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戏剧与文化生态——深圳戏剧现象再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熊源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6,共6页
本文在翔实嵬集深圳戏剧演出史料的基础上,分析深圳实验戏剧形成的内外部原因、在深圳戏剧现状中的地位与特质、在国内乃至世界华文戏剧圈的影响,并阐述实验戏剧在健全的都市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 实验戏剧 深圳 文化生态
下载PDF
公共关系专业教学设计刍议 被引量:1
2
作者 熊源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108-112,共5页
自深圳大学1985年创办公共关系专业以来,全国已有数十所高校相继开设公共关系课程。我们有责任在三年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结构——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涵盖面极为宽泛的边缘学科,因此要理顺各交叉学科与公共关系学本体的依... 自深圳大学1985年创办公共关系专业以来,全国已有数十所高校相继开设公共关系课程。我们有责任在三年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结构——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涵盖面极为宽泛的边缘学科,因此要理顺各交叉学科与公共关系学本体的依存关系——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因此要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作为新兴学科的公共关系学,其学科体系的日渐完善有赖于各交叉学科向公共关系学本体的嬗变——针对我国国情,建立公共关系专业教学专科与本科一条龙的学制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专业 学科体系 基本素质 技能训练 专业教学 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 健康发展 基础理论
下载PDF
传统道德的时尚绽放——湖南花鼓戏《我叫马翠花》导演阐述 被引量:1
3
作者 熊源伟 《艺海》 2015年第7期18-20,共3页
湖南花鼓戏《我叫马翠花》是一个"不按照拳脚来"的剧本。其剧本于时尚的背景弘扬传统道德。导演的二度创作也非常有新意。
关键词 湖南花鼓戏 《我叫马翠花》 导演阐述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上——关于中国话剧的前瞻与思考
4
作者 熊源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9-34,共6页
面对今后的话剧发展,最重要的是在重新反思历史的前提下,给话剧艺术以新的合理的定位。对于话剧工作者来说,关键在创作的同时还要学会运作。
关键词 传统 定位 运作 演出空间 校园戏剧
下载PDF
寻找特定的艺术座标——导演话剧《情结》的探索
5
作者 熊源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57-64,共8页
本文在论述导演《情结》时所确定的特定座标及所作的艺本处理的同时,力图探究某些防止现代戏剧滑坡的有效措施。其中包括:注意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艺术家要克服“遵命文学”的心理障碍;严格按照艺术规律处理主旋律;大胆运用具有时代感... 本文在论述导演《情结》时所确定的特定座标及所作的艺本处理的同时,力图探究某些防止现代戏剧滑坡的有效措施。其中包括:注意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艺术家要克服“遵命文学”的心理障碍;严格按照艺术规律处理主旋律;大胆运用具有时代感的舞台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 现代观众 话剧舞台 艺术家 座标 审美要求 现代戏剧 艺术规律 戏剧演出 舞台语言
下载PDF
红树林 很远又很近──《窗外有片红树林》导演阐述
6
作者 熊源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在解析话剧《窗外有片红树林》剧本的基础上 ,提出“对他人的关爱”的世纪性主题 ,强调“红树林”的象征意义 ,追求演出二度创作的文化意蕴 ,调动视觉与演员表演等舞台手段 ,实现演出的“最高任务”。
关键词 《窗外有片红树林》 话剧 文化内涵 主题
全文增补中
石昊舞台设计作品赏析
7
作者 石昊 王履玮 熊源伟 《演艺科技》 2016年第4期74-81,共8页
赏析石昊的舞台设计作品。
关键词 赏析 舞台设计 石昊 《哈姆雷特 那是一个问题》 《栈桥之下》 《郑和的后代》 《弘一法师》 《触底反弹》
下载PDF
多元的舞台——当下戏剧演出的多样形态 被引量:1
8
作者 熊源伟 《当代戏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1,共4页
序:戏剧——永恒的价值 我主要从事话剧创作,但也很喜欢戏曲,从小看过很多大家的演出,如梅兰芳、周信芳等,我的一些美学思想都受到了那个时期观看周信芳戏曲表演的熏陶感染。周信芳是站在戏剧本体的立场上学习戏曲的,由此区分话... 序:戏剧——永恒的价值 我主要从事话剧创作,但也很喜欢戏曲,从小看过很多大家的演出,如梅兰芳、周信芳等,我的一些美学思想都受到了那个时期观看周信芳戏曲表演的熏陶感染。周信芳是站在戏剧本体的立场上学习戏曲的,由此区分话剧和戏曲的不同。话剧讲究念、做,重在塑造人物;而戏曲的任何念都是歌唱性的念,任何做都是有程式的做。现在话剧导演排戏的情况非常多,而一些戏曲导演也把戏曲本身的美学原则去掉,盲目地去学话剧,由此产生了许多“话剧加唱”的戏曲作品。作为戏曲导演必须吃透戏曲的美学精神,对地方剧种的特点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抓住戏曲神韵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演出 戏曲表演 话剧创作 形态 舞台 戏曲导演 戏曲作品 周信芳
下载PDF
《都督夫人董竹君》导演构想
9
作者 熊源伟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9-10,共2页
