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疫情时代对《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思考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晓勃 史霖 +3 位作者 马运峰 杨小丰 王军阳 张保军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期220-223,252,共5页
疫情防控是一场“大思政课”。疫情期间,我们在《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将疫情涉及的免疫学相关问题与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并引导学生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疫情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厘清我国各项防疫措施蕴含的科学逻辑,建立对... 疫情防控是一场“大思政课”。疫情期间,我们在《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将疫情涉及的免疫学相关问题与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并引导学生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疫情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厘清我国各项防疫措施蕴含的科学逻辑,建立对防疫政策、疫苗等问题的科学认知,深刻理解我国文化和制度的优越性。我们的思政实践表明,专业课思政应充分发挥课程本身蕴涵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优势,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 新冠疫情 课程思政
下载PDF
RH株弓形虫颅内定位注射建立急性弓形虫脑炎小鼠模型的研究
2
作者 司开卫 刘建新 +5 位作者 吴锋 李小其 付子豪 巩锦华 王军阳 程彦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6-754,共9页
目的观察RH株弓形虫定位感染小鼠海马引起的组织病变,以构建急性弓形虫脑炎小鼠模型。方法利用颅内定位注射技术,将定量(100、500、1000个)RH株弓形虫滋养体,定位注射入小鼠海马CA1区,观察小鼠的生存状况;Giemsa染色方法观察小鼠腹水和... 目的观察RH株弓形虫定位感染小鼠海马引起的组织病变,以构建急性弓形虫脑炎小鼠模型。方法利用颅内定位注射技术,将定量(100、500、1000个)RH株弓形虫滋养体,定位注射入小鼠海马CA1区,观察小鼠的生存状况;Giemsa染色方法观察小鼠腹水和脑组织匀浆中弓形虫数量的变化;尼氏染色和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神经组织的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弓形虫在脑组织的分布。结果RH株弓形虫感染各组小鼠在感染第4天表现出明显的弓背、竖毛、腹胀、头颅细微震颤、偏瘫等症状。定量100感染组小鼠生存时间较长,腹水中未发现弓形虫滋养体,脑组织匀浆在96 h后发现少量的假包囊,小鼠死亡后则有较多滋养体;尼氏染色和HE染色则在144 h发现较多的组织坏死灶,CA1区神经细胞缺失;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脑组织损伤加重。而定量500感染组和定量1000感染组小鼠腹水和脑匀浆中均发现弓形虫滋养体;尼氏染色发现海马区神经元丢失和大量坏死;HE染色发现组织坏死灶及炎性细胞浸润,脑组织损伤均较定量100感染组小鼠显著加重;免疫组化证实坏死灶中有弓形虫的分布。结论定位感染RH株弓形虫100个滋养体小鼠存活时间较长,脑组织病理变化逐渐加重,损伤局限于脑组织内,小鼠表现典型的弓形虫脑炎症状。因此定位感染100个弓形虫滋养体可以构建急性弓形虫脑炎小鼠模型,可为弓形虫对脑神经的损伤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颅内定位注射 海马 弓形虫脑炎
下载PDF
医学留学生“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探索
3
作者 司开卫 王渊 +4 位作者 刘建新 吴锋 李小其 王军阳 程彦斌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一流课程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基石。2019年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提出一流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各个高校开展了一流课程建设的高潮。本研究结合留学生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的现状及其专业特点,分析和探讨了西安交通大学建设留学生医学... 一流课程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基石。2019年教育部启动“双万计划”,提出一流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各个高校开展了一流课程建设的高潮。本研究结合留学生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的现状及其专业特点,分析和探讨了西安交通大学建设留学生医学寄生虫学一流课程的目标和方法,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英文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提升和评价体系改革等措施,以期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课程 来华留学生 医学寄生虫学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军阳 曾晓艳 +2 位作者 袁育康 范桂香 唐敬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1-393,407,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对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痛筛选新的镇痛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结扎雄性C57BL/6小鼠单侧L5/L6脊神经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然后利用机械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的痛觉超敏实...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对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痛筛选新的镇痛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结扎雄性C57BL/6小鼠单侧L5/L6脊神经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然后利用机械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的痛觉超敏实验分别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1.0×106、2.5×106、5.0×106u/kg)IL-2对疼痛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痛阈的影响;同时,通过5.0×106u/kg IL-2注射前30 min腹腔注射纳洛酮(1 mg/kg)以观察阿片受体拮抗剂对IL-2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IL-2可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其中5.0×106u/kg和2.5×106u/kg IL-2均可显著提高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的50%缩足阈值(P<0.01)和降低5 min抬足次数(P<0.05),镇痛效应分别维持30 min和15 min,而1.0×106u/kg IL-2无明显的镇痛作用。IL-2产生的镇痛效应不能被纳洛酮阻断。结论IL-2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痛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效应除受阿片受体介导外还可能有其他分子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镇痛 神经病理性痛 小鼠
