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支气管腺瘤的CT表现及病理分析初步探索
1
作者 潘小环 何萍 陈淮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总结分析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资料、CT征象、病理特征,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术后经病理确诊为细支气管腺瘤的肺部结节1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肺结节胸部CT征象及术后病理特征。结果:18... 目的:总结分析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资料、CT征象、病理特征,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术后经病理确诊为细支气管腺瘤的肺部结节1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肺结节胸部CT征象及术后病理特征。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无临床胸部症状,2例出现胸痛。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51.8岁,中位年龄(25%~75%分位数)为52(49~59)岁,其中男性7例(39%),女性11例(61%)。胸部CT结节最大层面平均直径为11.1 mm,中位直径(25%~75%分位数)为8(6~15)mm,病灶距离胸膜位置≤10 mm者共15例。CT上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8例,部分实性结节7例,3例表现为单纯囊腔。表现为pGGN的细支气管腺瘤(8例)平均CT值为-690.7 HU,中位平均CT值(25%~75%分位数)为-717.5(-722~-681)HU。18例结节中边缘有毛刺征6例,结节周围出现胸膜牵拉征7例,结节内出现细支气管扩张5例。18例结节术后大体病理平均直径为9.1 mm,中位直径(25%~75%分位数)为7(6~9)mm。免疫组化抗体CK7阳性18例、p40、p63、CK5/6、TTF-1阳性均为16例。结论:胸膜下10 mm左右结节术前CT诊断时不容忽视该病,免疫组化抗体CK7、p40等指标是诊断细支气管腺瘤的定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肺肿瘤 细支气管腺瘤 诊断
原文传递
周围型肺不典型类癌的CT表现 被引量:5
2
作者 郑晓涛 李靖煦 +3 位作者 关玉宝 董骁 潘小环 张利怡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005-2008,共4页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不典型类癌(AC)的CT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并经病理确诊的19例AC,分析其CT征象,包括病灶位置、大小、轮廓、密度、强化值及周围情况。结果 19例AC中,位于左肺6例,右肺13例;肿瘤...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不典型类癌(AC)的CT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并经病理确诊的19例AC,分析其CT征象,包括病灶位置、大小、轮廓、密度、强化值及周围情况。结果 19例AC中,位于左肺6例,右肺13例;肿瘤最大径1~5.4 cm,中位最大径3 cm;圆形或类圆形12例,边界较清楚,分叶状13例,毛刺较少6例;密度均匀10例,4例在病灶内可见点状钙化;16例行增强扫描,10例呈中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增强程度(37±11.9)Hu;9例病灶周围气道受累;6例周围胸膜牵拉凹陷;7例合并阻塞性炎症;1例出现肺内转移,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3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表现为中度或明显强化的肺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密度均匀,可伴有钙化,毛刺不明显,若合并周围气道改变、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时,需要考虑到AC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不典型类癌 CT 诊断
下载PDF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林岚 余革 +4 位作者 龙诗樱 麦幸欢 汤庆 何玮华 潘小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448-2450,共3页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择期全麻插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颈总动脉弹性参数:血...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择期全麻插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颈总动脉弹性参数:血管收缩期内径(Ds)、血管舒张期内径(Dd)、血管内径差值(diffD)、血管僵硬度(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丙泊酚麻醉诱导后颈总动脉β、Ep、PWVβ较诱导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前、后颈总动脉β、Ep、AC、AI、PWV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泊酚在诱导后3 min时段收缩期及舒张期血管内径差值明显增加,与诱导前、苏醒后的血管内径最大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技术可较好地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在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情况,有望成为实时、无创、准确检测全麻诱导期大动脉血管功能状态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技术 丙泊酚 依托咪酯 全麻诱导
下载PDF
超声瞬时波强技术评估全麻诱导期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麦幸欢 汤庆 +6 位作者 林岚 龙诗樱 余革 何玮华 潘小环 邹格枫 霍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222-225,共4页
