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地球与数字孪生:思想突破、技术变革与范式转换
1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30 位作者 戴黎明 王亮亮 姜兆霞 曹现志 苏国辉 刘丽军 周建平 李玺瑶 刘洁 朱俊江 乔璐璐 王光增 姜素华 王秀娟 刘琳 管红香 李晓辉 胡军 刘鹏 刘泽 董冬冬 郭玲莉 邹志辉 董昊 钟世华 孙国正 刘洋 于胜尧 吴立新 邹卓延 孙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63,共18页
数字孪生在航天、工业制造领域已应用了20多年,但引入海洋科学还是首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真实地球与虚拟地球的融合,构建一个真实地球与数字地球的虚实共同体,这里称为“元地球”。本文介绍了元地球与早期提出的数字地球、虚拟地... 数字孪生在航天、工业制造领域已应用了20多年,但引入海洋科学还是首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真实地球与虚拟地球的融合,构建一个真实地球与数字地球的虚实共同体,这里称为“元地球”。本文介绍了元地球与早期提出的数字地球、虚拟地球、玻璃地球、智慧地球的本质区别,进而突出元地球理念或思想上的巨大突破。基于现今元宇宙BIGANT技术体系,构架跨越地球各圈层的实时、全天候、立体观测感知系统,打通地球系统各圈层动力学模拟隔阂,实现超越现今地球,再现深时地球,实现时空穿越,从而集数字地球、虚拟地球、玻璃地球、智慧地球、现今地球、深时地球的特性于一个共同体,这个深时的虚实共同体就是元地球。这一理念必将催生新的技术范式变革,进而超越现实地球、虚拟地球,开启人类认识地球、探测地球、开发地球的全新方式。在实现研究范式转换的同时,推动元地球的多场景应用,这也必将催生未来的万亿新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地球 真实地球 虚拟地球 数字地球 数字孪生 地球系统 范式
下载PDF
矿粉固化淤泥的试验研究
2
作者 陈曦 张长轩 +2 位作者 赵玲 王光增 张宁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4年第3期0017-0020,共4页
目前,对于水库淤泥的处理方式,经常采用水泥等胶凝材料,来提高淤泥的力学性能作为路基材料。传统的水泥材料消耗大、CO2排放量高。地聚合物可以作为绿色建筑材料。本文基于地聚合作用,采用矿粉固化淤泥,研究其力学性能及路用性能。通过... 目前,对于水库淤泥的处理方式,经常采用水泥等胶凝材料,来提高淤泥的力学性能作为路基材料。传统的水泥材料消耗大、CO2排放量高。地聚合物可以作为绿色建筑材料。本文基于地聚合作用,采用矿粉固化淤泥,研究其力学性能及路用性能。通过改变矿粉以及碱激发剂的掺量对固化淤泥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水稳性试验,来评估其路用性能。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矿粉掺量和碱固比的最佳配比,此时地聚合物的UCS最高,达到了1.7 MPa。并且固化淤泥抗崩解率达到99 %以上,此时具有良好的水稳性,可以作为道路建筑材料使用。试验表明矿粉在碱性环境下,受激发形成不同聚合度的硅铝酸盐聚合物,这些聚合物包裹在淤泥颗粒表面,从而提高了固化淤泥的强度。研究结果为地聚物固化淤泥土工程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 矿粉 无侧限抗压强度 水稳性
下载PDF
电力企业通用报表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光增 曹一家 +3 位作者 戚军 姜新凡 周明远 谢培元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62-2066,共5页
基于.Net Remoting客户端/服务器构架,通过组件对象模型与Excel软件交互,以及使用开放式数据库互联连接数据源,设计并开发了电力企业通用报表综合管理系统.在系统设计中提出按照参数、提取集、计算集分类的数据定义方法和数据集作用域... 基于.Net Remoting客户端/服务器构架,通过组件对象模型与Excel软件交互,以及使用开放式数据库互联连接数据源,设计并开发了电力企业通用报表综合管理系统.在系统设计中提出按照参数、提取集、计算集分类的数据定义方法和数据集作用域概念以及数据定义与映射关系相结合的模板设计模式,设计了报表计算量平台.提出电力企业报表业务分层和报表审核的管理方法,设计了灵活的权限管理方案.该系统实现了基于多数据源的数据挖掘,解决了非技术人员定制报表的难题,实现了报表生产与报表管理的统一,保证了企业数据的安全和报表数据的质量.该系统具有通用、友好、灵活、安全等特点,已经在湖南省电力公司成功投入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报表系统 数据挖掘 综合管理系统 .NET REMOTING
下载PDF
AVC三级协调控制状态监控软件设计与实现
4
作者 王光增 叶永青 +3 位作者 黄健 赵冠军 孔晓峰 朱承治 《机电工程》 CAS 2011年第4期472-475,共4页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金华电网自动电压控制(AVC)系统已经实现了与省调、县调AVC系统的三级协调控制。为实时监控各级AVC系统的协调工作状态,设计并开发了一种AVC三级协调控制状态监控软件。首先分析了三级AVC系统协调控制机理,然后确...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金华电网自动电压控制(AVC)系统已经实现了与省调、县调AVC系统的三级协调控制。为实时监控各级AVC系统的协调工作状态,设计并开发了一种AVC三级协调控制状态监控软件。首先分析了三级AVC系统协调控制机理,然后确定了需要监控的状态量及该软件的功能模块,最后介绍了该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实践结果表明,该软件能够为监控、调度以及AVC专责管理人员提供很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 无功 功率因数 自动电压控制
