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扇形涡轮过渡段流动特性及改型特征
1
作者 牛夕莹 王磊 +3 位作者 陆华伟 李越 王敏锋 张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34-1542,共9页
为了探讨某扇形涡轮过渡段的气动性能,本文进行了互补互证的数值与试验研究,分析扇形过渡段内损失的区域以及原因。通过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经验公式对过渡段型线进行改型设计并进行周期性数值模拟,对原型扇形涡轮过渡段进行了... 为了探讨某扇形涡轮过渡段的气动性能,本文进行了互补互证的数值与试验研究,分析扇形过渡段内损失的区域以及原因。通过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经验公式对过渡段型线进行改型设计并进行周期性数值模拟,对原型扇形涡轮过渡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扇形过渡段中损失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0.07Ma、0.14Ma时扇形涡轮过渡段损失主要在机匣两侧,其余马赫数时在端壁摩擦和流动逆向压差共同作用下使损失区域向支板与左右端壁的中心靠近,周期性模拟时出口面损失区域位于支板后中心区域。本文发现不同型线模型拥有不同的流动过程,等压梯度型线先快速扩压后缓慢扩压的扩压流动方式能有效降低过渡段损失,损失相较于原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过渡段 出口损失 型线改型 流动特性 数值模拟 等压梯度曲线模型 端壁损失 马赫数
下载PDF
倒车涡轮叶片反转鼓风损失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李宗全 牛夕莹 +1 位作者 王林 安仲玉 《应用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98-104,129,共8页
为探究倒车涡轮叶片在反转条件下的鼓风损失影响因素,本文以某型可倒车涡轮双层涡轮叶片为研究对象,在正车运行工况下,使用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分析倒车涡轮叶片在反转条件下鼓风损失产生机制,并且在不同转速、不同气体压力、不同气体... 为探究倒车涡轮叶片在反转条件下的鼓风损失影响因素,本文以某型可倒车涡轮双层涡轮叶片为研究对象,在正车运行工况下,使用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分析倒车涡轮叶片在反转条件下鼓风损失产生机制,并且在不同转速、不同气体压力、不同气体温度、不同叶片高度、不同挡板参数下,开展了倒车涡轮叶片反转鼓风损失计算,掌握鼓风损失影响因素,提炼了关键参数与鼓风损失的关系式。计算结果表明:倒车涡轮叶片反转产生的鼓风损失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随气体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随气体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叶片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叶片附近增加挡板后,鼓风损失明显降低,并且随着叶片与挡板之间距离的减小而降低,随挡板与内通流壁板之间间隙的增加,鼓风损失先减小后增加。结论可用于指导倒车涡轮鼓风损失控制装置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车涡轮 双层涡轮叶片 倒车叶片 反向转动 鼓风损失 影响因素 挡板 关系式
下载PDF
多级涡轮气动设计与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卢少鹏 温风波 +5 位作者 梁晨 牛夕莹 蔡乐 王松涛 冯国泰 王仲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88-896,共9页
为明确多级涡轮的设计方法与流程,缩短设计周期与减少设计过程中的盲目性,采用分层优化设计体系对某五级涡轮进行详细的气动设计,对设计体系中各部分的作用和设计方法及手段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根据分层优化设计体系规范,首先方案设计,... 为明确多级涡轮的设计方法与流程,缩短设计周期与减少设计过程中的盲目性,采用分层优化设计体系对某五级涡轮进行详细的气动设计,对设计体系中各部分的作用和设计方法及手段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根据分层优化设计体系规范,首先方案设计,即一维与S2设计,掌握该涡轮的设计特点。方案设计完成后,根据方案设计中确定的部分参数,最终采用以三维设计为主,综合考虑总体参数和沿叶高参数分布的设计思路,设计过程中应用了优化的方法对部分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三维设计完成后对该涡轮进行了简单的非定常校核,并且计算了特性线,验证了其变工况性能。计算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五级涡轮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涡轮 设计体系 三维设计 优化
