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硝酸锂作添加剂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熊仕昭 谢凯 洪晓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45-2649,共5页
采用充放电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研究了硝酸锂作电解液添加剂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分析了添加剂对锂负极的影响,探讨了硝酸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硝酸锂作为锂硫电池电解液的添加剂,可以在锂负极表面... 采用充放电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研究了硝酸锂作电解液添加剂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分析了添加剂对锂负极的影响,探讨了硝酸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硝酸锂作为锂硫电池电解液的添加剂,可以在锂负极表面形成具有钝化负极活性表面及保护锂负极的界面膜.该膜可以抑制电解液中高价态聚硫离子与锂负极的副反应,避免在锂负极表面形成不可逆的硫化锂,从而提高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和放电容量.采用硝酸锂作添加剂的锂硫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172 mA.h/g,循环100次比容量保持为629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锂 添加剂 锂负极 界面膜 锂硫电池
下载PDF
改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熊仕昭 洪晓斌 +1 位作者 谢凯 荣利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1-996,共6页
综述了制约锂硫电池循环性能的因素和正极、负极、电解质对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改善的影响。介绍了制约锂硫电池循环性能的主要因素:不可逆硫化锂的形成、硫正极多孔结构的失效和电解液组分与锂负极的副反应。分别介绍了改善锂硫电池循环... 综述了制约锂硫电池循环性能的因素和正极、负极、电解质对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改善的影响。介绍了制约锂硫电池循环性能的主要因素:不可逆硫化锂的形成、硫正极多孔结构的失效和电解液组分与锂负极的副反应。分别介绍了改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的途径:合适的黏合剂、碳材料、正极制备工艺,锂负极保护技术,合理组分的电解质,电池结构与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循环性能 硫正极 锂负极 电解质
下载PDF
聚苯胺包覆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熊仕昭 王华林 +2 位作者 洪晓斌 谢凯 周勇军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8-680,共3页
采用充放电测试、交流阻抗测试等方法并结合粉末电导率测试,研究了水溶性聚苯胺包覆对硫正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包覆层厚度硫正极的放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水溶性聚苯胺包覆可以改善硫正极的导电性,提高硫正极的放电性能;同... 采用充放电测试、交流阻抗测试等方法并结合粉末电导率测试,研究了水溶性聚苯胺包覆对硫正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包覆层厚度硫正极的放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水溶性聚苯胺包覆可以改善硫正极的导电性,提高硫正极的放电性能;同时聚苯胺网络对聚硫锂的溶解有抑制作用,提高硫正极的循环性能。聚苯胺质量分数为5.8%的活性物质制备的硫正极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356mAh/g,循环50次比容量保持为1000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聚苯胺 包覆 导电性 循环性能
下载PDF
温度对锂硫电池放电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熊仕昭 谢凯 洪晓斌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0-154,共5页
为深入研究液相扩散过程对锂硫电池放电过程的影响,采用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测试了不同温度下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分析了不同温度下放电后的正极形貌。实验结果表明,温度降低引起电解液粘度增加,离子在电解液... 为深入研究液相扩散过程对锂硫电池放电过程的影响,采用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测试了不同温度下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分析了不同温度下放电后的正极形貌。实验结果表明,温度降低引起电解液粘度增加,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扩散系数降低;当温度低于10℃时,锂硫电池的放电性能明显恶化,低放电平台容量的降低是电池性能恶化的主要原因。循环伏安测试分析表明,锂硫电池的低放电平台是扩散控制过程,受温度影响较大。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扩散过程受限引起碳骨架的钝化,进而造成低放电平台活性物质未充分反应,这是锂硫电池放电过程受温度影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过程 温度 粘度 钝化 锂硫电池
下载PDF
DOL/DME基LiTFSI电解液的离子传输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熊仕昭 谢凯 洪晓斌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2-75,共4页
