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售草莓脯的品质差异分析
1
作者 牛丽影 陈建 +6 位作者 王锐 何茸茸 张钟元 刘春菊 肖亚冬 聂梅梅 李大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46,共8页
为了解目前市售草莓脯的品质特点,本文对15个品牌草莓脯产品的色泽、质构及糖酸含量等理化指标分别采用色差计、质构仪和高效液相色谱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强度标度法对感官特性进行了评分。结果显示:草莓脯的水分含量为12.49%~23.86%,色度... 为了解目前市售草莓脯的品质特点,本文对15个品牌草莓脯产品的色泽、质构及糖酸含量等理化指标分别采用色差计、质构仪和高效液相色谱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强度标度法对感官特性进行了评分。结果显示:草莓脯的水分含量为12.49%~23.86%,色度值L^(*)值分布于23.25~34.39,a^(*)值5.17~19.83,b^(*)值5.78~17.04;质构参数中硬度、咀嚼性和粘力差异显著(P<0.05)。草莓脯中可溶性糖主要为果糖、葡萄糖,二者分别为总糖的30.17%~52.43%和28.49%~55.15%,蔗糖和麦芽糖含量略低,不同样品间差别较大,分别为总糖的0.00%~33.00%和0.00%~14.08%。有机酸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分别为7.98~13.05 mg/g和4.48~8.17 mg/g。感官评分结果显示色泽、粘度与整体接受度变幅较大。对草莓脯及品质指标进行双向聚类发现样品聚为2类而品质指标聚为3组。类别I中的草莓脯因具有较高的a^(*)、b^(*)、弹性值与感官色泽、粘度、整体接受度评分而与类别II中的样品区分,说明草莓脯品质差异主要体现为色泽与粘度差异。另外,由指标聚类结果可知,柠檬酸、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与咀嚼性相关;麦芽糖、蔗糖、水分含量与粘力相关。研究结果为草莓脯产品的质量评价与品质调控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脯 理化特征 感官评分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真空冷冻预干燥对压差膨化干燥果蔬脆片质地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春菊 项可心 +5 位作者 李越 李大婧 吴海虹 牛丽影 赵邯 于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为探索预干燥处理对不同果蔬脆片结构及质地特性的影响,该研究采用真空冷冻干燥作为预干燥,并选取了3个水分转换点(60%、45%、30%),对预干燥过程中6种典型果蔬(苹果,梨,桃,山药,马铃薯,青萝卜)水分状态、细胞结构、收缩率、孔隙度、应力... 为探索预干燥处理对不同果蔬脆片结构及质地特性的影响,该研究采用真空冷冻干燥作为预干燥,并选取了3个水分转换点(60%、45%、30%),对预干燥过程中6种典型果蔬(苹果,梨,桃,山药,马铃薯,青萝卜)水分状态、细胞结构、收缩率、孔隙度、应力-松弛特性与质地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预干燥的进行,水分含量逐渐降低,自由水逐渐散失,以不易流动水为主,收缩率逐渐减小,孔隙度逐渐增大,硬度、咀嚼性、弹性模量逐渐增加;水分转换点为60%时不同果蔬脆片具有较高的硬脆度,其中马铃薯与山药脆片硬度较高,桃与梨的脆片脆度较高;水分转换点为30%时,6种果蔬的孔隙度最高,且青萝卜的孔隙度显著高于其他果蔬(P <0.05);在干燥后期,果蔬样品骨架基本形成,且收缩率较低,致使内部孔隙度变大;由相关性分析可知真空冷冻预干燥过程中水分转换点、孔隙度与果蔬脆片质地特性极显著相关(P <0.05),研究结果可为预干燥对果蔬脆片质地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 压差膨化干燥 果蔬脆片 质地特性
下载PDF
果蔬成分与细胞结构对其质地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赵邯 刘春菊 +5 位作者 李越 李大婧 李斌 牛丽影 肖亚冬 于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942,共12页
为探究不同果蔬化学组分与细胞结构之间的差异及其对质地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6种不同果蔬原料的化学成分、细胞微观结构、力学特性及质地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与梨的果糖含量较高,苹果的细胞结构较大;桃中蔗糖、水溶性果胶(WSP)... 为探究不同果蔬化学组分与细胞结构之间的差异及其对质地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6种不同果蔬原料的化学成分、细胞微观结构、力学特性及质地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与梨的果糖含量较高,苹果的细胞结构较大;桃中蔗糖、水溶性果胶(WSP)与总酸的含量较高,细胞较小且排列密集,与其他果蔬差异较大;马铃薯与山药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细胞结构方面。