得分观察不同算法的表现,综合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将表现最佳的模型利用SHAP评估重要风险变量,并对其临床指导意义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①两组间三角肌结节指数、骨折类型术前骨折端合并内翻畸形、肱骨头下干骺端碎片长度、术后复位情况、肱骨近端内侧柱皮质支撑情况、肱骨距螺钉置入情况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4种机器模型中综合表现能力最好的是极端梯度提升,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和F1分数分别为0.885,0.885和0.743,其次是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两种模型表现能力基本持平,逻辑回归的综合表现能力最差;在最优模型中利用SHAP解释工具发现三角肌结节指数、肱骨内侧柱皮质支撑、骨折类型、骨折复位质量、肱骨距螺钉状态是骨折术后复位失效的重要影响因素;③利用机器学习分析临床问题的准确性优于传统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在处理高维度数据时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多变量交互和共线性问题;利用SHAP解释工具不但可以明确各个变量的重要性,也可得到各变量中哑变量对结局影响的详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内侧柱不稳定 机器学习 影响因素 SHAP解释工具
下载PDF
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效果及免疫排斥反应 被引量:13
4
作者 涂泽松 梁立雪 邢基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190-2196,共7页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已广泛应用,但是供区容易出现并发症,现今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越来越多的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同种异体肌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材料。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已广泛应用,但是供区容易出现并发症,现今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越来越多的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同种异体肌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材料。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及免疫排斥反应。方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自体肌腱组及异体肌腱组,每组各60例。自体肌腱组植入患膝同侧的股薄肌腱+半腱,异体肌腱组植入同种异体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achman试验结果、Lysholm和Larson评分及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两组韧带韧带重建后2年Lysholm评分和Larson评分均显著高于重建前,两组重建2年后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至正常,无伸膝滞缺、屈膝受限;③两组Lachman试验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异体肌腱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出现的比率与自体肌腱移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整体趋势上免疫排斥反应出现的比率比自体肌腱重建组高;⑤结果说明,与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相比较,同种异体肌腱有着相似的临床疗效,且免疫排斥反应不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主观要求灵活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排斥反应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异体肌腱移植 重建前交叉韧带 临床疗效 免疫排斥反应
下载PDF
股骨骨折钢板取出后再骨折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涂泽松 李逸群 吴峰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8期609-611,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4年至2008年股骨骨折钢板取出术后发生再骨折的病例10例,女4例,男6例;年龄19~48岁,平均33岁;原骨折根据Müller分型:A型4例,B型3例,C型3例。采用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进...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4年至2008年股骨骨折钢板取出术后发生再骨折的病例10例,女4例,男6例;年龄19~48岁,平均33岁;原骨折根据Müller分型:A型4例,B型3例,C型3例。采用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进行固定治疗,并应用病理切片方法观察骨折端骨组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个月。10例伤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均恢复下肢行走和负重功能。病理切片显示原骨折端部分骨质坏死,骨结构紊乱,毛细血管阻塞,可见新生血管和哈弗小管长入坏死骨质,并形成切割圆锥,证实原骨折端处于新生骨爬行替代坏死骨的过程。结论:普通钢板内固定术后极大地破坏骨质血运,骨质坏死,影响骨质重建,造成骨力学性能下降,钢板取出后容易发生再骨折,应用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病理学 临床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的黄芪-桑寄生-木瓜药对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涂泽松 罗汉文 +1 位作者 谭志韵 岑景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5585-5592,共8页
目的通过分子对接与网络药理学途径探究黄芪-桑寄生-木瓜药对治疗骨关节炎(OA)分子的机制。方法通过从TCMSP数据库搜索黄芪-桑寄生-木瓜药对中每味中药化合物成分,并预测其潜在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收集OA的作用靶点,... 目的通过分子对接与网络药理学途径探究黄芪-桑寄生-木瓜药对治疗骨关节炎(OA)分子的机制。方法通过从TCMSP数据库搜索黄芪-桑寄生-木瓜药对中每味中药化合物成分,并预测其潜在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收集OA的作用靶点,将两者预测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映射,获得共同作用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进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关系,使用Cytoscape3.7.0软件对其网络进行构建及分析。使用DAVID数据库对共同作用靶标进行富集分析。通过Auto Dock软件对其重要化合物与疾病相关重要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黄芪-桑寄生-木瓜药对含有19个重要化合物对应靶点基因98个,OA作用靶点549个,共同作用靶点26个。通过STRING分析发现,白细胞介素(IL)-6、胱天蛋白酶(CASP)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等靶点作用最为密切;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共同作用靶点富集的通路中有10条代谢通路与KOA关系最为密切,主要涉及TN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等炎症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提示槲皮素、山奈酚等重要化合物与CASP3、IL-6等疾病相关重要靶点结合紧密,亲和力较好。结论运用分子对接及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了黄芪-桑寄生-木瓜药对用于OA(尤其是老年OA)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对接 网络药理学 骨关节炎 黄芪 桑寄生 木瓜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医药治疗近况及展望 被引量:7