原文传递
动力涡轮整体三维流场分析和验证 被引量:4
4
作者 梁晨 牛夕莹 +1 位作者 林枫 王林 《舰船科学技术》 2010年第8期92-97,共6页
针对某燃气轮机四级动力涡轮采用NUMECA商业软件进行了三维黏性流场计算分析。并根据燃气轮机性能试验,提取动力涡轮特性参数,将计算得到的动力涡轮总体参数与试验得到的涡轮总体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导叶采用了"后部加载"... 针对某燃气轮机四级动力涡轮采用NUMECA商业软件进行了三维黏性流场计算分析。并根据燃气轮机性能试验,提取动力涡轮特性参数,将计算得到的动力涡轮总体参数与试验得到的涡轮总体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导叶采用了"后部加载"叶型及凹壁扩张与凸壁扩张相结合的子午型面技术,使其具有优良的气动性能。为分析叶冠对涡轮性能的影响,结合NUMECA软件特点,提出分块生成网格的方法,进行了单级涡轮带冠流场计算,并结合ASME的相关资料对其进行了分析。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发现该涡轮导叶的"后部加载"特性尚不是太明显,其"后部加载"特性还有进一步"提升"的余地。为此,对涡轮第二级导叶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效率绝对值提高约0.5%,说明该涡轮效率还有一定的提升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涡轮 三维黏性流场 后部加载叶型 叶冠
下载PDF
全三维优化技术在IC动力涡轮设计中的应用
5
作者 梁晨 牛夕莹 +1 位作者 林枫 王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4-187,共4页
采用全三维优化设计技术对间冷循环燃气轮机动力涡轮进行了优化设计。在一维优化、S2流面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应用多级局部优化进一步提高总体性能,联合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对各列叶栅进行三维局部优化,流场计算采用全三维黏性流N-... 采用全三维优化设计技术对间冷循环燃气轮机动力涡轮进行了优化设计。在一维优化、S2流面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应用多级局部优化进一步提高总体性能,联合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对各列叶栅进行三维局部优化,流场计算采用全三维黏性流N-S方程求解,通过优化设计,调整了级的载荷分配,改善了叶片的载荷分布,重新设计的涡轮效率较原型提高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设计 动力涡轮 后部加载叶型 局部优化
下载PDF
涡轮气动分层优化设计体系研究
6
作者 梁晨 牛夕莹 +1 位作者 王林 林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0-534,共5页
为了加速涡轮气动设计过程,建立涡轮气动设计体系,完善涡轮设计平台,将NREC软件的涡轮一维、S2设计分析模块与NUMECA软件的三维造型、分析及优化模块通过编制程序实现数据自动转换,从而实现了一维、S2、三维的一体化设计。同时又实现了... 为了加速涡轮气动设计过程,建立涡轮气动设计体系,完善涡轮设计平台,将NREC软件的涡轮一维、S2设计分析模块与NUMECA软件的三维造型、分析及优化模块通过编制程序实现数据自动转换,从而实现了一维、S2、三维的一体化设计。同时又实现了针对涡轮优化设计中存在不同问题的分层优化设计。并将其应用到某型涡轮的改型设计中,使得涡轮设计周期缩短,优化后效率较原型涡轮提高1%,并且具有优良的变工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REC NUMECA 分层优化设计 动力涡轮
下载PDF
船用燃气轮机动力涡轮气动设计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翔宇 霍玉鑫 +5 位作者 徐海成 刘宇 李国强 牛夕莹 朱晓明 李越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6-144,共9页
船用燃气轮机动力涡轮在大范围变工况下性能衰减严重,为满足动力涡轮宽工况气动设计的技术要求,本文基于某型船用燃气轮机热力循环参数,开展动力涡轮气动设计。通过正交实验法研究了涡轮效率对载荷系数等七个关键设计参数的敏感性;集成N... 船用燃气轮机动力涡轮在大范围变工况下性能衰减严重,为满足动力涡轮宽工况气动设计的技术要求,本文基于某型船用燃气轮机热力循环参数,开展动力涡轮气动设计。通过正交实验法研究了涡轮效率对载荷系数等七个关键设计参数的敏感性;集成NREC软件内部模块,开展了一维优化设计;分别利用自由涡设计方法、可控涡设计与后加载叶型相结合方法进行了三维气动设计与优化。结果表明:涡轮效率对七个设计参数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平均流量系数、平均载荷系数、稠度、尾缘厚度与喉部宽度比值、反动度、叶顶间隙与叶高比值、展弦比;通过一维与两版三维气动方案结果对比与校核,涡轮在设计与低速工况下都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说明形成的一维优化设计方法行之有效;采用可控涡设计和后加载叶型后,设计工况下总效率提高了0.62%,压比为2和6的低速工况下,总效率分别提高了0.764%和1.979%。