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CEL)含量与应力-松弛特性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WSP含量与质地剖面分析(TPA)特性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颗粒密度、孔隙度与部分应力-松弛特性参数和质地特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细胞壁厚度、微观结构参数与部分质地特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发现,影响新鲜果蔬质地特性的3个核心指标为黏滞系数(η)、体积密度、螯合性果胶(CSP)含量。本研究可为果蔬原料保鲜与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蔬 化学成分 细胞结构 质地特性 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草莓糖酸及花青素在液态和固态渗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锐 牛丽影 +6 位作者 李大婧 张钟元 聂梅梅 肖亚冬 刘春菊 吴海虹 肖丽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28-235,共8页
为考察液态渗透(liquid osmotic dehydration,LOD)和固态渗透(solid osmotic dehydration,SSD)浸渍过程中草莓浸渍体系内主要呈味呈色成分的变化情况,该文以蔗糖为渗透剂,对糖渍72 h过程中草莓果和渗透环境中总糖、总酸、可溶性糖、主... 为考察液态渗透(liquid osmotic dehydration,LOD)和固态渗透(solid osmotic dehydration,SSD)浸渍过程中草莓浸渍体系内主要呈味呈色成分的变化情况,该文以蔗糖为渗透剂,对糖渍72 h过程中草莓果和渗透环境中总糖、总酸、可溶性糖、主要有机酸以及花青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浸渍72 h时,SSD法草莓中总糖和总酸含量分别为32.43 g/100 g和5.38 mg/g,是LOD法草莓的1.25和2.43倍;苹果酸和柠檬酸的保留率为69.77%和65.00%,均高于LOD;而此时花青素含量为1.50 mg/100 g,保留量仅为LOD的37.50%。对过程中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种浸渍体系中,总糖和总酸含量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P<0.01),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在SSD体系中草莓果内的蔗糖含量与葡萄糖、果糖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并与花青素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01),而在LOD中上述指标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相关性结果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糖浸渍体系中糖、酸、花青素在草莓果与浸渍环境中的时空分布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总之,SSD相比LOD有更高的渗糖效率,且对草莓果内的酸有更好的保留,但花青素损失量大于LOD。研究结果为草莓脯加工中糖渍工艺的改进和产品品质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固态渗透 液态渗透 花青素 糖酸变化
下载PDF
草莓脯恒温与分阶烘干过程中水分迁移特性与品质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何茸茸 牛丽影 +7 位作者 李大婧 胡丽丽 王锐 张钟元 刘春菊 肖亚冬 聂梅梅 肖丽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51-58,共8页
为了研究干燥过程对草莓脯水分迁移及品质的影响,对渗透脱水后的草莓脯采用恒温(60°C-12 h,干至6 h翻面)与分阶(65°C-2 h,60°C-2 h,55°C-2 h;翻面;65°C-2 h,60°C-2 h,55°C-2 h)2种方式烘干。采用低... 为了研究干燥过程对草莓脯水分迁移及品质的影响,对渗透脱水后的草莓脯采用恒温(60°C-12 h,干至6 h翻面)与分阶(65°C-2 h,60°C-2 h,55°C-2 h;翻面;65°C-2 h,60°C-2 h,55°C-2 h)2种方式烘干。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asonance,LF-NMR)研究草莓脯中水分分布和迁移规律,并对2种干燥方式得到的草莓脯理化(质构、VC、总酚)和感官品质(风味、组织形态、口感、色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时间延长,草莓脯干基含水量逐渐降低,但分阶干燥的速率高于恒温干燥。LF-NMR的T2反演图谱及峰面积的变化显示渗透脱水后的草莓中自由水为水分主要形态,还有少量结合水和不易流动水,2种干燥方式下草莓脯的T2值均随干燥时间延长逐渐减小,水分流动性降低,但至干燥结束时,恒温干燥和分阶干燥的总弛豫峰面积分别下降至初始水平的31.3%和26.4%,分阶干燥较恒温干燥具有更高的干燥效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asonance imaging,MRI)显示在干燥过程中,草莓中水分最初向破损的果蒂端富集并散失,中期则以经果皮失水为主,最后水分主要残留在髓部。从成像结果看,2种干燥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恒温干燥的草莓脯在干燥6 h时存在明显的均湿现象,即水分在果脯内重新均匀分布,而在分阶干燥中未出现此过程。另外,分阶干燥后的草莓脯VC和总酚含量显著高于恒温干燥(P<0.05),为恒温干燥的1.89倍和1.14倍,而粘力、硬度、咀嚼性则显著低于恒温干燥(P<0.05);分阶干燥的草莓脯质地、外观、口感以及整体评分均显著高于恒温干燥(P<0.05),为恒温干燥的31.3%、41.3%、40.2%。总体而言,分阶干燥的干燥效率更高,并且获得的草莓脯品质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过程 草莓脯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迁移 品质比较