7
作者 涂泽松 陈志维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56-58,共3页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内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移位导致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根或血管而产生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据病因可有先天性和继发性之分,前者多由于椎管各构件发育不良所致,后者则...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内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移位导致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根或血管而产生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据病因可有先天性和继发性之分,前者多由于椎管各构件发育不良所致,后者则多因退变、外伤、脊柱畸形、炎症、肿瘤等导致。本病是慢性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占椎管内疾病第二位,属骨伤科疑难病证。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5年内中医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情况作一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中医 中药 治疗 进展
下载PDF
丹参单体成份对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涂泽松 陈志维 李逸群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66-68,共3页
关键词 丹参 化学成份 缺血再灌注
下载PDF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1
9
作者 涂泽松 吴峰 邱华耀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8期49-51,共3页
目的报告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采用开放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18~50岁,平均37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法,Ⅳ型14例... 目的报告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采用开放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18~50岁,平均37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法,Ⅳ型14例,Ⅴ型19例,Ⅵ型6例。术后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Rasmussen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术后12个月按Rasmussen膝关节评分标准,优26例,良7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4.6%。发生人工骨反应1例,皮瓣坏死1例,开放性骨折感染1例。无螺丝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败发生。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创伤较少,具有疗效佳、康复快、功能好等优点,是手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 胫骨平台骨折 SCHATZKER分型
下载PDF
支架外固定结合Ⅰ期皮瓣转移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骨外露 被引量:1
10
作者 涂泽松 李逸群 邱华耀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年第5期51-52,共2页
目的 探讨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骨外露的治疗方法.方法 3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骨外露患者经清创缝合、骨折复位支架外固定术后,采用局部推进皮瓣或旋转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覆盖骨外露区域.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存活,经6~20个月随访,骨... 目的 探讨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骨外露的治疗方法.方法 3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骨外露患者经清创缝合、骨折复位支架外固定术后,采用局部推进皮瓣或旋转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覆盖骨外露区域.结果 移植皮瓣全部存活,经6~20个月随访,骨折均达临床愈合.结论 Ⅰ期推进皮瓣和旋转皮辩转移术是修复小腿骨折外固定术后软组织缺损、骨外露较为理想的方法,具有简易、迅速的特点,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腓骨 开放性骨折 皮瓣 修复
下载PDF
丹酚酸B和高氧液对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代谢酶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涂泽松 陈志维 李逸群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高氧液和丹酚酸B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为4组,在缺血前从耳缘静脉推注等量的生理盐水(A组)、高氧液(B组)、丹酚酸B(C组)或高氧液加丹酚酸B(D组),夹阻股动静脉,建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探讨高氧液和丹酚酸B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为4组,在缺血前从耳缘静脉推注等量的生理盐水(A组)、高氧液(B组)、丹酚酸B(C组)或高氧液加丹酚酸B(D组),夹阻股动静脉,建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缺血前和再灌注4h抽血检测LDH、CK,取腓肠肌作LDH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再灌注4h,血清肌酸激酶活性较前明显升高,高氧液和丹酚酸B可以抑制其升高(P<0.01),两者有协同作用(P=0.05);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较前明显升高,高氧液和丹酚酸B可以抑制其升高(P<0.01),两者有协同作用(P<0.01)。LDH酶组织化学显色见:相对于对照组其他组组织织LDH酶活性较低,以联合用药组最低。结论高氧液和丹酚酸B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起预防作用,而且两者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液 丹酚酸B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丹酚酸B和高氧液对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涂泽松 陈志维 李逸群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年第6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高氧液和丹酚酸B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为4组,在缺血前从耳缘静脉推注等量的生理盐水(A组)、高氧液(B组)、丹酚酸B(C组)或高氧液加丹酚酸B(D组),夹阻股动、静脉,建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 目的探讨高氧液和丹酚酸B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为4组,在缺血前从耳缘静脉推注等量的生理盐水(A组)、高氧液(B组)、丹酚酸B(C组)或高氧液加丹酚酸B(D组),夹阻股动、静脉,建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缺血前和再灌注4h抽血检测MDA、SOD,取腓肠肌作病理检测。结果血清丙二醛浓度较前明显升高,高氧液和丹酚酸B可以抑制其升高(P<0.01),两者有协同作用(P<0.0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前明显降低,高氧液和丹酚酸B可以抑制其降低(P<0.01),两者有协同作用(P<0.01)。