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定量分析稻壳生物炭不同组分对水体中铅和镉的吸附贡献 被引量:1
1
作者 黄钞波 钟玥骅 +3 位作者 何素飞 李琬欣 潘一茜 邓玉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2,共6页
为了定量描述生物炭中有机与无机组分对Pb^(2+)和Cd^(2+)吸附贡献率,采用慢速热解法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稻壳生物炭(Biochar,BC),并分别经水洗、酸洗处理去除水溶性组分(Water-soluble Matter,WM)和酸溶性组分(Acidsoluble Matter,AM),通... 为了定量描述生物炭中有机与无机组分对Pb^(2+)和Cd^(2+)吸附贡献率,采用慢速热解法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稻壳生物炭(Biochar,BC),并分别经水洗、酸洗处理去除水溶性组分(Water-soluble Matter,WM)和酸溶性组分(Acidsoluble Matter,AM),通过批量试验,定量计算不同组分对Pb^(2+)和Cd^(2+)吸附的贡献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结果表明稻壳生物炭主要依靠化学吸附去除Pb^(2+)和Cd^(2+)。生物炭不同组分对Pb^(2+)的吸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WM(44.0%~54.5%)>AM(28.5%~31.0%)>OM(14.5%~27.6%),对于Cd^(2+)则是WM(49.0%~61.0%)>AM(25.9%~29.0%)>OM(13.1%~22.0%),说明无机组分控制了Pb^(2+)和Cd^(2+)吸附过程,其中离子交换和表面沉淀是稻壳生物炭吸附Pb^(2+)和Cd^(2+)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生物炭 重金属 有机组分 无机组分 定量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生态脆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2
作者 李梓涵 于慧 +4 位作者 巩飞 王天柱 李鹏山 潘一茜 刘斯媛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54-260,共7页
基于PLUS模型预测阿坝州生态脆弱区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并利用InVEST模型计算2000年、2010年、2020年及2030年生境质量,对其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湿地退化情况显著且裸地持续增加,预计2030年裸地面积将达334.38 km^(... 基于PLUS模型预测阿坝州生态脆弱区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并利用InVEST模型计算2000年、2010年、2020年及2030年生境质量,对其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湿地退化情况显著且裸地持续增加,预计2030年裸地面积将达334.38 km^(2);与2000年相比将会有204.55 km^(2)湿地退化。驱动因子中,降雨是限制林地、湿地扩张的主要因素,侧面反映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性;草地受各项因子的影响程度相差不大,一般生长在远离政府的地方,且其面积扩张受DEM限制;气温是导致裸地增加的主要因素。生境质量总体较高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且有缓慢变差的趋势,预计2030年生境质量低的区域面积将比2000年增加670.28 km^(2),主要由扩张的耕地、建设用地造成。未来生境质量降低的速率将有所减缓,但仍需加强人工措施来阻止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土地利用预测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阿坝州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雅安市矿区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研究
3
作者 李雨浓 李琬欣 +2 位作者 杨显华 潘一茜 石浩林 《四川地质学报》 2024年第2期289-293,共5页
为助力雅安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服务雅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以系统解决核心生态问题为导向,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结合雅安市资源禀赋条件和实际需求,运用遥... 为助力雅安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服务雅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以系统解决核心生态问题为导向,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结合雅安市资源禀赋条件和实际需求,运用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规划编制及专题研究工作,通过对数据信息提取、分类、分析和评价,对雅安市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诊断与评价,合理划定矿山生态修复分区,确定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并提出雅安市生态修复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矿山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评价 生态修复规划
下载PDF
某水电站块石料场弃渣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潘一茜 胡卸文 《四川建筑》 2018年第3期140-144,共5页
西南某水电站块石料场弃渣堆积体从2004年开始堆放,至今已有十余年。由于弃渣体结构松散,后期又受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3年"4·20"芦山地震,以及降雨的影响,边坡后部发生推移变形,中部因前缘临空,出... 西南某水电站块石料场弃渣堆积体从2004年开始堆放,至今已有十余年。由于弃渣体结构松散,后期又受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3年"4·20"芦山地震,以及降雨的影响,边坡后部发生推移变形,中部因前缘临空,出现弃渣堆顶部下沉、临空面坡体发生溜滑等变形现象,严重威胁坡脚居民安全。文章通过现场勘查、试验,查明弃渣堆积体滑坡边界基础上,对其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滑坡特点,提出了前缘抗滑支挡辅以排水沟的综合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渣堆积体 传递系数法 Geo-Studio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某水电站块石料场弃渣堆积体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潘一茜 胡卸文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8年第2期107-112,共6页
西南某水电站块石料场弃渣堆积体边坡于2004年形成,堆积规模约21×10~4 m^3。该边坡前缘未设支挡结构措施,后期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影响,以及在降雨作用下,后部推移变形,并... 西南某水电站块石料场弃渣堆积体边坡于2004年形成,堆积规模约21×10~4 m^3。该边坡前缘未设支挡结构措施,后期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影响,以及在降雨作用下,后部推移变形,并严重威胁坡脚居民安全。本文采用现场勘察、原位双环渗透试验等手段,分析了弃渣堆积体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弃渣体的饱和渗透系数(k)远大于下伏老堆积土体,弃渣体表层k值高达1.41×10^(-1) cm/s,1m深时为2.00×10^(-2) cm/s;老堆积土体表部k值为1.88×10^(-3)cm/s,1m深时为5×10^(-4)cm/s。两者渗透系数的巨大差异,使得弃渣体与下伏老堆积体之间形成富水带,产生较大的孔隙水压力,进而对弃渣堆积体边坡形成浮托力,导致其推移变形。稳定性计算结果显示堆积体稳定性系数随降雨时长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速率逐渐趋于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渣堆积体 变形破坏机制 渗透系数 降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