可控涡设计相比自由涡设计而言,主要是对动叶降低损失,对径高比为5.1~7.8的涡轮级仍有一定的优化效果,在低速工况更明显。如配合静叶载荷形式的优化,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涡轮 敏感性分析 低维优化 可控涡设计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高温气冷堆氦气涡轮三维气动性能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东 马云翔 +1 位作者 梁晨 牛夕莹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3-689,共7页
为了核算涡轮设计方案,评价设计结果的优劣,优化涡轮气动特性.从多级联算的角度,采用多重网格技术,在静、动叶之间利用"混合平面"方法对高温气冷堆氦气轮机的六级涡轮进行了三维黏性流场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总体参数还是... 为了核算涡轮设计方案,评价设计结果的优劣,优化涡轮气动特性.从多级联算的角度,采用多重网格技术,在静、动叶之间利用"混合平面"方法对高温气冷堆氦气轮机的六级涡轮进行了三维黏性流场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总体参数还是叶列间参数计算值与设计结果均吻合较好,并且经分析发现导叶采用了"后部加载"叶型,使涡轮具有了优良的变工况气动性能.此外,计算结果还暴露了原设计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为进一步优化该涡轮的叶型指出了方向,经改进后涡轮性能可能达到更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气冷堆 氦气涡轮 三维黏性流场 后部加载叶型 CFD模拟
下载PDF
双层涡轮叶片应力计算与分析
9
作者 李宗全 牛夕莹 +1 位作者 安仲玉 王林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8,共8页
为了对可倒车燃气轮机中双层涡轮叶片应力进行分析,以双层涡轮叶片为研究对象进行反转状态下叶片的换热分析,并基于ANSYS-Workbench软件在正车额定工况及倒车额定工况下完成了双层涡轮叶片的应力计算。结果表明:叶片在反转状态下会不断... 为了对可倒车燃气轮机中双层涡轮叶片应力进行分析,以双层涡轮叶片为研究对象进行反转状态下叶片的换热分析,并基于ANSYS-Workbench软件在正车额定工况及倒车额定工况下完成了双层涡轮叶片的应力计算。结果表明:叶片在反转状态下会不断与周围空气产生摩擦,使得叶片温度大幅升高,降低了叶片应力;对叶片采取冷却措施后,双层涡轮叶片的大应力位置主要位于过渡段,通过随形加强筋及空心倒车叶片的优化方案,可使得正车额定工况下的叶片强度储备系数由1.1增加至1.65,满足了叶片强度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倒车燃气轮机 双层涡轮叶片 反转换热 强度计算 结构优化
原文传递
大子午扩张变几何涡轮可调叶片端区设计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鹏飞 高杰 +2 位作者 牛夕莹 周恩东 郑群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8-567,共10页
提出采用高负荷设计以减少叶片数的方法,增大圆盘直径而减小泄漏面积;结合叶片进行后加载改型措施以减小由于高负荷设计所增加的二次流损失.对定几何涡轮、仅有驱动轴的变几何涡轮与带圆盘型冠的变几何涡轮的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 提出采用高负荷设计以减少叶片数的方法,增大圆盘直径而减小泄漏面积;结合叶片进行后加载改型措施以减小由于高负荷设计所增加的二次流损失.对定几何涡轮、仅有驱动轴的变几何涡轮与带圆盘型冠的变几何涡轮的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3种涡轮性能的优劣.结果表明:大间隙尺度下了间隙泄漏涡强度较大,并与通道涡相互融合,从而增大了泄漏损失区域,增加了泄漏损失;而在涡轮叶片由于高负荷设计会增加了主流区的二次流损失.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周向泄漏面积,极大地抑制由大间隙尺度所导致的间隙泄漏涡与通道涡的相互融合,减小泄漏损失.而通过后加载改型的措施,抑制了主流区的通道涡的发展趋势,减小了二次流损失.这两种措施结合后的变几何涡轮具有较高的全工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几何涡轮 大子午扩张 圆盘型冠 间隙泄漏 后加载叶型 气动性能
原文传递
某型涡轮动叶气动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晨 牛夕莹 +1 位作者 林枫 王祥锋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5-410,510-511,共6页
