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迈克尔·卡米尔的三重目光:“边缘”视角下的中世纪艺术史
1
作者 潘桑柔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19,共7页
作为英国中世纪艺术史家迈克尔·卡米尔的代表作—《边缘图像:中世纪艺术的边际》为人们揭示了中世纪艺术在崇高、永恒与静止之外的另一重面貌。透过流动、对话和越界的三重视角,该书在不同社会群体、文本与图像、阅读与观看、个体... 作为英国中世纪艺术史家迈克尔·卡米尔的代表作—《边缘图像:中世纪艺术的边际》为人们揭示了中世纪艺术在崇高、永恒与静止之外的另一重面貌。透过流动、对话和越界的三重视角,该书在不同社会群体、文本与图像、阅读与观看、个体与公众等对立并存的关系中,系统性地探索了“边缘”对中世纪艺术形成、发展和自我更新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艺术 边缘 他者 书面文化 个体
下载PDF
波斯细密画中的“欧洲风”:16—17世纪欧洲绘画在西亚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2
作者 潘桑柔 《美术大观》 2024年第7期107-114,共8页
中国艺术是13—14世纪以来影响波斯细密画视觉特征和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但这一趋势在16—17世纪被“欧洲风”所改变。随着萨菲王朝与欧洲建立起直接的外交和贸易往来,波斯细密画逐渐与欧洲绘画发生融合,创造出一类独特的形态和概念—... 中国艺术是13—14世纪以来影响波斯细密画视觉特征和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但这一趋势在16—17世纪被“欧洲风”所改变。随着萨菲王朝与欧洲建立起直接的外交和贸易往来,波斯细密画逐渐与欧洲绘画发生融合,创造出一类独特的形态和概念—“法兰克式”。穆罕默德·扎曼、阿里·库里·贾巴达尔等宫廷画师开始描绘欧洲人、斜倚的裸女等全新题材,并前所未有地在细密画中引入阴影、黑夜和线性透视法。本文将以这一系列变化为中心,揭示来到西亚的荷兰画家和以版画为主要媒介的欧洲绘画对细密画的影响,以及这门“东方艺术”如何在不断接纳和转化外来视觉传统的过程中走向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斯细密画 法兰克式 萨菲王朝 荷兰东印度公司 线性透视法
下载PDF
对话策展人:学术转化为艺术——《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独家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潘桑柔 李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94-100,共7页
随着跨文化研究在国际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以中西艺术交流为主题的展览开始逐步增多,《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就是其中一例。它传达出一种独特的理念:策展应以研究和学术作为出发点,辅以艺术的... 随着跨文化研究在国际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以中西艺术交流为主题的展览开始逐步增多,《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就是其中一例。它传达出一种独特的理念:策展应以研究和学术作为出发点,辅以艺术的手法。已有的知识在展览中可以被转化为一个面向公众的故事,并在博物馆中推动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研究 中西方艺术交流 策展 学术 艺术
下载PDF
艺术史的《变形记》——李军教授谈“跨媒介艺术史”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军 潘桑柔 《美术大观》 2023年第4期104-113,共10页
作为一门面向人与物的学科,艺术史既关注具体历史情境中风格、样式、工艺、材质等因素间的整体关系,又探讨主体在它们的共存和转换过程中扮演的创造性角色,以期透过古代与当代、客观与主观,以及不同媒介与形态,来还原历史的真相和艺术... 作为一门面向人与物的学科,艺术史既关注具体历史情境中风格、样式、工艺、材质等因素间的整体关系,又探讨主体在它们的共存和转换过程中扮演的创造性角色,以期透过古代与当代、客观与主观,以及不同媒介与形态,来还原历史的真相和艺术的真谛。这种不断“跨越”和“变形”的特质正是我们需要“跨媒介的艺术史”和“跨文化的艺术史”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艺术史 跨文化艺术史 跨越 媒介 主体 变形记
下载PDF
传统与视觉的维度——评罗兰·雷希特《信仰与观看:哥特式大教堂艺术》 被引量:2
5
作者 潘桑柔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16-124,共9页
