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一期乳房再造 被引量:35
1
作者 狄根红 亓发芝 +4 位作者 吴炅 陆劲松 沈坤炜 沈镇宙 邵志敏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4-435,共2页
关键词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一期乳房再造 肌皮瓣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一期乳房再造 被引量:13
2
作者 狄根红 吴炅 +4 位作者 亓发芝 余科达 陆劲松 沈镇宙 邵志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7-261,共5页
背景与目的:乳房再造使乳腺癌全乳切除患者重获完整的乳房外形。本文介绍乳腺癌术后应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合或不联合假体和带蒂横向腹直肌肌皮瓣(TRAM)行一期乳房再造的经验,并探讨适合中国乳腺癌患者的乳房再造方式。方法:2000... 背景与目的:乳房再造使乳腺癌全乳切除患者重获完整的乳房外形。本文介绍乳腺癌术后应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合或不联合假体和带蒂横向腹直肌肌皮瓣(TRAM)行一期乳房再造的经验,并探讨适合中国乳腺癌患者的乳房再造方式。方法:2000年1月-2005年7月,74例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后,应用背阔肌肌皮瓣或带蒂TRAM行一期乳房再造。结果:再造手术均取得成功,背阔肌肌皮瓣再造62例(83.8%),其中联合假体13例、带蒂TRAM再造12例、联合假体1例。经过2~66个月随访,局部区域复发率4.1%。患者满意度高,可接受度96%。而且这两种自体再造方式在是否需要联合假体上没有差别(P=0.440)。结论:乳腺癌术后一期乳房再造能同时满足肿瘤治疗和形体美容的要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背阔肌肌皮瓣再造对中国女性适用性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外科整形 乳房成形术 带蒂背阔肌肌皮瓣
下载PDF
赫赛汀在转移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 被引量:20
3
作者 狄根红 沈镇宙 邵志敏 《实用癌症杂志》 2003年第6期664-666,共3页
关键词 赫赛汀 转移性乳腺癌 治疗 HER2 剂量选择 安全性
下载PDF
欧必亭(Navoban)在乳腺癌化疗中止吐疗效的观察及对比 被引量:2
4
作者 狄根红 李铁 +2 位作者 冯新民 曹旭晨 宁连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观察欧必亭在乳腺癌化疗过程中的作用,并与恩丹西酮,维生素B_(6+)氟美松进行对比,观察其止吐疗效和副作用。方法:120例采用CMF(环磷酰胺,氨甲蝶呤,氟脲嘧啶)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分别给予欧必亭5mg... 目的:观察欧必亭在乳腺癌化疗过程中的作用,并与恩丹西酮,维生素B_(6+)氟美松进行对比,观察其止吐疗效和副作用。方法:120例采用CMF(环磷酰胺,氨甲蝶呤,氟脲嘧啶)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分别给予欧必亭5mg静脉注射,或恩丹西酮8mg静脉注射,或维生素B_6 200_(mg+)氟美松5mg静脉注射。结果:欧必亭止吐有效率达98.5%,完全控制率达95.0%,对控制恶心有效率达93.5%,完全控制率达80.0%。而恩丹西酮与之相比效果不佳(P<0.05=,维生素B_(6+)氟美松效果较差(P<0.05)。并且欧必亭的副作用很轻微。结论:欧必亭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具有很好的止吐、止恶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必亭 乳腺癌 呕吐 恶心 止吐
下载PDF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 被引量:6
5
作者 狄根红 沈镇宙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03年第4期160-162,共3页
在我国,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虽属乳腺癌的低发国家,但乳腺癌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大城市,其中以上海为最高.
