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胺碘酮所致大鼠肺毒性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和枚 瞿文生 +1 位作者 余寿忠 袁本利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1-305,共5页
为探讨胺碘酮所致肺毒性的发病机理,采用每日1 次,连续5 d 气管内注入0.1 m L盐酸胺碘酮(1.25 m g)生理盐水的方法,复制该病变的大鼠模型.该方法具有复制周期短,病变典型(出现明确的肺间质纤维化和肺泡腔内泡沫... 为探讨胺碘酮所致肺毒性的发病机理,采用每日1 次,连续5 d 气管内注入0.1 m L盐酸胺碘酮(1.25 m g)生理盐水的方法,复制该病变的大鼠模型.该方法具有复制周期短,病变典型(出现明确的肺间质纤维化和肺泡腔内泡沫细胞聚集)及实验期间动物无死亡等优点. 此外采用原位杂交技术首次发现胺碘酮给药晚期肺巨噬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m RNA 表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原位杂交 肺纤维化 肺毒性
下载PDF
大鼠血管内皮铺片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和枚 汪海 +1 位作者 袁本利 阮金秀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9-70,共2页
以往的内皮铺片法提供了研究内皮细胞的有力工具 ,但该法存在步骤过于烦琐 ,制备的内皮铺片质量不稳定等缺点。采用灌流固定 ,将内皮剥离后的诸多步骤简化为转膜与烤片 2步 ,不仅大大缩短了时间 ,而且使铺片质量大幅度提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 血管内皮 铺片方法 内皮细胞 转膜 烤片 改良方法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的中性粒细胞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和枚 丁日高 阮金秀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48-352,共5页
目前认为急性肺损伤的本质是一种肺内过度性、失控性的炎症反应 ,而中性粒细胞的过度活化是造成多种病因所致急性肺损伤炎症失控的根本原因。一般将中性粒细胞参与急性肺损伤分为扣押、粘附、游出、最后释放活性氧自由基和蛋白酶等介质... 目前认为急性肺损伤的本质是一种肺内过度性、失控性的炎症反应 ,而中性粒细胞的过度活化是造成多种病因所致急性肺损伤炎症失控的根本原因。一般将中性粒细胞参与急性肺损伤分为扣押、粘附、游出、最后释放活性氧自由基和蛋白酶等介质、发挥损伤效应等几个阶段。在以上过程中 ,转录因子NF κB、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有关中性粒细胞激活的胞内外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凋亡的调控机制正成为急性肺损伤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随着这些重大问题的逐步阐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中性粒细胞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腹膜后转移性巨大睾丸间变型精原细胞瘤1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和枚 王玉华 李维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2期115-116,共2页
患者男性,32岁。主因右腰部疼痛、腹内肿物3个月入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中腹部脊柱前不规则肿物,大小8.1cm×5.9cm×4.8cm,上极于十二指肠水平部,下极达腹主动脉分叉处,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均被肿物... 患者男性,32岁。主因右腰部疼痛、腹内肿物3个月入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中腹部脊柱前不规则肿物,大小8.1cm×5.9cm×4.8cm,上极于十二指肠水平部,下极达腹主动脉分叉处,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均被肿物包绕,右侧输尿管与肿物不能分开,下腔静脉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转移肿瘤 睾丸间变型 精原细胞瘤 巨大型
下载PDF
肺泡巨噬细胞与全氟异丁烯所致急性肺损伤
5
作者 王和枚 丁日高 +6 位作者 阮金秀 袁本利 张宪成 黄春倩 余寿忠 瞿文生 杜先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4-305,共2页
