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8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卫军设计作品
1
作者 王卫军 《关东学刊》 2024年第4期I0003-I0006,共4页
下载PDF
王卫军作品选
2
作者 王卫军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C)》 2017年第12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关键词 卫军
下载PDF
低铼钼合金管双轴应力下的微观组织演变研究
3
作者 姜玮 王卫军 +3 位作者 张国栋 雷华桢 杨文 高进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682,共6页
为了获得低铼钼合金管在高温双轴应力作用下的变形机制,研究了低铼钼合金管在1350 K、双轴应力(环向应力分别为36 MPa和60 MPa)下的微观组织演变过程。通过EBSD、TEM、XRD和EDS对双轴应力实验前后的低铼钼合金管样品进行对比分析,获得... 为了获得低铼钼合金管在高温双轴应力作用下的变形机制,研究了低铼钼合金管在1350 K、双轴应力(环向应力分别为36 MPa和60 MPa)下的微观组织演变过程。通过EBSD、TEM、XRD和EDS对双轴应力实验前后的低铼钼合金管样品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了样品晶粒尺寸、晶体取向、晶胞参数和位错等特征变化,推测了其变形机制与微观组织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原材料去应力退火态微观组织为柱状晶粒,且沿轴向具有<101>方向性;环向应力36 MPa样品在环向变形量达8%过程中,晶体结构发生再结晶与晶粒长大,并失去<101>方向性,变形机制以位错滑移和晶界滑移为主;环向应力60 MPa样品在环向变形量达19%过程中,部分晶粒发生再结晶,部分晶粒发生大量变形并失去结晶性,除此之外,变形机制还包含晶界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铼钼合金 双轴应力 再结晶 变形机制
下载PDF
酿酒高粱丸粒化包衣对害虫防效评价
4
作者 丁翊东 金倩 +5 位作者 于居龙 潘明泉 田胜营 于成功 王卫军 赖上坤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48,共9页
为探究酿酒高粱种子丸粒化包衣后对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丸粒化包衣和常规拌种处理下,酿酒高粱不同生育期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在植株体叶片中药剂含量、生化物质变化及对螟虫和蚜虫的防治效果。结... 为探究酿酒高粱种子丸粒化包衣后对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丸粒化包衣和常规拌种处理下,酿酒高粱不同生育期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在植株体叶片中药剂含量、生化物质变化及对螟虫和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丸粒化包衣处理在酿酒高粱生长前中期叶片中具有一定浓度药剂,但低于常规拌种处理;高粱不同生育期内药剂丸粒化包衣处理的可溶性糖和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拌种处理;高粱孕穗期,药剂丸粒化包衣对螟虫和蚜虫的防效分别为95.89%和85.40%,与常规化学防治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株叶片中残留药剂及抗虫次生代谢物质协同参与是药剂丸粒化包衣对靶标害虫长效控制的主要原因。因此,种子丸粒化包衣后可长效控制酿酒高粱主要害虫,在酿酒高粱生长前中期,可减少虫害防治1~2次,甚至可不施化学农药。本研究为酿酒高粱病虫害防治和田间栽培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丸粒化 农药残留 次生代谢物 酿酒高粱
下载PDF
迁玉系列玉米品种
5
作者 王卫军 刘晓飞 《农家致富》 2024年第8期42-43,共2页
一、迁玉1801.品种来源迁玉180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选育而成;202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玉20220015,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夏播种植;2023~2024年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江苏... 一、迁玉1801.品种来源迁玉180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选育而成;202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玉20220015,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夏播种植;2023~2024年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江苏地区推荐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玉米品种 品种来源 带状复合种植 江苏省淮北地区 大豆玉米 推荐品种 夏播
下载PDF
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用于膝骨关节炎内侧间室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6
作者 王卫军 《大医生》 2024年第13期51-54,共4页
