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存在页岩气的地球化学依据 被引量:116
1
作者 王兰生 邹春艳 +4 位作者 郑平 陈盛吉 张琦 许斌 李红卫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62,共4页
四川盆地寒武系底部和志留系底部各存在一套良好的高成熟度、高有机质丰度、类型好的烃源岩,所生成的天然气均为腐泥型有机质形成的油型气,均可作为页岩气的勘探目标。下寒武统页岩烃源岩以川西南地区厚度最大,呈辐射状减薄,其累计厚度... 四川盆地寒武系底部和志留系底部各存在一套良好的高成熟度、高有机质丰度、类型好的烃源岩,所生成的天然气均为腐泥型有机质形成的油型气,均可作为页岩气的勘探目标。下寒武统页岩烃源岩以川西南地区厚度最大,呈辐射状减薄,其累计厚度在100~400m之间,有机碳含量在0.2%~9.98%之间,平均值为0.97%;下志留统页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川南、川东地区,累计厚度在100~700m之间,平均厚度为203m,其中黑色页岩厚度变化在20~120m之间,富含笔石,有机碳含量在0.4%~1.6%之间,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干酪根,生烃能力强,热演化程度高,已演化至过成熟阶段,目前生烃已近枯竭,但也说明它的生烃能力巨大,历史上曾经大量生成天然气。从其成熟度、运聚条件和矿物成分比较分析后认为: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首选目标应为川南下志留统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寒武纪 志留纪 页岩气 勘探 目标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63
2
作者 王兰生 廖仕孟 +3 位作者 陈更生 郭贵安 吕宗刚 付永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9-122,133-134,共4页
为加快中国页岩气产业的发展步伐,探讨了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分析认为,页岩气要成为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后备领域,形成产业化规模并为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缓减天然气供需矛盾作出贡献,至少需要解决4... 为加快中国页岩气产业的发展步伐,探讨了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分析认为,页岩气要成为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后备领域,形成产业化规模并为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缓减天然气供需矛盾作出贡献,至少需要解决4个问题:①中国是否存在页岩气;②页岩气的单井产量有多高;③页岩气藏的规模有多大;④开采页岩气的成本是否划算。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地区钻获丰富的页岩气,初步回答了中国有无页岩气的问题,但是,中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还面临着资源、环境、技术、成本和政策等5个方面的挑战:①页岩气资源评价、储量计算和产能预测的方法需要探索,页岩气资源量、储量和产能尚不清楚;②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受环境制约,环保要求高;③页岩气的评价技术和核心工艺技术还不完全掌握;④成本是制约页岩气效益开发的关键因素;⑤现有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一些技术标准不适应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国缺少发展页岩气产业的系统扶持政策等。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当前应当做好矿权秩序维护、科技攻关、政策扶持、标准制订、先导试验区建设和体制创新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勘探开发 问题 对策 资源量 环境 矿业权 政策扶持 先导试验区
下载PDF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油气田形成条件探讨 被引量:27
3
作者 王兰生 韩克猷 +4 位作者 谢邦华 张鉴 杜敏 万茂霞 李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5,14,共6页
通过对龙门山北段L55地震测线的重新解释,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认为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有三大特点。一是薄层推覆构造体系使构造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复杂,下层相对简单,上层活动,下层相对稳定;上层有一定变质,下层不变... 通过对龙门山北段L55地震测线的重新解释,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认为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有三大特点。一是薄层推覆构造体系使构造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复杂,下层相对简单,上层活动,下层相对稳定;上层有一定变质,下层不变质;上层破坏,下层保存好。二是上元古界震旦系陡山沱组黑色页岩是本区最古老的生油层,具有强大的生烃能力。三是油气经多次由西向东运移,古老的生油层生成的油气可以在不同时间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圈闭中聚集成藏并接受改造或破坏,从而形成地表丰富的油气苗、沥青脉和油砂岩,推覆体下盘则可以形成油气藏。因而建议在勘探中抓住下盘,点面结合进行地震工作,同时建议重点勘探枫顺场潜伏构造和天井山—矿山梁构造东南翼的潜伏断裂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龙门山 推覆构造带 枫顺场 潜伏构造 天井山—矿山梁构造 油气藏形成 条件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大中型气藏成烃条件分析 被引量:41
4
作者 王兰生 李宗银 +3 位作者 沈平 陈盛吉 张鉴 谢邦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67-571,共5页