下载PDF
热压加工过程中紫玉米花色苷的热降解动力学及色泽变化
6
作者 庞文倩 刘春菊 +8 位作者 李大婧 李越 赵邯 牛丽影 吴海虹 白冰 陈艳萍 袁建华 朱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83-1592,共10页
为了解热压加工过程中紫玉米花色苷含量及色泽的稳定性,主要分析在不同温度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紫玉米花色苷含量及色泽指标[亮度(L^(*))、红绿度(a^(*))、黄蓝度(b^(*))、总色差(△E)]的变化,并建立动力学模型研究其热降解动力学,分... 为了解热压加工过程中紫玉米花色苷含量及色泽的稳定性,主要分析在不同温度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紫玉米花色苷含量及色泽指标[亮度(L^(*))、红绿度(a^(*))、黄蓝度(b^(*))、总色差(△E)]的变化,并建立动力学模型研究其热降解动力学,分析花色苷含量与色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热压加工过程中紫玉米的花色苷含量、a^(*)呈下降趋势,L^(*)、b^(*)、△E呈上升趋势;紫玉米花色苷的热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色泽的变化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70~120℃),紫玉米花色苷含量及色泽指标的反应速率常数(k)增大,半衰期(t_(1/2))减小,加热30 min,花色苷含量、L^(*)、a^(*)、b^(*)、△E的表观活化能(E a)分别为23.61 kJ/mol、26.10 kJ/mol、19.44 kJ/mol、17.20 kJ/mol、12.54 kJ/mol。通过建立紫玉米花色苷含量及色泽指标的动力学模型,对花色苷含量及色泽指标的实测值、预测值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其决定系数(R 2)>0.9000,表明紫玉米花色苷含量及色泽指标动力学模型有效。紫玉米花色苷含量与L^(*)、b^(*)、△E呈显著负相关(r=-0.90、-0.92、-0.90),与a^(*)呈显著正相关(r=0.84)。可根据本研究结果对紫玉米在热压加工过程中花色苷含量及色泽指标的变化进行预测,再根据预测结果调整加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玉米 花色苷 色泽 温度 模型 动力学
下载PDF
草莓液态与固态糖渍过程中的水分分布与迁移规律
7
作者 王锐 牛丽影 +7 位作者 胡丽丽 李大婧 张钟元 聂梅梅 肖亚冬 刘春菊 吴海虹 肖丽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34-139,共6页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固态渗透(solid osmotic dehydration,SSD)和液态渗透(liquid osmotic dehydration,LOD)过程中草莓水分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在糖渍72 h的过程中,2种糖渍方式下草莓水分含量均逐渐降低;在渗糖72 h时,SSD和LO...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固态渗透(solid osmotic dehydration,SSD)和液态渗透(liquid osmotic dehydration,LOD)过程中草莓水分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在糖渍72 h的过程中,2种糖渍方式下草莓水分含量均逐渐降低;在渗糖72 h时,SSD和LOD处理的草莓水分含量分别由91.83%下降至74.56%、79.90%。2种渗透方式的弛豫时间T 22与T 23值均伴随着渗透过程而变小,表示SSD和LOD都使得草莓中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的流动性减小;同时峰面积A 22值均逐渐减小,表示2种渗透方式均减少了不易流动水的水分含量。然而在LOD处理过程中,草莓中自由水峰面积在渗透过程中呈下降趋势,但下降不显著(P>0.05),同时弛豫时间T 21峰位置逐渐右移,表示随着渗透时间的延长,草莓中结合水的流动性增强;相反,在SSD处理中,草莓中自由水峰面积在渗透72 h后显著下降(P<0.05),相比0 h,下降幅度达55.35%,并伴随着渗透时间的延长,草莓中结合水的流动性减弱。另外,建立了低场核磁共振峰积分面积总和(A 21+A 22+A 23)与草莓的含水率的线性拟合模型,线性关系显著(P<0.05),R 2均大于0.90,拟合效果较好。该研究从水分的角度探究了SSD和LOD对草莓的影响,为草莓干制作中渗糖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液态渗透 固态渗透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迁移