目的分析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用于膝骨关节炎内侧间室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膝骨关节炎内侧间室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分析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用于膝骨关节炎内侧间室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膝骨关节炎内侧间室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ROM)、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KSS)评分、髋-膝-踝角(HKA)、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8和IL-1β]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ROM均增大,VAS疼痛评分均降低,LKS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ROM更大,VAS疼痛评分更低,LKSS评分更高(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HKA均增大,SF-36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的HKA更大,SF-36评分更高(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TNF-α、IL-8和IL-1β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用于膝骨关节炎内侧间室病变患者可增加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程度,提高膝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 膝骨关节炎 内侧间室病变 关节活动度 安全性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7
作者 王卫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6期122-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应用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疑似老年LDH患者,均予以CT及MRI检查,以术后病理及临床医生综合判断结果为依据,评估CT检查...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应用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疑似老年LDH患者,均予以CT及MRI检查,以术后病理及临床医生综合判断结果为依据,评估CT检查及MRI检查对老年LDH的诊断效能,比较两种方法对LDH征象、不同病变部位、不同病变程度的检出情况。结果:68例疑似老年LDH患者最终确诊58例;MRI检查老年LDH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均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LDH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椎间盘变形征象检出率高于CT检查,其中椎间盘变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积气及钙化征象检出率高于MRI检查(P<0.05)。MRI检查对LDH L3~4病变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老年LDH不同病变程度的检出准确率96.55%高于CT检查的79.31%(P<0.05)。结论:MRI技术对老年LDH的诊断效能整体优于CT检查,有助于提高L3~4部位病变检出率,但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LDH征象的诊断效果各有优劣,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老年人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
下载PDF
光伏组件热斑效应智能化检测的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道累 姚从荣 +3 位作者 李超 王卫军 秦宝星 朱瑞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7-536,共10页
针对目前光伏组件热斑检测方式较为众多繁杂的问题,总结并系统剖析现存的国内外各种光伏组件传统及智能化的热斑检测方式,将深度学习算法运用于此的最新进展,并着重研究多位研究者对于将各种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以及目标检测模型运用... 针对目前光伏组件热斑检测方式较为众多繁杂的问题,总结并系统剖析现存的国内外各种光伏组件传统及智能化的热斑检测方式,将深度学习算法运用于此的最新进展,并着重研究多位研究者对于将各种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以及目标检测模型运用于热斑红外图像的检测上,如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基于SpotFPN多尺度特征学习模块等。之后针对光伏组件热斑检测的智能化诊断技术进行实验对比,最后对当前问题展开探讨以及对未来该技术进展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太阳能发电 红外图像 深度学习 热斑 智能化
原文传递
房地产开发土地增值税困境的治理对策——土地增值收益按贡献分配机制探索
9
作者 蔡昌 王卫军 朱长胜 《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5-13,共9页
房地产开发土地增值税面临抑制投机难、税款征缴入库难、企业税收遵从难、税务部门征管难等诸多困境。造成困境的底层逻辑在于现行土地增值税制度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将土地社会增值归属于房地产企业并对土地增值全额征收土地增值... 房地产开发土地增值税面临抑制投机难、税款征缴入库难、企业税收遵从难、税务部门征管难等诸多困境。造成困境的底层逻辑在于现行土地增值税制度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将土地社会增值归属于房地产企业并对土地增值全额征收土地增值税,从而导致激励约束机制失效,形成典型的制度失灵。按照“谁付出,谁受益”的公平公正分配原则,土地增值收益应按贡献分配,此亦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议在土地使用权新出让合同中约定以政府公布单位标定地价计算土地社会增值,在房地产转让、转为出租(自用)等环节企业直接缴纳土地社会增值金。在此基础上暂停征收土地增值税,由此突破困境,并为后续土地使用权到期处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 土地增值税 土地社会增值 按贡献分配 激励约束