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气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大中型气藏的烃源地球化学控制因素。指出:川东地区发育的下志留统和上二叠统两套大中型泥质烃源岩是石炭系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大中型天然气藏的烃源... 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气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大中型气藏的烃源地球化学控制因素。指出:川东地区发育的下志留统和上二叠统两套大中型泥质烃源岩是石炭系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大中型天然气藏的烃源保障,石炭系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大中型气藏的形成受开江印支—燕山期古隆起的控制,喜山运动形成的圈闭对天然气成藏具有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成烃条件 含油气系统理论 地球化学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发现 被引量:52
5
作者 王兰生 杨立铮 +1 位作者 王小群 段丽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共11页
1933年8月25日,四川岷江上游叠溪发生了一次7.5级地震。在叠溪地震引发的较场大滑坡上覆盖有较古老的厚土层,国内学者对其成因有不同解释。作者在开展叠溪地震滑坡调研中,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古堰塞湖相沉积物,当时的堰塞坝处在原叠溪古... 1933年8月25日,四川岷江上游叠溪发生了一次7.5级地震。在叠溪地震引发的较场大滑坡上覆盖有较古老的厚土层,国内学者对其成因有不同解释。作者在开展叠溪地震滑坡调研中,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古堰塞湖相沉积物,当时的堰塞坝处在原叠溪古镇至下游马老顶乡一带长达数千米的河段,因此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古堰塞湖相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200余米,为一套层理清晰的粉土-黏土层。由叠溪向上游约30km河段,沿江断续可见这套沉积物,且有明显的相变。14C测年,湖相沉积物底部形成时代距今22ka,顶部距今约10ka,据此判断叠溪古堰塞湖维持了12ka。此外作者在较场一带还发现了以湖相沉积物为"基座"的五级"阶地",这些"阶地"上保存完好的二元结构河流相沉积物。该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叠溪古堰塞湖的基本特征,初步论述了其中包含的地质环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 湖相沉积物 地震滑坡 岷江叠溪
下载PDF
岷江上游近两万年前发生了什么事件? 被引量:44
6
作者 王兰生 王小群 +1 位作者 许向宁 崔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9-196,共8页
在对岷江1933年叠溪古镇地震滑坡调查研究中,对较场大滑坡上覆盖的较古老的土黄色厚土层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静水环境下的河湖相沉积物,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这套湖相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200余m,根据14C测试,形成于约... 在对岷江1933年叠溪古镇地震滑坡调查研究中,对较场大滑坡上覆盖的较古老的土黄色厚土层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静水环境下的河湖相沉积物,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这套湖相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200余m,根据14C测试,形成于约两万年以前。此后在叠溪下游以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中又发现了几个古堰塞湖沉积物,测年初步判定,也都形成于距今两万年左右。这一事实揭示两万年以前岷江上游曾发生过一次重大的变动,系列堰塞湖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消亡过程必然对其下游乃至川西平原环境的演化发生重要影响。堰塞湖沉积物中记载了地质环境和古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是深入系统研究青藏高原前缘地质环境近期演化规律的极为可贵的资料。文中对这些古堰塞湖作了简要介绍,并就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古堰塞湖 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川西南地区二叠系碳酸盐岩生烃下限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兰生 李子荣 +5 位作者 谢姚祥 陈盛吉 邹春燕 张鉴 谢邦华 万茂霞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9-46,共8页
围绕碳酸盐岩烃源岩的评价标准特别是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的有机碳下限值问题 ,选用川西南地区二、三叠系碳酸盐岩气田为研究对象 ,采用气藏地球化学与油气地质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正演和反演的相互比较印证 ,利用先进的地球化学分... 围绕碳酸盐岩烃源岩的评价标准特别是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的有机碳下限值问题 ,选用川西南地区二、三叠系碳酸盐岩气田为研究对象 ,采用气藏地球化学与油气地质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正演和反演的相互比较印证 ,利用先进的地球化学分析手段 ,进行了油气源对比 ,从自然剖面上研究了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分布 ,从理论上推导了碳酸盐岩生烃的有机碳下限值 ,并计算了生烃量 ,然后根据地质背景及油气勘探开发实践 ,与资源量进行了对比 ,从而确定川西南地区二叠系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的有机碳下限值为 0 .3 %。同时还讨论了碳酸盐岩烃源岩在生烃机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地区 二叠系 碳酸盐岩 生烃下限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然气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83