目的 全氟异丁烯 (PFIB)是一种具有强大肺杀伤作用、可穿透防毒面具的潜在性化学战剂。其毒性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拟就肺泡巨噬细胞 (AM)在PFIB急性吸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 ,随机分为 4组 ... 目的 全氟异丁烯 (PFIB)是一种具有强大肺杀伤作用、可穿透防毒面具的潜在性化学战剂。其毒性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拟就肺泡巨噬细胞 (AM)在PFIB急性吸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 ,随机分为 4组 ,即对照组、氯化钆 (GdCl3)组、PFIB组和GdCl3/PFIB组。其中PFIB和GdCl3/PFIB组分别在中毒前4 8h及 2 4h各尾静脉iv 10mg·kg- 1GdCl31次 ,对照与PFIB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之后对照组与GdCl3组进行过滤空气暴露 ,PFIB组与GdCl3/PFIB组进行全身暴露PFIB中毒 ,PFIB中毒剂量为 130mg·m- 3× 5min。分别在中毒结束后 8,12 ,2 4 ,4 8和72h ,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总蛋白含量及肺组织湿 /干重比 ;在中毒结束后 2 4h观察组织及超微病理改变 ;并观察在 190mg·m- 3× 5min中毒剂量下小鼠 7d内的死亡率。结果 预先抑制AM功能可显著降低PFIB中毒小鼠死亡率 (P <0 .0 5 ) ,改善PFIB所致的肺组织及超微病理改变 ;在中毒后 8,12 ,2 4h ,可显著降低BALF中总蛋白含量(与相应时间点的PFIB组比较 ,P <0 .0 5 ) ,明显降低肺湿 /干重比 (其中 8,2 4h与相应时间点的PFIB组比较 ,P <0 .0 1;12h与PFIB组比较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异丁烯中毒 急性肺损伤 巨噬细胞 发生机制
下载PDF
耗竭PMN对全氟异丁烯所致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6
作者 王和枚 丁日高 +4 位作者 阮金秀 袁本利 张宪成 瞿文生 余寿忠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64-64,共2页
  全氟异丁烯(perfluoroisobutylene,PFIB)是在工业及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聚四氟乙烯等多聚氟碳化合物的燃烧产物,同时也是工业生产聚四氟乙烯的副产物之一.吸入低浓度的PFIB即可引起明显的以通透性肺水肿为特征的肺损伤,甚至死亡....   全氟异丁烯(perfluoroisobutylene,PFIB)是在工业及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聚四氟乙烯等多聚氟碳化合物的燃烧产物,同时也是工业生产聚四氟乙烯的副产物之一.吸入低浓度的PFIB即可引起明显的以通透性肺水肿为特征的肺损伤,甚至死亡.在发生氟塑料工业意外或火灾事故时,常常发生PFIB中毒.另外,由于它能穿透防毒面具,故而它也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潜在化学战剂.由于其中毒机制尚不清楚,因而目前缺乏特效的解毒剂及治疗措施. 众所周知,   …… 展开更多
下载PDF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7
作者 尹纪业 王和枚 丁日高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9-314,共6页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疟药,能杀灭多种寄生虫如疟原虫、血吸虫、弓形虫、利什曼原虫等,还能调节免疫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对多种人源性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杀伤作用。研究发现,此类化合物...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疟药,能杀灭多种寄生虫如疟原虫、血吸虫、弓形虫、利什曼原虫等,还能调节免疫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对多种人源性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杀伤作用。研究发现,此类化合物的结构中存在内过氧桥,催化断裂后产生的碳中心自由基和活性氧,是其发挥药理学和毒理学作用的结构基础。临床上大量的抗疟治疗迄今未见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而动物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等临床前研究发现药物的高剂量或长期暴露能导致多个系统和器官的毒性效应。本文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神经毒性、胚胎毒性、遗传毒性、造血和免疫毒性、心脏毒性等,从体外细胞水平、整体动物水平和人体临床试验,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新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总结青蒿素类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为以扩大青蒿素类药物临床适应证,选择安全的给药途径、剂量和检测指标为目的的毒理学评价和研究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毒理学 心脏毒性 神经毒性
下载PDF
全氟异丁烯单次暴露诱发小鼠急性肺损伤的长期效应(英文) 被引量:4
8
作者 孟革 王和枚 +3 位作者 赵建 丁日高 张宪成 黄春倩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5-531,共7页
