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重PCR区分检测花生黑腐病菌和花生基腐病菌
1
作者 潘斐 敖莉丝 +1 位作者 潘汝谦 纪春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3-919,共7页
黑腐病和基腐病是威胁花生生产的重要病害。两种病害在田间发病症状十分相似,凭症状区分诊断困难。本研究利用calmodulin(cmd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针对花生黑腐病菌和基腐病菌进行了双重PCR的区分检测... 黑腐病和基腐病是威胁花生生产的重要病害。两种病害在田间发病症状十分相似,凭症状区分诊断困难。本研究利用calmodulin(cmd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针对花生黑腐病菌和基腐病菌进行了双重PCR的区分检测。结果表明,在反应体系浓度为1.8×、引物浓度为0.2μmol/L、退火温度为62℃、反应循环数为37的条件下,可特异性地分别扩增出两条目的条带(274 bp和409 bp),检测灵敏限度为100 pg/μL。成功建立了可准确、快速区分检测花生黑腐病菌和花生基腐病菌的双重PCR,可为准确诊断和及时防控花生两种易混淆的病害提供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黑腐病菌 基腐病菌 双重PCR
下载PDF
荔枝霜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抗性风险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蓝雯婷 任董董 +4 位作者 李瑞环 潘斐 姜子德 潘汝谦 纪春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6-1234,共9页
【目的】检测荔枝霜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建立敏感性基线;测定抗烯酰吗啉突变株的生物学适合度,为荔枝霜疫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019—2020年来自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和云南5个省份荔枝主产区... 【目的】检测荔枝霜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建立敏感性基线;测定抗烯酰吗啉突变株的生物学适合度,为荔枝霜疫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019—2020年来自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和云南5个省份荔枝主产区的320株荔枝霜疫霉单孢子囊菌株进行烯酰吗啉敏感性测定,通过药剂驯化获得抗烯酰吗啉突变株,测定其生物学适合度。【结果】经过异常值分析并剔除,317株荔枝霜疫霉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正态分布,EC_(50)值介于0.0863~0.1733μg·mL^(-1)之间,平均(0.1222±0.0009)μg·mL^(-1),以此建立荔枝霜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基线。来自2020年的荔枝霜疫霉菌株对烯酰吗啉的EC_(50)均值较2019年显著增高。3株荔枝霜疫霉抗烯酰吗啉突变株的抗性指数介于77.17~360.11之间,为中到高抗水平,抗药性可稳定遗传,与亲本相比,抗性突变株的孢子囊萌发率及卵孢子产量均下降,但致病力相当。【结论】荔枝霜疫霉对烯酰吗啉敏感,烯酰吗啉可继续作为防治荔枝霜疫病的有效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霜疫霉 烯酰吗啉 敏感性 抗性突变株
下载PDF
花生黑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4
3
作者 潘汝谦 关铭芳 +2 位作者 徐大高 纪春艳 邓铭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1-706,共6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花生黑腐病菌(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花生黑腐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V-8汁(V8)、酵母蛋白胨葡萄糖(YPDA)、燕麦琼脂(OMA)和合成真菌(SF)等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花生黑腐病菌(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花生黑腐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V-8汁(V8)、酵母蛋白胨葡萄糖(YPDA)、燕麦琼脂(OMA)和合成真菌(SF)等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以燕麦琼脂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而V8汁培养基(V8)比较适宜微小菌核形成、分生孢子产生和子囊壳的形成;花生黑腐病菌能够利用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淀粉等碳源进行生长,其中葡萄糖、乳糖和淀粉最适宜菌丝生长和微小菌核形成,但这些碳源均不适宜分生孢子和子囊壳的产生;花生黑腐病菌能够利用硝酸钠、尿素、硫酸铵、酵母粉和蛋白胨等氮源,其中硝酸钠最适宜菌丝生长和微小菌核形成,尿素最适宜分生孢子的形成,而子囊壳则仅仅在以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中少量产生;花生黑腐病菌在10~30℃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但菌丝生长和产孢都以25~30℃最适宜;光照时间对花生黑腐病菌的菌丝生长没有影响,但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花生黑腐病菌在pH值4.0~10.0时均能生长,但以中性偏酸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花生黑腐病菌 菌丝 分生孢子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一种值得关注的花生新病害:花生新赤壳菌基腐病 被引量:9
4
作者 潘汝谦 盖云鹏 +3 位作者 邓铭光 陈兴龙 徐大高 纪春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0-183,共4页