罗兰·雷希特的《信仰与观看:哥特式大教堂艺术》(1999)是近年来最重要的研究哥特式艺术的著作。以回望传统为基础,雷希特书写了一部哥特式艺术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历史,折射出19~20世纪艺术史学科的发展趋势。通过重新评价哥特式艺术... 罗兰·雷希特的《信仰与观看:哥特式大教堂艺术》(1999)是近年来最重要的研究哥特式艺术的著作。以回望传统为基础,雷希特书写了一部哥特式艺术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历史,折射出19~20世纪艺术史学科的发展趋势。通过重新评价哥特式艺术的形式、功能、观者与宗教思想和礼仪间的互动关系,他论证了中世纪末期艺术日益增强的可视性趋向,从视觉的角度革新了读者对哥特式艺术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雷希特 哥特式艺术 传统 视觉
下载PDF
描绘东方世界的三重视角——《考卡雷利抄本》“东方影响”问题新探 被引量:1
6
作者 潘桑柔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作为热那亚商人参与东西方国际贸易的直接产物,《考卡雷利抄本》是“蒙古和平”时期欧亚大陆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选取抄本中的三幅单页,分析各类“东方影响”及其源头和传播途径,透过画师和赞助人描绘东方世界的三重视角,还... 作为热那亚商人参与东西方国际贸易的直接产物,《考卡雷利抄本》是“蒙古和平”时期欧亚大陆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选取抄本中的三幅单页,分析各类“东方影响”及其源头和传播途径,透过画师和赞助人描绘东方世界的三重视角,还原14世纪上半叶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格局和深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卡雷利抄本》 中世纪 意大利 东方 跨文化艺术史
下载PDF
“肉体之爱”与“精神之爱”-《考卡雷利抄本》与13-14世纪意大利北部地区爱神形象的流变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桑柔 《美术大观》 2021年第11期34-39,共6页
1330—1340年间绘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热那亚的《考卡雷利抄本》插图中出现了两个打破古典程式的爱神图像,其视觉特征的流变充分显示出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文学与艺术复杂的互动关系。而在理解和表达“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 1330—1340年间绘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热那亚的《考卡雷利抄本》插图中出现了两个打破古典程式的爱神图像,其视觉特征的流变充分显示出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文学与艺术复杂的互动关系。而在理解和表达“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两类图像分支的过程中,《考卡雷利抄本》画师笔下的爱神形象不仅采纳了含义与后者相对立的北方“宫廷之爱”的部分图像特征,也揭示出13—14世纪意大利北部地区“爱情”概念和相关图像的流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卡雷利抄本》 爱神 “肉体之爱” “精神之爱”
下载PDF
观形求神——试析《人物志》的美学维度 被引量:1
8
作者 潘桑柔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7-25,共9页
《人物志》成书于汉晋之际,是现存首部专门讲述人才鉴识标准和方法的典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但它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史论发展的意义却尚未获得充分的关注。在提出“五常”“九征”等人才鉴识标准的基础上,刘劭主... 《人物志》成书于汉晋之际,是现存首部专门讲述人才鉴识标准和方法的典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但它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史论发展的意义却尚未获得充分的关注。在提出“五常”“九征”等人才鉴识标准的基础上,刘劭主要借助“八观”的方法来融合多重感知途径,透过形貌、言辞、举止等外在特征把握人的深层才质,突出“观”的认知和审美意味。尤其是他主张“征神见貌,情发于目”,由“形”入“神”,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鉴、玄学思想及绘画艺术领域中都留下了或显或隐的印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志》 人才鉴识 美学 艺术
下载PDF
分裂的天堂:14世纪《史集》文本与图像中的“伊赖姆城”
9
作者 潘桑柔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0期110-116,共7页
