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肖树华 尤纪青 +3 位作者 梅静艳 焦佩英 郭惠芳 杨元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41-248,共8页
为了观察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作用,小鼠、兔和犬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不同时间灌服(ig)蒿甲醚(Art),并根据总减虫率和减雌虫率评价预防效果。结果,小鼠于感染后d7开始ig1剂Art,然后每wk重复给药1次,共4次的... 为了观察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作用,小鼠、兔和犬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不同时间灌服(ig)蒿甲醚(Art),并根据总减虫率和减雌虫率评价预防效果。结果,小鼠于感染后d7开始ig1剂Art,然后每wk重复给药1次,共4次的效果最好。兔与犬于感染后d7igArt10或15mg/kg,然后每1-2wk重复给药1次,共2-4次,总减虫率和减雌虫率为96.8%-100%,部份或全部受治动物无雌虫,一些与急性血吸虫病有关的指标,如体温、嗜酸性粒细胞数和粪便虫卵等均无异常或阴性。兔每隔天感染血吸虫尾蚴48-52条,共5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7开始,用Art15mg/kg,按上述给药方案预防,总减虫率和减雌虫率为97.6%-98.4%。上述感染犬和多次感染的兔用Art预防后,肝组织结构正常,虫卵肉芽肿数亦明显减少。结果认为,Art具有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作用,可明显减低血吸虫感染率、减轻感染度和防止急性血吸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童虫 血吸虫病 蒿甲醚 预防
下载PDF
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磷酸葡萄糖变位酶、醛缩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和烯醇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翟自立 尤纪青 +3 位作者 郭惠芳 焦佩英 梅静艳 肖树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36-338,共3页
[目的 ]观察蒿甲醚 (Art)对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GPM )、醛缩酶 (ALD)、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PGM)和烯醇化酶 (ENO)的影响。 [方法 ]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 4~ 5wk后 ,1次灌服Art10 0mg/kg或 30 0mg/kg ,并于 2 4~ 48h后剖... [目的 ]观察蒿甲醚 (Art)对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GPM )、醛缩酶 (ALD)、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PGM)和烯醇化酶 (ENO)的影响。 [方法 ]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 4~ 5wk后 ,1次灌服Art10 0mg/kg或 30 0mg/kg ,并于 2 4~ 48h后剖杀 ,收集日本血吸虫雌虫和雄虫 ,按NADPH的生成量或NADH的耗用量测定虫体的上述 4种酶活力。 [结果 ]经Art 10 0mg/kg作用 2 4h后 ,雌虫的GPM、ALD、PGM和ENO活力分别较对照组下降 15 %、 19%、 5 0 %和 46 % ,其间差别均具有显著意义 ,而雄虫仅PGM和ENO活力分别下降 2 2 %和 32 % ;48h后 ,雄虫的GPM和ALD活力亦分别下降 2 1%和 18% ,雌虫的GPM、ALD、PGM和ENO及雄虫的PGM和ENO活力则进一步下降。经Art 30 0mg/kg作用后 2 4~ 48h ,雌虫和雄虫的上述 4种酶活力均明显下降 ,且呈一定的时间效应关系。 [结论 ]Art对日本血吸虫尤其是雌虫的上述 4种酶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烯醇化酶 蒿甲醚 GPM ALD PGM
下载PDF
谷胱甘肽抑制蒿甲醚的抗血吸虫作用(英文) 被引量:10
3
作者 翟自立 焦佩英 +1 位作者 梅静艳 肖树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对蒿甲醚伍用氯化血红素抗日本血吸虫作用的影响。 方法 将蒿甲醚、氯化血红素、GSH及谷胱甘肽耗竭剂 2 ,4 -二硝基氯苯 (CDNB)单一或伍用加入含 5周龄血吸虫的培养液内 ,温育2 4 h后 ,测定虫体的丙二...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对蒿甲醚伍用氯化血红素抗日本血吸虫作用的影响。 方法 将蒿甲醚、氯化血红素、GSH及谷胱甘肽耗竭剂 2 ,4 -二硝基氯苯 (CDNB)单一或伍用加入含 5周龄血吸虫的培养液内 ,温育2 4 h后 ,测定虫体的丙二醛含量 ,并观察培养至 96 h虫体存活情况。感染小鼠经蒿甲醚 30 0 mg/kg治疗后 6、12或 2 4h,测定虫体的 GSH水平。 结果 体外 ,蒿甲醚伍用氯化血红素作用血吸虫 2 4 h后 ,虫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培养时间延长 ,虫陆续死亡。GSH对蒿甲醚伍用氯化血红素诱导血吸虫脂质过氧化及杀虫作用具有拮抗作用 ,CDNB则有增强作用。体内 ,蒿甲醚作用血吸虫 6~ 2 4 h,虫体内 GSH水平先降低再明显升高。 结论  GSH可能在血吸虫防御蒿甲醚衍生的毒性过氧化物和自由基攻击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还原型谷胱甘肽 蒿甲醚 血红素 血吸虫病
