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片按需打印、自助式取片在优化放射检查工作流程的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伯胤 李怀峰 江新民 《中国医院》 2012年第12期44-45,共2页
探讨在医院数字医学影像系统支持下,胶片按需打印、自助式取片在优化放射检查工作流程的应用价值,以信息共享为基础,达到减少胶片使用量,减少病人在放射科等候取片、取报告时间,改善病人就医环境,减轻医院综合成本,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工... 探讨在医院数字医学影像系统支持下,胶片按需打印、自助式取片在优化放射检查工作流程的应用价值,以信息共享为基础,达到减少胶片使用量,减少病人在放射科等候取片、取报告时间,改善病人就医环境,减轻医院综合成本,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提升医疗与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片 按需打印 自助式取片 流程优化
下载PDF
DSA对外伤后动脉损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伯胤 赵振华 徐利军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5期420-422,共3页
目的 :探讨DSA对外伤后动脉损伤的诊治价值。方法 :对外伤后疑合并血管损伤患者进行DSA检查 ,40例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法经健侧股动脉穿刺 ,当导管插管至可疑血管近端时行DSA造影 ,栓塞材料使用弹簧圈或明胶海绵。结果 :检查结果阳性 3 ... 目的 :探讨DSA对外伤后动脉损伤的诊治价值。方法 :对外伤后疑合并血管损伤患者进行DSA检查 ,40例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法经健侧股动脉穿刺 ,当导管插管至可疑血管近端时行DSA造影 ,栓塞材料使用弹簧圈或明胶海绵。结果 :检查结果阳性 3 8例 ,阳性率为 95 % ,损伤血管有 48条。造影征象 :血管闭塞 2 6条 ,充盈缺损 7条 ,近端扩张 7条 ,对比剂外渗 5例 ,对比剂滞留 5例 ,管腔细小 15例 ,血流变慢 9例 ,侧支增多 19例 ,假性动脉瘤 5例 ,动静脉瘘 1例。病理分析 :血管断裂 9条 ,血管痉挛 3条 ,血管挫伤 17条 ,血栓形成 2 0条 ,血管受压 4条 ,假性动脉瘤 5例 ,动静脉瘘 1例 ,筋膜间隙综合征 2例。对 3 8例阳性患者行带皮瓣移植 9例 ,行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 4例 ,保守治疗 5例 ,其余为手术治疗 ,疗效为治愈 2 9例 ,好转 8例 ,转院 1例。结论 :DSA对外伤后动脉损伤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外伤后 1~ 2d为血管闭塞的高危时期 ,对可疑病例应立即行DSA检查 ,明确诊断 ;DSA检查可提高带血管皮瓣移植术的成功率 ;适当病例行介入治疗可替代传统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 外伤 动脉损伤 诊断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信息系统支持下放射检查流程优化的实现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伯胤 赵振华 钟初雷 《中国医院》 2007年第6期45-46,共2页
探讨在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下,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对放射检查流程进行优化与再造的具体方法。达到减少冗余环节,减少病人等待时间,减轻综合成本的目的。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提升医疗与服务质量。
关键词 信息系统 放射检查 流程优化
下载PDF
青少年胃癌的临床特点及X线诊断(附45例分析)
4
作者 王伯胤 黄锡仁 冯国灿 《天津医药》 CAS 1990年第3期167-168,共2页
胃癌高发年龄在40岁以上,35岁以下较少见,临床上往往对其特点认识不足,国外报告发生在35岁以下者占4.5%,国内报告占3.5%。本院1979年~1989年4月间共收治青少年胃癌98例,对其中资料完整并经手术和/或胃镜病理证实的45例加以总结。
关键词 胃癌 青少年 X线诊断 胃肿瘤
下载PDF
CT诊断眼球异物
5
作者 王伯胤 王建芳 +2 位作者 冯国灿 徐利军 闵宗英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168-169,共2页
目的:提高球内细小异物检出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对31例球内异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l)最大异物为4.1×4.2mm;最小仅0.2×0.4mm;2)岩石异物9例,铜屑1例,钙粒1例,铁屑20例.结论:CT对眼球异物的诊断明显优于常规X线,且定位准确.