关键词 乳腺癌 早期发现 高危因素 预防 诊断 病因学 发病率
下载PDF
p53基因在I期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狄根红 王颖 +3 位作者 宁连胜 孙慧 王庆生 张利华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目的 :研究I期乳腺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分类、分级、浸润程度、预后等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应用 p53单克隆抗体 ,免疫组化S -P法 ,回顾性检测112例I期乳腺癌组织石蜡切片标本的 p53蛋白表... 目的 :研究I期乳腺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分类、分级、浸润程度、预后等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应用 p53单克隆抗体 ,免疫组化S -P法 ,回顾性检测112例I期乳腺癌组织石蜡切片标本的 p53蛋白表达水平 ,比较其与各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1.p53蛋白在I期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60.71% (68/112)。2.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 ,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3.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率有正相关的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4.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5a、10a、15a健在率呈负相关趋势 ,但无统计学差异 (P>0.05)。5.p53蛋白表达与ER、PR、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53蛋白表达是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估计中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指标 ,但就其与临床、病理、预后等各参数的内在联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53蛋白 预后
下载PDF
p53、nm23和PCNA在临床Ⅰ期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孙慧 张立华 +7 位作者 阎庆娜 吴洁 李雯 战忠利 宁连胜 刘鹏 狄根红 孟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2-86,共5页
目的:研究Ⅰ期乳腺癌p53、nm23和PCNA的表达,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8例Ⅰ期乳腺癌中p53、nm23、PCNA的表达。结果:p53阳性表达率为59.4%(82/138),其中髓样癌表达高于其它类型84.6%(11/13)。与病理类型、组... 目的:研究Ⅰ期乳腺癌p53、nm23和PCNA的表达,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8例Ⅰ期乳腺癌中p53、nm23、PCNA的表达。结果:p53阳性表达率为59.4%(82/138),其中髓样癌表达高于其它类型84.6%(11/13)。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但与术后腋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淋巴结阳性p53与淋巴结阴性表达与生存期有明显差异(P<0.05)。nm23阳性表达率为82.6%(114/138),其中髓样癌、导管内癌100%表达(13/13、4/4),其次为导管癌早期浸润、管状腺癌、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等,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相关,与腋淋巴结转移率呈负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PCNA阳性率为85.5%(118/138),PCNA平均指数为66.43±23.95,PCNA指数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P<0.01)。p53、nm23和PCNA协同表达观察结果显示,nm23与PCNA共同表达94例,且呈负相关;p53和PCNA共同表达37例,呈正相关;p53和nm23共同表达71例,且呈负相关;p53、nm23和PCNA协同表达62例,但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无关。结论:p53、nm23和PCNA在Ⅰ期乳腺癌有不同的表达,可作为反映Ⅰ期肿瘤增殖活性、侵袭力、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三者协同表达在肿瘤进展转移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期乳腺癌 P53基因 NM23基因 PCNA基因 基因表达 预后
下载PDF
219例中国汉族遗传性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饶南燕 周婕 +6 位作者 赵林 胡震 狄根红 苏逢锡 李文凤 沈镇宙 邵志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70-375,共6页
背景与目的:BRCA1和BRCA2是通过家系连锁分析确定的与乳腺癌、卵巢癌家族高度相关的两个基因,目前国内关于中国汉族遗传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突变研究的样本量都不大,而且大部分研究仅检测了BRCA1或部分BRCA2,并不能真正反映汉族遗传性... 背景与目的:BRCA1和BRCA2是通过家系连锁分析确定的与乳腺癌、卵巢癌家族高度相关的两个基因,目前国内关于中国汉族遗传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突变研究的样本量都不大,而且大部分研究仅检测了BRCA1或部分BRCA2,并不能真正反映汉族遗传性乳腺癌的遗传特征。本研究旨在建立中国汉族人群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和BRCA2的突变谱,并确定高危突变的家族特征。方法:来自3个中心的219个独立的家系纳入本研究,每个家系中的先证者进行BRCA1和BRCA2全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的突变检测。结果:219例患者检测到23例致病性突变,7例位于BRCA1,16例位于BRCA2。BRCA1和BRCA2的突变率与家系特征有关,家族性乳腺癌/卵巢癌患者BRCA1和BRCA2的突变率分别14.3%(1/7)和28.6%(2/7);早发性遗传性乳腺癌患者BRCA1的突变率为22.2%(2/9);而在非早发性遗传性乳腺癌患者BRCA2的突变率明显高于BRCA1(7.8%,6/77vs0%,0/77,P=0.028)。结论:BRCA1和BRCA2突变率与家族特征有关,在非早发性遗传性乳腺癌家族中BRCA2突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BRCA1 BRCA2 基因 突变 汉族
