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圆斑病药剂防治试验报告
1
作者 潘顺法 姜晶春 白金铠 《东北农业科学》 1983年第3期59-71,共13页
玉米圆斑病是生产上急需解决的病害问题。从1976年开始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现已筛选出三唑类杀菌剂25%Bayleton可湿粉、国产的25%粉锈宁胶悬剂和可湿粉的250~500倍液,在果穗冒尖期往果穗上喷药一次,经三年在院内外较大面积示范防治试... 玉米圆斑病是生产上急需解决的病害问题。从1976年开始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现已筛选出三唑类杀菌剂25%Bayleton可湿粉、国产的25%粉锈宁胶悬剂和可湿粉的250~500倍液,在果穗冒尖期往果穗上喷药一次,经三年在院内外较大面积示范防治试验结果,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建议生产部门在吉单101杂交制种田和吉63自交系繁殖田里大力推广应用,能有效地控制玉米圆斑病的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 井岗霉素 胶悬剂 敌菌灵 退菌特 药剂防治试验 复配剂 粉锈宁 三唑类杀菌剂 喷药时间
下载PDF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致病性及侵染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晋齐鸣 潘顺法 +1 位作者 姜晶春 卢宗志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2期74-78,共5页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永生腐霉菌(Pythium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catemulatum)3种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通过两年的试验进行了对玉米抗病品种...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永生腐霉菌(Pythium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catemulatum)3种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通过两年的试验进行了对玉米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致病性和侵染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条件下,3种病原菌对玉米植株均有致病性.其中以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其次是禾生腐霉菌和链状腐霉菌。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在植株散粉盛期以前的侵染规律符合苗期致病性试验的结果。二者侵染致病作用的部位不同。禾谷镰刀菌主要是胚根,腐霉菌主要是次生根和须根。在感病品种中,病原菌侵染的高峰期从散粉盛期开始。而在抗病品种上则从灌浆期开始。在灌浆期以前,病原菌只能侵染植株的根系。以后则侵入植株的茎部组织到乳熟期侵入到第三茎节。本试验的结论客观地反映了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在大田自然条件下的致病性和侵染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腐病 病原菌 侵染规律 致病性
下载PDF
玉米茎腐病病原对玉米苗期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晋齐鸣 卢宗志 +1 位作者 潘顺法 姜晶春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4年第1期73-75,共3页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 catenulatum) 等玉米茎腐病病原进行玉米苗期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几种病原菌均能引起玉米幼苗发病,其中腐霉菌的致病作用要比禾谷镰刀菌... 利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和链状腐霉菌(Pythium catenulatum) 等玉米茎腐病病原进行玉米苗期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几种病原菌均能引起玉米幼苗发病,其中腐霉菌的致病作用要比禾谷镰刀菌强,并且两者的致病初侵染部位不同.腐霉菌主要是次生根和须根,而禾谷镰刀菌为胚根.本文对禾谷镰刀菌和两种腐霉菌的混合菌株做了致病性试验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腐病 致病性
下载PDF
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组成、分布和优势种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晋齐鸣 潘顺法 +1 位作者 姜晶春 卢宗志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A01期43-46,共4页
1991~1995年在吉林省六个地区主要栽培品种上采集1016个病株标样.经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重分离验证,明确在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由(Fusariumsp.)和(Pythiumsp.)组成.其中(Fusari... 1991~1995年在吉林省六个地区主要栽培品种上采集1016个病株标样.经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重分离验证,明确在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由(Fusariumsp.)和(Pythiumsp.)组成.其中(Fusariumgraminearum)是吉林省的优势种.其次为(Fusariummoniliforme)和(Pythiumsp.)。病原菌的组成、分布存在区域间和年度间的差异。在吉林地区是以(Pythiumsp.)为优势种。提出玉米茎腐病的研究工作应立足于本生态区内进行,以求达到控制和减少该病害发生危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腐病 病原菌 优势种