8
作者 王兰生 苟学敏 +3 位作者 刘国瑜 王琳 汪维明 王密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9-53,共5页
四川盆地的大中型气田在层系上和区域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以川东石炭系最为集中。根据盆地内天然气的气态烃、浓缩烃和非烃的组成特征及气态烃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大中型气田在层系上和区域上的分布特点及盆地内主要烃源岩的地化... 四川盆地的大中型气田在层系上和区域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以川东石炭系最为集中。根据盆地内天然气的气态烃、浓缩烃和非烃的组成特征及气态烃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大中型气田在层系上和区域上的分布特点及盆地内主要烃源岩的地化特征,本文得出四川盆地天然气均为有机成因气,不同区块不同层系所产天然气分属不同成熟阶段的油系气和煤系气及其混合气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天然气 碳同位素 水溶气 有机地球化学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三叠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王兰生 陈盛吉 +3 位作者 杜敏 张鉴 谢邦华 李子荣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22-228,共7页
简要介绍了四川盆地三叠系的总体勘探形势,认为该层系资源发现率和探明率不高,仍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分析四川盆地三叠系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该层系可划分为2个含油气系统,即志留系—中三叠统含油气系统和上三叠统—侏罗系... 简要介绍了四川盆地三叠系的总体勘探形势,认为该层系资源发现率和探明率不高,仍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分析四川盆地三叠系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指出该层系可划分为2个含油气系统,即志留系—中三叠统含油气系统和上三叠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通过研究四川盆地三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生气强度、展布特征等,定量评价出该层系油气资源总量为8.01×1012m3,同时指出了该层系天然气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三叠系 天然气地球化学 油气资源潜力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天然气成藏的地球化学模式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兰生 陈盛吉 +3 位作者 杨家静 李子荣 谢邦华 张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02-106,共5页
本文根据含油气系统理论 ,采用气藏地球化学方法 ,研究了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天然气成藏的地球化学模式。应用储层沥青中的芳香烃馏份进行了川东石炭系与志留系和下二叠统碳质页岩的特征对比 ,证实了石炭系的储层沥青与下志留统亲缘关系... 本文根据含油气系统理论 ,采用气藏地球化学方法 ,研究了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天然气成藏的地球化学模式。应用储层沥青中的芳香烃馏份进行了川东石炭系与志留系和下二叠统碳质页岩的特征对比 ,证实了石炭系的储层沥青与下志留统亲缘关系密切。石炭系地层水和储集岩经历了沉积、暴露剥蚀和深埋藏三个演化时期 ,天然气主要经历了大致相同的两次成藏过程 ,印支—燕山期为古油藏的主要成藏期 ,喜山期为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应用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探索了石炭系天然气的运移方向 ,提出了川东地区注入时间较早的气藏有大池干井、高峰场、相国寺和大天池等 ,其他气藏相对较晚 ,其中大池干井构造天然气的注入顺序依次为万顺场、吊钟坝、龙头和磨盘场。目前研究表明 ,石炭系天然气存在 3个运移方向 ,即开江古隆起西部由南西向北东和由西向东两个方向 ,开江古隆起东南部则可能有石柱复向斜方向运移来的天然气。指出石炭系天然气的聚集受开江印支—燕山期古隆起的控制 ,喜山运动形成的圈闭对天然气成藏具有调整作用 ,从气藏地球化学角度提出了下步勘探较为有利的区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石炭系 地球化学 气藏 形成 模式
下载PDF
高地应力区域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及施工地质监测预报系统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兰生 李天斌 +5 位作者 徐进 徐林生 靳晓光 李永林 姜云 牟力 《世界隧道》 EI 1999年第2期57-59,共3页
本文以二郎山公路隧道工程实践为典型实例,建立了一套高地应力区域公路隧道围岩变形破裂现象的调研、监测预报系统。该系统已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地应力 公路隧道 围岩 监测 预报
原文传递
四川岷江叠溪较场地震滑坡及环境保护 被引量:38
12
作者 王兰生 杨立铮 +1 位作者 李天斌 卫宏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0年第3期195-199,共5页