在环形涡轮叶栅低速风洞上,对原型和改型两套动叶栅进行了不同冲角下的吹风实验。应用五孔探针与设置在叶片表面上的静压测孔,分别测量了叶栅出口横截面的气动参数沿节距与叶高的分布以及根、中、顶3个廻转面内静压系数沿叶型的分布。... 在环形涡轮叶栅低速风洞上,对原型和改型两套动叶栅进行了不同冲角下的吹风实验。应用五孔探针与设置在叶片表面上的静压测孔,分别测量了叶栅出口横截面的气动参数沿节距与叶高的分布以及根、中、顶3个廻转面内静压系数沿叶型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型动叶比较,改型动叶总损失在-10°、-5°、0°、5°和10°5个进气冲角条件下分别降低了6.17%、4.73%、13.53%、19.34%和21.7%,而且具有良好的冲角适应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栅 动叶栅 后加载叶型 进气冲角
原文传递
收缩段对燃气轮机排气蜗壳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钟兢军 吴宛洋 +5 位作者 陆华伟 阚晓旭 牛夕莹 马涛 王林 李东明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4-287,共4页
燃气轮机排气蜗壳与试验风洞匹配需增设收缩段部件,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收缩段对排气蜗壳内部流场和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软件CFX计算了有无收缩段及整流锥的两种排气蜗壳流场,分析了各截面上总压损失系数及流线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燃气轮机排气蜗壳与试验风洞匹配需增设收缩段部件,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收缩段对排气蜗壳内部流场和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软件CFX计算了有无收缩段及整流锥的两种排气蜗壳流场,分析了各截面上总压损失系数及流线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蜗壳进口前增设收缩段与整流锥对排气蜗壳气动性能无显著影响,可通过试验获得排气蜗壳相应气动性能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排气蜗壳 收缩段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具有新型双层壁结构的透平叶片流热耦合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辉辉 牛夕莹 +1 位作者 邓清华 丰镇平 《热能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9-148,共10页
多通道壁面射流冷却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燃气透平动叶内部冷却结构,具有消耗冷气少、压力损失小等优点。本文构建了简化的壁面射流冷却叶片与GE-E3冷却结构叶片模型,采用流热耦合方法对比研究了其流动与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壁面射流冷却通... 多通道壁面射流冷却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燃气透平动叶内部冷却结构,具有消耗冷气少、压力损失小等优点。本文构建了简化的壁面射流冷却叶片与GE-E3冷却结构叶片模型,采用流热耦合方法对比研究了其流动与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壁面射流冷却通道内的狭小空间抑制了横流的产生,冷气在冷却通道中形成了流向涡;前缘冷气流道中的大量冷气流经吸力侧冷却区,并从出口压力更小、面积更大的尾缘排出,使得前缘气膜孔出流的冷气流量和动量较小,冷气在叶片外表面的气膜覆盖特性更好;离心力的影响导致前缘冷气流道中叶根处的压力较低,叶根附近的气膜孔出现燃气主流入侵现象。相比于GE-E3叶片,壁面射流冷却叶片的前缘温度和温度梯度都较小,因此多通道壁面射流冷却在前缘具有更优异的冷却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透平 内部冷却 壁面射流冷却 冷却性能
原文传递
船用燃气轮机低压盘腔系统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于洋 牛夕莹 +1 位作者 米泓博 胡博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为了充分理解与掌握实际工程中盘腔多腔室流动特性,以实际船用燃气轮机低压盘腔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 CFX软件,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开展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船用燃气轮机低压盘腔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动特性。研究表明:在各支路流... 为了充分理解与掌握实际工程中盘腔多腔室流动特性,以实际船用燃气轮机低压盘腔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 CFX软件,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开展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船用燃气轮机低压盘腔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动特性。研究表明:在各支路流量分配中,随着雷诺数增加,接受孔流量先波动后持续增大,平衡孔流量逐渐减小;在气体预旋比分布中,对于腔体C3,C4,C5,随着雷诺数增加,气体预旋比逐渐减小;对于涡系结构,C4和C5盘腔涡系结构基本保持稳定;预旋喷嘴出口和接受孔进口之间的总压差随着雷诺数增加呈现指数增长趋势,总温差随着雷诺数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低压盘腔 流动特性 涡系结构
