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肾上腺危象15例临床分析
1
作者 孙智才 刘玉玲 +1 位作者 李小琳 潘晓芬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10-612,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合并肾上腺危象(A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肾上腺危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5例患儿平均年龄(6.25±1.81)岁(4.75~12岁),其中男9...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合并肾上腺危象(A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肾上腺危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5例患儿平均年龄(6.25±1.81)岁(4.75~12岁),其中男9例,女6例;病程(2.74±1.33)年(1~6年)。诱发因素为糖皮质激素减量或停药8例,呼吸道感染5例,2例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1例,低血压、少尿等循环系统衰竭表现7例,低钠血症8例,高钾血症4例,低血糖2例,所有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症状(头晕、乏力、精神萎靡或烦躁等),9例伴有消化道或休克早期症状。患儿随机血清皮质醇(37.6±15.7)nmol/L(15.3~52.7nmol/L),6例清晨8点空腹血清皮质醇(56.3±18.9)nmol/L(21.6~73.4 nmol/L)。所有患儿经静脉氢化可的松治疗2~3天后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至2022年6月,11例PNS痊愈,4例PNS仍在治疗中,无AC再发病例。结论PNS合并AC多因激素减停或感染发病,以消化、循环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早期识别、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肾上腺危象 临床特征 预后 儿童
下载PDF
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功能性膀胱容量与遗尿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9
2
作者 潘晓芬 刘玉玲 +3 位作者 付四毛 雷辛衍 李性希 林国模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5期571-573,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的年龄分布,以及功能性膀胱容量(FBC)与遗尿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2010-2015年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遗尿症儿童为研究对象,整理患者临床资料,问卷调查其遗尿... 目的探讨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的年龄分布,以及功能性膀胱容量(FBC)与遗尿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2010-2015年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遗尿症儿童为研究对象,整理患者临床资料,问卷调查其遗尿程度(平均遗尿次数),并通过超声自动容量测定出膀胱容量,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693例,其中男422例(占60.9%),女271例(占39.1%)。年龄7.48±2.15岁,最小5岁,最大16岁。有遗尿家族史者211例,占30.4%。遗尿严重程度(平均次数)为〈1次/d有318例(占45.9%),1次/d有260例(占37.5%),〉1次/d有115例(占16.6%)。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发生达533例,占76.9%。各年龄组FBC减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40,P=0.342)。在5~7岁和〉9~11岁儿童中,FBC减少组的重度遗尿(〉1次/d)的比例均明显高于FBC正常组(χ2值分别为12.185、9.477,均P〈0.05);在〉7~9和〉11~16岁儿童中,FBC减少组的重度遗尿的比例较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遗尿严重程度分组,各组间FBC与预期膀胱容量(EBC)比值中位数分别为44.05%,39.38%,36.67%,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9.858,P=0.007。结论原发性遗尿症患者多数存在着FBC减少,与遗尿程度具有相关性,重度遗尿症FBC与正常值的比值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遗尿症 功能性膀胱容量 遗尿程度 相关性
下载PDF
49例IgM沉积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4
3
作者 潘晓芬 刘玉玲 +7 位作者 李小琳 付四毛 周涛 雷辛衍 罗序峰 林国模 黄东明 杨赛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7期828-830,共3页
目的探讨Ig M沉积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6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儿肾科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的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8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肾组织病理免疫荧光是否有Ig M沉积分为I... 目的探讨Ig M沉积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至2015年6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儿肾科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的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儿8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肾组织病理免疫荧光是否有Ig M沉积分为Ig M组(49例)和n Ig M组(34例),分别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疗效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诊断包括单纯血尿37例,肾病综合征30例,急性肾炎综合征9例,蛋白尿7例。1病理情况:Ig M组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占59.2%(29例),显著高于n Ig M组的17.6%(6例),χ2=14.200,P<0.05;而Ig M组轻微病变率28.6%(14例)低于n Ig M组的70.6%(24例)χ2=14.280,P<0.05;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 M组和n Ig M组分别为3例和4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 M组3例、n Ig M组未见病例,Ig M组基底膜增厚及小动脉管壁病变各4例,n Ig M组均未见病例;2对激素治疗反应:有4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Ig M组和n Ig M组激素敏感分别为56.0%和73.7%,而耐药/依赖/频繁复发情况分别为44.0%和26.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随访6个月至6.5年,Ig M组和n Ig M组缓解率分别占38.8%(19例)和64.7%(2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9,P=0.020)。结论 Ig M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与无Ig M沉积病例相似;肾脏病理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少部分病例可发生基底膜增厚和小动脉病变;激素的治疗反应与无Ig M沉积者相似;随访发现血尿蛋白尿缓解率较低,应长期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M沉积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儿童 临床特征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7A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潘晓芬 伍伟锋 +2 位作者 赖文盈 薛贻敏 孔清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2期233-237,共5页