根据对岷江叠溪较场滑坡最新的调研勘测资料 ,阐明了 193 3年 8月震惊世界的叠溪 7.5级地震引发的地震堵江滑坡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其形成演化机制的论述 ,评价了滑坡及堰塞坝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提出了防范对策。
关键词 地震滑坡 演化机制 堰塞湖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演化与控制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兰生 孔德坊 +5 位作者 赵其华 徐进 李天斌 王思敬 张寿全 郭旭东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7年第1期90-109,共20页
地质环境是城市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概述了我国城市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论述了城市大规模建设、城市地下资源开发和城市垃圾污染所引起的地质环境的演化规律和控制对策,并对加强我国城市地... 地质环境是城市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概述了我国城市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论述了城市大规模建设、城市地下资源开发和城市垃圾污染所引起的地质环境的演化规律和控制对策,并对加强我国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这是从地质环境管理与控制方面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环境效应 地质灾害 城市发展
下载PDF
川东地区过成熟天然气烃类组分中碳同位素值倒转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兰生 陈盛吉 王廷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54-56,共3页
引言通常,天然气组分中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的碳同位素值分布具有δ<sup>13</sup>C<sub>1</sub>【δ<sup>13</sup>C<sub>2</sub>【δ<sup>13</sup>C<sub>3</su... 引言通常,天然气组分中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的碳同位素值分布具有δ<sup>13</sup>C<sub>1</sub>【δ<sup>13</sup>C<sub>2</sub>【δ<sup>13</sup>C<sub>3</sub>【δ<sup>13</sup>C<sub>4</sub>的特征,即重碳同位素随天然气烃类分子量增加而增加,但世界不少地方产出的天然气中也发现δ<sup>12</sup>C<sub>1</sub>】δ<sup>12</sup>C<sub>2</sub>】δ<sup>13</sup>C<sub>3</sub>】δ<sup>13</sup>C<sub>4</sub>,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值 川东地区 烃类组分 无机成因 烷烃气 烃源岩 干酪根 油型气 储层沥青 原油裂解
下载PDF
叠溪古堰塞湖与成都平原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兰生 王小群 +4 位作者 沈军辉 许向宁 崔杰 张志龙 周辀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共15页
在对四川岷江叠溪古堰塞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古堰塞湖形成与消亡过程对岷江下游和成都平原演化及古文化发展的影响。以笔者1999年在调查叠溪地震滑坡时发现的形成于30 ka B.P.(即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的巨厚湖相沉积物为基础,... 在对四川岷江叠溪古堰塞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古堰塞湖形成与消亡过程对岷江下游和成都平原演化及古文化发展的影响。以笔者1999年在调查叠溪地震滑坡时发现的形成于30 ka B.P.(即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的巨厚湖相沉积物为基础,并将其命名为“叠溪古堰塞湖”,再联系到1933年8月25日发生的71/2级叠溪强烈地震,其诱发的众多崩滑灾害在岷江流域范围内形成了系列堰塞湖,溃决后洪水一直冲到成都平原,造成严重的灾害这一事件。通过取样测试分析和对比相关考古资料,结果表明叠溪古堰塞湖溃决始于15 ka B.P.;根据岷江河谷上发现的6级河流阶地,说明堰塞湖是经过多次溃决逐步消亡的,可划分为溃决瀑发阶段、溃决中期阶段和消亡阶段,叠溪下游还发现有同时期形成的不同规模的古堰塞湖。岷江上游的古堰塞湖,是古人从西北进入四川盆地的重要水陆通道和文化遗址的聚集地,其溃决消亡的演化过程直接影响了岷江的堵塞与改道,成为这一时期古文化地迁徙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 岷江 叠溪 成都平原 古蜀文化
下载PDF
岩体卸荷与水电工程 被引量:32
16
作者 王兰生 李文纲 孙云志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实践,讨论了水电工程建设中岩体卸荷的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问题。文中介绍了我国工程地质界对岩体卸荷现象的认识过程和工程应用实践,提出以卸荷裂隙力学机制类型作为卸荷带划分的参照依据... 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西南山区大型水电工程实践,讨论了水电工程建设中岩体卸荷的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问题。文中介绍了我国工程地质界对岩体卸荷现象的认识过程和工程应用实践,提出以卸荷裂隙力学机制类型作为卸荷带划分的参照依据,并以典型实例对岸坡中在正常卸荷带以里出现的深裂缝及深卸荷问题作了探讨,提出我国深裂缝和深卸荷的力学机制基本模式。结合实例,讨论了岩体卸荷在水电工程实践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卸荷裂隙 深裂缝 水电工程 西南山区
下载PDF
江垭大坝山体抬升的形成机制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兰生 金德濂 骆诗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07-1115,共9页