下载PDF
基于潮流熵的复杂电网自组织临界态判断模型 被引量:97
5
作者 曹一家 王光增 +1 位作者 曹丽华 丁理杰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共6页
为研究复杂电网大停电的发生机理,同时找出影响大停电发生的关键因素,文中基于熵理论提出了电网的潮流熵概念,用以定量描述线路潮流分布的不均衡性。基于潮流熵提出了复杂电网自组织临界态判断模型。对IEEE 118节点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 为研究复杂电网大停电的发生机理,同时找出影响大停电发生的关键因素,文中基于熵理论提出了电网的潮流熵概念,用以定量描述线路潮流分布的不均衡性。基于潮流熵提出了复杂电网自组织临界态判断模型。对IEEE 118节点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潮流熵对电网连锁故障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是决定系统是否进入自组织临界态的重要因素。使用该判断模型分析了IEEE 118节点系统在给定的平均负载率下进入自组织临界态时的潮流熵。潮流熵较好地解释了实际电网在平均负载率较低时由于线路潮流分布的高度不均衡性而进入自组织临界态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熵 连锁故障 隐性故障模型 自组织临界性
下载PDF
FACTS控制器间交互影响及协调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6
作者 曹一家 陶佳 +3 位作者 王光增 江全元 张琳 王海风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共8页
柔性交流输电FACTS技术和设备在大规模互联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研究FACTS控制器的交互影响及其协调控制也变得极其重要。文中给出了交互影响的定义,介绍了目前研究中所发现的涉及各种FACTS控制器的交互影响类型,总结了用于分析这... 柔性交流输电FACTS技术和设备在大规模互联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研究FACTS控制器的交互影响及其协调控制也变得极其重要。文中给出了交互影响的定义,介绍了目前研究中所发现的涉及各种FACTS控制器的交互影响类型,总结了用于分析这些交互影响的若干实用方法,最后对FACTS控制器的协调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并进一步指出后续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新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 交互影响 协调控制
下载PDF
电网断面潮流在线监测系统 被引量:12
7
作者 杜杰 顾建炜 +3 位作者 曹一家 范斗 郭创新 王光增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5,11,共6页
结合电网断面的运行特点提取了决定断面运行方式的关键因素,建立了断面运行方式定义规则库并提出了断面运行方式判别模型。在与EMS的数据接口设计中,对断面潮流监测流程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开发的电网断面潮流在线监测系统具有断面... 结合电网断面的运行特点提取了决定断面运行方式的关键因素,建立了断面运行方式定义规则库并提出了断面运行方式判别模型。在与EMS的数据接口设计中,对断面潮流监测流程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开发的电网断面潮流在线监测系统具有断面运行方式规则库定义、线路运行状态监测及断面潮流监测等功能,还可提供断面潮流超限记录的统计分析报表。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的监测和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断面 断面运行方式 潮流监测 能量管理系统 (EMS)
下载PDF
一种复杂电力网络的时空演化模型 被引量:20
8
作者 曹一家 王光增 +1 位作者 包哲静 郭创新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共5页
网络拓扑对电力网络的脆弱性和鲁棒性有重要影响,当前经典网络模型与实际电力网络有较大差异。基于电力网络本身的演化机理,对BA无标度网络模型进行扩展与改进,构造了一种复杂电力网络的时空演化模型。提出网络生长点的概念,将其定义为... 网络拓扑对电力网络的脆弱性和鲁棒性有重要影响,当前经典网络模型与实际电力网络有较大差异。基于电力网络本身的演化机理,对BA无标度网络模型进行扩展与改进,构造了一种复杂电力网络的时空演化模型。提出网络生长点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靠近网络中原有节点但并未被占据的位置。新节点加入时,其坐标从网络生长点中随机选择;已有节点与新节点连接的概率由该节点的度数和该节点与新节点间的物理距离共同决定。分析了该模型的统计学特性,通过美国西部电网、中国北方电网与几种典型网络模型在平均度数、聚类系数、特征路径长度和度分布曲线等方面的对比,验证了新模型能很好地反映电力网络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网络 演化模型 幂率分布 度分布