下载PDF
微射流技术对食品大分子物质性质及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李越 刘春菊 +7 位作者 李大婧 郭嘉 庞文倩 赵邯 牛丽影 吴海虹 孙希云 陈延训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93,共11页
利用动态高压微射流(dynamic high-pressure microfluidization,DHPM)对纤维多糖(AX)、蛋白质(WP)、淀粉(PS)和果胶(PE)进行均质处理,通过分析处理前后大分子物质的粒径、扫描电镜图、X射线衍射图、紫外吸收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以及表... 利用动态高压微射流(dynamic high-pressure microfluidization,DHPM)对纤维多糖(AX)、蛋白质(WP)、淀粉(PS)和果胶(PE)进行均质处理,通过分析处理前后大分子物质的粒径、扫描电镜图、X射线衍射图、紫外吸收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以及表观黏度,研究DHPM对大分子物质基本性质和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经DHPM处理后4种大分子物质粒径均减小,平均粒径分别减小了79%、31%、68%、63%,大分子颗粒表面在剪切力作用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剪切和破碎,AX和PS的表观黏度增加,WP和PE则减少;X射线衍射、紫外吸收光谱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均质前后的特征峰及官能团未发生改变,而吸收峰的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样品部分吸收峰发生红移,AX、PS、PE的O—H氢键缔合伸缩振动特征吸收峰峰宽增加,WP二级结构α-螺旋消失,β-折叠含量减少,结晶度下降。可以看出,DHPM处理使4种大分子物质的性质及结构产生一定的改变。该研究为食品大分子物质的深度开发与资源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高压微射流 大分子物质 物理改性 结构
下载PDF
超声处理对葡萄细胞壁果胶组分的影响
9
作者 杨亦雯 李大婧 +6 位作者 包怡红 聂梅梅 刘春菊 刘春泉 肖亚冬 牛丽影 吴海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2-101,共10页
为明确超声处理下葡萄细胞壁中不同果胶组分含量及结构变化,本研究采用不同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对葡萄进行处理,通过咔唑硫酸法、PMP柱前衍生化法、高效液相凝胶色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和圆二色谱分析等手段... 为明确超声处理下葡萄细胞壁中不同果胶组分含量及结构变化,本研究采用不同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对葡萄进行处理,通过咔唑硫酸法、PMP柱前衍生化法、高效液相凝胶色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和圆二色谱分析等手段分析了葡萄细胞壁中果胶组分含量、单糖组成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新鲜葡萄细胞壁果胶中碱溶性果胶含量最高,为27.41 mg/g AIR,螯合型果胶含量最低,为8.25 mg/g AIR;不同超声处理后总果胶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水溶性果胶含量增加,螯合型和碱溶性果胶含量降低。果胶单糖共检测到6种,不同果胶组分单糖组成不同,水溶性果胶中半乳糖和阿拉伯糖含量较高,螯合型果胶中葡萄糖醛酸含量最多,而碱溶性果胶中含量最高的为鼠李糖;超声处理后果胶组分单糖组成不变,但含量均发生降低;超声作用未改变果胶主链结构,但其线性结构和支链程度均发生变化。随着超声处理时间和功率的增加,不同果胶的分子量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在微观结构上呈现更加松散形态。此外,超声作用对果胶组分特征官能团影响较小,但对螯合型果胶和碱溶性果胶分子的结构和链构象产生作用,使其最大响应值发生移动,并且超声功率作用影响更大。超声作用可使葡萄细胞壁中果胶含量及单糖含量降低,并影响果胶分子线性结构和分子链构象。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超声处理下葡萄干制品品质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葡萄细胞壁果胶 含量变化 结构分析
下载PDF
江苏不同产地莲藕中重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
10
作者 聂梅梅 景绘丽 +4 位作者 李大婧 张钟元 刘春泉 牛丽影 刘春菊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86-190,共5页