原文传递
基于数值模拟的燃机高压盘腔系统流动特性研究
15
作者 米泓博 任晓栋 +2 位作者 牛夕莹 胡博 顾春伟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28-1537,共10页
增加燃气初温是提高燃气轮机效率的主要途径。为了确保充分冷却透平叶片与轮盘,在防止燃气入侵盘腔的同时降低冷气量,需要针对盘腔系统内的流动特性展开研究。高压涡轮盘腔系统含有预旋腔等多个腔室,通过转静封严或旋转孔相互连通。尽... 增加燃气初温是提高燃气轮机效率的主要途径。为了确保充分冷却透平叶片与轮盘,在防止燃气入侵盘腔的同时降低冷气量,需要针对盘腔系统内的流动特性展开研究。高压涡轮盘腔系统含有预旋腔等多个腔室,通过转静封严或旋转孔相互连通。尽管国内外学者针对盘腔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大部分以单一腔室为研究对象,很少考虑多个腔室,尤其是预旋腔上下游盘腔对预旋腔内流动特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某船用燃机高压涡轮盘腔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方法,模拟了盘腔系统内部的流量分配,预测了斜接受孔和平衡孔的通流能力,分析了盘腔内的压力、温度、速度场分布和涡系结构,并分析了燃气入侵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复杂盘腔系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腔系统 流量分配 通流能力 速度分布 燃气入侵
原文传递
不同盘面粗糙度对低转速多支路预旋盘腔流动特性影响的研究
16
作者 姚钰龙 牛夕莹 +1 位作者 王川 胡博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2,共14页
在转静盘腔实际工作中,盘面的粗糙度对气体预旋比、流量系数、压力系数、转矩系数和轴向力系数的影响很大。为了得到低转速预旋盘腔中不同盘面粗糙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ANSYS CFX 19.2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准确性。在几何模型固... 在转静盘腔实际工作中,盘面的粗糙度对气体预旋比、流量系数、压力系数、转矩系数和轴向力系数的影响很大。为了得到低转速预旋盘腔中不同盘面粗糙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ANSYS CFX 19.2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准确性。在几何模型固定情况下通过改变出流支路数、转盘转速(1 000~3 000 r/min)和粗糙度程度(0~50μm),研究转盘、静盘和转静盘粗糙工况下的盘腔主要无量纲准则数。结果表明:多支路出流会一定程度提高预旋盘腔内的流动效果,并且转盘和静盘粗糙产生的边界层不同会导致对相关系数的影响不一样。当转静盘均粗糙时,在对气体预旋比和转矩系数的影响中,转盘粗糙占主导作用;而对压力系数和轴向力系数的影响中,静盘粗糙占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转速 预旋盘腔 粗糙度 流量系数 气体预旋比 压力系数 转矩系数 轴向力系数
原文传递
基于CFD-DEM微细带肋内冷通道中颗粒沉积特性比较研究
17
作者 孔德海 李心慧 +1 位作者 牛夕莹 刘存良 《热能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4-94,共11页
航空发动机全天候全域长航时运行时,颗粒随着二次流空气系统进入到涡轮叶片内部,沉积堵塞在涡轮叶片内冷通道中,严重影响了涡轮叶片的冷却性能。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离散单元法(CFD-DEM)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涡轮叶片带肋细小矩形内冷... 航空发动机全天候全域长航时运行时,颗粒随着二次流空气系统进入到涡轮叶片内部,沉积堵塞在涡轮叶片内冷通道中,严重影响了涡轮叶片的冷却性能。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离散单元法(CFD-DEM)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涡轮叶片带肋细小矩形内冷通道中微尘颗粒的流动和沉积特性。所研究的内冷通道肋片周期性布置在通道的一侧,肋片阻塞比和肋间距比分别为0.024和10,考虑了平行直肋、45°斜肋和45°V肋3种肋结构,详细分析了雷诺数、颗粒斯托克斯数、入口颗粒体积分数和肋片的类型对颗粒流动和沉积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颗粒沉积主要发生在第1根肋片的前缘处;颗粒的沉积质量均随着雷诺数、斯托克斯数和颗粒体积分数增加而减小;在所有的肋片类型中,直肋布置时颗粒沉积现象最明显,其次是V肋,斜肋拥有最小的颗粒沉积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冷却 微细通道 肋片 颗粒沉积 离散单元法