下载PDF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富麦999的选育及主要特征特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善磊 崔小平 +6 位作者 王卫军 田胜营 赵壁 许稳 刘晓飞 赖上坤 赖尚科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2期72-76,共5页
富麦999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和安徽夏兴种业有限公司以济麦22为母本、(太空6号/山农16)F1为父本杂交,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显示,该品种全生育期222.7 d,株高81... 富麦999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和安徽夏兴种业有限公司以济麦22为母本、(太空6号/山农16)F1为父本杂交,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显示,该品种全生育期222.7 d,株高81.9 cm,有效穗数649.5万个/hm^(2),成穗率40.2%,穗粒数31.9粒/穗,千粒质量46.9 g;中感赤霉病、感纹枯病、中感-中抗白粉病;2023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麦2023L022),适宜在安徽省淮北及沿淮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麦999 小麦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深部大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46
11
作者 王卫军 袁超 +5 位作者 余伟健 吴海 彭文庆 彭刚 柳小胜 董恩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21-2931,共11页
针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难以控制的问题,采用Kastner等相关理论,研究了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揭示了其变形难以控制的力学本质,提出了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新的支护理念。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主要来自于两部... 针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难以控制的问题,采用Kastner等相关理论,研究了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揭示了其变形难以控制的力学本质,提出了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新的支护理念。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大变形主要来自于两部分:1巷道周边浅部破碎围岩的扩容与剪胀等非连续性变形;2高应力致使巷道围岩产生的以塑性变形为主的连续性变形。研究表明:目前的支护水平对巷道围岩的连续性变形影响十分有限,总是存在一部分变形量无法控制,即深部巷道围岩存在"给定变形"。为实现巷道围岩稳定控制,降低支护成本,巷道围岩支护理念应由变形控制向稳定控制转变,确保巷道围岩均匀、协调变形,消除冒顶与片帮等不安全隐患,增强巷道围岩整体性与稳定性。因此,对于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可在巷道掘进时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以容纳围岩部分"给定变形",支护结构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变形能力,又能持续提供较高的支护阻力,以维持巷道围岩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保障巷道围岩的均匀、协调变形。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考虑预留变形并采用"可接长锚杆+刚性长螺纹钢锚杆+锚网+W钢带+喷射混凝土"综合控制技术为主,并辅以可接长锚杆强化顶板支护方案可较好控制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保障了巷道服务期间的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 稳定性控制 给定变形 支护阻力
下载PDF
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预留变形控制技术 被引量:60
12
作者 王卫军 袁超 +5 位作者 余伟健 赵延林 彭文庆 吴海 彭刚 屈延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56-2164,共9页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试验等手段,研究了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与塑性区的影响,提出了支护结构应满足围岩大变形的协调支护原则。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支护条件下,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塑性区影响十分...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试验等手段,研究了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与塑性区的影响,提出了支护结构应满足围岩大变形的协调支护原则。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支护条件下,支护阻力对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塑性区影响十分有限,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总是存在一部分变形量依靠现有支护水平无法控制,将此部分围岩变形量称之为巷道围岩的"给定变形",并且这种"给定变形"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对于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变形控制,可在巷道掘进时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并要求支护结构应能够适应巷道围岩的大变形,以维持围岩的完整性,同时保障支护结构本身能够持续不断提供支护阻力而又不出现断裂失效。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考虑预留变形并采用"锚杆+自动让压桁架锚索"为主体,锚索加固为辅助的综合控制技术可较好的控制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保障了巷道服务期间的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 给定变形 支护阻力 预留变形 塑性区
