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游补》时空大腾挪及其宗教意蕴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厚怀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3-176,共4页
《西游补》的时空向来让读者费心劳神,行者到底回到了哪一世界,这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戏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西游补》从第二回起,就紧锣密鼓地进行空间大腾挪。它一改取经队伍"走上西方"的"西游",转而让行者... 《西游补》的时空向来让读者费心劳神,行者到底回到了哪一世界,这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戏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西游补》从第二回起,就紧锣密鼓地进行空间大腾挪。它一改取经队伍"走上西方"的"西游",转而让行者"走下东方来",实质上是从渐趋西天"佛国",转向东方"青青世界"——世界被还原为"俗世"。在"青青世界"中,空间的腾挪变换,使时间也随之扭曲变形,而时间的扭曲变形反过来赋予空间以独特的意义——世界被还原为迷情辛苦的"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补》 时空大腾挪 宗教意蕴
下载PDF
隔膜:鲁迅小说世界中的人际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厚怀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39-42,64,共5页
鲁迅小说存在两个世界,即孩子世界和成人世界,前者纯真、融洽,后者却灰暗、隔膜,隔膜是“娘老子教的”,“愚弱”是隔膜的本质。无知无识,是谓愚。愚者,道德上,辨不清是非,情感上,找不准方向。无势无力,是谓弱。弱者,常常“被吃”,又常... 鲁迅小说存在两个世界,即孩子世界和成人世界,前者纯真、融洽,后者却灰暗、隔膜,隔膜是“娘老子教的”,“愚弱”是隔膜的本质。无知无识,是谓愚。愚者,道德上,辨不清是非,情感上,找不准方向。无势无力,是谓弱。弱者,常常“被吃”,又常常“吃人”。鲁迅高声疾呼“救救孩子”以此来打破人际隔膜,明知不可为而为者,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探索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人际隔膜 愚弱
下载PDF
真性:《儒林外史》中“德性”复合的主旨
3
作者 王厚怀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50-52,55,共4页
德性,本来应指社会性与自然性在个人价值中的复合,可是,在中国人传统的语用中,只言“德”,不言“性”,只褒贬人的社会性,忽视或唾弃人的自然性。伦理型的价值取向对主体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灵性,是人生命中最深刻的精神需求... 德性,本来应指社会性与自然性在个人价值中的复合,可是,在中国人传统的语用中,只言“德”,不言“性”,只褒贬人的社会性,忽视或唾弃人的自然性。伦理型的价值取向对主体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灵性,是人生命中最深刻的精神需求与最微妙的精神能力,而真性,也就是修炼已通的“灵性”,是“德”与“性”的复合。与《红楼梦》有所不同,《儒林外史》体现的正是由“性”而“德”从而又向更高层次的灵性———“真性”的一种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主旨 真性 德性 复合
下载PDF
伴生与层级:婉说的目的特征——婉说论之二
4
作者 王厚怀 《文教资料》 2007年第30期38-40,共3页
婉说,与"直说"相对,也就是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曲折是手段,温和是目的。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婉说在温和之外也伴生了语言的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和深刻性追求,形成层级性特征。浅婉只具有婉说目的的初始性,深婉则具有婉说目的... 婉说,与"直说"相对,也就是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曲折是手段,温和是目的。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婉说在温和之外也伴生了语言的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和深刻性追求,形成层级性特征。浅婉只具有婉说目的的初始性,深婉则具有婉说目的的超越性。深婉是语言艺术追求的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婉说 目的 温和 伴生 层级
下载PDF
《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辨
5
作者 王厚怀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1-33,共3页
许多选注本将《诗经.蒹葭》中的"苍苍"、"淒淒"、"采采"全都解释为"茂盛(貌)",其依据值得怀疑。它们绝不是简单的"换韵"。作为变换的中心词,它们负载着特定的诗义信息;作为融情的景... 许多选注本将《诗经.蒹葭》中的"苍苍"、"淒淒"、"采采"全都解释为"茂盛(貌)",其依据值得怀疑。它们绝不是简单的"换韵"。作为变换的中心词,它们负载着特定的诗义信息;作为融情的景语,它们的意义变化,表明三章诗意的逐层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蒹葭》 换韵 诗意加深
下载PDF
朦胧飘逸,言简意丰——试论《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情趣
6
作者 王厚怀 吴佑元 《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5期69-72,共4页
《蒹葭》整个诗境的朦胧飘逸 ,使诗歌意蕴含蓄丰富。文章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 ,并且选取“伊人”意象的“不确定”和“不切实”两个维度 ,试图把握《蒹葭》朦胧飘逸的艺术情趣 ,探寻《蒹葭》言简意丰的成因 ,便于读者将《诗经》作为经典... 《蒹葭》整个诗境的朦胧飘逸 ,使诗歌意蕴含蓄丰富。文章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 ,并且选取“伊人”意象的“不确定”和“不切实”两个维度 ,试图把握《蒹葭》朦胧飘逸的艺术情趣 ,探寻《蒹葭》言简意丰的成因 ,便于读者将《诗经》作为经典来鉴赏。《蒹葭》这篇杰作的艺术情趣 ,不仅在于整个诗境的朦胧飘逸 ,而且在于“伊人”意象的“不确定”所致的诗歌意蕴的含蓄丰富 ,还在于“伊人”意象的“不切实”所造成的“从”的人生旨趣的凸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情趣 意象 不确定 不切实