2010年在我国广东省首次报道了由侵管新赤壳菌(Neocosmospora vasinfecta)侵染引起的花生新赤壳菌基腐病。罹病花生植株萎蔫、植株茎基部和根系变黑腐烂,在潮湿条件下,罹病部位有浅红色子囊果。这是我国大陆首次报道的花生新病害。该病... 2010年在我国广东省首次报道了由侵管新赤壳菌(Neocosmospora vasinfecta)侵染引起的花生新赤壳菌基腐病。罹病花生植株萎蔫、植株茎基部和根系变黑腐烂,在潮湿条件下,罹病部位有浅红色子囊果。这是我国大陆首次报道的花生新病害。该病害在广东省的多个市县有发生,严重的发病率高达30%。除广东省外,该病在我国江西省也有分布和危害,其致病菌可进一步鉴定为侵管新赤壳菌非洲变种(N.vasinfecta var.africana)。在广东省也发现了由侵管新赤壳菌侵管变种(N.vasinfectavar.vasinfecta)引起的大豆茎枯病。对侵管新赤壳菌的文献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花生基腐病 侵管新赤壳菌 Neocosmospora vasinfecta
下载PDF
水稻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潘汝谦 康必鉴 +1 位作者 黄建民 徐起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18,共4页
用全国统一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生鉴定出的猪瘟病菌生理小种中,典型的籼型优势小种,如:ZA13、ZB13、ZC13和ZC15,同一小种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不同,当加入辅助品种参测,均可再划分为不同的致病类型(亚小种)这一结果表明:传统的... 用全国统一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生鉴定出的猪瘟病菌生理小种中,典型的籼型优势小种,如:ZA13、ZB13、ZC13和ZC15,同一小种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不同,当加入辅助品种参测,均可再划分为不同的致病类型(亚小种)这一结果表明:传统的选用优势小种的代表性菌株来进行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生理小种 致病力分化 水稻
下载PDF
活性氧清除酶类在黄瓜感染霜霉病过程中的活性变化 被引量:42
6
作者 潘汝谦 黄旭明 古希昕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7-288,共2页
关键词 黄瓜 霜霉病 SOD 活性 活性氧
下载PDF
杂交稻对稻瘟病和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被引量:7
7
作者 潘汝谦 徐大高 +2 位作者 纪春艳 何汉生 康必鉴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29,共3页
对广东省将推广的54份杂交稻组合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对稻瘟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抗病组合共49个,占90.7%;其中,高抗(抗性比≥91%)组合30个,占55.6%。对稻白叶枯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没有高抗(HR)和抗(R)的组合,仅有... 对广东省将推广的54份杂交稻组合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对稻瘟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抗病组合共49个,占90.7%;其中,高抗(抗性比≥91%)组合30个,占55.6%。对稻白叶枯病的抗病性鉴定表明:没有高抗(HR)和抗(R)的组合,仅有一个杂交稻组合(西胜2175)表现为中抗(mR),仅占1.9%,其余53个组合都表现感病,占98.1%。进一步分析表明:对稻瘟病表现高抗的30个杂交稻组合都不抗白叶枯病,而中抗白叶枯病的杂交稻组合西胜2175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抗性比为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抗病性 稻瘟病 稻白叶枯病
下载PDF
水稻对稻瘟病菌群体的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5
8
作者 潘汝谦 康必鉴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0-33,共4页
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性分析的方法,结合传统的鉴别寄主方法对广东省部分参加区试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用于抗性鉴定的稻瘟病菌群体是1998年采集于广东省各地稻瘟病区的田间菌株,共100株.根据菌株在全国... 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性分析的方法,结合传统的鉴别寄主方法对广东省部分参加区试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用于抗性鉴定的稻瘟病菌群体是1998年采集于广东省各地稻瘟病区的田间菌株,共100株.根据菌株在全国统一的鉴别寄主上的反应,探明该群体的致病性结构包括4群10个中国生理小种,其中ZG1是最优势小种,频率为31%,ZC13和ZC15次之,频率分别为28%和21%.将这一群体的菌株分别接种到参加区试的14个杂交稻组合上,毒力频率较低的有优优8821、培杂桂99、今优71、优优122、粤优8号、青优303、湛8S 303、培杂67、优优303和优澄2号共10个,是高抗的杂交稻组合.对这些高抗组合的联合致病性分析表明,只有34对搭配的联合抗病性系数大于0 80、联合毒性系数等于0,被评价为高抗稻瘟病的搭配,可以在生产推广中搭配使用.依据湛8S 303和优澄2号等同时具有较高的联合抗病性系数和联合毒性系数,可推测它们具有较为相似的抗感病性遗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群体 抗病性 鉴定 评价 毒力频率 联合致病性分析 稻瘟病
下载PDF
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性在水稻抗瘟性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潘汝谦 康必鉴 +2 位作者 黄建民 徐起峰 陈喜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14,共5页