为评估江苏省不同产地莲藕中重金属含量及其食用后对人体产生的健康影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原子荧光法对江苏省10个产地的新鲜莲藕中无机砷(As)、总汞(Hg)、镉(Cd)、铅(Pb)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 为评估江苏省不同产地莲藕中重金属含量及其食用后对人体产生的健康影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原子荧光法对江苏省10个产地的新鲜莲藕中无机砷(As)、总汞(Hg)、镉(Cd)、铅(Pb)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莲藕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以及食用产生的健康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个产地的莲藕中4种重金属含量均在《绿色食品藕及其制品》限量标准以内。相关性分析表明,莲藕中铅和镉2种元素有相似的来源。10个产地的莲藕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1.0,表明莲藕中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处于安全水平。9个产地的综合污染指数均<0.7,污染等级为1级,处于安全无污染状态。其中,S7产地的莲藕样品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728,达到警戒水平。健康风险评估表明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食用莲藕重金属的THQ值大小顺序均为As>Pb>Hg>Cd,儿童摄入莲藕重金属的目标危害系数均高于成人。表明,10个产地莲藕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均在限量标准范围内,此外,食用莲藕中的重金属对儿童造成的健康危害比成年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藕 不同产地 重金属 污染指数 健康风险
下载PDF
超声联合微酸性电解水去除蔬菜农药残留效果分析
11
作者 聂梅梅 吴海虹 +6 位作者 李大婧 方华 景绘丽 张钟元 刘春泉 牛丽影 刘春菊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3年第4期85-91,共7页
为研究超声联合酸性电解水清洗对上海青中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对新鲜上海青进行百菌清和敌敌畏混合模拟污染,通过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进行检测,探讨不同清洗液、样液比、超声波功... 为研究超声联合酸性电解水清洗对上海青中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对新鲜上海青进行百菌清和敌敌畏混合模拟污染,通过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进行检测,探讨不同清洗液、样液比、超声波功率与清洗时间、清洗温度对农药残留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电解水比其他清洗液对上海青农药残留去除效果好,不同料液比条件下农药残留去除效果不同,样液比为1∶20 g/mL时敌敌畏的去除率与其他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超声波功率对农药残留的去除影响显著(P<0.05),超声功率400 W与超声功率200 W相比,敌敌畏和百菌清去除率分别显著提高12.62%、28.42%(P<0.05)。随着超声时间延长,2种农药残留去除率缓慢上升并趋于平缓。清洗温度为45℃与25℃对农药残留去除率影响不显著(P>0.05)。在优化条件下,上海青中敌敌畏和百菌清去除率分别为81.67%和77.46%。本研究所获得的超声联合酸性电解水清洗去除上海青中农药残留的去除规律,为提高蔬菜加工清洗环节的农药残留控制水平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青 农药残留 酸性电解水 超声波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对干制双孢菇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12
作者 江宁 戚思影 +4 位作者 韩吉平 千春录 张钟元 牛丽影 孙英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8-195,共8页
为提高双孢菇干制品品质及风味,采用超声、热水烫漂、超声联合烫漂3种方式对双孢菇进行预处理,并研究热风干燥后,对双孢菇干制品的色泽、抗氧化、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及多元醇、挥发性风味物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结合热风干燥处... 为提高双孢菇干制品品质及风味,采用超声、热水烫漂、超声联合烫漂3种方式对双孢菇进行预处理,并研究热风干燥后,对双孢菇干制品的色泽、抗氧化、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及多元醇、挥发性风味物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结合热风干燥处理能显著提高双孢菇的L^(*)值、抗氧化活性以及多酚含量。与其他预处理相比,超声结合热风干燥处理的双孢菇中甘露醇和海藻糖含量最高,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超声结合热风干燥处理所得样品具有明显且排列均匀的孔状结构。此外,超声处理制备所得的双孢菇特征性风味物质种类多于其他预处理组,并且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为73.85%。因此,超声预处理结合热风干燥可以制备得到更高品质的双孢菇干制品,可为双孢菇干制品的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烫漂 热风干燥 双孢菇 风味 抗氧化
