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卜玲玲 殷燕 +1 位作者 潘丹烨 陈晨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06-209,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合并干燥综合征(S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15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0例、AIH合并SS患者20例,PBC患者85例和PBC合并SS患者45例,均接受肝活检,采... 目的分析总结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合并干燥综合征(S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15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0例、AIH合并SS患者20例,PBC患者85例和PBC合并SS患者45例,均接受肝活检,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A)、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抗线粒体M2型抗体(AMA-M2)、抗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蛋白抗体(Sp100)、抗核膜糖蛋白210抗体(gp210)和抗Ro-52抗体(Ro-52)。结果AIH合并SS患者口干/眼干发生率为95.0%,显著高于AIH组的10.0%(P<0.05),PBC合并SS患者口干/眼干发生率为97.8%,显著高于PBC组的12.9%(P<0.05),而瘙痒和黄疸发生率分别为37.8%和40.0%,显著低于PBC组的67.1%和60.6%(P<0.05);AIH合并SS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为(14.4±3.1)μmol/L,显著低于AIH组【(23.8±5.3)μmol/L,P<0.05】;PBC合并SS患者血清TBIL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分别为(26.7±6.6)μmol/L和(159.1±14.3)U/L,显著低于PBC组【分别为(61.4±13.8)μmol/L和(223.5±25.4)U/L,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水平为(20.6±3.6)g/L,显著高于PBC组【(15.6±2.5)g/L,P<0.05】;AIH合并SS患者血清抗Ro-52阳性率为55.0%,显著高于AIH组的16.0%(P<0.05),PBC合并SS患者血清抗Ro-52阳性率为53.3%,显著高于PBC组的25.9%(P<0.05);与AIH/PBC组比,AIH合并SS/PBC合并SS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SS的AIH和PBC患者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使病情具有复杂性,临床在诊治过程中,应注意识别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干燥综合征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抑木和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
作者 潘丹烨 董晓宇 陶以理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79-83,共5页
目的:探究抑木和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常州市中医医院2020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GERD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其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 目的:探究抑木和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常州市中医医院2020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80例GERD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其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孟河医派中药抑木和中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胃肠激素水平、血清指标水平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两组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胃促生长素(GHR)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用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GERD患者临床予以常规治疗增加中药抑木和中汤治疗,可提升疗效,改善症状及胃肠功能,下调炎症水平,同时不会明显增加不良用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抑木和中汤 用药安全性 胃肠功能
下载PDF
SMSA评分对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研究
3
作者 沈璐 叶小峰 +1 位作者 王晶 潘丹烨 《海军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探究大小、形态、部位和可及性(size,morphology,size,access,SMSA)评分对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2年2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 目的探究大小、形态、部位和可及性(size,morphology,size,access,SMSA)评分对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2年2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70例行ESD术后治疗的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1 d评估SMSA评分,统计术后7 d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依据是否发生ESD术后相关并发症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比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发生ESD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制作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SMSA评分对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发生ESD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ESD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发生组合并高血压占比、合并高血脂症占比、年龄、术后时间及SMSA评分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及SMSA评分均为影响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发生ESD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2.759、2.807、3.401,P<0.05)。ROC分析显示,SMSA评分对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发生ESD术后相关并发症预测的最佳截断点为12分,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3%,82.86%,AUC为0.895。结论SMSA评分对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测价值较高,可作为术前临床评估该类患者ESD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SA评分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并发症 预测
下载PDF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爽 潘丹烨 甘爱萍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10期1225-1227,共3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病变局限在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临床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病情迁...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病变局限在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临床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病情迁延,容易复发,与结肠癌关系密切。青壮年是其发病的主要人群。影响生存质量。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复发率低。现将近几年来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 炎性疾病 病因不明 黏膜下层 主要表现 生存质量 复发率
下载PDF
中医辛开苦降方剂联合雷贝拉唑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的效果评价
5
作者 潘丹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1期288-289,共2页
探讨中医辛开苦降方剂联合雷贝拉唑该治疗方案在反流性食管炎(RE)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80例RE患者随机分为甲组(40例,予雷贝拉唑治疗)和乙组(40例,雷贝拉唑+辛开苦降方治疗),均持续治疗8周。对比2组观察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甲组比... 探讨中医辛开苦降方剂联合雷贝拉唑该治疗方案在反流性食管炎(RE)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80例RE患者随机分为甲组(40例,予雷贝拉唑治疗)和乙组(40例,雷贝拉唑+辛开苦降方治疗),均持续治疗8周。对比2组观察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甲组比较,乙组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症状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更好,P<0.05。结论:中医辛开苦降方剂与雷贝拉唑联用可显著改善RE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辛开苦降方 雷贝拉唑 疗效
下载PDF
中药灌肠在治疗低位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潘丹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2期220-222,共3页
探讨中药灌肠在治疗低位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9.1-2021.12低位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为对象,随机分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30例)采用中药灌肠,持续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IL-6、... 探讨中药灌肠在治疗低位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9.1-2021.12低位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为对象,随机分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30例)采用中药灌肠,持续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的水平。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0%(24/30)低于观察组的96.67%(29/30),有统计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而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低位炎症性肠病的疗效确切,可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灌肠 低位炎症性肠病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