下载PDF
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糖原、蛋白质、硷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尤纪青 郭惠芳 +4 位作者 梅静艳 焦佩英 冯建军 姚民一 肖树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75-278,共4页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2-35d的小鼠1次ig蒿甲醚(Art)300mg·kg-1后24h,其体内♀、血吸虫的糖原含量较对照组减少约50%,72h后则分别减少64.1%和77.9%。给药后72h,♀、虫的蛋白质含量...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2-35d的小鼠1次ig蒿甲醚(Art)300mg·kg-1后24h,其体内♀、血吸虫的糖原含量较对照组减少约50%,72h后则分别减少64.1%和77.9%。给药后72h,♀、虫的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减少68.1%和49.3%。给药24h,♀、虫的硷性磷酸酶(AKP)活力的抑制率约为25%,72h后,♀虫的AKP进一步被抑制,抑制率达61.6%。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受抑制亦以♀虫较为明显,给药72h♀、虫抑制率分别为75.7%和4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蒿甲醚 糖原 硷性磷酸酶
下载PDF
蒿甲醚诱导日本血吸虫雌虫总抗氧化能力下降(英) 被引量:6
5
作者 翟自立 梅静艳 +1 位作者 焦佩英 肖树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54-357,共4页
目的 观察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成虫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体外将血吸虫在含蒿甲醚和氯化血红素的培养液内培养24 h后,或体内感染小鼠经蒿甲醚300mg/kg治疗6~24 h后,测定虫体的总抗氧化能力。 结果体外50μmol/L的蒿甲醚与氯化血红... 目的 观察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成虫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体外将血吸虫在含蒿甲醚和氯化血红素的培养液内培养24 h后,或体内感染小鼠经蒿甲醚300mg/kg治疗6~24 h后,测定虫体的总抗氧化能力。 结果体外50μmol/L的蒿甲醚与氯化血红素伍用引起雌虫总抗氧化能力明显下降。体内蒿甲醚作用血吸虫6 h,即见雌虫的总抗氧化能力明显下降。体内、体外试验中,蒿甲醚对雄虫的总抗氧化能力均无影响。 结论 蒿甲醚诱导雌虫总抗氧化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甲醚 日本血吸虫雌虫 诱导 总抗氧化能力下降 血红素
下载PDF
蒿甲醚早期治疗小鼠血吸虫病的疗效(英文) 被引量:6
6
作者 肖树华 尤纪青 +1 位作者 焦佩英 梅静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12,共6页
蒿甲醚(Art)系青蒿素的衍生物,不仅有抗疟作用,还有抗血吸虫(特别是d7童虫)作用。本文应用Art的早期治疗方案,观察其控制血吸虫感染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小鼠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当天(do)igArt300mg.kg... 蒿甲醚(Art)系青蒿素的衍生物,不仅有抗疟作用,还有抗血吸虫(特别是d7童虫)作用。本文应用Art的早期治疗方案,观察其控制血吸虫感染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小鼠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当天(do)igArt300mg.kg-1,然后每隔2-3wkig1次相同剂量的Art时,减虫率和减雌虫率均低。若于感染后d7开始ig首剂Art,然后每wkig1次,共给4次时,可使宿主体内的雌虫减少近90%或90%以上,且部分鼠的雌虫被完全消灭,肝脏亦无明显变化。此外,d7童虫经Art300mg·kg-1作用后,残留的雌虫发育缓慢,治后3wk(即感染后28d),大部分雌虫的生殖腺尚未发育成熟,少数虽已发育,但其子宫内的虫卵数较对照组的减少91.7%。表明Art用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早期治疗,可起到保护宿主的作用,不仅可控制血吸虫感染,而且还可减轻感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甲醚 抗血吸虫药 小鼠 药理
下载PDF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组织化学的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元清 张超威 +5 位作者 尤纪青 郭惠芳 焦佩英 肖树华 柴君杰 焦伟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89年第3期171-176,共6页