目的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心肌纤维化的发展过程中,观察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是否通过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参与心肌纤维化。方法 IL-17A基因敲除(IL-... 目的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心肌纤维化的发展过程中,观察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是否通过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参与心肌纤维化。方法 IL-17A基因敲除(IL-17A-deficient,IL-17A-/-)Balb/c小鼠和野生型(wild-type,WT)Balb/c小鼠分别按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腹腔注射TCID50为10-5的柯萨奇病毒B3(coxsackie virus B3,CVB3)0.1 mL培养液建立小鼠VMC模型,于注射病毒后第0、14、28和42天处死小鼠,然后无菌取心脏组织,苏木素-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并分别计算心肌病理积分和胶原容积积分(CVF)。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组织TGF-β1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心肌组织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WT小鼠的心肌纤维化随着VMC的病程发展不断加重,TGF-β1于14 d表达显著升高,28 d和42 d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点WT小鼠相比,IL-17A-/-小鼠心肌组织的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TGF-β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A参与VMC的心肌纤维化过程,并可能通过调节TGF-β1的表达而参与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下载PDF
达格列净对大鼠造影剂肾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依阳 邝日禹 +4 位作者 张涛 苏晓琳 曾凤兰 雷玲艳 潘晓芬 《药学研究》 CAS 2023年第8期551-554,共4页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大鼠造影剂肾病(CIN)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IN模型组、达格列净组,采用尾静脉注射吲哚美辛、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碘海醇注射液制备急性肾损伤大鼠模型,达格列净组于造模前2 h灌胃给...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大鼠造影剂肾病(CIN)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IN模型组、达格列净组,采用尾静脉注射吲哚美辛、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碘海醇注射液制备急性肾损伤大鼠模型,达格列净组于造模前2 h灌胃给予达格列净,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24 h后分别检测大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肌酐(Ucr)、24 h尿量,计算肌酐清除率;检测大鼠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情况。结果 达格列净组Scr、BUN、肾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P<0.01或P<0.05),肌酐清除率、肾组织SOD含量显著提高(与模型组比较,P<0.05)。病理结果显示达格列净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区域明显减少。造影剂肾损伤后肾小管细胞HO-1、Nrf2表达均有轻度代偿性升高,达格列净干预后其表达量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 达格列净对大鼠CIN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Nrf2、HO-l蛋白的表达、提高大鼠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格列净 造影剂肾病 氧化应激 核因子E2相关因子 血红素加氧酶
下载PDF
血尿酸增高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潘晓芬 杨宇 +1 位作者 郑兆奎 吴志刚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06-307,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增高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将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研究组,5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尿酸、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血尿酸、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检测...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增高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将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研究组,5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尿酸、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血尿酸、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血尿酸增高及血糖、总胆固醇升高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血尿酸增高与血糖、总胆固醇升高一样,均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尿酸 危险因素 相关性
下载PDF
麻疹患儿T细胞亚群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晓芬 刘玉玲 林国模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14期95-97,共3页