关键词 CT 眼球异物 诊断
下载PDF
国产钆喷酸葡胺在脑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6
作者 王伯胤 刘奕青 江传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国产钆喷酸葡胺在脑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82例脑肿瘤的MRI增强表现,其中脑胶质细胞瘤28例;脑膜瘤13例;垂体微腺瘤16例;脑转移瘤15例;颅咽管瘤2例;松果体瘤2例;三叉神经瘤2例;听神... 目的:探讨国产钆喷酸葡胺在脑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82例脑肿瘤的MRI增强表现,其中脑胶质细胞瘤28例;脑膜瘤13例;垂体微腺瘤16例;脑转移瘤15例;颅咽管瘤2例;松果体瘤2例;三叉神经瘤2例;听神经瘤3例;颅底脊索瘤1例。结果:82例脑肿瘤病人注射造影剂后,有轻度强化9例,中度强化29例,明显强化23例,增强效果达74.4%,其中脑膜瘤、胶质细胞瘤、脊索瘤强化明显;垂体微腺瘤不强化,而正常垂体组织强化明显,从而把肿瘤组织勾描清楚,与CT的增强表现相类似。增强病例中有轻微反应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钆喷酸葡胺 成像 脑肿瘤 NMR 诊断
下载PDF
CT导向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抽吸术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王伯胤 金国良 +3 位作者 冯国灿 张芝良 孙新芳 王晓明 《上海医学影像》 1999年第3期137-138,131,共3页
目的 探讨脑内血肿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51例脑内血肿患者采用CT导向立体定向抽吸术。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仅5岁,平均年龄57.6岁,发病距手术时间最短的3小时,最长的15天。结果 按临床出院评价,存活为34例,存活... 目的 探讨脑内血肿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51例脑内血肿患者采用CT导向立体定向抽吸术。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仅5岁,平均年龄57.6岁,发病距手术时间最短的3小时,最长的15天。结果 按临床出院评价,存活为34例,存活率66.7%,死亡17例,死亡率33.3%。结论 CT导向立体定向抽吸术对抢救脑溢血病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尤其对基底节、丘脑出血病例可获得较高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导向立体定向抽吸术 脑内血肿 手术 SA 治疗
下载PDF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单发和多发子宫肌瘤远期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44
8
作者 赵振华 王挺 +4 位作者 卢增新 徐利军 郑媛媛 阮雅文 王伯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57-561,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单发与多发子宫肌瘤的远期疗效。方法 34例子宫肌瘤患者,按肌瘤数量分为单发组(n=17)与多发组(n=17),用PVA、海藻酸钠(KMG)颗粒行栓塞治疗,用症状调查表记录术前与术后的症状情况,用超声观察术前、... 目的对比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单发与多发子宫肌瘤的远期疗效。方法 34例子宫肌瘤患者,按肌瘤数量分为单发组(n=17)与多发组(n=17),用PVA、海藻酸钠(KMG)颗粒行栓塞治疗,用症状调查表记录术前与术后的症状情况,用超声观察术前、术后肌瘤及子宫体积、肌瘤钙化情况。结果多发子宫肌瘤以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94.1%),单发肌瘤以双侧子宫动脉供血或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但一侧优势供血(P<0.05);术后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单发组平均7.6年,多发组7.0年。UAE对于治疗单发与多发肌瘤均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UAE术后症状均得到持续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E术后子宫体积与肌瘤体积均较术前缩小(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E术后肌瘤钙化单发组为11例,多发组14例(P>0.05),远期随访原肌瘤治疗后复发4例(单发组3例,多发组1例);新发肌瘤7例(单发组3例,多发组4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怀孕情况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UAE治疗单发与多发子宫肌瘤均具有良好远期疗效,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能持续缩小肌瘤体积,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子宫动脉 栓塞
下载PDF
依靠CT血管成像的术前穿支动脉设计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5
9