用生物间遗传学的毒力频率测定和联合致病性分析的方法,对广东省部分将推广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进行了鉴定.21个待测杂交稻组合用100个田间菌株进行接种,其中14个组合的毒力频率小于对20%,表现出较好的抗性;联合致病性系数(PAC)... 用生物间遗传学的毒力频率测定和联合致病性分析的方法,对广东省部分将推广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进行了鉴定.21个待测杂交稻组合用100个田间菌株进行接种,其中14个组合的毒力频率小于对20%,表现出较好的抗性;联合致病性系数(PAC)、联合抗病性系数(RAC)和联合毒性系数(VAC)分析杂交稻组合与稻瘟病菌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50个杂交稻组合间的两两搭配的联合抗病性系数较高(≥0.80)、联合强毒性系数较低(≤0.02),均具有较好的抗性.并对杂交稻组合的抗性遗传背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抗病性 毒力频率 联合致病性
下载PDF
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被引量:12
10
作者 潘汝谦 康必鉴 +1 位作者 黄建民 徐起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7,共3页
1990~1997年,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寄主鉴定了广东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574份,共鉴定出8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种群,其出现频率平均为502%;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平均为2... 1990~1997年,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寄主鉴定了广东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574份,共鉴定出8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种群,其出现频率平均为502%;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平均为274%,其次是ZG1(188%)、ZC15(145%)和ZB13(91%)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生理小种 消长动态 广东
下载PDF
警惕花生黑腐病菌的入侵 被引量:8
11
作者 潘汝谦 关铭芳 +1 位作者 徐大高 邓铭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4-165,共2页
2009年在我国广东省发现了花生黑腐病,该病害的典型症状是花生茎基部、果针和豆荚以及整个根系变黑腐烂,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罹病部位产生大量红色小点,是病原菌的子囊壳。病原菌为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 Boedijin & Rei... 2009年在我国广东省发现了花生黑腐病,该病害的典型症状是花生茎基部、果针和豆荚以及整个根系变黑腐烂,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罹病部位产生大量红色小点,是病原菌的子囊壳。病原菌为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 Boedijin & Reitsma),无性阶段是寄生柱枝孢(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 Crous,Wingfield & Alfenas)。花生黑腐病菌可侵染花生和大豆等20多种作物。应警惕花生黑腐病菌的入侵,及时有效地防止病害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黑腐病 冬青丽赤壳菌
下载PDF
外来入侵花生黑腐病菌在中国的风险性评估 被引量:5
12
作者 潘汝谦 徐大高 +1 位作者 邓铭光 纪春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3068-3074,共7页
【目的】分析评估外来入侵花生黑腐病菌(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在中国的风险性。【方法】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从潜在危害性(P1)、移植与建立种群的可能性(P2)、寄主的经济重要性(... 【目的】分析评估外来入侵花生黑腐病菌(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在中国的风险性。【方法】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从潜在危害性(P1)、移植与建立种群的可能性(P2)、寄主的经济重要性(P3)、国内现有分布的广泛性(P4)和检疫管理的难易性(P5)共5个一级指标及其14个二级指标对花生黑腐病菌在中国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计算综合风险值(R)。【结果】花生黑腐病菌在中国的综合风险值R为0.8740,属于高度风险性有害生物。【结论】外来入侵花生黑腐病菌是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植物病原菌,对中国的花生和大豆等作物的生产以及生物安全等都将构成严重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 花生黑腐病菌 有害生物风险性评估
下载PDF
黄瓜不同品种对霸霉病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潘汝谦 古希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61-67,共7页
黄瓜叶片气孔密度、总糖含量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负相关。黄瓜霜霉病菌的侵入需通过叶片发育成熟的气孔。气孔大小、还原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活性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无关。接种霜霉病菌后,不同品种PO酶活性均在症状出现... 黄瓜叶片气孔密度、总糖含量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负相关。黄瓜霜霉病菌的侵入需通过叶片发育成熟的气孔。气孔大小、还原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活性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无关。接种霜霉病菌后,不同品种PO酶活性均在症状出现时期开始上升且感病品种PO酶活性上升高于中感和抗病品种。蛋白质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正相关。接种发病后,抗病和感病品种PPO酶活性均上升,抗病品种上升高于感病品种。在健叶中,抗病品种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高于感病品种;病叶中SOD酶活性降低。接种后刚显症时,抗病、感病品种SOD酶活性均上升且感病品种的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种;发病后期,酶活性下降。 丝瓜与霜霉病组合中PPO酶活性的变化和黄瓜与霜霉病组合中的变化相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品种 霜霉病 抗病性