下载PDF
香橼精油的组成及香气活性成分的GC-MS-O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牛丽影 郁萌 +2 位作者 刘夫国 李大婧 刘春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6-191,共6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橼皮精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辨仪联机技术(GC-MS-O)对其成分组成及香气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香橼精油中柠檬烯的含量最高,为精油的50.53%,其次为对伞花烃(16.40%),其他含量较高的成分还有γ-萜品烯(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橼皮精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辨仪联机技术(GC-MS-O)对其成分组成及香气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香橼精油中柠檬烯的含量最高,为精油的50.53%,其次为对伞花烃(16.40%),其他含量较高的成分还有γ-萜品烯(8.70%)、罗勒烯(5.03%)、β-蒎烯(3.35%),α-蒎烯(2.66%)和β-月桂烯(2.30%)。另外,检测出11种香气活性成分,其中已鉴定的9种为α-蒎烯、β-蒎烯、对伞花烃、柠檬烯氧化物、里那醇、4-萜品醇、反-对-薄荷-2,8-二烯醇、丙酸松油酯、乙酸橙花酯、巴伦西亚橘烯。嗅闻结果显示,伞花烃和丙酸松油酯可能对香橼的特征香气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橼 精油 化学成分 香气特征
下载PDF
橙汁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牛丽影 胡小松 +3 位作者 赵镭 廖小军 汪政富 吴继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9-262,共4页
矿质元素的含量与组成特征是评价橙汁品质与判断橙汁来源的重要指标。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我国重庆地区15个橙汁样品中钾,钙,钠,镁四种矿质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用箱线图和因子分析法对样品元素含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橙... 矿质元素的含量与组成特征是评价橙汁品质与判断橙汁来源的重要指标。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我国重庆地区15个橙汁样品中钾,钙,钠,镁四种矿质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用箱线图和因子分析法对样品元素含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橙汁中钾元素含量最高(1233.75-1866.23 mg·L^-1),其次为镁(77.51-167.15 mg·L^-1)和钙(49.32-125.29 mg·L^-1)元素,而钠元素含量最低(1.22-9.26 mg·L^-1),该结果与欧盟果蔬汁工业协会(AIJN)提供的橙汁鉴伪与质量评价参考值范围基本一致;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橙汁中钠元素含量的不同是区分冬橙与夏橙橙汁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我国橙汁品质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及鉴伪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汁 矿质元素 特征 质量控制 鉴伪
下载PDF
不同品种紫薯的质构特征比较 被引量:10
15
作者 牛丽影 万玉炜 +3 位作者 李大婧 刘春泉 宋江峰 谢一芝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6-104,共9页
为更好地说明不同紫薯品种在质构特性上的差异,本研究选取了16个紫薯品种,测定了薯块水分、淀粉组成以及原淀粉的热力学特性,并对质构特性进行了质构剖面(TPA)和感官分析。箱线图分析显示样品水分、淀粉含量和热力学参数均存在离群值。... 为更好地说明不同紫薯品种在质构特性上的差异,本研究选取了16个紫薯品种,测定了薯块水分、淀粉组成以及原淀粉的热力学特性,并对质构特性进行了质构剖面(TPA)和感官分析。箱线图分析显示样品水分、淀粉含量和热力学参数均存在离群值。不同样品的TPA质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水分含量最低(59.16%)的育种材料QZ5070硬度(4880 g)、弹性(3.57 mm)、胶黏性(1265 mJ)、咀嚼性(43.34 mJ)和可恢复形变(1.71 mm)均为最高值。