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50年来淮河干流径流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潘扎荣 阮晓红 +1 位作者 朱愿福 李荣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55,59,共6页
基于淮河干流1956-2008年的实测径流资料,从不均匀性和集中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径流年内分配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距平累积等方法对径流年际变化的趋势性与阶段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淮河干流径流... 基于淮河干流1956-2008年的实测径流资料,从不均匀性和集中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径流年内分配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距平累积等方法对径流年际变化的趋势性与阶段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淮河干流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衡,年际变化较为剧烈。汛期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63%,而最小年径流量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4.0%~18.2%。1980年以后,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与集中程度进一步加剧,空间差异有所减小,而集中期则延迟于7月份。(2)年径流量总体表现出递减的变化趋势,且中游递减趋势较上游明显,但均不显著。四季径流量变化趋势与变化幅度不尽相同,息县站和王家坝站仅在春季呈现递减趋势,而鲁台子站与吴家渡站在春、秋季均呈现递减趋势。总体而言,枯水期径流量的进一步减少将加剧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3)年径流量序列中存在2个持续丰水时段和3个持续枯水时段,且持续枯水时段较持续丰水时段要长。在1996-2008年间,年径流量丰枯交替变化频繁,这主要与该时段流域内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旱涝交替出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 径流量 年内分配 年际变化
下载PDF
河道生态需水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2
作者 潘扎荣 阮晓红 +1 位作者 周金金 单楠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年第4期89-94,共6页
对国内外河道生态需水的理论研究与计算方法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将河道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划分为水文设定法、水力参数法、栖息地模拟法及整体分析法。着重讨论并分析了各种计算方法的理论依据、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对国内外河道生态需水的理论研究与计算方法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将河道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划分为水文设定法、水力参数法、栖息地模拟法及整体分析法。着重讨论并分析了各种计算方法的理论依据、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河道生态需水量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生态需水 计算方法
下载PDF
改进的灰色系统理论预测矿井涌水量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愿福 王长申 +2 位作者 李彦周 潘扎荣 张亚平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49,54,共7页
基于我国东部许多大水矿区煤炭资源日渐枯竭,衰老矿井涌水量变化巨大的现状,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矿井涌水量预测组合模型——GM(1,1)–Markov–新陈代谢组合模型以及用于预测结果综合评价的指数Z。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 基于我国东部许多大水矿区煤炭资源日渐枯竭,衰老矿井涌水量变化巨大的现状,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矿井涌水量预测组合模型——GM(1,1)–Markov–新陈代谢组合模型以及用于预测结果综合评价的指数Z。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优于其他模型,减小了序列数据波动性大、新旧信息更替差异所造成的误差,能够较好地解决时间跨度下采空区残留涌水、意外突水等不确定因素对衰老矿井涌水量预测精度和可靠性的影响。将该组合模型及其他模型应用于开滦集团荆各庄衰老矿井涌水量的预测,结果显示:GM(1,1)–Markov–新陈代谢组合模型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达到0.475;荆各庄矿2011—2015年的矿井涌水量将分别为13.055 m3/min、12.730 m3/min、12.579 m3/min、12.493 m3/min和12.503 m3/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涌水量 灰色系统理论 组合模型 综合评价指数
下载PDF
太湖流域典型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脆弱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天海 朱晓明 潘扎荣 《地下水》 2014年第6期53-56,共4页
以太湖流域典型平原地区苏州市为例,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特点,选取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等6项参数作为评价因子,建立基于墒权的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DRITuTmE模型。将评价模型与GIS技术相耦合,形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并进行研... 以太湖流域典型平原地区苏州市为例,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特点,选取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等6项参数作为评价因子,建立基于墒权的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DRITuTmE模型。将评价模型与GIS技术相耦合,形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并进行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评价模型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能够真实地反映苏州市浅层地下水脆弱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脆弱性 DRITuTmE模型 墒权 GIS 苏州市
下载PDF
淮河流域径流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潘扎荣 郭东阳 唐世南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5期8-14,共7页