本文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组织化学成份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观察,结果表明,该虫体内存在糖原、RNA、DNA、蛋白质结合的α-氨基、酪氨酸、色氨酸及组氨酸、碱性蛋白质、酸性粘多糖、胶原及网状纤维成分、AKP、ATP酶及ACP等生化物质... 本文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的组织化学成份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观察,结果表明,该虫体内存在糖原、RNA、DNA、蛋白质结合的α-氨基、酪氨酸、色氨酸及组氨酸、碱性蛋白质、酸性粘多糖、胶原及网状纤维成分、AKP、ATP酶及ACP等生化物质。并对上述成分的定位,含量及其生理学的意义进行了重点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原头蚴 钙小体 糖原
下载PDF
蒿甲醚诱发日本血吸虫脂质过氧化 被引量:6
8
作者 翟自立 梅静艳 +1 位作者 焦佩英 肖树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57,共3页
目的 观察蒿甲醚 (Art)对日本血吸虫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方法 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 5周后 ,1次灌服Art30 0mg/kg ,于治疗后 6~ 2 4h剖杀 ,收集雄虫 ,用硫代巴比妥酸 (TBA)比色方法测定其TBA反应物 (TBARs)水平。并取未经药物治疗的合抱... 目的 观察蒿甲醚 (Art)对日本血吸虫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方法 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 5周后 ,1次灌服Art30 0mg/kg ,于治疗后 6~ 2 4h剖杀 ,收集雄虫 ,用硫代巴比妥酸 (TBA)比色方法测定其TBA反应物 (TBARs)水平。并取未经药物治疗的合抱虫 ,置于含Art和 /或氯化血红素 (hemin)的培养液内培养 2 4h后 ,作TBARs分析。结果 小鼠体内的血吸虫雄虫经Art作用后 12和 2 4h ,其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均有明显升高。体外 ,Art或hemin单一作用血吸虫 2 4h ,对其TBARs水平无影响 ,但Art(15~ 6 0 μmol/L)与hemin(10~ 5 0 μmol/L)伍用可导致虫体的TBARs水平明显升高。结论Art具有血红素依赖的诱发日本血吸虫脂质过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甲醚 血红素 日本血吸虫 脂质过氧化 抗寄生虫药物
下载PDF
兔重复感染血吸虫尾蚴的蒿甲醚和吡喹酮早期治疗 被引量:2
9
作者 肖树华 尤纪青 +5 位作者 梅静艳 焦佩英 郭惠芳 冯建军 王诗芳 谢蓉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52-256,共5页
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8-52条,每wk1次,共6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7ig1次蒿甲醚(Art)10mg.kg-1,然后每1或2wk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Art,连给8或4次时,减♀虫率各为97.8%和88.9%;... 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8-52条,每wk1次,共6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7ig1次蒿甲醚(Art)10mg.kg-1,然后每1或2wk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Art,连给8或4次时,减♀虫率各为97.8%和88.9%;上述兔于第1次感染后d21inl次吡喹酮(Pra)40mg.kg-1,然后每1或2wk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Pra,连给7或4次的♀虫率减少率均为100%。兔每隔1d感染1次血吸虫尾锄48-52条,共5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7ig1次Art10mg.kg-1,然后每wk重复给药1次,连给5次的减♀虫率为95.1%,但受治的4只兔仍残留♀虫,而每2wk重复给药1次,连给3次的减♀虫率为78.2%。将每次ig的Art剂量增至15mg.kg-1,则每wk给药组的6兔中,4兔无♀虫,减♀虫率为98.4%,每2wk给药1次的5兔中,2兔无♀虫,减丰虫率为97.6%。上述兔于第1次感染后d21ig1次Pra40mg·kg-1,然后每1或2wk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Pra,连给3或2次的减♀虫率各为99.1%和98.2%。在各组受治的5兔中,各有4及1兔无♀虫。将每次igPra的剂量减至30mg.kg-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病 蒿甲醚 吡喹酮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蒿甲醚对血吸虫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翟自立 梅静艳 +1 位作者 焦佩英 王振果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3年第5期574-576,共3页