目的采用超声瞬时波强技术评估全麻诱导期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全麻手术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30例、依托咪酯组33例。应用超声瞬时波强技术(WI)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全麻诱导前、后的右侧颈... 目的采用超声瞬时波强技术评估全麻诱导期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全麻手术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30例、依托咪酯组33例。应用超声瞬时波强技术(WI)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全麻诱导前、后的右侧颈总动脉相关参数的检测,包括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负向波面积(NA)等数值,统计分析组别间参数的差异。结果 1丙泊酚组全麻诱导前后的参数对比中,全麻诱导后血压、心率、W1、W2、NA降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全麻诱导前后的参数对比中,血压、心率、W1、W2、NA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两组全麻诱导后的比较中,丙泊酚组血压、W1低于依托咪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诱导后丙泊酚组LVEF、心率、W2、NA与依托咪酯组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瞬时波强技术能对全麻诱导期患者心脏与血管系统的综合功能进行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价,为临床选择全麻麻醉药物及其监测的层面上提供无创、更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波强技术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18)F-FDG PET/CT诊断复发性多软骨炎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烨颖 潘小环 +3 位作者 关玉宝 杨新官 刘海平 陈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复发性多软骨炎(R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RP患者(RP组)及2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18)F-FDG PET/CT表现,观察病灶部位、形态、边界及密度,计算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绘制ROC曲线,评...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复发性多软骨炎(R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RP患者(RP组)及2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18)F-FDG PET/CT表现,观察病灶部位、形态、边界及密度,计算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绘制ROC曲线,评价病灶SUV_(max)对RP的诊断效能。结果 28例RP患者中24例见气管及支气管密度增高、边界模糊及管壁增厚;4例见喉软骨密度增高、管壁水肿及增厚,边界模糊。共91个病灶,均位于鼻软骨、双侧耳廓软骨、肋软骨、喉软骨、气管及支气管软骨5个部位,各部位病灶SUV_(max)均高于对照组相同部位(P均<0.01)。ROC曲线结果示肋软骨、喉软骨、气管及主支气管软骨、双侧耳廓软骨SUV_(max)对RP的诊断价值均较高(AUC均>0.9),鼻软骨诊断价值中等(AUC=0.71)。结论RP患者^(18)F-FDG PET/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可同时显示多部位病灶,有助于RP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软骨炎 复发性 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下载PDF
低剂量CT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在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尤晓婷 夏亭亭 +5 位作者 关玉宝 潘小环 李靖煦 梁嘉敏 杨新艳 赖政道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390-3392,共3页
目的评价低剂量CT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6级(段支气管为3级)支气管的显示情况。方法106例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20例,稳定期COPD86例)均行低剂量CT扫描,利用VIDA气道分析软件多平面重建、观察右上... 目的评价低剂量CT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6级(段支气管为3级)支气管的显示情况。方法106例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20例,稳定期COPD86例)均行低剂量CT扫描,利用VIDA气道分析软件多平面重建、观察右上叶尖段及两下叶后基底段3-6级支气管。随机抽取其中50例研究对象,分析两位放射医师的观察一致性。结果两组右上叶尖段及两下叶后基底段3级支气管显示率均为100%,4级支气管显示率均达90%或以上,5级支气管显示率均达75%或以上,6级支气管显示率均约50%左右,两组各段3-6级支气管显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放射医师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结果为:3级支气管观察结果完全一致,4级支气管Kappa值为0.51,5级支气管Kappa值为0.46,6级支气管Kappa值为0.40。结论低剂量CT扫描结合气道多平面重建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很好地显示COPD3—5级支气管,有利于COPD的定量CT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CT扫描 多平面重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气道表型
下载PDF
薄层CT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的原位腺癌与微浸润腺癌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8
7
作者 陈韵羽 叶嘉颖 +3 位作者 曾凤仪 胡启依 关玉宝 潘小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分析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p GGN)的原位腺癌(AIS)与微浸润腺癌(MIA)的薄层CT表现,探讨两者在薄层CT上的诊断及鉴别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6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表现为p GGN的56例AIS和121... 目的分析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p GGN)的原位腺癌(AIS)与微浸润腺癌(MIA)的薄层CT表现,探讨两者在薄层CT上的诊断及鉴别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6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表现为p GGN的56例AIS和121例MIA患者的薄层CT表现,比较两者在薄层CT上的形态学差异。结果表现为pGGN的AIS最大直径(8.87±3.00)mm,MIA最大直径(10.19±4.10)mm;AIS平均CT值(-612.00±98.50)HU,MIA平均CT值(-567.80±111.70)HU。两者最大直径及平均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p GGN的AIS与MIA病灶最大直径上的最佳截断值为9.25 mm,曲线下面积为0.61,敏感度为47.60%,特异度为72.80%;两者平均CT值的最佳截断值为-565.50 HU,曲线下面积为0.62,敏感度为51.80%,特异度为71.60%;两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为0.67,敏感度为51.80%,特异度为84.00%。AIS与MIA在病灶形状、边界、分叶征、空泡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及空气支气管征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A的平均最大直径及密度均高于AIS。最大直径和平均CT值对表现为pGGN的AIS与MIA鉴别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肺原位腺癌的高分辨率CT表现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彭浩 胡俊娇 +7 位作者 黄麟雯 缪淑芳 徐健博 周莹盈 潘小环 李靖煦 杨新官 关玉宝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7年第5期583-589,共7页