基于淮河流域主要干支流26个水文站点1956-2008年的实测径流资料,针对不同时间尺度,采用Mann-Kendall、Sequential Mann-Kendall和Distribution-free CUSUM等多种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径流年际变化的趋势性和突变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 基于淮河流域主要干支流26个水文站点1956-2008年的实测径流资料,针对不同时间尺度,采用Mann-Kendall、Sequential Mann-Kendall和Distribution-free CUSUM等多种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径流年际变化的趋势性和突变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径流年际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空间差异,除上游区表现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外,大部分地区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淮河水系中游以北地区与沂沭泗水系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淮河水系径流量在春季(尤其4-5月份)表现出最大范围的下降趋势,在夏季(尤其7-8月份)呈现出以上升趋势为主的变化趋势,径流量年内分布不均匀化将进一步加大,可能加剧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旱涝灾害;沂沭泗水系径流量在夏季表现出最大范围的下降趋势,7月份径流量的趋势值中值最小,达到了95%的显著水平;受到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流域年径流突变年份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总体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8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多指标的黄河流域空间均衡状态评价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睿 李云玲 +3 位作者 贾冬冬 孙素艳 潘扎荣 李旭光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7-225,236,共10页
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与人口经济配置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以干流和13条主要支流为单元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行评价;以70个地级行政区为单元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状况进行评价;基于水资源禀赋及供用水、经济社会、粮食和能源... 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与人口经济配置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以干流和13条主要支流为单元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行评价;以70个地级行政区为单元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状况进行评价;基于水资源禀赋及供用水、经济社会、粮食和能源、水资源承载状况、水环境承载状况构建空间均衡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开展黄河流域空间均衡状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74%的面积处于"不均衡"和"极不均衡"状态,空间处于"极不均衡"状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上游宁蒙河段、中游汾渭平原及下游河道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空间均衡状态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开发利用程度 承载力评价
下载PDF
基于维系生态流量的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方法探析——以赤峰市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拯民 金中天 +1 位作者 唐世南 潘扎荣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共5页
地下水可开采量通常作为区域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阈值上限,是制定地下水治理和保护管控指标的首要依据。围绕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以维持山丘区地下水排泄结构稳定为目标,提出了以天然基径比为参照的山丘区地... 地下水可开采量通常作为区域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阈值上限,是制定地下水治理和保护管控指标的首要依据。围绕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以维持山丘区地下水排泄结构稳定为目标,提出了以天然基径比为参照的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方法—基径比关系曲线法;以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为目标,提出了以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控制指标的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方法—地表水可利用量控制法。以赤峰市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为例,结果表明:赤峰市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07亿m3,计算结果较为合理,计算结果与方法可推动赤峰市山丘区地下水实现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为我国北方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提供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丘区 地下水可开采量 基径比关系曲线法 地表水可利用量控制法
下载PDF
秦岭北麓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奇 唐世南 潘扎荣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8年第11期40-43,共4页
秦岭北麓地处秦岭分水岭以北、渭河以南的陕西省境内属黄河流域,人口密集,是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的地区之一。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区域地下水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文章对秦岭北麓近年地下水资源... 秦岭北麓地处秦岭分水岭以北、渭河以南的陕西省境内属黄河流域,人口密集,是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的地区之一。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区域地下水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文章对秦岭北麓近年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对存在问题做进一步探讨,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区域地下水资源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北麓 地下水资源 开发利用