在西亚地区,“天堂”(paradise)始终被理解和塑造为一个花木繁茂、流水潺潺的封闭空间。但在1306—1310年间完成于大不里士的一部《史集·伊朗与伊斯兰史》抄本插图《伊赖姆城》中,这座乐园的面貌却偏离了文本中的记述。它不仅变成... 在西亚地区,“天堂”(paradise)始终被理解和塑造为一个花木繁茂、流水潺潺的封闭空间。但在1306—1310年间完成于大不里士的一部《史集·伊朗与伊斯兰史》抄本插图《伊赖姆城》中,这座乐园的面貌却偏离了文本中的记述。它不仅变成了一座中式小楼,还被一条性质不明的纵贯线一分为二,造成了令人难以理解的错位和分裂。为此,本文将透过这部收藏于爱丁堡大学图书馆中的阿拉伯语《史集》残本,在13—14世纪中国与西亚地区跨文化艺术交流的总体语境中,探究这一变化的深层原因,以及波斯画师借助画面中分裂的形式传递出更为深刻的文本意涵的创作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集 伊赖姆城 天堂 波斯—伊斯兰花园
下载PDF
“墙壁上的劳动”:一种被神话化的媒介(上)
10
作者 潘桑柔 《油画艺术》 2017年第3期91-98,共8页
在西方艺术史的研究视野中,壁画可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形式。相较于可移动性更强的架上绘画或手抄本,壁画能够比较完好地保存在被创作时所处的建筑空间中。因此,“壁画”(watt painting)一词能够精准地概括其本质,即它在建筑... 在西方艺术史的研究视野中,壁画可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形式。相较于可移动性更强的架上绘画或手抄本,壁画能够比较完好地保存在被创作时所处的建筑空间中。因此,“壁画”(watt painting)一词能够精准地概括其本质,即它在建筑物的墙壁与图像之间构建出的一种相依共存的和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墙壁 神话化 媒介 劳动 西方艺术史 艺术形式 架上绘画 建筑空间
下载PDF
青金石与“中国风”——13世纪至14世纪西亚和中国陶瓷中的蓝色趣味
11
作者 潘桑柔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126,共11页
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帕斯图罗曾认定色彩“不存在一个跨文化标准”,不同地域和文明感知、表达色彩的方式很难进行清晰的讨论。但在13世纪至14世纪,一股穿越西亚与中国的蓝色旋风帮助人们重新观察这个特殊的自然和文化现象。透过相... 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帕斯图罗曾认定色彩“不存在一个跨文化标准”,不同地域和文明感知、表达色彩的方式很难进行清晰的讨论。但在13世纪至14世纪,一股穿越西亚与中国的蓝色旋风帮助人们重新观察这个特殊的自然和文化现象。透过相继面世的贴金钴蓝釉陶砖、描金钴蓝釉瓷和青花瓷,一条“钴蓝之路”将伊利汗国与元朝紧密地连接起来。随着原料、工艺、图案和工匠在这条路线上的传播,一种模仿青金石视觉效果的色彩趣味也在双方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逐渐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汗国 元朝 钴蓝 青金石 中国风
原文传递
跨界的图像:“科学与艺术中的图像与符号”学术工作坊
12
作者 潘桑柔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6期138-142,共5页
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始终是艺术史和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由世界知名艺术史家、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马丁·肯普担任学术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与佳作书局主办的“科学与艺术中的图像与符号”学术工作坊在跨学科、跨文化的... 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始终是艺术史和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由世界知名艺术史家、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马丁·肯普担任学术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与佳作书局主办的“科学与艺术中的图像与符号”学术工作坊在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下,探讨视觉如何深度塑造科学与艺术共通的感知、思考和创作方式。作为视觉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图像和符号超越了科学与艺术的界限,在二者的互动中不断演进并超越自我,其“跨界”的特性为人们解答该命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肯普 科学 艺术 “标志性图像”
原文传递
迈克尔·卡米尔的后现代态度:中世纪艺术及其历史的回归
13