下载PDF
年轻乳腺癌(≤35岁)患者死亡风险规律的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殷文瑾 陆劲松 +5 位作者 柳光宇 狄根红 吴炅 沈坤炜 沈镇宙 邵志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8-120,共3页
背景与目的:年轻乳腺癌患者(≤35岁)预后较差,可能具有与35岁以上乳腺癌患者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但年轻乳腺癌的死亡风险规律及其与35岁以上患者之间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本研究对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死亡... 背景与目的:年轻乳腺癌患者(≤35岁)预后较差,可能具有与35岁以上乳腺癌患者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但年轻乳腺癌的死亡风险规律及其与35岁以上患者之间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本研究对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死亡风险规律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本类乳腺癌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990年1月—2005年10月间手术治疗的2 33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以35岁为临界点分组,采用Kap-lan-M e ier法及风险函数分别估计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曲线和年死亡风险曲线,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差异、总生存曲线及年死亡风险规律间的异同。结果:在肿瘤大小(P=0.0231)、腋下淋巴结转移状态(P<0.001)、雌激素受体状态(P=0.064)等方面,≤35岁及>35岁年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年轻乳腺癌的10年总生存率较>35岁乳腺癌患者为差(分别为72%和79%,P=0.0081)。>35岁患者的年死亡风险曲线呈双峰型(V型),而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年死亡风险除呈现出与前者相似但时间提前的双峰型图形外,在前后两个死亡高峰间还存在着比>35岁患者高的死亡小峰(W型)。结论:≤35岁与>35岁的乳腺癌患者具有不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在总生存率及死亡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提示对年轻乳腺癌的随访和治疗可能应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年轻 预后 生存 死亡风险
下载PDF
ER(-)PR(+)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13
10
作者 余科达 狄根红 +4 位作者 吴炅 陆劲松 沈坤炜 沈镇宙 邵志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011-1015,共5页
背景与目的:孕激素受体(PR)状态是雌激素受体(ER)状态预测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补充,临床上推荐ER阳性(+)或PR(+)患者均可接受内分泌治疗。ER阴性(-)PR(+)肿瘤应用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如何还存在争议。本研究将探... 背景与目的:孕激素受体(PR)状态是雌激素受体(ER)状态预测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补充,临床上推荐ER阳性(+)或PR(+)患者均可接受内分泌治疗。ER阴性(-)PR(+)肿瘤应用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如何还存在争议。本研究将探讨辅助内分泌治疗对ER(+)PR(+)与ER(-)PR(+)乳腺癌的疗效,并研究ER(-)PR(+)患者的临床病理特性及预后。方法:回顾了1991年1月-2001年12月间的1863位ER/PR资料可用的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资料,ER、PR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中位随访48个月,比较ER(-)PR(+)组(205例)和ER(+)PR(+)组(798例)接受或不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3~5年的他莫昔芬)的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0s)的差异。结果:ER(-)PR(+)患者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11.0%,中位年龄49岁,肿块中值大小3.0cm,其中未绝经者比例高达63.9%。ER(-)PR(+)组较ER(+)PR(+)组而言,腋淋巴结转移数高、肿块大、分期晚。ER(+)PR(+)组和ER(-)PR(+)组未行内分泌治疗时,组间生存差异无显著性;内分泌治疗后,两组的生存率均有所提高,但ER(+)PR(+)组的预后比ER(-)PR(+)组更好(DFS:P=0.016,OS:P=0.007)。