目的 观察蒿甲醚对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 4~ 5周后 ,1次灌服蒿甲醚 3 0 0mg/kg ,并于治疗 2 4h后剖杀 ,收集血吸虫合抱虫 ,测定其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谷胱甘肽S -转移酶 (GST)和谷胱甘... 目的 观察蒿甲醚对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 4~ 5周后 ,1次灌服蒿甲醚 3 0 0mg/kg ,并于治疗 2 4h后剖杀 ,收集血吸虫合抱虫 ,测定其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谷胱甘肽S -转移酶 (GS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 (GR)活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 (T -AOC)、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和巯基 (thiol)水平。 结果 体内经蒿甲醚作用 2 4h后 ,虫体的SOD活力及T -AOC、thiol、VitC水平显著下降 ,而GSH水平及GR活力则显著升高。 结论 蒿甲醚干扰血吸虫的抗氧化功能 ,使其易受氧自由基的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甲醚 血吸虫 抗氧化功能 影响 巯基
下载PDF
体外蒿甲醚伍用血红素对血吸虫磷酸甘油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翟自立 焦佩英 +2 位作者 梅静艳 郭惠芳 肖树华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2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 观察体外蒿甲醚与血红素伍用对日本血吸虫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和丙酮酸激酶(PK)的影响。方法 以 4~5周龄的血吸虫,置于含蒿甲醚和/或血红素的培素液内培养24h后,测定虫体的PGK和PK酶活力。结果体外,蒿甲醚(50μmol/L)或血... 目的 观察体外蒿甲醚与血红素伍用对日本血吸虫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和丙酮酸激酶(PK)的影响。方法 以 4~5周龄的血吸虫,置于含蒿甲醚和/或血红素的培素液内培养24h后,测定虫体的PGK和PK酶活力。结果体外,蒿甲醚(50μmol/L)或血红素(50μmol/L)对血吸虫的PGK和PK酶活力无影响,但两者伍用可引起两种酶的活力明显下降。结论 蒿甲醚对血吸虫PGK和PK的影响具有血红素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甲醚 血红素 日本血吸虫 磷酸甘油酸激酶 丙酮酸激酶 血吸虫病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蒿甲醚对血吸虫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翟自立 尤纪青 +3 位作者 郭惠芳 焦佩英 梅静艳 肖树华 《地方病通报》 2002年第4期19-22,共4页
为观察蒿甲醚 (Art)对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 (GR)的影响 ,取血吸虫成虫置于含 Art(7.5~ 6 0 μmol/ L)和 /或氯化血红素 (hemin,8~ 5 0 μmol/ L)的培养液内培养 2 4 h后 ,分别按... 为观察蒿甲醚 (Art)对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 (GR)的影响 ,取血吸虫成虫置于含 Art(7.5~ 6 0 μmol/ L)和 /或氯化血红素 (hemin,8~ 5 0 μmol/ L)的培养液内培养 2 4 h后 ,分别按邻苯三酚自氧化和 NADPH氧化方法测定虫体的 SOD和 GR活力 ,结果表明 ,在 hemin(10 μmol/ L)存在下 ,Art(7.5~6 0 μmol/ L)对虫体 GR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效果与使用的 Art浓度有关 ,将 hemin浓度升至 4 0 μmol/ L,Art对虫体SOD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此外 ,Art明显增强 Fe( )诱导的血吸虫蛋白巯基含量下降 ,提示 Art具有铁依赖的抑制血吸虫 SOD和 GR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甲醚 血吸虫 谷胱甘肽还原酶 抑制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及其代谢物实验治疗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肖树华 尤纪青 +4 位作者 焦佩英 郭惠芳 黄立信 柴君杰 焦伟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3期11-16,共6页
在疗程为10~14d时,甲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最低有效剂量为25mg/kg/d,阿苯达唑的为100mg/kg/d。在所用的疗程下,甲苯达唑的剂量较阿笨达唑100~300mg/kg/d低3~11倍时,它们的疗效相仿,但甲苯达唑100mg/kg/d的疗效则优于剂量... 在疗程为10~14d时,甲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最低有效剂量为25mg/kg/d,阿苯达唑的为100mg/kg/d。在所用的疗程下,甲苯达唑的剂量较阿笨达唑100~300mg/kg/d低3~11倍时,它们的疗效相仿,但甲苯达唑100mg/kg/d的疗效则优于剂量大l~2倍的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与阿苯达唑合并治疗未能明显提高疗效,但此2种药物并用吡喹酮治疗则疗效明显提高。实验证明阿苯达 唑亚砜的疗效优于阿苯达唑,而阿苯达唑用则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 包虫病 甲苯达唑