下载PDF
考虑电网拓扑演化的连锁故障模型 被引量:13
9
作者 曹一家 王光增 +3 位作者 韩祯祥 丁理杰 包哲静 曹丽华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0,共6页
针对OPA模型及其现有改进模型中未考虑电网拓扑演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电网拓扑演化的连锁故障模型。该模型结合OPA模型和电网拓扑的时空演化模型,OPA模型用以模拟负荷增长、线路改造等电网的演化过程和由于线路开断引起的连锁故障,... 针对OPA模型及其现有改进模型中未考虑电网拓扑演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电网拓扑演化的连锁故障模型。该模型结合OPA模型和电网拓扑的时空演化模型,OPA模型用以模拟负荷增长、线路改造等电网的演化过程和由于线路开断引起的连锁故障,时空演化模型用以模拟电网的拓扑演化。基于改进后的OPA模型分析了不同的演化参数对电网连锁故障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中国北方电网与美国西部电网相比,小规模故障概率较大而大规模停电概率较小。本模型为研究不同的电网规划方案和参数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对电网演化的影响提供了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锁故障 时空演化 OPA模型 自组织临界性
下载PDF
考虑网络演化的直流潮流停电模型与自组织临界性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曹一家 丁理杰 +2 位作者 王光增 包哲静 韩祯祥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共6页
直流潮流停电(OPA)模型及其改进模型能模拟连锁故障停电过程,并能从宏观上揭示大停电的自组织临界性,但没有考虑电网结构变化对大停电的影响。文中在OPA模型基础上,考虑了慢动态过程中电网结构的演化特征,建立了考虑网络演化的OPA模型。... 直流潮流停电(OPA)模型及其改进模型能模拟连锁故障停电过程,并能从宏观上揭示大停电的自组织临界性,但没有考虑电网结构变化对大停电的影响。文中在OPA模型基础上,考虑了慢动态过程中电网结构的演化特征,建立了考虑网络演化的OPA模型。对2个典型复杂网络演化方式的仿真表明:按小世界方式和无标度方式演化的电网都会自组织到临界状态;小世界电网特有的高聚类系数和低特征路径长度易扩大连锁故障的广度和深度,其平均损失负荷大于无标度电网;无标度电网通过小规模的线路连锁开断,释放系统压力,减少大停电概率。研究结果对未来的电网建设及大停电的整体预防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锁故障 网络演化OPA模型 自组织临界性 小世界网络 无标度网络
下载PDF
电力系统复杂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39
11
作者 曹一家 王光增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0,共6页
首先从存在意义和演化意义角度对电力系统的复杂性及其研究概况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电力系统存在复杂性和演化复杂性之间的关系。电力系统存在意义上的复杂性包括多层次与相互关联性、非线性动态性、随机性、实时性、社会经济性和开放... 首先从存在意义和演化意义角度对电力系统的复杂性及其研究概况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电力系统存在复杂性和演化复杂性之间的关系。电力系统存在意义上的复杂性包括多层次与相互关联性、非线性动态性、随机性、实时性、社会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电力系统演化意义上的复杂性包括自组织特征、协同学特征、突变性和分维分形特性等。然后提出了电力系统复杂性研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括电力系统复杂性的概念及其综合分析方法与体系的研究、电力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性研究、电力网络特性的研究、基于复杂性理论的电力系统连锁故障的仿真及预测方法研究和电力系统复杂性的综合集成技术研究等内容。最后,指出了与电力系统复杂性相关的重要研究课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复杂性 自组织临界性 幂律 连锁故障 脆弱性
下载PDF
地区电力用户负荷模式聚类分析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丁麒 王光增 《机电工程》 CAS 2008年第9期31-33,84,共4页
随着近几年电力紧张形势的逐步缓解,供电部门工作重心已从电源性缺电转为电网性缺电,对于瓶颈地区电网建设及规划,研究地区电力用户负荷模式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电力部门用电现场服务与管理系统大用户负荷数据为基础,结合目前较流... 随着近几年电力紧张形势的逐步缓解,供电部门工作重心已从电源性缺电转为电网性缺电,对于瓶颈地区电网建设及规划,研究地区电力用户负荷模式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电力部门用电现场服务与管理系统大用户负荷数据为基础,结合目前较流行的几类数据聚类分析方法,对典型变电所区域大用户进行了聚类,以此与传统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类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负荷管理、变电站规划、状态估计等方面为供电部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电现场服务 管理系统 用户负荷模式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基于SOA的输变电设备优化检修系统架构设计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承治 王光增 孔晓峰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1年第8期34-39,共6页