多因素分析显示对ER(-)PR(+)患者,仅有腋淋巴结状态是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辅助内分泌治疗对ER(+)PR(+)乳腺癌的疗效优于对ER(-)PR(+)乳腺癌的疗效,ER(-)PR(+)患者能从内分泌治疗中得到一定收益,但较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预测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内科合并疾病及患者特征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林燕苹 殷文瑾 +7 位作者 周力恒 陆劲松 狄根红 吴炅 沈坤炜 韩企夏 沈镇宙 邵志敏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01-604,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患者内科合并疾病与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乳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前瞻性观察其是否发生积液,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比较积液组与对照组在积液发生危险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积液...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患者内科合并疾病与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乳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前瞻性观察其是否发生积液,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比较积液组与对照组在积液发生危险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积液组平均年龄大(59.13岁vs51.37岁,P=0.002),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大(25.33vs22.90,P=0.018),合并高血压者多(30.4%vs12.1%,P=0.02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5,95%CI=1.012~1.116,P=0.016)、BMI(OR=1.193,95%CI=1.025~1.389,P=0.023)是皮下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与年龄、BMI、合并内科疾病有关,注重围术期的调整处理可能有助于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手术后并发症 血清肿
下载PDF
234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疗效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吴炅 范江 +12 位作者 陆劲松 狄根红 柳光宇 陈灿铭 侯意枫 胡震 张家新 王磊 王杰 韩企夏 沈坤炜 沈镇宙 邵志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697-700,共4页
背景与目的:保留乳房手术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标准术式之一,10余年来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开展,本文分析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近期疗效及术后乳房美观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3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在接受保留乳房手术、术后辅助放化... 背景与目的:保留乳房手术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标准术式之一,10余年来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开展,本文分析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近期疗效及术后乳房美观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3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在接受保留乳房手术、术后辅助放化疗后的生存率、乳房的外形。结果:1995年10月至2004年7月,23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治疗,包括保乳手术、术后辅助化疗和辅助放疗。全部患者均在门诊得到随访。经过中位随访期22个月(3~100个月),平均随访期29.5个月,随访满3年的患者为75例,3年总生存率96.7%,无病生存率98.7%。局部复发3例,手术至复发间期平均为28.3个月(分别为9,16,60个月)。远处转移8例,手术至远处转移中位问期为12个月(3~48个月);转移部位:骨4例,肺部2例,锁骨上淋巴结1例,胸膜1例。运用JCRT(Joint Center for Radiation Therapy,放射治疗联合中心)标准对116例患者进行术后乳房外形的评价,优、良、中、差分别为9.5%、48.3%、39.7%、2.6%;肿块位于乳房外上象限的83例患者中,采用两个手术切口乳房外形优良者占70.2%,一个手术切口则为34.6%,具显著性差异(X^2=9.532,P=0.023);107例患者中,化、放疗序贯进行乳房外形优良者占70.3%,化、放疗同时进行则为54.3%,无显著性差异(X^2=2.765,P=0.429)。结论:保乳治疗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而言安全可行。采用适当的术式可以保证术后良好的乳房外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外科学 乳腺肿瘤/病理学 保乳手术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月经状态改变与化疗方案及年龄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力恒 殷文瑾 +6 位作者 陆劲松 狄根红 吴炅 沈坤炜 韩企夏 沈镇宙 邵志敏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99-1002,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化疗方案以及患者年龄对化疗诱导停经的影响,为进一步内分泌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后月经变化情况,比较不同化疗方案及患者不同年龄段月经状态变化的差异。