一、题旨 《都督夫人董竹君》取材于董竹君自撰的《我的一个世纪》,是中国百年近代史中一个奇女子的命运史。剧情摘取了董竹君1915年(15岁)至1935年(35岁)20年间的命运遭遇。观照一百年的沧桑变化,是一出有着厚重历史感的戏剧。全剧以... 一、题旨 《都督夫人董竹君》取材于董竹君自撰的《我的一个世纪》,是中国百年近代史中一个奇女子的命运史。剧情摘取了董竹君1915年(15岁)至1935年(35岁)20年间的命运遭遇。观照一百年的沧桑变化,是一出有着厚重历史感的戏剧。全剧以婚恋与婚变为线索,与其说写了男权、女权,毋宁说写了人生的选择——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自由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竹君 都督 戏曲演出 构想 导演 音乐剧 老夫人 演员 舞蹈 现代题材
下载PDF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音乐诗剧《鉴真东渡》导演创作谈
10
作者 熊源伟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6-27,共2页
提起鉴真东渡,人们立即会想到‘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气质,毋庸置疑,这是鉴真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只是在我们这出戏里,我更着眼于鉴真面对东渡的一次次选择——充满痛苦的选择,充满智慧的选择。在我看来,痛苦与智慧是孪... 提起鉴真东渡,人们立即会想到‘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气质,毋庸置疑,这是鉴真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只是在我们这出戏里,我更着眼于鉴真面对东渡的一次次选择——充满痛苦的选择,充满智慧的选择。在我看来,痛苦与智慧是孪生姊妹,凡犬智慧者,必有大痛苦,夫大智慧者,方有大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真 导演创作 东渡 世界 诗剧 音乐 大智慧 精神气质
下载PDF
心理隧道与印象叠加──话剧《我爱莫扎特》导演阐述
11
作者 熊源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45-49,共5页
本文是作者为导演话剧《我爱莫扎特》所作的导演阐述(该剧参加’95广东国际艺术节获导演一等奖)。作者先对剧本的叙述结构、心理结构、哲理结构与形象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排演该剧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演员表演等方面的... 本文是作者为导演话剧《我爱莫扎特》所作的导演阐述(该剧参加’95广东国际艺术节获导演一等奖)。作者先对剧本的叙述结构、心理结构、哲理结构与形象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排演该剧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演员表演等方面的处理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爱莫扎特》 心理隧道 印象 叠加
下载PDF
首都流行一条“红裙子”
12
作者 熊源伟 《上海戏剧》 1984年第4期3-5,共3页
每当春夏之交,街面上总要翻出一些款式新颖、色彩鲜丽的新行头,那些勇敢分子穿戴一新漫步街头,引起路人的瞩目。于是争相仿效者有之,大惊小怪者有之;有人感叹世风日下,有人洞烛幽眇,从中品味出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也正是在今年春夏之交... 每当春夏之交,街面上总要翻出一些款式新颖、色彩鲜丽的新行头,那些勇敢分子穿戴一新漫步街头,引起路人的瞩目。于是争相仿效者有之,大惊小怪者有之;有人感叹世风日下,有人洞烛幽眇,从中品味出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也正是在今年春夏之交,一条新颖、别致的“红裙子”开始在首都舞台上摆动,同样,有人赏识翘拇指,有人摇头看不惯,一时间,“红裙子”成了戏剧界议论的中心。这里,我说的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新近演出的话剧《街上流行红裙子》(马中骏、贾鸿源编剧,陈颙导演),此剧上演以来,受到普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热烈欢迎,盛演不衰。与之同时,在戏剧界和理论界,却也引起某些疑惑和争议。正是这疑惑和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层次 吹箫 老人 戏剧 象征意义 观众 劳模 劳动模范 内心世界 裙子 女服 首都 国家表征
下载PDF
让我们把晨钟敲得更响——新版歌剧《晨钟》导演阐述
13
作者 熊源伟 祖忠人(图) 《歌剧》 2020年第7期24-31,共8页
我的题目是"让我们把晨钟敲得更响",这其中有两层意思:其一,百年前仁人志士敲响了复兴中华的"晨钟",今天我们有责任把"晨钟"敲得更响;其二,2018年上海歌剧院排演了《晨钟》第一稿,现在请我来重新打造2020... 我的题目是"让我们把晨钟敲得更响",这其中有两层意思:其一,百年前仁人志士敲响了复兴中华的"晨钟",今天我们有责任把"晨钟"敲得更响;其二,2018年上海歌剧院排演了《晨钟》第一稿,现在请我来重新打造2020版,我们当然要把《晨钟》敲得更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歌剧院 导演阐述 晨钟 歌剧 排演
下载PDF
中国戏剧导演人才培养的误区——导演教学是非谈 被引量:7
14
作者 熊源伟 李莎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2,共9页
中国内地现行戏剧导演人才的培养存在以下误区:教学模式虽有利于夯实写实主义戏剧的导演基本功,但遗憾的是缺少听觉元素和视觉元素的训练;教学方法重构思轻操作、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实战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局限... 中国内地现行戏剧导演人才的培养存在以下误区:教学模式虽有利于夯实写实主义戏剧的导演基本功,但遗憾的是缺少听觉元素和视觉元素的训练;教学方法重构思轻操作、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实战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局限在现实主义的风格流派及其作品上,而置身于丰富多彩的世界戏剧潮流之外,缺乏对经典剧目的实验和戏曲传统的认同;学科分类上,戏剧导演与影视导演混为一谈,反映了对戏剧本体认识的严重不足;教学体制上,四年的学制与批量生产的招生规模并不符合导演人才境界。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拓展思维空间,方能迎来导演人才培养的美好明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戏剧导演 教学 误区
原文传递