作者 杨建峰 赵振华 +3 位作者 王伯胤 周平 庞飞 孙文东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调查术前CT血管成像(CTA)穿支动脉设计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F)移植中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32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患者的手术和CTA资料。按照是否应用术前CTA... 目的:调查术前CT血管成像(CTA)穿支动脉设计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F)移植中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32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患者的手术和CTA资料。按照是否应用术前CTA穿支动脉设计分为设计组(n=16)和对照组(n=16),对比手术中供区位置改变情况、移植皮瓣并发症、供区发病率、再次手术率等指标。结果:设计组发生移植皮瓣并发症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中改变供区位置和供区发病率,再次手术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中,皮瓣存活率为96.88%(31/32)。结论:依靠CTA提供术前穿支动脉设计对ALTPF移植是一个可靠实用的方法,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分叶状肿瘤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韦明珠 顾雅佳 +4 位作者 肖勤 彭卫军 张胜箭 王伯胤 赵振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X线、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6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各病理亚型的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26个分叶状肿瘤中良性7个,交界性11个,恶性8个。肿瘤形...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X线、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6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各病理亚型的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26个分叶状肿瘤中良性7个,交界性11个,恶性8个。肿瘤形态、大小、位置在各病理亚型间分布无差异。X线检查显示肿块多为密度增高(22/26),良性和交界性多为类圆形,恶性多呈分叶状形态(P=0.033);交界性与恶性分叶状肿瘤边界不清晰,良性边界清晰(P=0.012)。17个肿瘤行MRI检查,T2WI上肿瘤为高信号(12/17),并能见其中更高亮的囊变裂隙区(8/12)。交界性和恶性分叶状肿瘤在T2WI上易出现低信号分隔(P=0.021),增强扫描后也显示低信号分隔(P=0.028)。结论:分叶状肿瘤的X线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MR-T2WI及增强扫描对判断分叶状肿瘤的病理亚型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叶状肿瘤 乳腺 乳腺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与CT诊断价值 被引量:22
11
作者 文阳 王华 王伯胤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6-289,共4页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一种较少见的肿瘤.其中5%~10%的副神经节瘤发生在肾上腺外,笔者搜集本院2005年3月-2008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8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发病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一种较少见的肿瘤.其中5%~10%的副神经节瘤发生在肾上腺外,笔者搜集本院2005年3月-2008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8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发病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肾上腺外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在口腔颌面正畸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雅萍 赵振华 +3 位作者 王伯胤 张国兴 徐利军 钱伟永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69-67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在口腔颌面正畸中的应用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口腔颌面正畸病例行MIP、VR、SSD及MPR后处理,观察几种不同图像显示的效果。结果:SSD、MIP、VR3种三维重建方法图像的清晰度、锐利度、细节显示、伪影...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在口腔颌面正畸中的应用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口腔颌面正畸病例行MIP、VR、SSD及MPR后处理,观察几种不同图像显示的效果。结果:SSD、MIP、VR3种三维重建方法图像的清晰度、锐利度、细节显示、伪影等方面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VR重建方法在立体显示方面优于SSD法及MIP法,MPR的牙齿轴位、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在显示解剖细节上具有优势。结论: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在口腔颌面畸形的分析测量中各有优势,VR结合MPR对口腔颌面畸形的诊断、数据的测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畸形 颌面畸形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徐利军 文阳 +1 位作者 王伯胤 王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及病理资料。结果:38例GIST发生在胃18例,小肠14例,食管和直肠各1例;良性12例(9例发...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及病理资料。结果:38例GIST发生在胃18例,小肠14例,食管和直肠各1例;良性12例(9例发生在胃),潜在恶性6例(胃4例,小肠2例),恶性20例(胃9例,小肠11例);良性者知径1-5cm,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10/12),恶性肿块直径6-19cm,内可见变性坏死、囊变形成灶性低密度区,并呈不均匀强化(20/24)。本组对GIST的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92.1%(35/38)和89.4%(34/38)。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者32例,6例CD117或者CD34阳性。结论:MSCT检查在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以及初步鉴别肿瘤良恶性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肾动静脉畸形出血的介入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4