下载PDF
黄原胶助剂对杀菌剂田安的增效作用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汝谦 何汉生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2-33,共2页
小区与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黄原胶助剂,对杀菌剂田安水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加入0.l%黄原胶助剂,田安的浓度降低一半,仍然有相当或略高的防治效果,而且持效期比较长.
关键词 杀菌剂 助剂 黄原胶 增效作用 水稻 纹枯病
下载PDF
嘧菌酯对扁豆纹枯病的物理作用方式及其生物动力学特性
15
作者 潘汝谦 徐大高 +1 位作者 严绮文 徐汉虹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 34-38,共5页
以多菌灵和福美双为对照药剂,测定了嘧菌酯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活性,并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嘧菌酯对该病原菌引起的扁豆纹枯病的物理作用方式及其生物动力学特性。嘧菌酯、多菌灵和福美双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EC50... 以多菌灵和福美双为对照药剂,测定了嘧菌酯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活性,并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嘧菌酯对该病原菌引起的扁豆纹枯病的物理作用方式及其生物动力学特性。嘧菌酯、多菌灵和福美双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0724、1.1344和1.2026μg/mL。施药后立即接种,250μg/mL嘧菌酯、500μg/mL多菌灵和1000μg/mL福美双对扁豆纹枯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5.61%、99.88%和81.45%;施药3d后再接种,嘧菌酯、多茵灵和福美双对扁豆纹枯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2.27%、100%和46.96%;接种36h后再施药,3种药剂对扁豆纹枯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90.40%、95.75%和61.94%。表明嘧菌酯对扁豆纹枯病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持效性和治疗作用。在叶片基部施药后在顶部接种,嘧菌酯、多菌灵和福美双对扁豆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7.81%、42.09%和7.24%;在叶片背面施药后在正面接种,3种药剂对扁豆纹枯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87.30%、37.00%和16.15%。表明嘧菌酯在扁豆叶片中具有很好的木质部输导和跨层转移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菌酯 物理作用方式 生物动力学特性 立枯丝核菌 扁豆纹枯病
下载PDF
芒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30
16
作者 徐大高 潘汝谦 +1 位作者 郑仲 王振中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36,共3页
以117个野生型菌株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结果建立了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基线,其平均EC50为(0 0568±0 0018)μg/mL,最低抑制浓度为1 0μg/mL.1996~2000年监测了芒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 以117个野生型菌株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结果建立了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基线,其平均EC50为(0 0568±0 0018)μg/mL,最低抑制浓度为1 0μg/mL.1996~2000年监测了芒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芒果炭疽病菌群体中存在着对多菌灵抗性的群体,抗药菌株的频率为48 59%,其中高抗与中抗菌株比例分别为18 66%和18 00%,低抗与极高抗菌株比例分别为7 38%和4 56%,讨论了不同地区菌株抗性频率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炭疽病菌 炭疽病 多菌灵 抗药性 监测 敏感性基线 最低抑制浓度
下载PDF
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 被引量:19
17
作者 敖世恩 杨媚 +2 位作者 周而勋 唐倩菲 潘汝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0,共4页
以水稻成熟胚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为筛选材料,以广东省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强致病力菌株GD-11和GD-118产生的粗毒素为选择压力,从水稻品种的选择、粗毒素致病力的鉴定、突变体的筛选方法、突变体的再生以... 以水稻成熟胚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为筛选材料,以广东省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强致病力菌株GD-11和GD-118产生的粗毒素为选择压力,从水稻品种的选择、粗毒素致病力的鉴定、突变体的筛选方法、突变体的再生以及突变体再生植株对粗毒素的抗病性鉴定等方面展开研究,建立了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筛选体系并获得了抗病突变体.筛选体系为:两步筛选法,即以粤香占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为筛选材料,以φ(粗毒素)为3.5%和4.0%分别作为第1、2步的处理浓度,每一步处理的时间为20 d;筛选出的突变体再生苗的病情指数为37.55,而原始型再生苗的病情指数为87.50,抗病效果达57.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菌 粗毒素 抗病突变体