结果:在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化疗方案以及患者年龄对化疗诱导停经的影响,为进一步内分泌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后月经变化情况,比较不同化疗方案及患者不同年龄段月经状态变化的差异。结果:在103例患者中,蒽环类与紫杉类化疗组的月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9)。在不同年龄组中,大于45岁患者永久性停经者的比例明显高于45岁以下患者(P<0.001)。低龄患者发生停经要晚于高龄患者(P=0.001)。结论:年龄是化疗诱导停经的重要影响因素,小于45岁的患者月经受化疗影响较小,停经多为可逆性,则内分泌治疗不适宜直接选择芳香化酶抑制剂。紫杉类化疗药物并没有比蒽环类药物对月经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年龄因素 月经
下载PDF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03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余科达 狄根红 +4 位作者 吴炅 陆劲松 沈坤炜 沈镇宙 邵志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62-366,共5页
背景与目的:和单侧乳腺癌相比,目前对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的了解相当有限。本研究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了2001年1月~2005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3位确诊为原发性... 背景与目的:和单侧乳腺癌相比,目前对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的了解相当有限。本研究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了2001年1月~2005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3位确诊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乳腺癌患者占同期全部患者的3.22%,同时性(12个月以内)双侧乳腺癌27例。并分别回顾了发病年龄、月经情况、肿块大小、治疗方式等资料,侧重分析单/双侧,第一/第二侧,同时/异时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期、腋淋巴结状态和病理类型的差别。结果:双侧乳腺癌较单侧乳腺癌起病早(P〈0.001)。舣侧发病中位间隔时间48个月(0~480个月)。比较单/双侧乳腺癌发现双侧癌有更多O/I期病例,单侧癌中浸润性导管癌比例较高(P=0.017)。双侧乳腺癌内第一/第二侧间临床病理指标无显著差异;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较异时性痛淋巴结转移数更少(P=0.031),浸润程度更低(P=0.031),导管内癌比例更高(P=0.012)。未发现浸润性小叶癌在单/双侧间发病有差别。治疗方式上,第二侧癌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和保乳手术的比例大大提高(10.8%和2.6%,P=0.042)。按第二原发出现算起,经过中位13个月的随访,有3例复发或转移,1例死亡。结论:对侧乳腺癌发生间隔时间不定,单侧发生后宜积极随访以早期检出对侧病变。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有较早的临床分期和较高的DCIS比例,为乳腺癌保乳手术提供了条件,但也不能忽视双侧乳腺癌潜在较高的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乳腺肿瘤 同时性和异时性 病理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术后不同部位复发转移的风险分布 被引量:16
15
作者 周力恒 殷文瑾 +6 位作者 陆劲松 狄根红 吴炅 沈坤炜 韩企夏 沈镇宙 邵志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24-127,共4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患者术后有其常见的转移部位,有研究认为乳腺癌的转移是呈一定的时间规律分布,然而各不同部位的转移规律及相互关系则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复发的风险规律以及其在不同部位间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患者术后有其常见的转移部位,有研究认为乳腺癌的转移是呈一定的时间规律分布,然而各不同部位的转移规律及相互关系则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复发的风险规律以及其在不同部位间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5月在我院乳腺科专家门诊连续接诊的手术后复发或转移的210例患者,分析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及淋巴结、骨、肝、肺等不同转移部位的年复发风险时间分布。复发风险采用Cox风险函数估计,并运用Kernel平滑曲线作图。结果:根据乳腺癌预后因子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年事件风险曲线呈双峰模式,术后第2.5年和第9年高危复发者双峰风险高度显著高于中低危患者。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年事件风险亦呈现双峰型模式,局部复发的风险曲线双峰出现均分别早于远处转移2~3年。淋巴结、骨、肺、肝等部位转移的双峰出现的事件基本一致,但均晚于局部复发时间。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不同部位转移均存在一定的时间分布规律,局部复发和内脏转移的主要机制可能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是后者的先兆,应特别注意中高危患者的局部复发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风险模型 复发时间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保乳治疗选择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燕苹 陈述政 +7 位作者 殷文瑾 陆劲松 狄根红 吴炅 沈坤炜 韩企夏 沈镇宙 邵志敏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1-645,共5页