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水分含量与TPA咀嚼性、感官硬性、感官干面性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感官粘聚性与感官易嚼性显著正相关(p<0.05)。淀粉含量则未与质地指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淀粉热力学参数中只有糊化焓和感官易嚼性显著正相关(p<0.05)。双向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样品聚为4类,指标聚为5类,综合指标聚类结果和标准化数据的热图分析,渝紫7号、越南紫薯、日本新紫和3种育种材料QZ5070、W36-1、W50-2表现出与其他样品不同的质地特性。研究结果为以甘薯鲜食、加工适性评价和育种方向提供有效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质构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品种差异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鲜食玉米氨基酸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牛丽影 刘春菊 +2 位作者 李大婧 宋江峰 刘春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9-214,共6页
对在乳熟期至蜡熟期3次采收的甜玉米(S1-3)、糯玉米(W1-3)和常规玉米(C1-3)氨基酸含量变化进行了比较,并采用化学评分值对营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玉米在各采收期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均为谷氨酸,其次为丙氨酸、亮氨酸、和天冬氨酸。9... 对在乳熟期至蜡熟期3次采收的甜玉米(S1-3)、糯玉米(W1-3)和常规玉米(C1-3)氨基酸含量变化进行了比较,并采用化学评分值对营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玉米在各采收期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均为谷氨酸,其次为丙氨酸、亮氨酸、和天冬氨酸。9个样品17种氨基酸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半胱氨酸外,其他氨基酸之间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2个主成分,分别解释总变量的83. 2%与13. 2%。在主成分得分二维图上,糯玉米在主成分1方向介于甜玉米和普通玉米之间,在主成分2方向则按采收期顺序排列S3> S2> S1,W3> W2> W1,C3> C2> C1。结合各氨基酸在2个主成分上的载荷分析,主成分1提取的信息主要反映品种间氨基酸含量S> W> C的差别;主成分2则显示了3种玉米随采收期延迟氨基酸变化的共同点,主要表现为半胱氨酸含量的上升与丙氨酸含量的下降。另外,样品间化学评分差值最大的为含硫氨基酸,C3为最高值,S1为最低值。分析结果为鲜食玉米风味和营养评价及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采收期 氨基酸 相关性分析 化学评分
下载PDF
鲜食玉米中游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牛丽影 李大婧 +4 位作者 刘春泉 宋江峰 刘春菊 陈艳萍 袁建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3-470,共8页
为了明确甜玉米和糯玉米2种鲜食玉米在重要呈味成分游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的差别,以3个不同成熟度的苏玉29普通玉米(C1、C2、C3)为对照,采用液相色谱技术对3个不同成熟度的晶甜5号甜玉米(S1、S2、S3)和京甜紫花糯2号糯玉米(W1、W2、... 为了明确甜玉米和糯玉米2种鲜食玉米在重要呈味成分游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的差别,以3个不同成熟度的苏玉29普通玉米(C1、C2、C3)为对照,采用液相色谱技术对3个不同成熟度的晶甜5号甜玉米(S1、S2、S3)和京甜紫花糯2号糯玉米(W1、W2、W3)中的3种游离糖和18种游离氨基酸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玉米样品中的糖主要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氨基酸以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为主;不同品种及不同发育程度的玉米样品中游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些成分含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PCA)提取了3个主成分(PC),分别解释总变异量的49.6%、15.2%和12.1%;在主成分得分图上,3个玉米品种在PC1上的得分按发育程度排列,而PC3将S1、S2、S3与W1、W2、W3分为2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1与甜玉米更为接近,而C2、C3与糯玉米更为相似。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可对S1、S2、S3与W1、W2、W3这2组样品进行识别,由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可知,区分2种鲜食玉米的最重要的2种组分分别为蔗糖和天冬氨酸,说明氨基酸在鲜食玉米类型的区分上也有明显作用。由结果可知,多元统计的方法可更直观、有效地展示不同鲜食玉米滋味成分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鲜食玉米的风味特征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糖 游离氨基酸 鲜食玉米 采收期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下载PDF