何妨“六经注我”,安得“我注六经”——中国音乐剧创作之我见 被引量:3
15
作者 熊源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90,共11页
中国音乐剧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引进国外经典音乐剧,到"描红"搬演,再到创作自己的原创音乐剧,是一个"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过程。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关键在于确立主体意识:文本创作的主体意识与舞台呈现... 中国音乐剧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引进国外经典音乐剧,到"描红"搬演,再到创作自己的原创音乐剧,是一个"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过程。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关键在于确立主体意识:文本创作的主体意识与舞台呈现的主体意识。创造意境,是传统审美的圭臬;人文关怀,是现代思辨的终极目标,循此大力倡导"我注六经"的主体精神,创造有中华底蕴、中国气象的中国音乐剧,是中国音乐剧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音乐剧 原创 主体意识 未来组合 弘一法师
原文传递
一个实践者的絮语 被引量:2
16
作者 熊源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13,共3页
我是个导演,新近干了一出小剧场戏剧,这 便是我的出发点、我的视角、也是这篇短文的参 照系。 1 小剧场戏剧的重要特征是它的非主流性与非正统性——着眼于意识形态的反叛与戏剧观念的反叛。这一国际通行的观念与我国近年来纷纷呈现的... 我是个导演,新近干了一出小剧场戏剧,这 便是我的出发点、我的视角、也是这篇短文的参 照系。 1 小剧场戏剧的重要特征是它的非主流性与非正统性——着眼于意识形态的反叛与戏剧观念的反叛。这一国际通行的观念与我国近年来纷纷呈现的小剧场戏剧颇有距离。 纵观这十年间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与演变(二、三十年代的不论),初期(八十年代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剧场戏剧 实践者 观演关系 生活化 环境空间 大剧院 实验性 观众 话剧 戏剧观念
原文传递
新移民城市戏剧文化特征——深圳戏剧现象思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熊源伟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4-100,共7页
深圳作为移民城市 。
关键词 深圳 移民 文化 戏剧 体制 演出
原文传递
学者型导演的典范——朱端钧导演艺术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熊源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12,共9页
朱端钧有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丰厚的人文科学素养,健全的、特立独行的人格力量,有学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对导、表演学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建树,是学者型导演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 导演艺术 学者型 古典诗词 创作方法 写实主义 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 古典文学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人格力量 “两结合”
原文传递
“网络”的启示 被引量:1
19
作者 熊源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7-100,共4页
一九九六年夏,“亚洲艺术网络”筹划会议在深圳大学艺术学院举行。一群亚洲演艺团体的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商量要不要建立一个沟通的网络,要不要将会议纪要送上网络。显然,这里产生了两个“网络”的概念,前一个“网络”是指机构,是实体... 一九九六年夏,“亚洲艺术网络”筹划会议在深圳大学艺术学院举行。一群亚洲演艺团体的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商量要不要建立一个沟通的网络,要不要将会议纪要送上网络。显然,这里产生了两个“网络”的概念,前一个“网络”是指机构,是实体;后一个“网络”是指计算机互联网,是现代科技。当代人类社会中的艺术机构已多如牛毛,作为机构的“亚洲艺术网络”的出现,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世界里,多一个少一个实在无关紧要,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件。但是,一旦此“网络”进入彼“网络”,当它运用现代科技进入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它就改变了多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运作的习惯与模式,给了人们一个“顾后瞻前”的新的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网络 “互动” 网络时代 国际互联网 信息时代 艺术家 艺术运作 运作模式 现代科技 二进位制
原文传递
朱端钧:创建中国“民族导演学派”的巨匠 被引量:1
20
作者 熊源伟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24,共8页
朱端钧先生的导演创作具有"分析至上"与"意境无边"这两个主要艺术特征。前者是方法论,后者是戏剧观。前者贯彻"科学性",后者宏扬"民族化"。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民族导演学派"的经线... 朱端钧先生的导演创作具有"分析至上"与"意境无边"这两个主要艺术特征。前者是方法论,后者是戏剧观。前者贯彻"科学性",后者宏扬"民族化"。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民族导演学派"的经线和纬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至上 意境无边 方法论 戏剧观 民族导演学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