下载PDF
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实验治疗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尤纪青 肖树华 +3 位作者 焦佩英 郭惠芳 柴君杰 张文林 《地方病通报》 1989年第3期16-19,共4页
小鼠于感染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后用甲苯达唑口服治疗,剂量为12.5~100mg/kg/d×10时囊肿抑制率为49.2~77.5%,用阿苯达唑100~300mg/kg/d×10~14治疗的为61.3~72.1%,而用吡喹酮400mg/kg/d,或800mg/kg/d,2次均服,疗程为10d时... 小鼠于感染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后用甲苯达唑口服治疗,剂量为12.5~100mg/kg/d×10时囊肿抑制率为49.2~77.5%,用阿苯达唑100~300mg/kg/d×10~14治疗的为61.3~72.1%,而用吡喹酮400mg/kg/d,或800mg/kg/d,2次均服,疗程为10d时则无效,但若给服500mg/kg/d×14,囊肿抑制率为63.4%。药物有效各组的每鼠平均囊数,除个别组外,均较相应对照组的为少。此外,甲苯达唑与吡喹酮合并服用,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细粒棘球蚴 甲苯达唑
下载PDF
IgM-ELISA法用于日本血吸虫病早期诊断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俭 钱翠珍 +9 位作者 吴缨 余晴 鲍子平 徐志敏 许静 焦佩英 梅静艳 严自助 胡绍良 郭家纲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6年第4期7-10,共4页
目的 验证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对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IgM-ELISA方法检测感染血吸虫的小鼠和急性血吸虫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M抗体水平,与IgG—ELISA相比较,并与急性血吸虫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比对。结果... 目的 验证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对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IgM-ELISA方法检测感染血吸虫的小鼠和急性血吸虫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M抗体水平,与IgG—ELISA相比较,并与急性血吸虫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比对。结果 感染4周时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水平显著升高,5周时阳性检出率达100%,比IgG-ELISA提早2-3周。检测急性血吸虫病人血清阳性率达100%,IgG—ELISA为91.4%。急血病人接触疫水后5周,特异性IgM抗体水平明显高于IgG。7周时两者水平相近,8周时IgG抗体水平超过IgM。结论 IgM—ELISA具有早期诊断急性血吸虫病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M—ELISA 急性血吸虫病 早期诊断
下载PDF
甲苯达唑对小鼠不同期的细粒棘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尤纪青 肖树华 +3 位作者 杨元清 焦佩英 柴君杰 焦伟 《地方病通报》 1994年第1期22-24,共3页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3,5和12个月,1次ig甲苯达唑(Med)25mg·kg-1,3组的血药含量基本相似。而3组之间囊壁的药含量却有较大的差异,以3个月组的囊壁药含量为最高,5个月的次之,而12个月组的则...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3,5和12个月,1次ig甲苯达唑(Med)25mg·kg-1,3组的血药含量基本相似。而3组之间囊壁的药含量却有较大的差异,以3个月组的囊壁药含量为最高,5个月的次之,而12个月组的则较低,上述3组小鼠给予igMeb25mg·kg-1,连给28d,其囊重抑制率分别为86.3,66.9和33.5%。且生发层细胞以3个月组损害较明显,5个月组次之,12个月组为最轻。结果提示体积较大和有较厚囊壁的细粒棘球蚴囊是影响Meb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 生发层 甲苯达唑
下载PDF
吡喹酮引起细粒棘球蚴囊生发层损害的囊组织药物含量的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尤纪青 肖树华 +4 位作者 杨元清 郭惠芳 焦佩英 柴君杰 焦伟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3期26-31,共6页