14
作者 卢增新 王伯胤 +3 位作者 赵振华 徐利军 王挺 沈训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7期1105-1107,共3页
肾动静脉畸形(R—AVM)临床上发病率较低(〈0.04%).是导致无痛性肉眼血尿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常经x线腹部平片(KUB)、静脉尿路造影(IVU)、B超、CT甚至MR等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近年来随着血管性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数字减影血... 肾动静脉畸形(R—AVM)临床上发病率较低(〈0.04%).是导致无痛性肉眼血尿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常经x线腹部平片(KUB)、静脉尿路造影(IVU)、B超、CT甚至MR等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近年来随着血管性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肾脏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出血 血管造影 栓塞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成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 被引量:22
15
作者 文阳 王伯胤 沈训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3例起源于小肠系膜,1例起源于结肠系膜,2例发生在腹膜后腔。6例均为多房型。2例呈巨大长袋状,2例形态不规... 目的:探讨成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3例起源于小肠系膜,1例起源于结肠系膜,2例发生在腹膜后腔。6例均为多房型。2例呈巨大长袋状,2例形态不规则,2例为分叶状囊肿。囊壁菲薄,光滑,囊内密度均匀,部分囊壁和间隔可见增强。2例可见"血管穿行征",2例沿组织间隙蔓延呈"爬行性生长"改变。结论:肠系膜及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是腹部的少见囊性病变,CT能够准确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和部位,并能够提供相应的诊断依据,帮助与其他囊性疾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囊性淋巴管瘤 CT
下载PDF
螺旋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卢增新 王伯胤 冯国灿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5期584-586,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套叠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20例小肠套叠中小肠-小肠套叠15例,小肠-结肠套叠5例。CT表现直接征象有:靶形征10例,彗星尾征或肾形征7例...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套叠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20例小肠套叠中小肠-小肠套叠15例,小肠-结肠套叠5例。CT表现直接征象有:靶形征10例,彗星尾征或肾形征7例,漩涡征3例。间接征象有:肠壁增厚12例,肠腔扩张16例,肠梗阻16例,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4例等。20例小肠套叠的病因分别为:原发癌8例,转移瘤4例,淋巴瘤3例,息肉2例,平滑肌瘤1例,美克尔憩室1例,阑尾炎1例。结论:螺旋CT对小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肠套叠 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双期扫描对节段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及胰内分泌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7
作者 倪瑞军 王伯胤 +1 位作者 许顺良 阮翎翔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52-857,共6页
目的:研究节段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CT双期扫描的强化模式与胰腺癌及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PECT)的差异,提高AIP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9例节段性AIP患者、25例胰腺癌及16例PECT患者的CT平... 目的:研究节段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CT双期扫描的强化模式与胰腺癌及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PECT)的差异,提高AIP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9例节段性AIP患者、25例胰腺癌及16例PECT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动态增强资料以及25例性别、年龄与AIP相似的正常对照组,分析双期扫描3种病变的影像特点以及与正常胰腺的密度差异;测量4组的双期扫描平均CT值,分别比较AIP组与胰腺癌、PECT组的平均CT值差异,同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动脉期,在图像上,与同病例正常胰腺比较,9例AIP患者的病变胰腺均表现为相对低密度,25例胰腺癌患者呈明显低密度,16例PECT患者均呈高密度;AIP组、胰腺癌组、PECT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72.7HU、49.2HU、115.6HU,正常组的平均CT值为93.4HU。