下载PDF
DNA核酸疫苗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军阳 范桂香 +4 位作者 胜利 任会勋 雷艳君 孟兆俊 袁育康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9-251,共3页
目的 研究DNA核酸疫苗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 ,为揭示其诱导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本室构建的单纯疱疹病毒 2型 (HSV 2 )糖蛋白D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 gD2免疫小鼠 ,通过ELISA法动态检测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及小鼠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 目的 研究DNA核酸疫苗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 ,为揭示其诱导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本室构建的单纯疱疹病毒 2型 (HSV 2 )糖蛋白D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 gD2免疫小鼠 ,通过ELISA法动态检测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及小鼠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FN γ、IL 2的水平同时进行病毒攻击实验。结果 pcDNA gD2和HSV 2免疫组小鼠从第 2周开始产生特异性抗糖蛋白D抗体 ,第 4~ 5周达到高峰 ;外周血清中IFN γ、IL 2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病毒攻击实验显示 2周内 pcDNA gD2和HSV 2免疫组小鼠无一只死亡 ,而阴性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结论 pcDNA gD2真核表达质粒可以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Th1型细胞免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核酸疫苗 免疫应答 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 白细胞介素-2 Γ-干扰素 酶联免疫吸附法 免疫学
下载PDF
干扰素-α对小鼠神经源性痛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军阳 曾晓艳 +2 位作者 范桂香 唐敬师 袁育康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神经源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源性痛筛选新的、毒副作用小的镇痛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单侧L5/L6脊神经结扎痛模型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IFN-α(1.0,2.5和5.0×106U/kg)后,利用机械刺...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神经源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源性痛筛选新的、毒副作用小的镇痛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单侧L5/L6脊神经结扎痛模型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IFN-α(1.0,2.5和5.0×106U/kg)后,利用机械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的痛觉超敏实验测定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给药前后的痛阈变化;同时,通过给药前30m in注射纳洛酮(1mg/kg)观察阿片受体拮抗剂对其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IFN-α可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其中5.0和2.5×106U/kg IFN-α均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镇痛效应分别维持60和30 m in,而1.0×106U/kgIFN-α无明显的镇痛作用。IFN-α产生的镇痛效应可被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完全阻断。结论:IFN-α对小鼠神经源性痛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效应可能通过阿片受体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纳洛酮 镇痛 神经源性痛 小鼠
下载PDF
核酸疫苗的安全性及伦理学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军阳 马伟 +1 位作者 袁育康 范桂香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0年第2期54-54,共1页
核酸疫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构建的一种新型疫苗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着重对核酸疫苗在未来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伦理学问题 ,进行探讨。
关键词 核酸疫苗 安全性 医学伦理学
下载PDF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6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军阳 刘怀英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3年第3期182-182,共1页
肺栓塞并不少见,发病率、误诊率、猝死率均很高,现将我院经超声心动图(UCG)确诊的6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误诊
下载PDF
UL2基因与HSV-1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感染的相关性
9
作者 王军阳 范桂香 +3 位作者 楚雍烈 袁育康 任会勋 李建国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22-523,545,共3页