原文传递
基于快响应压敏漆和高温磷光热图的气膜冷却非定常实验测量技术综述
18
作者 王克辰 牛夕莹 +1 位作者 周文武 刘应征 《热能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2,共12页
涡轮内部流动及冷却射流的湍流特性决定了气膜冷却具有强烈的非定常性,精确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膜冷却换热特性对揭示其内在机理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气膜冷却的非定常测试需求,聚焦于气膜冷却中涉及的壁面气膜动态覆盖以及叶片表面温度... 涡轮内部流动及冷却射流的湍流特性决定了气膜冷却具有强烈的非定常性,精确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膜冷却换热特性对揭示其内在机理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气膜冷却的非定常测试需求,聚焦于气膜冷却中涉及的壁面气膜动态覆盖以及叶片表面温度测量,从测量原理、测试系统及实际应用方面依次介绍了两种气膜冷却非定常实验测量技术。基于快响应压敏漆能够测量涡轮叶片、叶身及端壁的非定常气膜冷却,进而利用高温磷光热图评估近发动机工况下高温叶片表面的动态温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膜冷却 非定常 快响应压敏漆 高温磷光热图
原文传递
船用燃气轮机标准体系架构研究
19
作者 李翔宇 牛夕莹 +3 位作者 马晓红 刘宇 梁晨 李名家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 2023年第2期12-19,共8页
国内船用燃气轮机相关标准主要分布在国家标准、船舶行业标准、航空行业标准、机械行业标准中,这些标准对船用燃气轮机的设计、试验和制造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但并不完全适用。到目前为止,国内对船用燃气轮机设计、试验、制造、使用... 国内船用燃气轮机相关标准主要分布在国家标准、船舶行业标准、航空行业标准、机械行业标准中,这些标准对船用燃气轮机的设计、试验和制造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但并不完全适用。到目前为止,国内对船用燃气轮机设计、试验、制造、使用保障、基础共性等领域的标准体系架构研究很少涉及,尚未建立完善的具有船舶行业特色的燃气轮机标准体系。本文调研了国内外燃气轮机相关的标准分布与标准体系框架,基于船用燃气轮机标准体系构建技术,建立了船用燃气轮机标准体系顶层架构与设计、试验、制造、使用保障、基础共性等领域的子框架,为进一步完善船用燃气轮机标准体系框架与明细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标准体系 船舶
原文传递
对转涡轮气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杰 李彦静 +1 位作者 张慧妍 牛夕莹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1-59,78,共10页
对转涡轮技术是有效提高发动机功率密度、效率,减少陀螺效应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但其设计难度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仍面临一系列技术挑战。本文主要从对转涡轮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气动设计及性能分析、内部流动分析及优化和气动试验技... 对转涡轮技术是有效提高发动机功率密度、效率,减少陀螺效应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但其设计难度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仍面临一系列技术挑战。本文主要从对转涡轮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气动设计及性能分析、内部流动分析及优化和气动试验技术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对转涡轮气动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未来应进一步深入认识不同类型对转涡轮内部复杂流动机理及调控方法,加强试验技术研究,为实现对转涡轮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转涡轮 气动设计 流动机理 试验方法 气动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