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慢性毒性效应
1
作者 胡浩泽 王卢燕 +4 位作者 李烨青 张昌朋 赵学平 张鑫 蒋金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5-285,共11页
为探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strobilurins)对水生生物早期生命阶段的慢性毒性,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测定了醚菌酯长期暴露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亚致死效应。将斑马鱼胚胎持续暴露于不同浓度醚菌酯(0.000750~0.180 mg·L^(-1))34 d后... 为探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strobilurins)对水生生物早期生命阶段的慢性毒性,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测定了醚菌酯长期暴露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亚致死效应。将斑马鱼胚胎持续暴露于不同浓度醚菌酯(0.000750~0.180 mg·L^(-1))34 d后,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144 h和34 d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141 mg·L^(-1)和0.0106 mg·L^(-1)。研究发现,醚菌酯暴露34 d后,0.00460、0.0115和0.0288 mg·L^(-1)醚菌酯可显著降低仔鱼的体质量,0.0115 mg·L^(-1)和0.0288 mg·L^(-1)醚菌酯能够降低仔鱼体长,而0.180 mg·L^(-1)醚菌酯会增加仔鱼的体长和体质量。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体长的34 d-NOEC为0.00460 mg·L^(-1),34 d-LOEC为0.0115 mg·L^(-1),对早期生命阶段体质量的34 d-NOEC为0.00185 mg·L^(-1),34 d-LOEC为0.00460 mg·L^(-1)。在试验期间,分别于1、3、7、14、21和34 d测定斑马鱼胚胎/仔鱼体内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相关因子的活性和水平。研究发现,醚菌酯长期暴露会导致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先降低再升高。此外,醚菌酯长期暴露期间,斑马鱼体内钙离子(Ca2+)水平和钙离子腺苷三磷酸酶(Ca2+-ATP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醚菌酯长期暴露会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生长指标和抗氧化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醚菌酯可能通过调控ATP和Ca2+水平、Ca2+-ATP酶活性,干扰线粒体能量代谢进而诱导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产生氧化应激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醚菌酯 斑马鱼 慢性毒性 早期生命阶段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研究
2
作者 王卢燕 张昌朋 +3 位作者 王祥云 何红梅 赵学平 蒋金花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0-226,共7页
采用PRiME HLB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建立了斑马鱼中肟菌酯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在0.0001~0.05 mg/L范围内,肟菌酯进样质量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 采用PRiME HLB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建立了斑马鱼中肟菌酯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在0.0001~0.05 mg/L范围内,肟菌酯进样质量浓度与峰面积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当添加水平分别为0.0005和0.05 mg/L时,肟菌酯在水样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6%~1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1%~8.9%;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1和10 mg/kg时,其在鱼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0.5%~104%,RSD为1.4%~3.3%。肟菌酯在水样中的定量限(LOQ)为0.0005 mg/L,在鱼肉中的LOQ为0.01 mg/kg。利用所建立的方法,研究了在水生生物鱼类的1/10急性毒性基准剂量(ALB)值(7.15×10^(-4)mg/L)和ALB值(7.15×10^(-3)mg/L)、斑马鱼的1/100 LC_(50)值(5.10×10^(-4)和1.20×10^(-3)mg/L)以及1/10 LC_(50)值(5.10×10^(-3)和1.20×10^(-2)mg/L)剂量暴露下,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肟菌酯连续暴露192 h后,肟菌酯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系数(BCF)为113~178,具有中等生物富集效应。研究表明,生产中在使用肟菌酯时,应考虑其低浓度暴露下因生物富集作用而对水生生物引起的生态毒理学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肟菌酯 斑马鱼 生物富集 急性毒性 水生生物基准 水生生态风险
下载PDF
三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复配制剂登记现状分析
3
作者 王祥云 王卢燕 +3 位作者 张昌朋 李艳杰 赵学平 蒋金花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21-2129,共9页
为明确三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复配制剂登记现状,通过中国农药信息网对三唑类杀菌剂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登记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登记数量选出13种复配制剂进一步分析其在剂型、毒性、施用方式、登记作物、防治对象... 为明确三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复配制剂登记现状,通过中国农药信息网对三唑类杀菌剂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登记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登记数量选出13种复配制剂进一步分析其在剂型、毒性、施用方式、登记作物、防治对象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登记剂型种类共10种,占比最高的4种剂型分别为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乳油;毒性上,大部分剂型为低毒,占比高达92.0%;施用方式上,以喷雾为主;作物防治对象中,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登记作物范围最广,戊唑醇·肟菌酯防治对象种类最多。结果总结分析了三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组合的特点,为进一步研发其环境友好复配剂型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类杀菌剂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复配制剂 农药登记
下载PDF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角鲨烯的含量 被引量:17
4
作者 黎斌 刘小羽 +5 位作者 俞璐萍 刘亚楠 王卢燕 桑力青 杨婷婷 朱萌萌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2385-2392,共8页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测定植物油中角鲨烯化合物的方法。方法植物油样品经正己烷超声提取,中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Alumina-N)净化,内标法定量。结果采用优化后的条件,角鲨烯...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测定植物油中角鲨烯化合物的方法。方法植物油样品经正己烷超声提取,中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Alumina-N)净化,内标法定量。结果采用优化后的条件,角鲨烯在0.01~0.64 mg/kg的定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以上。选取不同含量植物油样品(菜籽油、葵花籽油、花生油),在样品添加角鲨烯化合物浓度为10、100、200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91.5%~10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6%。在正常的光照和室温条件下,角鲨烯在放置1、3、5 d后的浓度分别较0 d时降低了14.8%、20.7%和27.8%,在放置11、13、15 d后的浓度较0 d时降低了37.0%、39.0%和40.5%。结论该方法具有高效、快速、操作简单、实验成本低等优点,可以满足实验室内植物油中角鲨烯的快速、高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鲨烯 净化 稳定性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