下载PDF
综放沿空巷道底板受力变形分析及底鼓力学原理 被引量:38
13
作者 王卫军 侯朝炯 +1 位作者 柏建彪 李学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9-322,共4页
在分析了综放沿空巷道底板力学环境的基础上,建立了底板力学模型,计算了巷道、窄煤柱、高支承压力区底板岩层的相对位移。提出综放沿空巷道底鼓成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巷道底板一定深度的岩层在等效载荷的作用下产生拉应变而破... 在分析了综放沿空巷道底板力学环境的基础上,建立了底板力学模型,计算了巷道、窄煤柱、高支承压力区底板岩层的相对位移。提出综放沿空巷道底鼓成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巷道底板一定深度的岩层在等效载荷的作用下产生拉应变而破坏;二是由于巷道底板岩层的破坏降低了高支承压力区底板岩体围压,导致这部分岩体在其形变势能释放过程中破坏而产生向巷道内的塑性流动;三是实煤体帮的下沉。并简要分析了煤柱宽度对底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沿空巷道 底板 位移 高支承压力区 底鼓 煤桩宽度
下载PDF
综放沿空巷道顶煤受力变形分析 被引量:52
14
作者 王卫军 侯朝炯 +1 位作者 柏建彪 张习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9-211,共3页
根据砌体梁理论 ,老顶以给定变形方式作用于综放沿空巷道围岩 ,应用能量原理分析了巷道围岩的变形机理 ,建立了巷道顶煤的力学模型 ,运用变分法对老顶给定变形下顶煤的变形进行了初步求解 ,并对顶煤下沉量与支护阻力、煤体弹性模量、巷... 根据砌体梁理论 ,老顶以给定变形方式作用于综放沿空巷道围岩 ,应用能量原理分析了巷道围岩的变形机理 ,建立了巷道顶煤的力学模型 ,运用变分法对老顶给定变形下顶煤的变形进行了初步求解 ,并对顶煤下沉量与支护阻力、煤体弹性模量、巷道宽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顶煤 变分方法 顶煤下沉量 受力变形 围岩
下载PDF
采动影响下底板暗斜井的破坏机理及其控制 被引量:45
15
作者 王卫军 袁越 +1 位作者 余伟健 陈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63-1472,共10页
针对采动影响下底板巷道围岩出现的大变形失稳及屡修屡坏的控制难题,综合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及井下试验与实测等方法,对采动条件下底板应力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及其与巷道围岩应力的关系、底板暗斜井受回采过程扰动的动态变形破... 针对采动影响下底板巷道围岩出现的大变形失稳及屡修屡坏的控制难题,综合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及井下试验与实测等方法,对采动条件下底板应力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及其与巷道围岩应力的关系、底板暗斜井受回采过程扰动的动态变形破坏特征、底板巷道的失稳机制及控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围岩应力分布受超前支承压力在底板中传递的显著影响是底板巷道变形破坏的根本原因。在采动加卸载作用下,底板水平应力增量与垂直应力增量的异步变化引起围岩帮部的环向应力激增并破坏造成顶底板临空宽度的加大,进而导致顶板破断和严重底臌。采用高阻可让压锚索减小顶底板的临空宽度、抑制底臌大变形,提出了锚网索+注浆+底板锚索的控制方法。对江西高坑矿底板暗斜井进行了现场支护试验,围岩控制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影响 底板应力 底板巷道 动态变形破坏 围岩控制
下载PDF
沿空掘巷实体煤帮应力分布与围岩损伤关系分析 被引量:58
16
作者 王卫军 冯涛 +1 位作者 侯朝炯 张习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590-1593,共4页
实体煤帮的高支承压力是影响沿空掘巷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分析了沿空掘巷应力环境的基础上,应用损伤理论,分析了给定变形下沿空掘巷实体煤帮的支承压力分布,并探讨了支承压力分布与煤岩厚度、弹性模量等参数的关系,对沿空巷道的维... 实体煤帮的高支承压力是影响沿空掘巷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分析了沿空掘巷应力环境的基础上,应用损伤理论,分析了给定变形下沿空掘巷实体煤帮的支承压力分布,并探讨了支承压力分布与煤岩厚度、弹性模量等参数的关系,对沿空巷道的维护与底鼓机理及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掘巷 支承压力分布 损伤理论 实体煤
下载PDF
综放沿空掘巷底鼓的受力变形分析 被引量:29
17
作者 王卫军 黄成光 +1 位作者 侯朝炯 彭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30,共5页
在分析综放沿空掘巷底板力学环境的基础上 ,建立了底板力学分析模型 .运用弹性理论对底板较大范围内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进行了求解 ,认为综放沿空掘巷的底鼓主要与巷道底板一定深度的岩层及实煤体侧高支承压力有关 ,从理论上阐述了综放... 在分析综放沿空掘巷底板力学环境的基础上 ,建立了底板力学分析模型 .运用弹性理论对底板较大范围内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进行了求解 ,认为综放沿空掘巷的底鼓主要与巷道底板一定深度的岩层及实煤体侧高支承压力有关 ,从理论上阐述了综放沿空掘巷比普通回采巷道更易产生底鼓的力学原理 .并探讨了底鼓控制的新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沿空掘巷 底鼓 力学原理 应力 应变 支承压力