作者 潘桑柔 《世界美术》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在1992年面世的代表作《边缘图像:中世纪艺术的边际》中,英国中世纪艺术史家迈克尔·卡米尔借助后现代视觉经验和文化语境,描述和建构了中世纪艺术的历史性特征。这反映了卡米尔对线性时间的颠覆和反转,通过当下体验与过往史事之间... 在1992年面世的代表作《边缘图像:中世纪艺术的边际》中,英国中世纪艺术史家迈克尔·卡米尔借助后现代视觉经验和文化语境,描述和建构了中世纪艺术的历史性特征。这反映了卡米尔对线性时间的颠覆和反转,通过当下体验与过往史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中世纪艺术重新归于社会、观念和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克尔·卡米尔 中世纪艺术 后现代
原文传递
“无”与“有”的相遇:《史集·印度、信德与克什米尔史》山水与涅槃主题插图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桑柔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26,共8页
本文聚焦于14世纪初叶首度以独立形式出现在伊斯兰书籍插图中的两类外来母题——山水与涅槃,透过伦敦藏《史集·印度、信德与克什米尔史》阿拉伯语残本中的两幅细密画,探讨画师超越文本差异、以自然景观和穹顶建筑取代弥勒和释迦牟... 本文聚焦于14世纪初叶首度以独立形式出现在伊斯兰书籍插图中的两类外来母题——山水与涅槃,透过伦敦藏《史集·印度、信德与克什米尔史》阿拉伯语残本中的两幅细密画,探讨画师超越文本差异、以自然景观和穹顶建筑取代弥勒和释迦牟尼形象的深层用意,以及此类手法与“空白恐惧”等意在消解“无”的伊斯兰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最终揭示蒙古统治时期欧亚大陆内部的跨文化艺术交流对西亚艺术发展与变革的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集》 山水 涅槃 “空白恐惧” 伊斯兰细密画
原文传递
页边上的蒙古人——巴杰罗国家博物馆藏《考卡雷利抄本》新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桑柔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19年第1期64-76,共13页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巴杰罗国家博物馆藏《考卡雷利抄本》单页下方的圆环中,装饰着三位端坐的蒙古贵族。他们所着半袖袍服的胸口和双肩处分别拼缀着方形、圆形和绳结图案等不同的装饰,体现了14世纪意大利人对东方织物和流行时尚的阐释和改...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巴杰罗国家博物馆藏《考卡雷利抄本》单页下方的圆环中,装饰着三位端坐的蒙古贵族。他们所着半袖袍服的胸口和双肩处分别拼缀着方形、圆形和绳结图案等不同的装饰,体现了14世纪意大利人对东方织物和流行时尚的阐释和改造。同时,他们身处页边的位置与抄本中的文字内容表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中世纪抄本画师的创作方式以及时人对蒙古人的复杂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卡雷利抄本》 蒙古人 胸背 肩饰 页边
原文传递
吉尔派克教堂“绿人”雕刻研究
16
作者 潘桑柔 《世界美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88,共8页
本文以英国西南部吉尔派克教堂南门右侧柱头上的"绿人"雕刻为分析对象,简要讨论这件作品的形式特征、象征意义、实际功能,以及"绿人"母题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并试图以建筑语境和罗马式艺术发展的总体背景为切入... 本文以英国西南部吉尔派克教堂南门右侧柱头上的"绿人"雕刻为分析对象,简要讨论这件作品的形式特征、象征意义、实际功能,以及"绿人"母题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并试图以建筑语境和罗马式艺术发展的总体背景为切入点,讨论此件"绿人'雕刻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人” 吉尔派克教堂 罗马式艺术
原文传递
“空白恐惧”的另一面:伊斯兰艺术与“虚空”的威胁
17
作者 潘桑柔 《世界美术》 2023年第1期37-43,共7页
自19世纪末被提出时,“空白恐惧”的概念就与构图繁密、无限重复的伊斯兰艺术建立起紧密的关联,被视作一种竭力取消空白的心理驱策和处理手法。然而,这种西方视角完全忽视了伊斯兰艺术依赖图案和书法来反复填充建筑、绘画和器物表面的... 自19世纪末被提出时,“空白恐惧”的概念就与构图繁密、无限重复的伊斯兰艺术建立起紧密的关联,被视作一种竭力取消空白的心理驱策和处理手法。然而,这种西方视角完全忽视了伊斯兰艺术依赖图案和书法来反复填充建筑、绘画和器物表面的深层动因,以及伊斯兰神学和哲学对“空白恐惧”的真正定义。令人们感到恐惧的并非“空白”,而是给绝对存在造成巨大威胁的“虚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白恐惧” “虚空” 伊斯兰艺术
原文传递
《无题》
18
作者 潘桑柔 李军 +28 位作者 陈洁 刘庆和 邓元初 边凯 陈平 刘荣 邱挺 叶江 刘小东 杨山河 周吉荣 王希民 武艺 司康 叶南 高美琳 邱志杰 张梓倩 王沂 胡海涛 宋协伟 靳军 韩涛 常志纲 谢雨帆 王环宇 王文栋 王子耕 周宇舫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4-96,共3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