输变电设备优化检修是集状态检修、预防性试验检修和可靠性检修为一体的综合性检修方式,能大幅提升电网企业设备检修管理水平,而当前电网企业却缺乏相应的检修管理系统支持。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规划输变电设备优化检修系统的层次模... 输变电设备优化检修是集状态检修、预防性试验检修和可靠性检修为一体的综合性检修方式,能大幅提升电网企业设备检修管理水平,而当前电网企业却缺乏相应的检修管理系统支持。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规划输变电设备优化检修系统的层次模型和相关服务,其中业务流程服务包含状态监测与评估、故障诊断和预测、检修决策与管理等核心业务,通过业务抽象封装和业务流程编制建立服务层,提供涉及应用和业务流程的三大类服务,并采用WebServices管理该服务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变电设备 优化检修构架设计 面向服务构架(SOA) 服务建模 WEB服务
下载PDF
南海海盆俯冲消亡机制:马尼拉海沟俯冲起始的启示
14
作者 占华旺 索艳慧 +5 位作者 朱俊江 李三忠 王鹏程 王光增 周洁 王秀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69-2582,共14页
马尼拉俯冲带作为南海东部唯一的汇聚边界,其构造特征对于探索南海的俯冲起始机制及深化理解南海海盆从陆缘张裂、海底扩张及俯冲消亡的演化全过程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层析成像数据表明,南海海盆的原始范围从现今的马尼拉海... 马尼拉俯冲带作为南海东部唯一的汇聚边界,其构造特征对于探索南海的俯冲起始机制及深化理解南海海盆从陆缘张裂、海底扩张及俯冲消亡的演化全过程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层析成像数据表明,南海海盆的原始范围从现今的马尼拉海沟向东仍可延伸400~500km,但前人对南海初始俯冲时间存在争议,并对其俯冲起始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横跨马尼拉俯冲带地震剖面资料、火成岩的年龄及平衡剖面结果,本文对其分段特征及初始俯冲时间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限定。研究发现,分布于菲律宾岛的锆石年龄数据主要集中在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时期,且平衡剖面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海盆在中中新世就已经开始俯冲消减。因此,马尼拉俯冲带的初始俯冲时间为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且由南向北变新。结合南海周缘新生代板块重建结果,马尼拉俯冲带新生代的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古新世-早中新世,马尼拉俯冲带作为一条大型走滑断裂带或俯冲带边界存在;(2)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在多个板块汇聚背景下,受澳大利亚板块的快速北向运动、太平洋板块的NWW向俯冲及菲律宾海板块NWW向漂移与北巴拉望微陆块(民都洛)发生碰撞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菲律宾海盆西缘大型走滑边界开始触发马尼拉俯冲带的形成,南海开始收缩消亡;(3)晚中新世-早更新世,随着菲律宾海板块持续向北西运动,马尼拉俯冲带的北端进入碰撞造山阶段,而南部则仍处于洋壳俯冲状态。这个过程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海沟-增生楔-弧前盆地(北吕宋海槽和西吕宋海槽)-火山弧(吕宋火山弧)的地貌组合。总之,南海消亡是被动消亡,因为马尼拉俯冲带属于太平洋板块动力系统,是诱发式被动俯冲所致;与苏门答腊-班达俯冲带属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动力系统的主动俯冲不同,但两者形态上构成了一个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板块 澳大利亚板块 菲律宾海板块 俯冲机制 马尼拉俯冲带 南海
下载PDF
经济新常态下用电量与经济模型实证研究——基于联立方程模型
15