用毛细管法、电导率测定等方法,测定了高浓度1,3-二氧戊环(DOL)/乙二醇二甲醚(DME)基二(三氟甲基磺酸)亚胺锂(LiTFSI)电解液的离子传输性能,以Eyring的传输过程模型和Jones-Dole方程,分别讨论了温度和锂盐浓度对黏度的影响,以修正的Cast... 用毛细管法、电导率测定等方法,测定了高浓度1,3-二氧戊环(DOL)/乙二醇二甲醚(DME)基二(三氟甲基磺酸)亚胺锂(LiTFSI)电解液的离子传输性能,以Eyring的传输过程模型和Jones-Dole方程,分别讨论了温度和锂盐浓度对黏度的影响,以修正的Casteel-Amis方程讨论了锂盐浓度对电导率的影响。3.0 mol/L LiTFSI/DOL+DME电解液粘性流动的活化能为10.64 kJ/mol;当锂盐浓度大于1.50 mol/L时,DOL/DME基LiTFSI电解液的黏度会急剧上升;当锂盐质量摩尔浓度为1.50 mol/kg时,DOL/DME基LiTFSI电解液具有最高的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电解液 离子传输性质 温度 锂盐浓度
下载PDF
温度和添加剂对锂硫电池自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熊仕昭 谢凯 +1 位作者 洪晓斌 荣利霞 《电池工业》 CAS 2010年第6期363-366,共4页
采用充放电测试、交流阻抗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温度和添加剂对锂硫电池自放电的影响?。比较了锂硫电池在不同温度搁置后的自放电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低,锂硫电池的自放电程度越低;同时研究了添加剂对锂硫电池自放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 采用充放电测试、交流阻抗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温度和添加剂对锂硫电池自放电的影响?。比较了锂硫电池在不同温度搁置后的自放电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低,锂硫电池的自放电程度越低;同时研究了添加剂对锂硫电池自放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硝酸锂为添加剂,可以在锂负极表面形成较为稳定的SEI膜,抑制聚硫与锂负极的反应。使用添加剂的锂硫电池5℃搁置10天放电比容量为1016mAg/g,自放电率为0.7%/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自放电 温度 添加剂
下载PDF
Li_(1.5)Al_(0.5)Ge_(1.5)(PO_4)_3基固体复合电解质的制备及锂离子导电行为 被引量:5
7
作者 余涛 韩喻 +3 位作者 王珲 熊仕昭 谢凯 郭青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6-315,共10页
将聚氧化乙烯(PEO)和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 TFSI)混合(固定EO/Li摩尔比为13)后,采用溶液浇注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Li_(1.5)Al_(0.5)Ge_(1.5)(PO_4)_3(LAGP)与PEO质量比的LAGP-PEO(Li TFSI)固体复合电解质体系.结合电化学阻抗法、表... 将聚氧化乙烯(PEO)和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 TFSI)混合(固定EO/Li摩尔比为13)后,采用溶液浇注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Li_(1.5)Al_(0.5)Ge_(1.5)(PO_4)_3(LAGP)与PEO质量比的LAGP-PEO(Li TFSI)固体复合电解质体系.结合电化学阻抗法、表面形貌表征以及与惰性陶瓷填料(SiO_2,Al_2O_3)性能的对比分析,探讨了LAGP在固体复合电解质中的作用机理以及锂离子的导电行为.结果表明,在以LAGP为主相的固体复合电解质中,PEO主要处于无定形态,整个体系主要为PEO与Li TFSI的络合相、LAGP与PEO(Li TFSI)相互作用形成的过渡相和LAGP晶相.其中LAGP作为主要的导电基体不仅起到降低PEO结晶度、改善两相导电界面的作用;同时自身也可以作为离子传输的通道,降低锂离子迁移的活化能,从而使离子电导率得到提高.当LAGP与PEO的质量比为6∶4时,固体复合电解质的成膜性能最好,离子电导率最高,在30℃时为2.57×10^(-5)S/cm,接近LAGP的水平,电化学稳定窗口超过5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复合电解质 Li1.5Al0.5Ge1.5(PO4)3 聚氧化乙烯 离子电导率
下载PDF
基于GPS的2021年玛多M_(W)7.4地震同震静、动态形变场
8
作者 熊仕昭 刘刚 +5 位作者 林牧 王迪晋 熊维 赵利江 赵斌 乔学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41-1046,共6页
利用青海省CORS网GPS连续观测数据获取2021年玛多M_(W)7.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及震时地表运动状态。结果表明,断层南北两侧的近场测站分别展现出南东向和北西向运动,符合左旋走滑机制。同震形变集中在震中距300 km范围内,震中距150 km以... 利用青海省CORS网GPS连续观测数据获取2021年玛多M_(W)7.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及震时地表运动状态。结果表明,断层南北两侧的近场测站分别展现出南东向和北西向运动,符合左旋走滑机制。同震形变集中在震中距300 km范围内,震中距150 km以内的站点均能反映出cm级的位移,最大水平向位移为28.3 cm(JDUO站)。高频GPS动态形变提取出的永久位移与静态解算结果相当,其动态波形最大峰值为49.9 cm(KANQ站)。依据震中距和波形初动时间估计得到地震波速为2.8~4.9 km/s,断层东端的站点估算速度大于其他站点,可能与此次破裂的方向性或者破裂传播速度有关。依据震级经验公式,动态波形估算震级在M6.8~7.6区间,拟合平均震级为M7.35±0.15。若在实时条件下,震后70 s内可得到稳定的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S 高频GPS 同震形变场 玛多地震
下载PDF
锂金属负极用集流体改性研究及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洋洋 王旭阳 +3 位作者 徐谢宇 王永静 熊仕昭 宋忠孝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61-1272,共12页
金属锂具有超高理论比容量密度(3680 mA·h/g)和低还原电位(-3.04 V,相对标准氢电极),被认为是高能量密度电池负极材料的“圣杯”。然而,由锂枝晶生长和对电解质高反应性所造成的库仑效率低、循环寿命短、内短路等一系列问题,严重... 金属锂具有超高理论比容量密度(3680 mA·h/g)和低还原电位(-3.04 V,相对标准氢电极),被认为是高能量密度电池负极材料的“圣杯”。然而,由锂枝晶生长和对电解质高反应性所造成的库仑效率低、循环寿命短、内短路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金属锂负极的实用化进展。在实际的电化学体系中,集流体作为金属锂沉积/脱出的基底,其表面性质对锂负极的循环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负极集流体表面成分以及微结构设计两方面系统总结了多种稳定金属锂负极的界面修饰策略,包括构建亲锂表面、纳米级电子/离子混合导电网络修饰、表面微结构设计等。对集流体界面和结构进行针对性修饰,可以有效调控金属锂的电沉积,推进金属锂负极在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中的实用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流体 金属锂负极 亲锂表面 锂枝晶 表面微结构