下载PDF
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卫军 赵婵璞 +5 位作者 姜鹏 任仙 王骄洋 王桂真 牟雪 谷建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68,72,共4页
为了评价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高低,对塞罕坝地区30 a生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枯落物持水量、土壤水分物理特性进行研究。并依据土壤总毛管蓄水量和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的大小评价不同密度林分水源涵养功能,将土... 为了评价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高低,对塞罕坝地区30 a生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枯落物持水量、土壤水分物理特性进行研究。并依据土壤总毛管蓄水量和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的大小评价不同密度林分水源涵养功能,将土壤总毛管蓄水量和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归一统计,定义为水源涵养指数,作为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的评判。结果表明:(1)对于研究的9个密度下的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是自身重量的3~4倍,最大持水率为249.98%~302.48%,人工林密度越大,持水量能力越大。(2)土壤总孔隙度为41.7%~62.9%。土壤的最大蓄水量为3 046.14~3 403.49 t/hm2,密度越大,土壤蓄水能力越强,当密度大于1 350株/hm2时,增大趋势趋于平缓。(3)枯落物和土壤的综合水源涵养指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29倍,当密度大于1 350株/hm2时,趋于稳定,且在1 350~1 800株/hm2之间,发挥的水源涵养功能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水源涵养 枯落物 土壤 持水能力
下载PDF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塑性区恶性扩展过程及其控制 被引量:68
19
作者 王卫军 郭罡业 +1 位作者 朱永建 余伟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747-2754,共8页
以曲江煤矿-850 m东大巷延伸段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试验等手段,分析了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塑性区的产生、形成过程。塑性区的发展一般经历5个阶段,即塑性点的出现、塑性环的形成、塑性环局部畸变... 以曲江煤矿-850 m东大巷延伸段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试验等手段,分析了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塑性区的产生、形成过程。塑性区的发展一般经历5个阶段,即塑性点的出现、塑性环的形成、塑性环局部畸变、塑性区非均匀扩展、塑性区恶性扩展等。认为巷道围岩失稳主要是塑性环的局部畸变导致了塑性区的恶性扩展所致,要控制巷道围岩稳定,关键对策是控制塑性环的局部畸变,其次是控制塑性区的恶性扩展,使围岩塑性区尽可能均匀缓慢发展。根据塑性区控制原理,提出了"锚网索喷+底板锚索+局部锚索或注浆加强"的支护方案并在该巷道实施。数值计算表明,该巷道塑性区总体均匀发展,没有发生恶性扩展。现场监测结果显示,所采用的支护方案较好地控制了围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区 畸变 恶性扩展 高偏应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短蛸繁殖行为及胚胎发育过程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卫军 杨建敏 +4 位作者 周全利 郑小东 张宇 孙国华 刘相全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7-1165,共9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对短蛸(Octopusocellatus)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选用成体短蛸培养1个月后(五月份)即产卵。观察发现,雌蛸一直对其卵子进行看护,直到幼体孵化出膜,随后两周之内雌蛸相继死亡;受精卵卵裂... 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对短蛸(Octopusocellatus)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选用成体短蛸培养1个月后(五月份)即产卵。观察发现,雌蛸一直对其卵子进行看护,直到幼体孵化出膜,随后两周之内雌蛸相继死亡;受精卵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根据Naef的划分标准,短蛸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20期,期间胚胎经历2次翻转,受精卵的孵化水温为16~21℃时,第1次翻转发生在第15天,胚胎原基由动物极转向植物极;第2次翻转发生在第40天,胚胎由卵柄端转向卵柄相对端;从受精卵到幼体孵化出膜共经历41d;刚孵化出的幼体为浮游型,浮游期12d左右,之后营底栖生活。本文系统地描述了短蛸的繁殖行为和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旨在丰富短蛸繁殖生物学和胚胎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为开展大规模开展短蛸人工育苗、养殖以及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蛸 繁殖行为 胚胎发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