作者 宋红芳 王光增 +3 位作者 程颖 马蕾 丁珊 田昀 《中国商论》 2017年第8期150-153,共4页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逐步进入中高速发展,合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电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与先行产业之一,合理、准确规划电力发展对于电力公司、统计部门的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国网浙江...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逐步进入中高速发展,合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电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与先行产业之一,合理、准确规划电力发展对于电力公司、统计部门的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电力与经济的历史情况,参考浙江省"十三五"规划,建立了电力与经济的联立方程模型,对浙江省"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电力指标进行预测,预测数据可供浙江省政府相关机构和浙江省电力公司"十三五"规划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调整 联立方程 指标预测 电力规划
下载PDF
多条件约束下电网建设项目全过程闭环管控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建国 王光增 +1 位作者 黄健 赵冠军 《浙江电力》 2014年第6期56-59,共4页
电网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的特点,受制于多重约束条件。研究并提出了多约束条件下电网建设各环节的合理工期,对国网金华供电公司近几年重要的电网建设项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影响电网建设项目工期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多条件约束下电... 电网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的特点,受制于多重约束条件。研究并提出了多约束条件下电网建设各环节的合理工期,对国网金华供电公司近几年重要的电网建设项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影响电网建设项目工期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多条件约束下电网建设项目全过程闭环管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建设 闭环管控 对策 多条件约束 全过程管理
下载PDF
哈山冲断带构造变形数值模拟
17
作者 赵利 王斌 +4 位作者 王光增 方成名 黄光明 梁宇生 董大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04-3716,共13页
岩石圈流变结构是控制大陆碰撞造山的重要因素.哈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地表地形与青藏高原周缘冲断带差异较大,指示需要开展地壳流变学研究.本研究采用二维数值模拟,设计了盆山上地壳强度横向差异的单因素实验,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若上地... 岩石圈流变结构是控制大陆碰撞造山的重要因素.哈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地表地形与青藏高原周缘冲断带差异较大,指示需要开展地壳流变学研究.本研究采用二维数值模拟,设计了盆山上地壳强度横向差异的单因素实验,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若上地壳强度“山弱盆强”,构造变形集中于造山带,断块垂向叠置造成造山带隆升,使地表地形的构造高点位于造山带;若上地壳强度“山强盆弱”,构造变形集中于冲断带和盆地,盆山相互作用造成地表地形的构造高点位于冲断带,而非后陆.本文基于此单因素实验,模拟了哈山冲断带构造演化,发现哈山冲断带晚二叠世发育推覆构造后,构造变形逐渐减弱,扩展方式由前展式变为后展式,基底倾向由向后陆变为向前陆.结合哈山及龙门山的多学科观测资料,本文认为哈山和龙门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地表地形分别符合地壳强度“山强盆弱”模式和“山弱盆强”模式.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西部冲断带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和实验模型的搭建提供一定启示,同时对研究区内构造控藏分析和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地壳流变特征 地表地形 构造变形 哈山冲断带
下载PDF
微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洋内与陆缘微地块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28
18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6 位作者 刘博 刘永江 李玺瑶 赵淑娟 朱俊江 王光增 张国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4-355,共32页