目的乳腺癌的保乳手术治疗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标准方式之一,本研究旨在调查适合保乳治疗的患者选择手术方式的有关社会心理因素。方法对本科收治的115例临床拟诊乳腺癌、具有保乳指征的患者在术前进行问卷调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目的乳腺癌的保乳手术治疗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标准方式之一,本研究旨在调查适合保乳治疗的患者选择手术方式的有关社会心理因素。方法对本科收治的115例临床拟诊乳腺癌、具有保乳指征的患者在术前进行问卷调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选择保乳和不保乳者在临床特征及社会心理因素上的差异。结果患者本人有职业(OR=17.975,95%CI:1.750~184.571,P=0.015)、患者本人意愿(OR=0.015,95%CI:0.002~0.101,P=0.000)、配偶建议(OR=0.251,95%CI:0.068~0.926,P=0.038)和患者对保乳治疗疗效的态度(OR=0.157,95%CI:0.025~0.989,P=0.049)是最终选择保乳手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保乳手术时应考虑患者不同临床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可对适合保乳的患者及其配偶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宣教,可能有助于提高保乳治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保乳手术 社会心理因素
下载PDF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余科达 狄根红 +5 位作者 柳光宇 吴炅 陆劲松 沈坤炜 沈镇宙 邵志敏 《实用癌症杂志》 2006年第1期66-69,76,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方法回顾了119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情况及年龄和月经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双侧乳腺癌占同期可手术乳腺癌的3.67%(119/3239)。双侧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46岁,...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方法回顾了119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情况及年龄和月经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双侧乳腺癌占同期可手术乳腺癌的3.67%(119/3239)。双侧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46岁,双侧发病中位间隔时间为48个月。双侧癌发生间隔时间按24个月来划分同时性(43/119)和异时性乳腺癌。从第二侧原发肿瘤手术算起,中位随访48个月,单侧和双侧乳腺癌的总生存率(OS)差异无显著性,但后者的无病生存率(DFS)较低(P=0.0469);同时性和异时性乳腺癌的DFS(P=0.5399)和OS(P=0.5829)的差异无显著性。单因素分析发现第二原发癌发病≤45岁、双侧均绝经前发病或分别绝经前后发病的患者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发现第二原发癌发生年龄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从第二原发肿瘤手术起随访,单侧和双侧乳腺癌的OS无显著差别,但后者DFS较差;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相似。第二原发癌发病年龄是双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双侧 同时性 异时性 预后
下载PDF
孕激素受体对老年乳腺癌患者辅助内分泌治疗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余科达 狄根红 +4 位作者 吴炅 陆劲松 沈坤炜 沈镇宙 邵志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999-1002,共4页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对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了1991年1月~2002年10月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3788例连续性可手术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选择ER+且接受三...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对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了1991年1月~2002年10月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3788例连续性可手术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选择ER+且接受三苯氧胺3~5年的7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ER+PR+患者与ER+PR阴性(-)患者不同的预后评估PR的预测价值。结果:绝经后患者的ER+PR-比例较高。与ER+PR+患者相比,ER+PR-患者在年轻人(<45岁)中的比例较低,而在老年人(≥60岁)中比例升高,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时间40个月后,两组间总的DFS无差别(P=0.1374),OS差别显著(P=0.0102)。按年龄<45岁,45岁~60岁和≥60岁三个阶段分层后发现,<45岁组及45岁~60岁组的ER+PR+与ER+PR-患者的DFS与OS均无差别,但是≥60岁患者两组间差别显著(DFS:P=0.0484;OS:P=0.0009),绝经后患者的组间差别也有相似发现。多因素分析也支持PR对ER+患者OS具有独立预后能力(全部:P=0.032;≥60岁:P=0.006)。结论:PR是能够很好地预测老年ER+患者对三苯氧胺的治疗效果,也对全部ER+患者有较弱的预测作用;老年ER+PR-患者对三苯氧胺治疗不敏感,需要临床更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老年人 孕激素受体 内分泌治疗 预测