目的:分析肺原位腺癌(AIS)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患者共48个AIS的HRCT表现,分析其部位、病灶数量、大小、密度、边缘、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含气征、胸膜牵拉凹陷征及... 目的:分析肺原位腺癌(AIS)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患者共48个AIS的HRCT表现,分析其部位、病灶数量、大小、密度、边缘、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含气征、胸膜牵拉凹陷征及与邻近胸膜的距离。结果:45例中,共48个病灶。14个位于左上肺,16个位于右上肺,7个位于左下肺,4个位于右中肺,7个位于右下肺;32例为单发AIS,3例并发2个AIS,10例伴发AAH和(或)MIA;病灶长径4~19.2 mm,其中41个长径≤10 mm;病灶均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平均CT值为(-611±82.76)HU。结节边缘清晰39个,分叶征5个,毛刺征3个,空泡征10个,细支气管含气征3个,胸膜牵拉凹陷征8个。30个病灶距离邻近胸膜≤10 mm,占62.5%。结论:AIS均表现为pGGN,平均CT值为(-611±82.76)HU,病灶小于20 mm,边缘清楚;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少见。HRCT有助于AIS的显示和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腺癌 磨玻璃密度结节 高分辨率CT
原文传递
采用低剂量CT扫描及定量分析评价哮喘患者气道重塑及空气潴留情况 被引量:11
9
作者 夏亭亭 赖政道 +5 位作者 张晓娴 尤晓婷 潘小环 李靖煦 张清玲 关玉宝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采用低剂量CT扫描及定量分析技术评价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及空气潴留情况。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集52例稳定期哮喘患者(重症29例,非重症23例)及20名健康对照组,均行低剂量呼吸双相CT检查。分析定量CT气道指标包括气腔面... 目的:采用低剂量CT扫描及定量分析技术评价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及空气潴留情况。方法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集52例稳定期哮喘患者(重症29例,非重症23例)及20名健康对照组,均行低剂量呼吸双相CT检查。分析定量CT气道指标包括气腔面积与体表面积之比(LA/BSA)、管壁面积与体表面积之比(WA/BSA)、气道总面积与体表面积之比(TA/BSA)、管壁面积百分比(WA%)及假定气道内周径为10 mm时的管壁面积(Pi10WA),定量CT空气潴留指标包括呼气相平均肺密度(呼气相MLD)、呼气相体素指数小于-850 HU肺容积占总肺容积百分比[呼气相VI-850(%)]、呼吸双相平均肺密度比值(MLD E/I)、呼吸双相体素指数小于-850 HU肺容积占总肺容积百分比的变化量[VI-850E-I(%)]及呼吸双相体素指数介于-850 HU到-950 HU肺容积占总肺容积百分比的变化量[VI-850/-950E-I(%)]。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气道重塑指标,重症哮喘组、非重症哮喘组及健康对照组LA/BSA分别为(9.6±2.6)、(11.0±3.4)、(12.6±3.0)mm2/m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0,P=0.006);WA%分别为(65.1±2.5)%、(63.3±4.4)%、(62.0±3.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3,P=0.006);Pi10WA分别为(18.4±2.6)、(17.7±3.1)、(16.4±1.4)mm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P=0.033)。空气潴留指标,重症哮喘、非重症哮喘及健康对照组呼气相MLD分别为-(771±59)、-(724±43)、-(676±60)HU,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3,P〈0.001);呼气相VI-850(%)分别为30.79(30.45)%、13.53(12.09)%、2.85(6.8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7.20,P〈0.001)。结论低剂量CT扫描定量分析的WA%、Pi10WA可作为评价哮喘患者气道病变的客观指标;重症哮喘较非重症哮喘存在明显的气道重塑及空气潴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气道重塑 空气潴留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低剂量CT扫描对COPD及哮喘患者近端气道重塑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夏亭亭 赖政道 +4 位作者 尤晓婷 潘小环 李靖煦 杨新艳 关玉宝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通过低剂量CT扫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哮喘患者近端气道定量CT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COPD及哮喘患者近端气道重塑情况。方法搜集52例稳定期哮喘患者、69例稳定期COPD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人群,行低剂量呼吸双相CT检查,采用多... 目的通过低剂量CT扫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哮喘患者近端气道定量CT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COPD及哮喘患者近端气道重塑情况。方法搜集52例稳定期哮喘患者、69例稳定期COPD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人群,行低剂量呼吸双相CT检查,采用多因素分析对三组定量CT气道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OPD、哮喘及健康对照组LA/BSA、WA/BSA、TA/BSA、WA%及Pi10W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表现为哮喘组LA/BSA及TA/BSA均小于COPD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5),同时哮喘组WA%及Pi10WA均大于COPD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5)。结论哮喘患者近端气道较COPD存在明显的气道重塑,且气道重塑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管腔面积缩小;COPD患者近端气道重塑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D 哮喘 气道重塑 定量CT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