目的探讨全氟异丁烯(PFIB)单次暴露诱发急性肺损伤的长期效应。方法 70只雄性小鼠暴露于全氟异丁烯130 mg.m-3 5 min。10只小鼠于暴露后24 h评价肺水肿程度。其余小鼠分别在PFIB暴露后2,4,6,8,12和16周,应用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分别观... 目的探讨全氟异丁烯(PFIB)单次暴露诱发急性肺损伤的长期效应。方法 70只雄性小鼠暴露于全氟异丁烯130 mg.m-3 5 min。10只小鼠于暴露后24 h评价肺水肿程度。其余小鼠分别在PFIB暴露后2,4,6,8,12和16周,应用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分别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胶原沉积,测定肺及血浆中羟脯氨酸含量。结果 PFIB暴露后24 h诱发了严重肺水肿。染毒后2周肺组织仍然观察到肺泡腔内炎性细胞浸润、蛋白质渗出、肺泡隔增厚、肺间质和肺泡水肿。血管壁和支气管壁Ⅰ和Ⅲ型胶原损伤严重,但肺泡壁Ⅲ型胶原大量沉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下降(P<0.01),但血浆中羟脯氨酸含量比明显上升(P<0.01),这种变化趋势一直持续到第6周,从第8周逐渐恢复正常,到第16周染毒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从第4周开始,肺组织损伤和血管壁和支气管壁胶原损伤逐渐恢复,肺泡壁Ⅲ型胶原逐渐吸收。16周后,肺组织病理损伤及胶原变化几乎恢复正常。结论 PFIB单次暴露后,早期血管壁和支气管壁胶原严重破坏,但后期无肺纤维化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异丁烯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胶原 血气屏障
下载PDF
国内外吸毒死亡法医尸检40例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益鹄 王和枚 +3 位作者 刘世新 黄东森 尹建华 邢豫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79-80,82,共3页
本文介绍并比较30例国外和10例国内吸毒死法医尸检资料,显示国内外吸毒死者的性别、年龄、吸毒史、吸毒方式、常规毒品种类、死因、死亡方式以及病理变化都有相当差别。并讨论了系统尸检在吸毒死法医鉴定中的意义。
关键词 吸毒死 尸体检验 法医病理学
下载PDF
急性吗啡中毒大鼠主要器官内吗啡的免疫组化定位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益鹄 刘世新 王和枚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04-205,共2页
一次静脉注射12.5mg/kg。bw的盐酸吗啡染毒雄性S-D大鼠,2小时后处死,取其脑、肾、肝、肺、心组织以2%戊二醛和4%多聚甲醛混合液固定后,常规石蜡切片。运用抗吗啡抗血清及SABC技术染色。结果显示上述组织切片... 一次静脉注射12.5mg/kg。bw的盐酸吗啡染毒雄性S-D大鼠,2小时后处死,取其脑、肾、肝、肺、心组织以2%戊二醛和4%多聚甲醛混合液固定后,常规石蜡切片。运用抗吗啡抗血清及SABC技术染色。结果显示上述组织切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染色,阳性着色主要见于肾髓质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肝脏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肺内小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中脑部分神经细胞、室管膜细胞、心肌细胞.以及各器官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浆、血浆及肾小管腔内尿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中毒 吗啡 免疫组织化学 中毒 大鼠
下载PDF
清开灵注射液对小鼠全氟异丁烯吸入性急性肺水肿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邵志华 王和枚 +10 位作者 陈嘉斌 朱晓新 赵建 张天宏 黄春倩 张宪成 候廷奎 孙晓红 徐进 丁日高 阮金秀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对全氟异丁烯(PFIB)吸入性急性肺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小鼠以全身暴露动态吸入PFIB方式染毒,剂量为130 mg/m3染毒5 m in。在小鼠PFIB染毒后1 h腹腔注射清开灵注射液,剂量分别为1.75、3.50、7.00、14.00 m l/kg。以...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对全氟异丁烯(PFIB)吸入性急性肺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小鼠以全身暴露动态吸入PFIB方式染毒,剂量为130 mg/m3染毒5 m in。在小鼠PFIB染毒后1 h腹腔注射清开灵注射液,剂量分别为1.75、3.50、7.00、14.00 m l/kg。以染毒小鼠存活率、肺系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及弹性蛋白酶活力、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为观测指标,观察清开灵注射液抗PFIB吸入性急性肺水肿作用的量效关系。结果清开灵注射液可显著降低PFIB染毒小鼠的湿(干)肺体比、肺含水量及肺湿/干比,明显降低BALF中的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FIB染毒小鼠的存活率,改善染毒小鼠的肺组织病变,且量效关系良好。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对PFIB所致肺水肿与炎性渗出具有肯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有效对抗PFIB所致动物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异丁烯 清开灵注射液 急性 水肿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治疗中纠正低氧血症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天宏 丁日高 +3 位作者 张锡刚 陈嘉斌 王和枚 赵建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46,共4页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低氧血症