湖南省澧水流域娄水的江垭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坝高131m,建在一区域性江垭大向斜的西北翼部,坝基下伏有厚层的承压热水含水层。水库于1998年蓄水以后,出现大坝和山体抬升变形现象,至2001年2月两岸山体最大抬升值达21.8 mm,一般为15~10mm... 湖南省澧水流域娄水的江垭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坝高131m,建在一区域性江垭大向斜的西北翼部,坝基下伏有厚层的承压热水含水层。水库于1998年蓄水以后,出现大坝和山体抬升变形现象,至2001年2月两岸山体最大抬升值达21.8 mm,一般为15~10mm;廊道中抬升最大值达34.5mm,平均31mm。根据系统的监测资料,对抬升成因提出空隙水压力增高卸荷回弹扩容机制,随后在MTS刚性压力试验机上开展了岩石力学模拟试验;结合大坝所处的特殊地质条件和监测数据,提出适合于江垭大坝抬升成因的向斜滑脱机制模式,并于2001年7月对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认为在水位变动中,下伏基础总的趋势向卸荷方向发展,升降的变幅将逐渐缩小,整体趋向稳定。大坝的监测延续至今,监测资料证实了当年的判断和预测,大坝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结构工程 山体抬升 水库蓄水 卸荷回弹 孔隙水压力 向斜滑脱
下载PDF
山区城市地质环境演化中包气带的二次污染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兰生 刘丹 +2 位作者 杨立铮 徐锡珍 姜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5期11-13,共3页
污染液在包气带中的作用机制,是城市地质环境污染控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次研究以长江三峡工程水库库尾段重庆等山区城市为典型实例,研究了包气带地质结构特征和污染现状。在室内开展了岩柱淋滤模拟试验,揭... 污染液在包气带中的作用机制,是城市地质环境污染控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次研究以长江三峡工程水库库尾段重庆等山区城市为典型实例,研究了包气带地质结构特征和污染现状。在室内开展了岩柱淋滤模拟试验,揭示了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证明,包气带对污染物具的净化、聚焦和变异等多种功能,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它在城市生态环境演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演化 包气带 二次污染 污染链 环境污染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气藏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兰生 杨家静 《海相油气地质》 2000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川东石炭系仅残留上石炭统黄龙组,总厚度不足百米,但为四川盆地重要产气层。石炭系天然气干燥系数高,非烃气体含量低,碳同位素值较轻,且甲烷,烷同位素之间存在明显例转。石炭系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矿化度一般小于250g... 川东石炭系仅残留上石炭统黄龙组,总厚度不足百米,但为四川盆地重要产气层。石炭系天然气干燥系数高,非烃气体含量低,碳同位素值较轻,且甲烷,烷同位素之间存在明显例转。石炭系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矿化度一般小于250g/L,矿化度和钠离子及氯子及氯离子含量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地层水中一些离子的含量与地层岩性分布为一定关系。地层中的有机碳含量普遍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石炭纪 碳酸盐油气藏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四川攀西地区地质公园开发的设想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兰生 沈军辉 +2 位作者 许向宁 王小群 徐进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6年第2期1-8,共8页
四川攀西地区地处我国东部地台区和西部地槽区的接合部位,是著名的攀西裂谷所在地;地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小三江流域区,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该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聚集的地区。调查显示,该区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资... 四川攀西地区地处我国东部地台区和西部地槽区的接合部位,是著名的攀西裂谷所在地;地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小三江流域区,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该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聚集的地区。调查显示,该区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但至今尚未建立一个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也相对滞后。本文以近期调研资料为依据,根据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发育分布特征,提出了该地区建立地质公园的思路和设想,即根据各个景观地在地质成因上的相互联系,按景观地的组合形式,建立地质公园;以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地为中心,与相邻近的大型水电工程组合,建立地质公园;以著名的大型矿山为中心,联合邻近的地质遗迹景观,建立矿山公园。并通过典型实例作了简要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地区 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 开发设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