下载PDF
玉米植株生长发育性状与茎腐病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尹志 姜晶春 +1 位作者 任金平 潘顺法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9-32,62,共5页
在1987~1988年两年试验中,明确了10个杂交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植株干重,叶面积和低茎节密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与茎腐病之间的关系。在营养生长阶段,抗、感品种之间在叶片大小、色泽和植株干重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在生育后期的植株干重、... 在1987~1988年两年试验中,明确了10个杂交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植株干重,叶面积和低茎节密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与茎腐病之间的关系。在营养生长阶段,抗、感品种之间在叶片大小、色泽和植株干重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在生育后期的植株干重、叶面积和低茎节密度与茎腐病发病率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各品种间在上述3个性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抗病品种的特征一般为叶面积较大、植株干物质积累多,低茎节密度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抗性 杂交种 茎腐病
下载PDF
玉米茎腐病研究若干问题浅议 被引量:6
6
作者 晋齐鸣 潘顺法 姜晶春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3年第1期67-70,共4页
玉米茎腐病是世界性玉米重要病害之一。目前国内有发展加重趋势。主推品种大部分都较感染茎腐病,发病率在5%~70%。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国内对玉米茎腐病研究报导较多,存在一定的观点分歧。主要表现在病原... 玉米茎腐病是世界性玉米重要病害之一。目前国内有发展加重趋势。主推品种大部分都较感染茎腐病,发病率在5%~70%。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国内对玉米茎腐病研究报导较多,存在一定的观点分歧。主要表现在病原菌的优势种,症状表现,分离技术,抗性鉴定接种技术等方面。本文作者通过参加玉米茎腐病“八五”攻关联合试验及结合以前所做的研究工作,本着遵重科学,求实的态度。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同仁们进行商榷。求得比较一致的观点,以利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腐病 防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的病菌变异与抗病育种 被引量:8
7
作者 白金铠 潘顺法 姜晶春 《东北农业科学》 1985年第1期37-44,共8页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各地春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春玉米区和南方山区春玉米上。大斑病菌分高粱专化型和玉米专化型,后者已鉴定出三个生理小种,其中1号小种是世界性小种;2号小种除美国夏威夷群岛外,尚在美国本土、澳大...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各地春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春玉米区和南方山区春玉米上。大斑病菌分高粱专化型和玉米专化型,后者已鉴定出三个生理小种,其中1号小种是世界性小种;2号小种除美国夏威夷群岛外,尚在美国本土、澳大利亚、印度和我国辽宁省相继发现,3号小种仅见于美国本土。玉米品种资源对大斑病表现有三种抗性: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病斑数量抗性;二是由单基因控制的褪绿斑抗性;三是褪绿点抗性。现在已发现Ht_1、Ht_2、Ht_3、Ht_4和HtN五个单基因抗性。单基因抗性与病菌生理小种之间符合基因对基因的模式。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大斑病最有效的措施。采用轮回选种,集中数量抗性基因与回交Ht基因相结合的方法,是选育抗病品系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单基因抗性 抗病育种 生理小种 玉米品种 数量抗性 专化型 抗性表现 抗性基因 多基因抗性
下载PDF
高梁品种资源对丝黑穗病抗病性鉴定 被引量:3
8
作者 白金铠 戚佩坤 潘顺法 《东北农业科学》 1980年第2期62-65,共4页
高粱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Kuehn)Clint.]普遍发生于我省各地,为害较重,平均发病率在3~5%左右,个别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20%左右,是急待解决的生产问题。高粱丝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在土壤里能存活二年以上,属土壤传染的病害,因... 高粱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Kuehn)Clint.]普遍发生于我省各地,为害较重,平均发病率在3~5%左右,个别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20%左右,是急待解决的生产问题。高粱丝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在土壤里能存活二年以上,属土壤传染的病害,因此,只靠药剂拌种或栽培技术措施,不易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丝黑穗病 抗病性鉴定 品种资源 栽培技术措施 品种名称 杂交后代 SORGHUM 国内外经验 生产问题 类型品种