目的了解麻疹患儿的免疫状态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以及ELISA法检测疹初、疹后患者体内CD4+T、CD8+T、TL-2、TL-4、TL-6、TL-10水平,再与健康儿童比较。结果麻疹患儿出疹早期CD4+T水平低于正常,CD8+T水平轻微上升,出疹后CD4+T/CD8+T... 目的了解麻疹患儿的免疫状态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以及ELISA法检测疹初、疹后患者体内CD4+T、CD8+T、TL-2、TL-4、TL-6、TL-10水平,再与健康儿童比较。结果麻疹患儿出疹早期CD4+T水平低于正常,CD8+T水平轻微上升,出疹后CD4+T/CD8+T逐步恢复正常,TL-2出疹早期上升明显(P<0.05),疹后有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CD8+T、TL-4、TL-6水平出疹早期低于正常,出疹后上升(P<0.05),TL-10疹初、疹后均维持较高水平(P<0.05),T细胞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变化趋势与性别、年龄无关,但年龄越小的患者,出疹早期CD4+T/CD8+T比值越低,疹后越高。结论麻疹患儿存在暂短、可逆的免疫抑制,TH1/TH2共同参与麻疹免疫,TL-2早期升高明显,提示以TH1为主,后期TL-4、TL-6明显上升提示TH2发挥重要作用,TL-10可能参与了这种免疫调控,患儿年龄愈小,免疫紊乱可能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儿童
下载PDF
注射用核黄素磷酸钠致过敏反应3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潘晓芬 何剑波 +1 位作者 陈爱华 韩丹玲 《海峡药学》 2010年第7期253-254,共2页
我科3例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核黄素磷酸钠(批号0904301,湖南五洲通药业),出现药物过敏反应,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核黄素磷酸钠 过敏反应
下载PDF
133例急性脑梗死的脑电图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潘晓芬 邹德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14期1705-1706,共2页
目的探讨EEG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急性脑梗死的EEG资料,并与头颅CT作对比研究。结果急性脑梗死的早期(≤72h)CT异常率63.16%,EEG异常率91.07%,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脑电图反映脑功能活动,在评价... 目的探讨EEG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急性脑梗死的EEG资料,并与头颅CT作对比研究。结果急性脑梗死的早期(≤72h)CT异常率63.16%,EEG异常率91.07%,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脑电图反映脑功能活动,在评价急性脑缺血方面有一定优越性,特别是发病早期CT阴性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脑电图 CT
下载PDF
脑电图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晓芬 邹德成 孙丽英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15期1852-1853,共2页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血管性痴呆(VD)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02例VD患者的EEG结果,并与MMSE评分进行比较。结果102例中有95例EEG异常,表现为α节律变慢,指数减少,混有不规则低波幅θ波与慢的α波相交替出现,部分严重的VD患者...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血管性痴呆(VD)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02例VD患者的EEG结果,并与MMSE评分进行比较。结果102例中有95例EEG异常,表现为α节律变慢,指数减少,混有不规则低波幅θ波与慢的α波相交替出现,部分严重的VD患者的EEG表现为各导联均出现低中波幅θ波及(或)混合性θ波和δ波,有慢波呈阵发性发放。结论EEG改变能比较客观地反映VD患者脑功能水平和损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EEG) 血管性痴呆(VD)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婴幼儿泌尿道感染药敏分析以及潜在病因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潘晓芬 刘玉玲 林国模 《北方药学》 2012年第8期70-71,共2页
目的:研究婴幼儿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状况以及潜在的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0~4岁尿培养阳性患儿药敏结果以及潜在病因。结果:尿培养阳性标本221例,其中大肠埃希菌139株(62.9%),肺炎克... 目的:研究婴幼儿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状况以及潜在的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0~4岁尿培养阳性患儿药敏结果以及潜在病因。结果:尿培养阳性标本221例,其中大肠埃希菌139株(62.9%),肺炎克雷伯杆菌16株(7.2%),屎肠球菌23株(10.4%),这三种细菌对青霉素、磺胺类以及一、二代头孢敏感性较低,对第三代头孢耐药率逐步增加,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好,27名患者发现存在潜在病因,其中输尿管膀胱反流19名。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屎肠球菌是婴幼儿泌尿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对当前常用抗生素已产生了广泛的耐药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婴幼儿泌尿道感染的推荐用药,反复泌尿道感染的患者需加强病因的追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道感染 婴幼儿 大肠埃希菌 膀胱输尿管反流
下载PDF
康惠尔透明贴联合50%硫酸镁湿热敷治疗奥沙利铂外渗的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潘晓芬 《海峡药学》 2008年第8期124-125,共2页
目的探讨康惠尔透明贴与50%硫酸镁联合治疗奥沙利铂外渗的效果。方法按完全随机化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用50%硫酸镁湿热敷外渗处,观察组(30例)同对照组的方法处理后外贴康惠尔透明贴。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 目的探讨康惠尔透明贴与50%硫酸镁联合治疗奥沙利铂外渗的效果。方法按完全随机化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用50%硫酸镁湿热敷外渗处,观察组(30例)同对照组的方法处理后外贴康惠尔透明贴。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为43.3%、50%、6.66%,对照组分别为16.6%、30%、46.66%,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康惠尔透明贴与50%硫酸镁湿热敷联合治疗奥沙利铂外渗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惠尔透明贴 硫酸镁 奥沙利铂 外渗
下载PDF
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镁改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晓芬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4年第4期275-276,共2页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镁钙的变化 ,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方法 检测 73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镁、钙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g2 + 含量减少(P <0 .0 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时缺血区脑组织及血清镁含...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镁钙的变化 ,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方法 检测 73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镁、钙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g2 + 含量减少(P <0 .0 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时缺血区脑组织及血清镁含量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清 镁元素 钙元素 含量检测