骨骼肌HE染色见:相对于对照组其他组骨骼肌损伤程度较轻,以联合用药组最轻。结论高氧液和丹酚酸B能抑制肢体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损伤,而且两者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液 丹酚酸B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不同剂量利伐沙班防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宁 罗汉文 +1 位作者 涂泽松 岑景胜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1250-125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防治深静脉血栓(DVT)高危因素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于佛山市中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08例DVT高危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后予以利伐沙班口服防治方案...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防治深静脉血栓(DVT)高危因素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于佛山市中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08例DVT高危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后予以利伐沙班口服防治方案。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低剂量组(10 mg/次,qd)、中剂量组(20 mg/次,qd)和高剂量组(15 mg/次,bid)各3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4 d内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其术后即刻(T0)、3 d(T1)、7 d(T2)时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术后14 d内,低剂量组DVT发生率为16.67%,明显高于高剂量组的2.78%(P<0.05),但与中剂量组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8%、2.78%和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2时,三组患者的PT、AP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三组患者的D-D水平均较T0时升高,且低剂量组高于高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低剂量组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均较T0时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分别与T0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利伐沙班能有效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风险,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概率,于高危DVT形成患者的预后恢复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剂量 利伐沙班 高危组 全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防治
下载PDF
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岑景盛 涂泽松 +2 位作者 李宁 李浩威 罗汉文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3期282-284,共3页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修复喙锁韧带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共85例,钩钢板组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21~58岁,平均36.3岁;实施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联合锚钉组35例,其...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修复喙锁韧带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共85例,钩钢板组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21~58岁,平均36.3岁;实施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联合锚钉组35例,其中男27例,女8例;年龄23~55岁,平均35.7岁;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修复喙锁韧带治疗。结果参照Karlsson评价标准,钩钢板组50例患者中优18例(36%),良26例(52%),差6例(12%);联合锚钉组35例患者中优16例(45.7%),良17例(58.6%),差2例(5.7%)。两组疗效优良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部外侧疼痛情况:钩钢板组13例(26.0%),联合锚钉组5例(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拆除后钩钢板组出现不同程度肩锁关节脱位复发7例(14.0%),联合锚钉组未见脱位复发(P<0.05)。结论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复位良好、固定牢靠,利于肩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在钢板拆除后能有效避免脱位复发,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锁骨钩钢板 带线锚钉 喙锁韧带
下载PDF
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谭志韵 罗汉文 +1 位作者 涂泽松 岑景盛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第4期714-717,共4页
目的观察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评定3周后临床疗效和3个月后复... 目的观察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评定3周后临床疗效和3个月后复发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膝关节Lysholm评分、膝关节周径差值、膝关节活动度、关节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人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8.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74%(P <0.05),随访3个月后,研究组复发率为7.41%,低于对照组的16.67%(P <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WOMAC评分、自关节周径差值以及关节液中TNF-α、IL-1、IL-6、MMP-3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加味身痛逐瘀汤治疗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可以缓解疼痛、肿胀,改善膝关节功能,抑制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创伤性滑膜炎 加味身痛逐瘀汤 膝关节 膝关节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理气活血法对下肢骨折早期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永展 李逸群 +2 位作者 包杭生 涂泽松 陈海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90-91,共2页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理气活血法对下肢骨折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根据一般情况将60例下肢骨折早期病例按照分层随机化的方法以1∶1比例分成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在予以相同的常规基础治疗上,...