目的 深入了解UL2基因与HSV 1在三叉神经节潜伏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HSV 1国际参考标准株F株、HSV 1RE(株 ) (UL2基因插入突变株 )和其亲代HSV 1△ 30 5株 (TK- )三株病毒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三株HSV 1病毒腹腔免疫接种小鼠双侧... 目的 深入了解UL2基因与HSV 1在三叉神经节潜伏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HSV 1国际参考标准株F株、HSV 1RE(株 ) (UL2基因插入突变株 )和其亲代HSV 1△ 30 5株 (TK- )三株病毒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三株HSV 1病毒腹腔免疫接种小鼠双侧三叉神经节分别进行PCR扩增。结果 HSV 1 (RE)和HSV 1 (△ 30 5)组HSV 1潜伏感染率明显低于HSV 1 (F)组 (P <0 0 2 5) ,提示UL2基因可能在HSV 1形成潜伏感染过程中起一定作用。经HSV 1 (F)病毒攻击实验后三个实验组小鼠 ,其潜伏感染率无明显变化 ,而对照组小鼠潜伏感染率明显高于HSV 1 (RE)组和HSV 1 (△ 30 5)组 (P <0 0 1 )。结论 HSV 1 (RE)株的免疫接种可以预防HSV 1潜伏感染的建立。同时也为H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潜伏感染 三叉神经节 UL2基因
下载PDF
白藜芦醇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31
10
作者 高路 袁育康 +3 位作者 吕卓人 范桂香 王军阳 任会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建立免疫抑制模型鼠来观察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均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模型鼠的巨噬细胞吞噬率、血清半数溶血值、机体抗体形成细胞数...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建立免疫抑制模型鼠来观察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均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模型鼠的巨噬细胞吞噬率、血清半数溶血值、机体抗体形成细胞数量、淋巴细胞转化率及抑制小鼠耳片肿胀度即正常小鼠的Ⅳ型超敏反应。结论 白藜芦醇可对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缺陷小鼠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并可抑制正常小鼠的Ⅳ型超敏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免疫调节作 巨噬细胞 吞噬率 血清半数溶血值 细胞数量 淋巴细胞 转化率
下载PDF
房室结自律性心动过速1例
11
作者 王军阳 马运伟 《心电与循环》 2022年第5期498-500,共3页
房室结自律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少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多发于婴幼儿或因先天性心脏病行外科手术的患儿。房室结自律性心动过速患儿经药物、外科手术、射频导管消融等治疗死亡率仍偏高。本文报道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1例房室结自律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自律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少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多发于婴幼儿或因先天性心脏病行外科手术的患儿。房室结自律性心动过速患儿经药物、外科手术、射频导管消融等治疗死亡率仍偏高。本文报道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1例房室结自律性心动过速的患儿,经吸氧、物理刺激及改良的瓦氏动作并经药物治疗后,心动过速仍未终止,后予心脏同步电转复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QRS 波群心动过速 室房传导阻滞
下载PDF
T淋巴细胞活性对有氧运动的免疫应答与适应特征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谢红 郝选明 +2 位作者 黄海 高新友 王军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6-207,共2页
通过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选取刺激指数 (SI)反映T淋巴细胞功能 ,观察有氧运动和训练过程中T淋巴细胞功能的应答与适应特点。 16名未经体育专业训练的普通女大学生进行 8周有氧训练 ,每天 30分钟。结果显示 :(1)作为对一次运动的应答 ... 通过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选取刺激指数 (SI)反映T淋巴细胞功能 ,观察有氧运动和训练过程中T淋巴细胞功能的应答与适应特点。 16名未经体育专业训练的普通女大学生进行 8周有氧训练 ,每天 30分钟。结果显示 :(1)作为对一次运动的应答 ,运动后即刻SI值均出现明显下降 ,但在训练的前两周 ,运动后 1小时后未见恢复且继续下降 ,从第 6周末起 ,运动后 1小时SI值已基本恢复 ,表现为一条“V”形曲线。 (2 )作为对长期有氧运动的适应 ,随时间推移 ,第 1周至第 4周末SI值均显著低于训练前水平 (P <0 .0 5 ) ,至第 6周末基本恢复到训练前水平 ,上述结果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免疫调节作用、应激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以及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反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免疫应答 免疫适应 刺激指数 有氧运动
原文传递
褪黑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25
13
作者 周爱民 袁育康 +2 位作者 范桂香 王军阳 任会勋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2-424,共3页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在同一时间内通过检测巨噬细胞吞噬率、血清半数溶血值 ,体外抗体形成细胞数量 ,MTT法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小鼠耳片肿胀度测定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结果 褪黑素能提高小鼠...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在同一时间内通过检测巨噬细胞吞噬率、血清半数溶血值 ,体外抗体形成细胞数量 ,MTT法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小鼠耳片肿胀度测定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结果 褪黑素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率 ,血清半数溶血值 ,体外抗体形成细胞数量 ,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小鼠耳片肿胀度。结论 褪黑素可对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缺陷鼠发挥免疫上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免疫缺陷 免疫调节
下载PDF