下载PDF
个体活动:教育生态的生命活力所在
7
作者 王厚怀 罗建军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5-37,48,共4页
针对同一教育生态中,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考察其原因在于个体活动的差异。个体活动分为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通过对个体活动的分析,可见心理活动在整个个体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个体活动是教育生态的生命活力所在。只有让个体充... 针对同一教育生态中,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考察其原因在于个体活动的差异。个体活动分为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通过对个体活动的分析,可见心理活动在整个个体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个体活动是教育生态的生命活力所在。只有让个体充分活动起来,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生态 全面素质 个体活动
下载PDF
《西游补》情事的戏拟和俗人的还原
8
作者 王厚怀 《咸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32-34,共3页
《西游补》通过一系列戏拟的"情事",大圣被还原为俗世生活中恣情放性的"俗人"。恣情放性的大圣,其柔弱之形可怜,其愚拙之状可笑,其卑微之态可哀,小说的讽刺意味就深蕴于其中。
关键词 《西游补》 情事 戏拟 俗人 还原
下载PDF
口语叙事和书面抒情:婉说构造的语境分野
9
作者 王厚怀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年第3期33-36,共4页
婉说虽然需要修辞润饰,但其构造也不完全依赖于修辞。就修辞格而言,由于其各自的特点形成了分工,只有意义化辞格才构成婉说。某一修辞格蕴意的深与浅,与语境(包括语篇语境和文化背景)提供的信息密切相关。深婉,其蕴意之深,常常栖居在诗... 婉说虽然需要修辞润饰,但其构造也不完全依赖于修辞。就修辞格而言,由于其各自的特点形成了分工,只有意义化辞格才构成婉说。某一修辞格蕴意的深与浅,与语境(包括语篇语境和文化背景)提供的信息密切相关。深婉,其蕴意之深,常常栖居在诗性抒情语言环境中,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境界。而浅婉,由于只求避免刺激,或求生动风趣,一般在叙事性口语中常被用来作为调剂物。这样,口语叙事和书面抒情,就成为浅婉和深婉构造语境的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叙事 书面抒情 婉说 构造语境 分野
下载PDF
大学语文课程的“不能承受之重”
10
作者 罗建军 王厚怀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0-13,共4页
受教材、课时、师资、文化环境等的制约,大学语文课程并不能承载过多的教学任务。课程改革应从教材和教法两个方面着手。教材要采取分类编排和分册编排方式,注意史论结合,注意学科框架和最新成果结合,并且要增加阅读指导内容。在教学中... 受教材、课时、师资、文化环境等的制约,大学语文课程并不能承载过多的教学任务。课程改革应从教材和教法两个方面着手。教材要采取分类编排和分册编排方式,注意史论结合,注意学科框架和最新成果结合,并且要增加阅读指导内容。在教学中,教要采取专题教学方式,学要以自学为主,练要采取问题探究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 课程 改革
下载PDF
岩溶型煤矿底板岩体质量分级及其在突水评价上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经明 邓西清 +2 位作者 王厚怀 童宏树 张永泰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39-245,共7页
煤层底板突水是威胁岩溶型煤田安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许多学者曾以多种方式对此进行过研究 ,但用岩体分级法进行研究的很少。本文参考 Bieniawski的分级方法提出了一套岩体分级方案和主要岩体力学参数的求解方法 ,并总结出了一套岩... 煤层底板突水是威胁岩溶型煤田安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许多学者曾以多种方式对此进行过研究 ,但用岩体分级法进行研究的很少。本文参考 Bieniawski的分级方法提出了一套岩体分级方案和主要岩体力学参数的求解方法 ,并总结出了一套岩体类型与防治水工程投入关系的经验。该方法在皖北矿务局 6 51工作面的应用取得了成功 ,这一方法对整个岩溶型煤矿底板防治水工作都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煤层底板 岩体质量分级 突水
下载PDF
家:想超脱而又难超脱的现实:朱自清“心理颇不宁静”的原因探秘
12
作者 王厚怀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0年第3期33-34,共2页
关于来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开篇提及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历来说法较多。有的认为“当年(即1927年)中国时局动荡,黑暗笼罩着全中国”,“心里有除不去的阴影”,幻想超脱“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
关键词 朱自清 《荷塘月色》 课文分析 中学 语文
下载PDF
《西游补》妖魔的突破与主题的翻新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厚怀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5-65,共11页
在"俗世"和"俗人"的还原中,与《西游记》相较,《西游补》完成了相互关联的两处新变:第一,区别于外魔,《西游补》魔被内化,呈现出概念范畴化的新特征。第二,区别于斗战成佛,《西游补》入情悟幻,空情为佛。悟幻悟空,... 在"俗世"和"俗人"的还原中,与《西游记》相较,《西游补》完成了相互关联的两处新变:第一,区别于外魔,《西游补》魔被内化,呈现出概念范畴化的新特征。第二,区别于斗战成佛,《西游补》入情悟幻,空情为佛。悟幻悟空,此乃《西游补》的启蒙主题。显然,在《西游补》中是妖魔的突破引起主题的翻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补》 妖魔 主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