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6月青岛海域一次海雾过程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冠岚 孙莎莎 +1 位作者 孙柏堂 李鹏远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1期29-35,共7页
利用青岛地面观测站资料、NCEP全球再分析数据、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8年6月79日青岛附近海域出现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海雾过程的天气形势属于低槽东移型,在海雾持续时段,相对湿度接近100%;风速风向、海表面温度、气... 利用青岛地面观测站资料、NCEP全球再分析数据、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8年6月79日青岛附近海域出现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海雾过程的天气形势属于低槽东移型,在海雾持续时段,相对湿度接近100%;风速风向、海表面温度、气海温差等条件均为黄海海域平流冷却雾的典型配置。利用中尺度WRF模式对本次海雾进行模拟,在海雾维持阶段,逆温层始终存在,且逆温层高度和强度与海雾强度成正比;云水混合比较好地反映了海雾过程中浓雾的范围,在最高0.6 g·kg-1以上的云水混合比高度明显抬升时段,海雾同步达到最强。利用HYSPLIT-4模式对青岛附近气块进行后向追踪可知,本次海雾高层不同高度的气块在青岛上空都经历了明显的下沉增温过程,有利于逆温层的维持和发展;低层气块来自东海,在东南风的作用下,不断将暖湿空气输送至青岛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WRF模式 数值模拟 后向气块追踪
下载PDF
2018年冬季海洋天气评述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皘 黄彬 +3 位作者 聂高臻 王冠岚 曹越男 王慧 《海洋气象学报》 2019年第2期94-105,共12页
2018年冬季(2018年12月—2019年2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主体位于北冰洋上空偏向亚欧大陆一侧。12月,亚洲中东部中高纬环流经向度较大,利于冷空气南下;2019年1—2月,环流经向度减小,中高纬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冷空... 2018年冬季(2018年12月—2019年2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主体位于北冰洋上空偏向亚欧大陆一侧。12月,亚洲中东部中高纬环流经向度较大,利于冷空气南下;2019年1—2月,环流经向度减小,中高纬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冷空气势力减弱,东部及南部海区海雾过程增多。我国近海出现了17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有13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有2次,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有1次,温带气旋大风过程有1次。我国近海浪高在2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14次,2m以上大浪的天数共计64d。冬季共有10次比较明显的海雾过程,多在北部湾附近海域,出雾时间集中于夜间至早晨。南北海域海面温度之差为21~28℃,海面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3个热带气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大风 海雾 热带气旋 浪高 海温
下载PDF
2014年京津冀空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成因分析 被引量:139
3
作者 王冠岚 薛建军 张建忠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1期34-42,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状况与工业排放、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环保部2014年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首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 为进一步了解京津冀区域空气污染状况与工业排放、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环保部2014年空气质量日报数据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首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各城市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工业排放及相应时段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2014年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呈北优南劣分布,即北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南部。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以良和轻度污染的天数居多,其中位于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3市空气质量最好,优良的天数达到67%-86%;北京、天津的占46%,保定、衡水和邢台的仅占23%。各城市AQI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1-2月AQI值最大,9月份达到最小,10月份起AQI开始回升。各市首要污染物1-3月、7月、9-12月以PM(2.5)为主,4、5月以PM(10)和PM(2.5)为主,6、8月以O3为主。影响京津冀地区的首要污染物来源不同,北京市、河北省分别以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燃煤排放为主,天津以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及燃煤影响显著。各地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多为原地生成。秋冬季节空气污染加重与燃煤用量加大、静稳天气增多关系密切;而春夏季节空气污染减轻依赖于风力加大、降水频繁、大气不稳定等气象因素。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燃煤排放、人口数量等因素与空气污染关系密切,气象条件(风、雨、不稳定大气层结等)对空气污染扩散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空气质量指数 首要污染物 风速
下载PDF
北京地区空气质量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91
4
作者 张建忠 孙瑾 +2 位作者 王冠岚 安林昌 王维和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4年第1期33-39,共7页