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理气活血法对下肢骨折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根据一般情况将60例下肢骨折早期病例按照分层随机化的方法以1∶1比例分成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在予以相同的常规基础治疗上,试验组予理气散瘀汤加减(源自张安桢《骨伤内伤学)》,对照组予桃红四物汤(源自清初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分别观察两组受试对象治疗前、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计分与气滞血瘀证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结果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计分与气滞血瘀证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早期使用理气活血法比单纯的活血化瘀法在降低临床症状体征计分与气滞血瘀证证候积分,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气活血 下肢骨折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血必净联合利伐沙班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宁 罗汉文 +1 位作者 涂泽松 岑景胜 《血栓与止血学》 2017年第5期762-765,共4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利伐沙班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骨科的12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利伐沙班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骨科的12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剂量利伐沙班治疗,B组另联合小剂量血必净治疗,C组另联合常规剂量血必净治疗,观察3组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失血量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术前3组a PTT、PT、D-D、IL-6、IL-8、TNF-α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3 d、7 d a PTT、PT较术前明显降低,D-D、IL-6、IL-8、TNF-α较术前明显升高,B、C组仅术后3 d a PTT、PT较术前明显降低,D-D、IL-6、IL-8、TNF-α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7 d a PTT、PT、D-D、IL-6、IL-8、TNF-α与术前相较无明显差异,且B、C组术后3 d、7 d凝血功能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DVT发生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B、C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DVT发生率较A组明显小、低(P<0.05);A、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显著高(P<0.05)。结论小剂量血必净联合利伐沙班可作为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炎症因子异常表达的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血必净 利伐沙班 静脉血栓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塌陷性跟骨骨折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逸群 谢学文 +1 位作者 郑文林 涂泽松 《海南医学》 CAS 2005年第8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塌陷性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运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塌陷性跟骨骨折43例,并观察其疗效。结果该方法治疗塌陷性跟骨骨折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及临床疗效,疗效与复位的质量密切相关,且选用克氏针内固定对局部创伤小,... 目的探讨塌陷性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运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塌陷性跟骨骨折43例,并观察其疗效。结果该方法治疗塌陷性跟骨骨折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及临床疗效,疗效与复位的质量密切相关,且选用克氏针内固定对局部创伤小,同时植入异体骨填充骨缺损区,可促进骨折愈合。结论塌陷性跟骨骨折必需进行运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复位的关键是使跟距关节复位并固定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气管夹闭窒息法致家兔心脏骤停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9
作者 黎练达 张英俭 +5 位作者 何明丰 梁章荣 徐文冲 刘绍辉 魏华 涂泽松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3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可操作性强的家兔心脏骤停模型,以满足研究药物对心肺复苏评价的需求。方法:取健康成年家兔28只,雌雄不拘,体重2.0-2.5 k只;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2 ml/kg)麻醉;行气管切开、颈外动脉插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可操作性强的家兔心脏骤停模型,以满足研究药物对心肺复苏评价的需求。方法:取健康成年家兔28只,雌雄不拘,体重2.0-2.5 k只;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2 ml/kg)麻醉;行气管切开、颈外动脉插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以气管夹闭窒息法致心脏停搏,观察窒息至心脏停搏的时间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并行心肺复苏,研究各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气管夹闭前MAP为102.000±7.091mmHg;夹闭后平均动脉压升高峰值128.750±6.453 mmHg,高峰出现时间1分47.500秒±10.351秒,MAP明显下降时间2分51.875秒±20.343秒,降至50 mmHg时间3分48.125±33.374秒,5分钟时MAP 27.125±12.495mmHg,7分钟时8.000±3.817 mmHg,自主循环恢复25例,失败3例,成功率89%。结论:该模型具有满意的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能够满足心肺复苏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夹闭窒息法 家兔 心脏骤停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治疗成人Tile B型骨盆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邱华耀 涂泽松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866-867,共2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成人Tile 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5例成人Tile B型骨盆骨折患者的资料。治疗方法为应用外固定支架为力臂,以患侧骶髂关节为转轴,旋转复位固定。结果骨盆外固定...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成人Tile 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5例成人Tile B型骨盆骨折患者的资料。治疗方法为应用外固定支架为力臂,以患侧骶髂关节为转轴,旋转复位固定。结果骨盆外固定支架能良好复位和稳定固定Tile B型骨盆骨折,通过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结果可以看出,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优良率达到82.86%。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对患者损伤小,医护人员操作简便易把握,对患者的骨折复位和固定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器 TILE B型骨盆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