下载PDF
儿童无症状血尿431例病因分析及随访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智才 刘玉玲 +2 位作者 潘晓芬 林国模 雷辛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0-812,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无症状血尿的病因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431例无症状血尿患儿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431例患儿中,男197例、女234例,初诊年龄(5.52±2.77)岁(8个月~17岁);持续镜下血尿42... 目的:探讨儿童无症状血尿的病因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431例无症状血尿患儿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431例患儿中,男197例、女234例,初诊年龄(5.52±2.77)岁(8个月~17岁);持续镜下血尿425例,发作性肉眼血尿6例。肾小球源性血尿315例(73.1%),其中临床诊断为孤立性血尿286例,急性肾小球肾炎5例;病理诊断肾小球轻微病变13例,IgA肾病4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例,薄基底膜肾病3例。非肾小球源性血尿136例(31.5%),其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113例,特发性高钙尿症17例,肾结石4例,泌尿道感染1例,左肾缺如1例。286例孤立性血尿患儿随访(3.05±2.69)年(0.5~13.5年),145例(50.7%)血尿消失,其中110例在初诊后3年内消失;24例伴有血尿家族史的患儿中仅有6例血尿消失;所有孤立性血尿患儿随访结束时肾功能都维持良好?结论儿童无症状血尿发病年龄跨度大,以肾小球源性血尿居多;儿童孤立性血尿大多在初诊后3年内消失,伴有血尿家族史者血尿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儿童期孤立性血尿预后良好,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 病因 随访 儿童
下载PDF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小琳 付四毛 +3 位作者 刘玉玲 张莉 林国模 潘晓芬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90-693,共4页
目的分析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XLA患儿的临床特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及治疗和预后。结果 3例XLA患儿的发病年龄自11个月至6岁,中位诊断年龄为12岁。患儿均表现为多发反复细... 目的分析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XLA患儿的临床特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及治疗和预后。结果 3例XLA患儿的发病年龄自11个月至6岁,中位诊断年龄为12岁。患儿均表现为多发反复细菌感染;关节炎症累及膝、踝、肘和髋等大关节。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循环B细胞明显降低。3例患儿均发现存在BTK基因突变,分别为外显子3的移码突变及无义突变,外显子10的移码突变,以及外显子18的错义突变。确诊为XLA后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替代治疗;合并关节炎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酌情加用小剂量激素,病情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XLA临床表现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反复不同部位的细菌感染,扁桃体、淋巴结发育不良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是早期诊断XLA的重要环节;XLA合并关节炎使用IVIG和NSAIDs联合治疗,谨慎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关节炎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原发性免疫缺陷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病的影响因素及治疗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晓敏 陈宇明 +3 位作者 潘晓芬 高建慧 杨冰岩 王维琼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2234-2236,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病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对51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1项或多项围产高危因素共41例(80.39%),宫内窘迫、娩出窒息、早产与心律失常发生有关,宫内窘迫和娩出窒息多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病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对51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1项或多项围产高危因素共41例(80.39%),宫内窘迫、娩出窒息、早产与心律失常发生有关,宫内窘迫和娩出窒息多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动过缓,较少引起室上性心律失常。胎儿期出现的心律失常伴随心血管异常,以先天性心脏病最多见(26.67%),其次为胎儿心肌炎,生后出现的心律失常以缺氧心肌损害为主(44.44%),其次为电解质紊乱。房扑、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对心律平疗效好,与缺氧、低钙血症有关的房室传导阻滞对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疗效好,早搏多不需治疗,与缺氧有关的早搏消失快。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病与围产高危因素关系较大,主要是缺氧心肌损害,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心肌炎及电解质紊乱。产前胎儿心电监护和胎儿心电图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心律平对多种心律失常有效,可作为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新生儿 胎儿 病因 治疗
下载PDF
中山市6~13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及患病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林国模 李正然 +3 位作者 潘晓芬 李小琳 付四毛 刘玉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3期109-112,共4页