褪黑素与免疫调节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爱民 范桂香 +3 位作者 王军阳 任会勋 孟兆俊 袁育康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9,29,共3页
目的 探讨褪黑素与免疫调节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T细胞的百分含量、比值。结果 褪黑素可提高外周血中CD4+和CD8+T细胞的百分含量 ,调整CD4+/CD8+比值。结论 褪黑素可通过调整免... 目的 探讨褪黑素与免疫调节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T细胞的百分含量、比值。结果 褪黑素可提高外周血中CD4+和CD8+T细胞的百分含量 ,调整CD4+/CD8+比值。结论 褪黑素可通过调整免疫调节细胞TH/TS 的比例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CD4^+T细胞 CD8^+T细胞 免疫调节细胞 激素 药物
下载PDF
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芳 曾晓艳 +4 位作者 仝晓宁 张祎 雷金娥 陈葳 王军阳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28-531,共4页
目的探讨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送检的尿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及鉴定,用纸片扩散法、E-test法或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测定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2013年... 目的探讨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送检的尿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及鉴定,用纸片扩散法、E-test法或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测定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2013年版CLSI标准判读结果。结果共分离出4 02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6.4%,革兰阳性菌占25.7%,真菌占7.9%。检出率最高的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最为敏感,对青霉素类耐药性最强。肠球菌属的整体耐药性十分严重,屎肠球菌比粪肠球菌的耐药率高,二者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较为敏感。结论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已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定期监测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尿培养
下载PDF
单纯疱疹病毒1型糖蛋白D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初步免疫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建国 袁育康 +4 位作者 范桂香 王军阳 任会勋 冯捷 马可为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 构建用于防治单纯疱疹的核酸疫苗并观察其免疫效果。方法 用PCR反应 ,从HSV 1F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 gD蛋白的全部编码序列 ,将其插入 pcDNA 3 1 (+)的PCMV下游 ,构建HSVgD核酸疫苗 ,并用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 ;通过中和试验、ELIS... 目的 构建用于防治单纯疱疹的核酸疫苗并观察其免疫效果。方法 用PCR反应 ,从HSV 1F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 gD蛋白的全部编码序列 ,将其插入 pcDNA 3 1 (+)的PCMV下游 ,构建HSVgD核酸疫苗 ,并用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 ;通过中和试验、ELISA方法和攻击试验检测用 pLy D三次肌肉接种小鼠的免疫效果。结果 经鉴定证实了HSV gD核酸疫苗 pLy D的构建 ;实验小鼠产生了对HSV 1特异性的抗体 (抗体滴度 :ELISA法 1∶2 0 3,中和试验法 1∶37) ,并经受了HSV 1病毒的攻击 (存活率 :70 % )。结论 成功构建出了HSV gD核酸疫苗pLy D ,用其接种小鼠可以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并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糖蛋白D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核酸疫苗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葛根素对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22
17
作者 罗敬华 曾晓艳 +2 位作者 范桂香 袁育康 王军阳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为临床开发新的镇痛药物奠定基础。方法结扎雌性C57BL/6小鼠单侧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建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利用机械刺激法和冷盘法分别...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为临床开发新的镇痛药物奠定基础。方法结扎雌性C57BL/6小鼠单侧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建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利用机械刺激法和冷盘法分别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葛根素(100,75和25mg·kg-1)对SNI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痛阈的影响。结果 SNI模型小鼠腹腔注射75mg·kg-1葛根素可显著提高患侧脚掌的50%缩足阈值(P<0.01)和降低5min抬足次数(P<0.01),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镇痛时间可维持60~70min;100mg·kg-1葛根素腹腔注射后虽然也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但作用时间较短,仅维持10~20min;25mg·kg-1葛根素腹腔注射后没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结论适当剂量的葛根素对神经病理性痛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神经病理性痛 镇痛
下载PDF
我院中心ICU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芳 李雅丽 +3 位作者 雷金娥 陈葳 王军阳 曾晓艳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16-121,共6页