下载PDF
51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游离腹壁皮瓣乳房重建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嘉莹 陈嘉健 +10 位作者 曹阿勇 薛静彦 陈灿铭 柳光宇 胡震 狄根红 韩企夏 沈镇宙 邵志敏 YU Pei-rong 吴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7-372,共6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不断改善,全乳切除后接受乳房重建手术的患者比例正逐年增高。腹部游离皮瓣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游离腹壁皮瓣乳房重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6月—201... 背景与目的:随着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不断改善,全乳切除后接受乳房重建手术的患者比例正逐年增高。腹部游离皮瓣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游离腹壁皮瓣乳房重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6月—2011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游离腹壁皮瓣乳房重建的51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51例患者(1例患者为双乳重建,手术计52例次)中,行游离的横行腹直肌(free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F-TRAM)手术1例次,保留肌肉的F-TRAM19例次,DIEP 32例次。结果:手术成功49例(96.1%)。受区血管的选择:胸廓内血管42例次(80.8%);胸外侧血管1例次(1.9%);肩胛下血管9例次(17.3%)。穿支平均数量为2.31支(1~4支),平均手术时间为8.1 h(4.6~12 h),平均住院时间为20 d(10~39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1 d(4~22 d)。在Ⅰ期重建的40例患者中(包括1例双侧Ⅰ期乳房重建),术后化疗有23例(57.5%),其手术距离首次化疗时间为15.6 d(7~33 d)。乳房重建术后乳头重建患者13例(25.5%)。随访1.2~38.5个月,中位随访7.5个月。全部皮瓣坏死2例(3.92%),皮瓣感染1例(1.96%),皮瓣下血肿1例(1.96%),部分脂肪坏死8例(15.69%),腹部并发症3例(5.88%)。患者总体满意度为8.5分。结论:游离腹壁乳房重建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血供佳,皮瓣组织量大,可以满足大部分患者的需求。术后供区并发症较少,患者对重建形体的满意度较高。但该术式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先进的手术设备及护理团队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游离皮瓣 乳房重建
下载PDF
5-aza-2’deoxycytidine联合trichostatin A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范江 陆劲松 +6 位作者 王磊 吴炅 侯意枫 李大强 狄根红 沈镇宙 邵志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29-332,共4页
背景与目的:晚近报道应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2’deoxycytid ine(AZA)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 A(TSA)作用于多种肿瘤,可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本文在此探讨通过AZA联合TSA作用,抑制乳腺癌细胞株增殖能力。方法:... 背景与目的:晚近报道应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2’deoxycytid ine(AZA)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 A(TSA)作用于多种肿瘤,可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本文在此探讨通过AZA联合TSA作用,抑制乳腺癌细胞株增殖能力。方法:联合应用两种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MDA-MB-435细胞株p21和p27的mRNA转录水平的改变。通过W ST方法来检测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将MDA-MB-435细胞根据药物处理共分四组:①对照组;②AZA+TSA组;③AZA+TSA+4-OH TAM组;④4-OH TAM组。并且采用流式细胞仪来分析肿瘤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将MDA-MB-435分成另外四组:①对照组;②AZA+TSA组;③AZA+TSA+E2组;④AZA+TSA+E2+4-OH TAM组。结果:TSA以及AZA联合应用能使肿瘤细胞MDA-MB-435的p27的mRNA水平增加,而p21mRNA水平略减弱。增殖分析的四个组中:AZA+TSA组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1),同时出现细胞阻滞于S期,加入雌激素后细胞阻滞稍减弱。AZA+TSA+4-OH TAM组增殖能力进一步减弱(P<0.01)。4-OH TAM组增殖能力没有改变。细胞周期分析的四个组中:AZA+TSA组出现细胞阻滞于S期,AZA+TSA+E2组细胞阻滞稍减弱。AZA+TSA+E2+4-OH TAM组细胞阻滞再次提高。结论: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使得乳腺癌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对于肿瘤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5-aza-2’deoxycytidine TRICHOSTATIN A 培养 肿瘤细胞 增殖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