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小鼠每天口服吡喹酮500mg/kg,连给3或7天时,大部分囊的生发层示轻度损害,少数呈中度损害,疗程末次给药后24h的囊壁吡喹酮平均含量约为0.3μg/g囊组织,这些与在体外用吡喹酮1μg/ml培养细粒棘球蚴囊的结果相仿。当疗程... 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小鼠每天口服吡喹酮500mg/kg,连给3或7天时,大部分囊的生发层示轻度损害,少数呈中度损害,疗程末次给药后24h的囊壁吡喹酮平均含量约为0.3μg/g囊组织,这些与在体外用吡喹酮1μg/ml培养细粒棘球蚴囊的结果相仿。当疗程延长至14天时,部分囊的生发层呈中或重度损害,但较体外用吡喹酮10μg/ml培养囊所引起的生发层损害为轻,后者囊壁于培养1~7天的吡喹酮平均含量约为4μg/g囊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 吡喹酮 液相色谱
下载PDF
用感染包虫病的小鼠筛选药物 被引量:1
18
作者 尤纪青 焦佩英 +5 位作者 郭惠芳 高芳华 肖树华 柴君杰 张文林 焦伟 《地方病通报》 1989年第2期44-51,共8页
应用感染继发性包虫病的小鼠筛选了89个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其中以甲苯达唑的抗包虫效果较好,在所筛选的噻二唑类化合物,吡喹酮类化合物及苯硫脲嗪亦有一定的抗包虫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包虫病 药物筛选 噻类化合物
下载PDF
阿苯达唑亚砜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19
作者 杨元清 张超威 +3 位作者 吴嘉彤 焦佩英 肖树华 柴君杰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0-21,共2页
本文观察了阿苯达唑亚砜150mg/kg/d×15天及×28天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给药15天,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出现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0.0%及32.0%;而囊液内原头节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为36.3%及4.3%... 本文观察了阿苯达唑亚砜150mg/kg/d×15天及×28天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给药15天,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出现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0.0%及32.0%;而囊液内原头节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为36.3%及4.3%;治疗28天时,生发层的变性及坏死和原头节的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37.9%及58.6%和16.7%及40.0%;而角质层则有破坏及大量多核巨噬细胞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达唑亚砜 细粒棘球蚴 NIH小鼠
下载PDF
Ce掺杂对Fe_(81)Ga_(15.5)A1_(3.5)合金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杜金超 郝宏波 +2 位作者 李华 焦佩英 龚沛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177-12182,共6页
以Fe_(81)Ga_(15.5)Al_(3.5)合金为基体向其中掺杂Ce元素,研究(Fe_(81)Ga_(15.5)Al_(3.5))_(100-x)Ce_(x)(x=0,0.2,0.4,0.6,0.8,1.0)合金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Fe_(81)Ga_(15.5)A1_(3.5)合金的晶粒形状为柱状晶,加入Ce元素... 以Fe_(81)Ga_(15.5)Al_(3.5)合金为基体向其中掺杂Ce元素,研究(Fe_(81)Ga_(15.5)Al_(3.5))_(100-x)Ce_(x)(x=0,0.2,0.4,0.6,0.8,1.0)合金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Fe_(81)Ga_(15.5)A1_(3.5)合金的晶粒形状为柱状晶,加入Ce元素后,晶粒形状变为树枝晶。少量Ce元素加入时,(Fe_(81)Ga_(15.5)Al_(3.5))_(100-x)Ce_(x)合金的相结构仍以A2相为主;当x>0.8%时,合金的相结构由A2相和CeCa_(2)相组成。Ce元素的加入可以改变合金[100]晶向的取向性;合金的晶格常数随着Ce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Fe_(81)Ga_(15.5)Al_(3.5)合金基体内有深色的点状析出物呈无序分布,随着Ce元素加入,有白色析出物分布在基体内和晶界处。EDS成分分析表明,Ce元素难溶于基体相内,Ce元素会以CaCe_(2)相的形式存在晶界处,对(Fe_(81)Ga_(15.5)Al_(3.5))_(100-x)Ce_(x)金的磁致伸缩性能产生影响。在x=0.2%时,合金平行磁致伸缩系数(λ//)达到182×10^(-6),相比Fe_(81)Ga_(15.5)Al_(3.5)合金有小幅提升。并且作为软磁材料,该成分的合金兼备高饱和磁化强度(Ms)和低矫顽力(Hc)的特性,适合实际生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Ga-Al合金 CE掺杂 微观组织 磁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