目的探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ICU病房患者感染病原菌类型、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和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中心ICU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的病原菌进行培养、分... 目的探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ICU病房患者感染病原菌类型、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和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中心ICU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的病原菌进行培养、分离及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E-test法或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测定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出3 526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杆菌2 446株(69.4%)、革兰阳性球菌659株(18.7%)和真菌421株(11.9%)。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为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92.9%和56.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76.1%和63.6%。多重耐药葡萄球菌主要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65.9%)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0%),其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100%。肠球菌属的整体耐药性十分严重,屎肠球菌比粪肠球菌的耐药率高。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为90%。结论中心ICU患者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且主要为多重耐药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ICU应加强对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并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病原菌 细菌耐药性
下载PDF
结肠癌患者外周血DcR3与CEA联合测定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胜利 安利峰 +3 位作者 史霖 王军阳 范桂香 袁育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5-207,共3页
目的联合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DcR3与癌胚抗原(CEA)mRNA的水平,建立取材于外周血的早期诊断结肠癌的新方法。方法44例结肠癌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各取5 mL静脉血,肝素抗凝,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细胞总RNA TRIzol提取液... 目的联合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DcR3与癌胚抗原(CEA)mRNA的水平,建立取材于外周血的早期诊断结肠癌的新方法。方法44例结肠癌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各取5 mL静脉血,肝素抗凝,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细胞总RNA TRIzol提取液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总RNA,用半定量RT PCR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DcR3与CEA mRNA的水平,并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DcR3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415±0.078,与健康对照组(0.235±0.07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CEA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阳性率为36.4%(16/44),表达水平为0.346±0.071。30名健康志愿者均为阴性。结论DcR3基因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其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有相关性。在CEA阴性情况下,DcR3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R3 癌胚抗原 结肠癌
下载PDF
近5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芳 张祎 +5 位作者 王静 李雅丽 雷金娥 陈葳 王军阳 曾晓艳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为医院感染控制和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的病原菌进行培养、分离及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E-test法或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测定抗菌药物...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为医院感染控制和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的病原菌进行培养、分离及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E-test法或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出3930株铜绿假单胞菌,占所有病原菌的7.59%,占革兰阴性菌的12.93%;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痰液(52.72%)、引流液(10.59%)、分泌物(10.46%)、尿液(7.43%)、胆汁(7.40%)及全血(6.18%)。标本来源科室前3位为肝胆外科(22.19%)、中心ICU(12.26%)和神经外科(11.02%)。11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耐药率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氨曲南高于30%;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高于20%;庆大霉素、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低于20%;阿米卡星低于1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仍为医院感染的主要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与全国最高水平相近,应加强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减少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抗生素 耐药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