香榧籽油的脂肪酸及不皂化物组成分析 被引量:31
18
作者 牛丽影 吴晓琴 张英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55,共4页
香榧为我国特产的名贵干果,试验对其籽油的脂肪酸及不皂化物采用GC/MS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确定香榧籽油脂肪酸组成以亚油酸与油酸为主,质量分数分别为39.60%与35.40%,其次为棕榈酸(10.24%)。一种特殊脂肪酸,金松酸(顺5,11,14-二十... 香榧为我国特产的名贵干果,试验对其籽油的脂肪酸及不皂化物采用GC/MS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确定香榧籽油脂肪酸组成以亚油酸与油酸为主,质量分数分别为39.60%与35.40%,其次为棕榈酸(10.24%)。一种特殊脂肪酸,金松酸(顺5,11,14-二十碳三烯酸),质量分数达8.65%。另外,香榧籽油的不皂化物组成以β-谷甾醇和β-生育酚为主,含量分别为1.10 mg/g和0.51 mg/g。本研究为香榧籽油作为高档功能性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籽油 脂肪酸 金松酸 不皂化物
下载PDF
高温灭菌过程中三种鲜食玉米汁游离糖与氨基酸含量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牛丽影 刘春菊 +2 位作者 李大婧 宋江峰 刘春泉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7-53,208,共8页
为明确鲜食玉米汁在高温灭菌过程中滋味成分的变化特点,采用HPLC对甜玉米、糯玉米和常规玉米汁在灭菌过程中蔗糖、果糖、葡萄糖和19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甜玉米汁中蔗糖含量最高,为11.94~18.09 mg/mL,含... 为明确鲜食玉米汁在高温灭菌过程中滋味成分的变化特点,采用HPLC对甜玉米、糯玉米和常规玉米汁在灭菌过程中蔗糖、果糖、葡萄糖和19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甜玉米汁中蔗糖含量最高,为11.94~18.09 mg/mL,含量最低的为糯玉米汁0.12~0.34 mg/mL。在灭菌过程中,常规玉米和糯玉米汁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甜玉米汁中三种糖随时间延长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为三种玉米汁的主要氨基酸,为总游离氨基酸的68.77%~80.20%。19种氨基酸在灭菌过程中含量变化经主成分分析得到相关性热图和主成分图谱,结果显示甜玉米汁和糯玉米汁中的氨基酸变化相似,均有6种氨基酸随灭菌时间延长含量上升,呈显著相关关系,而常规玉米汁中氨基酸变化与二者差别较大。结果为不同的鲜食玉米汁加工中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汁 游离糖 游离氨基酸 高压蒸汽灭菌
下载PDF
草莓脯贮藏期间非酶褐变的化学途径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牛丽影 胡丽丽 +7 位作者 李大婧 刘春菊 张钟元 刘春泉 曹彬彬 顾千辉 谢婷婷 王云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48-254,共7页
为确定贮藏期间草莓脯褐变的化学途径,将草莓脯分别于37、25、4℃条件下贮藏,测定其色泽以及抗坏血酸、总酚、3种游离糖、5种游离氨基酸和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 为确定贮藏期间草莓脯褐变的化学途径,将草莓脯分别于37、25、4℃条件下贮藏,测定其色泽以及抗坏血酸、总酚、3种游离糖、5种游离氨基酸和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3个温度下草莓脯L^(*)、a^(*)、b^(*)值均呈下降趋势,贮藏90 d色差ΔE为11.42~33.33,说明草莓脯贮藏期间色泽发生明显变化;抗坏血酸、总酚、游离糖和氨基酸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5-HMF含量则呈线性上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谷氨酰胺含量外,其他色泽及化学指标与ΔE呈显著、极显著或高度显著相关(P<0.05、P<0.01、P<0.001),说明色泽变化可能是抗坏血酸降解、多酚氧化和美拉德反应等途径的共同作用结果;聚类分析则将样品分为两类,较高温度、较长时间贮藏的样品与其他样品能够得以区分,说明温度与时间对褐变程度的影响不可忽略。总之,在草莓脯贮藏期间的褐变过程中,同时存在抗坏血酸、酚类、糖和氨基酸参与的褐变反应,但各成分含量变化与褐变程度存在不同步性。本实验结果可为草莓脯贮藏期间的褐变控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脯 贮藏 非酶褐变 理化指标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