下载PDF
“八五”期间玉米大斑病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结果 被引量:6
9
作者 姜晶春 潘顺法 晋齐鸣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A01期19-20,31,共3页
从1991~1995年对松辽平原春玉米区六个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病菌生理小种种类、发生频率及分布进行研究,经4年院内温室玉米苗期接种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条件下,监测得出松辽平原春玉米区有玉米大斑病病菌2号小种,多数地区... 从1991~1995年对松辽平原春玉米区六个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病菌生理小种种类、发生频率及分布进行研究,经4年院内温室玉米苗期接种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条件下,监测得出松辽平原春玉米区有玉米大斑病病菌2号小种,多数地区成为优势种,公主岭、四平地区为主要发生区,发生频率有地区间不同和年度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病原菌 生理小种
下载PDF
玉米茎腐病病原和品种抗病性鉴定接种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晶春 潘顺法 +2 位作者 晋齐鸣 尹志 孙伟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3年第2期74-76,共3页
通过5年对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研究,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Schw)为主要病原,其次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腐霉菌Pythium spp等。玉米茎腐病是多病原引起的病害,注射接种混合菌液在同一品种上,调查剖茎和植... 通过5年对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研究,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Schw)为主要病原,其次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腐霉菌Pythium spp等。玉米茎腐病是多病原引起的病害,注射接种混合菌液在同一品种上,调查剖茎和植株发病情况,结果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无相关性;同一品种,接种和不接种植株发病率基本一致。实践证明:连续种植玉米地块作病圃的自然发病进行品种抗病性鉴定比较接近实际,较能客观反映品种自身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腐病 抗病性 接种
下载PDF
松辽平原春玉米区筛选兼抗和多抗的玉米新杂交组合和抗源自交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晶春 潘顺法 晋齐鸣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A01期10-11,共2页
玉米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遭受三病一虫危害严重,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是种植抗病丰产杂交种,为此“八五”国家攻关列题。我们承担筛选兼抗和多抗性新杂交组合和抗源自交系任务,采用院内田间人工接种(三病一虫)和院外不同生态区... 玉米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遭受三病一虫危害严重,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是种植抗病丰产杂交种,为此“八五”国家攻关列题。我们承担筛选兼抗和多抗性新杂交组合和抗源自交系任务,采用院内田间人工接种(三病一虫)和院外不同生态区田间自然诱发条件下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多抗玉米材料217份,为育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 多抗性 松辽平原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发病与流行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潘顺法 马润芝 姜晶春 《东北农业科学》 1979年第4期46-52,共7页
玉米病叶组织里的大斑病菌,能在地上部安全越冬,于翌年六月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侵染。经越冬的分生孢子萌芽率很低,在分生孢子里没有看到形成厚垣孢子越冬。大斑病发病过程可划分为发生阶段,增长阶段,为害阶段。影响大斑病发病消... 玉米病叶组织里的大斑病菌,能在地上部安全越冬,于翌年六月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侵染。经越冬的分生孢子萌芽率很低,在分生孢子里没有看到形成厚垣孢子越冬。大斑病发病过程可划分为发生阶段,增长阶段,为害阶段。影响大斑病发病消长的主导因素,是雨量、雨日和湿度,并提出测报重、中、轻病年的雨量和雨日的预测指标。田间分生孢子浮游量夜间比白天高1~2倍。每年捕获第一个孢子,均在第一个病斑出现之后,一般空中孢子浮游量于七月下旬开始上升,浮游量高峰出现于九月中旬。田间分生孢子垂直浮游高度是越高越少,越低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阶段 雨日 流行因素 萌芽率 玉米产区 病叶 增长阶段 厚垣孢子 玉米植株 玉米叶片