门脉期,在图像上,与同病例正常胰腺比较,9例AIP患者的病变胰腺均为等或偏高密度,25例胰腺癌患者的病变胰腺均为明显低密度;16例PECT患者呈偏高密度;AIP组、胰腺癌组、PECT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86.6HU、57.6HU、104.2HU,正常组的平均CT值为83.9HU。结论:AIP与胰腺癌、PECT的强化模式不同,不同时相,病变与正常胰腺的对比度不同,CT双期扫描在节段性AIP与胰腺癌、PECT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通过CT双期扫描可作出AIP的倾向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肾乳头状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志刚 梁晓超 +1 位作者 赵振华 王伯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00-603,共4页
目的分析肾乳头状细胞癌的CT表现,评价CT在肾乳头状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乳头状细胞癌的CT特点,分析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是否有假包膜、肿瘤平扫密度特点和增强扫描后强化方式、强化... 目的分析肾乳头状细胞癌的CT表现,评价CT在肾乳头状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乳头状细胞癌的CT特点,分析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是否有假包膜、肿瘤平扫密度特点和增强扫描后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强化时相及肿瘤是否侵袭周围组织、淋巴结转移等。结果15例患者中,12例病灶位于肾皮质,3例位于肾实质;肿瘤呈膨胀性生长14例,浸润型生长1例;12例有完整或不完整包膜,3例无包膜。平扫肿块实质部分稍高密度9例,等密度4例,稍低密度2例。密度均匀1例,不均匀14例,其中斑片状、大片状坏死14例,斑片状、条片状钙化5例,灶性出血2例。动态增强扫描:肾皮髓质期肿块实质部分呈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呈轻度持续强化,坏死灶无强化。肿块侵袭肾盂2例,侵袭肾窦脂肪1例,肾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无肿大。结论肾乳头状细胞癌CT平扫实质部分多为稍高密度,常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持续强化,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 乳头状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出血 被引量:8
19
作者 卢增新 王伯胤 赵振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20-822,共3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后并发肾动脉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后的5例血尿患者行肾动脉DSA造影,诊断为肾动脉损伤并假性动脉瘤形成,用聚乙烯醇(PVA)颗粒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后并发肾动脉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后的5例血尿患者行肾动脉DSA造影,诊断为肾动脉损伤并假性动脉瘤形成,用聚乙烯醇(PVA)颗粒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结果:5例患者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后肉眼血尿全部于1天内消失,镜下血尿于3天内消失。5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是治疗MPCNL术后并发出血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栓塞 肾造口术 经皮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子宫动脉DSA造影解剖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利军 赵振华 王伯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6期605-607,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诊断与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70例患者,经临床症状,彩超和(或)CT检查确诊子宫肌瘤,单发肌瘤52例,多发肌瘤18例;其中黏膜下肌瘤7例,肌壁间肌瘤51例,浆膜下肌瘤12例。经右侧或左侧股动脉穿刺插...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诊断与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70例患者,经临床症状,彩超和(或)CT检查确诊子宫肌瘤,单发肌瘤52例,多发肌瘤18例;其中黏膜下肌瘤7例,肌壁间肌瘤51例,浆膜下肌瘤12例。经右侧或左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导管分别插至双侧子宫动脉造影,观察内容包括:子宫动脉的起源及其走行、分布、血供程度、肌瘤表现和特点,然后进行栓塞治疗。结果:①大多数患者子宫动脉大部分发自髂内动脉的臀下动脉阴部干,其次为髂内动脉主干和臀上动脉;②子宫肌瘤供血情况分为:a、一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型。b、双侧子宫动脉均衡供血型。c、单纯一侧子宫动脉供血型;③大多数子宫动脉发出卵巢支,子宫肌瘤栓塞术不能避免栓塞卵巢支。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悉子宫肌瘤的血管解剖对提高技术成功率、合理选用栓塞方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血管造影 栓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