分析了北京地区2013年1-2月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紫外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AI)、气象观测要素(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大气环流特征、混合层高度、总体理查森数(RB)与AQI的相关性等;同时对气象观测要素与AQI关系进行了拟合,... 分析了北京地区2013年1-2月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紫外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AI)、气象观测要素(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大气环流特征、混合层高度、总体理查森数(RB)与AQI的相关性等;同时对气象观测要素与AQI关系进行了拟合,建立了回归方程。研究结果及主要结论如下:北京地区AQI呈现出了一种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趋势;紫外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AI)与AQI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56,可以作为污染物监测的参考;相对湿度、气压与AQI有着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49,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得到的拟合结果与实际观测效果对比良好;500 hPa乌拉尔山至贝加尔湖地区的高压脊是北京地区是否形成持续性污染的重要天气系统;AQI与1-2月混合层高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11,持续低于459 m的混合层高度有利于污染物堆积;总体理查森数≥10.63时,有利于次日污染持续或发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指数 气象条件 污染监测与预报
下载PDF
京津冀4次重度污染过程的气象要素分析 被引量:55
5
作者 张建忠 李坤玉 +1 位作者 王冠岚 薛建军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1期19-25,共7页
利用2014年京津冀地区4次重度污染过程中的AQI数据及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4次重度污染过程中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和海平面气压的一些特征。结果发现:京津冀中南部是重度污染发生的主要区域,是这4次过程中的共同点;就目前的排放... 利用2014年京津冀地区4次重度污染过程中的AQI数据及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4次重度污染过程中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和海平面气压的一些特征。结果发现:京津冀中南部是重度污染发生的主要区域,是这4次过程中的共同点;就目前的排放水平而言,相对湿度持续高于60%时是出现重度污染并维持的重要指标;平均气温对于出现重度污染过程的指示意义不足;无论是在冬季、春季还是秋季出现的重度污染过程,平均风速小于2.0 m·s^(-1)是污染物堆积的必要条件;海平面气压的高压和低压区位置对于污染范围有着明显影响,高压区位于京津冀地区的偏东位置时,有利于该地区污染出现或维持重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重度污染过程 气象要素
下载PDF
新媒体在霾公众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6
作者 王冠岚 刘璐 《内蒙古气象》 2017年第5期41-45,共5页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愈来愈多的人习惯于将微博、微信作为其获取信息的首要来源,各类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应运而生。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微博、微信公众号正以其高效性、快捷性、互动性等优势,发展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平台。霾天气是...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愈来愈多的人习惯于将微博、微信作为其获取信息的首要来源,各类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应运而生。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微博、微信公众号正以其高效性、快捷性、互动性等优势,发展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平台。霾天气是近几年来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天气现象之一,在霾天气的公众气象服务中,各级气象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央气象台利用新媒体载体进行霾天气公众气象服务的特点,并针对微博、微信在公众气象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得出:(1)"中央气象台"微博账号霾天气微博中,霾预报及实况相关的原创短微博(140字内)受公众关注度最高;(2)"中央气象台"微信公众号中,霾天气微信关注度较台风类微信明显偏低,与其他类天气基本持平;(3)"中央气象台"微博与网友互动能力上较为薄弱,需加强后台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霾天气 公众气象服务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一次爆发性气旋的诊断分析和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3
7
作者 孙柏堂 王冠岚 +2 位作者 李鹏远 孙雅文 傅刚 《海洋气象学报》 2018年第1期34-42,共9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FNL格点资料和大气数值模式WRF,对2012年1月11—13日发生于西北太平洋上的一次爆发性气旋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气旋于1月11—12日在日本以东海域爆发性发展,经历2次转向后于13日在堪察加半岛...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FNL格点资料和大气数值模式WRF,对2012年1月11—13日发生于西北太平洋上的一次爆发性气旋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气旋于1月11—12日在日本以东海域爆发性发展,经历2次转向后于13日在堪察加半岛附近减弱。研究表明,气旋发展中存在明显锋面结构,对流层高层的高位涡下传对气旋发展非常有利,气旋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一支低空急流的生成和发展,使辐合抬升更加明显。利用WRF模式对10日1800 UTC至13日0000 UTC气旋过程进行海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海温变化对气旋发展强度影响明显,但对气旋路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爆发性气旋 诊断分析 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