下载PDF
高粱翻稭的调查方法
13
作者 潘顺法 《东北农业科学》 1966年第3期63-64,共2页
最近两年我省普遍发生了高粱翻稭,1964年比较严重,1965年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翻稭早的在8月中旬,晚的在9月上旬。发生早晚及轻重和当时的环境条件、品种以及耕作栽培条件有关。为了弄清高粱翻稭的原因,寻找解决办法,需要对其进行深... 最近两年我省普遍发生了高粱翻稭,1964年比较严重,1965年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翻稭早的在8月中旬,晚的在9月上旬。发生早晚及轻重和当时的环境条件、品种以及耕作栽培条件有关。为了弄清高粱翻稭的原因,寻找解决办法,需要对其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下面介绍一些具体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根 调查方法 耕作栽培 环境条件 生产田 第一叶 适宜播期 农艺性状 炭疽病菌 晒青
下载PDF
吉林省大白菜腐烂的病原细菌种类鉴定
14
作者 谢淑仪 白金铠 +1 位作者 潘顺法 胡吉成 《东北农业科学》 1964年第2期25-33,共9页
本文根据82个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我省引致大白菜腐烂的病原菌主要是 Erwinia aroideae(Town.)Holland。而 Erwinia carotovora(Jones)Holland 较少。其它 Erwinia 属 Pseudomonas 属和 Bacillus 属中的分离菌株致病... 本文根据82个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我省引致大白菜腐烂的病原菌主要是 Erwinia aroideae(Town.)Holland。而 Erwinia carotovora(Jones)Holland 较少。其它 Erwinia 属 Pseudomonas 属和 Bacillus 属中的分离菌株致病力甚弱,不是引起田间病害流行的病原,其中某些菌株是引起贮藏期白菜腐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类鉴定 病原细菌 ERWINIA 病原鉴定 病害流行 白菜品种 致病性测定 玻片凝集反应 致病力 软腐病
下载PDF
应用栽培措施控制白菜三大病害的调查研究
15
作者 谢淑仪 潘顺法 胡吉成 《东北农业科学》 1964年第3期49-56,共8页
从1959年到1963年所进行的白菜三大病害(毒病、软腐病、霜霉病)与栽培条件关系的调查和试验结果证明:播种期在我省中部地区以7月28日到8月2日为宜,通化和辑安地区可以适当延后,而白城地区可略提前一些,主要应根据当年的气象条件,当地品... 从1959年到1963年所进行的白菜三大病害(毒病、软腐病、霜霉病)与栽培条件关系的调查和试验结果证明:播种期在我省中部地区以7月28日到8月2日为宜,通化和辑安地区可以适当延后,而白城地区可略提前一些,主要应根据当年的气象条件,当地品种生育期的长短,抗病力的强弱和土质肥瘦情况而定。尽可能避免在十字花科作物槎口上种植秋白菜。在栽培管理方面应避免使用未腐熟肥料,在低洼地做高垅栽培和苗期密植有减轻软腐病和毒病发生的趋势,栽培密度的株行距以50×60厘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生育期 软腐病 栽培密度 十字花科作物 条件关系 辑安 气象条件 晚播 吉林农业科学 播期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的病菌变异与抗病育种(下)
16
作者 白金铠 潘顺法 姜晶春 《世界农业》 1985年第4期42-44,16,共4页
3.褪绿点抗性这种抗性是来自非洲的自交系B1138T,主要表现在幼苗叶片上,但在田间成株期叶片上尚未见到有褪绿点抗性。当病菌孢子不论接种于抗病的或感病的玉米幼苗叶片上2—3天后,开始出现针头大的褪绿点,接种后经5周仍保持原来的大小,... 3.褪绿点抗性这种抗性是来自非洲的自交系B1138T,主要表现在幼苗叶片上,但在田间成株期叶片上尚未见到有褪绿点抗性。当病菌孢子不论接种于抗病的或感病的玉米幼苗叶片上2—3天后,开始出现针头大的褪绿点,接种后经5周仍保持原来的大小,不扩大成大形病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自交系 多基因抗性 抗病育种 生理小种 病菌变异 大斑病菌 玉米品系 等位基因 毒力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的病菌变异与抗病育种(上)
17
作者 白金铠 潘顺法 姜晶春 《世界农业》 1985年第3期31-33,共3页
由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有性阶段是Sep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Leonard et Sugg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是世界各地春玉米上发生较严重的一种叶枯性病害。它主要分布于较冷凉的亚洲北部、北美、南美、北欧和南... 由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有性阶段是Sep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Leonard et Sugg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是世界各地春玉米上发生较严重的一种叶枯性病害。它主要分布于较冷凉的亚洲北部、北美、南美、北欧和南非等地,尤以多雨和多露年份常引起病害流行,造成严重减产。美国在1939—1943年和1951—1952年与1961年期间大斑病曾多次流行,除气象条件适宜病害流行外,主要因当耐推广的杂交种都是高感大斑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病害流行 叶枯性病害 气象条件 春玉米 抗病育种 有性阶段 生理小种 杂交种 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