下载PDF
消除组织切片福尔马林色素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瞿文生 袁本利 +4 位作者 王和枚 赵全 王红 高晓新 丁日高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5-216,共2页
在组织病理染色过程中,福尔马林色素易与含铁血黄素和DAB显色的棕褐色颗粒混淆,可影响组织切片的回顾性研究观察,有时甚至干扰病理诊断。本研究在以往文献报道方法的基础上,用较为简便的方法做到既能有效地去除色素,同时又能对HE、含铁... 在组织病理染色过程中,福尔马林色素易与含铁血黄素和DAB显色的棕褐色颗粒混淆,可影响组织切片的回顾性研究观察,有时甚至干扰病理诊断。本研究在以往文献报道方法的基础上,用较为简便的方法做到既能有效地去除色素,同时又能对HE、含铁血黄素和免疫组化染色均无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切片 福尔马林 色素 染色
下载PDF
异环磷酰胺对大鼠肝脏毒作用及其机理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施畅 王和枚 廖明阳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8-390,共3页
目的 探讨异环磷酰胺 (Ifo)对肝脏的毒性和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Ifo 40mg·kg-1·d-1× 5dip ;2 0 0mg·kg-1·d-1× 1dip ,观察停药后第 1、4、7和 10天血浆生化指标及肝组织丙二醛、巯基和C... 目的 探讨异环磷酰胺 (Ifo)对肝脏的毒性和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Ifo 40mg·kg-1·d-1× 5dip ;2 0 0mg·kg-1·d-1× 1dip ,观察停药后第 1、4、7和 10天血浆生化指标及肝组织丙二醛、巯基和Cyt-P45 0含量变化。结果 血浆生化指标和肝组织丙二醛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而肝组织总巯基、非蛋白巯基、蛋白巯基和总P45 0含量呈现时间依赖性下降 ,第 7天降至最低值 ,第 10天有所恢复 ,其中蛋白巯基的消耗是导致总巯基耗竭的主要原因。重复给药的作用明显强于一次性给药。病理学检查发现Ifo引起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空泡变性 ,肝细胞点状及小灶性坏死 ,坏死区及汇管区慢性炎细胞浸润 ;超微结构病变主要为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胞内溶酶体聚集。结论 Ifo可引起大鼠肝损伤 ,巯基状态的改变和Cyt-P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环磷酰胺 P450 肝脏 组织病理学 肝毒性
下载PDF
F344大鼠自发性肿瘤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6
15
作者 尹纪业 董延生 +5 位作者 袁本利 余寿忠 瞿文生 原野 王和枚 丁日高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积累本中心F344大鼠自发肿瘤背景数据,为开展新药诱癌试验做准备。方法SPF级F344大鼠336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00g,本中心屏障环境下饲养,随机分为4个组,即分别于6、12、18和24个月4个时间点处死动物32、64、64,176只,称量... 目的积累本中心F344大鼠自发肿瘤背景数据,为开展新药诱癌试验做准备。方法SPF级F344大鼠336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00g,本中心屏障环境下饲养,随机分为4个组,即分别于6、12、18和24个月4个时间点处死动物32、64、64,176只,称量动物心、肺、肝、脾、肾、肾上腺、胸腺、脑、睾丸(或卵巢)和附睾(或子宫)等器官并计算脏器系数,常规病理学取材制片后显微镜检查,观察统计4个时间点动物自发性肿瘤的类型和发病率。结果高发的肿瘤性病变主要包括睾丸间质细胞瘤、垂体腺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皮下纤维瘤、乳腺纤维腺瘤、嗜铬细胞瘤等。结论本实验结果丰富了现有F344大鼠自发性肿瘤的发病数据,为开展新药诱癌试验提供了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肿瘤 病理学
下载PDF