目的调查中山市小学儿童进行遗尿症患病率及特征,为儿童遗尿症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5年10月~2016年3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中山市6625名6~13岁小学生进行遗尿症问卷调查,并分析小学儿童遗尿症患病率、遗尿特征,以及其对... 目的调查中山市小学儿童进行遗尿症患病率及特征,为儿童遗尿症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5年10月~2016年3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中山市6625名6~13岁小学生进行遗尿症问卷调查,并分析小学儿童遗尿症患病率、遗尿特征,以及其对儿童心理相关影响和家长态度等。结果共6625例儿童纳入研究,有遗尿症者684例(10.3%)。男女之比1.94∶1,年龄(8.79±3.54)岁;其中6~7岁119例(17.40%),8~10岁396例(57.89%),11~13岁169例(24.71%)。原发性遗尿症636例(93%);发生季节以冬季为主238例(35%);轻中型(遗尿次数<4次/周)625例(91.4%),重型(遗尿次数≥5次/周)59例(8.6%);入睡后遗尿发生>6 h为285例(41.6%),其次是4~6 h为192例(28%);遗尿量以小量为主416例(60.8%);既往有泌尿系统疾病22例(3.2%),有遗尿家族史者213例(31.1%)。按遗尿程度分组比较,两组间限制晚饭后喝水和睡前小便率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遗尿症发病率较高,大部分遗尿症患儿存在心理压力且注意力受到影响,家长重视程度不够。需要做好健康宣教普及遗尿症相关知识,及早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尿症 儿童 患病率
下载PDF
肾康注射液与维生素C联合治疗对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
18
作者 黄幼艺 耿思远 +2 位作者 潘晓芬 苏晓琳 雷玲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8期0184-0186,共3页
观察肾康注射液联合维生素C预防造影剂肾病(CIN)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例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肾康组(B组)、维生素C组(C组)、肾康联合维生素C组(D组)各50例。A组... 观察肾康注射液联合维生素C预防造影剂肾病(CIN)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例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肾康组(B组)、维生素C组(C组)、肾康联合维生素C组(D组)各50例。A组给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措施,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肾康注射液,C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C,D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肾康注射液与维生素C。比较介入治疗术前(T0)及术后24h(T1)、术后48h(T2)、术后72h(T3)时的治疗指标。结果 T1时,B组、C组BUN、Cr明显低于A组(P<0.05)。T2BUN、Cr水平:A组>B组和C组>D组(P<0.05)。T3时BUN、Cr水平明显高于B组、C组、D组(P<0.05)。T1时,B组、C组CCr明显高于A组(P<0.05)。T2时CCr水平:A组<B组和C组<D组(P<0.05)。T3A组CCr明显低于B组、C组、D组(P<0.05)。结论 肾康注射液、维生素C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于患者行PCI术后CIN有一定预防效果,且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要优于单独应用,有助于保护患者肾脏免受造影剂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肾病 冠状动脉介入术 肾康注射液 维生素C
原文传递
血小板相关抗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归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何飞 梁昌达 +1 位作者 潘晓芬 赖长城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25-227,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急性ITP患儿200例,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初诊时及治疗前后PAIg的表达,并与临床疗效相比较。结果 IT...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急性ITP患儿200例,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初诊时及治疗前后PAIg的表达,并与临床疗效相比较。结果 ITP患儿初诊时PAIgG、PAIgA及PAIgM抗体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PAIgM、PAIgA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均呈负相关。难治组ITP患儿初诊时PAIgM抗体水平要明显高于激素治疗有效的急性ITP患儿,并且PAIgM异常增高或合并PAIgG增高的比例显著高于急性ITP患儿(P<0.05)。治疗后,PAIgG和PAIgM同时升高的ITP患儿,治愈和显效组两种抗体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难治组两种抗体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 ITP的发生与血小板抗体水平增高密切相关,初诊ITP患儿PAIgM单独或合并PAIgG异常增高常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儿童 血小板相关抗体
下载PDF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舒建义 龙晓玲 +1 位作者 张泉山 潘晓芬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小儿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HSP患儿80例为研究组,取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13C呼气试验(13C-...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小儿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HSP患儿80例为研究组,取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13C呼气试验(13C-UBT)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研究组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两组患儿均根据患者肾损害病情进行相关治疗,其中Hp阳性组采用Hp根除三联疗法。比较各组Hp感染率,Hp感染对HSP患儿肾脏损害发生率及肾损害恢复率,并记录HSP患儿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Hp感染率63.75%,对照组40.00%,研究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002,P=0.008)。伴Hp感染HSP患儿肾脏损害发生率为66.67%,显著高于无Hp感染HSP患儿(34.48%,P〈0.05);伴Hp感染HSP患儿经Hp根除治疗后门诊随访3个月肾损害恢复率为85.29%,无Hp感染HSP患儿门诊随访3个月肾损害恢复率为50.00%,两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HSP患儿经Hp根除治疗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UMA、UMA/UCr、24 h尿蛋白显著降低,且低于同时段Hp阴性组(P〈0.05);Hp阴性的HSP患儿常规治疗后第3个月UMA、UMA/UCr显著降低(P〈0.05),而其余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p感染对HSP患儿肾损害有明显影响,及时发现并根除Hp感染,对避免HSP患儿发生肾损害及促进损害后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 过敏性紫癜 肾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