下载PDF
多源径流数据在中国不同流域的比较研究
9
作者 潘扎荣 王恺文 +4 位作者 盛志刚 徐翔宇 周演腾 王冠 田巍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4-1017,共14页
多源径流数据是理解地表水资源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的基础,径流数据的比较和筛选是其应用和推广的前提,但中国范围内的径流数据比较研究仍相对缺乏。本研究在中国九大流域片,选取控制范围不重叠、1961—2014年天然径流资料连续的82个水文... 多源径流数据是理解地表水资源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的基础,径流数据的比较和筛选是其应用和推广的前提,但中国范围内的径流数据比较研究仍相对缺乏。本研究在中国九大流域片,选取控制范围不重叠、1961—2014年天然径流资料连续的82个水文站,从多年平均径流量和径流变化趋势两个方面,评价了CMIP6地球系统模式、ISIMIP3a全球水文模型、基于陆面模型的GLDAS和CNRD、基于机器学习的GRUN等四类33套径流数据集的质量。研究表明:(1)百分比偏差的评价结果显示,经过偏差校正的CMIP6、ISIMIP3a、GLDAS、GRUN、CNRD均能较好模拟大部分流域的平均径流;综合标准差、均方根误差、皮尔逊相关系数3个评价角度的泰勒图分析结果显示,CNRD在松辽河流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流域,西北、西南诸河流域表现最优,偏差校正后的CMIP6和GLDAS多模型平均结果在黄淮海流域表现最优。(2)多源径流数据对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模拟普遍较好,而对年径流变化趋势的模拟结果较差,特别是CMIP6和GRUN严重低估了径流趋势,约10个流域的趋势模拟结果与天然径流资料的趋势相反。(3)多源径流数据在相对干旱区域模拟结果较差,亟需提高驱动数据质量、改进模型结构、优化模型参数,以提升模型对干旱区水循环过程模拟的精度。这项工作为研究中国河川径流及地表水资源时空演变规律,提供了数据筛选的重要依据,为多源径流数据在中国不同流域的更新与发展,明确了可能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数据比较 地球系统模式 全球水文模型 陆面模型 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河道基本生态需水的年内展布计算法 被引量:94
10
作者 潘扎荣 阮晓红 徐静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9-126,共8页
基于河流天然径流的变化特征和生态水文过程对径流的年内动态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河道基本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生态需水年内展布计算法。该方法选取河流天然径流过程的特征变量来确定与量化同期均值比,并结合多年月均径流过程进行河道... 基于河流天然径流的变化特征和生态水文过程对径流的年内动态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河道基本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生态需水年内展布计算法。该方法选取河流天然径流过程的特征变量来确定与量化同期均值比,并结合多年月均径流过程进行河道基本生态需水量的年内过程计算,弥补了传统水文学法以多年平均径流量的特定百分率或者天然径流量频率曲线上的特定保证率作为水文指标进行生态需水量计算的不足。以淮河干流的河道基本生态需水量年内过程计算为例,并同时与Tennant法、最小月均径流过程作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在Tennant法的评价标准中所对应的河道状态与河道基本生态需水概念界定的生态功能目标相一致,并较好地体现了河流天然径流的年内丰枯变化过程,能够满足河流生态功能目标对径流的实际需求。本文方法计算结果较为合理,符合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生态需水 生态需水年内展布计算法 同期均值比 淮河干流
原文传递
淮河流域河道内生态需水保障程度时空特征解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潘扎荣 阮晓红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0-290,共11页
为了反映出河道内水量满足生态保护与修复需求的状况,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适合于快速评估流域尺度河道内生态需水保障程度时空特征的方法。采用生态需水年内展布计算法计算了流域主要干支流的生态需水阈值,并结合实测径流资料... 为了反映出河道内水量满足生态保护与修复需求的状况,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适合于快速评估流域尺度河道内生态需水保障程度时空特征的方法。采用生态需水年内展布计算法计算了流域主要干支流的生态需水阈值,并结合实测径流资料开展了生态需水保障程度计算。利用时间序列法、Mann-Kendall检验法、聚类分析以及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流域生态需水保障程度进行时空特征解析。结果表明:1流域生态需水保障程度整体呈现上游地区高于下游地区,淮河干流南岸地区高于北岸地区的特征;2颍河、涡河、沱河等支流的生态需水保障程度较低,且呈显著下降的趋势;3流域年内4—6月份的生态需水保障程度整体表现最低,且空间差异性大,为流域河道内生态需水敏感时期;4流域涡河玄武、蒙城断面,池河明光断面和沱河永城断面生态需水保障程度整体最低,且年内过程变异程度最大,为河道内生态需水优先保障区。评估结果可为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制定维护河流健康对策和保障措施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生态需水保障程度 年内展布计算法 时空解析
原文传递
苏州地区地下水资源城市应急利用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晓明 阮晓红 +1 位作者 潘扎荣 张亚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53,共9页
随着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建立安全、稳定、可靠的应急备用水源日益重要。利用2005~2009年苏州地区地下水水质连续监测和补充监测资料,对第Ⅱ承压含水层进行了应急利用(生活饮用和工业利用)的水质适宜性和安全性评价分析... 随着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建立安全、稳定、可靠的应急备用水源日益重要。利用2005~2009年苏州地区地下水水质连续监测和补充监测资料,对第Ⅱ承压含水层进行了应急利用(生活饮用和工业利用)的水质适宜性和安全性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Ⅱ承含水层主要水化学类型为Na-HCO3、Ca-HCO3和Na-CaHCO3型,水质总体稳定,年际差异很小;地下水水质指数(WQI)均值较低(位于49.98~68.75之间),地下水没有受到有机物污染,可作为应急利用水源;WQI的水质指标贡献率表明,As、Fe、pH和Mn指标的贡献率最大,局部区域As、Fe、Mn及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较高,应急利用时应进行处理。朗格里尔饱和指数(LSI)和拉森比(LnR)评价结果表明,该水源易结垢,具有轻微腐蚀倾向,作为工业备用水源时应进行适当的处理。为苏州地区地下水应急水源建设和安全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应急水源 水质安全 适宜性 水质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