下载PDF
Li-S电池硫正极性能衰减机理分析及研究现状概述 被引量:37
10
作者 刁岩 谢凯 +1 位作者 洪晓斌 熊仕昭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8-518,共11页
由于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对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需求逐步增加,锂硫电池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锂硫电池的理论比能量高达2600 Wh/kg,而单质硫的理论比容量达1680 mAh/g.同时,硫的储量丰富,廉价,并且环境友好.虽然可充电锂硫电池相比于传... 由于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对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需求逐步增加,锂硫电池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锂硫电池的理论比能量高达2600 Wh/kg,而单质硫的理论比容量达1680 mAh/g.同时,硫的储量丰富,廉价,并且环境友好.虽然可充电锂硫电池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有诸多优势,但目前其可实现的实际比容量远低于理论比容量,循环寿命也较短等弊端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作者从Li-S电池正极的工作原理出发,对硫正极容量损失及衰减机理做了深刻的解析,并结合本实验室的工作归纳总结了导致硫正极容量衰减的主要因素.针对硫正极容量衰减因素,从碳导电结构、聚合物包覆以及纳米金属氧化物添加剂等方面,对近年来提高硫正极性能的主要研究方向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提高Li-S电池的整体性能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电池 硫正极 容量衰减 碳导电结构 聚合物包覆 纳米金属氧化物添加剂
原文传递
Stable Li metal anode by crystallographically oriented plating through in-situ surface doping 被引量:4
11
作者 Yangyang Liu Shizhao Xiong +4 位作者 Junkai Deng Xingxing Jiao Baorui Song Aleksandar Matic Jiangxuan Song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6期1036-1045,共10页
Lithium(Li)metal is regarded as the holy grail anode material for high-energy-density batteries owing to its ultrahigh theoretical specific capacity.However,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severely hindered by the high r... Lithium(Li)metal is regarded as the holy grail anode material for high-energy-density batteries owing to its ultrahigh theoretical specific capacity.However,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severely hindered by the high reactivity of metallic Li against the commonly used electrolytes and uncontrolled growth of mossy/dendritic Li.Different from widely-used approaches of optimization of the electrolyte and/or interfacial engineering,here,we report a strategy of in-situ cerium(Ce)doping of Li metal to promote the preferential plating along the[200]direction and remarkably decreased surface energy of metallic Li.The in-situ Ce-doped Li shows a significantly reduced reactivity towards a standard electrolyte and,uniform and dendrite-free morphology after plating/stripping,as demonstrated by spectroscopic,morpholog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In symmetric half cells,the in-situ Ce-doped Li shows a low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against the electrolyte and drastically improved cycling even at a lean electrolyte condition.Furthermore,we show that the stable Li|LiCoO2 full cells with improved coulombic efficiency and cycle life are also achieved using the Ce-doped Li metal anode.This work provides an inspiring approach to bring Li metal toward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high energy-density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 metal anode crystallographically oriented plating in-situ cerium doping low surface energ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