NF-κB活化在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酯对抗全氟异丁烯吸入性肺损伤中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建 丁日高 +4 位作者 阮金秀 王和枚 张宪成 孙晓红 黄春倩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 研究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酯 (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 ,PDTC)对抗小鼠全氟异丁烯(perfluoroisobutylene ,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 (acutelunginjury ,ALI)的预防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动态吸入PFIB周身暴露染毒装置对实验... 目的 研究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酯 (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 ,PDTC)对抗小鼠全氟异丁烯(perfluoroisobutylene ,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 (acutelunginjury ,ALI)的预防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动态吸入PFIB周身暴露染毒装置对实验小鼠进行染毒 ,应用电泳泳动分析法 (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s ,EMSA)检测肺组织核因子 kappaB (nuclearfactor kappaB ,NF κB)的表达情况 ;采用RIA检测血清中IL 1β、IL 8的含量变化。 结果 PFIB吸入染毒后 ,肺组织内NF κB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 ,染毒前 3 0minPDTC ( 12 0mg/kg)预防可以显著抑制NF κB的表达 ;小鼠血清中IL 1β、IL 8的含量在PFIB染毒后显著升高 ,染毒前 3 0minPDTC ( 12 0mg/kg)预防可以显著地抑制这种升高。结论 PDTC对小鼠PFIB吸入性肺损伤具有预防作用可能是基于其对NF κB的抑制 ,进而抑制前炎症细胞因子IL 1β、IL 8等的过度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异丁烯 四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酯 急性肺损伤 NF-KB IL-1Β IL-8
下载PDF
F344大鼠常见非增殖性病变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尹纪业 董延生 +5 位作者 袁本利 瞿文生 余寿忠 原野 王和枚 丁日高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26-28,共3页
目的建立F344大鼠自发性非增殖性病变背景数据,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方法 SPF级F344大鼠336只,雌雄各半,8周龄,本中心屏障环境下饲养,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于6、12、18和24个月4个时间点处死动物32、64、64、176只,常规病理学取材... 目的建立F344大鼠自发性非增殖性病变背景数据,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方法 SPF级F344大鼠336只,雌雄各半,8周龄,本中心屏障环境下饲养,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于6、12、18和24个月4个时间点处死动物32、64、64、176只,常规病理学取材制片后显微镜检查,观察统计四个时间点动物自发性病变的病变类型和发病率。结果主要的非增殖性病变包括乳头肌纤维化、肺细支气管旁慢性炎症、肾脏病变包括肾小管扩张、蛋白管型、肾小管萎缩和钙沉积等,睾丸精子生成障碍、卵巢生长卵泡数量减少等生殖器官组织的退行性改变等。结论在本中心现有条件下,随动物生存期的延长,F344大鼠自发性非增殖性疾病病变程度和发病率均有所增加。本实验丰富了F344大鼠自发性病变的背景资料,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病理学
下载PDF
环磷酰胺与异环磷酰胺对离体大鼠肝细胞毒性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施畅 廖明阳 +1 位作者 王和枚 郭巧珍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4-148,共5页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 (CP)与异环磷酰胺 (Ifo)对混悬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以两步灌流法消化成年大鼠肝细胞 ,并进行混悬培养。CP与Ifo分别以 2 0mmol L染毒 ,观察染毒后 3 0、60、12 0和 180min肝细胞的存活率...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 (CP)与异环磷酰胺 (Ifo)对混悬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以两步灌流法消化成年大鼠肝细胞 ,并进行混悬培养。CP与Ifo分别以 2 0mmol L染毒 ,观察染毒后 3 0、60、12 0和 180min肝细胞的存活率、胞内酶泄漏以及肝细胞巯基、MDA含量的变化 ,并对肝细胞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 ,两药均引起肝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 ,胞内酶泄漏加重 ,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移酶 (AST)活性增高 ,同时肝细胞总巯基 (TSH)、非蛋白巯基 (NPSH)、蛋白巯基 (PSH)也逐渐下降 ,其中PSH下降在TSH耗竭中起主要作用。两药引起的这些改变CP有比Ifo重的趋势。肝细胞MDA含量未发现有显著增高。形态学检查发现CP与Ifo 2 0mmol L染毒 180min均使肝细胞表面出现“大疱” ,胞内线粒体肿胀 ,空泡化 ,粗面内质网扩张 ,部分脱颗粒 ,内腔模糊。结论 CP与Ifo对混悬培养大鼠肝细胞有损伤作用 ,巯基物质的降低在两药肝细胞毒性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异环磷酰胺 大鼠肝细胞 巯基 毒理学