任何板块都存在一个由小长大的过程。微地块(微板块)有时是大板块的前身,微地块的起源、生长、夭折、消亡和残留过程对研究板块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据其组成,微地块可划分为微陆块、微洋块、微幔块。本文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的微... 任何板块都存在一个由小长大的过程。微地块(微板块)有时是大板块的前身,微地块的起源、生长、夭折、消亡和残留过程对研究板块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据其组成,微地块可划分为微陆块、微洋块、微幔块。本文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的微地块为例,系统总结了洋脊增生系统、俯冲消减系统、深海板内系统、伸展裂解系统、碰撞造山系统5种构造环境下的微地块特征,并据此首次进行了成因分类,提出拆离微地块、裂生微地块、转换微地块、延生微地块、跃生微地块、残生微地块、增生微地块、碰生微地块和拆沉微幔块9种类型。对不同类型微地块边界进行了系统界定,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讨论。这些微地块边界类型,包括活动的或死亡的拆离断层、俯冲带、洋中脊、转换断层、破碎带、切割岩石圈的断裂、假断层、洋内汇聚带、叠接扩张中心、非叠接扩张中心、洋脊断错等,其成因的关键研究在于对三节点稳定性进行分析。洋内或洋缘微地块研究,不仅为开展深海大洋精细化构造分析和板块重建工作提供参考,而且对解释大陆内部一些微地块成因具有启发性,可丰富大陆造山带、陆内、板内、幔内和陆缘构造的研究内容,使得造山带演化、板内变形和地幔过程研究更为精细化,甚至推广到早前寒武纪的前板块构造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块 微板块 板内 陆缘 洋中脊 俯冲带 前寒武纪
下载PDF
太平洋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板块重建 被引量:50
19
作者 李三忠 曹现志 +12 位作者 王光增 刘博 李玺瑶 索艳慧 姜兆霞 郭玲莉 周洁 王鹏程 朱俊江 汪刚 赵淑娟 刘永江 张国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642-677,共36页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块,但其起源机制、结构构造、构造演化等始终不清楚。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复杂性更是未受到重视,其内部的大火成岩省、海山链、微洋块、微陆块及其下部更深层地幔的微幔块都非常发育,...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块,但其起源机制、结构构造、构造演化等始终不清楚。太平洋板块内部的复杂性更是未受到重视,其内部的大火成岩省、海山链、微洋块、微陆块及其下部更深层地幔的微幔块都非常发育,这些复杂板内或板下构造代表的地球动力学含义亟待解决。文章基于最新的板块重建结果,试图分析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太平洋板块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起源于RRR三节点,但不是一个纯粹的完整大洋板块,其增生演化过程经历了非威尔逊旋回模式,其板缘经历了一些外来微陆块或微洋块的并入,其内部也因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新生微洋块,总体表现为一个碎片化的镶嵌式板内格局。太平洋板块记录了与邻区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构造事件,大约55Ma左右开始俯冲到东亚陆缘,导致东亚陆缘短暂的北西—南东向伸展,随后受印度—欧亚碰撞动力系统和太平洋俯冲动力系统联合控制,总体处于右行右阶的拉分背景,形成了一系列盆地群,俯冲后撤等逐渐形成了双俯冲系统。太平洋板块还记录了深浅部耦合过程,下地幔中的太平洋LLSVP通过遥相关对上部岩石圈微板块、大火成岩省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火山链或热点揭示板块运动同时,也反映深浅部物质交换过程,海山群也揭示太平洋板块之下软流圈并非单一对流胞,其对流格局的多样性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板块 地幔柱 微板块 洋陆过渡带 多圈层相互作用 洋底动力学 中-新生代
下载PDF
板块驱动力:问题本源与本质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三忠 王光增 +7 位作者 索艳慧 李玺瑶 戴黎明 刘一鸣 周洁 郭玲莉 刘永江 张国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5-643,共39页
本文回顾了板块构造理论之前和之后关于地球驱动力问题的发展历程,从近3000年人类由表及里认识地球的历史讨论中,可以发现人们认知这个问题的历史转变和外在干扰,并从唯物论?唯心论和固定论?活动论两条主线,梳理理解板块驱动力的问题本... 本文回顾了板块构造理论之前和之后关于地球驱动力问题的发展历程,从近3000年人类由表及里认识地球的历史讨论中,可以发现人们认知这个问题的历史转变和外在干扰,并从唯物论?唯心论和固定论?活动论两条主线,梳理理解板块驱动力的问题本源和本质。当人们追究板块构造起源到前板块体制下的早期地球时,板块驱动力问题变成了对全时整体地球动力学问题的讨论,实质是对地球上块体变形和变位根本动因的追寻。随着视野逐渐开阔,人们必然回溯到最早期开尔文提出的热驱动,并通过对比太阳系其他行星,试图回答“为什么太阳系中唯独地球具有板块构造”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地球变形和变位的一切根源和本质在于热的时空不均一性和不同阶段地球的热状态和热结构,然而,热驱动是重力作用衍生的次级机制。地球构造圈形变机制实际上在不断演变,重力驱动力的表现型式也在不断演变,具体地区和不同时空尺度又有所不同,因而就区域构造解析而言,驱动力是多起源的。最后,本文将板块驱动力问题拓展到地球系统动力学问题探讨,并就方法论、认知论做了简要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力 板块 板内 地幔对流 地幔柱 俯冲带 前寒武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