下载PDF
广东省花生白绢病菌的分布和生物学性状研究初报 被引量:15
18
作者 肖翔 陈晓兰 +2 位作者 邓铭光 徐大高 潘汝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71-73,F0003,共4页
采用一般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危害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花生白绢病菌的形态、生物学性状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广东省各花生产区均有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分布,发病率在10%左右,... 采用一般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危害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花生白绢病菌的形态、生物学性状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广东省各花生产区均有花生白绢病的发生分布,发病率在10%左右,严重的超过50%,对花生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花生白绢病菌的菌丝宽度为6.1-8.2μm,菌丝生长速率介于0.8-1.1 mm/h之间,每培养皿(直径9 cm)产生菌核的数量为55-378个,菌核大小范围为0.89-3.54 mm×0.80-2.40 mm,平均大小范围为1.13-2.12 mm×1.06-1.80 mm;每菌核干重为0.4-2.7 mg。杀菌剂离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己唑醇和戊唑醇对花生白绢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白绢病 齐整小核菌 生物学性状 杀菌剂
下载PDF
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敖世恩 杨媚 +2 位作者 周而勋 唐倩菲 潘汝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1,共3页
对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突变型)和未经筛选的原品种(原始型)的愈伤组织经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粗毒素处理后24 h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 对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突变型)和未经筛选的原品种(原始型)的愈伤组织经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粗毒素处理后24 h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突变型的PAL、POD和PPO比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原始型;8 h时,PAL、POD、PPO比活性和木质素含量(D280 nm)在突变型和原始型中分别为5.493 1,0.022 0、24.896 6、2.924 2 U.mg-1.m in-1和2.716 5、0.009 9、18.838 7、1.732 1;上述3种酶活性在突变型中出现波峰的时间一般在8 h,早于原始型的12 h或更迟.由此说明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抗病机制与一般抗性品种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病突变体 生理生化特征 水稻纹枯病菌 病原菌毒素
下载PDF
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及施肥水平对大豆霜霉病及大豆与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高翔 吴满 +1 位作者 潘汝谦 廖红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4-967,共4页
研究了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及施肥对大豆霜霉病的发生发展及大豆与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玉米间作能够显著降低大豆霜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而且在间作体系中,施肥处理大豆霜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于未施肥处理。大豆/玉... 研究了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及施肥对大豆霜霉病的发生发展及大豆与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玉米间作能够显著降低大豆霜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而且在间作体系中,施肥处理大豆霜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于未施肥处理。大豆/玉米间作显著影响大豆和玉米的生长,不同施肥处理间大豆和玉米的地上部生物量差异显著。施肥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在间作和单作中施肥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未施肥处理;施肥处理对单作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影响不显著;在间作体系中施肥处理大豆的地上部生物量显著低于未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作 大豆霜霉病 施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