下载PDF
Beagle狗口服盐酸脂壬仲胺180天的安全性评价
19
作者 王爱平 孙辉业 +9 位作者 刘宝兴 廖明阳 沈伽弟 孙永立 袁本利 余寿忠 瞿文生 王和枚 郑德琪 李培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96-400,共5页
目的 :评价Beagle狗口服盐酸脂壬仲胺 (ali phaticnonylsecondaryaminehydrochloride ,ANSA ) 6mon产生的毒性作用 ,提供毒性反应的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 ,确定无毒反应剂量。方法 :本试验设ANSA 8.0、2 .0和 0 .5mg·kg-13个剂量... 目的 :评价Beagle狗口服盐酸脂壬仲胺 (ali phaticnonylsecondaryaminehydrochloride ,ANSA ) 6mon产生的毒性作用 ,提供毒性反应的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 ,确定无毒反应剂量。方法 :本试验设ANSA 8.0、2 .0和 0 .5mg·kg-13个剂量组 ,分别相当于人临床拟用剂量的 5 6、14和 3.5倍 ;相当于狗有效治疗剂量的 6 4、16和 4倍。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Beagle犬 6只 ,雌雄各半。每周给药 6d ,每天口服 1次 ,连续 180d。结果 :8.0mg·kg-1组动物先后于给药后出现眼球向外眼角上方斜视 ,结膜下部充血 ,瞬膜呈半闭合状态 ,瞳孔对光反射迟纯 ,精神不振 ,严重者出现肌肉颤抖。这些症状约在药后4 0min开始出现 ,持续约 8h ,第 2天完全恢复正常。2 .0mg·kg-1组约 2 6动物出现同样症状 ,但症状较轻。 0 .5mg·kg-1组和对照组动物未见异常 ,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Beagle狗给予供试品后造成的直接脏器损伤。各组 13项血液学和 17项血液生化学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 :在本次试验条件下 ,盐酸脂壬仲胺的无毒反应剂量为 0 .5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 盐酸脂壬仲胺 重复给药毒性 Beagle狗 长期毒性 安全评价
下载PDF
全氟异丁烯染毒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20
作者 王延琳 赵建 +2 位作者 黄春倩 王和枚 丁日高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55-960,共6页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经全氟异丁烯(PFIB)染毒后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改进的组织块种植法分离培养大...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经全氟异丁烯(PFIB)染毒后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改进的组织块种植法分离培养大鼠PMVEC,细胞经鉴定后分为正常对照组和5个PFIB染毒组(n=3)。正常对照组为静息状态细胞;染毒组行PFIB暴露(浓度200 mg·m-3,持续5 min)染毒后0.5,1,2,4和8 h分别收集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ELISA检测TNF-α,IL-1β,ICAM-1,MMP-2和MMP-9含量,明胶酶谱法分析MMP-2和MMP-9酶活性。结果 1依据细胞生长的形态特征、特异性抗原的表达和植物凝集素结合实验鉴定,采用肺组织块原代培养法获得的细胞均符合PMVEC的特征。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MVEC经PFIB染毒后2 h细胞裂解液中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4和8 h明显回落。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变化趋势与细胞裂解液中TNF-α变化趋势类似,仅发生时间稍滞后。3 PFIB染毒后PMVEC激活并合成IL-1β的时间稍滞后于TNF-α,但达峰与持续时间与TNF-α相似。4 PFIB染毒后PMVEC培养上清液中ICAM-1含量持续保持于较低水平。5 PFIB染毒组细胞裂解液中未检测到MMP-2活性,培养上清液中检测到较高水平的MMP-2含量与活性。PFIB染毒组的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中均未检测到MMP-9表达与活性。结论 PFIB染毒刺激存活的PMVEC合成并释放大量TNF-α,IL-1β,MMP-2和结合型ICA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全氟异丁烯 细胞因子 黏附分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